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大全

时间:2019-05-15 07: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大全》。

第一篇: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大全

评于安《德国行政法》

姓名:赵思义

学号:2011010068

2012-1-

2评于安《德国行政法》

我读书前有个习惯,就是必先看目录和序言。初看目录,第一感觉就是和教科书没区别。当深入内容后,理性认识立刻就取代了感性认识,感触还是颇多的。下面是我对读完此书后的一些笔记和感悟,也算作读后感吧。

1、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

德国形成了以人的尊严为核心的、追求人格全面康乐的基本权利体系,但基本的内容应该有如下一些:

首先,从总的方面看,在德国人之尊严的内涵是指:“每个人都必须一直被作为他或她自身的目的而对待,每个人的最原初尊严包括认知和实现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尊严至少包含如下几点:平等;对身体特征和完整性的尊重;对智力和精神特征与完整性的尊重;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保障人作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共生的存在。人之尊严是德国基本法的核心价值,还表明尊严不仅仅关注个体,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尊严辐射到整个宪政秩序,要求国家不仅要保护它还要努力实现它、尤其是要伸展并保护社会中的弱势成员,如再社会化的罪犯或处于各种不利情境中的人。在此,尊严作为高级法判断并引导着个人与社会。

其次,以人的尊严为基础,基本权利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个面向。德国基本权利的主观面向相当于消极自由,而客观权利在德国意味的则是国家有义务去主动获取的、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们。基本权利的客观面向与德国宪法框架的价值导向本质系结在一起,要求政府在社会中实现基本法所体现的一系列客观价值,要求政府创造出适当的社会条件来使得权利作为基本规范得以实现,这对政府施加了责任,要求它应此而积极作为。因此,政府成为公民实现正义的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着对包括基本自由与基本需要在内的尊重。

来源于基本权客观面向理念,德国进一步发展出了基本权的第三者效力理论,它在1958年著名的吕特案件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该案判词中,宪法院认为:基本权作为支配社会之基础原则的客观秩序的一部分,对于公共之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基本权必须既影响到公行为、也对私行为产生效力;即便是修宪也不能改变基本权利。该案也给基本权利与私法之间关系的澄清提供了机会:宪法规范影响而非规制私法规范(亦即间接效力)。通过私法的概括条款,宪法价值被读入私法关系中,从而影响着它。行政法虽然属于公法性质,但

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以私法方法完成某些行政任务;也可以把私法的规定作为运用行政是的补充和完善,这可以表现在行政法规定出现漏洞时,对私法的借用或运用,这种运用首先是对私法中一般原则的运用。

于安教授在《德国行政法》第39页指出,人的尊严受国家的保护可以侵犯。禁止将公民仅仅当做国家权力的对象,公民的必需生活需要和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得到国家的关照。这是根据自由人个基本权利得出的结论,也是恩斯特.福斯特福创造的“生存照顾”和“给付行政”理论的实践。行政法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体现着宪法的精神和原则,行政行为必须遵循基本法的灵魂价值,例如尊严,平等,否则就是不正义的。可见,实践性的行政法是对宪法的动态反映。

2、关于委托的行政承担者的责任问题

在德国,国家可以将行政任务以高权权力,有条件的委托给私法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完成。在法律上,接受委托的一方独立的承担责任。这显然与我国的行政法规定不同。我国行政法在委托性的行政责任承担中,把责任转移给了行政机关。即但行政不当或行政违法时所产生的责任由委托方(行政机关)承担所有的行政责任,而被委托方(公民或社会团体等)不承担责任。但行政机关可以有条件的对受委托方进行追偿。这两种责任承担方式显然从本质是不同,本人更倾向于德国法的规定。因为直接把责任转移给受委托方就可以使其认真使用行政权力,畏于行政责任的承担而不敢滥用权力。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着国家行为。许多的行业自治管理的约束比行政规范来的更加实际。为了更好地实现特定的国家行政目标,需要相应的社会团体去规范有关的事务,这些事务与他们密切相关,他们可以在其熟悉的领域对这些事务给予内行的评价,使他们负起特别的责任,借此缩短规范制订者和接收人之间的距离。可见,委托行政行为将在未来的国家体制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关于一个按照私法组成的组织,其责任承担问题必须有所完善。

3、我对“助力构造理论”的理解

助力构造理论实际上就是遵循先例原则的模型,它所体现的精神是对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这个理论的结构是,行政实践+平等原则=行政的自我约束。即对于同样的事项,在没有实质的不同根据的情况下,不能做出不同的处理,否

则就违反了平等原则。公民就可以因为行政当局没有遵守此原则向法院提起诉讼。我认为这种理论我国在此处理具体行政事务时可以借鉴。例如交通违规的收费不均问题。对于轻微的交通违规行为交通部门可以处以50—200元的罚款,可是在百分之九十五的情况下,交管部门都是处于200元的最高罚金,不管情节的不同,可见后果的程度以及当事人的态度等等。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诉讼,控诉交管部门滥收费。如果我国引进助理构造理论并加以完善,在具体的案件判决生效后对后来者具有一定的效力作用,要求其按照相同的规则做到对相同的事件给与相同的处理。保证平等的行政实践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经常性平等处理的行政实践必将产生行政自我约束,经过长期的沉淀,当其形成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精神时,行政权力将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4、行政行为在行政争议中的法律效力与我国的“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冲突

我国对于起诉不停止执行的理论依据,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理论是该原则的理论基石。第二,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执行力在复议和诉讼阶段的延伸,必然导出不停止执行原则。第三,行政活动的效率性、稳定性、秩序性和延续性,构成了不停止执行原则存在的主要理由。第四,公共利益至上主义,即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形式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直接根据。而在德国,公民对可以申请撤销的行政行为提出了复议或者诉讼的请求后和有关当局作出决定前,被申请的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处于什么样的法律状态,《联邦行政法院法》第八十条有效规定。原则上,只要一个行政行为被提起了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其法律效力就会延迟发生。这一原则适用于形成权力的行政行为、确认的行政行为和双重效力的行政行为。可见,两个之间就行政行为在行政争议中的效力法律效力规定大相径庭。就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言,我认为德国法的规定更具前瞻性。

从理论上讲,随着传统的干预行政、警察行政向福利行政、服务行政转化和宪政、法治、民主、人权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起诉不停止执行最主要依据的公定力理论,其合理性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甚至抛弃。根据公定力理论,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使具有瑕疵,在未经法定国家机关按法定程序作出认定和宣告以前,具有被视为合法行为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尊重的法

律效力。但实质上,它是一种法律假设,而不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确信;是假设和推定的结果,而不是行政特权的体现。公定力仅仅是一种假定或推定的法律效力,但在假定期间不具有强制实现力,行政行为设定的义务并不会被强制执行;并且在该行为真正严重违法时,相对人可以通过法律所提供的相应机制来解除该行为的法律效力。

同时我认为行政行为公定力与现代行政法理念相悖,具体表现在:行政行为公定力缺乏实定法支持,有悖于公平正义理念,其理论依据缺乏合理性,其理论构建缺乏逻辑上的周延性。因此,行政行为公定力应退出行政行为效力领域,并确立以权利直接制约权力的独立价值取向。可见,公定力理论已不足以支撑起诉不停止执行制度。公定力是行政行为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等效力的基础,既然公定力受到质疑,执行力在诉讼阶段无法必然延伸和引导出不停止效力。而公益大于私益的传统理念,在国家更多进行给付行政,强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今天,日益受到批判,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以上是我对于安教授《德国行政法》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浅薄之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作为行政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行政原则和法律体系的构建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特别是其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安排,例如行政法院,宪法法院,宪法精神,行政给付,行政救济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二篇:《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题 目: 《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姓 名: 张艺飞 学 号: 2014021506 联系方式: 494805327@QQ.COM

2016年01月06日

第七章 行政法规的拘束力

按照奥托·迈耶的观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具有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优点,在特定范围内排除了行政权对某些事项的干预和作用,防止行政权的扩张和恣意对臣民(的不利影响。在建立“宪政国家”这个大前提下,对于行政权的控制自然而然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前提;而同行政权的扩张和恣意相比,法律在规定针对臣民基本权利等事项方面的克制性和稳定性使得法律自然而然成为行政法最主要的渊源。但是除了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之外,行政法的其他渊源可能没有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等优点,但是对于行政权的行使却同样具有拘束力,只是拘束力适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尽相同。

公权力的作用是建立在普遍的臣民关系即公权力同公民关系基础上的,并且有赖于普遍的事先确定的标准;因此行政法律规范实质上是调整公权力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而这种法律规范只有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才具有拘束力。法律的拘束力是通过臣民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法律对权力的约束之间的相互互动来实现的。一方面赋予臣民相对于公权力的应该和允许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又给国家机关设定了法定约束,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约束下行使公权力;而奥托·迈耶将前者称为法律的外部作用,后者则被称为法律的内部作用。

而确保法律规定拘束力的实现是司法机关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司法机关在保障法律的可靠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民事诉讼为例,民法规范通常被认为是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被普遍认为只是规范私权的,并不涉及到公权力的行使;但是在进入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之后,民法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约束了主审法官权力行使的,法官必须依据民事法律规范的实体性规定来对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裁判。另外从约束公权力的方式和程度来看,刑法规范跟民法规范不尽相同,民法首先规定的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公权力的约束更倾向于是附带性的;但是刑法相对于民法更加注重对公权力的约束,比如犯罪嫌疑人的罪名认定、量刑幅度都不能超出刑法规定的范围。而相比于民法和刑法,行政法对于公权力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即奥托·迈耶所提到的臣民关系的规定则更为全面、对与国家机关的约束也更加直接。在民事、刑事以及行政领域,法律同时约束个人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国家机关对公权力的行使,但是约束的方式、内容和程度并不一样。奥托·迈耶的一句话也许能够很好的总结这个观点:“法院不是如同臣民一样被法律所支配,而是如同其所属工作人员一样由法律所引导。”

行政也是法律的协助者,行政活动也是有法律来引导的。但是单纯的引导不足以保证行 政权力的合理行使,还要一定程度的约束才能在确保公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因此,奥托·迈耶提出了法律对行政的约束的四种方式,这是一个“从最严格的约束到最自由的活动”的等级序列。

1、“法律可以如同司法一样准确的决定行政活动,使之除了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情况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自己本身的裁量权受到严格的限制。

2、“法律可以对一定事项依照方式和比例不同而做出精确规定,而由行政在具体情况下根据其对法律本意的理解做出决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立法目的的理解,在合理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合法合理的裁量。

3、“法律也可以做出不完全的规定,是否正当应由行政对国家意志的内容自行做出创造性补充才能决定,即如何和怎么样将法律适用到一定的具体情况中去。”法律对公权力的行使仅作实体性的规定而不涉及到程序方面,行政机关则可以根据国家意志按照自己认为的合理的方式和程序去执行法律的规定、保证法律的适用。

4、“法律还可以在实体上不做出任何具体规定,而只是给行政一个笼统的授权,行政可以自行对某一事件或事物范围作出决定,只要行政认为这对于其被授权的有关公共事物的任务是必要的和合适的。”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大部分国家权力授予行政机关,而且对于公权力的运作仅仅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行政机关则可以依据法律的授权自行制定行政法规作为自己行使行政权的依据。

另外,奥托·迈耶还指出,行政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跟法律委托法院将之适用于具体情况的司法权力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也就是说,行政权利和司法权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法律授予的,但是因为行政活动所要处理的事项更为繁琐复杂、更为灵活多变,所以“适用法律”这种适合司法机关的表述不一定适合行政机关,而执行法律则更恰当一些,执行法律不仅包含了简单的适用法律的活动,又涵盖了一定裁量范围内依据法律为此所确定的意义和方向所作出决定的行为。

行政法是用来调整国家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其在外部适用于臣民,在内部则当然的适用于国家机关。奥托·迈耶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执行权,因为立法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意志,而法律又由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和修改,国家就能打破一切法律内容,立法权实质上就不受法律约束;但是执行权是法律的执行者,法律在先、执行在后,因此执行权受法律约束。而且法律同时对于所有执行权和相应的职位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据这些职位因管辖的不同而与法律发生的关系而定的。

第八章 行政法之渊源

奥托·迈耶将行政法渊源的划分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常规的划分方法,即将行政法的渊源分为法律、法规命令、自治章程和习惯等;另一种是基于“宪政国”的划分方式,权力的制约与分立以及对行政权的控制是建立宪政国家的应有之意,因此对行政法的渊源要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奥托·迈耶将“宪政国”的行政法的正式法律渊源仅仅定位于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以及由行政机关依据权力机关和法律的授权制定的各种法规命令。

在文中,奥拓·迈耶重点介绍了常规划分方法之下的行政法的渊源,主要包括:法律,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自治章程以及习惯。尽管如此,奥托·迈耶却试图通过对四种渊源的产生路径、发展前景的分析来阐述为什么“宪政国”的行政法渊源为什么只能是法律以及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

1.符合宪法的法律。

只要法律涉及了行政中的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并且包含了相应规范,那么它就是行政法的渊源。在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宪法产生以前的一些命令,它们虽然以法律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具有符合宪法的法律形式,它们算不算行政法的渊源呢?奥托·迈耶认为在宪法确立之后,人们普遍的需要符合宪法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以及其他公民权利,而在宪法确立之前产生的规范当然并不可能具有“符合宪法”的法律形式,但因其符合法律的外在形式上的标准——被制定并公布出来——而被接受,并在接受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立法逐渐替代或者完善这些规范。

2.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

法规命令是指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具有法律形式的一种规范,它们并不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而是由行政机关在权力机关或法律的授权或委托下制定的。这些委托和授权可以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立法机关专门授权决定来实现。

现在我国授权行政立法就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法律授权,比如1996年3月16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处罚法》第12条第2款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另外一种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特别授权决议授权,例如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授权深圳市人民 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深圳市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活动即为特别授权行政立法。

与法律不同,执行机关的意志表达必须要证明其特定的法律基础,执行机关制定的法规命令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能与法律冲突,第二是执行机构在制定法规命令的时候必须有法律或者立法机关的授权,而且将授权依据明确标注在法规命令的文本之中。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那么这些法规命令实质上是无效的。但是奥托·迈耶认为尽管实质上无效但它还是法规命令,还是行政法的渊源;在这些法规命令被权力机关或者法院宣布无效之前,它们还是具有拘束力的;这就是后来违宪审查在一些国家产生的原因。

奥托·迈耶认为只要法规命令包含了调整公权力与臣民之间在行政中的关系的内容,法规命令就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而内部行政规定并不调整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而是调整被附属于公权力国家机关与其职员的关系,因此内部行政规定并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3.自治章程

这里提到的自治章程主要是指公法社团的自制章程。公法社团有时候被看作公共行政的一部分来行使某些国家公权力,但是这些权力当然是通过法律或立法机关授权或委托赋予的。相应的,公法社团经过法律或立法机关授权而制定的一些自治章程因为涉及到了公权力的行使、规定了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而成为行政法的渊源。

4.习惯法。

奥拓·迈耶认为,行政长期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自行运作,到法治国时代才尽可能的在行政中适用与行政的性质和任务相符合的法律。而在此之前,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还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行政运作的执法依据以及程序约束更多的是来源于不成文的习惯法;尽管不成文,但要符合行政自身性质和规律的习惯法则是被允许和认可的。而这种被认可的习惯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个形式是行政习惯法,行政习惯法是以行政法领域的“国库概念”为前提的,国库概念将国家行为分为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两类,其中国家的财产关系被普遍的当作民事法律关系而依照民事法律规范来处理,当时民事行为受习惯法的影响很大,因此形成了具有民法性质的行政习惯法;尽管之后国家的财产关系逐渐完成了从民事法律关系向行政法律关系的过渡,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行政习惯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个形式是惯例,惯例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是在一个组成公有设施的人员范围当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调整成员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成文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在之后大部分以成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健全的情况下,惯例似乎逐渐 失去了其用武之地,而随着法制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惯例失去了其生成和成长的空间,惯例作为行政法的渊源之一正逐步成为一种历史。

第三个形式是指法院判例,法院判例作为行政法渊源之一在法国等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和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法院判例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都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行政领域的判例法的产生是以司法独立、以及法院的强势地位为前提的,在司法不独立、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现象频发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甚至公民个人对于司法机关的干预使得法院的行政法判例并可能并不具有明显的公正性,很难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的一种普适性依据,自然而然也不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

第三篇:行政法读书笔记

第一节 行政法的界定和功能

一.行政

1行政从方法上归为四类学说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一个相对于立法、司法的概念:专指国家行政和公共行政。其

一、除外说:认为行政是除了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或其他公权力主体的活动 其

二、积极说:日本学者田中二郎认为:“行政是依据法律、在法律的约束下,现实中为积极实现国家目的进行的,整体上的具有统一性的,连续的形成性国家活动。

其三、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说。形式意义的行政,实质行政机关所做的行为或活动都是行政,而不论它在实质上是“准立法行为”或“准司法行为”

实质意义上的行政则着眼于职能及其活动,只要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不论是由何种组织实施,都属于行政的范畴。

其四:综合说,从结构、实质和功能三个方面对行政的含义做总结性说明。

2书上的归纳: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

过程。

3行政的特征:1行政的主体具有特定性。行政的主体是一定的国家组织和或社会组织。具体而言表现为行政机关,即从事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组织。除了行政机关外,非行政机关的特定组织也可以根据法律或法规的授权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因而也成为行政的主体。

2行政的目的具有公益性。行政应以追求公共利益或社会福祉为目的。行政的这种公益性除了表现为行政的事务而非私人的事物,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职能。这些职能至少包括建设、保卫、服务等职能。行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民服务”

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与个人私益有关的就不属于公益。公益和私益有可能部分重叠,也可能相互冲突。因此,行政在追求公益时,也要对私益加以保护。

3行政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能动性。虽表现为若干个单独的行动,但是这种具体的活动与国家职能和政策的整体相关联,必须始终一贯,在整体上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行政具有能动性,它可以根据实事的需要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实现。具有能动性,可以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不同于司法的不告不理的被动性

4行政不仅是一种实体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程序的过程,它具有实体与程序的统一性。包含着为一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具有一定的步骤阶段、顺序、方式和时限等内涵。

5行政具有法定性与裁量性

为了保障人权和防止独断专行,要求行政必须依法,必须受法律控制。由此,法定性也成为行政的特征。还包括其他法律形式:必须遵循法律原则、习惯法、判例法甚至法律规范所蕴含的法律价值等。在行政活动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6行政应注意沟通与配合:行政机关内部相互合作、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合作。7行政应受到监督:首先,行政要受到权力机关的监督,受其所制定法律的约束 其次,行政要在本系统内受到行政自身的监督:上级对下级,专门监督机关、公务人员受到行政自身的监督,公务人员受到本机关或行政首长的监督;

再次,行政要受到司法的监督。

最后是社会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简单地说就是有关行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具体言之,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主体、职权、行为及程序、违法及责任和救济关系等法律规范的总称。

1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法

2行政法的内容主要涉及行政权的行使及其后果方面。

具体包括:行政权的主体

行政职权的分配与设定

行政职权的行使活动或者与行政权相关联的活动

对行政权的主体及活动的监督

对公民或组织权益的保障与救济等

从行政法的内容构成上看,大致可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3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行政法的特征

(一)行政法的一般特征

1行政法是国内公法

(1)与私法相区分

(2)与国际法特别是国际行政法相区分

2行政法是政治性与技术性相统一的法

3行政法既是控制法又是保障法

4行政法是具有“多元性”的法

(1)形式多元

(2)内容广泛、易变

(3)效力多元

5行政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综合6行政法是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统一

(二)我国行政法的制度特色——基于发展的视角

1传统是重实体,趋势是实体与程序并重

2当下成文法为唯一依据,趋势是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3体系上无公法与私法之分,趋势是公法与私法各异并互动。

4有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但行政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辖,趋势是行政法院专司行政案件。

四.行政法的作用

1维护秩序

2保护公益实现和保障私益之作用

3为行动主体提供行动指南之作用

4预防和解决行政纷争之作用

5推进和保障改革之作用

第二节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结果

一、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关系

概念:行政主体因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形式行政权的活动和基于实现国家职能的目的所从事的公共管理活动)而与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在理解上应该把握:1行政关系不仅指因行政权行使而形成的法律关系。行政大多数是权力行政,但也有一些行政活动并非是行政主体直接行使行政权的活动,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内部具体事务的处理等,即非权力行政。包括行政契约关系、行政指导关系以及权力形式过程中所形成的事实上关系也属于行政关系

第二、行政关系既包括形成的关系也包括引发的关系

形成的关系:主要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构成的行政关系,如行政处罚关系、行政许可关系、行政检查关系和行政指导关系。

引发的关系:是因行政活动而导致的行政救济关系,如行政复议关系、行政诉讼关系、行政赔偿和补偿关系。

行政关系的几种主要形态

1组织关系,即权限分配和内部构成关系

2行为关系,即因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而构成的行政关系。

3行政救济或监督关系,即因行政活动违法或不当而产生的纠错、弥补关系。行政救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凡是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加以纠正,或对因行政行为而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侵害予以弥补的制度,都是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立法机关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机关对行政活动的法律监督,行政机关系统基于上下级关系或自律性而实行自身监督,公民的申诉或者信访等多种途径及手段。

狭义:指依正式程序所发生的行政救济,主要是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等专门程序或制度。

行政救济关系也可分为广义的行政救济关系和狭义的行政救济关系。所以,我们将行政救济关系分为正式行政救济关系(包括行政复议关系、行政诉讼关系和行政赔偿关系)与非正式行政救济关系

从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政的角度看,行政救济关系又具有监督的性质,因而也可称为行政监督关系。

二、行政法的调整结果——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受法律关系控制的因行政活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理解:1行政法律关系是受行政法调整或者约束的一种社会关系。既应包括将已有的行政关系纳入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也应包括通过法律规范促进新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2行政法律关系本源于行政关系。大体而言,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一种行政关系或者因权力而引起的法律关系以及因权力行使而派生出的监督和救济关系。都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

3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构成的种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既可能表现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只之间的权力性关系即支配或服从关系,也可表现为非权力关系,如服务关系、指导关系、契约关系等。

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

1性质不同,行政关系相对于法律关系而言是一种事实关系而非法律关系,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是一种法律上的关系。

2与行政法的联系不同,行政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结果。

3内容范围不同,行政关系的范围要大于行政法律关系

4时间先后不同,行政关系作为事实关系先于行政法而存在后者是前者的反映。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五)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行政法的内容与形式

一.行政法的内容

二.行政法的形式

第四节 行政法的地位与体系

一、行政法的地位

(一)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

(二)行政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二、行政法的体系

(一)一般行政法、特别行政法与区际行政法

(二)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与行政救济法

第五节 行政法学

一、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政法学的体系

三、行政法学的发展

(一)行政法学的产生

(二)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

第四篇:德国物权法读书笔记

关于德国物权法的读书笔记

在上课的时候涛哥给我们推荐让我们看《德国物权法》,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厚,当我在阅读那本书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中国的文言文一样,很精辟。这本书的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不懂一点物权法律知识的人估计很难看懂。虽然我不知道是我们的学者翻译成那样了还是本来就那样,但无可否认这的确是一本很引人的作品。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国的物权法,我们国家以前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权法。现在的物权法其实也是继承和移植《德国物权法》的。物权法的继承使我国有了自己真正的关于所有权的一部法律。所谓的移植就是将一国的法律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来。所谓的继承就是将一部法律中优秀、先进的部分加以吸收同化。而我们国家就是在移植的基础上加以继承的。读过德国物权法后我发现德国物权法的精华一样是我们国家物权法的精华。《德国物权法》中关于界树的规定第一款说:“界限上立有树木的,果实平均归属于相邻的人,并且,树木被砍伐的,树木也平归属于相邻的人。”这一段法律条文深刻的阐述了德国物权法的平均主义思想。但也体现出了人人平等、公平的原则。在关于界树的规定第二款说:“相邻人中的任何一人可以请求除去树木。除去树木的费用由相邻人平均负担。但其他相邻人抛弃其对树木的权利的,请求除去树木的相邻人必须单独负担费用:与此情形,在树木和土地分离时,除去树木相邻的人取得单独所有权。树木被用作界标,且根据情况,不能以其他符合目的的界标代替该树木的,除去请求权消灭。”其实在看完第一款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国古代一位官员在写自传时谈起他在官堂上审理一对弟兄因其父去世留下七亩地的案子,这对兄弟因为对其父亲留下来的地目的而发生的纠纷,老大的证词是其父亲在去世的时候在口头上答应将这七亩地给老大。老二则拿出了他父亲去世之前留下来的遗嘱说将这七亩地给老二。在当时法律上明文规定出现这种情况将财产一分二。但是这样处理出来的结果就是纠纷得到暂时的停止,但是这对兄弟的感情则彻底破裂,也许永远也不会复合。这就显示了法律的不灵活性,这位官员再三考虑后,就将那弟兄俩叫到了公堂上,将这俩个兄弟各打三十大板,然后对这俩兄弟说你们要不要将你们的父亲从坟墓里挖出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对兄弟就再三请求希望官员不要那样做好让自己的父亲能安息。这位官员就抓住机会说你们俩撕破脸皮就为了这三亩半地连兄弟之情都忘了,你们还对得住你们的父亲吗?还不如挖出来问问呢!在这时候这两兄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最后这对兄弟相互道歉,互相谦让自己土地,他俩的感情也变得像以前那样好,这样的处理结果可谓完美啊。再回到我们所说的德国物权法关于界树第一款的规定,如果就单看第一款就可以看出第一款在体现平均原则的同时又显现法律的一些不灵活性。如果与这棵树相邻的人都要这棵树而且谁也不愿意放弃这棵树的一片树叶怎么办?难道也要将这棵树分成均等的几份吗?那样谁也得不到物的充分利用,反而是这棵树不能体现出其所在的真正价值。但是在界树的第二款的补充说明正好也就印证了那位官员的处理一样,可以勘称完美!

再看《德国民法典》第961条关于所有权的蜂群的所有权的丧失“蜂群外迁,且所有人没有迟延地追寻蜂群,或所有人放弃追寻的,蜂群成为无主物。”看这条规定我们不难发现德国民法典关于物权法中所规定内容的广泛性、细节性。我看完这条规定后我不得不喟叹世界无奇不有,法律无不规定!一部法律能达到这种细微的地步,我们不得不想象一下这部法律的发达程度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了。我们说法律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全的特点。但是在这部法律中却将这一特点缩小至没有的境界。再看962条规定“蜂群的所有人在追寻蜂群时,得进入他人的土地。蜂群迁入他人的空蜂箱的,蜂群所有人得以捕捉为目的而打开蜂箱并取出或拔出蜂房。蜂群所有人必须赔偿所发生的损害。”

第五篇:中国兔子德国草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兔子德国草读书笔记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中国兔子德国草》。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想中国的兔子与德国的草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可当我翻开书后,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兔年出生在德国的中国小男孩,名叫爱尔安,这本书就是讲述爱尔安在德国与爸爸妈妈、同学邻居们发生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国的兔子指的是爱尔安,而德国的草则指的是爱尔安在德国生活,学习的环境。

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趣而独特:有擅长做菜文笔优美的爷爷;有和蔼的幽默校长福格特;有疯狂地热爱小动物的小姑娘琳娜;有呵护关心同学的德文老师林德;有成绩不错的狂热追随者闻亮;有时常欺负同学的亚历山大兄弟,还有我最喜爱的主人公——爱尔安。他幽默,热情,孝顺,努力,是个充满阳光的男孩。

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爱尔安这个努力学习、随和幽默的阳光男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内容逗得哈哈大笑,但合上书后,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首先,我从书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爸爸妈妈,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热情的,有爱心的人。其次,我也看到了我们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差异,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不同,造成中国孩子动手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在这方面,通过我与俄罗斯小学生的交流也已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勇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能只专注于学业的成就,而是从一点一滴开始锻炼能力和自立意识,才有实力在今后的竞争洪流中昂首挺胸,亮出自我的风采!

下载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法

    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行政法 1. 李某在某特区订工时被机器轧断手臂,就赔偿问题与企业发生争议起诉至法院。根据该特区依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李某只能得到20个月工......

    行政法

    关系:行政主体 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 说明理由:行政机关 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 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复议:公民法人 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依法 行政复议程序 主体:自己名义 国......

    行政法

    行政法学主要复习内容 1.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行政;行政法;行政法学。 重点:行政;行政法。 2.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法源的含义;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 重点:行政法......

    行政法

    行 政 规 划 中 的 公 共 参 与 相关资料引用: 1.厦门PX事件:公众参与缺位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公众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规划没有充分......

    行政法考点

    2018国考行测常识积累要点:行政法十大重要考点 在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法律知识考察频率很高,因此,考生日常积累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也很重要,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了行政法的十个重......

    行政法总结

    1. 重复处理行为:是指利害关系人对业已确定(通常为已过申请复议或者起诉期限)的行政行为提起申诉,有关行政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行为。 2. 国家行为:是指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的维护......

    行政法试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政法学院2011级《行政法学》课程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每选项中,有一个或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在该题后的括号内填入正确的选项,不答......

    行政法习题

    单项选择选题(一)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 A、行政处罚权 B、行政复议权 C、行政指导权 D、行政审判权 2、行政立法行为属于 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