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因素健全并有中等以上水平。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他们表现得聪颖,敏捷,富有想象力等。第二,非智力因素稳固平衡。他们有理想,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热情,做事有意志力,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
第三,善于自我控制,有较好的耐挫力。他们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善于自我控制心理与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第四,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他们对人的态度是正面(如喜悦、信赖、尊敬等)多于反面(如敌视、怀疑、畏惧、憎恶等)。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和自己交往的每一个人。
第五,和现实环境保持一致。他们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有充分地适应力。
第六,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对出现的困难或挫折,.不悲观不气馁,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念。
第七,行为表现合理正常、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一个人行为表现往往是其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行为表现合理正常,主要指行为表现要与个人的年龄、身份相称。如一个小学生行为却像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我们认为他就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第八,具有多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多,不良习惯少,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又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刷牙,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等等。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二、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小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的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即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地压抑。
三、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动中有自觉的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见或盲目决定,一意孤行;执行决定中能及时决断,并根据变化的外界环境随时调整决定;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实现既定的目标;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条件自身的心理和活动,使之符合实现目标的要求。
四、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能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让你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地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六、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教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一般原则是,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的稳定性。
(一)发展常模
在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小学生的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的,在某一年龄阶段很普遍的行为,在其他年龄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的生物的恐惧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小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对于心理健康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行为在某一年龄阶段属于发展正常范围内的,而在另一年龄阶段可能是病理的指标。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应当考虑测量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的、特定的年龄常模。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阶段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的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测量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健康测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展过程 为了正确解释测量的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小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其二是每个小学生独特的个人发展史。
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的发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发展变化。仅把小学生的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有明显的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的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的偏离的病理发展过程的指标。
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史应包括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的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小学生独特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三)发展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从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稳定性的程度取决于所测量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的类型,取决于测量的是心理机能和行为的哪些方面,取决于测量的是孤立的行为还是不同维度行为的集合。例如,心理学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的行为集合比孤立的行为更为稳定。
正是考虑到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作出综合的客观的测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生跨情境的变异性,在测量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本身之外,对其他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等)的相关方面也应该进行测量,因为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的适应。
(四)共生现象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中除了要考虑发展因素之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共生现象。所谓共生现象,是指同一个学生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观察发现,许多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方面的(如情绪、学习、社交等)问题,这种共生现象的高比率决定了心理健康测量必须是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测量不仅应跨越不同的背景,而且应跨越不同的心理机能,不仅要测量学生、家长、教师所报告的问题,而且要测量在适应中那些潜在的共生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二)1、智力发展正常。能在成人的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地理解,有观察的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的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的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6、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
8、有玩耍和娱乐的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的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的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的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
11、听成人的话,尤其听老师的话,懂得成人及老师的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的欲求。
13、注意到他人的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的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的。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能在成人的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好地理解,有观察的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的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的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6、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
8、有玩耍和娱乐的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的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的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的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
11、听成人的话,尤其听老师的话,懂得成人及老师的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的欲求。
13、注意到他人的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的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的。:内容纲要
一、主要内容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 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1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 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 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具体内容(分年段)
(一)一年级
1、目标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2、内容
学生角色意识(如“我是谁”;“我能行”)
学校环境、集体生活适应(如“我们的学校”;“集体生活真快乐”)
基本学习技能、行为习惯训练(如“集中你的注意力”;“”看谁记得快;“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二年级
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学习兴趣(如“课外兴趣与课业”;“带着问号学习”;)
学习习惯(如“学习好习惯”;“动手又动脑”;“如何利用网络”)
良好情感、意志品质培养(如“文明礼让”;“学会感恩”;“对自己说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成功体验(如“快乐时光”;“我成功啦”)
(三)三年级
1、目标
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生活强者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内容
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如“今日我当家”;“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正确处理同伴人际冲突的方法(如“学会感谢”;“学会尊重”;“学会原谅” 自我控制策略(如“放飞烦恼”;“我最喜欢的歌”)
如何交朋友(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男生女生怎样交朋友”;“我和同桌”)
体验创新、创造(如“想象的空间”;“苹果里的五角星”)
(四)四年级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1、目标
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内容
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如“测测你的‘免疫力;“学会说‘不’”)
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如“我是小小志愿者”;竞选‘小明星’;“小‘我’和大‘我’”)
自理、自立意识(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团结、合作意识(如“合作创造奇迹”;“友谊之树”)
应考策略(如“考试焦虑怎么办”;“失败是个好老师”)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方面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时,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被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意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参与活动之中。
2、与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与辅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3、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个案教育。
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持证上岗。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并且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对辅导的对象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让所取得的资料详实。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些简单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例如,学会放松,让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方法调节;学会倾诉,让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找人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学会行为改变,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不良行为进行训练、塑造,以达到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