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城乡统筹工作思路
2012年城乡统筹工作思路
南通市规划局通州分局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城乡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为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作用,统筹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规划分局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城乡融合衔接的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在提升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将着眼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我区发展实际,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为我区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提供规划保障和服务。
一、加强规划编制 完善规划体系
今年以来,以新一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不断深化完善城乡各类规划,先后组织开展了城乡统筹规划研究、镇总体规划、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14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范围覆盖城区、城镇、村庄三级体系,规划内容涵盖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等层面,丰富和完善了城乡规划体系,有效指导了城乡建设和发展。2012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工作,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城乡、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适应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一是开展中心城区规划编制,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 1
地位。
根据《通州区城乡统筹规划》,围绕在全区建设“一中心、五片区、百社区”的规划目标,以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强中心城区各项规划编制,以中心城区建设为突破口,壮大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框架拉大、人口聚集、功能提升”的新要求,结合南通高新区扩容和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工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城区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通州中心城区战略规划研究(研究范围东起进鲜港,西至通州区界,南起通启高速,北至平海公路,涉及金沙、兴东、兴仁、先锋、川姜等镇,总面积约320平方公里),通过规划研究科学预测中心城区终极发展规模,对中心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产业分区、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形象塑造等进行展望和安排,引导人口、产业及各类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区集中,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使其真正成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
加强对城区建设的规划指导,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同时,进一步凸显“美”和“畅”。继续完善和落实城东新区、银河新区主干道两侧修建性详细规划、旧城区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和城东新区景观工程设计,指导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有序进行;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完成好“一馆两中心”施工图设计和城市展览馆布展设计工作,并确保场馆建设工作按时序进行;开展中心竖河以东、通掘公路以西、中心横河以南、金通公路以北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城区(镇)2012年拟出让经营性用地开展规划设计研究,将研究成果作为地块出让依据。通过深化城区各项规划,指导城区建设,推动人文、景观、建筑、色彩和空间发展的协调一致,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二是深化完善区域规划编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滨江新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处于先导位臵。明年,我局将结合“区镇合一”新格局,继续深化完善滨江新区概念规划。外部全面研究滨江新区与长三角、南通市港闸区、通州城区以及如皋市长江镇的关系,内部深入分析五接、平潮、平东3镇的发展潜力,充分吸收、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科学确定区域发展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梳理、完善内外部交通网络体系,严格保护城乡开敞空间和生态环境,引导区域城乡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滨江新区的先行带动作用。
三是继续推进城镇规划编制,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强堡垒。
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化是我国城市
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和重要堡垒。按照“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的要求,2011年我局根据新一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地区发展需要,指导兴仁、兴东、张芝山、先锋、刘桥、川姜、石港、二甲、平潮、三余等10镇开展规划期限至2030年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12年我局将继续组织并完成四安、西亭、骑岸、五接、五甲、东社等镇规划期限至2030年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力争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全区新一轮规划期限至2030年的城镇总体规划全覆盖;推进先锋、川姜、平潮、兴仁、石港等镇多个片区或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生态小城镇创建工程,指导二甲镇开展镇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其申报南通市园林小城镇做准备。通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同层面规划的编制,为城镇各项建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臵,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提供规划保障。
四是加强村庄规划研究,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环境品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1年,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道路交通、水利、供电、给排水、环卫、文化、体育、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将全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由原来的 732 个点调整为576 个,并完成了新调整的集居点启动区总平面布局规划。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明年将结合省村庄整治工程,深化部分村庄集居区总平面规划设计,根据《通州区城乡统筹规划》确定的“百社区”,分期编制社区建设规划,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夯实城乡统筹的重要基础。
二、完善规划管理服务城乡发展
在完善规划体系的同时,按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将不断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的规划技术服务与支持。
一是加大规划管理力度,统筹调控城乡发展。
规划编制的成果最终需要依靠规划管理来落到实处。可以说,再好的规划,脱离了管理,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我局将继续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和《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依据各项规划成果,加大规划管理工作力度,加强“一书三证”的审批和核发工作,确保各项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同时,加强规划批后的跟踪管理,强化规划放验线和竣工验收工作,完善违法建设查处网络和长效管理机制,对在跟踪管理中发现的违法违章行为,在第一时间将案件移交相关执法部门,切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
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二是强化规划服务功能,优化统筹发展环境。
坚持从深化改革审批服务机制入手,实现管理模式由“审批性”向“服务型”转变,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优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全力服务于全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确保项目快速落地、顺利竣工。以效能建设为抓手,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开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规划服务水平。
2012年,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使我们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推进我区城乡规划事业不断前进,为通州城乡统筹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二篇:2009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思路
2009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思路
2009年,区委把抓好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及第一层面的工作。近日,区委又就如何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如何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加快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尽快出新亮点、出新看点、出新经验、出新成效,全面提升“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举办了2009年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干部专题培训会。会后街道结合实际,就如何发挥优势,抓住历史机遇、投身伟大实践,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地参与“试验区”建设,促进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为百姓谋福利等进行了专题讨论,对2009年如何围绕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及全区项目大会站拟定了发展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三个集中”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统筹推进,提高综合效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作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检验标准,不断提高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为百姓谋福利。
二、工作目标
全体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担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的战略意义和历史责任,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的精神,大胆解放思想,按照市委“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的要求,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在改革“深水区”领航,打好这 1
一场攻坚战,承担起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历史重任,把街道建设得更加富强。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
1、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
进一步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构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街道城镇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空间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2、做大做强产业支撑
一是依法做好征地拆迁工作,更好发挥街道区域优势,继续围绕推进“三个集中”、服务城市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特别是北部新城和国际社区的建设,合理调度力量,依法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努力为城市建设经营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亲商、便商、富商、稳商”的良好环境,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和规划,在项目引进,做大、做强、做粗产业链上做文章,走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之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求招商引资实效。三是配合区工管委及相关部门落实好“引进-建设-投产 ”一站式全程服务机制,促进HSC、翰江新材、华兴机械、香港米高生物柴油等企业的早开工,为三洲核能、蜀港铝业、盛华企业园、地力肥料等在建项目早投产扫清障碍;依托成都大宗散装物流园区建设,促进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和商业配送业的发展;依托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彰显“周泥鳅”、“临风楼”等农家乐品牌优势,规划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力争启动生态隔离带与团结路沿线院落都市休
闲农业项目建设。
3、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
一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结合推进建设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逐步使农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接轨。通过努力,促进街道农民适时转变为市民。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健全机构,建立完善“网格化、全覆盖”的城管体制和村(社区)参与城市管理的激励机制,落实责任,扎实开展门前“五包”,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用铁的手腕促进街道城管大提升;巩固花鸟市场、夜市搬迁成果,并加强后续管理。
(二)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一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多渠道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按照《青白江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体方案》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石家碾片区、紫荆小区的后续管理办法,完善集中居住区就业机制,努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和增收。制定《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拟定农村土地房屋的确权登记制度和流转制度,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抓好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出让、出租、入股、联营等多种流转方式,激活农村发展要素,促进农村产权从资源变资本,促进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农民自愿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公司等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好服务“三农”的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治理结构,独
立开展经营活动。在尊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对村上原有集体企业、经营实体实施股份制改造,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
2、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营造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壮大规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
3、加强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
健全城乡互动合作机制,完善辖区内重大项目投资调节机制,推动辖区内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以及其他乡镇、街道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物流和产权等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街道经济区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街道在城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1、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工作行为,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深化机关及村、社区机构改革,调整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积极探索简政放权的思路和途径,竭力便民、利民。
2、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
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善职能技能培训制度和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责任,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制度和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
3、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服务类支出范围,促进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支出。着力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明确街道事权和财权的支出责任;规范完善机关、村、社区财政制度。
(四)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群众基础
1、健全公推差额直选制度
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差额直选,逐步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党组织延伸,进一步健全质询、罢免、目标考核、民主评议等约束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优秀村(社区)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途径和面向社会聘任村(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办法。
2、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进一步规范和深化街道、村、社区“三会”开放,全面推行党员、群众代表列席街道党政办工会、村、社区党支部和村(居)委会议制度。在各村、社区全面推行“民主议政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重大
政策、重大项目群众参与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决策前征求意见、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便民服务机制。
3、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考核、社会评价制度,全面推行党政领导民主评议制度,完善评人与评事相结合的社会评价办法。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渠道,充分发挥街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五)坚持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1、正确认识和遵循规律
进一步深化对城乡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统筹推进。坚持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生产关系。
2、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按照鼓励探索、支持攻坚、宽容失败的要求,紧紧抓住设立试验区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实践。积极营造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
3、切实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
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有效推进,力求取得突破,尽快取得实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好典型、分类指导推进。
第三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第四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第五篇: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半城市化问题,开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对城乡统筹问题的关注来源于温州现实。首先,温州“半城市化”问题尤其突出。虽然目前统计口径城市化率是67%,但我市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高,很多城市化人口的身份还是农民。通过改革,我们希望可以消除新型城市化中,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有利于城乡人员流动,让温州后续发展更有后劲。
其次,统筹城乡有利于优化城镇与村庄人口布局。通过区划调整和“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布局规划设计,人口分布更趋合理,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农民与居民社保可转化,相应资源优化、公共财政投入将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让农民福利与权利提升显著。
第三,改革可以大力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在温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显著。通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如把承包经营土地进行流转,一方面可以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以到专业合作社工作,除了流转收入外,还多了一份经营劳动收入。
城乡统筹是温州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必须干、可以干、能干成的大事;而在此之前,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10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
从去年2月份开始,温州着手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重组,到5月底,这项工作基本结束,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市乡镇街道数量缩减率达54.8%。同时,各乡镇、街道规模也相对均衡。这次区划调整创造的“温州速度”,让许多人都难以想象。但人们可以理解的是,当大多数人的意愿形成一种合力时,这股力量将无坚不摧。
去年温州出台的城乡统筹改革方案,正是对症下药的有效举措。而区划调整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自然也就顺势而为,它通过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与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的“三分三改”,与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的农房改造,形成了一个整体关系,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动了温州城乡统筹改革方案的全盘实施。
去年,按照“1650”大都市的整合目标,一场大刀阔斧的行政区划调整,直指绵延繁乱的村镇带和村镇群。通过撤乡镇建街道和乡镇撤扩并,全市乡镇(街道)数从290个缩减到132个,其中乡镇数从262个减少到71个,街道比例从10.3%提升
到45.8%,乡镇的平均人口从2.36万上升至7.45万。
乡镇区划调整,不仅优化了我市城乡空间形态,提升了城镇与城市的集聚功能,而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城市化的角度、从能更多地吸引农村人口到城镇城市集聚的角度,来修编新的城乡体系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区划调整的城乡“重组”,为后续工作夯实了发展平台。而“三分三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则箭指城乡二元结构的靶心。从户籍、土地、资产,全方位把脉城市与农村梗阻顽疾,我市依次开出“单方”。
如果说,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严重阻碍了温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那么,农房集聚改造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如今渐渐打开的这道统筹水闸,则不断激活了各种要素的流通,也“激活”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这种民意基础,使得农房集聚改造顺利开展。在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和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我市大力提倡“就地就近、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相继出台了县、镇、点3个层面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施意见、方案和细则。同时,各地还在跨域安置、政府回购、鼓励连片、困难救助、规费减免、审批简化等方面积极寻求创新。与此同时,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新体制基本建立,村级组织“转并联”有序推进,为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开启了温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篇章。
比如农房集聚改造,我市首轮试点镇农房改造集聚项目点,大多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之前选址,一些集聚点并不符合“1650”城市化体系的优化布局要求,尤其是乡镇区划调整后新社区建设布局有了大的变动,原定的项目点可能会难以形成社区集聚效应;如何推进跨域集聚,在用地、资金、人员迁徙、中心镇发展和资地平衡等方面,缺乏县级以上层面的统筹考虑。同时,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筹资困难的情况还要进一步扭转。这些问题没有消除,因此,各地普遍存在布局选点比较零乱,开工率不够高,开工量不够大,单体规模偏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不够,相关配套没有跟上,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现在全市203个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当中,31个是2011年前开工的老项目;集聚点占地面积60亩以下的138个,占68%,其中30亩以下的61个,占30%。
总之,统筹城乡改革,各地思想认识需要再提高,真正确立城乡统筹是转型发展一大战略的理念;体制改革需要再深化,当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政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联动性和操作性需要增强,都市功能区、中心镇与办事处、社区的管理体制亟须理顺;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局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的任务非常繁重,迫切需要全面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
突出五大抓手统筹城乡发展
陈玲玲
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市化,构筑“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龙湾区作为“1650”大都市主中心城区之一,坚持城市带动、产业联动、城乡互动、改革驱动,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大平台建设等五大抓手为突破口,构建城乡规划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打造滨海新城区步伐。
一、加快大平台建设,构建统筹发展格局
坚持“一心集聚、两带拓展、五区联动”的总体发展框架,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城市东部五大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加快功能区规划建设,深化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区街规划、社区规划,加快构筑以中心区为核心、五大功能区为平台、中心社区为节点的网络型组团式发展格局,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依托规划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退二进
三、退二提二,着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孵化、科技服务、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状元蒲州片打造成为要素集聚洼地、新兴产业孵化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城。二是加快龙湾城市中心区建设。按照“完善新城、对接旧城、推进瑶(溪)北、拓展瑶(溪)南”的开发思路,拉框架、强功能、抓提升,以城市中心区集聚建设发展为核心,以大型商业、楼宇经济项目为重点,加快商贸要素集聚,加快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商务楼宇区、高档商业街及生态型高端示范社区建设,打造集行政管理、商业、金融商务、文化娱乐、品质生活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温州城市东部新地标。三是加快空港新区建设。依托温州永强机场空港枢纽,重点整合空港和围垦用地资源,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兼顾城市配套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良性互动,着力发展航空运输、航空制造、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研发创新、休闲居住等综合性产业,促进沿海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构筑龙湾新的城市增长极和经济增长极。四是加快瓯江口新城起步区建设。依托瓯江口新区建设,重点围绕港口物流、半岛起步区的配套生产生活需要,着力发展现代商贸、商务办公、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灵昆打造成港口服务基地、宜居组团和商务度假区。五是加快滨海新区建设。依托滨海园区、民科基地和南部街道,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加强城市和产业互动,重点发展专业市场、金融商务、现代商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构筑城市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才智集聚、产业高端的城市副中心。
二、加快城乡产业转型,构建统筹发展体系
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形成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区域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新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全力培育现代商贸、金融商务、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万达广场等重大三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高端商贸商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和商贸网络,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把龙湾建设成为温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先行区。二是全力推进工业升级。全面实施工业升级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阀门、不锈钢精加工、食药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组建具有区域和行
业影响力的集团公司和中小企业整合步伐。培育发展以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集群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高效、生态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区布局,突出做好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三、加快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搭建统筹发展构架
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原则,按照“四个一”要求,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加快推进农房集聚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对接。以功能区规划为龙头,加快编制镇域空间布局规划,完成农房集聚点规划修编工作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将“城中村”改造纳入统一规划范畴,并做好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二是多模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采用“四模式、四结合”,整体推进全区农房集聚建设。“1+N”辐射带动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中心城区建设拆迁相结合,在城区黄金地段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农房集聚点,打造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城区精品社区,吸引带动周边村的农房改造;联村连片结点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三产返回地开发相结合,各村联合开发建设档次高、规模大的小区,并根据设计方案和返回地面积分配相应住房,促进农户跨村跨片区集聚;城区建设融合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区建设相结合,对涉及重点工程拆迁的行政村农房安置就近融入城区建设,带动拆迁安置范围内的整片整村农房改造,扩大城区容量;整村搬迁腾换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以“城中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进行改造。三是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创新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城市管理方式,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打造一批和谐社区、精品社区。
四、加快“五网”建设,夯实统筹发展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求,全面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形成“二高二环、纵八横一三道”路网骨架,达到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格局,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龙湾段、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江滨路龙湾段、77省道延伸线龙湾段等外部交通主干道和曹龙大道、围垦路、通海大道等区内交通主干道建设。以农村联网公路和道路改造提升为重点,做好区内道路、交通快速干道、城市道路的衔接并网,实现城区公共交通全覆盖,打造内通外畅的区域“半小时交通圈”。二是构建“公用设施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要求,完善覆盖城乡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电、供气、供水、通信、信息等公用基础设施和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三是构建“市政设施网”。进一步完善“户送、村收、镇(街道)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健全市场化保洁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快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市政设施城乡一体化、建管一体化建设。四是构建“绿色生态网”。通过拆违建绿、拆围透绿、见
缝插绿、沿河沿路种绿,打造以森林绿化为主的城市绿心,以城区绿地公园为重点城区广场绿片,以城市主干道为主的绿轴线,以城市功能区块为主的绿地斑点,以沿海沿堤为主的防护林绿色屏障,以沿河沿山沿海为主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形成集生态绿心、绿片、绿轴线、绿地斑点、绿色屏障、绿地慢行系统为一体的立体化绿化格局。五是构建“社会保障网”。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强化统筹发展保障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合理流动、要素集聚、提升功能、增强辐射的要求,加强城乡统筹的各类要素市场优化整合,使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一是强化要素无障碍流动。全力推进“三分三改”,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人口向功能区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二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以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拓宽农村发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奖励、土地收入、公共建设投入向基层倾斜,形成基层财政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切实发挥财政的激励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大农业和农村事业投资,构建高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按照“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量平衡、滚动开发”的原则,通过“一退出、二挖掘、三置换”(土地闲置退出,挖掘农村“三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土地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转而未供土地进行功能置换等三大置换),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进一步盘活用地资源,优先用于村镇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类政策,健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