第一篇:权威解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权威解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面定调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今年的关键词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意在用“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相比往年,今年的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变化何在?粮食安全 为何不能“遍撒胡椒面”
“尽管国内丰收,但是进口还在增加,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农业农村有这样的发展,除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土地使用的措施,比如说使用化肥、使用农药、使用薄膜等等,这方面使农产品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比较快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造成了压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1月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体现在把粮食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在大的农业现代化的提法中,这次花了较多篇幅来强调粮食安全,说明这次中央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粮食安全中,“量”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农产品和加工食品“质”的问题比较迫切,这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健康。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
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也是整个文件的基调,诸多内容都在围绕粮食安全方面展开。”郑风田说,其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基本上都是在围绕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展开的,主要背景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粮食需求会更大。
一号文件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陈锡文表示,严守耕地红线,这个法律规定早就有规定了。“占补平衡,占一补一,占多少补多少,谁占谁补。讲得很清楚,但是在补的过程中,确实出现占好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田,占熟地补生地。即使做到了数量上的平衡,但质量却大打折扣。所以,将来都会在如何保护耕地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此次文件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据了解,我国过去的粮食安全范围比较泛,把大豆也包括进去。如果算大豆,我国国家粮食自给率不足90%,而原来国家规定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其实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粮食是不包括大豆的。
郑风田说,这次提口粮绝对安全,比过去的泛粮食安全更精准。“泛粮食安全战略把玉米、大豆等都包括进来,战线拉得太长,农业补贴有点“遍撒胡椒面”的感觉,什么都想保,结果是什么都没有保护好。实行口粮绝对安全,让那些从事主粮生产的农民真正有动力生产口粮,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支农惠农 如何保证市场竞争力
一号文件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第二部分占据了3
3条中的8条,是一号文件中八个部分中篇幅最大的,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一号文件强调,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号文件一年一年发布,支农惠农政策一年一年加强。同时,也要保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否则农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指出,文件中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在“新型农业现代化”中概括出了“市场竞争力强”这一点。这是学者们一直在争取和强调的一点。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成本过高,这使得我们的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我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劳动力在生产成本中占据了较大的一块。如何降低我们的成本,在国家补助方面,粮价低时对农户进行补助;粮价高时对消费者进行补助,这比维持一个高粮价要好。
在农产品价格方面,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具体来说,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保证农民收益。就当前的补贴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传统补贴办法不但扭曲市场、弱化竞争力,还会造成社会资源和效率的巨大损失。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
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启动该政策,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这种目标收益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过去很多地方发放补贴基本上跟粮食生产关系不大,主要按承包地或者按面积来发放,这次明确提出按粮食生产情况来发放补贴。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这一次也特别提出流通领域将来不给它补贴,把政府这部分财力更多地补贴给粮食生产者,政策上,我们可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于粮食的价格形成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更多地强调市场的作用,这个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土地制度 改革释放活力
2013年10月,由中信信托操刀运作的第一单土地流转信托项目正式成立。试点地为安徽宿州埇桥区,可流转面积达5400亩,远期土地流转项目计划将覆盖25000亩。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中信信托管理,存续期内由信托公司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同时,信托资金还对土地进行重新归集整理与价值开发。
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
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制度性问题,是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国英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的新时代,随后不久中国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往后农民又获得了产品自由销售权。农民权益得到保障,促使中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30余年来中国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国英指出,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的重大问题归根到底都涉及农村土地。如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必须从农村承包地确地确权确股着手。农业补贴要提高精准性,使补贴真正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要容易认定、方便操作,就必须加快农村承包地产权明晰。
此外,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陈锡文解释说,经营权用法律上的术语或者用银行界的术语来讲,它就是这块土地的预期收益。用这块土地的预期收益来抵押,获得一些贷款,但是承包者没有改变,更不会改变集体所有制。(本报记者 陈恒)
他山之石
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德国综合农业重视土壤保护,农业经营因地制宜,合理轮作,综合植保。此外,综合农业重视水资源保护,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实施最佳施肥法等。
日本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
日本对于粮食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同时,积极实施海外农业战略,建立全球粮食供应网络。日本政府通过与粮食出口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稳定粮食进口,采取官民一体的海外投资模式实施海外农业战略。
韩国推进“新村运动”
在“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之后逐步退出,村民建设自治力量开始兴起。在“新村运动”中,政府坚持以村民为主,发挥了村民的主体地位,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荷兰发展农村金融制度
荷兰于1896年成立“农民合作银行”,为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政府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陈恒整理)
第二篇: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普金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普金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
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普金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普金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普金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普金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第三篇: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关键字
中央一号文件
水
水利
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仅就总的水储量和循环量来看, 目前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 /4, 仅位居世界第109位。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用水量急增, 再加上可利用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 长期开发利用不当而导致的水资源污染, 使得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日益严重。因此保护好现有水资源, 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 确保我国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总体上看,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用水方式粗放仍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软肋,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仍然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制约。还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让全国小型病险水库全部摘除“病帽”,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2011年,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重点抓好五项水利建设:
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
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近期治理步伐,完成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0年开工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其他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启动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
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将初步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纵观目前我省水利发展状况,高处长提出用建立健全“三条红线”管理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个方面。
也必须看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威胁、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瓶颈。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第四篇: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水利建设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投向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姚润丰)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放在重要位置。要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解读文件时表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两个重点,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放在水利上,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种业发展上。
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2009年,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建设的新高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高达1427亿元。今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可达2760亿元,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超过6000亿元,分别为“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的158%和116%。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根据文件要求,水利建设将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投向,主要内容是: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仍然薄弱,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望天收,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陈雷表示,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利基础亟须夯实。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6年实现稳定增产,连续3年超万亿斤。但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并不牢固,持续增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在影响粮食生产的光、温、水、土、肥、种等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灌溉耕地的粮食产量通常是非灌溉耕地的2至4倍,实现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第五篇: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尤以2012年一号文件讲得最为透彻。因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1、简单回顾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新阶段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较早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里。文件指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等。
从2005年到2010年一号文件分别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2011年一号文件是专门论述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文件指出,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2012年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论述最多,论述最深刻最全面。因为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其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构成文件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文件分别从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小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不曾有过,并不多见的。可见,我们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系统化。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第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
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因而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第三,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美国由于解决了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可溶性问题和改变了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大豆制品已达上百种。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英国的无土栽培,每平方米生产西红柿36公斤,每亩年利润8000英镑。美国把温室工厂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产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高效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3、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五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等。
总之,我们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既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又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我们大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李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