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机制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7:0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机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机制的思考》。

第一篇: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机制的思考

行政处罚裁量权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行政处罚权的核心权力之一,正确地运用行政处罚裁量权对于严格贯彻行政处罚法、合法公正地开展行政执法活动与维护相对人合法公正的权益至关重要。笔者拟从行政处罚法律规范的实质精神方面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发挥传统制度优势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

究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运作机制,必须发挥传统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与行政制度的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

立法上,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立法机关必须进行适度授权,即防止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授权过滥,授予行政处罚裁量权要从实际出发,与行政主体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开展行政执法活动的一般工作量相适应。同时,加强立法解释的控制,通过解释明确立法的目的和法律规范的应有精神实质。

司法上,司法机关要针对因行政处罚裁量权而发生争议的情况下居中裁判,判断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法公正合理。

行政上,行政机关要对自身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执法行为进行自我审查、监督和矫正,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要进行有效监督。行政机关进行自我审查、监督和矫正时,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理性人设置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目的是权衡各种利益,维护必须的公共利益与相对人的应有权益。

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自觉主动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定期向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报告工作,并将自身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政执法行为与处理因行政处罚裁量权而发生的争议的裁判情况向社会公开公布。

设置裁量基准制度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

在行政处罚领域,裁量基准是将行政处罚法律规范具体细化,形成相对固定的具体判断标准,保证行政处罚裁量权合理公正行使。

总体而言,裁量基准应以比例原则为指导并确定其核心内容,在程序上强调行政参与,依法公开公布于众,反映法治行政的效率、合法、公平、正义精神。只有这样,这一解释性行政规则才能够很好地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

简单地说,裁量基准即细化法律规范以形成具体判断标准。而这一“判断标准”,犹如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这类裁量基准仍然属于一种解释性行政规则而非指导性行政规则。作为一种解释性行政规则,裁量基准当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力,而这种效力主要体现在保证行政主体按照相对较详细的标准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行政裁量的程度通常应受到较多限制,一部分限制可以由立法者来做,但大多数任务要靠行政官员来完成,限定裁量权的主要希望不在于立法,而在于更加广泛的行政规则的制定。采用裁量基准,能够确保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过程更加有序透明、处理结果更加公正合理,真正把握行政处罚法律规范的实质精神与现代理性人设置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根本目的。

首先,制定裁量基准应当以比例原则为指导。所谓比例原则,也被称为“最小侵害原则”、“禁止过度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符合行政处罚法律规范的目的,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衡量各种利益关系,使其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成比例。可见,在裁量基准中引入比例原则,能够权衡法律正义与个案正义,保障行政处罚的个案实体内容的客观、公正、合理。因此,制定裁量基准应当根据比例原则的相关要求,并充分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经手的个案普遍实际,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量罚幅度,具体细化为若干裁量格次,并规定每个格次所给予的不同量罚标准,以求解量罚最佳适度点,确保“过罚相当”,防止轻错重罚,重错轻罚。

其次,构建完善的行政参与和公开公布机制,以保障裁量基准的制定过程符合程序正义,确保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过程更加有序透明。裁量基准的订立既是对法律认识理解的过程,也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沟通——协作——服务的过程,其最大的优势是规制对象的广泛而直接的参与,强化行政过程中的利益沟通。行政参与原则,是指受行政权力运行结果影响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参与行政权力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行政权力运行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公平听证是行政参与的核心,保证相对人参与论证制定裁量基准,既可以实现所制定的裁量基准的科学性,也可以增加相对人对其参与制定的裁量基准的认同感,实现减少裁量基准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有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共同参与制定的裁量基准不仅为相对人在一定程度上知晓裁量基准的内容,而且它更能反映各自的利益需求,使公共利益和相对人的权益处于最佳平衡点上。

第三,制定裁量基准不仅要从形式上细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量罚幅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实质上反映法律、法规、规章的内在价值理念,同时还要反映法治行政的效率、合法、公平、正义精神。这既是上位法律规范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裁量基准发挥其效用,促进行政处罚裁量权更好运作的现实要求。

第二篇:行政处罚裁量权

武邑县烟草专卖局举办烟草专卖行政处罚 裁量权及行政处罚案卷实施办法知识培训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对《河北省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及《河北省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执行标准》和《衡水市烟草专卖局行政处罚案卷标准》相关制度的学习,11月3日下午,武邑县烟草专卖局组织全体专卖执法人员进行了知识培训。

培训会由到市局参加知识培训的科长和案件审理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培训共分三个步骤展开:一是围绕《实施办法》和《标准》分章逐条进行讲解,就其运用规则和相关制度重点说明;二是通过实际案例,讲述如何按照《实施办法》及《标准》和相关规定要求办案,并就办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文书制作等做了具体要求;三是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形式,探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培训,使全体执法人员对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规范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和相关规则制度,通过统一案卷制作标准,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在抓好案卷评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完善案卷评查方式方法上采取了措施,全面提高案卷规范水平,以此带动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三篇:对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对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摘要]肯定立法上存在自由裁量的客观现象,查找影响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因素,提出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应把握的原则,分析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危害后果,得出“必须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结论。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研究、探索相关税务行政处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办法的指导思想、处罚原则、责任追究等内容,以利于基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正确贯彻税收立法精神。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总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标准。最后,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性地提出省级税务机关(或基层税务机关)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行的方案。

[正文]据国家税务总局通报:2004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受理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案件中,维持的占66%,撤销、变更等占34%;同期的税务行政应诉案件中,税务机关的胜诉率为83%。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呈高发势态,究其根源,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运用是引发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因素

根据《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即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提请吊销营业执照和停止出口退税权。法律、法规规定的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

——决定罚款多少的“自由”。税法设置的罚款包括倍数罚款和金额罚款,但条文规定较粗略。《税收征管法》法律责任条款中,有的倍数罚款最高差额达10倍(如偷税处50%以上至5倍以下),有的金额罚款最高差额达40万元(如金融机构拒不协助税收征管处十万元以上至五十万元以下),有的罚款只有上限而无下限,即可罚款可不罚款(如编造虚假计税依据处五万元以下);《发票管理办法》罚则条款中,对“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倍数罚款差额也高达5倍。总之,何种行为按下限处罚?何种行为按上限处罚?税收法律法规或税收规范性文件都未作出明确规定。

——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对罚款类税务行政处罚,违法(章)行为“处罚”与“不处罚”界限较模糊。经统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法律责任条款中,出现“可以处”字样的条款有9处;《发票管理办法》罚则条款中出现“可以并处”或“可以分别处”字样的条款为5处。总之,相关违法(章)行为应不应处罚“模棱两可”。

——认定情节轻重的“自由”。税收执法过程中,违法(章)行为性质难以掌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当事人的税收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出现“情节轻微”字样的条款为1处,出现“情节严重”字样的条款有9处,但都没有对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作出规定,法律条文语义含糊,孰轻孰重缺乏操作性。

——权力行使时限的“自由”。对警告类税务行政处罚,税法未作具体时限规定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权力的行使时限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在规定了一定期限时,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享有自由裁量权。如《税收征管法》中“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均未对“限期”作具体的规定,税务机关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表明税务机关可以对“逾期处罚”是否由自己执行进行自由裁量。

上述五个“自由”在立法上是客观存在的,符合中国国情。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和个人悖于立法精神,产生了在法律、法规规定幅度范围内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的错误认识,甚至出现相同的违法事实,在不同执法人员之间、不同部门(如征管和稽查、国税和地税)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处罚差异较大的客观现象。既不适应营造和谐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二、把握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剖析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难看出,法律赋予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目的,是为了使执法主体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幅度内,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更准确地体现法律的立法宗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决不能任意裁量。

经统计,仅《税收征管法》二十七条法律责任条文中就有十三条包含自由裁量,约占50%。可见,如何把握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对于做好税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正面分析,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应把握三个主要原则:

——符合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可见,以违法事实及性质作处罚基准,以情节及危害程度作为细化点来细化自由裁量权,是符合行政处罚法的立法本意的。通过这样的细化,更能体现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处罚政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处罚原则,保障行政处罚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处罚目的的有效实现。

——降低执法风险原则。在处罚实践中,如果处罚缺乏证据情节支撑,单凭感性臆断行使自由裁量权,就有可能该从轻的未从轻,该重处的未重处,甚至不该处罚也违法处罚,造成执法混乱。如充分考虑了违法(章)行为的具体情节来处罚,把平时积累的、合乎常理的处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细化,上升为普遍遵循的处罚标准,统一自由裁量的行使方法,限制执法的过度“自由”,就能有效地监督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而有效避免执法风险。

——净化法制环境原则。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与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价值判断、经验和执法水平等因素相关。不同的执法人员由于主观上的差异,对类似违法行为可能会决定不同的处罚额度,这样,就容易造成类似的事实在不同的税务机关、不同的执法人员、甚至处罚的不同时间对处罚的额度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符合税收立法精神。

滥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必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违背了“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阻碍依法治税进程;二是导致“人情案”、“关系案”、“油水案”发生,助长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破坏税收征纳关系,也必将影响税务部门乃至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三是“无论情节轻重,全部实行最低限罚款”的做法,必将使税法宣传显得苍白无力,极易使税收违法行为滋长蔓延。

三、构建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基本框架

国家税务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研究、探索相关税务行政处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办法的指导思想、处罚原则、责任追究等内容,以利于基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正确贯彻税收立法精神。省级税务机关或省级授权的区(市)级税务机关应在总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各县(市)税务部门须按照细化后的标准,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实施税务行政处罚。

细化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正确运行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保障。如涪陵区地税局于2004年对发票违章案件的处罚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推行了《发票检查实施办法》,重点限制了执法人员的处罚自由裁量权,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原则性,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集体审理原则、过罚相当原则;二是涵盖内容具体,明确了发票违章所涉及的具体情形,根据其情节轻重确定不同程度处罚标准;三是操作性强,对达到立案标准的一般程序案件均要求按照调查、审理、决定、执行四个程序进行。一年来,该举措在打击发票涉税违法(章)行为、规范执法行为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结合实际工作,下面提出部份涉税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范运行的方案,供探讨。

(一)违反税收日常管理制度的处罚方案

税收日常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账簿凭证管理制度、纳税申报管理制度和税控装置管理制度,《税收征管法》对违反税收日常管理制度的行为,都是以金额罚款的形式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处罚设定建议考虑:

1、细化处罚金额标准:按违法行为逾期日数(即当事人应当知道该项税收政策之日至税务人员发现违法之日),每日处罚一定数额的罚款,且“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应建账个体户”罚款额大于“不需建账个体户”罚款额;

2、明确《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发出时间:设定为税务人员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3日内;

3、明确责令限期改正时限:最长不超过15日;

4、明确何为“情况严重”:限期内未改正的,应视为情节严重。

(二)妨害税务检查行为的处罚方案

根据实施违法行为主体的不同,处罚设定建议区别考虑: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处罚标准设定为:由税务机关责令违法行为人改正其行为,接受并配合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可以对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限期内不改正,或不接受、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影响恶劣的,视为情节严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造成税款流失的行为。处罚标准根据“造成税款流失”的多少而设定:造成税款流失较少,处十万罚款;造成税款流失较大,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税款流失巨大,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行为的处罚方案

主要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处罚标准设定:造成税款流失较少,处十万罚款;造成税款流失较大,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税款流失巨大,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处罚方案

《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至第六十九条,追究当事人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法律责任,多数是倍数罚款或司法移送的法律形式。对不同违法行为罚款作如下处罚设定。

1、对偷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于2000年2月印发的《偷税案件行政处罚标准(试行)》(国税稽函[2000]10号),在规范偷税案件行政处罚实施,维护纳税秩序和国家利益,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该文件是在新《税收征管法》出台前印发的,未完全涵盖新《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偷税行为。根据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对偷税案件的行政处罚应区别对待:

(1)情节较重的,包括:

A、采取擅自销毁或者隐匿账簿、会计凭证的手段进行偷税的,处以偷税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B、构成偷税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a、伪造、变造账簿、会计凭证的;b、不按照规定取得、开具发票的;c、账外经营或者利用虚假合同、协议隐瞒应税收入、项目的;d、经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的。

(2)情节较轻的,包括:

A、偷税有下列两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0.5倍以上2.5倍以下的罚款:a、虚列成本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b、骗取减免税款或者先征后退税款等税收优惠的。

B、偷税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0.5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a、实现应税收入、项目不按照规定正确入账且不如实进行纳税申报的;b、销售收入或者视同销售的收入不按照规定计提销项税金的;c、将规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或者不按照规定从进项税额中转出的;d、超标准列支或者不能税前列支的项目不按照规定申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e、境内外投资收益不按照规定申报补税的;f、应税收入、项目擅自从低适用税率的;g、减免、返还的流转税款不按照规定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的。

(3)实施两种以上偷税行为的,根据各偷税数额依照标准的相应档次分别确定处罚数额;同一偷税行为涉及标准规定两种以上情形的,依照较高档次确定处罚。

(4)从轻或减轻的适用:初次实施偷税行为,但能够积极配合税务机关调查并及时补缴所偷税款及滞纳金的,根据其偷税手段依照标准规定的相应档次最低限处罚。

(5)从重处罚的适用,即依照标准规定的最高档次处罚,包括:

A、因偷税被处罚又采取同样的手段进行偷税的;

B、妨碍追查,干扰检查,拒绝提供情况,或者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阻挠他人提供情况的;

C、为逃避追缴税款、滞纳金而转移、隐匿资金、货物及其他财产的。

(6)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对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罚标准的设定。国税函〔2005〕19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依法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或处于亏损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虚报亏损而定性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罚标准应根据“虚报亏损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而设定,如:

(1)编造虚假计税依据5万元以下(含),或虚报亏损数占当年自核亏损额的5%(含)以下,罚款2000元以下。

(2)编造虚假计税依据5万以上10万元以下(含),或虚报亏损数占当年自核亏损额的5%以上10%(含)以下,罚款5000元。

依此类推,以上两项标准不统一时,从低适用。

3、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拒绝缴纳税款和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五种行为处罚标准的设定:未经纳税辅导或税收宣传的,处不缴或少缴税款,或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经纳税辅导或税收宣传的,处不缴或少缴税款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五)妨害发票管理的处罚方案

1、对非法印制发票、非法生产发票相关物品的行为。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没有发票印制权的企业或者个人非法印制发票(《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二条、第七十一条);二是有发票印制权的企业违法印制发票(《办法》第三十六条);三是非法制造发票防伪专用品(《办法》第三十六条);四是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第三十八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

(1)对第一类、第四类行为,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两种情况,分别设定10000元、30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50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对第二类、第三类行为,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2、未按规定规定领购、开具、取得、保管发票,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对发票的检查的行为(《办法》第三十六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3、非法携带、邮寄、运输、存放空白发票的行为(《办法》第三十七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4、倒买倒卖发票、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办法》第三十八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两种情况,分别设定10000元、30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50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的(《办法》第三十九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由税务机关没收非法所得,行为导致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10000元(含)以下的,设置不低于百分之十的处罚下限;行为导致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10000元以上的,设置不低于百分之二十的处罚下限,上限为一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4、《税收执法基础知识》P313-319(全国税务人员执法资格统一考试用书,主编:郝昭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作者:张旭 王峰 王军 傅维德

第四篇: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管理办法

海政法[20013]836号

2013年12月6日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海事行政处罚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等实施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海事管理机构查处违法行为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综合考虑法律目的、违法行为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在职权范围内对是否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等进行综合裁量,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权限。

第四条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国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的管理工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辖区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管理和实施,法制部门具体负责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归口管理。

第五条 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实施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海事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应当平等对待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不得以案件本身以外的因素差别对待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一致;

(二)过罚相当原则。海事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与海事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当,避免出现处罚畸轻畸重、重责轻罚、轻责重罚等情况;

(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海事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既要处罚海事违法行为,又要教育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

(四)程序正当原则。海事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充分听取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意见,依法保障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五)综合裁量原则。海事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综合、全面考虑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主客观因素,不能片面考虑某一因素进行处罚。

第二章 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适用

第六条 海事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相同或相近的案件,在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同或相近。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种类可以单处或者并处的,可选择适用;规定应当并处的,不得选择适用。

第七条 从轻处罚是指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在法定的海事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停滞作出的较轻处罚种类或者较低幅度的行政处罚;减轻处罚是指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在法定的海事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最低限以下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

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自然人有海事违法行为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海事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三)受他人胁迫实施海事违法行为的;

(四)配合海事管理机构查处海事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第八条 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处罚:

(一)在共同海事违法行为中起次要作用或辅助作用的;

(二)能够主动中止海事违法行为,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主动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自身海事违法行为,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经海事执法人员指出后,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

(五)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或者污染责任事故后,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积极采取应急行动,有效减轻危害后果的;

(六)积极配合海事管理机构调查,主动提供海事管理机构尚未掌握的自身违章证据的;

(七)检举其他当事人的海事违法行为,经查证发福的。

第九条 从重处罚是指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在法定的海事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内依法作出的较重处罚种类或者较高幅度的行政处罚。

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一)造成较为严重后果或情节恶劣的;

(二)一年内因同一海事违法行为受过海事行政处罚的;

(三)胁迫、诱骗他人实施海事违法行为的;

(四)伪造、隐匿、销毁海事违法行为证据的;

(五)拒绝接受或阻挠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从重处以海事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本条第二款第(一)项所述的“较为严重后果或情节恶劣”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一)海事违法行为导致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污染事故达到一般及以上等级的;

(二)海事违法行为被认定为故意向水域排放禁排污染物的;

(三)海事违法行为导致公共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命伤亡的;

(四)海事违法行为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对检举、举报人打击报复,查证属实的;

(六)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或者污染事故逃逸的。

第十条 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不予处罚:

(一)不满14周岁的有的海事违法行为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海事违法行为的;

(三)海事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依法不予处罚的情形。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海事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第十一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对常见海事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裁量时。应当按照《常见海事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以下简称《基准表》)执行。对《基准表》中未列明的海事违法行为,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裁量原则和规则,以法定的海事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为基础给予处罚。

《基准表》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另行制定。

海事管理机构查处的海事违法行为未被列入《基准表》的,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或者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可以制定本辖区海事违法行为处罚裁量基准,并报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第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依法拟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从轻处罚的,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裁量:

(一)具体海事违法行为列入《基准表》,具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法定从轻情节的,应当按照《基准表》轻微档次实施处罚;

(二)具体海事违法行为已列入《基准表》,具有本办法第八条的从轻情节的,可按照《基准表》轻微档次实施处罚;

(三)具体海事违法行为未列入《基准表》,具有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从轻情节的,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裁量原则,在法定处罚幅度内给予25%及以下比例的处罚;

第十三条 具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法定减轻情节的,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裁量原则,在法定的海事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最低限以下给予处罚,但不得低于法定处罚幅度下限的20%。《基准表》中已经具体列明减轻处罚幅度的应当按照《基准表》执行。

海事行政处罚种类为吊销资格证书的,不得减轻为暂扣资格证书。

第十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从重处罚的,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裁量:

(一)具体海事违法行为已列入《基准表》,具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从重情节的,应当按照《基准表》严重档次实施处罚;

(二)具体海事违法行为未列入《基准表》,具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从重情节的,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裁量原则,在法定处罚幅度内给予法定幅度75%及以上比例的处罚。

第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拟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处以从轻、减轻、从重或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收集相关证据,没有证据证明相关情形存在的,不得实施从轻、减轻、从重或不予行政处罚。

第三章 行政处罚裁量程序

第十六条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制作《海事行政处罚特殊情况处理审批表》,说明事实和理由,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执行,但《基准表》中已经具体列明处罚幅度的除外:

(一)具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从轻情节,拟作出从轻处罚决定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从重情节,拟作出从重处罚决定的;

(三)拟作出不予处罚或者减轻处罚决定的。

第十七条 海事管理机构在实施从轻、减轻、从重处罚时,应当在送达《海事违法行为通知书》或者《听证告知书》时,一并告知拟作出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的事实、理由的依据。

《海事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应当裁明减轻、从轻、从重或不予行政处罚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第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在行使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时,应当充分听取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意见,对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海事管理机构不得因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十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的海事行政处罚案件,应经海事管理机构法制部门预审后,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一)拟作出对自然人罚款或者没收非法所得,数额超过1万元的;

(二)拟作出对法人或组织罚款或者没收非法所得,数额超过3万元的;

(三)拟撤销船舶检验资格的;

(四)拟没收船舶、没收或吊销船舶登记证书的;

(五)拟吊销船员职务证书、吊销海员出境入境证件的。

第四章 行政处罚裁量的监督

第二十条 上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下级海事管理机构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一)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裁量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实施行政处罚裁量的;

(三)因实施行政处罚裁量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四)因实施行政处罚裁量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五)因实施行政处罚裁量不当,给海事违法行为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五章 附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法定处罚幅度内是指最低和最高处罚数区间。如法定处罚幅度为100元至1000元,第十二条中“在法定处罚幅度内给予25%及以下比例的处罚”是指100元至325元;第十四条中“在法定处罚幅度内给予法定幅度75%及以上比例的处罚”是指775元至1000元。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及《基准表》为海事管理机构行使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内部规范文件,不得在海事行政处罚执法文书中作为处罚依据直接引用。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关于规范行使海事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海法规[2010]302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规范行政

执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的必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

政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规范行政处罚自

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牵头组织,省政府各部门可以根据《陕

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制定本系统的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陕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准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含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行

政处罚权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享有的自主决定权和处置权。

第三条本省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处罚自由

裁量权的规范工作。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施行政监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权工作的指导。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权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则:

(一)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具有法定依据,符合法定程序,在法定权限、种类和幅度

范围内行使;

(二)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

(三)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

危害程度相当;

(四)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给予基本相当的行政处罚;

(五)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适当必要,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第六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是指行政机关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裁量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依照过罚相当原则,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每个阶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以确保处罚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制度。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定程序和备案程序参照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定执行。

第七条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本规定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并对本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可以细化和量化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内容逐个制定基准。

第八条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定裁量基准应当合理划分裁量阶次,综合考虑法定裁量因素和酌定裁量因素,将裁量因素与阶次划分有效结合;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种类的,应当明确适用不同种类行政处罚的具体条件;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涉案标的、主观故意、违法手段、社会危害程度、行为人具备的客观条件等情节划分明确、具体的不同等级;

(四)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九条裁量阶次一般划分为从重处罚、一般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不予处罚5个阶次。

(一)从重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几种处罚种类中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内选择较高限度予以处罚;

(二)一般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不具备减轻、从轻、从重处罚情节,且应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的,按照规定的处罚幅度中限予以处罚;

(三)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几种处罚种类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内选择较低限度予以处罚;

(四)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一种或几种处罚种类之外选择更轻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最低限以下予以处罚;

(五)不予处罚,是指在某些法定的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依法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不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从重处罚:

(一)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

(二)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暴力抗法等尚未构成犯罪的;

(三)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四)违法行为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

(五)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六)胁迫、诱骗他人或者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共同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八)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二)受他人胁迫、诱骗、教唆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涉案财物或者违法所得较少的;

(四)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五)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年龄不满14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违法行为超过法定追究时效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十三条上级行政机关制定了裁量基准的,下级行政机关可以直接适用,如地区差异较大,下级行政机关可根据区域实际,制定本级适用的裁量基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制定、变更或者废止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对于社会影响面大、公众关注度高的行政处罚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公开处理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依照本规定第十条从重行政处罚案件或者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必要的材料按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由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二)由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做出决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备案。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就备案的案件进行审查,发现案件违法的,应当予以纠错或者撤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撤销案件的,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政府工作部门责令备案,拒不备案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监督制度,通过行政执法投诉处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复议、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形式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作为依法行政内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

第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本规定,或者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致使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依照《陕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机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规制行政处罚裁量权运作机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自查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法制办《关于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浙府法发[2011]3号)和杭州市法制办《关于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则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处罚 自由裁量权规则(试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预防职务犯罪,保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合法、公平、公正,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5篇)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规范行政执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浙江省林业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

    浙江省林业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林业系统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公平、公正地行使林业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

    湖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湖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第一部分 土地行政处罚 一、非法占用土地(一)处罚依据 1、《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

    青海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

    青海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 (2012年11月28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12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94号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行......

    多管齐下,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县局多管齐下,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县局根据法制部门的要求,多管齐下,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裁量权、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加强执法人员学习培训、以促进执法人员规范执法,......

    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

    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 为正确行使行政出发自由裁量权,严格执法程序,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适用、规范运行,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