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XX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有关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促进全市规划编制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一会儿,XX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去年以来,按照国家要求,我们主要围绕规划编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6月份,市政府召开了编制规划前期工作动员大会,就做好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编制要求和时间进度安排等事项做出部署,标志着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按照会议部署,各区县、各部门陆续启动了相关工作,目前进展状况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组织开展规划相关重大课题的前期研究。选好研究课题,搞好前期调研,是编制一个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从XX实际出发,着眼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着眼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XX城市功能,着眼于与规划编制的紧密结合,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选定了60项重大课题进行前期研究。课题研究首次采取全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面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开选择承担单位,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清华大学、XX大学、XX社科院等共有57家全国一流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6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课题研究,为高质量地完成研究工作提供了智力保障。经过承担单位和全市各部门共同努力,目前绝大部分课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同时,各区县、各部门也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相继开展了“十一五”期间本区域、本领域内的重大问题前期研究,大部分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通过这些前期课题研究,为进行规划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对“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为检查“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规划实践经验,更好地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进行了对全市“十五”计划纲要以及24个市级专项规划实施成效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从评估结果看,“十五”计划实施四年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产业发展趋向协调,重点功能区建设初具规模,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得到深化,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的市场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测算?quot;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30项主要调控目标绝大部分都能如期实现。其中,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期望寿命、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6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总的看,”十五“计划执行良好,对指导全市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专项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规划的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较弱,相互衔接协调不够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三是研究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编制改革思路。发展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切实增强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总体指导功能,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去年我们围绕规划编制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专题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方式、新方法。首先,探索规划编制工作模式创新。根据编制任务和要求,规划编制确定了”政府主导、专家咨询、部门负责、公众参与、依法办事、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就是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和区县政府在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形成规范化的决策咨询机制,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决策水平;把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参与规划编制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避免规划编制和编制过程的随意性;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面,集合各方智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既是凝聚人心的过程,也是社会动员的过程。为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我们这次专门成立了”十一五“规划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下一步我们还准备聘请一些国内外著名决策研究咨询机构作为顾问,对一些重大专题开展咨询,听取和吸纳他们的咨询意见。总之,要通过上下结合、专群结合、条块结合,深入研究,反复论证,使规划编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次,推动规划指标体系创新。确定发展目标是编制规划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出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确定具体指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特点和政府职责定位,初步考虑,”十一五“规划要突出人文社会指标,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指标,突出结构和效率指标,突出资源和生态环境指标,突出公共服务指标。对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指标,要增强预测性、导向性;对属于政府职责内的调控指标,要增强约束力。从而使规划指标充分体现政府职责定位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第三,完善专项规划体系。专项规划是综合规划实施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是审核项目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拟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要进一步突出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责领域,着力解决”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和突出薄弱环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开展了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去年,我们先后组织了两期面向各委办局和区县的规划编制工作研讨班,18个区县、33个委办局的130多人参加了培训,起到了提高认识、开阔思路、沟通情况的效果,为规划编制做了人员和知识准备。为了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公开性和透明度,还专门制定了《XX市”十一五“规划公众参与总体方案》,将根据规划编制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开展从单位到个人、从专家到公众、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为争取市民关心、有识之士参与、各方献计献策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总体上看,我市已开展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有序,为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一五“时期,是XX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总的看,我们最主要的是完成两大阶段性任务:一是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并确保奥运会前后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按照XX对新的XX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搞好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推进XX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时期,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就有利条件而言,世界经济回升、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全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为我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京津冀、环渤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为我们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疏散功能、聚合要素、拓宽市场提供了新的可能;XX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重要的发展阶段跨越,去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500多美元,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开始进入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XX作为XX,多年来形成了发展的特有资源优势,比如,市场容量大、辐射力强、人文资源丰富和智力资源密集等;XX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为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发展XX经济提供了新的条件。这些优势与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相结合,将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就不利因素而言,主要是:综合经济实力仍有待提高,与世界上一些现代国际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产业基础相对较弱,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长期发展后劲尚需增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功能过分集中,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很艰巨;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有限、能源供应紧张,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迫在眉睫;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不仅要克服北方城市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劣势,还要克服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规划中统筹考虑,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措施和政策,积极加以解决或缓解。为了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功能和促进作用,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各部门、各区县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是发展理念更加成熟的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能否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一条根本的标准,就是看这个规划是否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否在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真正贯穿和落实这些重要思想。为此,要求我们每个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和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更加注重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区和郊区发展、统筹XX市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规划必须充分反映和体现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凡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规划,要做深、做细、做实;凡是政府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及公民、法人自主决策的作用。对于竞争性行业或领域的规划,侧重点应放在发展环境的改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政府的战略导向上,认真解决好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三是突出规划的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市发展、改革、稳定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在有限的规划期内,可动用资源、力量都是有限的,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全市”十一五“时期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明确阶段性目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使发展规划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规划,真正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每个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都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不是本级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情,有没有可能在”十一五“时期内得到落实和解决。总之,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要能量化、可考核,提出的主要任务要能够完成,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充分体现奥运带动、奥运优先、奥运必保的思想。XX的发展规划与全国其它省市的规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十一五“期间XX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央的要求、是全球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XX市政府和全体市民光荣而重大的责任。全市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要充分体现奥运带动、奥运优先、奥运必保的思想,充分体现抓住并用好奥运机遇,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对保证奥运会成功召开的项目、工作要优先安排,确保完成,把满足奥运相关项目和服务的需求、确保奥运会成功举办作为规划的一个重点。五是落实好XX城市总体规划。今年1月27日,XX正式批复了新的《XX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在科学确定XX城市性质功能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明确了城市发展的规模、布局以及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是指导XX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之后,关键在于落实。发展规划编制,要把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各编制单位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把城市总体规划作?quot;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做到两者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六是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充分发挥规划功能、保障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针对解决制约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突出薄弱环节编制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二是要把专项规划做深、做实、做细,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做到有目标、有思路、有任务、有布局、有项目、有政策、有措施。这次对编制专项规划提出了一个专门意见,要求专项规划能体现空间布局的必须要体现空间布局,能带项目的必须做好规划与项目的结合。这样编制出的规划,才能真正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切实能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三、关于“十一五”规划体系的内容和编制分工根据国家规划编制要求,在前期研究和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区县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两级三类专项规划体系。即,按规划层级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规划,按规划类别分为综合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专项规划。市级综合规划。就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是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重点专项规划、一般专项规划、区县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综合规划《纲要》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经市人代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各部门编制的规划要以综合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为指导,做好相关方面的具体落实。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就是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着重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突出薄弱环节,对综合规划实施起到支撑作用的专项规划。筛选确定重点专项规划,主要考虑了四个方面因素:一是发展赖以支撑的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障。二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三是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四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性重点。按照这些原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初步考虑拟编制12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主要为: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规划;涉及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涉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涉及城市建设和功能布局调整方面的人口发展与调控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城开发建设规划;涉及改革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划、产业发展与调整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主要由市发改委或相关部门牵头编制,经市委、市政府审议后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实施。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就是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行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综合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的依据。本着尽量减少内容交叉,适当控制规划数量,同时又调动各部门编制规划积极性的原则,拟编制市级一般专项规划39个。这些规划大都由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牵头编制,经市发改委综合平衡、衔接论证后发布实施。目前各委办局编制规划的积极性都很高,但不可能所有的规划都列入市级规划体系。各委办局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编制相关规划,作为指导本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关于区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区县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的主体是各区县政府,规划体系和内容可由各区县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研究提出。这里我想提几点要求。一要充分体现新的《XX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的本地区的功能定位。二要注意做好与市级规划的衔接。区县规划应以市级规划为依据,编制进度可以比市级规划略迟一点,以利于做好与市级规划的衔接。三要突出本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着重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垃圾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做好规划,解决好本区县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要强化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明确空间开发利用方向。区县的地域相对狭小,可逐步探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quot;三规合一“,提高规划协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时间进度安排全市发展规划的编制进度大体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3月份)。这次大会以后,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就正式启动了。各单位领导回去以后,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好本单位规划编制工作。尽快成立规划编制组织领导机构,组建人员精干的编制起草小组。第二阶段是研究起草阶段(4-6月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吸收前期研究成果,理清长远发展思路,组织各方面力量研究起草规划草案,6月底前完成规划初稿。重点专项规划要求5月底必须拿出规划初稿,作为全市综合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第三阶段是衔接论证阶段(7-9月份)。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听取各区县、各委办局、人大、政协以及专家学者等对综合规划《纲要(框架)》、重点专项规划、一般专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开展综合规划与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和专家论证。第四阶段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10-12月份)。根据市委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纲要(框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纲要(草案)》,并再一次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社会公众的意见,12月底提交市政府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审定。第五阶段是审议发布阶段(2006年1-3月份)。修改完善后的综合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市人代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将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市级一般专项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与主管部门联合发布。规划发布实施后,各编制单位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让社会对规划内容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志们,编好”十一五"发展规划,事关XX长远发展的全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用于规划编制、衔接、平衡和征求意见的时间只有九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一定要抓紧。要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开拓创新,集思广益,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完成好规划的编制工作。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树求真务实之风谋科学发展之策
——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县政府专门研究部署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会议,标志着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刚才,*主任宣读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局长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要求,讲四点意见。一、充分认识编制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即2008至2010年,将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城镇空间快速拓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将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也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这一阶段各项发展建设规划好、引导好、组织好,从而进一步延续近几年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全面提升我县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一)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是适应宏观形势变化,为我县提供发展思路与工作保障的需要。“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内在因素看,我国的各项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加强;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加入WTO承诺逐步兑现,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而国内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认真分析研究“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及对我县的影响,结合形势发展变化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理清发展的思路,明确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提出对策和措施,事关我县新阶段的发展大局。
(二)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寻找新的工作着力点和发展突破口的需要。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结构单一,产业整体素质较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就业难,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都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整合资源、人才、环境等优势,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要求、新的举措统筹各方面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工作指导和政策保障。
(三)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是完善宏观调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我县的“十一五”规划将是政府发展思路的直接反映,经过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和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同时也是政府发挥经济调控职能,向社会公众传递发展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重要渠道。编制好这一规划,对于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编制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能不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这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成效。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编制工作的根本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强县富民做规划。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围绕提速发展、追赶发展主题,精心规划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环境优化、城镇化、民营经济等重点工作思路举措,整合优势,扬长避短,谋求县域经济实现重大突破。谋划经济增长科学举措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结构优化、科技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等内容,要把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注重研究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成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坚持经济与社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抓好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把为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增加人民福利、提高健康水平、创建和谐社会等当作重要任务来抓。要不断研究和完善指标体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
,在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方面,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导向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
(三)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的思想。目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亟待解决。编制“十一五”规划,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在全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的增收放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具体在收入分配、财政支出、产业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诸方面统筹考虑,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四)制定地区协作、周边带动举措。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和主要方式。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资本将加速向我国转移,南方发达地区资金向北流动,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京津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我国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我们青龙临近京津唐,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有矿产、旅游、农业、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有日益改善的基础条件优势,有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特殊政策优势,有条件、有能力融入周边经济圈。要从规划起步,跳出青龙看青龙,把自己放在全市的总盘子中考虑,放在环渤海湾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去安排,找准定位,取长补短,打造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寻求把握住协作契机,实现借力发展。
(五)强化支撑,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没有项目,规划再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今天的投资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未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加紧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的认真研究,科学谋划,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经济新格局。一是要体现经济结构调整方向。要根据全县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的特点,谋划一些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能够立县、立乡的工业项目。二是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集中精力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资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三是转变项目谋划方式。要建立政府、专家、企业三位一体的谋划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注重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市场信息的发布、组织专家论证咨询、服务方式的改善等形式,帮助企业谋划项目。特别强调一点,今后政府项目管理工作向规划管理过渡,国家批准立项或安排投资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项目是否列入了规划,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不批准立项,不安排投资。对此,各单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强项目谋划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市规划盘子。
三、以求真务实精神编制规划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个好的规划,必须是一个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规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把握“有所侧重”的原则,做好各类规划的定位,明确区分政府能够有效调控的领域和主要应依托市场规律调控的领域,按照不同的领域,确定不同的发展方针。规划方案要着重在强化经济发展主导因素、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公共产品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对于企业建设、产品生产等主要由市场调节的问题,规划应主要侧重于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市场调节力量更加灵敏、顺畅和有效。要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什么都点到但都难以解决大问题的弊病。要突出研究战略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措施、重大政策,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了,规划也就深入了。
(二)突出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体现战略性,是因为规划的作用在于指导长远,需要前瞻的眼光、战略的谋划;要有操作性,是因为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发展、指导具体的实路。“十一五”规划编制一方面要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战略眼光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增加操作性的内容,探索建立规划内容向实施任务转化的机制。增强“十一五”规划的操作性或可实施性,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时序安排要合理。在目标制定、任务提出上要兼顾近期、中期、远期,排出相对具体的近期建设重点。二是项目谋划要细致。刚才已经讲到,政府决策建设项目原则是能编制规划的领域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项目建设要超前研究、超前掌握、超前储备,纳入上级“十一五”规划大的方案。三是配套措施要可行。措施的提出要有针对性、配套性,具体、可行,真正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三)做实做深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专项规划的编制一定要着眼于国内外经济竞争,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体系。在发展的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技术体系、销售网络、配套条件、人才资源和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专项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体现本领域的特点,任务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布局要合理,保障措施要可行。
(四)处理好政府编制规划与调动社会资源的关系。一个科学的规划,需要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规划编制的积极性。总体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县里将建立健全规划咨询制度,扩大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
四、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一是要把“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本乡镇、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着力抓好推进。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根据县里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要健全组织机构,各级各部门要明确一名主管领导同志专门负责规划工作,充实规划队伍,抓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规划编制工作班子。二是要加强衔接协调。这里强调两点,首先规划之间的衔接,其次部门之间的配合。各类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进行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衔接,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相关的专项规划之间要进行衔接,城镇规划、土地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县发展计划局是规划编制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规划编制的牵头、组织和协调职能,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履行好自身职责,积极配合发展计划局,做好本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形成通力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同志们,“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直接关系我县今后的发展大计。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求真务实,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县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三篇: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安排部署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一会儿_常务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
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研究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新世纪前十年“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五大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正是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们顺利实现了“三步走”第一步战略目标,人均GDP达到3126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达到了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3000美元到6000美元是一个经济进入加速成长阶段的“黄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
1、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需求。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需求将从为“生存”转向求“发展”、求“享受”。城镇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近几年,我市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的消费持续升温。居住、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4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1997年的20.5提高到2003年的46,平均每年上升4.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7下降到37.7,平均每年下降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已经进入一个加快升级的新阶段。
2、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供给基础。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升级。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结构,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农业方面,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粮经比由1997年的3.4:1调整为目前的1:1。为适应人们生活需求的高层次和多样化,农产品的质量大大改善,优质农产品、畜牧业、水产业以及绿色产品、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工业方面,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68.5,对整个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9.2。实现工业化的重点正从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上水平为主,工业化的进展更多地体现在工业产品的消耗降低、结构优化、品种改善、质量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服务业方面,2003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45.5,就业比重达到42。一方面,体现生活质量的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保健等高层次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快速扩大。
3、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至6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应达到80左右。目前我市整体城市化率已达到75以上,农村城市化率为41.5。近几年,每年都有13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预计到2010年,我市将有11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这意味着城市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同时,满足110万人口进城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等也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市场。
4、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经过几年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航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从世界看,大体上每20年就会出现一次以技术革命为先导的生产力飞跃,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的30.5,其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的28,形成了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只要我们抓住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5、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将为我市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国际贸易已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41,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规模空前,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市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外向度高,目前经济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已达到50,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全市的79.5,三资工业产值已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的49。天津既是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又是东北亚地区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以及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具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就可以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从而推动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也被称之为“矛盾凸现时期”,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增加,从而污染物排放也将进入高增长时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资源制约、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各种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别可能更为明显;三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在给我们带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加剧的挑战。
二、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国情出发,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抗击非典得出的重要启示,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把关系天津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深、分析透,这是我们制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就是集中力量搞好重大问题的研究。市领导十分重视这方面工作,兴国常务副市长多次与我们共同研究,逐一拟定重点调研课题。今天会议上已经印发了初步筛选出的16个重点调研题目和32个专项规划题目,按照第26次政府常务会的要求,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下面我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搞好重点问题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多年来,我市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总规模从1993年的125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370亿元,10年平均每年增长13.3。工业增加值2003年达到1103亿元,占全市GDP的4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冶金、汽车、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但是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依然很重,尚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模式。比如水资源消耗,我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65.9立方米,是日本的3.6倍,美国的4.4倍。从全市看,目前我市常年用水量24.8亿立方米,预测2010年需水量达到56.3亿立方米,缺口在14亿立方米左右。能源方面,2003年全市用电量305亿千瓦时,按照后几年全市GDP增长12的速度预测,到2010年用电量需求达到560亿千瓦时,发电用煤需求达到1900万吨,比我市现有耗煤量增加1.3倍。2010年我市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1100万千瓦,现在实有装机517万千瓦,有583万千瓦的缺口。目前全国出现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状况尚未缓解,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走过去粗放型增长的路子,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关于服务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1990年-2003年,服务业总量由104.1亿元增加到1084.9亿元,年均递增19.8,高于二产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左右。
但是,与国内发展更快的城市相比,与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差距,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一是服务业规模总体上不够大、比重不够高。规模仅相当于北京的49、上海的36、广州的58。服务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我市差距还很大。二是新兴服务业没有形成优势,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还较低。三是服务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减弱。天津曾经是全国主要的商品及物资集散地,近年来作用有所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我市将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将为生产性的服务需求创造巨大空间;三是随着海河综合开发加快进行,以及交通环境、旅游环境、居住环境的改善,我市服务业向外辐射和对内聚集的范围更加广阔。服务于生产建设、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中介服务和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将获得巨大发展。
(三)关于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嫁、改、调和“抓大放小”,全市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80以上的国有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5.9万户,比1998年增长了1.3倍,注册资本增长了2.8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2.6,成为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7.1上升到2003年的近50。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自1999年以来共精简审批事项近700项,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
我市在改革方面存在的差距。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据统计,2002年我市还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636家,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的40。全市增加值中,有50左右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二是改革不到位,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大批中小国有企业没有从竞争领域退出,一方面,国有资产不能有效盘活;另一方面,民营经济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空间狭小。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与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比相对较慢,我市民营经济比重比浙江省低25个百分点,比上海市低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注册户数和注册资本只占上海的1/
5、不到北京的1/3,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只占上海的1/8。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发展环境差。二是发展空间小。三是融资机制不健全,资本运营不灵活。四是资产流动的市场环境不完善,中介服务不到位。
“十一五”期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市改革的重点,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做到政企分开,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按照公司制改革的要求,对现有的“翻牌”公司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之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内部管理机制、资本运营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是积极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整合中小国有企业资源,加快从竞争领域有序退出。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吸引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并购、重组。六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四)关于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截至2003年底,我市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6万家,协议外资额453亿美元,到位额245.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8家在天津落户,投资超过67亿美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9,实现利润占全市的39.4,上缴利税占全市的27。但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已显得不能适应。一是利用外资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总量规模相对偏小。2003年利用外资到位额16.33亿美元,仅占全市投资的12.9,相当于上海、深圳、苏州、青岛的27.9、45.1、24和32。二是大项目少,后劲不足。2003年我市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只有1个,苏州有23个,上海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个,青岛5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个。三是外贸出口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只占33.7,缺乏拳头优势出口产品,对三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依赖性大,而且支撑点比较单一,仅摩托罗拉和三星两个企业出口就占全市的35.1。“十一五”期间如何继续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
(五)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10年我市将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度的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以新兴中等城市为支撑的区县经济将会成为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03年我市农村城镇人口累计达到223万人;重点镇镇区住宅成套率达到53,生活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78和4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目前我市农村城市化率为41.5,按照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产业聚集、资本聚集、人口聚集程度不高,区县经济没有形成像东南沿海一些中等城市的发展规模。“十一五”期间,要在完善中心市区布局基础上,大力发展40-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形成以市中心区为轴心,以外围中等城市为依托,小城镇为补充的现代城市集群,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
(六)关于人才培养
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证。据世界银行测算,就业队伍学习年限每增加一年,影响GDP0.9个百分点。我市毗邻北京,是国内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大量高素质人才将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R&D投入逐年提高。科技综合实力由1993年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专利申请主要指标均进入全国前10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特别是有较高学历的技术人员迅速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近30万人,比1993年增加了2.5倍。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使用的政策,多次组团到国内外吸揽各类高级人才近2万人。但是相对而言,顶尖人才比较少,在全国有影响、在各领域有带头作用的领军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外流尤其是高级人才外流的比较多;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原因,如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发展的环境不足,引进人才还存在中引轻用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企事业单位收入环境、工作环境、待遇环境等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较大差距,也造成大量高级人才外流的现象。
“十一五”期间,要把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作为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深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改善人才服务,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七)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十五”前三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0.3,2003年分别达到10313元和5861元。但是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要求看,还存在差距。表现为: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0年以来,收入年均增长低于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在大中城市中处于中上游水平。2003我市在35个大中城市当中排第11位,比上海少4554元,比北京少3570元,比广州少4689元,比深圳少15623元,低于苏州、杭州、宁波、无锡、长春、厦门等城市。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间差距拉大。“九五”末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3770元,2003年扩大到5186元。收入增长较慢的原因,一是就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平均每个家庭只有1.4人就业,低于全国平均每个家庭1.6人就业的水平。二是国企改革滞后,下岗职工和低收入阶层人员较多。2003年我市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达50,经委市属企业在册职工55万人,其中在册不在岗职工占40.5,这部分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只有1966元。三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少,比重低。2003年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55.4,仅比2002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上海、北京农民工资性收入已达79和64。另外我市农民收入中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只相当于上海的40、北京的31.4。四是还没有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制约收入增长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确保“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实现。
(八)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市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下岗再就业,扩大劳动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首次实现新增就业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量,登记失业率为3.8。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2003年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5.7万人、243万人和193.5万人。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九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77.72万人,安置67.22万人,未就业10.5万人;“十五”前三年需要安置劳动力57万人,已安置45万人,未就业12万人。据测算,“十一五”期间需要安置劳动力预计为127.5万人左右,每年需要安置近26万人就业,难度比较大。近些年,我市就业弹性系数呈不断降低的趋势,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六五”时能新增就业9400人,“八五”下降到5700人,而“十五”前三年只有2300个,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增大。
从社会保障方面看,各类保险参保人数只有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城市居民没有参加保险,还没有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特别是覆盖农村的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九)关于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十一五”要把区域规划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我市重要的发展任务,也是实现中央对我市定位的必然选择。基本思路是,立足京津冀,辐射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从京津冀区域看,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等9个城市组成,人口5969万人,GDP占全国的9左右,其中天津经济总量占该区域的23左右。从环渤海区域看,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部,人口2.59亿人,GDP占全国的30.4。天津经济总量占该地区的7左右。从东北亚区域看,包括中国的六省市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人口十几亿。2002年中日韩三国GDP6.3万亿美元,占亚洲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天津历史上就与周边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天津港是北京的外港和河北省的重要出海口,北京出口总值的30、河北省出口总值的60经由天津港。2003年天津港共吞吐煤炭6700万吨,其中53来自山西,42来自内蒙。1986年,天津组织发起成立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已由当初的15个成员市发展成为29个。到2002年区域内省市累计合作项目4497个,合作金额达到470亿元。近几年,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量不断增加,1998年区域内出口额为252亿美元,2003年上升到2245亿美元。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中,日、韩的货物占1/3。在全市累计利用外资中,日资、韩资占17。
“十一五”期间是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天津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十)关于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会越来越突出,将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土地资源。我市土地总面积11919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72.1万公顷,占60.5;建设用地31万公顷,占26;未利用土地5.8万公顷,占4.9;其他土地10.3万公顷,占8.6。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其中未利用土地由2000年的6.27万公顷,减少到5.8万公顷。土地产出也有较大增长,去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2003万元,比2000年的1375万元提高了45.7,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北京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2149万元,上海9859万元,广州4663万元。我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化水平不够高,农业用地比重偏大;二是未利用土地合理开发进展较慢;三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尚未得到高效利用。尽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环境。目前我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空气二级良好天数为26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2.3,与80的“创模”要求还有差距;水环境中,除饮用水水源已全部达标外,大部分河道还处于中度及以上污染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较为迟缓,部分湿地功能退化,全市林木覆盖率仅为16.5,与森林法规定的30要求差距很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仅为31,尚未达到35的创模目标;施工扬尘和工业点源污染也很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天津城市载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解决。“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调整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范围,搞好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和绿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十一)关于城市交通和设施
实施“三五八十”以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0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1415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修建了城市景观河道,投入200多亿元进行了地下管网改造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仍然有明显的薄弱环节。
市内交通。交通拥塞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难题。近几年,我市这方面矛盾逐渐突出。一是交通需求快速增长,而交通设施发展较慢。1990年以来,机动车年均增长高达15左右,但道路面积平均增长仅为3左右,平均每辆机动车占道面积每年下降17.6。二是道路系统和结构不合理,规划前瞻性不够。中心城区道路密度仅为3.16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要求的5.47公里/平方公里标准,且路网配置不合理,地下交通发展不快,快速路建设滞后,主次干路和支路比例失调,道路功能混乱。三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预测“十一五”期间家用汽车将成倍增长,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如何解决市内交通拥塞将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地下管网设施。多年遗留的布局混乱,管道年久失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改造,但地下管网设施滞后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市市区供水管道4320公里,排水管道2554公里,燃气管道5890公里,其中使用超过年限的老旧管道需要改造的分别占47、41和66;电力管道3300公里,其中需要入地改造的2300公里。解决这一问题,除政府搞好规划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好体制制约问题。一方面要改变多头分散、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改革投融资体制,采取特许经营权、“肥瘦搭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
(十二)关于资金筹措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预测2010年前全市投资1.5万亿元,除1/3资本金5000亿元,还需筹措1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我市的资金制约主要体现在民营资金比重太低,仅占全社会投资的21.5,银行贷款比重过大,超过50,金融风险过度集中。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规模太小,2003年全市新增贷款近1000亿,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只有4亿多,发行债券仅1亿元。
解决资金问题,必须从改革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上找出路。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二是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投资收益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三是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同时积极吸引国内资金,特别是吸引有实力的民营资本投资。四是办好产权交易市场,保证各类投资者股权投资进退渠道畅通。五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建成一个项目,建立一种资本运营机制。在总的资金使用结构上,可以考虑银行贷款约1/3,利用外资1/3,民营资金和其他直接融资1/3。在资金投向上,有固定回报、风险低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考虑更多的使用贷款,竞争性强、风险大的项目可以考虑更多的利用外资,民营资金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不设限制。
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关系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以新的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使规划的编制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去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国家总的要求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由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体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编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规划理念上,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在规划的定位上,要真正认识到规划是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今后重大建设项目都要依据规划来决策。规划是政府定的,也是管政府的,政府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政。三是在规划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十一五”规划要把区域规划放到重要位置。据了解,国家已初步确定编制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地区和成渝地区4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四是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五是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和评估制度。国家成立了规划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六是在规划目标确定上,既要重视经济指标,又要重视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重视城市发展,又要重视农村发展;既要重视当前发展,又要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重视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重视发展的速度,又要重视结构的提升;既要重视发展时间,又要重视空间的落实。
我市编制“十一五”规划,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要求外,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搞好与“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衔接和与五大战略举措的衔接。“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要符合“三步走”战略的要求。二是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相结合,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三是突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四是突出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五是结合规划编制,汇总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的制定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经济布局上,落实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六是规划编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不断扩大和加快的背景和要求,突出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规划分为三类四级。按规划层次划分:(1)全市总体规划,由市发展计划委组织编制;(2)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分别组织编制;(3)区县规划,由各区县发展计划部门组织编制。按规划审批划分:(1)全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市政府批准实施;(2)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实施;(3)其他专项规划,由市发展计划委批准实施;(4)区县规划,由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区县政府批准实施。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为重大课题调研、专项和区县规划编制,以及总体规划思路制定阶段。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开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于2004年10月底提交重大课题研究报告;二是组织开展市重点专项规划和18个区县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04年底完成规划思路;三是组织开展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工作,分析预测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领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关指标体系,2004年底计委向市政府提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框架。
第二阶段,2005年初至9月底,为“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起草阶段。主要任务,一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工作,组织评估论证;二是对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进行协调、衔接;三是基本完成市重点专项规划和18个区县规划的编制。
第三阶段,从2005年第四季度至2006年初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工作任务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经市委和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代会审议。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
今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搞好重大调研课题的研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体现民主参与。我们准备将16个重点课题中的一部分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有些通过定向委托确定承担单位。重点课题研究年底前形成最终成果。各部门、各单位、各区县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在抓好重大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还研究确定了32个重点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专项规划与重点调研课题互为补充,一般重点课题研究的,不再编制专项规划。总的要求,专项规划要在今年10月底前形成思路,年底前完成初稿。区县规划也比照专项规划的进度要求同步进行。
同志们,“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希望各区县、各部门按照全市的安排部署,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四篇:在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抢抓机遇 统筹发展 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在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这标志着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刚才,黄市长宣读了工作方案,会上印发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思路,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年是我市决胜“十五”,谋划“十一五”的关键之年,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我们要保持XX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提高,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XX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其次,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我们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XX未来的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增大。从我们自身看,XX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新一轮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缺少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开发储备不足,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筹、融资困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缺乏多渠道资金支持;社会保障、就业、安全及信访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同时,周边绥芬河、东宁等市县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前谋划,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能不能把正确的发展观作为统揽规划工作全局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切实贯彻到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规划的每个层面,落实到调控政策措施和评估指标体系之中,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最终成效。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首要的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
一要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对于较快的经济发展来说,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进一步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发展较慢等问题都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基础。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为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放到重要位置。
二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土地的减少和非农人口的增加。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给城乡居民创造相对平等的发展地位和发展社会。在城市化方面,要按照生态城和卫星城的定位,合理规划、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
三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全市相对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格局。近年来,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比前几年要快一些,但与其他地区比,发展速度还是有些慢,GDp每年基本上是百分之十的速度,包括财政收入的增幅、招商引资的增幅、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幅也都不很乐观,且各乡镇、森工企业、农场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在综合考虑发展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域内驻市单位及森工企业合作,通过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形成符合我市实际,能发挥比较优势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加快发展的资本,也是我们巨大的优势所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人居署确定的中国两个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城市之一,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五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要充分
第五篇:在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我们要长期保持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要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池州未来的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国内外环境看,池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内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明显滞后,经济发展缺乏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前谋划,以规划的形式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意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的发展观是制定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和改革方案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革命,是发展观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能不能把正确的发展观作为统揽规划工作全局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规划的每个层面,落实到调控政策措施和评估指标体系之中,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最终成效。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首要的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一是要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相对于较快的经济发展来说,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进一步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加大、农村贫困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基础。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为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放到重要位置。二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当前,我市面临着振兴传统工业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土地的减少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如果我们仍沿用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和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化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就难以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就无法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必须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给城乡居民创造相对相应平等的发展地位和发展社会。在城市化方面,要按照“三位一体、市山合一”的组团式发展思路,结合高速公路、铁路、机厂、电厂及开发区建设等重大项目规划布局,抓紧修编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要加强对318、206国道和铜九铁路沿线重点城镇规划的指导,尤其是城市组团发展中的沿线重点城镇,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规划、管理,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全市相对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格局。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3年人均GDp仅为4894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9 %。同时,各县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石台县的人均GDp仅相当于贵池区的44.7%,只占全市平均水平的55.7%。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在综合考虑各地发展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形成符合各地实际,能发挥比较优势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局面。四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轻。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加快发展的资本,也是我们巨大的优势所在。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市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生态安徽”建设首批3个综合示范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五是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2003年,我市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仅为6.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4.7%,经济国际化程度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是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要继续实施大开放战略,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利用国外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循环、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三、创新思维,明确规划工作的重点“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要突出重点,提高实践性和针对性。一个好的规划,必须是一个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规划,必须是一个全局和局部相配套的规划,必须是一个前瞻性、自主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规划。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规划重点。要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以重点突破之举,收推动全局之效。编制“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正确处理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到重点问题上来,突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包括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政策措施等;要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等;更多地阐述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规划真正具有实践性。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上发挥更大作用。二要理清思路,突出研究重大问题。规划是用来指导发展、指导实践的,必须要形成清晰的、长远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然后再具体编制规划,这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各级各部门务必要集中精力,加强调研,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演变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未来,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摸清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市发改委在充分调研分析、多方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28个重点研究课题。主要有池州市新型工业化的方向与途径研究、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小城镇建设研究、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和对策、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等课题。这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将直接关系到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各课题研究承担部门要集中精干力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拿出具体明确的意见。如果“十一五”规划能在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较大突破,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就是一个有质量的规划。三要形成合力,做好规划的衔接工作。“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按行政层次分,包括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规划;按对象功能分,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各类规划的功能定位不同,编制要求也不同。要保障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杜绝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问题出现,关键是要切实做好规划衔接工作。编制“十一五”规划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各级各类规划之间要进行充分的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衔接,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衔接。衔接的重点要放在发展目标设定、重大项目实施、重要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政策手段等方面。市发改委要负责我市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重大问题应报市政府审定。只有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出的规划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四要超前谋划,充分认识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已明确“先编规划、后审项目”的决策原则。重大项目能否列入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将对我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建设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市发改委和各专项规划承担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络,及时了解上级规划编制动态,重点加强与国家、省规划的协调和充分衔接,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将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列入上级规划中。
四、切实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编制“十一五”规划,实质就是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这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保证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把规划编制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扎扎实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及时了解编制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保证人员、经费等及时足额到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和编制规划。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又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规划都必须坚持规划编制过程的开放性,坚持政府、专家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采取灵活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不同意见,让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规划水平。要建立健全规划咨询评议制度,形成经常性、制度化的规划咨询评议机制。总体规划形成草案前,要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形成草案后,要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公开征询社会意见,多听专家和群众的声音。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规划方案,要实行社会公示、群众讨论,必要时可采取听证会等形式,保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三)明确职责,确保顺利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市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市发改委作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主要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规划编制牵头、组织和协调等职能。各参与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本领域内的规划编制工作,形成职责明确、合作高效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要实行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管理,定期检查总结,严格考核,以推动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同志们,编制“十一五”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创造性、开拓性的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以“求真、求新、求实”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下良好规划指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