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教育记录片《力量》有感
《力量》观后感 《力量》这部讲述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血肉情的教育片,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真实的展示了军民的鱼水情。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感动的我热泪盈眶。我们的党和人民有如此深的血肉亲,何愁可那不见胜利的曙光。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群众路线在沂蒙山体现的尽善尽美,是沂蒙山历史革命的一道风景线。沂蒙山的人民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子弟兵在这片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战歌,给我党群众路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革命的战争中我国在小米加步枪这种落后的军事环境下却战胜了拥有飞机大炮加牛肉罐头的美国大兵以及号称军事强大的日本。靠的是啥?靠的不是过硬的军事技术,不是先进的军事设备,靠的是军民之间打不断的血肉情。《力量》中罗东进同志说的好,我党不是用60万军队打败了国名党80万军队,而是我党还有60万的人民在支援着我们。可见群众的力量在革命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篇:观《雷锋记录片》有感
观《雷锋记录片》有感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是回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旋律,也是贯穿雷锋记录片始终的旋律。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在他短暂的一生却给中国的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雷锋精神。
在我们还未带上红领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位叔叔的故事倒背如流。或许那些都是一小事,周围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曾经做过一些,但是当雷锋把这些一般人都能做一两件事,点滴的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便是你片令人感动的海洋。雷锋绝不是第一个做好事的人,但是他是让我们看到当点滴的“小事”聚集在一起所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爱与感动。
那个曾经人人学雷锋的年代,当我们的爷爷奶奶回忆起来,言语中总是能感受到那发自内心的感动,被亲人感动,被陌生人感动,也被自己感动。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烙印。而今天,学雷锋依然是很多中国人拿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的践行着的。我们可以看见在汶川地震中的中国人民,是用怎么样的信念去撑起同伴的生的希望,我们可以看见,在7.23动车事故现场来自于民间的救援力量和采血点外那又粗又长的队伍,我们可以看见,来自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触动人心的感人事迹„„这些是我们看见的,在拥有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又时刻涌现出多少我们看不见得活雷锋呢?人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实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让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这里,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我们都幸福着。
同时,雷锋的事迹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人,也影响着听说过他故事的外国友人们。2005年2月27日下午,长春一支由30多名外国友人组成的“老外学雷锋”车队吸引着行人的目光。整个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近百名购物后的市民坐上了由外国人驾驶的免费车回家。这30多名外国友人来自巴西、德国、墨西哥等国家,他们开的车都是个人的。每位坐车的市民还得到一本《雷锋日记》。来自巴西的罗伯特先生说,自己在2月24日才听说雷锋和他的故事,被雷锋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他愿意在长春参加公益活动向雷锋学习。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中国人将雷锋精神带出国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曾经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什么是不朽的。但是对于雷锋精神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它将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被永远的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美的,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行为的外化。我们尊敬它,保护它,学习它„„
雷锋这个名字曾经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古老的中国正在蓬勃发展。我相信,在世界更多的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指南。因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是不能缺少雷锋精神的;一个社会想要和谐和幸福更不能少了雷锋精神。10电气自动化2班邢姝丽
第三篇:观习仲勋记录片《主政南粤》有感
观习仲勋《主政南粤》有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习仲勋记录片《主政南粤》,让我们对习仲勋有了一定的了解。
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在陕西富平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外习家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春,习仲勋进入渭北地区最有名的立诚公学高小部。这是一所具有浓厚民主进步色彩的学校,也是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在这里,习仲勋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不到13岁,习仲勋就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底,习仲勋与数名进步学生被抓,入狱4个月。在狱中,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2月,习仲勋挥泪辞家,走上了追寻革命的道路。1932年3月,习仲勋组织发动“两当兵变”,他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建立的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也成了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年仅21岁的习仲勋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毛泽东带领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第一次见到习仲勋就十分惊讶:“你这个主席原来这么年轻。”
1936年8月,习仲勋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时间。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题词,予以表彰。
抗战胜利后,习仲勋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局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
1952年9月,习仲勋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
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他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1953年9月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国务院的“大总管”。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被停职审查。1965年,他被下放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当副厂长。“文革”爆发后,他又被揪到西安,此后身陷囹圄。直到“文革”结束后,习仲勋才彻底平反。
蒙冤时期的习仲勋,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子***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7年后再见面)父亲与我幼小心灵中的形象已截然不同:一头乌发已然不见,瘦了,苍老了,两鬓斑白。他凝视着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谁都没想到,父亲与全家人相互打量着,见到我时,他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听到他这样问我,大家都哭了,父亲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习仲勋担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主持广东省的日常工作。到广东不久,习仲勋就遇到“偷渡外逃”这个老大难问题。他实地来到收容站,问外逃人员:“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有人回答说:“到香港容易找工作。”
看到这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习仲勋哭了。他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习仲勋意识到,制止偷渡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经过深入思考,他认为,如果中央给广东一些特殊政策,广东完全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
1979年4月,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在向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时,习仲勋郑重提出,广东邻
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对改革开放,尤其是对试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疑虑很多,阻力很大。社会主义国家兴办主要是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经济特区,马列主义老祖宗的经典著作中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此先例。那些脑袋僵化、死抱教条的人,对这一创举和试验,心存疑虑,多有非议之词。那时反对办特区和反对邓小平的人不少,广东地委书记中,就有两三个是反对邓小平的,北京也有人说,邓小平不懂经济,陕甘宁是政治特区,不是经济特区。对于办蛇口工业区,有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少了一‘块罗!”也有人说,“特区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香港市场上‘水货’之源”,“走私的主要通道”,甚至比拟为“旧中国上海的‘租界”’。即便在中央高层当中,也有不同意见。虽然有反对意见,但这个构想得到许多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支持。邓小平对此非常赞同,并追溯陕甘宁的传统,提出“特区”的概念。谈到配套资金,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和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习仲勋主张发展广东省的经济,走对外开放的经济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发展农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种植荔枝,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为农民群众找到了一条发展的道路。
在广东,习仲勋还做了另外一件大事:在习仲勋的努力下,不到3年的时间,“文革”中被立案审查的11.2万名干部被平反。
习仲勋到广东上任之后,即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叶剑英元帅的嘱咐,着手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广大蒙冤受屈者对习仲勋寄予无限的希望。因为习仲勋本身就是左倾错误的受害者,能够理解受害者的心情。一封封要求平反的信件,一宗宗骇人听闻的案卷,如雪片似的飞进了他的办公室,堆满了他的案头。
经过听取汇报,审阅大量的案卷,并经过深入到各地调查研究,习仲勋基本弄清了广东各种冤假错案的情况。经过他的努力,很多宗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此外,习仲勋还领导全省各级党委为原划右派分子做好摘帽、改正工作,并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统战政策、侨务政策、宗教政策等等。
可以说,习仲勋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国的一代伟人。
第四篇:观《红色力量》有感
观《红色力量》有感 Thoughts on Red Force
今天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红色力量》,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特别是他在河北正定县的那段岁月,也促使着我参加完活动后从网上搜索着有关正定县的故事。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常胜将军赵云故里。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曾是有名的贫困县。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北正定县工作,1983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当时的习近平年仅30岁。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全国各地人才开始关注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正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正定工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出力。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
习近平同志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
习近平同志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起用县社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改革者,为他们清障除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从基层“挖”出人才。根据“人才账”对每人所学对号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以上五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1981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能够在1982-83年间,有此设想和做法,可见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全国各地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人才,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而习近平同志重视选拔人才的做法至少比全国早了十多年。
人才是一个地方飞跃发展的一大法宝,必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必须让人才得其所适其用,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既引进外来人才,又从内部挖掘人才,让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又要把熟悉内情、被埋没的人才或者崭露头角的有志有才者启用起来。内外兼修,不但充实了新鲜血液,也促使内部人员积极向上,增强了活力。
反观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真的让人不敢苟同,出台的引进人才的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地方官员曾坦言,自政策制定以来,没有一个人才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引进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制定的文件有问题,不切实际,不实用,只是应付公事,没有实际调查。这样的地区何以发展?
有理想有信念,这是前提,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落在纸上,要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讲得再好写得再棒,不去实际执行,或者无法实际执行,不过是一纸空文。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一样。
《红色力量》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有远见卓识,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富民兴国之道。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长,一个地方有好的官员,一个国家有好的领导人,这是家庭之幸,地方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第五篇:观纪录片《力量》有感
观纪录片《力量》有感
边院中学武厚英
在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际。我观看了《力量》这部影片。这部纪录片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的血肉之情。看后,我感慨万分。
影片带着我穿越七十年的时空隧道,来到沂蒙山区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明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沉重震颤着我的心扉。
明德英,一位靠替人看坟谋生的聋哑妇女,在抗战年代为救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的嘴里,救活了战士、支持了抗日。这一情景在当年那种旧道德观的氛围下是不可想象的,但这位红嫂没有犹豫,她知道八路军是抗日的、是救国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其他的都顾不得了,质朴的沂蒙人。沂蒙红嫂不止一位,在那个年代,每一扇柴门背后都可能存在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红嫂、每一家都有一个烈士。共和国忘不了你们、忘不了红嫂。
王换于,沂南县东辛庄村战时部队托儿所的“所长”,入托的孩子大的七八岁,小的才三天,都是革命军人的后代,王换于和乡亲们悉心照料,节俭一尺布、省下一口粮,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后来40余位孩子陆续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同在一个屋檐下成长,同在一口锅里吃饭,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他们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还能回来,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看到此处我无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朴实的妈妈,伟大的母亲!
《力量》是一面镜子,透过鲜活的画面,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涤荡思想,净化心灵。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我们一定要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增强对党的信任,努力工作,把我们的水文事业做大、做强。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大部分生活都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没有退缩,我认为自己个性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去做好。我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忠诚,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党员的行为,映照着人心向背;忠诚,是人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
作为一名党员,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我要立足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积极进取,自觉地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做出一名优秀党员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