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时间:2019-05-15 07: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第一篇: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1956年1月28日,襄阳地区15个县(市)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完成了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转变。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整个襄阳地区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新征程。

从1962年开始,襄阳进行了特色突出的三线建设,国家先后在襄阳地区兴建军工企事业单位数十家。“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襄阳市利用国家对三线军工企业实施调整搬迁之际,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调迁和战略转移:军转民、军民结合。至2002年,城区聚集了20多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全市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光学材料、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新药特药、精细化工产品制造等产业雏形。

从1975年到1982年,襄阳市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2000多人,使襄阳市工业告别了作坊模式,迈开了现代工业的步伐。其中,轻纺、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异军突起,整个工业在今后长达10年的历史空间保持了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襄阳已经形成了机械、电子、一轻、二轻、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从那时起,襄阳被称作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

1983年9月,一个缔造襄阳汽车工业生命的历史时刻,二汽铸造三厂在襄樊城北油坊岗开工建设。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开工建设。很快,二汽铸造三厂、柴油发动机厂、轿车装试厂、动力厂相继竣工投产。“七五”“八五”期间,围绕东风,襄阳市先后配套、新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75家,涉及16个行业。东风企业在襄阳的发展,为襄阳工业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汽车产业由此成为襄樊市第一支柱产业。

1989年12月,历时3年的襄樊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襄阳市民用航空事业实现零的突破。1992年2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襄樊高新技术园,随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襄阳设立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8年4月20日,湖北省第一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区在襄阳正式破土动工。随后,台商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节能产业园等一系列园区及工业项目相继建设,为襄阳市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天的襄阳已成为一座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和纺织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未来五到十年,襄阳将构建以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和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一核两带”产业布局,打造中国汽车新城、新能源之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地区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二篇:贵港市工业的发展历程

龙头带动 集群发展——贵港市15年工业发展回眸 “过去,贵港工业稍微‘拿得出手’的只有贵糖一家,全市每年的工业总产值,贵糖就占了三分之一。”说起建市之初的贵港工业,市工信委主任黄贵新感慨不已。

如今,台湾产业园、西江产业园、江南工业园、长安工业园、木乐服装加工集中区、平南工业集中区等一个个工业园区分布在沿西江360多公里长的黄金水道,冶金、陶瓷、食品加工、机械、发电、造纸、造船、林产品加工、饲料、皮革等十大骨干产业如星罗棋布,点亮了西江两岸。

大企业抢滩,工业效益凸现

以前,324国道、南梧二级公路沿线零星分布着50多家小立窑水泥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工艺落后,分散经营,污染环境,面临着关门整顿的尴尬局面。工业的路子如何走?成为摆在贵港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课题。

地级市成立后,市委根据贵港市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果断提出了“工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多次组团深入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推介和招商,吸引东部产业向贵港市转移。香港华润集团捷足先登,投资35亿元,在平南县丹竹镇西江边上建设一个拥有5条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年产1000万吨的大型水泥厂;投资13亿元,在覃塘区石卡镇郁江边上建设一个年产360万吨的熟料水泥厂。随后,台湾水泥集团投资35亿元,在覃塘区黄练峡建成一个年产900万吨的大型水泥厂。两大水泥巨头的强势进驻,优化了贵港市的产业结构,扭转了贵港市工业短腿的现状。2010年,贵港市水泥企业生产熟料744.7万吨、水泥813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实现税收2.43亿元,成为广西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华电贵港电厂总投资120亿元,在港北区武乐乡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20MW的发电机组,一号机组于2007年2月28日顺利投产发电,成为广西第一台投产发电的60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和最大容量发电机组;2号机组于2007年6月28日投产。两台机组投产后,贵港电厂实现年销售10.8亿元,年上缴税金超过1亿元。

华强集团、爱凯尔公司、北控水务、金源生物化工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抢滩贵港,带来了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为贵港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100多家低能耗、成本大的小型立窑水泥企业被淘汰,转型成为台泥、华润等大企业的下游产品供应企业,环保问题迎刃而解。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03.3亿元,是建市之初的8.7倍;实现工业增加值207.8亿元,是建市之初的11.4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38.74亿元增加到157.7亿元,年均增长20.5%。

龙头带动,产业大升级

羽绒业是港南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但该区100多家羽绒生产企业大多是进行鸭毛初加工销售,做的是羽绒低端产品,经济效益不理想。2007年成为“中国羽绒之乡”后,港南区先后引进、培植了金弘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乔飞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等17家规模以上羽绒企业。2010年又在江南工业园内规划了万亩羽绒产业城,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区羽绒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中国羽绒制品的龙头企业享利来公司等一批国内羽绒制品巨头主动向港南区伸出了“橄榄枝”。随着港南万亩羽城产业城的开工建设,羽绒产业必将集聚发展,贵港市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

这两年,桂平、平南等地的木薯成了“抢手货”,每吨价格比过去上涨了1500多元。原因何在?广西金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05年入驻桂平市长安工业园后,利用木薯作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和生产酒精、醋酸乙酯、安赛蜜等生物能源化工系列产品,形成年产值超过8亿元的生产规模,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1万亩木薯增收。

龙头企业落户,带动地方产业升级。在港南区苏湾木业加工集中区、新塘造船工业集中区,记者了解到,贵港市江南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年造船50艘,每艘平均载重2000吨,已形成年造船10万吨的生产能力;苏湾木业加工集中区内已集聚了30多家木制品企业,年加工木材60万立方米。目前,该区正在努力打造广西区内最大的木业加工基地。

打造“强磁场”,产业集群发展

2005年,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投资3500万元建设了贵港市第一个工业园区——规划占地14.5平方公里的江南工业园。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贵港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到目前,落户园区的企业达75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税金6000多万元。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磁场”。

近几年来,贵港市认真贯彻“六靠”工作思路,抢抓自治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机遇,掀起了工业园区建设热潮,打造产业转移“强磁场”,大量吸纳东部产业转移,布局西江经济带,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目前,江南工业园、台湾产业园、西江产业园、(上接第一版)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平南工业集中区等5个工业园区(含15个特色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达88.7平方公里,其中江南工业园成为省级工业园,台湾产业园和桂平长安工业园成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桂平陶瓷工业集中区、木乐服装加工集中区、港南木业加工集中区、皮革工业城、新塘船舶加工集中区等一批特色加工园区也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承载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到2010年底统计,落户各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已达276个。

市政府2009年9月将覃塘工业集中区更名为贵港(台湾)产业园后,覃塘区多方筹措5.5亿元投入园区建设,仅用一年时间便平整了园区土地,开展了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及环境评价报告。目前,该园区已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园区,入园企业37家,合同投资额71.5亿元,建成投产26家,完成投资67亿元。去年,该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1.8亿元,税收2.2亿元。

2010年以来,贵港市大力实施“三百工程”项目建设大会战,开展了以“政府兑现承诺,企业兑现投资”为内容的大兑现活动,强化项目建设,促进项目落户、开工、竣工投产,不断打造贵港经济发展新亮点。目前,西江两岸相继引进和开工建设了华润水泥、华电贵港电厂、台湾水

泥、清隆机械、史丹利复合肥、芭田生态复合肥、金源酒精、高贵陶瓷、合亿陶瓷、灵海陶瓷、华怡纸业、三路饲料等一大批工业项目。

从“一枝独秀”到产业集群崛起,贵港市依托工业园区培育了建材、冶金、电力、化工、机械、食品、饲料、电子、造纸与木材加工、纺织、皮革等十大骨干产业,工业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这十大骨干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5%,实现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三产比重从1996年的47.1:18.2:34.7调整为目前的20.6:45:34.4。

第三篇:50 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中国第一家电解铝厂-抚顺铝厂1952 年4 月开工建设到70 年代末期,可以认为是中国 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初期。1952 年当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其设计产能仅为年产1.5 万吨。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铝被定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金属材料。从此,国家开始对铝工业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中国铝电解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 道。这一时期,贵州铝厂、兰州铝厂、包头铝厂、青铜峡铝厂、连城铝厂、郑州铝厂电解分厂等相继建 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八大铝厂的生产格局。电解技术基本是以旁插和上插自焙阳极铝电解梢工艺和设备 为主,产量达到了36 万吨。50 一60 年代中国电解自焙槽主要缺点是电流效率低、能耗高、劳动生产力 低,特别是电解槽密闭性能差,电解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沥青挥发物,对生产操作和环境污染影响极大。70 年代中后期,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了135 KA 中间下料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系列。在1979 年贵州铝厂扩 建过程中,引进了日本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160 KA 中间下料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从此,中国电解铝 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阶段从80 年代改革开放到90 年代初,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常规发展时期。1982 年在国家“优 先发展铝”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建于60 一70 年代的铝厂开始纷纷进行改扩建,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如贵州铝厂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了186 KA 大容量、高效能预焙槽;包头铝厂兴建了135 KA预焙槽系列;青海铝厂在吸收消化贵州铝厂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了20 万吨电解铝厂等。这一系列项目的相继建成,预示着中国铝工业开始向规模化大生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具有电力优势和铝土矿优势的地区也纷纷投资兴建了一批小型60KA 白焙槽电解铝厂。这段时期,全国电解铝的产员由70 年代末的36 万吨发展到1992 年的109 万吨,使中国电解铝生产首次突破厂100 万吨大关。

第三阶段从1992 年到跨入新世纪,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世界铝工业生产大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 有四个特征:一是发展速度跃居世界前列。仅用10 年时间,中国电解铝产量就从1992 年的109 万吨迅速发展到2001 年的342.46 万吨,形成了中国铝业公司、青铜峡铝业公司、兰州铝业公司、山东铝业公司、包头铝业公司、山西关铝公司、焦作万方铝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铝生产企业。全球排名从1991 年的第六位跃居为2001 年第一,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并首次由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二是技术趋于先进。

近几年中国新建和改扩建的电解铝工程都采用200 KA 以上的大型预焙槽,230KA、280 KA、300 KA 预焙槽型、干法净化、氧化铝自动下料和浓相输送、电解槽智能化控制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2001 年160 KA以上电解槽产量超过150 万吨,占全部产量的45%左右,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三是生产规模日趋扩大。在1995 年全国电解铝生产企业就达到了53 家,电解铝产能197 万吨,产量168 万吨。

到2001 年,中国的原铝产能达到了433 万吨,跃居到世界第一位,占全球总产能的15.7%。到2002 年中国电解铝企业猛增到138 家,产能546 万吨,产量432.1 万吨,在全球排名第一。2001-2002 年中国电解铝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增长极大程度地弥补了西方世界的原铝产能关闭对市场的影响,中国原铝产量在世界所占份额也不断上升,1995 年份额不足10%,2002 年就达到了20.4%。在2003 年产量继续增长到541.9 万吨,同比增长25.4%,占世界总产的24.7%。即使如此,中国电解铝生产和投资在2003 年仍然大幅扩张,2003 年有在建项目47 个,建设规模约500 万吨,投资额约350 亿元。四是除国家重点铝厂迅速发展之外,以各种渠道集资筹办的地方铝厂(私人资本、中外合资、乡镇企业、地方国营等)发展更加迅猛。

第四篇:房地产发展历程总结

班级:08城建建筑一班 姓名:何非学号:0829002011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与住房制度改革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强大推动力。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力地支持了住房制度改革。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式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系统地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改革思路,对住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进行了通盘的改革设计。从而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幕。回顾我国房地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另一方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一下五个时期:

第一,初步形成时期

也就是1978年到1991年。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是否了解,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当中,其实我国是没有房地产业的,也没有房地产,有的只是建筑业。当时城镇住房是由国家统一建设,建好了之后不出售,而是由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学历和职务进行排队分配。分配之后的房子,国家只是象征性的收取比较低的租金,近乎无偿使用。在这种住房的体制下爆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投资是有去无回的,而且收的比较低的租金是不足以支付房屋日常使用和修缮的。在1980年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国务院提出了住房改革制度,也就是准许私人建房、买房、售房,不但是已经新建的商品房可以出售,已有的房子也可以出售。

也就是说从1978年到1991年期间,是房地产逐步形成的阶段。

第二,房地产过热时期

大家可以看到只有一年的时间,1992年到1993年,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于我们现在的地产大腕有没有了解,比如潘石屹就是在1992年到1993年一年的时间掘了第一桶金,在海南和北海,那个地方是房地产热持续高涨的地方。随后在1993年底的时候,由于国家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调控,把这个泡沫挤破了

第三,市场调整时期

经过了1993年,到我们整个市场的调整时间,就是1994年到1997年,1994年继续了1993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在1995年到1997年之间,国家继续执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1996年的时候,从我们的经济相对的短缺,已经发展到了经济相对过剩,职工下岗、企业倒闭的情况频繁的出现。在1997年的时候大家应该知道,1997年我们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

第四,市场萧条期

1994年到1997年是波动比较频繁的,应该说是房地产市场的箫条期。从1998年到2002年,我们出现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期,在这期间,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优惠的房贷政策和税收政策。

第五,宏观调控时期

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我们进入到了宏观调控时期,这几年我们清晰的感觉到土地政策的调整、税收政策的条件,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大力投入和建设。在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我们先遭遇了经济危机,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房价急剧回落,到2009年又上涨到了一个高点,2010年又频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尤其是从年初到4月底。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1990年到2008年整个利率变化的过程,大家就会看清整个房价的变化。1990年的时候,我们是历史上最高的利率水平,是年利率9.72%,这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可能还觉得5.94%已经很高了,1990年最高是9.72%,中间有一次回落是2002年的5.04%,5.04%是我们目前最低点的利率。大家可以看到,2008年12月23号5.94%是我们延续到五年以上的基准利率。在去年的时候,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针对5.94%利率贷款打七折,利率基本上接近于公积金的贷款利率。所以目前我们享受到的利率应该说是历史追低值,现在是七折利率。但是目前很多银行首套房已经取消了这个折扣,我们再次申请的时候普遍变到了8.5折。那么8.5折的利率,5.94%的8.5折应该是5.049%,也是2002年的最低点。这是从1990年到2008年的利率变化水平。我们看一下北京商品房均价的走势,从2000年到2007年:2000年的4771一直上涨到2007年的14411,2008年我们的房地产均价在2万以上,今年接近3万。所以大家从这个房价的走势可以看出来,现在即使房价陷入了低谷,但再降也不可能降到1.4万均价的水平了。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我们的房价上涨的幅度是223%。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

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人们所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于是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03年到达高峰,暴露出房价过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5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主要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2006年,成交量开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当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下雪的时候,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却是一片艳阳天,房价涨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长三角,结果导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

2006年的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以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为主。目前的房地产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以投资主导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由短期投资向中长期投资转变、由以土地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由以增量市场为主向以存量市场为主转变、由普涨普跌现象向有涨有跌现象转变、由笼统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势,1998年开始起到的房地产市场到2003年,这一轮的上扬达到高峰,然后从2003年到2007年都在头部横盘整理,2004年调控供给、2005年调控需求、2006年调控结构、2007年继续调整,估计到2007年底差不多调整完毕,然后,随着2008年奥运会这个东风的作用,中国新的一轮房地产,在把头部转化为底部以后,又有一波上扬。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风险被释放、泡沫被消减、结构被调整,不合理的状况被缓解,积压的房子被消化,这就为下一轮发展夯实了基础,从2008年开始新的一轮平稳增长,不会是疯长,这是一个台阶式的上扬,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特征。

第五篇:工业发展情况总结

xxx工业发展情况总结

近年来xxx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推六抓一加强”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xxx实际,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盘活闲臵资产为突破口,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

一、xxx工业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xxx总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11.09亿元。2010年,石化工业区规模以上企业及市属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3.2%;完成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4.5%;完成销售收入124.15亿元,增长12.4%;上交税金19亿元,增长24.4%;其中市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38亿元;上交税金2540万元。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占下达任务2.57亿元的100.1%;油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2010年,石化工业区完成原油产量50万吨,加工量230万吨。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

产值11.4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0.75亿元,上交税金1.07亿元,石化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4亿元。

(二)、企业数量增加,总体实力增强

2006年xxx市属企业共有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0万元,工业增加值3950万元,销售收入8520万元,上缴税金218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250万元。至2010年底,市属企业共有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2050万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483.11%;工业增加值61230万元,增长1450.56%;销售收入63840万元,增长694.69%;上缴税金2540万元,增长16.14%;固定资产投资32340万元,增长1337.33%,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市属规模以上企业由2006年的6家上升为2010年的14家,为xxx各项经济指标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传统石化产业主导地位明显,其他产业崭露头角 2010年底xxx完成工业总产值118.53亿元,占2010年xxx工业总产值的94.5%,占有明显主导地位。其他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1.25%上升为2010年的5.5%,取得较大进步。以xxx、xxx、xxx、xxx等公司为代表的铁合金、机械加工、矿选冶炼、建筑建材等一批发展强劲的生产项目,为xxx的经济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新上项目规模小,档次不高,难以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和融资比较困难,影响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闲臵资产权属问题影响招商引资。业主利用闲臵资产新上项目只能租用,无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影响业主的投资信心和发展壮大企业的决心。三是企业运行质量不高,生产开工不足。企业发展受资金、原材料供应、运输成本、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生产,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扩大规模。四是项目安评、环评等手续办理难度加大,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今后五年的思路、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以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与管理并举”的总体要求,实行“相对独立、封闭运行、一站式服务”,依托资源、运输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建材、冶炼、选矿等重点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带动二、三产业发展。通过扶强扶大现有企业,招商引资新建企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优质服务等措施,为投资者创业、建项目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以石化、建材、矿产品加工和运输为一体的工业体系,把xxx

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经济运营质量较高的新型工业区。

(二)发展目标

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15亿元。

2、项目建设10年内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投资仟万元以上项目2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

采取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的方式,在2009年以前完成工业区总体规划,建成四十万吨特种水泥技改项目、5000吨燃料油生产建设项目、2万吨蜡油生产项目和玉门油田水电厂、炼油厂16项技改项目并投入运营。今后五年,xxx、xxx、xxx、xxx等重大项目,逐步扩大xxx项目建设规模,使工业区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到2015年把工业区初步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集石化、建材、冶炼、铸造、矿产品加工、运输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区。

(三)发展重点

依托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周边矿藏资源和闲臵资产,积极发展石化、建材、冶炼等工业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石化、建材业,扶大扶强xxx、xxx、xxx等重点企业,指导、协助其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扶持建成以四十万吨特种水泥生产线技改、5000吨燃料油生产线、2万吨蜡油生产线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xxx的技术优势,完成炼化厂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技术改造工程,8万吨/年苯分离项目,15万

吨/年气体分馏和液化气脱硫项目,西部管道玉门支线汽、柴、原油三条管线工程等16个项目,重点争取实施xxx、xxx、xxx项目、xxx等重大项目,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建立起集石化、建材、冶炼、运输为一体的新兴工业体系。

三、2012年工业经济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2年,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xxx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推六抓一加强”的总体部署和“三城一区”、“五翻番三突破一提高”的目标任务要求,紧密结合xxx客观实际和辖区单位、市民的期望,谋划整体工作及重点,策划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争取市上及各部门关心给力,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不动摇,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借力中石油、玉门油田帮助支持,不断推动x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三、签约项目全面跟进。

四、闲臵资产盘活力度不断加大。

下载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

    发展历程

    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

    发展历程

    2014年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3月 3月在广......

    突破工业发展半年总结

    2011年上半年突破工业发展工作总结2011年上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立本”和“突破工业”战略,充......

    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创总结)

    儒学发展历程(总结作业) 一、创立——春秋时期 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地位: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

    阿里巴巴发展历程

    阿里巴巴发展历程1999年初,马云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创建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3月,马云推出了阿里巴巴网站,接下来,1999年阿里巴巴融得第一笔风险投资500万美元,2002年1月又......

    中国移动发展历程

    工商管理1001班姓名:岳峥学号:2010040033 中国移动公司的发展战略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

    药品发展历程

    中国药品管理法治发展系列综述 十年磨砺锋自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从无到有,历经磨砺,披荆斩棘,逐步建立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队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