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就是力量---观《西柏坡》有感
智慧就是力量---观《西柏坡》有感
寒假里的一天,我怀着一种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影院观看那场梦寐以求的电影《西柏坡》。
西柏坡是中国的红色首都,是革命的根据地。在这儿成长起来的儿童组成了儿童团,团长叫核桃,他们想要参军,因为年龄小被拒绝了,于是夜晚核桃和他的伙伴—枣花,大金瓜和顺毛驴、小鸡一凤、狗獾阿欢瞒着大人去前线。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三个冒充国民党特务,但他们临危不惧,凭借小动物们所拥有的本领和核桃,枣花和大金瓜的机智勇敢,一次次打败敌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看到最后,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祖先们的血和泪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读书,将来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想到了:我们在家就是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要我们做,不让我们洗一件衣服,不让我们拖一下地等等。在家是那么的娇生惯养,虽然现在没有了战争,但是我们这样子是踏不上社会的。我想到了:一些抗日小英雄们,王二小,刘胡兰等。他们为了祖国,受了多少苦,不惜一切代价去奋斗。记得有一次,我的脚腕被墙壁蹭破了,外婆看到心疼极了,连忙上来安抚,还朝着墙壁骂了一通。现在看到核桃被野猪顶伤了,还忍着痛爬上山报信,这是多么勇敢啊!
我们是行新一代的小主人,我们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以实际行动让祖先高兴,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但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二篇:观《走出西柏坡》有感
坚持与发展相统一是我们的态度———观《走出西柏坡》有感
大二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已基本告一段落,说实话,从内心深处来说,自己感触很深。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比如,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有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详尽的分析等,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马克思所提到的我们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相统一,因此,我观看了大家所熟悉的主旋律影片—《走出西柏坡》,从中感悟到了最真实的马克思主义。
影片讲的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耿涛在全国解放前夕,被派往天津参加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马宝山,并和他一起共事。马宝山是一位老战斗英雄,虽然曾经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屡建奇功,但是在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之后,在“糖衣炮弹”面前,忘记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被美色和假象所欺骗,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而耿涛尽管是来自中央领导身边的人,但他牢记毛主席的叮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终于在城市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圆满完成了任务。
由苦入甜信念不能变
我们在课上都学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由此我想到了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耿涛和马宝山,他们都曾驰骋疆场,也都曾是战火硝烟中的勇士,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个能够牢记“两个务必”,而另一个却居功自傲,一正一反两个典型不得不让人深思。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一个团体、或是一个国家,无不如此。毛泽东所提出的“两个务必”,既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光荣传统。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有机传承,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应该对“两个务必”牢记在心。因为它不但是执政兴国的法宝,更是对正处在奋斗中的青年人成就事业的金玉良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已不单指物质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一种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深刻蕴意。无数事实证明,牢记艰苦奋斗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走向成功之路。牢记谦虚谨慎可以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从而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影片中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我也反复对照了自己,随着环境的改变和
生活条件的改善,自己反而逐渐变得有些懒散了。为什么生活条件改善了,奉献精神反而少了,图享受、想待遇的事反而多了?为什么学习中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忘记了艰苦奋斗,开始贪图舒适安逸了?想想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的事迹。再想想自己,享用着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果实,却不知道珍惜,真让人脸红。
坚持与发展才是根本
马克思在书中曾强调过,坚持与发展是我们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我以前学习过多次,但理解不深。结合观看《走出西柏坡》这部影片再次进行了学习,从而对“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重温这部影片,我深深认识到这几年自己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党组织和领导的教育培养之下才取得的。因此,我没有权力骄傲自满,也没有资格贪图安逸,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 学习,认认真真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
西柏坡时期作为一段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西柏坡精神,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却是永远的。看过影片之后,我给自己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在工作上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标准迈进。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三篇:观《红色力量》有感
观《红色力量》有感 Thoughts on Red Force
今天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红色力量》,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特别是他在河北正定县的那段岁月,也促使着我参加完活动后从网上搜索着有关正定县的故事。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常胜将军赵云故里。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曾是有名的贫困县。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北正定县工作,1983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当时的习近平年仅30岁。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全国各地人才开始关注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正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正定工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出力。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
习近平同志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
习近平同志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起用县社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改革者,为他们清障除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从基层“挖”出人才。根据“人才账”对每人所学对号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以上五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1981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能够在1982-83年间,有此设想和做法,可见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全国各地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人才,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而习近平同志重视选拔人才的做法至少比全国早了十多年。
人才是一个地方飞跃发展的一大法宝,必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必须让人才得其所适其用,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既引进外来人才,又从内部挖掘人才,让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又要把熟悉内情、被埋没的人才或者崭露头角的有志有才者启用起来。内外兼修,不但充实了新鲜血液,也促使内部人员积极向上,增强了活力。
反观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真的让人不敢苟同,出台的引进人才的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地方官员曾坦言,自政策制定以来,没有一个人才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引进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制定的文件有问题,不切实际,不实用,只是应付公事,没有实际调查。这样的地区何以发展?
有理想有信念,这是前提,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落在纸上,要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讲得再好写得再棒,不去实际执行,或者无法实际执行,不过是一纸空文。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一样。
《红色力量》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有远见卓识,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富民兴国之道。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长,一个地方有好的官员,一个国家有好的领导人,这是家庭之幸,地方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第四篇:观纪录片《力量》有感
观纪录片《力量》有感
边院中学武厚英
在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际。我观看了《力量》这部影片。这部纪录片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的血肉之情。看后,我感慨万分。
影片带着我穿越七十年的时空隧道,来到沂蒙山区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明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沉重震颤着我的心扉。
明德英,一位靠替人看坟谋生的聋哑妇女,在抗战年代为救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的嘴里,救活了战士、支持了抗日。这一情景在当年那种旧道德观的氛围下是不可想象的,但这位红嫂没有犹豫,她知道八路军是抗日的、是救国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其他的都顾不得了,质朴的沂蒙人。沂蒙红嫂不止一位,在那个年代,每一扇柴门背后都可能存在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红嫂、每一家都有一个烈士。共和国忘不了你们、忘不了红嫂。
王换于,沂南县东辛庄村战时部队托儿所的“所长”,入托的孩子大的七八岁,小的才三天,都是革命军人的后代,王换于和乡亲们悉心照料,节俭一尺布、省下一口粮,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后来40余位孩子陆续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同在一个屋檐下成长,同在一口锅里吃饭,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他们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还能回来,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看到此处我无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朴实的妈妈,伟大的母亲!
《力量》是一面镜子,透过鲜活的画面,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涤荡思想,净化心灵。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我们一定要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增强对党的信任,努力工作,把我们的水文事业做大、做强。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大部分生活都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没有退缩,我认为自己个性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去做好。我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忠诚,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党员的行为,映照着人心向背;忠诚,是人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
作为一名党员,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我要立足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积极进取,自觉地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做出一名优秀党员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观《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有感
观《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有感
那时的我们都有一个梦,努力使全中国人站起来的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像年幼的他一样……
1942年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在一场场斗争中,英勇的平山团让敌人闻风丧胆。驻扎在平山县一带的日寇为削弱平山团战斗力量、打击平山团战斗意志,将矛头对准了平山团战士们的家园。南滚龙村的王二小,这个倔强调皮的孩子王,在敌人扫荡南滚龙村时失去所有的亲人。二小一蹶不振但在他的好朋友核桃、枣花等西柏坡村孩子的安慰与鼓劲下重新振作起来了。二小和大家一起劳动、练兵、重建家园。一天,进山抓八路军伤员的日本鬼子在山里迷了路,被二小和枣花发现。为了给乡亲们和八路军伤员争取时间转移,二小和枣花兵分两路,由枣花回西柏坡村报信,二小则故意暴露自己,被敌人抓住。在给敌人带路时,二小故意走陡峭山路、兜圈子,最后把敌人引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日本鬼子被消灭了,而年仅13岁的二小却壮烈牺牲了。
他只是个13岁地孩子,甚至比我们还年幼,但他心中有一个中国梦,保护中国领土不被侵犯,人民不受到入侵者欺凌的梦。他在危险面前是如此的镇定执着,而比他年长的我们呢,也许在父母的一再鼓励下上街买酱油都会紧张害羞,从来都没自己洗过衣服,更别说干农活、与敌人机智周旋……
但我们也有梦,让广大百姓生活安心安稳的梦。是的,这个梦会被说太平凡,但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所需要的吗?即使它平凡,但不也并没有真正实现吗?从多家知名奶粉品牌检出肉毒杆菌超标到上海法院4名法官涉嫌嫖娼,再到多地山洪、暴雨频发,从食品安全到社会稳定再到环境改善,这个梦里有太多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难道我们忘了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团结、正义了吗?忘了曾经落后贫困的痛苦,忘了我们的幸福是多少像王二小一样的人用生命筑起的吗?
我们有梦,我们要做就做顶天立地中国人,与中国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