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详细介绍
第1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要求
1.1新农村建设
1.2新农村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1.3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5新农村规划的成果要求
第2章 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和综合发展规则
2.1环境保护规划
2.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3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3.1乡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
3.2新农村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3.3新农村的专项规划
3.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近期规划与建设造价估
3.5规划设计实例
第4章 新农村村庄居民点综合整治与规划
4.1概述
4.2新农村居民点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4.3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4.4居民点道路的规划布置
4.5居民点绿地的规划布置
4.6居民点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
4.7居民点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4.8规划设计实例
第5章 新农村村庄的建设管理
5.1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5.2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5.3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5.4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5.5新农村环境管理
第6章 旧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6.1旧村庄整治的意义
6.2旧村庄整治的原则
6.3旧村庄整治的内容
6.4旧村庄整治的方式
6.5旧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第7章 传统村庄聚落的整治与规划
7.1传统村庄聚落的形成7.2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特点
7.3传统村庄聚落的园林景观布局
第8章 配合乡镇域总体规划综合要求
8.1乡镇的区域地位
8.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8.3乡镇的性质和规模
8.4乡镇域总体规划中其他主要项目的规划
8.5规划设计实例
第9章 古村落的整治与保护
9.1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9.2古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规划的提出
9.3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10章 村庄整治、规划与管理最新实例
10.1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设计 10.2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规划
10.3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规划设计 10.4厦门黄厝跨世纪新农村规划
10.5北京妙峰山樱桃沟乡规划设计
10.6福建莆田海头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 10.7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西隅小区规划 10.8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小区规划
10.9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大域村整治规划 10.10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下叶村整治规划 10.11浙江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0.12福建尤溪县桂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0.1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新区建设规划
第11章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相关法规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第1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要求
1.1新农村建设
1.2新农村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1.3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5新农村规划的成果要求
第2章 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和综合发展规则
2.1环境保护规划
2.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3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3.1乡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
3.2新农村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3.3新农村的专项规划
3.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近期规划与建设造价估
3.5规划设计实例
第4章 新农村村庄居民点综合整治与规划
4.1概述
4.2新农村居民点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4.3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4.4居民点道路的规划布置
4.5居民点绿地的规划布置
4.6居民点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
4.7居民点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4.8规划设计实例
第5章 新农村村庄的建设管理
5.1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5.2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5.3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5.4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5.5新农村环境管理
第6章 旧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6.1旧村庄整治的意义
6.2旧村庄整治的原则
6.3旧村庄整治的内容
6.4旧村庄整治的方式
6.5旧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第7章 传统村庄聚落的整治与规划
7.1传统村庄聚落的形成7.2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特点
7.3传统村庄聚落的园林景观布局
第8章 配合乡镇域总体规划综合要求
8.1乡镇的区域地位
8.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8.3乡镇的性质和规模
8.4乡镇域总体规划中其他主要项目的规划
8.5规划设计实例
第9章 古村落的整治与保护
9.1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9.2古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规划的提出
9.3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10章 村庄整治、规划与管理最新实例
10.1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设计 10.2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规划
10.3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规划设计 10.4厦门黄厝跨世纪新农村规划
10.5北京妙峰山樱桃沟乡规划设计
10.6福建莆田海头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 10.7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西隅小区规划
10.8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小区规划 10.9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大域村整治规划 10.10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下叶村整治规划 10.11浙江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0.12福建尤溪县桂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0.1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新区建设规划
第11章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相关法规
第二篇: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规划
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规划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整治规划。
一、道路交通整治
1、建设通村道路与桥梁,完善村内路网,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
2、搞好村庄道路绿化,行道树间距保证在6-8米。
3、村庄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
4、安排专人搞好道路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给水整治
1、争取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
2、对各居民点分散供水水源搞好卫生防护,水井周边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三、排水整治
1、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不直接排入池塘。
2、加强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通畅,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
四、电力电线完善
1、加强供电设施与信息网建设,完成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搞好电力,电线架设与维护。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1、根据我村地理形态,选择中心位置建设好村委会、文化中心、商业服务及公共活动场所。
2、配置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完善健身器材,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等。
3、在邻近交通线路建设港湾式客车停靠站。
六、农民住宅改建
1、按照《导则》要求搞好房屋的改造建设。
2、严格按照房屋规划,控制好立面建设,形成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的村庄风貌。
七、环境卫生整治
1、确保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90%以上。
2、在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公厕,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
3、家庭散养家禽做到人畜分离,合理集中布置牛栏畜养用地。
4、对于公厕、户厕、畜禽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管理制度。
5、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生活垃圾池,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医疗垃圾等有害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
6、拆除严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各种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7、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制高点等环境面貌。
八、绿化与生态建设
1、充分利用本乡、本土植树在村旁、宅旁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及绿色植物。
2、对河渠、公用水塘搞好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不断改善亲水环境。
3、保护树木,严禁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
九、防灾减灾
1、对地处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修建防洪堤、挡土墙等防灾、减灾设施。
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不允许将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建在易发灾害地区,对已在这类地区建设的所有公共建筑全部拆除,妥善安置。
3、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4、对有火灾隐患的各类部位进行整治,结合水管网设置消火栓,将公共水塘作为消防备用水源,并确保不少于4米宽的消防通道。
十、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1、对已列入县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
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
2、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请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整治。
3、对古树名木不得砍伐、移植、出售,在树冠垂直投影5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其生长的任何行为。
十一、对于以上规划为确保其项目实施,在必要时,将聘请有关规划建筑设计部门进行设计,按照规划建筑设计的技术文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
第三篇: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最终版)
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住宅规划设计分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两方面。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的目的是提高村镇住宅和小区整体的合理性、节能性和可操作性,告诉农民,应该在哪里盖房、哪里修路、哪里建工厂、哪里搞农田基本建设,帮助农民有序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体现各村镇特点和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把住宅、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即将建设的公共建筑或既有公共建筑物、构筑物为中心点,考虑乡村特色、解决现存问题、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旧村镇改造、确定“拆建比”、贯彻节地节能政策、协调居住区生活与生产功能的关系;依据车型妥善确定道路系统;结合河道做好公共建设项目的布局定位并做到负荷均衡、便于安全使用和管理。做好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布局,处理好户外交往空间与景观节点的关系,做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居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外观设计要新颖、美观又要便于实施,布局合理,体现建筑节能、民族文化、现代气息和现代文明,同时兼顾农村特色,既要搞好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也要兼顾村镇总体规划。住宅建筑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采取多种单元类型,系列化拼接,注意节能措施的实施和使用节能建材。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分区,凡是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的生产功能,一般应拒于住宅居住区之外,若受经济水平限制或出于特定条件的需要,可以允许某些无污染的生产功能及虽有轻度污染,但采用“微型”、“分区”、“严控”等手段能确保控制污染的部分生产功能进入住宅居住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家居功能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确定适用、安全、方便、卫生、舒适的生活方式;二是要顾及到新农村家居功能的多样化。除住户必备的基本空间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确定特定的辅助功能空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使用成熟的节能体系和节能环保建材,计算各结点承载力,确定窗墙比,提高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合理选择朝向,综合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第四篇:现代化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近几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实践中,可归纳出村庄建设规划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村庄的现状挖掘不到位;村庄规划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的特色;村庄规划的成果只是“墙上挂挂”,失去对村庄建设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村庄规划设计时,应立足村庄的资源条件和已具备的发展优势,坚持以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促进村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打造村庄特色构建基础平台。
一、新农村文化生态的延续
农民居民之间的生活模式还是以血缘联系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这种模式将渐渐淡化。但对于以农村回迁居民为主的住区,这种模式还很明显,另外农村是城市与自然结合较为紧密的部分。自然化程度要求更高,要求居住的氛围更加自然,是一种小尺度的空间感受。
中国传统居住是以院落为核心的,院落表现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传统围合是全围合。这与旧时对安全的需要相符合。现代的生活模式是开放的,生长的。因此在住区规划中,可以考虑在底层设置一些开敞性院落空间作为内外空间过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居民有自己种植的需要,院落中可建小型休闲设施,如凉亭、露天棋桌(供多人座位)。组团空间中,道路边上的小场地也是居民所喜爱的,中心绿地以实用为主。
二、促进产业形成和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坚持从区域范围着手,分析村庄产业发展的前景,协调好村庄自身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从提供新的经济功能和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增收和受益、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出发,对村庄的产业发展项目逐一进行落实,加强了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强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规划。同时,在住宅设计中,认真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的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的面积,设置相对独立的具有庭院生产功能的产业用房,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村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充分尊重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在生态和谐中求发展。①集约利用土地。从区域角度认真分析村庄的土地价值,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迁村并点,将原有的村民小组,布置为1个或2个主要的居住组团,适当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按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当集中产业园区。通过这些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②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养殖业的发展,继续推广使用沼气。既避免山林砍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决了清洁能源问题;又有效地处理了养猪所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从地方实际出发,在规划中落实环保措施,注重新技术的科学利用,重点加强对居民点、养殖基地的废水、污水控制。村民住户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率要求达到100%。立足于省水、省电、省燃料,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支出。将主要居室置于南向,满足住宅的日照要求:采用明厨明厕;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及雨水收集系统等。整治、利用并适当扩建已经形成的人工山塘,在进行水产养殖的同时使它成为可供观赏、垂钓的公共休闲水面。保持水面洁净,改善沟渠亲水环境,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和场地铺装,采用本地片石,形式简洁,利于排水和减少水土流失。③保持环境友好。按照村庄规划方案,结合村庄地貌及建筑特点,本着少花钱、求实效的原则,新建的集中居住组团引导村民按照规划提供的户型设计建房,并进行庭院绿化,要求观赏树木与花草有机地形成立体结构。少数分散住户则因地制宜,按休闲农庄的设计要求,通过粉刷(如以白色为主)等方式对建筑进行适当的整饰,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村庄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建设村庄小游园。充分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空闲地建设小绿地,同时结合道路边沟布置绿化带,绿化品种选择体现村庄特色、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木或常绿植物,比如柘岱口乡的尹家村老人公园。与此同时,大力倡导植树和果树种植,让村庄在美化、绿化的同时,凸显环境特色。
四、延续乡村人文特色
在农村规划中,如何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协调好现代生活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村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在村庄规划中,注重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特色,协调好与旧村的关系,使新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与旧村能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迁村并点时,注意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镇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原有村镇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继续发扬重视教育的传统,规划建设好幼儿园、小学及村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满足村民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需要。在住宅墙面及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地方,配以鼓励形成良好乡风民俗的宣传画,利用传唱村歌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彰显村庄的文化特色。
对于现代农村的规划建设,因其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应进行分类指导,做到村村有特色、有品位,避免求新求洋、千村一面。通过对村庄进行的建设规划设计实践,要打造村庄特色,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贯彻村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
2、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为原则,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注重合理配置产业发展空间和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并通过节能等新技术的利用,降低村民生活成本的支出;注重总体布局体现农村的生活特点、方便村民开展生产活动,并设计符合村民生活习惯和村民家庭生产的需求的农宅,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等,是打造村庄特色的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郑有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J].教学与研究,2006(1):18—25。
[2]罗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2006(1):86—88。
[3] 郝继明.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动力及阻力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2):43.47.[4]刘刚,雷俊忠,赵世勇.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6(7):10—12.来源:中研智业集团
更多信息请关注:@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中研智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五篇:新农村规划
新政改革
2000年,农民收入问题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此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中央高密度兑现“重农”承诺,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步伐已经启动,并不断加快。
2005年初,中央发出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专题叙述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
同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2006年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和今后几年要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务院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
1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透露的消息,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将超过3000亿元。2006年中央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全部达到本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五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六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这些惠农政策表明,2006年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新的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发展改革委宣布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
中国立法机关表决决定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吴仪: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1.6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农业部:启动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九大行动”农业部2006年要为农民办15件实事 财政部:今后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大三农支出 2005年投入逾三千亿元 信息产业部:为农民开发30美元手机100美元电脑中央决定对县委书记县长进行培训
2006年中央政府将投资6亿元培训农民工各地培养输送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育部等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涉农价格和收费管理将在六方面得到强化
农业部派出工作组为全国百村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年中央对农村建设投资达500多亿元
农业部确定“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三大任务“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将在中国西部实施
我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人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真金白银”
徐光春:河南建设新农村要先富农民 善待农民工杜青林:让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尹成杰: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
农业部副部长: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五方面关系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八大举措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提出“八字方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取消住宿费 我国将用10年解决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我国已有7.2亿农业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