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研究报告
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5-8-9信息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
编者按: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处于缓慢发展的境况,其中有由于自身经营经验不足的原因,但是主要是由于缺乏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没有足够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的发展。本篇研究报告将通过对经济、政治、法律、人文甚至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中西部地区目前市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一方依据。经济环境发展结构比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结构比较
从表1看出,东部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有绝对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明显较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区域经济一般来说有这样的规律,即经济愈发达其中的产业结构也更优化,农业所占比重不高,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很高。我们来比较一下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三大产业的划分,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从表2看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比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要更优化,它的第二产业占48.44%,第三产业占38.59%,而第一产业只占12.97%。相比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占41.92%,第三产业占35.37%,而第一产业占了22.71%。这表明西部地区农业比重过大,劳动含量高而技术含量低。这也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比较落后。
(二)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目前我国东中西地区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上。地区分布的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区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小。就大企业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并不低,特别是一些资源性的企业,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更高些。而恰恰是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发展则较慢,因而拉开了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总水平的差距。仅就中小企业而言,在数量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64.12%,中部地区占全国的24.47%,西部地区占全国的11.41%,而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占全国的74.51%,中部占18.04%,西部占7.45%。这说明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比较大,大约是中部地区的1.58倍,西部地区的1.78倍(具体数据见表3)。假定今后10年西部小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能够提高到中部地区的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那么仅此一项就可以拉动西部工业生产增长约3个百分点。在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非国有经济应当成为发展的重点。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它的发展也是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从先进到落后,而且主要是表现在私营和个体企业的发展方面。从集体企业方面看,三个地区差距不大,特别是中部地区,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经济效益,还略强于东部地区。1999年,在全国940752个乡镇集体企业中,东部地区占433615个,比重为46.09%;中部地区占441671个,比重为46.95%;西部地区占65466个,比重为6.96%。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全国共有亏损乡镇企业64130个,其中东部地区为30524个,占47.60%;中部地区为22238个,占34.68%;西部地区为11368个,占17.73%。具体数据见表4。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中私营、个体企业达19768111个,其中超过90万个的省份有9个。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湖南,为2139502个,占全国总数的10.82%;其次是山东,为1842920个,占全国总数的9.32%;再次是广东,为1304587个,占全国总数的6.60%。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的私营、个体企业数量还多于东部地区,盈利企业的数量也多于东部,但盈利水平却相差甚远。东部地区私营、个体企业盈利企业净利润总额为2599.6亿元,而中部地区的只有1466.6亿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6.42%。具体数据见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编《全国乡镇企业统计年报及财务决算资料》(1999年)第三期。
(三)政府调节经济作用比较
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充当行政事务管理者,另一方面充当经济管理者。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政府调节经济的作用应该很有限,只是在宏观上引导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应调节具体企业的运作。而我国的情况是,过去计划经济中政府对企业大包大揽,无论盈亏都由政府一手承担。现在虽然进行国企改革,致力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但是政府过于干预经济的痕迹还普遍存在着。其实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侧重于在宏观基础设施上来干预经济,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较一下东中西部地区政府的作用。
在1999年,全国总计政府财政收入为5594.87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为3455.18亿元,占61.76%,中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为1330.88亿元,占23.79%,西部地区政府收入为808.81亿元,占14.45%。全国总计政府财政支出为8991.14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为4760.43亿元,占52.95%,中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为2489.12亿元,占27.68%,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为1741.59亿元,占19.37%。具体数据见表5。从表中看出,现在政府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东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均远远高于财政收入。东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占有绝对优势,但相应的财政支出数量也是最大。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1.38倍,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1.87倍,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2.15倍。从这个倍数关系可以看出政府现在在中西部开发上已有政策倾斜,对西部地区投入的财力开始增加,这符合画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现在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大部分用于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像水、电、交通等设施直接关系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在1999年,全国基本建设施工项目97084个,其中东部地区为38710个。占39.87%,中部地区为30873个,占31.80%,西部地区为27430个,占28.25%。项目建设后新增固定资产全国为9519.30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5298.03亿
元,占55.66%,中部地区为2050.07亿元,占21.54%,西部地区为1750.52亿元,占18.39%。项目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建设的平均起来投资额大,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建设项目的投资额。
(四)收入和消费水平结构比较
对于地区经济来说,居民的收入水平是经济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居民收入水平高,说明居民创造的价值比较高,经济比较繁荣。收入水平高反过来又可以刺激消费需求,促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地区收入很低,处于贫困阶段,那么这个地区肯定也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在2000年,东部地区贫困人口为272万,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为582万,西部地区人口为196万;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53%,而贫困人口却占了全国贫困人口听3/4。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在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854.02元,实际收入平均为
5888.77元;而实际收入排在前三名的省市为上海10998.90元,北京9238.80元,广东9205.60元,实际收入排在后三名的省市为甘肃4502.26元,吉林4499.10元,山西4362.13元。全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为2210.34元;而纯收入排在前三名的省市为上海5409.11元,北京4226.59元,浙江3949.39元;纯收入排在后三名的省市为贵州1363.07元,甘肃1357.28元,西藏1309.46元。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平均收入水平都是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最低。
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水平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三者共同决定,而消费需求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如果消费需求旺盛,产品可以迅速卖出,从而利于企业回笼资金,促进经济繁荣。在1999年,东部地区的最终消费为25152.68亿元,而中部地区的最终消费为13929.64亿元,为东部地区的55.38%,西部地区的最终消费仅为7714.92亿元,为东部地区的30.67%。在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消费比重是从东到西依次增加,而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是从东到西依次减少,这说明东部地区居民的消费额要明显高于边元地区居民的消费数额。从表6中可以看出,消费数额最高的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数额是消费数额最低的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数额的2.76%倍,这说明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化,这是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体数据见表6。
东部地区省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省市的居民消费水平。在1999年,消费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城镇居民,为11943元,消费水平最低的是甘肃农村居民,为952元,上海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12.55倍,这一差距是惊人的,如何缩小差距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趋于扩大化,从2.9倍扩大到3.5倍。而且越是在落后地区,这一倍数越大,这说明中西部地区政府政策倾斜于城镇居民消费,而损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利益。这也是一个尖刻的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在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全国平均为0.42,这一系数即为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其数值过大,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整体的消费质量不高,食品支出过大。在食品加上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比重全国平均占60.88%,其中西藏占的比重最大,为
69.52%,广东占的比重最低,为52.85%。这说明城镇居民在生活必需品上花费的比例很大,而且越是西部边远地区越是比例高。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上,城镇居民全国平均消费占12.28%,其中北京占的比重最大,为15.23%,西藏占的比重最低,为6.99%。这说明在高品质的生活支出上全国平均比例还很低,而且越是西部边远地区越是比例低。人文、教育科技环境结构比较
(一)人文环境结构比较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在其发展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该区域中的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受到的教育程度高,那么该区域经济水平就比较高;如果该区域的人口多,说明该区域的经济水平较高,人口都集中于此,但如果区域人口多的超过限制了,那么该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会很低,导致经济水平反而较低。可以说,如果人文环境比较合适,该区域经济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59%,中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5.22%,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2.85%。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是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的7.4倍,中部地区人口密度是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的2.9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生活质量高,人口明显集中于东部地区了。在人口年龄构成中,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6%,其中东部地区的占8.5%,中部地区的占7.0%,西部地区的占7.1%。从中看出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构成了阻碍。
现在城市中外来流动人口逐渐增多,这些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于家乡无业可择,或者收入太低,因此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他们在所去的城市中一般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在所处的城市之中处于中低阶层。东部地区外来人员所占比重为7.0%,中部地区外来人员所占比重为5.0%,西部地区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为4.2%。从中看出外来人员大都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教育环境结构比较
人口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那么该区域经济比较繁荣;如果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那么该区域经济比较落后。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东部地区占了全国的45.68%,中部地区占了全国的35.92%,西部地区占了全国的18.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东部地区占了全国的49.18%,中部地区占了全国的32.28%,西部地区占了全国的18.54%。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东部地区为13.76%,中部地区为13.92%,西部地区为19.85%。从各项教育指标来看,东部地区都有着绝对优势。其中高等学校数量东部地区占47.81%,中部地区占33.24%,西部地区仅占18.95%;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东部地区占50.73%,中部地区占31.02%,西部地区仅占18.25%;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东部地区占49.80%,中部地区占32.34%,西部地区仅占17.86%;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东部地区占45.35%,中部地区占36.54%,西部地区仅占18.11%;教育经费支出东部地区占55.51%,中部地区占28.01%,西部地区仅占16.48%。在前面我们提到,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全国贫困人口的3/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发生率与户主文化程度成反比,文化水平越低,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水平越高,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小;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贫困发生率约是大专以上水平的5倍;户主从事社会服务业、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家庭沦为贫困的可能较大,约是平均水平的2—4倍,而户主
从事金融保险、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科研综合服务业几乎未出现贫困现象。从户主的就业性质看,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从事小本经营的个体劳动者家庭是构成贫困的主体。
(三)科技研究结构比较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想使企业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本,以管理促进。许多企业正是因为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作后盾,才导致企业逐渐萎缩,最终消亡。按照波特的企业三种竞争优势策略,即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专一化策略,如果一个企业有着先进技术,那么很容易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这一技术是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的,则还可以创造出专一化竞争优势。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把科技放在发展的第一位,提出科技富国的口号。
在1999年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国支出总额的66.19%,中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国支出总额的18.28%,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占全国支出总额的15.53%。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增长率为14.4%,中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增长率为14.2%,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增长率为9.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经费东部地区为6.5万元,中部地区为3.3万元,西部地区为3.6万元。东部地区在科研上的投入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科技经费支出最多的前三名省份为北京200.9亿元,上海124.9亿元,江苏102.5亿元;最少的后三名省份为海南和青海均为2.7亿元,西藏0.3亿元。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经费最高的前三名省份为北京11.2万元,上海9.3万元,广东8.3万元;最低的后三名省份为内蒙古2.2万元,贵州2.1万元,青海2.0万元。
在新科技的投入上,东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66.59%,中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17.14%,西部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16.27%。东部地区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R&D经费为9.9万元,中部地区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R&D经费为5.7万元,西部地区研究与发展人员平均R&D经费为6.2万元。从表21中看出,1999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东部地区占63.44%,中部地区占18.31%,西部地区占
9.62%;专利批准量东部地区占58.64%,中部地区占16.97%,西部地区占9.79%。到1999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东部地区占全国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47.76%,中部地区占全国的32.45%,西部地区占全国的19.79%。节选自《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8月16日
第二篇: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3
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
(三)五、想法设法,提高我省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1、尽可能地稳定中小企业的职工队伍。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递延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只有将职工置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范围内,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坚持边干边学,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过于频繁地变动工作,改变工作的性质,显然是有悖于人力资本积累递延性和连续性的内在要求的。为此,政府必须尽可能地改善中小企业职工的就业条件,在户籍管理、技术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以稳定他们的工作;同时对于工作频繁变更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引导、教育和帮助,使他们能尽快稳定在某种特定性质的工作上。同时,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采取相应政策留住这
些人才。
2、构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沟通的平台。首先,由政府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构建一个权威的信息发布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收费标准和联系方式。其次,政府可通过财税等形式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高校毕业生创立的经济实体,专门用
于向社会提供各种咨询和技术服务。
3、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目前,政府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抓得比较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职培训更为重要,它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的关键环节,因为这种培训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岗前培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据初步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岗前培训者之后从事的工作与培训内容并无关系。这是因为人们对工作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时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即使某人从事了某种技能的培训,但由于具有这种技能的劳动力过多,找不到就业岗位,就不得不改行。有的就业岗位与自己的培训内容虽然相符,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种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因而改变了工作性质。而在职培训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接受培训的人都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避免了盲目培训所产生的时间和资源浪费,被培训的人带着问题来学习,其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果更佳。一般而言,接受在职培训的人工作性质改变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因为本人若不喜欢该种工作就不会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打算改变其工作性质,就不会安排他接受这种培训。因此,在职培训比起岗前培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好的效果。正如岗前培训主要由政府承担一样,在职培训也要由政府承担重要责任。在目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要进行全面的职工培训困难太大,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政府必须给出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全面在职培训的政策,例如可以资助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或将一定数额的培
训费用从税收中扣除等。
六、加大保护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缩短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审核过程。在调查中有些企业反映,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许多保护措施并未落到实处。例如陕西香菊药业集团公司拥有专利权的“香菊片”产品,企业缴纳了相关的保护费用,但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其他企业仿制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该企业对该产品专利费用的回收,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对专利产品的需求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政府应当设立知识产权侵权举报电话,组织相关人力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对于侵权者及时给予应有的惩处,以达到净化市场环境的目的。对于有关新产品的审核也要从中小企业的角度考虑,相关部门要真正树立服务观念,一切应从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服务不能因为政府部门的调整而中断,政府部门的调整要密切注意服务活动的衔接性,并及时告知服务对象。商洛香菊制药公司在2000年就研制出了新药“红山胶囊”,但在审核时,仅仅因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整先后被推迟三次,现在还在准备第四次审核,每次准备审核的临床花费高达300-400万元,不但四次审核准备要花费资金达1000万元之多,而且严重地推迟了新产品的上市
时间,影响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2、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产品研发一般周期较长,占用资金较多,风险较大,是中小企业的劣势。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必须以新产品的不断研发为特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实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扶持政策。在调查中,某些高新技术企业反映,申报项目评审时间太长,有的长达半年之久,而且政府的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大项目,对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支持不够。政府应当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相应的研发项目,适当增加研发经费,缩短项目评审时间。中小企业的研发项目一般都偏小,内容相对集中,评审时间也容易缩短。研发项目的分离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必
然会促进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
七、注重以人为本,统筹考虑劳动者就业问题
1、把劳动者的培养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劳动者都能成为合格有用的劳动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者年龄大都在45岁以上,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干体力活,甚至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负责人担心再过几年劳动的供给都成问题。在这些不愿干体力活的青年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并无一技之长,这些人眼高手低,大活做不来,小活不愿做,他们不愿在父母干过的企业上班,嫌工作太苦,他们宁可躺在家里,游手好闲,也不愿挣那几个在他们看来十分不起眼的小钱;他们怀着挣大钱的梦想在家里苦等,不愿呆在小城镇,更不愿留在农村,一心向往大城市。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重,这也是现行教育不成功的一个表现,应当加紧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建立一个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在内的教育体系,把劳动者的培养与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统筹规划对劳动者的培训问题。目前,政府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进行了较大的投入,这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在职培训,应当把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以在职培训为主,以岗前培训为辅的培训体系,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八、特别关注涉农中小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是提高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关键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许多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小企业并未得到政府财政的更大支持,甚至应有的补贴也不到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濒临破产。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在对蚕茧进行深加工的基础上,全面开发利用蚕屎、蚕蛹和食用后的秸秆,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去年实现产值1.1亿元,带动养蚕农户7.1万户。2006年初,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该企业蒙受极大的损失,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该企业出口锐减,企业严重亏损。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在向蚕农收购蚕茧时,还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每斤9.6元的保护价收购,以维护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但企业得不到政府的补贴,此时市场上的蚕茧仅卖到每斤5元钱,企业不得不负债经营。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安康市硒源油脂有限公司身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政府规定的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得利润倒挂,却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约束,产业链难以延伸,规模难以扩大。汉中春雨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成立于1998年具有相当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该企业目前正处于规模扩张期,但由于资金约束,企业的产业链难以延长。该企业加工一种玉米方便面,要求玉米种植时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以保持该产品的绿色特性,玉米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10-20%。但由于农户生产方式落后,玉米产量低,加之农户分散种植的规模小,这10-20%的利润空间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大,我们初步估算了一下,一般情况下农户玉米亩产在800-900斤之间,每亩玉米高出96-108元,按每家种植5亩玉米计算,高出480-540元,可能还不到一个农民工半个月的工资,而农民要为此付出一季的劳动时间,因而这种方式使玉米原料供应不足,产品规模难以扩大。如果该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使产业链向前延伸,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把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质量,还能够扩大玉米供应量,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从产业链向后延伸来说,该方便面所使用的面粉仅占玉米的36%,其余的64%作为废料处理,或免费送给职工带回家喂猪,或廉价卖给饲料厂。如果该企业有资金支持自己办一家饲料厂,就可以使余下的64%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企业利润增加,又为该方便面的价格下降提供了条件,价格下降又会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这种良性互动就会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1、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市县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促进相关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环
节上。
2、各级地方政府都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协调和处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矛盾
和问题,使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
3、加大对该类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农产品保护价格的财政补贴,相关税费的减免,以及各种形式的信贷支持等,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些优惠政策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肖周录、段进朋、屈志勇)
第三篇: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1
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
(一)编者按:最近,我们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报
告》。由于《报告》篇幅较长,拟分三期发表,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阅。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区域合作、繁荣县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省有中小企业135.36万户,从业人员667.44万人;实现增加值3547.98亿元,营业收入9630.17亿元,利润总额699.91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18.7%,18.2%和16.0%。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形势依然严峻。最近,我们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并提出
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1、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调查中,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在危机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就存在,而危机使信用收紧,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加大,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中央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小企业基本享受不到,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县域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
等政府扶持政策虽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来说,数量上仍显不足。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明显缺陷。结构性缺陷是指政府的财政担保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资本的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所占份额很低。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在资本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和担保人才缺乏、内部管理混乱等五个方面。功能性缺陷与结构性、经营性缺陷有着密切联系——结构性缺陷形成了宏观意义上的功能性缺陷,经营性缺陷则构成了微观意义上的功能性缺陷。具体而言,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担保资金规模过小,商业银行不予授信评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个人积极性不高,使担保资本金筹集非常困难。二是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之间存在分歧,难以取得良好合作,银行由于对担保公司的信用度怀疑,从而在担保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上与担保公司分歧较大,有的商业银行不愿承担公司的风险。三是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偿制度缺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低,政府补偿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担保条件过高,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达到担保要求,由于担保机构实力不强,目前开展的担保业务都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并要求担保企业具有反担保能力,提供相应的反担保单位,落实资产的反抵押,从
而导致担保的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改善担保结构,尽快降低财政担保比重,大幅提高互助担保和民间担保在担保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并使其占据主导地位,建立一种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担保不以盈利为目标,收取的担保费较低,因而缺乏资金补偿机制,而市场本身具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本来就是市场现象,政府担保的主导地位导致政府承担了许多可由市场管理和分散的风险,必然导致市场管理和分散风险功能的弱化。政府担保的任务主要有两种:一是提供间接担保,即为民间的直接担保提供再担保,分散民间担保的部分风险;二是对那些与担保目标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提供一部分直接担保。政府的担保目标是有弹性的,一般与支持出口、扩大就业、保护环境、鼓励技术和产业升级等有关。另外政府担保还有专门的担保对象,即为妇女、残障人士、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等特殊群体提供担保。政府目前应当调整财政资金的投放比例,适当压缩直接担保的投放,大幅增加培育民间担保市场的投放,一方面在工商和财税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扶持和鼓励民间担保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商业银行相关的财政资助,鼓励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分散担保机构的风险,降低担保机构过高的反担保要求,有效激发中小企业巨大的信用担保需求。其次,把政府的资助与培育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即使降低了反担保要求,中小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信用担保的有效需求,或者导致还款率的相应降低,从而影响担保市场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大部分已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事实上都承担了比央行公布的利率高得多的实际利率。我国的担保费率偏高,多数机构在1.5-4%之间,远高于国外的1%的水平,有的甚至高达5-6%,平均担
保费率也在2.5-3.5%之间。过高的融资成本,显然不利于担保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是,能否将一部分财政资金专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补贴,对那些讲诚信按时还款的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担保费和保证金占有费的全额补贴,通过信用担保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在按要求还清本息后,可持相关证明在指定机构获得补贴,这不但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激发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巨大需求,促进了担保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培育了中小企业的诚信意识。由于这种补贴所需的财政
资金明显偏小,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次,担保机构的业务应当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担保行业的风险。业务多元化包括代偿债券转股权、担保费转股权、担保费在金融方面的运作等。代偿债券转股权是指担保公司在进行担保时,通常还与被担保企业签订延迟还款的合同,当被担保方不能如期偿还银行债务时,担保公司进行代偿,如果
被担保方不能在宽限期内偿还担保公司债务,担保公司的债券将变为股权。
最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上下游环节的制度创新。担保机构既非贷款需求方,亦非贷款供给方,只能为那些经营管理上并不存在困难,只是由于信用水平和抵押担保品的缺乏而出现融资困难的企业缓解融资困难的程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其上下游环节的支持和配合。从上游贷款的供给方面来看,除了鼓励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外,还应大力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银行一般具有地域性,它们在与地方中小企业的长期交往中,彼此十分了解,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它们之间的信贷往往是关系型的,而不是市场交易型的,这有利于克服中小企业缺乏财务报表和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发展中小银行就要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加快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加强金融监管。从下游贷款的需求方面来看,要加快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相关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采集、评估和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其次应鼓励民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信用调查评估等中介机构,允许它们以独立法人的资格有偿提供中小企业信用成果。再次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某一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成果经过相关部门认可后可以共享,不必重复调查,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
服务。最后应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
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规范发展民间融资。1983年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了乡间银行,专门为贫困的孟加拉国农民提供从数美元到数千美元的小额贷款,已经向数百万穷人(几乎都是妇女)提供了近80亿美元的贷款,使孟加拉国近6成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脱离了贫困线,他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早在1993年,我国第一个孟加拉国模式的试验点——河北易县经济合作社应运而生,17年过去了,我们的村镇银行发展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但是,发展民间融资是总体方向,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规范有序的发展民间融资。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努力拓展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建立针对大学生创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小额信贷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
转为城镇银行。
4、以优先股的形式向信用好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注资。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信用好有发展前景且处于规模扩张阶段的中小企业,就是苦于缺乏资金。这种企业一般需求资金量较大,小额贷款无济于事,即使担保公司提供了上百万元的贷款也解决不了问题,而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数额不大的贷款也是短期的。对这样的企业,以优先股的形式注入资金是一种可取的方式。优先股的股东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只领取固定股息,企业破产时必须得到优先补偿。为了降低优先股投资的风险,注入优先股的企业负债率等于1减去优先股的比例时就算破产,例如,一般企业的负债率达到100%时就算破产,而某企业优先股占总股本的比率为20%,则该企业的负债率达到80%就算破产。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为了保证优先股的资产不受损失,优先股的持股时间长短、股息高低和数量多少由投资公司和企业双方协商决定。在调查时,问到的企业都认为该种形式他们能够接受,建议政府借助国家号召地方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强劲东风,鼓励投资
公司可以率先做些试点。
5、拓宽抵押渠道,探索新的抵押形式。中小企业融资最困难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抵押品,我们在探讨存货、应收账款和销售合同等有形资产抵押品外,还应开阔思路,探讨无形资产抵押品。在这方面,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五户联保模式对我们很有启示。五户联保模式是指,任何一个符合要求但无抵押品想获得信用贷款的人要想获得贷款,必须由五户人家用自己的信用联合担保,假若该借款人没有按时还款,联保的五户人家的信用都要受到影响。联保人也是有要求的,以下几类人没有联保资格:光棍汉、离异或丧偶者、50岁以上的人、不讲信用的人和赖账者。这种模式是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当作一种抵押品,但是这种关系涉及到了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因而对他们的借贷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据统计,这种模式的还贷率达到99%以上,非常成功。我们从这个模式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利益关系也可以作为抵押,如果贷款人没有按期还款,作为抵押的这种关系就要受到影响,甚至不存在,进而给贷款人带来相应的损失,从而产生一种约束作用。当然,这种经济利益的损失有大小之分,相应的贷款数额也有多少之分。例如,工作职位、技术职称等所有能给当事人带来稳定的预期收益的关系都可以作为抵押品,当事人可以直接运用自己所具有的职位和职称等作为抵押品,也可以把别人的职位职称等作为担保品为自己获取
贷款,贷款的数额与职位职称的高低有关,违约的程度也和职位职称受损失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二、下大力气,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1、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领域仍然留有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规定,比如在税收、技改和财政支出等方面的差异不是根据行业而定,而是根据所有制和企业规模而定;对非公有制的合法财产、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够,侵害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情况较多;在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方面,缺乏平等使用的制度保证。执法不公,随意性大,在一些执法活动中,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当事人未能平等对待;在行业准入问题上还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由于获得扶持政策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有些扶持政策不具体不明确,附加条件太多,难以操作,使这些优惠政策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进一步清理过时的地方性法规,清理一切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和制度,整顿法制队伍,加强法治宣传,尽快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落实力度。建立多元化的通畅的信息渠道。一项重要政策的公布和实施,不仅通过有关会议和相关管理部门,更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的识别,现在虚假信息满天飞,受骗上当时有发生,政府应尽快建立一个权威的有关中小企业各种优惠政策相关内容的信息发布平台,配备一套多元便捷有效的信息反馈、收集、分析和处理系统,以达到政策及时落实,问题及时处理,偏差及时纠正的效果。
2、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减轻企业负担。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税赋太重,有许多中小企业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一年到头,上缴国家税收,下付职工工资后所剩无几,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例如,汉中万目仪电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纳税426万元,净利润176万元,税收是净利润的2倍多,到了2009年的上半年,纳税360万元,净利润31.68万元,税收是净利润的11倍多,这家企业不仅税收过重,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在纳税时间的要求上也太过严格,企业发货后就得缴税,否则税款就要增加一倍。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市场需求缩小,销售困难,应收款增多,企业资金紧张,这样的税收方式显然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目前,至少应在收税时间和方式上增加弹性,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一方面,要改变对税务部门工作政绩考核的指标和方法,不要简单把税额的高低作为考核政绩的唯一指标,更要看到税务工作是如何贴近现实,如何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税务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不要只考虑如何趁早完成税收任务,而要充分考虑纳税人的现实和困难,充分考虑税收工作体现的重要意义,不能把税收工作简单化。从严落实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各种费用减免政策,并在省地县设立中小企业负担举报电话,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
3、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新劳动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影响更大,有些企业甚至出现已离厂多年的职工也要求企业给予补偿,讨要待遇的问题,使部分企业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况。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相应时期内,对于稳定和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三险补贴。同时,要加大对新劳动法的宣传和细则制定工作,化解企业主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4、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机构设置要精简科学,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调查中发现,许多市县同时设有中小企业局、乡镇企业局和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虽然都是一套人马,但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当发生问题时并不明确应当找哪一家来处理,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是否考虑将三套机构统一合并为中小企业促进局更为合理,因为就我省实际来看,绝大部分的乡镇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即使有个别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大企业,它所遇到的问题也往往不是一般乡镇企业通常遇到的问题了,所以中小企业的概念基本上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乡镇企业的范围。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区别就更没有必要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所有制差别逐渐淡化,以所有制为标志来划分企业在统计分析和问题研究中是有意义的,但作为职能部门的划分标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否考虑在中小企业促进局下按行业和服务内容形成一种矩阵结构,例如行业可分为食品加工、纺织、能源、电子等,服务内容可分为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人才资助等。这种职能分工既有利于服务对象尽快找到服务的提供者,从制度上杜绝了互踢皮球现象的产生,又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熟悉业务,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被询问有关政策规定时,竟然翻资料找文件达半小时之久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与政府部门职能设计不合理关系更大。除了改进机构设置以外,还要改进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在政府内部展开适度的竞争,打通各种反馈渠道,使其工作业绩有一个科学评价的基础。调查中不少企业反映,一些机构很难找到工作人员,去了多次都吃闭门羹。在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应把服务对象的意见作为一种重要因素考虑进来,由没有相关利益的第三者从事反馈工作,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之间展开竞争,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第四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一、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名称、企业性质及法人代表
项目名称: 主办单位: 企业性质: 法人代表: 1.2 建设地址和性质
建设地址: 项目性质: 1.3项目建设内容 1.4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执行期: 投资概算: 经济效益预测:
二、项目概况
2.1行业发展背景及趋势 2.2 项目实施内容
2.2.1项目名称 2.2.2建设规模 2.2.3建设内容 2.2.4 建设地点
2.2.5 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2.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2.4 技术成果概况
2.4.1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 2.4.2企业研发能力概况 2.4.3主要技术特点和优势 2.4.4项目技术主要先进性 2.4.5与同类技术或产品的比较 2.5 技术工艺
2.5.1技术路线 2.5.2设备选型 2.5.3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6 项目实施条件
2.6.1生产技术条件 2.6.2原材料供应条件 2.6.3外部配套条件
三、建设用地及规划
四、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 4.1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方案 4.2能源耗用分析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1项目地点环境现状 5.2环境管理 5.3环境保护投资
六、项目招投标方案 6.1编制依据
6.2招标范围
6.3招标的组织形式
七、投资估算及筹措 7.1项目总投资规模
7.1.1投资估算范围 7.1.2投资估算依据 7.1.3估算说明 7.1.4估算结果 7.2投资使用方案 7.3资金筹措方案
八、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8.1财务分析 8.1.1评价依据 8.1.2评价原则
8.1.3假定条件及评价方法8.1.4财务基础数据测算 8.1.5财务评价参数 8.1.6财务报表
主要包括:
附表1:投资估算表 附表2: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3: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4:项目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表 附表5:项目总成本测算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估算表 附表7:现金流量估算表 附表8: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表9: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附表10:资产负债表 附表11:敏感性分析表 8.2不确定性分析
8.2.1定性分析 8.2.2定量分析(1)敏感性分析(2)盈亏平衡分析 8.3项目风险分析
8.3.1政策风险及规避措施 8.3.2 资金风险及规避措施 8.3.3技术风险及规避措施 8.3.4市场风险及规避措施 8.4项目经济效益
8.5项目社会效益
九、结论
十、财务分析表
十一、附件清单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
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解决五个问题
中小企业在未来的10年中能不能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观念滞后、体制限制、政策不到位,环境不宽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几大制约因素。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方面,要处理好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全都放在大企业上,还是要有一部分放在中小企业上?目前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停息挂账、债转股、贴息技改、呆坏账核销、上市融资、贷款投向、下岗职工补贴等,大都偏向于大中型国有企业。但是,这些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不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还要向社会下岗分流富余职工。因此,如果不从数量上发展中小企业,就很难安排大量劳动者就业。
第二,主要精力是放在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治理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科技进步和“入世”竞争上,还是放在发展大量拥有适度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就要将劳动力的传统就业结构扭转过来,将职工从传统产业中大量减下来;治理重复建设,要关闭一些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也要向社会推出许多过剩劳动力;产业的科技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技术代替劳动力,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会向社会推出大量过剩职工;“入世”竞争是成本和质量的竞争,首先需要改变我国企业中人多效率低考试,大收集整理的局面,也将使许多企业通过减员增强其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向社会推出大量的过剩职工。如果不同时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结果可能是我们的产业得到了调整,重复建设得到了治理,产业有了理想的技术升级,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也会形成数量巨大的失业劳动力,积累大规模的城镇贫困人口,威胁到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稳定。第三,中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和市场?要想超常规发展,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劳动力便宜,市场容量较大,是我国竞争的优势。只有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其产品凭借劳动力成本较低和人力技能密集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才能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劣势转化为真正的比较优势。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只有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逐年上升,才会形成市场容量,产业才能有规模化发展和升级的足够条件。第四,按照中国劳动力多的国情,如果在私营个体中小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85%,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1999年国有和集体企业减少了60万户,而私营企业增加了近30万户,个体户增加了40万户。实际上,从这两年就业结构的变化看,解决下岗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处是私营和个体经济。在增加就业、居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方面,它们起了国有经济起不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怎样认识和依靠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多,如果到2010年城镇中小企业真要发展到6600万户,中小企业主将会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并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实际上,中小企业主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服务,为国家创造税收,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于他们中可能会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当由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新闻舆论、工会力量等制度去规范和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