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生“痴”吗——教《湖心亭看雪》有感
教学生“痴”吗——教《湖心亭看雪》有感
教完《湖心亭看雪》,心里总有遗憾。遗憾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张岱“痴”的最高境界;遗憾只顾领悟“痴”,没有圆通一下;遗憾学生不能领会我的深意,所以这里啰嗦几句。
现转载一文,一表大众观点:
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清新淡雅又充满痴情的小品文。从什么角度解读更得作者情趣呢?从“三痴”角度来领悟文章更得情趣。
全文的文眼是“痴”,痴情于什么呢?
一 痴自然(西湖)。“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住在西湖而对西湖无动于衷,张岱是绍兴人而住到了西湖,虽是短暂的客居旅居,但绝不放 过任何与西湖亲近的机会。只有痴迷于西湖的人,才能深得西湖的性情风韵。于是张岱才选定冬季腊月雪夜游西湖。以致在其在晚年的《西湖梦寻》自序中说:“余 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梦牵魂绕,西湖成了张岱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张岱的精神家园。“余之梦 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再加上《陶庵梦忆》涉及到的西湖篇章,张岱是我国古代描 写西湖篇章最多的作家了。《湖心亭看雪》的情痴表现在“人鸟声俱绝”的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一般的文人雅士不同,在他看来,游西湖,不是那么容易“何 得易言游湖”。不是可以“人人轻慢”,而是要虔心敬待;不是“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而是要一年四季每月日日而往;不是“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 雪则寂寥矣”,而是风雨无阻,雪夜更应往!他的眼里心里,西湖是那样的玲珑剔透,那样的淡雅素朴,那样的冰清玉洁,那样的天人合一!张岱的西湖情结,张岱 的审美情趣,张岱的个人际遇,凝聚成了张岱洗练的文字、简洁的画面、动人的“痴劲”里!
二 痴独游。古代文人大多喜欢游宴。而游宴则以人多为佳,或带隶从者,或携数友,如果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更是盛况空前。张岱在西湖出游并非都是独游。同 样,大多有人作伴。这次前往湖心亭看雪,也是有人陪伴的。但张岱目中无人,特别强调“独往”。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记述,他带着吴武陵、龚古、弟弟宗玄 以及两个随从游小石潭,起先闻如鸣佩环的水声,“心乐之”而伐竹取道,欣喜地发现奇石奇水奇鱼,但终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五六人同游,还难敌凄清境地,“人鸟声俱绝”的西湖雪夜,更是凝静清绝的景象,难道张岱心中不觉得凄清寂寞吗?一点也不,反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到西湖的怀抱,这正是张岱 对西湖的痴情。这“独游”是人与天地的感通,是独游者与独游者的感通,更是张岱对自己生命主体的自觉自悟。
三痴故国。“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国破等于家亡,几欲自杀,何等悲痛欲绝!“披发入山”的民族气节是多么令人敬仰!而张岱对故国乡土的追忆,成了他的梦!他对故国乡土的风俗民情种种琐事的梦忆以及对西湖的梦寻,无不表达出他的故国之思。“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 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如此痴情于故国,造成了对故国的敏感。一切跟故国有点粘连的都能引发他的幽幽故国之思。《湖心亭看 雪》中的另一个独游者,是金陵人,客居西湖。这“金陵”“客居”两个词就在他的心里掀起波澜:“金陵”我的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先来的那个独游者其实就是张岱自己!
同样是凄清的境地,柳宗元或选择离开,或“独钓寒江雪”,而张岱有西湖情结,故国之思,“不食周粟”之志,越发显得痴情动人。
之 所以转载此文,是我认为此文深解张岱之“痴”,我上课时也是这么引导的。学生领会了张岱西湖写景的妙笔,感受了张岱痴情自然、痴心故国的情怀,我也拿柳宗 元和他作了比较。学生也讨论了二人的执著、坚强,学生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品质的熏陶。说不定将来也会出几个有气节的志士。可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个,因为我忽 然想起了一句话:语文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为学生美好幸福的人生打好基础。
学生得到这种“气节”的熏陶,无疑是有益于我们的民族的,也有益于个人人格价值的提升。将来成为一个有气节的志士,那就更有意义了。我们能不能稍稍降低一些,接近现实一些,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普通的生命来看待,切实的为他们的人生考虑,引导他们思考怎么对待现实?
你们想想,清朝已经无可挽回的替代了明朝,况且这明明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本应该张开双臂拥抱这个朝代,欢呼它的到来。积极投身于新社会的建设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自己的人生应该会幸福美好的。你偏偏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这不是不识时务吗?这不是视生命如草芥吗?就算你以生命的代价无言的抗拒了新事物诞生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不得不承认这实际是作了一回螳螂独臂挡车的英雄壮举。
联系现实,比如换了新领导,到了新单位等等。如果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讲清高的“气节”,不会判断“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又是失败的。
能不能来个折中呢?教育我们的学生关键时刻做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平常小事,做一个“圆通大师”。我心里还是别扭,这有点“那个”!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永安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上语文科教学案
课题:29《湖心亭看雪》 课型:赏读课 主备课:马杰能
审阅: 已批 讲课时间: 2013 年 12 月 20 日 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学习课时:1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完成情况
课前自学
1、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1)本文选自《
》,作者
,字宗子,号
,(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而秋天的西湖萧瑟飘零:“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哦,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6)在文学花园里描写雪景的诗句也不少,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喻雪,表现雪的大和猛,可谓妙矣;“
”(刘义庆《咏雪》)谢道韫生动形象地描摹雪花漫舞之轻盈状。“
,”(柳宗元《江雪》)中“绝”、“灭”二字画出天寒地冻,人迹绝迹的雪景。“
,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用夸张手法展现了壮阔雪景。而张岱眼中的西湖雪景是“
,上下一白。”
2、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更定()
毳衣()
沆()
砀().....雾凇()
长堤()一芥()
铺毡()
喃喃().....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是日更定:
⑵余挐一小舟:
⑶拥毳衣炉火:
.....⑷独往湖心亭看雪:
⑸湖中人鸟声俱绝:
⑹雾凇沆砀:
....⑺上下一白:
⑻惟长堤一痕:
⑼与余舟一芥: ...⑽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⑾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⑿客此:
⒀及下船: .....
4、一词多义的解释
⑴更:是日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⑵一:上下一白()长堤一痕
()⑶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
⑷与:选贤与能()天与云与山与水()⑸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⑹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白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C.第二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读顺、读通课文。
三、走进作者
四、课堂学习与探究 1.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一个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2)从文中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3、注释
口头翻译课文
4、课文深入分析:A、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状况的句子?
(2)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4)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性格 ?(5)文章结尾处舟子说张岱“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五、小结,反馈小测。
《湖心亭看雪》课堂小测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不复出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启窗而观 C、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D、上下一白 通计一舟
2、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3、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反思性教学论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新会区三江镇联和初级中学 赵善抄
文言散文古雅蕴藉、博约精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的篇目增加了一倍。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字字落实、逐句翻译、语法讲解的文言文教法,让学生兴趣缺缺。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怎样在文言教学中贯彻新课标?在学校指导师的提示指导下,我尝试以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为载体,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新的活力焕发的文言学习天地。
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凌晨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独往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品读文字的精妙和体验作者孤高自洁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文字中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案例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遵循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地情感体验,实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品读精妙的文本语言,体味文本所蕴涵的内涵。首先,朗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尤其是古代优美的诗文,反复的诵读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诗文的音韵美和语言美。我在学生朗读的环节都安排了两次反复的诵读,以达到学生和文本最直接最亲近的对话。其次,《湖心亭看雪》简约精妙的文字,期待着读者参与品味。我设计的用删除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品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名词所体现的精妙之处,读出它的言外之意,从而想象构建当时张岱所见的雪景的寂静清冷、朦胧宽广的意境。
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思想认为,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作品的过程。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内心深切体会和再造作品。本堂课所设计的想象补白环节就是移情性地体验,从心理上去体验、去经历那一情境,从而获得自己所想象再创造的作者的情感体验。本堂课最后对张岱遇到金陵客是高兴还是失落的谈论,再次使学生进入与本文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在本文中寻找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感受与情感,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理解作者的性情喜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验,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作者的交流对话,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加强了文化素质的培养。
古代诗文以它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期待着读者透过寥寥数语来进入它的优美丰富的世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和文本、学生和作者的对话设计,正暗合了这点,同时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过程:
第一步:妙语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比如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了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很少提及凄清。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导语以西湖春夏诗文作引巧妙的切入到西湖的冬景中,让同学们感到亲切、自然。
由于是文言文的缘故,有文字理解的障碍,所以阻碍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明确目标之后,我加了几句: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 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品读文章,透过文字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我这样一说,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目的更明确了,精力也更集中了。
接下来我们共同扫清了文字的障碍,在这个环节中我提炼出重点的字词句以让学生方便记忆,重点记忆。
第二步:同赏雪景
同赏雪景中涉及到学习新的描写方法——白描,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第二,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之后我让他们翻译,背诵,为了学生更好理解,我利用书上的插图进行引导:书上这幅画就是用了白描的画法,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而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用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方法就叫做白描,可用于写景、写事、写人。
这篇小品文虽然篇幅短小,然作者情感丰富,初二的学生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的看问题,因此要想把握住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我先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全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并说明理由。
为了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又出示了几个小问题: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有了门道,纷纷踊跃发言,好些同学丰富了我事先设想好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且言之有理,甚至下课后还有同学来和我共同讨论交流他们的思维成果,可见他们通过这节课感受到了思考的快乐,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
走过原本以为最艰难的品味雪情这一步,后面则越来越放得开,虽称不上妙语连珠,但也是反映迅速,灵活应对,同学们在良好的气氛下,学得更投入,而效率也比以提高了。
第三步:诵读记忆。
文言文教学重视诵读,记忆,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提示背诵的项目,屏幕出示有关文章理解的文字,让学生依据提示背诵。效果出奇的好,绝大多数学生能很流利回答。之后,我又趁热打铁的询问有谁能大胆尝试全篇背诵?这时一个平时很少主动质疑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他抓住了这次练胆的机会,并且表现非常出色。我心里太高兴了,却没有说赞扬的话,只是向他,向班里的同学们翘起了我的大拇指。这个动作 是我对我的学生们的最高赞赏。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借助任何的言语,但我们的心里已有共鸣。
因此接下来的拓展阅读也顺利完成。
在配着悠扬轻柔的《雪绒花》的音乐欣赏了一幅幅精美的雪景图片后,我留下了本节课的作业:描写我们心中的美丽雪景。
曲终铃响,给这堂评估课画上了句号。
自认为还算精心的准备,不错的发挥,也确实得到了众多“高师”的鼓励和赞扬,我的心中有欣喜,暗暗的下定决心更要以百倍的努力,继续的成长,进步,早日走进新课改的殿堂。能够在教师这个事业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自己的“孩子”总是爱,自己的思维成果也总是有更多的感受。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如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 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设想:
1.课文常识: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由学生搜集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导入,顺便简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画面在课件中作为背景展示,不单独展示,以节约教学时间,也不显生硬。整体感知,先由学生齐读(因为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交代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作者赏雪的经过(包括对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这一环节中,在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强调一些文言词语,让学生自然积累,而不单独设计词语积累一环节。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这一部分点到为止,不深入,不作过多研究。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区别,这一层次较高,所
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先行准备,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结部分突出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白描写法;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此手法作写景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一段。(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五、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白描手法: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文人雅士,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淡淡的愁绪。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