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频分析技术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3
另外一种是通过网络模式采集压缩视频流,将压缩的视频流转换成非压缩格式进行分析,导致要采用具有高运算能力的处理器,如双核、四核服务器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进行视频格式转换,一般视频分析及视频格式转换各自消耗50%的资源,这也是限制视频分析路数的主要原因。
4.2误报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视频监控系统本身图像质量的原因,会产生大量误报信息,如何提高分析的精度、减低误报率,尤其是在人流复杂的环境进行精确分析,这就体现了厂家的实力。
有研发能力的厂家为了提高视频分析的精确度,降低系统误报率,会采集大量的视频信息进行分析,对光照度(逆光、反光、车灯、阴影等)、天气的变化(雨、雾、雪、烟雾等)、环境的变化(树叶、人流、晃动等)等因素进行精确的计算,不断调整参数,并合理运用“过滤”机制减少误报率。
4.3工程商的问题
目前,有很多工程商对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一知半解,听信厂家的广告宣传,认为视频分析技术无所不能,片面理解视频分析技术,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导致系统误报问题不断。
视频分析技术的调试存在“72小时调试法”的说法,就是说每一种分析技术从调试到投入使用,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经过72小时试运行及不断的修正、精心调试,逐步降低误报率,提高精度,才可以投入使用。
一个成功的视频智能分析系统,除了厂家要有持续的研发能力提供技术保障外,还要求工程商有丰富的工程经验,透彻理解视频分析技术,精心安装,耐心调试,才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第二篇:视频监控技术在交警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视频监控技术在交警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剧增,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走科技强警之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的各项业务当中、不断提升交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成为必然。
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最新潮流,并就视频监控新技术在交警行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安全技术防范在我国民用领域率先兴起,视频监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技术防范手段之一。当时的视频监控技术比较简单,都是直接采用视频同轴电缆将视频图像从前端监控点传回监控中心,并逐一显示在监视器上。随着监控点的增多问题随之显现出来:视频显示设备和录像设备的大幅增多,增加了建设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
为了方便管理,提高监控效率,人们引入了视频矩阵技术,即将视频图像从任意一个输入通道切换到任意一个输出通道。视频矩阵的出现,解决了大量视频图像的切换显示和分配共享等问题。视频采集(摄像机)、视频传输(视频同轴电缆)、视频管理(矩阵)、视频显示(监视器)和视频录像(录像机)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视频监控系统。
到了90年代,随着对视频监控系统要求的提高以及视频监控应用在诸多领域的普及,视频监控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不仅实现了远距离监控,还实现了视频联网监控。光端机的出现解决了视频图像远距离传输的问题。
视频联网监控是远距离大范围监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视频联网监控使人们对远距离大范围监控以及视频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得到了满足。初期矩阵之间的联网是通过RS232/422低速数据的通讯来完成的,其缺陷是:RS232/422数据的传输速率低、节点不能任意编号、不支持远程管理使联网规模受到限制;后期开发的IP联网控制功能,即联网控制数据则走IP通道,视频图像数据走光纤通道,弥补了RS232/422联网的缺陷,增强了视频联网的扩容能力。
无论是RS232/422方式的矩阵联网,还是IP方式的矩阵联网,其核心都是基于模拟矩阵+光端机的视频联网监控系统。模拟矩阵历经10多年的发展完善,以其成熟的技术、稳定的表现、简易的操作占据市场主流近10年,但是模拟视频技术的发展已接近极限,基于模拟视频的技术瓶颈,随着监控范围和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问题和局限也就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视频信号在多级传输中,需要经过多次的A/D、D/A转换,每次转换都会导致视频信号一定程度的损耗,系统规模越大,传输层次越多,传输距离越长,视频损耗就越严重,导致图像质量无法保证。
视频监控系统中需要加入多种的大量的中间接入设备,如光端机、矩阵、视分器等等,且其中大部分设备不具备网管功能,无法实时侦测设备运行状态,设备故障也不能自动查找。
所以基于模拟矩阵的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在面对大容量、大规模、多层次的联网监控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限于模拟视频的技术瓶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去开发新型的联网监控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技术也进入了全数字化与网络化阶段,这使得传统监控系统中视频图像的传输与管理实现了统一。
数字化视频最初是从硬盘录像机开始的,视频压缩技术是硬盘录像机最核心的技术。目前在视频监控领域,主流的压缩标准采用H.264,资料显示H.264视频压缩标准以其高效率的编码效率和传输性能,在视频监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网络虚拟矩阵的全数字化矩阵概念。网络虚拟矩阵是以IP网络为媒质,基于TCP/IP协议,采用网络视频编解码器、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网络视频存储设备、网络视频管理平台所构建的基于IP网络的全数字网络监控平台。全数字网络监控系统的显着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性,在很多方面解决了模拟矩阵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视频的无损交换、复制与存储;远距离监控与任意扩展;支持任意网络拓扑结构。全数字化的网络监控还简化了管理层次,全网视频统一管理与后台的灵活应用等显着优势使得全数字的网络监控平台在2000年以后逐步成为安防监控的主流。
但是这种基于IP网络的全数字网络监控技术远非完美:
首先,基于IP网络的带宽限制,我们必须将数字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即以牺牲图像质量(延时、误码、丢帧等)来完成视频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图像质量下降,将导致无法为公安机关执法部门提供强有力的视频图像支持,不能满足技防实战的需求。
其次,IP网络本身并不是为视频、音频这样的实时大容量业务传输而设计的,网络虚拟矩阵简单的将视频流打包成IP数据包通过普通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进行数据交换,这导致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包括图像质量、实时性、准确性、控制失灵、延迟抖动等。
最后,网络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管理、使用和维护难度,IP网络使得安防监控系统最关注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所以,基于IP网络的全数字化网络监控方案虽然能够支持任意网络拓扑结构,实现全网视频的统一管理与远距离监控,满足大规模监控和多层次管理需求,但基于IP网络的特性,我们必须以牺牲视频图像的高质量、视频监控的实时性和安全性为代价来完成视频监控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那么还有更好的视频监控技术,既能够保证视频的高质量,无延时,又能够具备数字化网络系统特性吗?
现在视频监控行业有出现了一种将非压缩视频+光纤网络和压缩视频+IP网络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这种新技术是将模拟摄像机视频进行数字化编码,但不做压缩,数字化后的视频信号通过光纤网络进行传输。根据高速非压缩数字视频的传输与交换原理,实现非压缩视频的采集、传输与交换。同时将非压缩视频传输管理与压缩视频应用(存储、桌面浏览等)进行无缝结合,从而解决图像质量与视频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两者间的矛盾。
这种方式与IP网络监控相同的是:全网图像任意节点接入,任意节点输出,实现了全网图像的无损传输、无损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后台应用。与IP网络监控不相同的是:图像未经压缩保证了图像的高质量、实时性和准确性,以及改善整个监控网络的安全性。
二、高清视频技术以及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介绍
前面我们回顾了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视频监控技术新的发展潮流:高清视频技术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
怎么定义高清视频呢?
近几年“高清”的概念在视频监控行业火热以来,越多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推出“高清”化的产品。透过市场上品类繁多的“高清”背后,我们发现,有很多产品对“高清”的指标理解不一,表现效果也是千差万别。那么,视频监控行业“高清”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国际电联(ITU)和我国国家广电的相关定义,真正的高清视频格式目前主要有三种:720P(1280*720分辨率,16:9宽屏显示,逐行扫描/60Hz);1080i(1920*1080分辨率,16:9宽屏显示,隔行扫描/60Hz);1080P(1920*1080分辨率,16:9宽屏显示,逐行扫描/60Hz)。其中,1080P是最高等级的高清视频清晰度标准。
由于高清正在起步,难免会有概念误导,因此需要在此澄清一下:1)将D1(720×576)宣传成高清的误导,事实上真正的高清目前只有720P、1080i、1080P三种或超过这三种分辨率的;2)将DVR以多路D1画面合成高清视频输出的功能宣传成高清的误导,事实上真正的高清是从前端开始的,每一路图像都达到高清分辨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视频采集、编码、传输、浏览、录像、回放等全面高清;3)某些高清网络摄像机以静态像素来宣传而不是以动态分辨率来宣传的误导,如500万像素摄像机,实际上其动态分辨率只有100万像素;4)对用户而言,高清视频监控只有在前端、平台、存储、浏览、显示等各个环节针对高清开发设计才有意义,因此高清视频监控必须依托完整的高清整体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提供单纯的高清摄像机。
细节决定成败,“看得更清”是高清视频监控的目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合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不同,如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如何看清一个人的面部特征、看清楚车辆的牌照、甚至车辆细节等是很重要的;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区间、在高楼大厦的大厅内,拥挤喧闹的出入口、停车库的出入口、高速公路、体育场馆等场合,高清视频监控大大提升系统的应用价值。下面是高清和标清两幅图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从分辨率、场景大小、明暗程度以及细节程度等几个方面区分高清和标清的区别。
第三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银行的应用
智能视频分析突破传统银行安全技术难题
银行是对安全要求非常苛刻的重要场所之一,属于国家的重点安全防范单位。银行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其安全性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安防重地。那么,随着当今技术发展,银行安防又如何与时俱进呢?
一、银行监控的特点与不足
在已经建设的传统监控系统中,主要强调监控点位的增加和部署位置选择。由于监控规模持续扩大,已有的人工监看模式已经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并产生诸多不可迴避的问题:一是用肉眼观看监控视频,注意力无法持久,很容易错过重要画面信息。特别在监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时,无法顾及大量摄像头画面。二是监控画面显示不够。由于监控系统规模庞大,不可能将视频监控系统按照1:1的比例为监控摄像机配置监视器。普遍采用报警画面弹出或轮巡播放的显示方式,使得值班人员错失异常画面的处置。三是数据查找、分析困难。传统视频监控系统没有智能分析能力,录像数据无法被有效的分类存储,最多只能打上时间标签。数据查找、分析工作变得非常耗时,很难有效获得需求信息。四是被动监控:传统的监控系统仅能起到一个“录像”的工作,即将一段时间内的现场画面用DVR录制下来,在异常、突发事件发生后,回放录像进行事后查看,但损失和影响已经造成,属于“亡羊补牢”式的“被动监控”。因此,银行作为这个安防最新应用的领域,其业务发展与安全管理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智能化需求凸显
将被动监控变为主动方式,监控智能化应用首当其冲。现在,银行管理单位需要提高监控效能,优化系统架构、提高预警能力。智能视频监控将监控人员从繁杂而枯燥的“盯屏幕”任务解脱出来,由机器来完成工作。其优化了的系统比以前银行人为更加有效益,同时,在海量的视频数据中快速搜索到想要的图像。在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的银行都安装有监视器,所有的数据都要通过网络监控中心。如果用人工的话,估计几天几夜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数据处理完,而智能化就不同了,仅需要几分钟或是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数据整理。
集中式管理
目前我国银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主要是分营业地点分别建设,每个分行、支行、营业网点分别建立监控中心。在这样的环境下,给统一管理、设备维护、事后取证等需求十分麻烦。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建设统一管理系统。
高清化成“标配”
由于银行环境的特殊性,对柜台操作、交易对象、往来人群的监控图像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的CIF图像效果已基本都提高到D1图像效果。随着数字监控系统的渐渐普及,近来百万像素图像乃至高清图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银行监控不光要“看的到”,而且越来越要求“看得清”。
图像浏览的双码流”工作模式。
上一点我们提到银行监控对监控图像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又强调了“本地浏览”。这是因为在本地局域网环境下,监控系统拥有足够的网络带宽,本地实时浏览时没有瓶颈,当然可以保证本地高清监看。但在整个银行系统的复杂网络环境下,带宽资源有限,中心监控室如果全部采用高清图像实时浏览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出了低码流传输实时视频,高码流前端录像的业务模式,即中心监控平时只浏览低码流图像以适应网络带宽,而当有事件发生需要取证时,通过调用前端高码流的录像以获得最佳的取证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双码流”工作模式。
监控管理权限从网点向分行中心转移 以一个地级市的二级分行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城市二级分行联网监控中心,对原先分散在本地管理的营业网点、自助银行、ATM机和本地金库的数字图像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管理。
整合专业接警和各类门禁系统的管理功能
增加对其它安防监控系统的集成,除了对已经建设的原110报警系统的整合外,尤其注重对各种门禁出入管理系统的建设和集成,包括营业网点双门互动互锁门禁管理系统、离行ATM机设备间门禁管理系统、自助行设备间门禁管理系统、重要机房门禁出入管理系统和金库多指纹门禁管理系统。
将监控范围扩大到移动目标并和城市治安监控联网
增加对移动的运钞车辆和库包押运车辆的监控管理,增加对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的整合,便于对移动运钞车辆的监控。
二、用智能改变银行安全
银行智能化需求明显,是由于目前国内针对银行的犯罪活动日趋上升,犯罪手段和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暴力化、用智能改变这一切,显然,已迫在眉睫。
上海石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智能视频监控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司法、金融、军队、交通、烟草等行业客户及社区、别墅、仓库、酒店等应用场所提供智能视频监控产品和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我们的银行智能监控设计是以YIS银行智能视频监系统为主,其是一套以“物流网”概念为先导,专门为银行设计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可与银行办公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数据整合,将银行安保系统各种可能出现的报警模式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联动模式。通过先进的网络组网方式,能有效避免网络瓶颈和单点故障,提高整体网络传输效率,能较好的满足到银行多级网络视频监控管理的需求,为银行监控中心提供丰富的联动控制功能,构建银行安保系统的神经中枢和指挥系统。有效防止人为失误导致重大案件发生提供有力的保障。其功能应用具体表现在:
1、智能视频监控(行为分析):
通过安装在银行的营业厅、柜台、门口等区域监控摄像头,在视频画面内设置智能分析区域,实现对银行的7*24小时的智能视频监控,对进出人员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当有异常行为发生时,系统自动报警,通知监控室的值班人员,同时可将异常信息通知到现场的安保人员,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之中。
2、ATM自助银行抓拍系统(人脸识别系统)
在ATM取款机处安装人脸识别抓拍设备和监控摄像机,对取款人的人脸采取自动抓拍,并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2G/3G),将抓拍到的人脸传输到监控中心,银行可以保存每个取款人的人脸模板,同时能将人脸模板信息提供给公安部门,为公安部门提供对不法分子、犯罪分子的活动区域、地点,实现高效的布控、刑侦、办案方式
3、自助银行尾随报警
在ATM机上方安装摄像机,当客户取款时,身后有人尾随超过设定区域,系统启动自助银行或ATM机内语音提醒取款客户注意,同时向分行监控中心报警。
4、金库智能监控(物品滞留、移动报警)
在金库内安装摄像机,启用物品偷窃滞留功能,当被保护物品被移动、丢失时系统报警;监控范围内出现新增物品系统报警。
5、周界入侵报警
通过采用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周界入侵预警器、周界防范来对银行下班后的营业厅区域、过道、通道、门口处等,实施警戒线、警戒区域的入侵检测报警。周界入侵报警方式能有效提高报警效率,降低误报
6、脱岗检测
应用于银行、金库重地等值班室进行脱岗检测,当值班室内处无人超过设定时间,系统在指挥中心报警,有效防止值班人员脱岗造成安全隐患。
7、短信通知,分级管理
短信联动分级报警为智能视监控系统的特色功能。它能将报警事件的发生情况在第一时间将文字短信或现场图片的彩信发给系统设定的负责人手机上。当值班人员没有处理时,系统会自动通知更高一级管理人员。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金融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其的安全防范也将得到持续的发展。随着银行自身需求的不断细化、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相信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作为银行安全运营与业务管理的突破性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第四篇:物联网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浅谈物联网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长安分局政工科刘青剑
摘要:本文在物联网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从物联技术在公安内部管理和安全保卫方面的应用、物联技术在博物馆等重点场所管理方面应用、物联技术在野外救援和公安特殊任务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浅析了物联网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多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将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Human to Thing)和物与物(Thing to Thing)之间的沟通连接。
通过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可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通俗来讲,物联网可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
代的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目前,物联技术开始应用于家居生活、数字化城市、安防、物流等多个领域。在公安业务方面,采用物联技术的系统已经率先应用于交通管控、证件防伪、旅馆人口管理等多个警务领域,如何更好的依托物联网和传感技术提升现代化警务的战斗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公安物联网是将物联技术和传统警务进行融合、应用的平台,是物联网技术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近年来物联技术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动态、批量的对信息进行采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物品进行单项管理,全程跟踪和信息溯源。大幅提升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给现代化警务的多个方面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物联时代到来时,物联设备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物联技术在公安业务领域的应用:
一、物联技术在公安内部管理及安全保卫方面的应用
(一)物联技术在公安停车场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
在这里我们要先引出一个概念,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高级的非接触性识别技术。
其特点是1.)无需可视读取,实现远距离自动识别。2.)可识别静止物体也可识别移动物体。3.)可实现多个同时识别,识别率较高。4.)存储容量大,可存储相对较多的信息。其工作原理是:RFID标签在通过识读器发出的射频区域时,识读器发出询问信号,并读取芯片中的信息到服务器,服务器也可同时通过识读器写入信息到RFID标签内部。可做到双向反馈。其标签内部的(EPC代码)为每一件物品建立全球唯一的开放性代码,可实现追踪、溯源,是物品全球唯一的身份识别ID。
公安停车场自动识别系统就是基于RFID技术的一种物联网管理模式,通过RFID传感技术将车辆信息(包括车辆的牌号、车架号、发动机号)存储于标签中,当车辆到达停车场识别区域,RFID电子身份证通过识别器向后台服务器发送车辆信息,服务器通过系统比对确
认车辆是否有通过权力,并确定是否放行。对放行车辆自动安排泊车位置,完成整个泊车过程。(如图所示)
本系统还可结合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对车辆进行交通引导管理和定位服务。交通引导服务可解决在处警过程中的交通拥堵,提高处警的时间。例如:上下班高峰期某小区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件,接到报警后,到达小区的路线有四条,但不能确定那条路不堵车,本系统可引导警车走最容易到达的路线,并随时指挥车辆进行改道,从而达到优化处警线路的引导服务;定位服务可加强对警车的管理,可随时掌控巡逻车辆的巡逻路线,解决公车私用等警务车辆管理问题。
(二)物联技术在公安办公场所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
本系统包括公安办公场所管理,公安人员内部管理,公安内部保卫管理,公安枪支、案件物证管理。
以一座大型的办公楼为例,其内部包括日常办公区域、餐厅、健身区、枪械库、物证室等区域。本解决方案是将RFID射频技术和银行卡相关联,实现一卡多用的目的。
举例说明:
1.当一个警员开始一天的工作,早上上班到大楼门口识别区域后,识别器将电子身份证内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授权决定放行与否。并确定进入时间进行考勤。对于没有电子身份证的人员需要进入办公大楼的,可在门卫处办理临时电子身份证,取得临时电子身份证后可进入大楼,如无电子身份中而暴力闯入的话,系统会反馈给后台服务器进行报警,报警后保卫人员可根据报警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即优化了传统的上下班考勤制度又解放了门卫人员,并能够有效的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办公大楼。2008年上海闸北分局如果能够使用本系统也不会发生警察局内警察被杀事件。
2.进入办公区,不同的办公室人员有不同的授权,根据授权不同可进入不同的办公室,各级领导会有相应的授权,在授权范围内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这样就会有效的防止在工作时间,无正常交涉 的情况下,不同岗位的民警相互串门、聊天。
3.在用餐时间警员可用银行卡到餐厅刷卡进行消费,每月的餐补可定时打入银行账号。可优化财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又可使用餐简便化。
4.在健身区,警员在固定时段可进入健身区进行健身。由于健身器材有限,健身区不宜容纳过多的健身人员,所以多健身时段和人员出入进行授权。如:刑侦大队每周四下午4:00——6:00之间,缉毒大队每周五晚上6:00——8:00之间。规定时间内授权人员可进入健身区,其他人员则不能进入,这样即合理的安排了健身房人员调配,又可充分发挥健身房的作用,更好的维护健身设备。
5.在枪支保管方面,当执行任务需要携带枪时,在枪械库领取枪支时,每个枪支将会有唯一的电子射频标签(即枪支的编码),警员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枪支出库时,服务器通过识读器将枪支的电子射频标签和警员的数字身份证进行绑定,绑定后服务器可跟踪记录枪支和警员的行踪,确保一人一枪,当枪支和使用人分离时,系统会在后台进行报警提示。任务执行完毕,枪支归还枪械库,解除绑定,即完成一次枪支的使用。本系统的优点:能够随时掌握警员使用枪支的过程,做到枪不离人,并优化了枪支的出入库过程。达到自动化管理。
6.在物证管理方面,制作专用的物证保管袋,对每个案件的物证进行分类保管,对每一案件的物证建立RFID电子标签,标签内存储案件的发案时间、地点、性质、内容简介及案件的物证名称。当警务人员要借案件的物证时,物证管理人员将警员电子身份证和物证电子标签读入后台服务器,服务器进行关联完成借出管理,使用完成后警员归还物证到物证室,服务器解除两者的关联并做相应记录,完成一次借出、归还。
以上是物联技术在公安日常办公场所的几点应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物联技术在博物馆等重点场所管理方面应用。
众所周知,博物馆等重点场所因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安全的要求级别较高,传统的安全保卫措施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多年前在电影《纵横四海》中看到的盗窃名画的片段中应用的红外安保技术已经不是什么高科技技术了,物联网的发展给重点场所安保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这里我们探讨,如果将物联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等重点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博物馆安保管理系统从架构上来说,前段设备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给每一件
文物建立一个RFID射频标签,标签内包括(文物名称、馆藏、简介等信息);第二是在馆内区域安装红外摄像头,摄像头要求不留死角;第三是建立红外光栅对射报警设备。三种前段设备与后台服务器相连接,当有不明物体入侵博物馆时,红外光栅会立即报警,当入侵者破坏红外报警系统后进入馆内,红外摄像头会记录入侵者的入侵轨迹,监控设备也会在监视端显示并做处理。假设监控设备也被事先破坏,RFID射频标签将发挥终极作用,当入侵者将贴有RFID标签的物体移动时,后端服务器会给报警设备发出报警指令。如果馆内文物被盗走,警务人员也会根据RFID电子标签进行追踪,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丢失文物追回,这样,三重保险将绝对保证馆内文物的安全。
三、物联技术在野外救援和公安特殊任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参加户外探险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在野外走失的人群也随机增加。这样公安部门的深山搜救成了一门新的课题。如何能确保搜救的同时保障搜救人员的安全呢?深山地形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搜救的随机性和危险性,很多搜救队员在搜救未果的情况下自己却遇到了困难,由于大多数搜救团体在深山内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队员往往因延误救治时间而产生更大的伤亡。而物联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为每一个队员建立一个RFID电子身份证,确保可以随时监控每一位队员的所在位置,当遇到极端天气或者一些不可预见的状况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队员的所在位置并对其进行营救。
另外由于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案件都有卧底存在,打入敌人内部往往是最危险的事情。如果能够将电子射频技术和卧底相结合起来,我们就能随时掌握卧底人员的动态,保证其安全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
所以物联时代将是下一个后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当代人们的生活,那么物联时代将改变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当然物联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更高 的网络安全。没有坚固的网络安全,所有的物联技术将会面临随时瘫痪的风险,人类生下来就有自私的欲望,很所不法分子都在窥探网络设计的后门,都幻想能够入侵到别人的系统中,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我辈应该在这一领域进行认真探索。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
物联时代呼之欲出,能否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到科技强警,用科技武装我警的各个领域,将物联技术更多的应用到公安工作中来是我辈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的课题。
第五篇:采油井智能监控分析技术在油田视频监控中的应用
采油井智能监控分析技术在油田视频监控中的应用
概述
石油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油田在国家经济及其所在的地方经济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保障石油开采、油气运输、生产炼化、石油化工等各个环节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转成为石化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油田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油田企业内部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加强了对油田生产过程的集中管理,建立了包括油井远程视频监控、集输站库自动化监控等多系统的监控平台,以充分利用监控系统保证原油采集、输送安全。
如何将现有油田打造成高度智能化的数字油田已成为众多厂商的当务之急,海康威视作为领先的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数字油田提出了部分智能化应用方案,在胜利油田、广东省石油加油站等已经广泛应用。
行业现状
目前,部分油田已经安装了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但大多数监控是独立运行的,没有联网监控,也没有智能分析,油田监控中心无法对前端油田的视频进行查看,如出现设备被盗、各种事故等很难进行事后跟踪查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需查看现场图像,也不能在中心进行查看,需要到达油田现场才能查看,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监控中心运行人员不可能24小时实时盯着视频画面查看,智能分析人员跟踪就成了监控中心必不可少的功能;另外,即使部分油田已经联网,可在监控中心查看前端图像,但是图像不够清晰,不能看清现场细节。因此,在所有油田安装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就成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方案具体设计
1.设计思路
该方案设计时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可靠性、兼容性、先进性、扩展性、易管理性、易维护性、安全性。该方案采用了海康威视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配套了iVMS-8800石油石化综合监控平台软件,智能分析功能强大,可根据石油系统自身管理要求和监控现状做进一步的定制开发,充分体现监控安全防范管理的效率。
2.设计目标
针对油田的系统现状,该方案采用了iVMS-8800平台视频监控软件,建立了一套适应油田安全生产的现代化综合智能监控系统,对前端的运行、业务、设备等进行管理,并满足上级平台集中管理、分层查看、分级监督的需求,实现油田高清智能视频监控。
3.系统整体组网拓扑
数字油田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为分层、分区的分布,油田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主要由油田中心调度平台、转油站平台构成,配合传输网络组成一个完整的多级联网系统。
根据上述拓扑图可以看出,前端系统对站内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整合,主要负责对油田视频信息进行采集、编码、存储及上传,并根据制定的规则进行自动化联动。数字油田视频联网监控系统的网络承载于传输网络综合数据网,用于前端与平台、平台之间的通信,所有前端高清摄像机通过千兆光纤网络上传至转油站,转油站和总控中心采用千兆网络实现所有视频的传输。
由于系统功能及需求众多,本文仅针对最前端油田采油井的智能应用进行简单阐述。
4.采油井智能监控应用
采油井智能分析监控系统主要由视频监控系统和光缆振动报警系统组成,实现对油田现场的视频图像采集和周界防范。当光缆振动探测报警系统发生报警时,将报警信号传输给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球机自动调用到预置位,对报警区域进行图像查看,自动跟踪布防区域内出现非法入侵的人员或车辆,能够直观的将现场情况反馈到监控中心。
油田采油工区各个采油点之间相距几百米,有的则相距数公里,分布比较散,各地的井场甚至没有保安人员,因此,采油机和井场的油气储存设备等均是安全防范的重点对象。部分采油点存在偷窃石油,盗取天然气现象,对井场设备进行破坏或者盗窃,给国家财产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现场人员安全带来隐患。
现场采油机较为集中状态下,需要针对每台设备进行定点监控,如果采用人工的方式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对偷油盗气行为进行监控,会存在诸多问题:人工长期监控会引起疲劳,难以24小时不间断对采油点现场情况进行监控;人工发现采油点现场出现疑似偷油盗气现象时,需要手动操作监控设备来确认现场人员身份,工作效率低;监控中心不能将所有采油点的视频同时呈现在监控大屏上,造成大多数采油点没有被安保人员实时监控等。
综合上述因素,海康威视提供一整套智能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来对井场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无需人工干预,对现场出现的人员或者车辆靠近采油/气设备行为进行检测,具体实现功能如下:
当发现疑似盗窃或破坏行为时通过安装在监控中心的扬声器发出语音或者声音报警,语音报警可以播报现场矿井编号等内容或自定义(如在井场安装扬声器,可在现场发出报警);
在触发报警瞬间抓拍现场图片作为举证依据;
对触发报警的事件进行录像作为现场历史信息记录;
可利用一个球机对现场多个采油机进行轮流监控;
对正常设备维护工作人员进入井场引起误报情况进行“暂时撤防”处理,以最大程度减少误报;
5.采油井智能监控系统功能特点
对采油机附近出现偷油盗气行为进行检测
对于采油井附近出现的各种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处理,不需要对监控场景绘制规则,采用全屏检测即可实现。
该智能分析功能可实现“区域入侵”报警功能,即当监控画面中出现可疑人员或车辆时,对其进行跟踪监控识别,并生成绿色识别框,如图3-5-1所示;若该人员或车辆长时间在该区域内进行徘徊、逗留时(持续时间可设置)触发报警,并通知调控中心对现场情况进行核实,若该人员或车辆为正常行为,则人工消除报警信息;若该人员或车辆为非法闯入,则可联动报警并可通过前端智能球机的报警输出到扬声器进行警告。
智能的自学习功能
采油井现场工作的采油机采用往复运动,对于前端的智能分析球机来说,属于其动态监测范围,容易引起误报,给中心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负担。为此,该公司开发了智能的自学习功能,无需人工干预,系统对视频中的各种运动轨迹进行自学习,判断运动物体属性。
当智能分析球机停止运动时,系统会通过自学习功能判断并屏蔽抽油机引起的运动,从而避免由于抽油机往复运动引起的误报。自学习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根据采油机驴头运动的频率耗时在1~2分钟左右;自学习无需人工触发,系统自动完成;自学习期间不会报警;若采油机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系统会重新学习,但学习期间可能存在误报。
如果智能分析球机有两个场景需要切换,对同一个场景不需要学习两次,第二次切换到某场景时,可以利用之前的学习结果。
自学习之前和自学习之后对比如图3-5-2,红色框表示抽油机往复运动引起的误报。
单球机实现对多采油机监控功能
油田的采油井在同一个区域内有时存在多个采油机,那么为了减少项目投资,增加智能分析球机的利用率,该公司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基于多台采油机之间架设一台智能球机的解决方案,该智能球机可以对周围多个采油机实现轮流监控。
按照上述的需求,对智能分析球机设置多个预置位(球机在某角度和焦距的状态可以设置为一个预置位,一台球机最多可以设置十个预置位,即可对十台抽油机进行轮流监控),球机每隔若干时间更换预置位,对不同抽油机环境进行检测,间隔时间可设置。演示见图3-5-3。球机只在静止状态时开始对视频进行分析并报警,球机运动过程中不会报警。
球机在非预置位时,如果若干时间内无操作,球机将自动回到上一个预置位。这样可以预防如下情况发生:当球机被人为转动但操作人员忘记将球机返回预置位,球机将不对井场视频进行智能分析,此时出现盗窃行为时将造成漏报。
现场盗窃行为取证
油田的采油井区域内采用智能跟踪球机实现智能监控,智能跟踪球机具备全自动跟踪功能,当发现现场出现疑似盗窃者会自动拉伸焦距对疑似人员进行跟踪,看清其面部和体型特征。在触发规则时截图、在镜头拉伸过程中拍摄视频,这些图片和视频可以作为证据供日后参考、举证。球机可以设置跟踪范围,通过球机限位功能来实现,限制球机上下左右的跟踪范围。
若采用普通球机则需要配合后端分析仪的方案,当发生偷盗事件时只能对现场情况进行全局录像、截图,不能对疑犯进行跟踪并看清面部、特性特征。
现场正常工作人员引起大量误报的消除措施
由于井场设备需要日常维护,所以正常工作人员会出现在井场内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无法区分井场中的人员是在对设备进行检修还是在盗窃油气,所以往往出现误报情况。
针对此类问题,该公司采用iVMS-8800平台软件配合,设置布防和撤防,在监控中心软件操作界面上增加“暂时撤防”按钮,当现场出现疑似犯罪行为报警,监控室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是正常工作人员在现场作业,可以点击暂时撤防按钮,之后的若干分钟内系统将不再报警,若干时间后智能分析将再次启动,重新对现场进行智能检测,屏蔽报警的时间可设置。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简化系统硬件建设,增加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误报。
6.优势分析
智能分析技术应用于数字油田监控,可对油田的周界防范起到明显作用,警戒线穿越、警戒区域入侵、进入/离开警戒区域、翻越围栏、区域徘徊、人员聚集、物品遗留/拿取等不同行为的检测及报警功能。
智能自动跟踪功能,可对区域内出现的移动物体进行自动跟踪识别,具备行为分析、人脸抓拍等功能,跟踪时自动完成对人或非人跟踪目标的检测,并完成躯体分析,始终保证人体头部在跟踪过程中清晰可见,有效避免了跟踪人时无法看到人脸的问题。
智能监控系统平台中的智能分析部分能提供多种不同的实用功能,并可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适用于各类监控系统中,减少设备的误报率,提供工作效率等,可广泛应用于油田的各种复杂工作场景。
结语
该公司主研发的高清智能分析球机及配套的iVMS-8800平台软件,对油田进行安全防护。自动跟踪球机能够实现区域入侵、穿越警戒面等行为的自动分析识别,对嫌疑行为进行自动放大跟踪,实现对油田油机加强防护的作用,达到24小时自动防护的目的,较大幅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上述油田的实际应用,可看出此类方式可在其他油田进行复制推广,将油田的智能监控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向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型的数字化油田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