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
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我觉得我是个有用的人”
2010年11月10日 作者:李凌凌 郭晓云 宋洁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我觉得我是个有用的人”
——对话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
王生英
这条崎岖的小路,行走不便的王老师不知走了多少年。郭晓云 摄
卸甲平村小学大合影。宋洁摄
采访对象:王生英(以下简称王),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采访者:李凌凌(以下简称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一群小孩儿就我一个大人,我必须勇敢
李:王老师,您1956年8月出生,1974年1月开始教书,这样算来您在山区教书马上就37年了。
王:可不是,一转眼就从姑娘变成老太太了。
李:谈谈您小时候的情况?
王:我是家中老大,兄妹6个,爷奶爸妈都有病,家里很困难。3岁时我发高烧引起小儿麻痹,腿就残了,从那时起我就认识到自己身体不好,种地也不方便,不上学咋办。上学时,我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教过我的老师都对我特别关心,没有因为腿残而看不起我。小学时的李来金老师,初中时的李怀金老师,林州教师进修学校的高书生老师,在学习上要求虽严,但都特别温和。
李:您还记得当老师第一次上课时的情形吗?
王:记得,当时第一节课讲的是初中几何,我事先准备了一周多时间,直到上课了还觉得没准备好。当时学生都比我高一头,但课堂上静得连掉一根针都能听见。
李:紧张吗?
王:没觉得紧张,就感觉学的东西有用了,特别有成就感。
李:家和学校离得远吗?
王:我在东平教书,家在西平,中间隔着条河。那会儿河里的水可大,也没桥,水通常到膝盖上面,很危险。水底很滑,我腿又不好,只能一点点往前挪。水大的时候,在水底放上几块大石头,我们踩在石头上,可水还能到膝盖那儿。我和学生们手拉手,我走在前面用脚一点点地探着石头,探着了才敢落脚,我抬起脚学生落脚,这样一点点挪过来。李:不害怕?
王:不害怕,因为我很勇敢。再说一群小孩儿就我一个大人,我必须勇敢。但我妈不放心。那两年河里曾淹死过3个人,我妈说:“咱不去了,人家好胳膊好腿的还出事,你一个残疾人,把妈的心都拽过去了,再把你冲走了,可咋办?”我说我会小心,可我妈还是不放心,每天送到河边,看着我和孩子们安全过去后,才挥挥手让我上课去。那时西平也有个学校,村支书想让我回来,但我考虑,当时东平学校就我一个数学老师,不能耽搁孩子,就没回来。我说啥时候找到老师啥时候回来。李:您后来回到了西平小学?
王:1975年回来的,我一个人教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部课程,语数音体美。
李:体育课怎么上呢?
王: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挖了个坑,又去河里挖了沙倒进去,孩子们可以跳沙坑,也教他们广播体操。
李:您从哪儿学的广播体操呀?
王:也没学过,那时候也没电视机啥的,自己从县城里买来挂图,看着图比划着教学生。音乐课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还有国歌;美术课,自己看着书,教孩子画桃子、画苹果,因为这些东西孩子见过,线条简单容易画。咱这里条件虽艰苦,也得尽最大努力完善教学。
第二篇: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
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
——太行山下的“瓦尔瓦拉”
“在贫困山区,有许多人民教师在呕心沥血地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王生英让同事们看她和胡总书记的合影,分享幸福。郭炳德 摄
扎根在太行山下的王生英
■本报记者 郭炳德
王生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林州市卸甲平小学教师。即使身有残疾,仍坚守在贫瘠的太行山下36年,为了让贫困的孩子昂首走出大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人们都说,听她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风靡中国的银幕形象瓦尔瓦拉,于是,她被媒体誉为“中国的瓦尔瓦拉”、中国版“乡村女教师”。
9月14日,是王生英参加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返回河南的日子。林州市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派出专人专车到郑州新郑机场迎接这位扎根山区36年,立志让山区贫困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小学教师。
从新郑机场到林州的260公里路上,记者和载誉归来的王生英坐在车里海阔天空地聊着。她拿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受表彰教师代表时与他们的合影让记者看。令她难忘的是,胡总书记还记得她这个山
村教师,一握住她的手,就微笑着说:“辛苦你了,在山区坚持工作这么些年!”
这是她第二次受到胡总书记的接见,上一次是2004年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表彰会上。
“是不是上了些年纪的人都会特别依恋故土?”王生英似乎在自问自答,“可是我不觉得自己老呢!”她说,她觉得自己有山里人的特点:铁腿,能跑路;铁嘴,不怕讲话;铁肩,能负重;铁手,有力量。“这次在北京开会,刘延东国务委员握住我的手后有些惊讶地说,‘王老师的手特别有劲儿’。”
“开学了,我惦记着孩子们。这几天人在北京、上海,可我老做着在山区的梦,梦里都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琐碎事。”王生英告诉记者,教育部领导特别照顾他们这些常年工作在山区、边远地区的一线教师。教师代表们参加完在北京的表彰会,又在教育部派出的专人陪同下参观了上海世博会,这让她这个平时很少出远门的山里人,有机会领略世界各地的秀丽风光、科技成果、人文景观„„“可我白天参观着世博园,走进遥远的欧洲、非洲、美洲,晚上的梦总也离不开太行山,离不开红旗渠,离不开学校旁边那条流淌不息的洹河,离不开和我朝夕相伴的学生,我的心永远属于山区的孩子们。”
用一条腿创造人生价值
9月15日一大早,记者便从林州市驱车来到了卸甲平,赶往位于山崖之上的卸甲平小学。
与5年前记者来采访王生英时不同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在洹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桥,使得汽车可以开到卸甲平小学的崖下。秋高气爽,山崖旁、道路边,到处都是硕果累累的庄稼。小心地将车停靠在山道旁边,步行走过一段长长的斜坡,一拐弯再越过一段只能容下一只羊走过的陡坡,上到崖上便是卸甲平小学的“大门”。
王生英一大早就来上班了。穿的还是在北京受到胡总书记接见时的那身衣服,干净、整洁,脚上一双女式皮鞋虽不名贵,擦得也像9月8日那样锃亮的。虽然和孩子们分开仅7天,但她却感到有7个月那么长。孩子们还没有来上学,她就顺手拿起一把扫帚,在已经算得上干净的小小校园里扫了起来。
早上8点30分,王生英回到家乡后的第11个小时,卸甲平小学的国旗已经升起,她和教学点负责人李林生开始给孩子们上课。
走进那间比较简陋的教室,依旧一边是6名二年级学生,一边是8名年龄不等的“学前班”孩子。孩子们懵懵懂懂地知道,他们的老师刚从遥远的北京和上海回到自己的身边。最为懂事的二年级学生李昭阳能大致地说出“王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这个比较“专业”的名称。随后的课间操上,腿脚不便的王生英在李昭阳这个得力助手的帮助下,参与到全校师生的文体项目“猫捉老鼠”中,校园里一派火热的景象。
活跃在学生中,虽然身有残疾但却笑容灿烂,这种工作状态王生英已坚持了36年。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村。4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给这个天资聪慧的女孩留下了后遗症,她的右腿残疾了。但是,倔强的王生英不相信自己真的成了无用的人,她在寻找用一条腿创造人生价值的路。
还在儿时,眼看伙伴们因为贫穷上不起学,聚集在山上放羊、拾柴,王生英就深刻体会到山里孩子上学是多么不易。于是她暗自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当一名教师,让村里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王生英凭着顽强的毅力上完了高中,1974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民办教师,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王用林老人是卸甲平村原党支部书记,这位70岁的老人亲眼见证了教过镇上两代人的王生英为山区孩子作出的奉献。他还记得,1973年冬天,乡里举行招教考试,50人参加考试,王生英考了第一名。可因为她是残疾人,让不让她当老师,当时大家有过争论。“虽然我身体残疾,但只要思想不残疾,照样能当个好老师!”年轻气盛、斗志昂扬的王生英用这样一句表态,打消了乡里、村里许多人的顾虑,从此走上了从教之路。当上教师那一刻,她暗下决心,要做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太行山区,为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为了实现这样的诺言,身患残疾的王生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卸甲平村这个王生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共有6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隔河相望,就是隔山而居,每走一次对她的病腿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家里到乡里去开会,10多公里的山路,正常人一口气不歇还要走4个多钟头,对她来说更是一次“长征”。她的教学第一站,是距离她家两公里之外的东平村小学。两公里的山路,隔在家里与东村之间的洹河,就成了考验王生英意志的天然试卷。
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被洪水冲断,这个瘸着一条腿的姑娘便只好绕道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到学校上课。在风雨交加、河水暴涨的天气,她每次都是战战兢兢地涉水过河,然后心有余悸地回望身后,再为自己鼓劲加油,继续前行。
后来,为了照顾身体不便的王生英,领导将她调到了离她家较近的西平小学。这让王生英感到格外温暖,干劲更足了。
1978年夏秋季节,连天阴雨。校舍破旧,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时间,王生英不顾自己残疾,拿着教科书,踏着泥泞湿滑的山路,巡回到方圆几里内的学生家里上课、布置作业。风里来、雨里去,数次摔倒,又数次艰难爬起来,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余天。每当乡亲们看见这个身体残疾的姑娘一身汗水一身泥巴的样子,总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着她的手掉眼泪。孩子们则哭着说:“王老师,您不要再挨家挨户地跑了,我们都集中到一个地方学习吧!”
36年,类似的情形已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每次遇到困难时,站在太行山下,遥望着从山间流出、又奔向远方的洹河,王生英就会想,山区孩子成才太不容易了,只要能送他们走出大山,为社会作出贡献,需要我这个当老师的付出多少,我都义不容辞啊。从以家为校到以校为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王生英家乡这样的偏远山区,村里没有条件建设教学点的校舍,于是,王生英的家就成了孩子们的学校。
后来,村里找了一间旧仓库作为教室,勉强能为学生遮风挡雨。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环境,一夜之间也化为乌有。
那是一个卸甲平小学所有学生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的夏季,一场狂风暴雨冲垮了孩子们赖以学习、生活的校舍,破旧不堪的教室坍塌成一片废墟。王生英和学生们望着那一片瓦砾,伤心地哭了。
没办法,王生英只好领着学生到野外上课。一个破旧的黑板靠在树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坐在荒草地上听课,趴在地上写字、做作业。有一次,她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骤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还未来得及转移,黑板便被大风卷走,学生的书本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倾盆大雨直泻而下,洪水冲得山石叮当作响,孩子们吓得乱作一团,纷纷抱住老师的腿。王生英尽可能坚强地给孩子们做“靠山”,不断安慰孩子们说:“别怕,有老师呢!”直到家长们来接回各自的孩子,淋得上下透湿的王生英才拖着酸痛的腿回到家里。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王生英和丈夫商量,把孩子们领到家里来上课。就这样,王生英家的里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3个班学生的“复式教室”。
虽然孩子们有教室了,但家里太拥挤,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王生英常常为此发愁,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可是,当时她的爱人王河生因生病欠了一大笔外债,王生英自己每月工资只有40元,改建教室对他们来说异常艰难。好在王生英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他们决定,就算砸锅卖铁,倾尽所有,也要建成一间教室。
夫妻俩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可是盖房的钱还差很多。于是他们又到邻近乡的砖厂讲情,希望能尽快用上砖瓦,条件是给卖家付利息,才谈妥了砖瓦的事。为了解决木材问题,他们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砍了,又到几十里外的亲戚家借来椽子和檩条,解决了建房的原材料问题。
没有钱请人力,王生英便拖着一条病腿,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他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建成了。从此,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乡亲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而王生英和丈夫却因建房过度操劳而累倒了。丈夫常常吐血、流鼻血,王生英也多次晕倒在课堂上。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偿还欠下的大量外债,王生英一家人节衣缩食,经常挤出时间到山上拾柴做饭,挖野菜下饭。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日常学习用品。孩子们的衣服脏了,王生英给他们洗;肚子饿了,她给他们做饭;哪个孩子生病了,她还要请来医生给他打针开药;天气冷了,她便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给他们添衣服、做棉门帘。孩子们说:“我们在王老师家里学习,就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王生英曾经教过的学生王帅斌告诉记者,有一次,全班学生正在王老师家二楼的教室里等她上课,一会儿,王老师的丈夫背着她上来了。原来,王生英正发着烧,连上楼的力气也没有了。得知老师发高烧还要坚持上课,学生们都哭了。大家恳求她回去休息,等病好了再来,并告诉老师大家愿意上自习课。王生英不答应,坚持放学后再去看病。待她上完那节课时,学生们哭着把她送下楼。自此以后,班上的同学似乎格外懂事了。王帅斌说,这位离不开学生的老师,让他们明白,心里装着他人的人,永远是伟大的。
在以后的10多年里,随着国家农村办学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投入逐步增加,林州市在教育资源整合上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横水镇的小学布点日趋合理,农村孩子们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从此,孩子们从王生英的家里搬了出来。王生英的工作也先后在东平、桃园等多所学校间调动。
“不管在哪个学校,王老师都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横水镇中心校校长贾怀庆对记者说,“从王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无限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也看到了一个山村教师的淳朴、执著和无私奉献。” 学生是她最大的财富
2010年9月7日,王生英冒着绵绵秋雨,来到北京参加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从下榻宾馆乘车到人民大会堂的路上,她像前几次来首都一样,出神地凝望着窗外,深情地回忆起6年前她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在天安门广场照张像,带回去给孩子们看看。
无论走到哪里,王生英总是惦记着她的学生们,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孩子。
想到自己家的娃,王生英总会感到心酸。回忆起数不清的夜里,自己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为没人照顾,蜷缩在墙角又饥又渴地喊着妈妈,她就会愧疚落泪。让她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雨天的夜晚,她结束家访和补课,浑身是泥地回到学校,看见姐姐把弟弟搂在怀里,倚着墙角睡着了。儿子满脸是血,女儿脸上还挂着泪珠。她把姐弟俩喊醒,儿子一下扑到她怀里,哭着说:“妈妈,你咋一直不回来呀!”这时王生英再也抑制不住心痛,搂着一双儿女,泪水夺眶而出。
王生英的儿子王关增如今已工作了,他回忆道:“小时候,我总是纳闷儿,人家的妈妈都在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我们的妈妈怎么只知道关心别人家的孩子呀!那一年,爸妈为了盖教室,累得生了病,我们饥一顿饱一顿。后来房子盖好没钱安玻璃,妈就把家里给我们做棉鞋的布料全拿出来做窗帘,为学生们御寒。那年冬天,我可是连棉鞋都没有穿啊,气得我一个冬天不愿理妈妈„„”
2009年教师节前,已经上大学的女儿王瑞贤给母亲写来一封信。回忆儿时的情景时,女儿写道:“那时候,妈妈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却不见你回来。又冷又饿的时候,我们总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妈妈。每当听别人家的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们就很难过„„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你,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读着女儿的信,王生英热泪盈眶。
对于父母,王生英也深感愧疚。父亲患病卧床那年,她正承担着4个年级的课,床前尽孝只能是弟弟妹妹们的事。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她都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照看父亲,父亲去世后,这份遗憾久久地留在了她的心里。
36年来,王生英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她无怨无悔。她说:“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卸甲平村的王帅斌、王政斌两兄弟,忆起少儿时代,声音哽咽。帅斌上二年级时,妈妈因为要下地干活,无法照顾弟弟政斌,就让5岁的弟弟随帅斌一起来到王生英的家庭学校,成了一名学前班的“预科生”。5岁的孩子,淘气自不必说,拉屎撒尿这样的事也得王生英照顾。帅斌记得,王老师总是在弟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的五年级学生张国振,跟着8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日子。看到他深秋里还身穿一件单衣来上学,王生英就帮他买了新秋衣、新秋裤;六年级学生李朝勤,父母离婚,跟着爷爷生活,没钱买鞋袜,在寒冷的冬季还赤着脚,王生英看到了,硬是拖着残疾的腿,步行几里山路到商店为孩子买来了鞋袜,而她自己,衣服破得补了又补都舍不得花钱去买新的„„
山区教师是清贫的。在王生英从教30多年的生涯里,经济的拮据和精神的富有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当山区民办教师时,她的工资从每月5元、10元、30元、40元涨到转正前的70元,别说贴补家里,就是维持自己的生计也很艰难。而在当时,王生英的裁缝活儿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凭着她的本事和为人,开个裁缝店,挣钱养活全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没有动心。因为山里的孩子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山里的孩子们。
1985年,王生英的丈夫王河生找到了一份如意的工作,帮在东北承包建筑工程的一个朋友做管理,谁都知道这是个挣高薪的工作。但回到家里和王生英一合计,夫妻俩最后的“统一意见”是放弃。
谈起王生英的经济条件,老人王用林回忆起这样的细节,1988年过春节,王生英家包的饺子全是萝卜馅,只加了两棵葱。“有件事没第二个人知道,记者同志你来了我讲给你,”老人神秘地压低了声音对记者说,“2008年汶川地震,上级不是号召党员交特殊党费支援汶川吗?王生英一次交了2000元!”
“谁不知道钱多了好?谁不知道过清闲的日子好?可为了挣钱就撇下这些孩子我心里实在不忍心呀!”回忆起当年的选择,王生英至今仍然说自己的选择“值得”。
30多年来,她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了“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志愿。如今,在山民的后代中,多名学生升入了高中、大学,走出了大山,成为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才。王生英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昂起头走向社会,这就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
社会没有忘记这位太行山的优秀女儿,王生英获得了诸多荣誉。然而,王生英却说:“我太平凡了,所做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在边远地区,在贫困山区,有许许多多的人民教师和我一样在为孩子们呕心沥血地工作着,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众评
王生英老师无怨无悔,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地奋斗于教育战线,感动着我们所有人,成为我们林州全体教师爱岗敬业的动力。
——林州市横水镇东下洹学区校长杨永和
小时候,我常会在心中责怪妈妈:你究竟是谁的妈妈呀?你咋不管自己的孩子呢?现在,我也身为人母,知道了世界上除了母爱,还有师爱,而师爱需要更加无私的精神。我终于理解妈妈了,在那个时候,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她就是全体学生的妈妈。
——王生英的女儿王瑞贤
说到底,生英也是在为家乡造福、为社会作贡献,我咋能拖她的后腿呢?
——王生英的丈夫王河生
我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还好说,工作、生活条件简陋一点,多吃点苦就挺过去了,可是王老师是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同志,能一干几十年真不容易。那是有一种崇高的信念在支撑着啊!
——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退休教师赵虎林
我这个山里的女娃子能上到高中,是因为王老师劝说爹娘让我读书,她的关心和热情燃起了我奋斗的理想。如果将来让我选择人生道路,我愿意当一名小学教师,回到我还不富裕的家乡,像王老师一样当一只吐丝的春蚕,为山区的乡亲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林州市职业高中学生王宁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4日第3版
呕心沥血奏华章 一颗丹心育新人
——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教师王生英先进事迹
王生英同志是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那里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三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默默奉献,大力弘扬着党员教师永恒的师德魅力。在教育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自己对教师的深刻理解、深厚挚爱和无悔追求,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楷模。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她更是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带头作用。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洒一腔热血,育一代新人。
一、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她多年的夙愿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大队的西平自然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生活十分清贫。幼时她又遭不幸,一场疾病使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可生性好强的她,偏偏喜欢上了读书,而在当时,上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为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村里的许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一些家庭根本就不让孩子上学,更何况她是一个女娃,还有残疾。她的爹娘疼爱她,也比较开通,积极支持她上学。她深深体会到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么的不易呀!于是她暗地时立下志向,刻苦学习,长大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都上得起学。在父母艰难的支撑下,她以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读完了高中,并在当年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这时候她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她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山区,为山区的孩子、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她的青春和热血。
二、山路崎岖,挡不住她献身教育的脚步
她生活的卸甲平村共有4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山相隔,就是隔河而望。她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她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往返学校只好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过河,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河水冲走。即便是身体健壮的青年人,从这儿过河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初任教师的那几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教学工作,趟水过河从来没有害怕过。经常浑身泥泞地赶到学校,再一身疲惫回到家里。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她只好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的她,心里没有了着落,急得团团转,只盼着老天爷赶快把雨停下来,可是雨依然不停地下着。顾不了许多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不停的雨水,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不管雨有多大、风有多急,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她已经记不清了。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一股劲地掉眼泪。每当这时候,她常常想起她的老师送给她的两句赠言: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心里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她二十年以校为家,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初任老师的头几年,她都是在涉河中度过的。为了给程度差的学生补课,她常常以校为家,以学生家为校,默默地奉献着一切。多少个夜晚给学生补课回来,在山间小道上跋涉,道路漆黑,没有灯火,经常被摔得鼻青脸肿。但这些没有动摇她的决心,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她竞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三、“有付出,有牺牲,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
这是她对三十年来教学生涯的理解。1986年,她自愿到最偏僻、最艰苦的桃园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了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补好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的鼓舞,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校。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她身体变得消瘦、虚弱,常常晕倒在课堂上。她这种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用一颗丹心育一代新人。
四、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家为校十余载
1993年,一场暴雨冲垮了她们赖以学习、生活的的教室,学校坍塌成一片废墟。她和学生们望着那一片瓦砾,伤心地哭了。洪水不仅仅冲走了她们的教室,而且冲走了她们的期望和理想。当时由于山村经济十分困难,学校重建拿不出钱来。怎么办?让孩子们到哪里去上学?村里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个学生的房屋。到外村学校去借读?不行!外村学校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去外村上学要途经两条狼路,野狼经常在那里出没,过去曾有过小孩被狼吃掉的事情,非常危险。她便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家里的房子虽然不宽敞,也很破旧,但总比在野外上课强多了。爱人听了她的话,二话不说,便回家收拾屋子去了。从此,她们家里间、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三个班学生的教室。
孩子们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上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呀!1989年因为爱人生病欠了人家一大笔债,而她当时每月只有70元的工资,怎么办?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可卖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盖房的钱还是不够。于是她们又到东姚乡李家厂村付银顺家赊砖瓦。好话说了一箩筐,才谈妥了砖瓦的事。为了解决木材问题,她们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刨出来,又到几十里外的安阳县马家乡横岭村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檩条。在建房的日日夜夜里,她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和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爱人又想尽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栏杆。从此,乡亲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而她和丈夫,因为建房过度劳累累倒了。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她们一家人节衣缩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做棉门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母亲。山里人都非常诚实,为了报恩,学生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油、鸡蛋送到她家,她把他们的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办学没有任何所图,图得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在教学上,王生英老师对所教学科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坚持六认真、重点突破,难点突出,语言简洁清楚,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环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良好。她还积极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虽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但她选择了教师这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为之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回顾走过的三十年,她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足。回首逝去的三十年,数名学生升入了大学,数十名学生升入了高中,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成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精彩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她的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扎根乡野,甘守清贫的精神不正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践行吗?
五、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五十多岁的她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头脑时时处于保先状态。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一系列有关论著和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认真记写学习笔记,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做到边学边思。在认真学习深刻思考后,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心得体会。考虑到卸甲平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三千元钱,购买了学生喜爱的图书,订了《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她勇于面对山区的贫困、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地实现着自己“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她用她的亲身经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感人至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教育情怀为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良作风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真可谓呕心沥血奏华章,一颗丹心育新人。
第三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1/7/2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曾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做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里讲的“格”,不是指电脑上的排位,而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国家把后代交给我们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
一、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清醒地认识自己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一身正气、有中国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在我心中有很多榜样,苏步青、谢希德先生那样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意识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是个凡人,一名平凡的普教老师,但是我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可以一步一步攀登,一步一步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放心的教师。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我22岁大学毕业做老师,不知天高地厚。做了老师以后我才发现,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两件事情一直让我刻骨铭心。讲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就这样和学生讲,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后来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我教的是多么不准确。原来它是这样的,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这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我由于治学不严谨,误把第二等的作为最高的。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小学学的字、对数字的概念,一辈子都在用。当时我非常内疚,对学生讲,我讲错了。我是改行来教语文的,因此我要用五倍、十倍的力气来学。天天学习,明灯陪我过半夜。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学完。九点以前工作,九点以后自修。有一次批改作文,对面坐的是个语文老教师,他看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他看到了,就对我说:于漪,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这样的教导,我真是刻骨铭心啊。从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想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当时,我们语文组有18名老师,我是唯一的女教师。那个时候听老教师一堂课很难啊,不像今日,现在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我年轻时候没有感受到的。我们那个老组长很有学问,有一天他来听我的课,我清楚记得上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讲的是将军和士兵的故事。课上完后,我向他请教,他先表扬了我几句,接着说道:“不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我简直像五雷轰顶一样,晕了。他说:“人物分析有像你这样分析的吗?将军平易近人,热爱劳动,这是贴标签。”他的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既然做教师,我不仅要把大门找到,而且要登堂入室。
从此,我下定决心要拜众人为师,以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教研组开会,我都拿本子记。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我体会到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别人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自己以启发,所以我向教研组所有的老师学习。我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教后”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全神贯注学习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创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记下来。二是记自己的不足。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但是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预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不用长篇大论,一二三四五写下几点,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二、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第一,学而不厌。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个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关于学而不厌,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比如,学习小平同志讲的“三个面向”,当联系很多具体材料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就觉得重任在肩,坐立不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惊人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办教育要有救火一样的紧迫感。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时,发现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因此他就花十年时间搞一个特种阅读挑战,花了15亿美元,动用100万中小学教师、10万大学生半工半读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学校曾和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搞了个跨国研究课题,研究职初教师培训“师带徒”的方法。我们的优点是,“师带徒”教育的技能技巧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但是我们带徒弟的视野明显落后于美国,师生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不如人家,这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我们课题组里有个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他的孩子在硅谷小学读四年级,我问他暑假作业是什么,他说没有书面作业,就是读40本书,其中就有儿童版的《水浒》和《西游记》。每个理论的后面,都有丰富的内涵,要联系国内外实际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使人更加清醒。
二是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我经常想,假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话,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教师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是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比如,教《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东西南北”方位词写木兰替父从军购置行装准备出征的繁忙。于是我紧扣这一点深入学习,其他诗词里面是怎么用方位词的呢?《楚辞·招魂》中是这样的,“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四方不可以留,楚怀王的灵魂要回归故里,这是表现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这和《木兰辞》的用法不一样。在曹植的《游仙诗》里面又是另外的用法,“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堵,南翔陟丹邱”,东西南北都无路可走,表现他受到猜忌,郁郁寡欢。《捕蛇者说》里面是结合起来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还可以有打油诗的用法,在《儒林外史》里面,落拓知识分子杨执中屋里壁上的对联是“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深入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什么叫做备课?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那你就不仅知道字的表面意义,而且知道字的后面作者为什么这么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不仅知道工具的使用,而且知道工具背后的情和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就是用古人讲的这种精神来学习的。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第二,勇于实践。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
我一辈子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1978年第一批评上特级教师,堂堂课有人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也有个好处,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还有就是做班主任。我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带过。比如,1977届的学生乱到全校没有办法上课,我们年级组有30几位老师,女老师除了我没有哭过以外全部哭过。我担任年级组长,天天早上6点多钟到学校,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有一个阶段,我还上三个班的语文课。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抓好各个班级的小干部,把他们抓在手里培养。我把各个班的小干部集中起来,每周集中培养两次。一个下午专门学习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理论底子打好,学理论其实也在学文化;还有一个半天,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搞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课外活动。粉碎“四人帮”后,1977届学生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两个快班百分之百考取大学。因此,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虽然当时我顶着“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我想,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状况是一定会改变的。
我年轻时多病,唯一的一个儿子,身体极差,生了很多病,小孩子有一年住了七八次医院,两次是病危。我是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两个班级的语文,工作一直超负荷。孩子胸口生了一个疖子我都不知道,后来发展为败血症,住进了二军大医院。我和爱人轮流值夜班陪护。一天夜里,医生找我们谈,说药用了没有明显效果,要我们有思想准备。他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要用一个健康男子的血液给他输进去,看看能不能扳过来。谁没有亲子之爱?我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我每天早上离开医院时,把他扶起来总吐得我一身,嘴唇都烧焦了,头用冰袋敷着。我每次走他都要哭,问我他会不会死,让我不要离开。我说这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一定会救你的命。其实我心里非常难过,但我不是医生,我救不了孩子的命,我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了。那时正值高考复习,考大学确实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我不去上课,谁来代课?我想,我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爱学生。什么叫懂道理,懂道理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口里的,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懂。所以,我几十年来,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我孩子的命最终救过来了,但人一直抖,一年未能读书。
后来我们老书记说你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说,我说我不是医生不会治孩子的病,但我是老师,学生在高三最后一个月复习,我走了,谁来带?我们的事业要千秋万代,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嘱托,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负起责任来。因此,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三、“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做老师满腔热情,四五年下来就会有些懈怠;有的评上了高级教师,就产生“高原现象”。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我对自己有八个字的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一定要有书,这个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要烂熟于心,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你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我体会到,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晃,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你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教心。不知心,他觉得你讲的都是假的和老八股。因此,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非常重要。
要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我连周杰伦的歌都研究,为什么?现在学生上老师的课不感动,开班会不感动,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我把周杰伦的带子买回来,听听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我找了些女生聊天,我说我不反对流行歌曲,韩红的《青藏高原》,激昂高亢,歌颂青藏高原,她们说不好,太露了;腾格尔的《天堂》,歌唱家乡,那种浓浓的乡情,她们说也不好。我说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她们说,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想的和学生的距离有多大啊!
后来我再和她们聊,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周杰伦的歌词有它的文化含量,如《青花瓷》、《双截棍》等,都有中国文化的元素。还有就是,他的歌是又说又唱,很适合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回家一个人一个小房间,爸爸妈妈忙得没有办法和他们交流。但是孩子要成长、要诉说,所以又说又唱是很合适他们的。
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不”是否定,否定一百遍也不等于“行”。我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不能说你怎么怎么不行,而是要精心地指导,教他怎么写就能好,就能行。要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让他们有精神养料。所以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确实是春风化雨,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才可能逐步地引导向前,绝不能高高在上。
我所写的几百万字的文章,都是教育教学中学生帮我出的问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要思考、要学习、要探讨、要试验。有一次学校请人作报告,报告内容很好,我跟学生说,“今天报告很好”。谁知一个学生说:“好什么呀?”我看他的笔记,一个字也没有记,画的全是“正”字。他说这个人一共讲了150多个“这个”,都给他统计好了。我听了很震动,简直没想到,这样的一个语病竟影响了孩子对报告内容的吸收。我马上反躬自省,我有没有?我是江南人,也有语病,脑子转不过来时就来一个“呶”,或者“但是”,其实是不要转折的。我想,既然教语文,我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而且课堂就是活的语言学习场所,我自己的语言必须规范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怎么纠正?当时我年纪轻,有股劲,就用以死求活的办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我就写详细的教案,把自己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认真修改,把可有可无的字去掉,把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去掉,然后把它背出来再口语化。
我每天要走一刻钟才能上公交车,于是就利用这一刻钟在脑中过电影。我怎么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这堂课怎么铺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收尾,一个个环节都考虑好。就这样用以死求活的办法大概搞了两年,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教师的思路十分清晰,教课才能一清如水。我自己的体会是,当我对问题透彻理解的时候就能一语中的;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有些含糊的时候也是我废话最多的时候。废话一多,学生就倒霉了,如坠五里雾中。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只是讲字句知识吗?不是。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因此,智育和德育是紧密结合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绝不是班主任管德育,教务处管智育,体育老师管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体育。教师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智性与德性的,智性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而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以后,我多次面临着调工作,包括从政、到高校,但我舍不得这三尺讲台,我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如果只是教在课堂上,随着声波的消失也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
四、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退休以后我主要抓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可以说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期盼。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所以我对教师教育非常重视,从7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带教年轻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做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就是这样的。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我要求学生明日教师今日做起。良好的习惯能形成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能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因此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我做校长,顶大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年教师。我出入课堂听课,听完课就评,听一节课,起码评两三节课,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来评课。我倡导的是“活的教育学”,要让老师觉得上这堂课是师生都有收获的,要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足,怎样改进。人是要靠培养和鼓励的,不足的地方,我们具体指导,因此我们年年有提高、有发展。
我一辈子做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有位诗人在读了届原的《离骚》之后,写了这样几句诗:“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汨罗江悲怆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我一辈子上下求索,就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学生能成为龙的脊梁。生命是有限的,我毕竟已81岁了,但是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希望在中青年教师身上,你们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还要用高度的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那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人成才,能够出现数以亿计的素质良好的建设者,能够出以千万计的拔尖人才,我觉得特别要出卓越人才,不仅要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做贡献,还要对人类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期望。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我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我希望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把这个理想变成光辉的现实,理想实现之时,就不仅是全国的创新,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创新。
第四篇:教书育人楷模学习材料
“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内容 03 吴正宪
吴正宪,女,蒙古族,56岁,民进会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4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她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创新教师团队研修机制,出版多本著作,在全国近30个省市讲学、报告,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有较好影响。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05 董新玉
董新玉,女,汉族,38岁,中共党员,天津市大港区第五小学教师,中学高级。21年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她一视同仁,关爱帮助,经常家访,为贫困孩子捐衣捐物,自费购买图书,人们说:“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07 郭玉梅
郭玉梅,女,汉族,34岁,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一级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刻苦、任劳任怨,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因患脑瘤,8年内经历了5次开颅手术,坚持与病魔抗争,始终保持乐观情绪。每次手术后,总是要求重新站上讲台,坚守教学岗位。利用双休日检查、治疗,不愿耽误学生一节课,坚持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08 李小任
李小任,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沙河市蝉房学区大台小学高级教师。在偏僻的山区小学教学点一干就是35年,一人承担6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任务。既教知识,又教做人,既注重孩子的思想品质教育,又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主动探索多级复式教学经验,有时为向其他教师请教,要跑5里远的山路。培养了多名学生到大中专院校学习,为提高山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园丁等荣誉称号。09 王建国
王建国,男,汉族,48岁,中共党员,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校长,中学高级,特级教师。担任校长13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尊重学生状态、尊重学生需求、尊重学生发展”的理念,为学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曾获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本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10 乔志勇
乔志勇,男,汉族,34岁,中共党员,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镇兴地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来甘心坚守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家庭困难,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地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始终坚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的原则,用严、真、细、实的标准做好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1 刘志清
刘志清,女,汉族,41岁,中共党员,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南关小学高级教师。长期坚持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称为教书育人的“把式”。关心青年教师培养,在学校牵头建立了“青蓝工程”,通过示范、观摩、研讨、训练与交流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12 王纯林
王纯林,男,汉族,45岁,民盟盟员,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20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连续10年担任高三毕业班历史教学,成绩突出。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坚持用关心、耐心、细心、热心、诚心教育学生,资助3名贫困生读完高中,主动放弃到大城市重点中学工作的机会,已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本区域内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孔维龙,男,蒙古族, 44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中心学校校长,中学高级。在农村学校一干就是20多年。不断探索“小学课堂管理实验研究”和“班级管理模式实验研究”,课堂教学深受好评,主题班队会教育课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队会课。特别是担任校长后,提出学校发展和治学目标与策略,出台教师评价制度,成立教育管理研修班和教师技能培训班,使学校30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学校多次受到表彰。本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学高为师 以德育人
201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汇编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吴晶、许懿方)历经严格遴选和公众投票,获201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的10位教师10日在京揭晓。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获得荣誉称号的10位教师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福建医科大学姜小鹰、西南大学黄希庭、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韩亚兰、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何桂琴、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林业中学朴航瑛、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小学吕映红、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东长凝小学范妹锁、安徽省淮南市市直机关幼儿园孙明霞、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代建荣。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会同有关中央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201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推荐,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投票,201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终揭晓,他们是教育系统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育部号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严谨笃学、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丽莉:像火炬般传递光明
9月4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中央电视台,观看为庆祝2012年教师节录制的大型主题晚会《至高荣耀》,并为201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图为李长春为因抢救学生而高位截瘫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颁奖。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在车祸瞬间突然爆发,释放本能,舍命推开学生,忘却个人安危?
是什么样的情感,让她把学生唤作‚弟弟妹妹‛、‚宝贝儿‛、‚崽儿‛,用微薄薪水买来点心放在教室,只因为有学生没吃早饭?
是什么样的炽爱,让她选择三尺讲台,得知高位截肢后,第一句话是:‚我今后能安假肢吗?我还要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呢!‛
大爱无声,真爱无悔!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份人民教师的合格答卷。
教师节前夕,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她坐在轮椅上,对‚老师‛二字有了新的理解:‚人们经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今天,我更想说,老师更像火炬,熄灭了自己,传递着光明。‛
爱学生 生死关头见真情
■‚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伸出援手,是每个爱学生的教师都会有的本能!‛
那一瞬间,所有人都不愿再次回忆:
5月8日,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门口,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着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
对被救的学生而言,那是生死一瞬。眼看失控的大客车向自己撞来,是身后的一只手一把将自己推开。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头观望时,救自己的老师已被碾在车轮下,血流不止……
对班上的学生而言,那是‚疯了‛般的一瞬。已上校车的同学们疯狂地冲下车去,用撕心裂肺的声音呼喊着丽莉老师,不停地和她大声说话,提醒她千万不要睡去。
对张丽莉的丈夫而言,那是‚最不敢回想‛的一瞬。妻子往日白皙健美的双腿,被碾压得骨肉分离,这一幕让他窒息。
对张丽莉的父亲而言,那是痛彻心扉的一瞬。女儿双腿高位截肢,他抱着女儿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强压着哭声,啜泣不已,连服了6粒速效救心丸。
对张丽莉的主治医师而言,那是触目惊心的一瞬。丽莉伤得太重了,车轮碾轧造成严重多发伤,没有意识,靠呼吸机维持呼吸,靠升压药维持血压,病情一旦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对张丽莉而言,那却是‚从未后悔‛的一瞬。她说,‚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伸出援手。如果你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本能,每一个爱学生的教师都会有的本能!‛
熟悉她的人并不觉得意外。是啊,就在几年前,张丽莉和几个学生一起打车,一辆自行车疾驶而来,眼看就要撞上学生闫泓佚,张老师眼疾手快,一把把泓佚拉进怀里,自己的皮裤子被刮了个大口子,可她的第一反应是问:‚泓佚,你没事吧?‛
因为这次撞车,张丽莉一瘸一拐了好几天。从此,孩子们觉得她‚唠叨‛了许多。‚过马路时别着急,慢点,看着点儿车。‛每天一出校门,张丽莉就会这样对学生细细叮嘱。
爱教育 点滴之中铸师魂
■‚我是你们的老师,就要对你们负责!‛
当老师,是张丽莉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她就喜欢满怀羡慕地趴在当教师的爷爷案边,阅读那一本本翻旧的教科书,翻看那一摞摞用红笔批改的作业本。‚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高考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院校,朝人生梦想进发。
‚我叫张丽莉,第一个丽是美丽的丽,第二个莉是茉莉花的莉。只要你记住美丽的茉莉花,就会记住我。‛面对新生,张丽莉喜欢这 4
样介绍自己。清新,亲切,是学生们对她的评价。临了,她还补上一句:‚我们是兄弟姐妹,将要一起携手走过3年。‛
‚兄弟姐妹‛,学生们喜欢这个‚丽莉姐‛。有学生过生日,她会在黑板上写下祝福的话;有学生不吃早饭,她就私下准备一些点心备着;有学生扣子没系好,她会上前整理;有学生衣服脏了,她会帮着洗;下雨了,她把伞留给学生;天热了,她给孩子们买冰激凌;冬天来了,她买来电水壶,让孩子们喝上热水……
‚我是你们的老师,就要对你们负责。‛2009年,张丽莉成为全校最年轻的班主任,面对质疑,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学生张佳岩忘不了:父母闹矛盾,自己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感到了绝望:‚我觉得这个世界没人要我了。‛没想到,从学校刚回到家,她就接到了丽莉老师的短信。一条、一条、又一条,足足有60多条!张佳岩惊讶极了。‚每一个人都有低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解决!丫头,要拿得起,放得下,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爱你的丽莉姐。‛
学生张旭忘不了:爸爸去世了,妈妈没有正式工作,还患有肾病综合征。‚张老师知道后,每个月都给我100元钱,从初一直到现在。我感激一生,我将来一定报答她!‛
副校长靳艳萍忘不了:丽莉老师谦虚好学、善于钻研。每次听完丽莉的语文课,她都要缠着自己,问哪里有问题、应该怎么改,并把建议认真记下来。张丽莉还喜欢‚偷师学艺‛,只要有时间,她见课就听、拿笔就记,如饥似渴地学‚手艺‛。
学校的老师们忘不了:张丽莉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7点多到校,晚上8点左右才回家,常常备课到深夜,得了个‚拼命三郎‛的‚雅号‛。她有本工作日记,记录着班上50多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甚至最近的情绪变化、微小进步……
短短5年间,丽莉就在全校90多名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优秀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获得佳木斯市‚菊花杯‛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爱世界 ‚最美种子‛撒人间
■‚我今后能安假肢吗?我还要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呢!‛
28岁的张丽莉特别爱美。她经常站着批改试卷,以保持优雅的高挑身材。她喜欢穿高跟鞋,经常跟人‚炫耀‛,能穿着7厘米的高跟鞋健步如飞!
28岁的张丽莉是个幸福的小女人。她特别喜欢孩子,每次看到小宝宝,都要凑上去摸一摸、亲一亲。
因为不忍,护士们在她原本是腿的位臵竖放了两个枕头;医生在换药时刻意用被单挡住她的视线;她的老父亲明明知道可能性不大,还是拉住医生,流着泪苦苦乞求:‚我真想把我的双腿给我女儿啊!‛
5月25日,丽莉的病情趋于稳定,专家组研究决定,将双腿高位截肢的真相告诉丽莉。是嚎啕大哭?还是抑郁不堪?她毕竟是一个28岁的女孩儿啊,大家做了最坏的打算……然而,知道真相后的丽莉只是无声地流泪,情绪平稳后,她的第一句话是问:‚我今后能安假肢吗?我还要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呢!‛这一问,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丽莉啊,你太让人心疼了!
第一次坐轮椅出病房,丽莉像鸟儿出笼般快活,可回来时却是满脸哀伤,‚我满眼睛都是腿!‛她告诉护士,说完便伤心地哭了。
可当着父亲的面,张丽莉总是那么坚强。自从大学时母亲过世,她就和父亲相依为命。她说,本来已经到了成为父亲拐杖的年龄,可现在,却变成父亲最难以放下的牵挂和负担。她还说,我不后悔我的选择,但作为一个女儿,我对父亲感到深深的愧疚。
‚最美教师‛张丽莉温暖了这个世界,世界,也在温暖着她!
接丽莉转院那天,成百上千的佳木斯市民来了,他们专程为丽莉送行,人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丽莉鼓劲,很多人大声呼喊:‚张老师,加油!我们等你回来!‛
高速公路上,4个小时的车程,一辆又一辆途经车辆闪动大灯,主动靠边为丽莉车队让行。几百辆私家车、出租车专程赶到哈市入城口,迎接载有‚最美教师‛的车队。
住同一家医院的病友举着点滴瓶拿着捐款来了,邻县的农民抱着连夜缝制的靠垫褥子来了,在哈尔滨旅游的香港游客手捧鲜花来了……人们知道丽莉不能随便探望,但还是愿到她的病房门口站一站,用自己的信念祝福向她传递坚强。
65岁的张金荣大娘在重症监护室门前足足站了3个小时,见到医生就要求献血。‚我求求你们了,我是O型血,你们抽点给张老师吧。‛被劝说不能献血,张大娘心有不甘:‚不为她做些什么,我心里憋得慌。我不走,我就这么守着她!‛
爱,是一颗最美的种子,短时间内无尽其数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记者 张 烁)
张丽莉致信全国教师:用一腔真心的爱育心育人
在第28个教师节日里,‚最美教师‛张丽莉致信全国教师,向教育战线的同仁问候节日快乐,并与大家分享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信件内容如下:
各位教育战线的同仁们:
大家好!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衷心地祝福大家节日快乐!也真诚地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与鼓励!是教师这个优秀的队伍历练了我、培养了我。我骄傲,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全国优秀教师‛的殊荣。其实我只是教师队伍中最普通的一分子。每一位教师都是光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笔端流淌过一本本作业,书写着执著与敬业;口干舌燥却诲人不倦,诠释着真知与博爱;爱生如子无微不至,演绎着无私与奉献。粉笔染白双鬓、岁月黯淡双眸,但师者依然用微笑守望着桃李芬芳、期盼着栋梁建功立业。
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我将学生推向一边,而自己却承受着病痛给自己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摧残。我知道还有无数无法想象的困难在等着我,但我不后悔!是身为人师的本能使我挺身而出,是身为人师的责任让我奋不顾身!在危难的瞬间,每一位深爱她的学生的老师都能做到保护学生,都能做到像母亲一样保护孩子。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宝贝们‛。我想,在当今社会,师者已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用一颗师爱的心授以真知,用一腔真心的爱育心育人,用博爱的世界观以行导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一切就是一个字:爱。‛而我也正像无数的师者一样在践行着,努力着。我更希望我的学生能传承爱,爱身边的人懂得感恩,爱社会懂得创造,爱国家懂得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
曾经也是教师的父亲教导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这颗上进的种子伴我成长和前行。有人说我是‚英雄‛,有人评价我‚大爱无疆、师者风范‛,还有无数的荣誉称号。我想说:努力履行每一件老师的职责,就是不平凡;兢兢业业每一年,就是伟大。我依然是我,一朵默默美丽的茉莉花,我愿与大家同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同仁们关爱学生,也关爱自己;努力工作,也要爱惜身体!祝工作顺利,健康平安!
张丽莉
2012年9月10日
范妹锁:山里人的好老师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东长凝小学范妹锁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长凝村是最偏远的山区小村。然而,就在这个山区小村,却出了一位全国闻名的好老师——范妹锁。今年九月,范妹锁当选为2012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喜讯传来,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奔走相告。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激活了山里人对范妹锁27年来为山里娃奉献青春的美好记忆。
‚我是山里人,我离不开大山!‛
范妹锁生于长凝,长于长凝。1985年师范毕业后,本来已经走出大山的他,毅然回到家乡,来到最偏远的永红沟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刘永辉的妈妈去世了,家里剩下80多岁的奶奶和生病的爸爸,范妹锁主动找到孩子的奶奶提出:‚书费、学费、伙食费都由我来出。‛
学生庞宝珍成天笼罩在父亲自杀的阴影里,是范妹锁给了他希望……每当遇到困难,学生们总会听到范妹锁温和有力的声音:‚别怕,有老师呢!‛
‚我是山里人,深知山里的孩子苦,我留在山里,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面对‚为何要长期坚守大山深处?‛的疑问时,范妹锁坚定地说。
‚校长不是官,就是一个服务者!‛
在学校,范妹锁不仅是老师、校长,还是学生的‚保姆‛、‚校医‛。学校坐落在孤山沟,缺医少药,范妹锁说劳累、辛苦都不怕,就怕孩子们生病。有一次,一个孩子晚上突然肚子疼,范妹锁跑了5里山路,雇了三轮车才将孩子送到25里外离学校最近的石圪塔卫生院。后来,他就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现在一些小病小痛我都应付自如。‛范妹锁高兴地说。
‚校长不是官,而是一个服务者,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范妹锁用实际行动温暖他人的心,他把老师、学生当成了自家人,老师和学生们也把学校当成了家。
‚山里老师也要有现代化意识!‛
‚好老师!‛对于这个称呼,范妹锁心里很是受用。但最早听到有人称他是农田里长出来的‚山药蛋派‛教师时,他不服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范妹锁很早便开始学习计算机,尝试多媒体教学,参加新课程培训,和青年教师一起积极投身课件研制和开发。2004年调任石圪塔学校的校长后,他还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愿学、乐学‛上做文章,针对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组织开展了‚小小厨艺课‛、‚周末歌星小聚会‛、‚妈妈信箱‛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谈起学校的发展目标时,范妹锁说:‚山里老师也要有现代化意识,城里孩子有的,也要让山里孩子享受到!‛(记者 李建斌 邢兆远)朴航瑛:‚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记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天桥岭林业中学教师朴航瑛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天桥岭林业中学教师朴航瑛。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个月内连做两次大手术,连续几年做8次化疗,年仅29岁就被查出癌症。1995年,延边州汪清县天桥岭林业中学教师朴航瑛做完第二次手术,尽管保住了性命,但她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我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我可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把母爱撒给更多的孩子们。‛朴航瑛的话语中充满着‚母爱‛。患病前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教书育人成为她的人生追求。患病时,又是这样一个质朴而伟大的信念支撑着她重返讲台,拿起书本继续给学生上课。
‚后来,学校紧缺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校领导看她有一股钻劲儿,就让她改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天桥岭林业中学校长方岩说。
‚一个朝鲜族老师教汉语数学?一个身患绝症的老师当班主任?‛学校的决定如一颗重磅炸弹,立即掀起了学生调班的热浪,朴航瑛在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和担忧中上任了。
做班主任不仅要抓教学,还得负责班级管理。几年下来,朴航瑛当年手术的刀口多次发炎。医生、朋友和同事都劝她休息,可正担任初三年级班主任的朴航英说:‚不能为了我的一时,误了孩子们的一生。‛
上课时,豆大的汗珠从朴航瑛脸上掉下来,她手扶讲桌,生怕自己支撑不住。教室里,除了朴航瑛的讲课声,再听不到第二个声音,学生们默默低下头,不忍心看下去。在持续治疗的一个月时间里,朴航瑛每天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往于医院和学校之间,没有休息一天,也没有耽误过一节课。
几年的拼搏,带给学生的是可喜的升学成绩,带给朴航瑛的是快乐与满足。朴航瑛说:‚我和孩子们一同成长,学生的精彩成就了我,老师最自豪的不就是教出令自己骄傲的学生吗?‛而朴航瑛的学生说,作为朴老师的学生很幸运,因为他们多了一位朝鲜族妈妈。
2012年1月,从朴航瑛的班级升入延边二中的学生冯金,又忍不住想念起她的朴老师,在给朴航瑛的短信里说:‚朴妈妈,最近没和您联系,但我没有忘记您,我在努力学习,决心为天林中学争光。‛
2011年底,朴航瑛再次因病住院。由于惦记所在的初三毕业班,朴航瑛在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就要求出院。面对医生、校长和家人的
劝阻,朴航瑛再一次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信念:‚癌症虽然使我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学生就是我的一切。责任就是对工作的出色完成和忘我的坚守。‛(记者 曾 毅 特约记者 任 爽)
姜小鹰:最喜爱的是课堂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姜小鹰(中)。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9月7日下午,刚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姜小鹰教授就现身三尺讲台,为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同学们讲述《护士人文修养》课程。虽然她的这一课程已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但姜教授的每一次授课还是那么认真、热忱。
据她的同事透露,身为院长的姜小鹰一直是学院上课量最多的老师之一。身为博导的她,不但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还经常为学校成人教育的同学授课。
而这份爱,是从长达24年的光阴里不断孕育出来的。1988年,由于工作需要,姜小鹰从医院调入福建医科大学,进行护理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开始了她护理教师的职业生涯。具有强烈开拓意识的她迅速转变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创建和教学工作中。
‚当时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种声音,护士不就是打针发药,没必要进行高等教育。‛在护理专业面临取消的情况下,姜小鹰多方奔走呼吁。她着手创建了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模式,制订了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原有大专护理教育基础上,福建医科大学1994年开办了护理本科生教育;1999年开办了硕士研究生教育,2007年开办了博士研究生(老年护理方向)教育,她也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护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课堂是姜小鹰教授最喜爱的地方。她任教的《护理管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美学》及《护理教育学》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姜院长的课生动有趣,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并重,经常启发我们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011年8月26日,姜小鹰获得了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她也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护理教育工作者。此后,她把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学校等给她的奖金70万元,捐赠于福建省‚小鹰‛护理基金。‚我希望以此来支持鼓励广大护理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增进民众健康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姜小鹰说。(记者 高建进)
孙明霞‚园长妈妈‛像太阳
孙明霞与孩子们在一起。来源:淮南教育网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摇篮曲》是安徽省淮南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孙明霞最爱听爱唱的歌。她说,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它轻柔、动人,幼儿教师就是要做‚妈妈老师‛,用母亲般的温柔和全部的爱去温暖孩子、培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1986年,怀揣着美好梦想,孙明霞走出淮南师范学校的大门,成为一个‚推摇篮的人‛。孩子不会画画,她便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哭闹不休、扔东西了,她会耐心地讲故事、做游戏;孩子们午睡休息了,她把每个小朋友的手放进被窝,把被角掖好……一天晚上,有个孩子到了10点也不见家长来接,电话又联系不上,孙明霞就把孩子带回家。孩子闹肚子,弄脏了裤子,她为孩子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第二天,面对家长的感谢,她说:‚我是孩子的‘妈妈老师’!‛
身为教师,除了爱心耐心还必须有教育孩子的本领。孙明霞运用幼教专业知识在教育内容、方法、原则上不断探索。她与同事从中央教科所承担《玩具及操作性学习方式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的课题,获全国优秀奖并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孙明霞将成果应用于实践,大大提高了孩子们手脑灵活运用、观察、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孙明霞创意编排的多个幼儿舞蹈,连续10年在国内外荣获大奖,先后赴新加坡、美国和香港等地演出。
田二幼、田三幼、田四幼、田五幼、市直幼……孙明霞曾经工作过的5所幼儿园都先后被评为省市一类园,同事称她是‚工作的带头人,也是带头工作的人‛,是‚走一点、红一块,走一线、红一片!‛
每天清晨,她满脸笑容地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们的小手;傍晚,她又笑容可掬地与每个幼儿、家长挥手再见。‚园长像什么?‛要是在幼儿园门口问一问上学放学的孩子,他们准保会说:‚‘园长妈妈’像太阳!‛(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张 静)心理学泰斗黄希庭 五十载潜心育桃李
黄希庭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华社重庆9月18日电(胡光楠)古稀之年的黄希庭教授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常青藤‛,半个世纪的年轮见证了黄教授桃李满天下。从教50年,他为国家培养了123位硕士研究生、58位博士、8位博士后、15位国内高级访问学者。
1961年,黄希庭教授来到西南大学的前身——西南师范大学任教。当时国内心理学教材匮乏,黄教授就一边教书一边为自己的学生写教材。黄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一书起着灯塔般的作用。随后出版的《普通心理学》成为国内第一本心理学精品教程。
他之所以重视教材是因为他把教学当作科研,科研的目的是教学。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传授学生现有的知识,还指点学生如何去获取新的知识。
如今的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就是黄希庭教授摸石过河,用50年的
辛勤汗水浇灌起来的,成为西南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首位,开展的价值观研究、认知研究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其次是创新,他主张不能跟在其他高校的身后走,要创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当有学者言必称美国,言必称西方时,黄希庭拍案而起说:‚如果中国的心理学不中国化,我们将没有希望!‛
黄希庭不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个性化成才教学‛是他的教学‚秘方‛。他与学生交心,了解学生优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长进行培养。
1998年前后,成都市武侯区投资3000万元改造了簇桥乡的一所中学,改造后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齐全,但是这所学校在人才及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面对这种局面,黄希庭受当地教育局领导所托,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5年的时间,黄希庭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员住在学生公寓,吃在学生食堂,用‚个性化‛的方法发掘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把该校打造成了全国示范学校。
在弟子们的眼中,黄希庭是一位慈父。他要求学生结婚生子时都要寄来照片,他整理成册,想念时就翻来看看。他把学生当作儿女,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儿女‛们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在获得‚201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之后,黄希庭对他的弟子们说:‚这个奖杯应该由你们来拿。‛
爱之深责之切,黄希庭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的门下弟子众多,但是每一名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他都要逐字逐句地修改。每
个学生都保存着黄老师勾画修改过的论文稿件以作纪念。
‚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做一名幸福的进取者。‛这是黄希庭对年轻一代的寄语。‚人不能贪图安逸,只有在进取中才能享受幸福,没有进取就没有幸福。‛
代建荣:把一颗心掏给了智障孩子
代建荣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二、三,一、二、三……‛这是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几名智障孩子由篮球教练代建荣带领在练习拍球。即使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孩子们也无法很快掌握,但代建荣不急不躁,不断给孩子 20
们加油鼓劲。最终,代建荣带领这帮孩子两夺世界特奥会篮球赛的冠军。
代建荣今年38岁,高个子,皮肤黧黑,已经在这所特教学校工作了19年。‚世界冠军不算什么,真正难的是怎么改变智障孩子的一生。‛代建荣说。
‚我们学校116名孩子没有一个不是智障,程度或轻或重。还有的是脑瘫、自闭症或有语言障碍……‛回忆起19年前所上的第一堂体育课,代建荣很‚崩溃‛:‚他们连起码的队形都不会站。‛于是代建荣通过在水泥地板上划线、打点,终于让孩子们学会了‚往哪儿站‛。
孩子们的‚任性‛更让人头疼。有的大男孩已经二十出头了,夏天还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冬天随随便便就在床上大便。为此,代建荣咬着牙带孩子去洗澡,把床铺清洗干净……
‚没想过离开,我是优秀毕业生,自愿到这学校来,就必须接受挑战啊!‛代建荣说。
新萌学校是一所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机构,其课程旨在提高智障学生生活质量,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时安排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康复治疗的训练课程,‚特奥项目‛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代建荣利用专长,带领学生一头扎进了篮球世界。
刚开始真的很难,从简单的拍球、运球到上篮、配合,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代建荣带领的球队首次参加全省比赛就拿下多个级别的金牌,并很快代表省队征战全国、亚太和全世界的比赛,10多年来获得53金45银46铜,其中2007
年、2011年共有10名学生入选国家特奥篮球队,有8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这在全国也属罕见。代建荣还成为中国智力残疾人国家篮球队主教练,带领学生参加了世界十二届、十三届特奥会。
此外,代建荣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师、昆明市优秀园丁等荣誉,并两次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他所在的新萌学校也两次被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集体、一次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
代建荣把一颗心掏给了学生,学生也以非凡的业绩回报了他。‚回头看,我觉得欣慰、骄傲,很多孩子很可能因此改变一生。‛代建荣说。
何桂琴:用知识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
临近开学,何桂琴提前来到学校为新学期加班备课。来源:宁夏日报
新华社银川9月20日电(记者赵国华)‚我的命运因为知识而得到了改变,所以我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用知识去改变更多山里孩 22
子的命运。‛从教22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回民中学教师何桂琴经常这样说。
何桂琴出生在固原市三营镇一个偏远山村,家庭条件不宽裕,母亲经常拉着成绩优异的她去亲戚家借学费,‚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在她心里扎下了根。‚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勤劳善良。从我记事起,他们就教育我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何桂琴说。
固原地处曾被称作‚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是回族聚居区,固原市回民中学的孩子大多来自乡下。上世纪90年代何桂琴刚参加工作时,当地学生因贫失学的现象十分突出。
每当有学生哭着说要退学的时候,何桂琴就很心疼。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和家长,一次次用自己的工资解学生的燃眉之急。
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何桂琴想到了社会捐助,她在学校里设立了贫困生基金会。‚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想做善事的人,我就主动去联系,问问人家能不能帮帮我那些孩子。‛何桂琴说。
努力没有白费。2003年以来,在何桂琴及同事们的积极奔走和广泛联系下,共有30多家单位和许多热心人与回民中学的1000多名贫困生结成了帮扶对象,捐款达100多万元。
何桂琴的默默付出赢得了师德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一个个荣誉,今年还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20多个春夏秋冬,每当万家团聚、共享天伦之际,我却依旧穿梭于校园的角角落落;每当城市的灯火在浓浓的夜色中退却时,我却伏案批改作业;每当完成工作任务后,只有那早已落下的病痛陪我
左右。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幸福。‛何桂琴动情地说。
吕映红:在黑板上写下奉献擦去名利
课间,吕映红和学生在一起交流谈心。来源:齐鲁晚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山东诸城山区小学女教师吕映红,用近30年的坚守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爱点亮了留守儿童的心灵,被人们称为‚爱心妈妈‛。
51岁的吕映红现在是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小学四年级33名学生的班主任,从1984年当上民办教师开始,她已经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28年。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且大多由爷爷奶奶来照料。为了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吕映红把自己的家办成了8小时之外的‚替补学校‛。每当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留守的孩子们就排着队往吕老师家里走,他们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24
常年在上海打工的张晓说:‚我们在外很安心,不像其他工友那样整天牵挂孩子,因为孩子在吕老师家里。‛
‚做学生的‘老师妈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这是吕映红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王瑶瑶是吕映红班上的一个单亲家庭孩子,母亲半年前因病去世了,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这个11岁的孩子每天既要自己做饭、照顾生病的奶奶,又要坚持上学,生活得很艰辛。在过去的3年中,吕映红不仅在思想上鼓励她、安慰她,更在生活上照顾她、资助她。
一次,王瑶瑶感冒发烧,当吕映红把她搂在怀里时,她对吕映红说:‚老师,今后我就叫您‘老师妈妈’好吗?‛吕映红心里一酸,动情地说:‚好呀,老师当然愿意当这个妈妈了,我还害怕做得不好,不够格呢!‛从此,王瑶瑶不仅有了一个令她自豪的妈妈,还找回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我要当好全班同学的‘老师妈妈’,了解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在吕映红的教师生涯中,有多少学生受到过她资助,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吕映红不仅给了学生无私的、博大的爱,更履行了人民教师的天职——她执教的学生成绩都很优秀。
吕映红还是一个爱钻研、爱创新的人。她10年前开始实践‚自主互动,赏评结合‛的习作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赏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一教学法得到了学生、专家的一致认可。2008年9月,这一作文教学法获得潍坊市创新奖、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
‚自主互动‛是让每名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过程,调动每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赏评结合‛是将作文的赏析和评改结合起来,改变作文批改和讲评脱节、反馈不及时的弊端,缩短作文评改的周期,从而提高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吕映红说:‚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28年的拼搏创新,让吕映红戴上了‚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桂冠,担任着‚吕映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一个个辉煌,也为她赢得了众多城区学校送来的‚橄榄枝‛。但吕映红婉拒了一次又一次的‚诱惑‛,继续待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她说:‚我出身农民,是农村抚育了我,我离不开农村。‛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吕映红撰写了48万字的教育札记和教学心得文章。
谈起取得的成绩时,吕映红说:‚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我做得还不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韩亚兰,在职教一线耕耘21年,虽辛苦异常,却自得其乐,用激情点燃了学生的职业理想,用热情完满了自己的职教人生。
熟悉韩亚兰的学生都知道,韩老师有句名言:‚我的人生有三爱,爱专业、爱职业、爱学生。‛
‚爱专业‛的韩亚兰是一个‚技术狂‛。他笑称自己和机电技术‚拍了几十年的拖‛。韩亚兰是水电站工人出身,从事职业教育之后,对提升专业技术与技能情有独钟。不仅他的工作间俨然是一间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他在家中也布臵了一间专业技术开发工作室,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单片机仿真器、电钻、砂轮机,数不清的稀奇玩意儿是他实验室里的宝贝。他用于研究器材和工具的开销已超过10万元。至今,他已获得4项国家专利。
‚爱职业‛的韩亚兰是一个‚发明家‛。作为一名职教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是韩亚兰的信条。他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自己购买器材,开发制作了十几种教学演示教具和实训装臵。1998年,他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后,看上了那里从德国购买的实训设备。回国后,他说‚我能做‛,就真的自己动手做了起来。他亲自设计图纸,制作、装配、调试设备,主持开发了3种工业自动化实训设备。为此,他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工作,共设计了100多个机械零件,画了200多张图纸。这些设备不仅获得业内好评,还广销各地,促进了当地职教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爱学生‛的韩亚兰是一个‚教研迷‛。在他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他
潜心课堂教学研究,要求自己的教学要有变化、有创新、有激情、有操作。他常常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实训,还会为学生量身定做小工具。他经常到企业调研,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对于这一切,韩亚兰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付出,而是感觉在收获,因为他心存感恩:‚我是为职业教育而生,成为一名职教教师是我的缘分,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再过3年,韩亚兰就要退休了。他现在的愿望是:退休后仍然和学生在一起,与他钟爱的职业教育继续‚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