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师德和师爱的一些想法
关于师德和师爱的一些想法
德、爱,乃是儒家伦理道德范畴,也是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内在约束力量。是潜在的,内化的意识约束层次。是靠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在社会中外在行为的表现。也许孔子当年没有想那么多,但德,爱,更宽泛的意义就是指道德。殊不知,德亦有道。老子在这方面就比较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是,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现代汉语,有标点符号。按《老子》原文来看,是没有标点的。故原来的那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道,邪道可以随时转换,名正是否言顺,亦随时势使然。正道之事,符合常理,常规。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故而形成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但邪道,大逆不道之事,人们按照已有的并且固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来看的话,必然会抨击之,挞伐之,声讨之。
可是,孔子也好,老子也罢,他们终究没有意识到这些话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副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当伦理道德无法约束某些非常之人时该如何处理。在一个人治时代,是没法对人道德犯罪和思想犯罪加以定刑。尤其是埋藏在人内心深层的道德犯罪。故而汉代王朝开创了一个先例:以“腹诽”罪名处置了一位官吏。但终究还是人治。仍然会给后人“滥杀无辜”的口实,也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当伦理道德无法约束人的时候,法律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可既往的英雄人物只懂人治,不懂法治。只懂惩罚“犯罪”,却不知道怎么预防“犯罪”,悲也。而这些却留给了现代人来处理。
看到校长带幼女开房的案例,读到老师性侵幼女的新闻,而且频繁发生。试问师德,师爱能规范他们的行为吗?他们的做法和行为被人们用道德审判,用舆论来挞伐。却没有人提出治理这种行为的良药。试问,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如何来规范这些行为避免再度发生?原因无他,只是犯罪成本太低。
只有通过立法,并且完全的只对法律负责的机构来承担。立法方面,亟需规范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规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规范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规范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给老师、学生、学校、家长之间以明确的清晰的法律定位。对于犯罪的一方必须从严,从重处理,大大抬升各方面的犯罪成本,必要时可以采用惩罚性赔偿和和判刑的处理。当然犯罪成本的加大,不仅仅处理老师,还可以处理学生,也可以处理家长,更可以处理学校。可是我们的理念中有些话可以轻易的将法律推下悬崖,那就是“以人为本”,就没有强调在何种情况下,在何种罪行面前以人为本。更没有强调前提,那就是,在你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若不然,司机按绿灯正常行驶,一个人却直闯红灯,结果给你撞的一命呜呼。试问,按法律,司机没有任何过错。试问,按“以人为本”,那司机可得要赔的倾家荡产。但事实上,司机往往要承担部分责任,除了以人为本之外,还有死者为大的道德层面的谴责与责任。司机岂不怨哉!究其原因,法律这对些关系界定不明。
除了法律必须完整完善的规范各方面的关系之外,还要有独立的审判专门事务的特殊司法机构,只对法律负责,其他一概不问,地方政府不能干涉这些专门机构,地方大员更无资格介入司法。
犯罪成本的增加、惩罚性赔偿的采用和判刑手段频繁的针对某些特殊的事情。师德,师爱按照法律规范的轨道前进。我想:校长带幼女开房的案例,老师性侵幼女的新闻报道,也就很好的解决了。
第二篇:师德和师爱
师德和师爱
师德和师爱,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力量。
师德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学生的根本保证。正是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都非常热爱这份工作,虽然有时候对教师行业的一些弊端心存不满,但是也不能为此而不努力工作。可谓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啊。是什么让我这样呢,是师德。在工作中,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在工作中,敢于创新,挑战自己,灵活多变的处理课上及课下问题。认真完成学校交办的每一项任务,看到学生不努力都很心疼,想法设法教育他,不放弃不抛弃。事事亲身去做,我想是师德使然,不辜负老师这一个职业。
师爱,是工作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法宝,是让学生懂得人与人的爱的途径,让学生尊敬你,才能信其道,我们的教育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田,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我在工作中始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做的不好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有时候自己对一些学生很恼火,但是我能克制住,用机智的办法处理好问题。从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从而达到了好的教育效果。
可见,师德与师爱,相辅相成,不能分割,否则,形不成强大的力量,起不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师德师爱
什么是师爱
想成为一位名师是大多数教师毕生的追求,成为名师人师的关键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伟大的师爱。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在我国古代也有“爱施者,仁之端也”。事实上也是如此。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不就在于他对学生实施“仁爱”吗?陶行知先生能成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不就在于他对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吗?“大别山师魂”汪金权不就是他把全部师爱倾注于大山深处那些贫困学生吗?所以要成为一位名师必须具有伟大的师爱和高尚的师德。那什么是师德和师爱?怎样实施师爱?师爱与师德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师德的魅力在于师爱?
要懂得师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爱。所谓爱就是指:人们对人或事的一种深厚诚挚的情感,也是人们对某些人和事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它是不带有任何私利的奉献行为。那什么是师爱呢?我认为:师爱就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崇高情感,是教师以其奉献牺牲的方式与学生密切相处并在相处中完善自己、完善学生的教育活动。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的崇高师德境界。所以我认为师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最真诚、最无私的大爱。古往今来有很多名师人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它。孔子在他贫病交加、饥寒交迫、报国无门的绝境中仍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传经讲学,这就是最好的师爱;近代的武训为办学、为育人他沿街乞讨,见人下跪募捐建校这就是师爱;还有我们当今的谭千秋当山崩地裂之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徐本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这些都是对师爱最完美的回答。师爱是人间的大爱。
第四篇:师德师爱
《师德师爱》研修日志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师德之源在于爱,有爱的教育才能使我们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收获到幸福,幸福的我们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从学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能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在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爱岗敬业,默默无闻的感动人物,比如在海南省乐东县的邢源霞老师,她把爱与青春都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是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老师。又比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张丽莉教师,她舍身救学生的精神也感动了我们。她们的无私付出,让所有人感受到温暖与爱。她们都是最美丽的教师。我相信,爱学生也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所以,我带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去寻找当教师的快乐,我相信我会有收获的。在我教师生涯的这一年来,在农村支教的我,第一次站上真正的讲台,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决心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尊重、平等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我所教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较差,有时候耐心的讲完一道题,看着学生茫然的眼神,他们不懂,我就再多讲一遍两遍,直到他们可以接受。当班长任的我,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亦或是调皮的学生,我深知,教育学生,不单单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有时候,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在我班上,有一学生王高杜,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也不按时完成,上课还喜欢搞小动作,刚走上教师这条道路的我,经验尚浅,总想表现出师严去镇压他,多次劝说无效,他反而变本加厉,但是,为了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我向他去年的班主任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确实,学生上课好动也是正常,然后,再与家长沟通交流,在此问题上,很高兴家长能与教师有共同的看法,在我讲该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后,原以为,家长会说,忙于工作,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情,没想到,家长积极的谈起了该学生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学生的一些性格特点,其实,这名学生虽然调皮,但心地还是很好的,有了和家长深入的交流后,知道该学生吃软不吃硬,在接下来的教学教育中,润物细无声,我会在他调皮捣蛋时适当的提点他,淳淳善诱,晓之以情,慢慢教育,时间一长,这学生也不好意思和我对着干了。慢慢的他也开始听课,虽然还不够认真,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他会改掉坏毛病的。在我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叫曾慧娇的女孩子,这孩子性格比较偏激些,平时在与同学的交流上,容易出现僵局,有时候,其他同学说话说的不是她,亦或是开些比如将她课本藏起来的小玩笑,她却认为其他同学针对她,她却马上发起了脾气,对于这些事,我个人认为只是小事,没有马上处理,结果,她就给我写了信,说我偏心,不喜欢她,所以她讨厌我,那一刻,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讨厌?多么严重的字眼竟然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我自问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说过多的去偏爱或不喜欢哪个学生,她拒绝与我当面谈话,于是,我在信中与她交流,得知了她内心的想法,原来,她是感觉说自己的成绩差,觉得老师不喜欢她,也许是成绩差的原因,所以她难免想得多了一些,在与她的“信谈”中,我表明了我的态度,不会讨厌不喜欢一位学生,并深入的与她贪心。安慰她,其实,其他同学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坏”,如果,她认为有任何同学损害到了她的利益,亦或是真的伤害了她,我会处理,在平时的教学上,偶尔的对她“偏心”了一下,多关心她的学习与生活,在遇到她不明白的问题上,我耐心的辅导她,偶然的一天,上课时,她突感不适,原来是发烧了,我立刻停止了讲课,安排学生做练习后给她家长打电话,并在她身边细心询问情况,安慰她小病而
第五篇:师德师爱
师德与师爱学习体会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师德的核心结构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尤其是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做到自觉、自醒、自强、自重、自律,从而提高自己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自觉性,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学生们都喜爱知识渊博、才智过人的教师。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知识,为自己的头脑充电,那就很难与时俱进。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致于被时代所抛弃。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冰心老人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一名好老师还必须有爱心,只有真诚的爱,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他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更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