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一)
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一)
来源:半月谈教育
2014年上半年全国多省份公务员联考即将开始,如何备考申论成为广大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这一类型的文章与公务员日常工作相关性很强,因此一些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往往得分偏低。为此,半月谈教育申论研究团队在深入分析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总结出20个较为常见的应用文写作类型,以及基本的行文思路,并通过“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系列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请示
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类型。一般由请示事由、请示事项、结尾三部分组成。请示类的文章最后通常以请求语作结,习惯用语有“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批示”“妥否,请指示”“当否,请批复”“以上意见如可行(或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等。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请示理由——请示要求——结尾,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尾。
二、意见
意见是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文种,其内容主体为对策。可用于向上级机关报请批转或转发有关事项,也可用于领导机关就某些重要问题提出处理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办法。意见类应用文正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现状——必要性或原因理由——工作要求——期望未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三、计划
计划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与规划、要点、方案等类似,用于对全局或单项工作进行预想性安排部署。计划、规划、1
要点和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安排的对象、时间范围不同,其重要性和安排范围是递减的。
【行文逻辑思路】 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
四、汇报(或汇报提纲)
汇报是向上级总结工作、反映问题、报告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文体,通常分为工作汇报和情况汇报两种。
【行文逻辑思路】 总结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五、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带一定目的性,采取社会化的调查工作方法,在调查取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成有事实、有观点、有结论的书面报告。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介绍、调查方式、调研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应对之策,或调查背景——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六、讲话稿(现场讲话稿、电视讲话稿)
通常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了特定目的、用于一定场合、面向一定对象发表讲话的文字底稿。讲话稿的写作,必须服从讲稿六要素:讲者、目的、场合、对象、内容、语言。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介绍、讲话目的或针对的主要事项——表明态度、原则、观点——工作措施——期望和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七、演讲词(演说词、演讲稿)
是用于演讲的文字稿本。演讲词在讲话稿的基础上,突出鼓动性、感染力,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可使用较为灵活丰富的语言,做到“文情并茂”。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环境、场合——演讲目的、指向的问题——解决的必要性、重要性——对策——感言、倡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八、责任书(目标责任书)
责任书是行政机关为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任务,调动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完成、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常用文书体裁。
从使用范围来看,责任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单向型,即一个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自行拟定责任书,在部门内部发送,或是根据要求上报备案;另一种是双向型,即上级与下级签订责任书,或从上到下发送责任书,要求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照执行。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指导思想、政策精神——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措施——奖惩措施。
九、倡议书
目的是唤起受众重视、促成共识、引导思想和行为。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介绍——必要性、重要性——倡议内容——呼吁号召,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十、建议信(建议)
建议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文书,要从事实与科学的角度,阐明问题的危害、原因及采取相应对策的必要性、原理、依据,内容具体,并可含有一定的科学论证内容。
【行文逻辑思路】 现状——必要性、重要性分析——对策措施,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二篇: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
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
(一)■半月谈教育公职考试研究院向龙
2014年上半年全国多省份公务员联考即将开始,如何备考申论成为广大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这一类型的文章与公务员日常工作相关性很强,因此一些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往往得分偏低。为此,半月谈教育申论研究团队在深入分析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总结出20个较为常见的应用文写作类型,以及基本的行文思路,并通过“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系列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请示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类型。一般由请示事由、请示事项、结尾三部分组成。请示类的文章最后通常以请求语作结,习惯用语有“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批示”“妥否,请指示”“当否,请批复”“以上意见如可行(或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等。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目的———请示理由———请示要求———结尾,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尾。
二、意见意见是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文种,其内容主体为对策。可用于向上级机关报请批转或转发有关事项,也可用于领导机关就某些重要问题提出处理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办法。意见类应用文正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现状———必要性或原因理由———工作要求———期望未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三、计划计划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与规划、要点、方案等类似,用于对全局或单项工作进行预想性安排部署。计划、规划、要点和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安排的对象、时间范围不同,其重要性和安排范围是递减的。
【行文逻辑思路】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
四、汇报(或汇报提纲)汇报是向上级总结工作、反映问题、报告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文体,通常分为工作汇报和情况汇报两种。
【行文逻辑思路】总结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五、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带一定目的性,采取社会化的调查工作方法,在调查取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成有事实、有观点、有结论的书面报告。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目的介绍、调查方式、调研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应对之策,或调查背景———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六、讲话稿(现场讲话稿、电视讲话稿)通常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了特定目的、用于一定场合、面向一定对象发表讲话的文字底稿。讲话稿的写作,必须服从讲稿六要素:讲者、目的、场合、对象、内容、语言。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介绍、讲话目的或针对的主要事项———表明态度、原则、观点———工作措施———期望和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七、演讲词(演说词、演讲稿)是用于演讲的文字稿本。演讲词在讲话稿的基础上,突出鼓动性、感染力,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可使用较为灵活丰富的语言,做到“文情并茂”。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环境、场合———演讲目的、指向的问题———解决的必要性、重要性———对策———感言、倡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八、责任书(目标责任书)责任书是行政机关为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任务,调动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完成、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常用文书体裁。
从使用范围来看,责任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单向型,即一个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自行拟定责任书,在部门内部发送,或是根据要求上报备案;另一种是双向型,即上级与下级签订责任书,或从上到下发送责任书,要求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照执行。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目的、指导思想、政策精神———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措施———奖惩措施。
九、倡议书目的是唤起受众重视、促成共识、引导思想和行为。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目的介绍———必要性、重要性———倡议内容———呼吁号召,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十、建议信(建议)建议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文书,要从事实与科学的角度,阐明问题的危害、原因及采取相应对策的必要性、原理、依据,内容具体,并可含有一定的科学论证内容。
【行文逻辑思路】现状———必要性、重要性分析———对策措施,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公考申论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
(二)■半月谈教育公职考试研究院向龙
2014年上半年全国多省份公务员联考将陆续拉开大幕,在第四期的“考务之窗”中,半月谈教育申论研究团队为广大考生介绍了10个较为常见的应用文写作类型,本期,我们讲解其余10个。
一、整改通知(整改通知书、整改要求)【行文逻辑思路】问题———对策。
二、新闻发布稿新闻发布稿是行政机关对外发布信息的书面文稿。
【行文逻辑思路】政策背景———政策内容———表决心、提期望、提要求,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三、总结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单项工作或某一领域各项工作的回顾、分析、评价,内容可以叙为主,侧重对情况的客观介绍,或以议论为主,侧重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行文逻辑思路】工作情况总体概括———具体工作内容及开展情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展望未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四、情况反映【行文逻辑思路】现状———问题表现与危害———对策措施———启示,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五、情况综合(情况综述)基本内容是在记述事件发生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预测事件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措施。
【行文逻辑思路】事实概述———问题分析———对策阐述———表态和未来展望,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六、宣传材料(宣传稿、宣传手册、宣传纲要、宣传短文等)近年申论出题频率较高的一种类型,用途是对公众、企业等进行宣传,阐释国家法律和政策,宣传理念和做法,唤起宣传对象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由来、现状介绍———原因和影响分析———准备采取的措施———需要群众给予的配合,即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办———号召倡议。
七、报告报告正文由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具体要求及措施三部分构成,结尾根据报告的性质和内容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般有“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等字样。
【行文逻辑思路】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具体要求及措施,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八、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有别于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文。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会议纪要的特点是概括性、条理性强。
【行文逻辑思路】主要内容———主要精神、主要原则及基本结论———具体要求及今后任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九、批复批复是针对下级机关来文请示的问题表明意见,用于答复提出请示的下级机关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答复请示事项,用„批复‟。”标题由批复机关名称、事项和文种三部分组成。有时可省去受文单位名称。
正文开头一般先写明“你单位×年×月×日的请示收悉”及同意或不同意的表态语,再按批复缘由、批复内容和结束语的顺序写作。批复表态语注意要把原请示名称、字号和年月日写清,以显示其针对性。批复的内容应分条陈述,结束时以“此复”“特此批复”为习惯结语。
直接批复的标题中包含有发文机关和日期的,可不必另行落款。没有的,应在正文右下方签署发文机关和日期。
【行文逻辑思路】表态语———批复缘由———批复内容———结束语,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束语。
十、编者按编者按常常放在文章前面,是编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交代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一般不多于200字,有时甚至仅三言两语,但要能够切中要点。它没有独立的标题,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评论形式。
【行文逻辑思路】背景、目的———精神实质———号召学习等
第三篇:遴选应用文行文逻辑解析
应用文行文逻辑简析(一)
一、请示 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类型。一般由请示事由、请示事项、结尾三部分组成。请示类的文章最后通常以请求语作结,习惯用语有“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批示”“妥否,请指示”“当否,请批复”“以上意见如可行(或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等。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请示理由——请示要求——结尾,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尾。
二、意见 意见是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文种,其内容主体为对策。可用于向上级机关报请批转或转发有关事项,也可用于领导机关就某些重要问题提出处理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办法。意见类应用文正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现状——必要性或原因理由——工作要求——期望未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三、计划 计划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与规划、要点、方案等类似,用于对全局或单项工作进行预想性安排部署。计划、规划、要点和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安排的对象、时间范围不同,其重要性和安排范围是递减的。
【行文逻辑思路】 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
四、汇报(或汇报提纲)汇报是向上级总结工作、反映问题、报告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文体,通常分为工作汇报和情况汇报两种。
【行文逻辑思路】 总结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五、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带一定目的性,采取社会化的调查工作方法,在调查取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成有事实、有观点、有结论的书面报告。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介绍、调查方式、调研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应对之策,或调查背景——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六、讲话稿(现场讲话稿、电视讲话稿)通常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了特定目的、用于一定场合、面向一定对象发表讲话的文字底稿。讲话稿的写作,必须服从讲稿六要素:讲者、目的、场合、对象、内容、语言。【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介绍、讲话目的或针对的主要事项——表明态度、原则、观点——工作措施——期望和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七、演讲词(演说词、演讲稿)是用于演讲的文字稿本。演讲词在讲话稿的基础上,突出鼓动性、感染力,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可使用较为灵活丰富的语言,做到“文情并茂”。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环境、场合——演讲目的、指向的问题——解决的必要性、重要性——对策——感言、倡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八、责任书(目标责任书)责任书是行政机关为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任务,调动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完成、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常用文书体裁。
从使用范围来看,责任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单向型,即一个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自行拟定责任书,在部门内部发送,或是根据要求上报备案;另一种是双向型,即上级与下级签订责任书,或从上到下发送责任书,要求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照执行。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指导思想、政策精神——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措施——奖惩措施。
九、倡议书 目的是唤起受众重视、促成共识、引导思想和行为。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介绍——必要性、重要性——倡议内容——呼吁号召,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十、建议信(建议)建议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文书,要从事实与科学的角度,阐明问题的危害、原因及采取相应对策的必要性、原理、依据,内容具体,并可含有一定的科学论证内容。
【行文逻辑思路】 现状——必要性、重要性分析——对策措施,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一、整改通知(整改通知书、整改要求)【行文逻辑思路】 问题——对策。
二、新闻发布稿
新闻发布稿是行政机关对外发布信息的书面文稿。
【行文逻辑思路】 政策背景——政策内容——表决心、提期望、提要求,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三、总结 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单项工作或某一领域各项工作的回顾、分析、评价,内容可以叙为主,侧重对情况的客观介绍,或以议论为主,侧重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行文逻辑思路】 工作情况总体概括——具体工作内容及开展情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展望未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四、情况反映 【行文逻辑思路】 现状——问题表现与危害——对策措施——启示,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五、情况综合(情况综述)
基本内容是在记述事件发生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预测事件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措施。【行文逻辑思路】 事实概述——问题分析——对策阐述——表态和未来展望,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六、宣传材料(宣传稿、宣传手册、宣传纲要、宣传短文等)近年申论出题频率较高的一种类型,用途是对公众、企业等进行宣传,阐释国家法律和政策,宣传理念和做法,唤起宣传对象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由来、现状介绍——原因和影响分析——准备采取的措施——需要群众给予的配合,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号召倡议。
七、报告
报告正文由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具体要求及措施三部分构成,结尾根据报告的性质和内容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般有“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等字样。【行文逻辑思路】 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具体要求及措施,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八、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有别于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文。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会议纪要的特点是概括性、条理性强。
【行文逻辑思路】 主要内容——主要精神、主要原则及基本结论——具体要求及今后任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九、批复
批复是针对下级机关来文请示的问题表明意见,用于答复提出请示的下级机关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答复请示事项,用‘批复’。” 标题由批复机关名称、事项和文种三部分组成。有时可省去受文单位名称。正文开头一般先写明“你单位×年×月×日的请示收悉”及同意或不同意的表态语,再按批复缘由、批复内容和结束语的顺序写作。批复表态语注意要把原请示名称、字号和年月日写清,以显示其针对性。批复的内容应分条陈述,结束时以“此复”“特此批复”为习惯结语。
直接批复的标题中包含有发文机关和日期的,可不必另行落款。没有的,应在正文右下方签署发文机关和日期。
【行文逻辑思路】 表态语——批复缘由——批复内容——结束语,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束语。
十、编者按
编者按常常放在文章前面,是编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交代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一般不多于200字,有时甚至仅三言两语,但要能够切中要点。它没有独立的标题,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评论形式。
【行文逻辑思路】 背景、目的——精神实质——号召学习等
第四篇:公考申论
申论考试范围在材料的选择、具体要求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对应试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应试人员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掌握和运用。纵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可以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点大都曾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中出现过,这些话题都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公务员考试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的习惯,注意思考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办法,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为国为民做事的人。
公务员申论话题一般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你不陌生,但也不会成竹在胸。也就是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平常一定接触了,只是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所以才在考试中如此被动。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都是选取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背景材料。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设置这种考题的弊端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年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备考,我们还应当关注“往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热点问题),往年的真题,特别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重复命题或围绕同一话题出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什么是 “往期”的“热点”话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问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现实的发展仍然有影响,还是“热点问题”。前文已述,2008年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是发改委在2003年提出的建议,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被搁置,当时也就没有成为命题的焦点,经历几年争论后,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定型,所以在2008年才成为考点。再比如,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也不是当年的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出现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再例如,2008年奥运之年,众多人都以为北京会以奥运话题为中心命题,然而,在2009年才以奥运会这个往期话题,与国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进行考察。此外,2006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话题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并放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谈论,而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就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05年的一大新闻,但却在2006年下半年的广州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背景资料。2005年的“三农”问题,早在2004年年初,中央就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接着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把全社会的焦点导向了“三农”问题。
在此,我们重申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我们反对猜题押题,尽管我们经常与申论试题不谋而合。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五篇:公考申论看看
申论范文:守望精神高地
【背景材料】
汶川“5·12”地震中涌现出的林浩、许勇,是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肩膀为他人撑起了一片活下来的天空,这种举动令人动容。从英雄的身上,可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一种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所在。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面对挑战坚忍不拔、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圆满完成。同时要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在平常工作中狠抓落实,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以实为本,以真为要,以干为先。只有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团结一心,精诚合作,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题目】
请根据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守望精神高地”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要求:论述集中,详略得当,语言流畅。
【范文】
守望精神高地
——弘扬奋发有为精神 永葆新生代干部朝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明显滞后,尤其是在全体人民中占主导地位的、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有奋发有为的思想成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发有为是我们抓住时代机遇、迎接时代挑战的关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只有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以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有新的作为。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中如果缺乏奋发有为精神,不仅会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的还将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贵州瓮安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失职、渎职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明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守望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
首先,要在政府领导干部中弘扬奋发有为精神。领导干部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全社会也起着示范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教育,使之树立强烈的事业追求和正确的政绩观。还应确立科学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其次,青年干部应该践行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认真工作,做到厚积薄发。不能自持学历高,高人一等,不好好工作,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要切实自我调整,以从零开始的心态,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找准合理定位,积极在委屈中寻求平衡,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绩去展示自己。做事就脚踏实地,主动作为,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要求完成份内业务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为人低调真诚,营造和谐融洽氛围。虚心向领导、同事、群众学习,争取机会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来锻炼自己,用学习实践去积累一些可贵的经验和素质,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再次,要在全社会弘扬奋发有为精神。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倡导奋发有为精神,并大力表彰和不断宣传像奥运冠军陈燮霞、抗震英雄林浩、许勇这样的奋发有为优秀典型,发挥模范人物的感召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奋发有为模范人物评选”等活动,加强活动的全民参与性,使社会公众在参与投票的过程中,了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奋发有为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弘扬并践行奋发有为的精神。
奋发有为是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干兴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
【点评】
文章通过“汶川”地震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人物事迹,来引出当前社会以及公务员干部等应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本文属于策论文的写作格式,重点论述了在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应该如何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的先进人物身上奋发有为的精神,进而来说明奋发有为精神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其重要作用则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比强烈,使阅卷者印象深刻,说服力极强。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即对策表述上,从政府部门的领导、青年干部以及社会宣传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来说明公务员应该以何种精神状态来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些也是要成为公务员必备的精神素养。而在社会广泛宣传奋发有为的精神,提高广大人民的修养和奋发有为精神,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整篇文章立意深刻、表述对象清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申论范文: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
【背景材料】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三是水资源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保障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是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仍是我国当代四大水问题,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防水灾能力总体提高与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并存,水生态和水环境局部好转与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如何使水利与经济发展相适、与民生保障相宜?这既需要面对自然状况研究处置客观问题,也要针对人们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调整解决社会问题。
【题目】
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突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对策明确,措施具体可行,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为此,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
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珍惜水资源,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无疑是必要之举。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在研究探索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一定能克服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困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
文章立足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就如何解决缺水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化解对策,分析得当,细致入微,论述详实。
具体来看,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由对水资源的宏观定位将水资源的话题引入,随后即直奔主题,将焦点落在水短缺问题上,进而推出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第二段为第二部分,首先肯定了我国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上取得的积极进展,同时客观地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目前仍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三段至第六段为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第三段首先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角度,对解决水资源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要求。随后几段分别从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相应的措施。末段为第四部分,再次强调了水资源的重要地位,与文章标题、观点相呼应,以积极的展望、昂扬向上的笔调收笔。
整体来看,全文结构完整,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足,起承转合得当,语言流畅自然。本篇文章值得考生借鉴的是对水资源现状分析不是纯粹的枯燥的理论文字叙述,而是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水资源的紧缺和不足,寥寥几个数据就简单的陈述了问题现状,这种阐述分析方式值得考生借鉴学习。
申论范文:构建透明慈善口袋
【背景材料】
2010年5月,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向西南五省区灾民捐款2亿,但他的捐赠合同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他向合同执行方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出的条件是,半年内必须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得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3%,远低于我国《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的最高10%的管理费比例。合同还规定,曹德旺有权对善款发放情况进行抽查,差错率如果超过1%,基金会要按超出部分的资金的30倍进行赔偿。
“捐款做慈善”的观念正在慢慢融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社会富裕阶层都愿意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一些捐款被挪用、侵占的新闻又让他们捐款做慈善的脚步变得犹豫。
民政部下属机构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称,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多次捐赠井喷后,近年中国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并未提高。这份报告显示,约有75%的慈善组织“完全不披露或仅少量披露信息”。
中民慈善在去年递送到民政部的一份报告中称,82家全国性慈善组织中,在其网
站上披露机构年报和机构财务报告者均不到总数的40%。在善款数量井喷之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有资格开展募捐的社会组织,对于公众最关心的捐赠实际支出或转移详尽披露的不过半数。
“今年舆论尤其对善款流向的公开度不够示不满,上面其实很清楚,开会时也向下施压。”一位不愿具名的民政部咨询专家说。民政部慈善司原司长王振耀离任前甚至认为,慈善本质上就要“公开”,“‘披露’一词反而有点藏着掖着的意思。”
【原因分析】
专家认为造成我国慈善行业信息不公开的原因主要是:未建立一个全国慈善信息报送制度,缺少慈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社会媒体与大众缺少对慈善行业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与沟通渠道,民众对慈善信息所知较少;缺少对慈善事业的完善监管制度;各级政府监管强制性披露中履责情况存在差异,对于慈善行业,我国现没有一个标准的行业规范与指导标准,法律上缺少管理监管依据。
【解决之道】
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国慈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信息报送制度,构建慈善行业信息公开平台,定时向全社会公布财务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慈善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违法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处罚措施,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合理引导社会媒体、民众对慈善行业进行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构建完善慈善行业组织与社会民众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
结合我国慈善行业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慈善行业标准,规范慈善行业的工作;相关立法部门需加快慈善行业的立法,为慈善行业的良性运行发展提供监管依据和量化标准。
加强对慈善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壮大,造福于民。
申论范文:城乡一体化发展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点评】
本文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论点,经过总述后,提出了三个对策分论点,在布局上先总后分。然后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重论明了应取之策,属于策论文。
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了当前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上来,使文章的立足点足以贯览全局,具有一定高度。在对策的提出上,首先总体而论,从宏观上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和规划等措施,接下来几段分别从加强投入、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措施的步骤详尽,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文尾亮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令人深思的同时顺势提出要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严密扣题的同时,使文章收笔圆满。
总体上看,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语言较为流畅。
申论范文: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
【背景材料】
2011年3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用百折不挠的意志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题目】
通过背景材料,请结合实际,以“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流畅,字数在1000字左右。
【范文】
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古训一语,道出了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治国真谛。以史为鉴,在今天,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在各项工作中求真实干、狠抓落实,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更决定着党和国家的长远命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中央对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
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贯彻胡主席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
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一方面,要以基层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
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及其全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各级领导干部唯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落到实处,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点评】
文章以对策为主,属于策论文。文首以古训开篇,提纲挈领,言肯意诚,气势不俗。继而话锋一转,强调以史为鉴,转入到对时下现实问题的关注上,奠定出了文章的实用基调。开篇在高度、气势上都有所兼顾,值得借鉴。
接来一段在肯定近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点出问题,为下文对策的引出做以铺垫。文章三、四、五段主陈对策,从党的宗旨意识、知难而进精神、求真务实作风三个方面谈如何抓落实,回应上文。对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
文尾着眼实际,放眼于未来,提出切实要求与展望,将文势又推升起一个新的高度。
全文结构完整,布局简单明了,思路清晰,上下衔接紧密,互有照样。此外,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论据充实,论证有力,语言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