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管理学笔记(11-12章)
行政管理学笔记(11-12章)
第十一章行政绩效评估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实行和开展行政绩效评估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三、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分类: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
1、经济发展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社会就业率、进出口总额。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
3、政治发展指标:行政机构管理指标、行政决策指标。
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
1、经济评估指标。
2、效率评估指标。
3、效益评估指标:质的量化展示、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质量保证体系。
4、公平评估指标: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性的公平、机会公平、代际公平。
四、行政绩效评估过程的各个阶段。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五、行政绩效评估信息收集方法的含义。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总和。主要方法如下:
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
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
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
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六、行政绩效评估定量测定方法的含义。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用于测定行政管理的经济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序的方法的总和。主要的方法如下:
1、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
2、成本-收益评估方法。
3、成本-效益评估方法。
七、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八、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九、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2、公务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制约行政绩效。
十、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十一、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治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需要立法保障。
2、公民参与机制是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第十二章行政发展
一、行政发展的含义。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三、行政发展在内涵上大都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行政体系的能力发展过程。二是行政体系的功能改善过程。三是行政关系的改善过程。四是行政体系的结构优化过程。
四、行政发展模式的含义:是指行政发展的特点、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总称。
五、按照地区特点来划分: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希腊模式、内源式发展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
六、按照行政发展的内容来划分: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企业家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进行授权改革来实现的行
政发展模式、以实现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七、分析西方国家行政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中介组织成熟,产权制度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界限明晰,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行政系统中来。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西方行政发展得以成立的根本基础。
第二,信息产业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价值与观念,而且为行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第三,制度创新能力强。
八、行政发展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技术因素。
九、行政发展内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
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十、行政发展外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十一、外政发展内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来自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十二、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而实施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十三、行政改革的内容: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
十四、行政改革的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
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十五、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特征。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十六、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
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
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
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
十七、加入WTO后中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第二篇:行政管理学笔记
行政管理学
张永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重印
第一章 绪论
一、对行政的含义的四种定义:
1)三权分立的视角: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行政、司法三类,主张三权力的相互制衡。认为行政是政府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物。台湾学者将此观点谓之“法律执行说”。
2)从政治与行政视角: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活动的领域,主
要指国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指实现国家目标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指国家政策的执行。美国学者古德诺的名著《政治与行政》之指出国家功能两分法,认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这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既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谓之政治,后者谓之行政。
3)从管理功能的视角:在怀特
4)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1-3章笔记)
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由来和含义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衍变而来的。(单)2、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科学概念。(单)
3、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肯定并阐述了这一概念。(单)
4、“思想”二字的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5、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含义及其研究领域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说。二是关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三是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多选)
2、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不是研究人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领域,而是研究人的某一特殊矛盾和特殊领域。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多选)
3、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理论研究。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的研究。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文献和领袖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多选)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
一、思想政治工作学范畴的含义
1、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可分成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单)
二、物质与意识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象。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它对物质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单)
三、思想与行为
3、思想内部有严密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也称感知层,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二是中层,也称观念层,包括利益观、幸福观、生死观、道德观、政治观等;三是核心层,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单、多)
4、思想与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一是思想支配行为,是行为的先导。二是行为反映思想,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三是行为对思想有反作用。
四、政治与经济
5、政治与经济是思想政治工作学中的基础性范畴。
6、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政治,一般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主要是观念性的政治。同时兼有这项工作要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意识。
7、政治对经济反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政治千方百计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二是政治对经济既能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发挥阻碍作用。
五、主体与客体
8、客体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主动配合主体实施教育计划;二是能以自己的特长去影 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三是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四是能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
9、主体与客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三是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多)
六、个体与群体
10、个体与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学认为,个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个体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二是个体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三是个体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多)
七、认识与实践
11、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说到底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单)
八、教育与管理
12、教育与管理有密切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互相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教育离不开管理,它需要管理来规范、调控和保障。另一方面,管理也离不开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法规、制度、纪律等管理手段产生认同,自觉遵守。只有教育与管理双管齐下,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保护先进、鞭策落后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育人树人环境。(简答、多、单)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1、思想政治工作学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以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④党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多)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单)
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
2、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精神万能论”的错误在于。所谓“精神万能论”是离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精神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甚至可以脱离物质、代替物质的程度。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论。(单)
4、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真正含义。列宁这个论断,是从取得政治和保持政权这个根本问题上讲的。
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
5、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引导人们正解认识和处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思想教育如果离开了物质利益那就出丑。(单)
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工作学必须吸收相关学科的精华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6、马克思把“需要”划分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两大类,把人们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劳动需要若干方面。
三、思想政治工作学与企业文化理论的关系
7、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西方企业文化的不同点。①性质不同。②内涵不同。③内容不同。④方式不同。(多)
8、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共同点。①工作对象基本相同。②服务方向基本一致。③实现目的比较相近。④途径和方法基本相通。⑤内外环境基本相似。
9、工作对象基本相同。我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10、服务方向基本一致。我国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建设服务。
11、实现目的比较相近。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服务。
12、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互相推动,共同发展。①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②思想政治工作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③企业文化建设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特征
13、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特征。①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党性很强的一门科学。②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群众性很强的一门科学。③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④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吸收多学科精华的综合性科学。(多)
14、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本质特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首先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其次是由思想政治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再次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属性决定的。
15、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群众性很强的一门科学。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亿万群众的工作,列宁还强调说:“凡有群众的地方,不论工作多么艰苦,都应当系统地、不屈不挠地、坚忍不拔地、耐心地进行宣传和鼓动工作。其次,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来看,是由几百万政工干部和广大群众来做这项工作。(多)
16、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首先,这让科学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广大政工干部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且还能指导广大政工干部运用这门科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这门科学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城市各行各业,而且在农村也可以应用,尤其是它还能有效地应用在军队、公安和政法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驰名中外的。再次从这门科学的应用内容来看,既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增强人们的综合,又能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推动“四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1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
答: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基本范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的,政党和战略策略等问题。(简答)
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体系
1、思想政治工作学所要研究的基本规律是这门科学的基石,主要有三个方面,即①关于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②关于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规律。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思想的基本特性及其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思想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性
2、思想的本质属性同人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同时还包括伦理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总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人的思想具有哪些基本特性呢?①稳定性。②可塑性。马克思曾经说过:“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③时代性。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④导向性。⑤传递性。思想,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够交流和传播,传递的手段主要是语言、文字、符号、情感等。(内在思想和处化思想)
二、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思想产生形成的基础
4、形成思想的物质器官是人的大脑,大脑并不是思想的源泉,思想源于客观,源于现实,源于实践。
(二)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和规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5、人脑的反射活动即思想形成的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和环节:①刺激环节。②感受环节。③传递环节。④形成环节、⑤处理环节。
第二节
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影响思想的因素及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
6、客观外界作用于人们头脑产生思想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四类:①物质因素。②政治因素。③精神因素。④社交因素。
7、这里所说的“影响”,①指影响人们形成某种思想。②指动摇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某种思想。③是指检验或校正某种思想。
8、构成人们行为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表情。②语言。③动作。
9、思想支配行为必须经过以下四个重要环节:①需要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许多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有四大需要:一是物质需要;二是精神需要;三是交往需要;四是劳动需要。物质需要是最根本的。②愿望环节。③动机环节。④意志环节。
10、动机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其间意志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行为的反作用与思想支配行为的最终目的
11、思想支配行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行为改造客观世界。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12、我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是由许多具体规律组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必须按照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必须遵循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来确定。③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必须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激发人的积极性。④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把软件工程建设同硬件工程建设融为一体。⑤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多、简)
13、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进和创新。(简)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之所以强调党的领导,①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服务,进而为党的伟大事业服务。②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健康发展,即沿着马克思主义轨道发展。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其他工作协调起来,求得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保证。
14、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还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性。(简)
教育和管理都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和行为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自觉地以改革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不断创新。这里所说的改革精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改革精神的实质是倡导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 适应时代的新变化,研究现实的新情况,形成改进的新思路,采取改进的新办法,开创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改进创新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体系
一、学习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理念体系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构成
15、理论体系主要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创新理论三部分组成。
16、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和理念体系形成发展史等内容。
17、应用理论主要回答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四大问题: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门科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论”。②回答“干什么”的问题。简称“任务内容论”。③回答“怎样干”的问题。即回答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形成了“方针原则论”、“环境影响论”、“科学程序论”、“方法艺术论”等一套原理。④回答“谁来干”的问题。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党的领导论”和“政工队伍建设论”。(单、多)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
浅谈行政领导艺术
行政0916 段睿 指导老师 原丁
[摘 要]行政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运用领导的技巧,这种应用技巧就是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中,运用科学理论,熟练而有效实现行政目的的技巧、手段与特殊方法。它是领导者的智慧、胆识、才能、经验的综合反映,始终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任何行政目标的实施与成功,都离不开行政领导者的组织指挥。然而行政领导者对于各方面的掌握与支配,工作完成的质量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处事艺术、授权艺术等等,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领导艺术。因此,研究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是领导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行政 领导 艺术
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方式、技能等的操作性综合,也就是那些非程序化、非模式化、非定量化的高潮的领导技能。行政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者的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是行政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而形成的,它属于行政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权变性较强的部分。
行政领导艺术对行政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它本身所具有的超规范和非模式化途径达到的,是通过行政领导对偶发性的特殊情况的艺术化处理而获得的,是将个人经验与科学规则有机结合为领导方法而达成的。
一、行政领导艺术的分类
事实上,领导艺术存在于每一个领导行为之中,有多少种领导行为就会有多少种领导艺术,诸如用人艺术,团结艺术,批评艺术,决策艺术,指挥艺术等等,其实际类型是很多的。从领导事务的类别上进行区分,可规划为授权艺术、用人艺术、运时艺术、处事艺术;从范围影响上进行区分,可规划为总体性、局部性、专业性的领导艺术。
(一)行政领导事务类型上的领导艺术
1.授权艺术
授权是指领导者将自己一定的职权授予下属去行使,使下属在其所承担的职权范围内有权处理问题,做出决定,为领导者承担相应的责任。授权员工属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是员工实现自我领导的有效途径。
1)授权的原因。授权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间接性原因。由于领导行为与领导目标的间接性,领导只授权下属,才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效地完成组织
目标。二是专业性原因。由于组织活动的多样性和专业化特点,领导不可能事事精通,因此只有授权给具有管理能力的专才,才能完成组织目标。三是复合型原因。由于现代领导是下属与领导者融为一体的参与型活动,领导者、执行者区分不明显,才能更好的完成组织目标。
2)授权的类型。授权的类型主要有: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3)授权的原则:a.因事择人,视能授权;b.明确权责,适度授权;c.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4)授权应注意的问题:a.谨防“反授权”:就是下级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反授给上级,即把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问题、矛盾推给上级;b.防止“弃权”:就是领导者所拥有的决策权、奖惩权、监督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c.防止“越权”:就是大权旁落,下属行使了上司的职权。
2.用人艺术
用人艺术,主要讲究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这是最大限度利用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用人艺术的最低要求。然而,“知人善用”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如何知人识人,古今中外领导科学中,有太多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所谓“知人”,就是全面地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地发现和识别人才。人各有“长”有“短”,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点,人无绝对的优点和缺点,关键是领导如何用其所长。“知人”是为了“善任”,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用人原则,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知其短长扬长避短、了解下属、奖罚合理,适当激励、用养结合。量才录用、能职相称是很值得重视的。人性是最变幻莫测的东西 管理者如果能掌握其中的奥妙 所有管理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在古代有很多杰出的领导者和政治家,都知人善用,诸葛亮的用人的用人艺术: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志。
3)咨之以计课而观其识。
4)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正确的用人不仅在于知人善任,用心地考察干部,确切地了解干部,把他们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要人尽其才,领导者要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组织内部协调,密切配合,还要才尽其能,不断地满足下属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能量
3.处事艺术
行政领导者在干好自身领导工作,专心本业,忠于职守的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光明正大,因人制宜,宽容处事等等,纵观世界全局,事情零星而杂乱,实际却只有两个因素,一是人,一是事,人要做事,事要人做,做好人的工作,就等于把事情办好。在领导者的位置上所遇到的处事对象是人。人的性格、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精神境界、个人追求各有不同能力也有强弱,不能用同一方式去处理,要视各人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待,而这些恰恰都是行政领导者处事的要则。
4.运时艺术
运时艺术,既包括领导者对自己本职工作事务处理的时间安排,也包括他对本组织内各类事务处理的时限的了解和运筹。总的来说,对提高领导效率大有帮助的运时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运筹时间。这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最重要的途径。领导者想要完成组织行政目标,并试图获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科学运筹时间。在领导工作中科学地运筹时间,是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对于领导效能来说,赢得了时间的主动,就等于赢得了胜利。
(2)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就是领导者合理安排时间消耗比例,把要完成的工作,依据工作的轻重缓急、规模大小进行分类,按照时间先后次序安排好,然后按预定计划逐步完成。合理安排工作程序的基本要求有:1)明确工作先后的次序,先主后次。2)建立严格的时限要求,提出了具体工作的明确时限要求,严格规范时限计划,并按预先规定的时限检查或总结完成情况。3)最重要的是安排处理好整体工作与局部工作的日常工作计划。
(3)提高时间利用率。处理工作事务,要专心致志,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延长内在时间,努力提高每一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要善于挤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握高效率的黄金时间段,从而提高效率。
(二)行政范围影响意义上的行政领导艺术
1.总体性领导艺术,即着眼于全局性问题,善于洞察全局形势,善于分辨时机,抓住有利时机,并能够利用良好机遇,这是行政领导有效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掌握好局部性的领导艺术,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解决局部微观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2.专业型的领导艺术。它是各级各类行政领导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以把握和运用的。任何一个领导,都应真正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部门的现状、问
题、潜力、趋势,也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只有对领导工作了如指掌,才能灵活机动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面对问题从容不迫的应对与解决,确保提高效率。
二、行政领导的运用
1.审时度势,多谋善断。
2.行政领导者要履行好领导职能,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就必须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并科学地使用人才。
3.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5.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6.巧妙安排时间。
7.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8.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要善于根据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把握最佳适度的领导艺术。
9.各个行政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权范围,都应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超越职权。
三、行政领导在行政领导中运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领导活动中唯一有自觉能动性的因素。而领导活动正是通过对人的领导,进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改造的社会实践过程。在领导活动中,如果离开了人,忽视对人的领导和使用任何领导活动都不能进行。在科学社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系统化、人员知识化的当代社会中,领导者的用人职能就显得更为突出了。领导者如果不注重广泛发掘人才,把合适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从上到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即使个人才高八斗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也很难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现代领导者。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领导艺术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领导,就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反之,不重视领导艺术,没有任何领导技巧,必然使工作陷于瘫痪,使其处于被动、盲目和混乱。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竞争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竞争,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人才,要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行政领导必须更新用人观念,改变思
维方式,努力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适应的人才观念,大胆启用一代新人,这是摆在每个行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领导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正如韩非子所说“下君尽已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能” 能够合理的运用领导艺术是即使领导者管理技能成熟的表现,也是领导者个人取得业绩的基础和条件。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能够运用好领导艺术,发挥其巨大效用,不仅有利于与下属之间建立良好、信任的合作关系,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团队工作效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使领导者从繁琐杂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最终提高工作效率。总之,培养造就领导者的领导技能,是各级行政领导者的一项战略性的任务。现代化的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要实现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就要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重视人的因素。而领导艺术主要就是针对于人的管理艺术,同时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和改进行政部门间的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政府机关的活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束语
在学习行政管理学学到了很多关于政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可以说关于行政的都有涉及,虽然不是很深入,但足够无门了解行政管理到底是学什么,更让我们了解了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行政领导的课程记忆特别深刻。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作为组织中的领导人,有很多权利,但也有很多的责任,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做绝对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组织的存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百度百科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国家权利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政府机构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部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表现在:
1、行政管理的权力基础是公共权利。
2、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管理的宗旨是为公共利益服务。
4、行政管理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责任。
5、行政管理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3、“组织理论之父”之称的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关于官僚组织的论述对传统管理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4、社会人的假设得到霍桑实验的证明。
5、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目的与意义:
1、行政管理学是掌握行政管理规律的入门课
2、行政管理学是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的必修课
3、行政管理学是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的基础课
4、行政管理学是提高各行各业管理水平的辅助课。
6、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主要方法:
1、历史的方法
2、理论的方法
3、调查的方法
4、比较的方法
5、系统的方法
6、案例的方法。
7、政府:广义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机关,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侠义的政府,专只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8、我国政府的基本含义:
1、国家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由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
2、政府不仅要向本级权利机关负责,而且要向一级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和接受其监督。
3、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从范围来说是全方位的。
4、政府拥有法定的执行和管理的行政权利,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指挥活动。
5、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宗旨,是一切行政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9、行政权利的特征:(1)、内在特征:
1、行政权利的阶级性
2、行政权利的社会性
3、行政权利的渗透性
4、行政权利的有限性(2)、行政权利的外在特征
1、行政权利运行的方向与轨道
2、行政权利运行的层次
3、行政权利运用的时效4行政权利运行的统一
5、行政权利运行中的权利膨胀。
10、论述我国政府职能的形成、发展和改革。(P41)所谓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它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内容、过程和方式等。(1)从静态看,行政职能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性质。(2)从动态看,行政职能反映政府活动的过程、作用方式和左右方向。行政职能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政权组织的一系列职能所构成的,呈层级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其作用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1、形成:193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下设35个部门管理各工作。行政职能体系的弊端:职能庞杂,运行紊乱,职能错位,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效率低下 职能膨胀,机构庞大。
2、发展与改革: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1987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进一步确定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行政体制改革核心问题。1992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将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宽度深度加深。2002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新的指导提出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效率2007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对我国今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新观点举措。
11、政府和市场失效的表现。(1)职能庞杂,运行紊乱(2)职能错位,政企不分(3)职能交叉、效率低下(4)职能膨胀、机构庞大
12、行政组织: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13、行政组织的特征:A政治性它代表国家行使政治职能 B公共性 无论何种阶级特征的行政组织都具有公共事务的职能 C系统性 任何国家行政组织都有 D法制性 行政组织是依法建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 E权威性 国家行政组织通过这个种法定权力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导干预。
14、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具体指一个行政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的法定形式
15、行政目标体系:
1、总目标:即反映行政组织基本功能的总体目标,明确规定行政组织成员基本的活动方向,并为人们进一步分解组织目标提供基本点。
2、职能目标:描述了行政组织内部具体的活动项目,指明组织成员应当开展的工作,本质上反映的是组织内部机构的工资职能,因而称为职能目标。
3、工作目标:它主要规定的是目标主体在阶段时间内应所完成的各项具体工作。
16、(选择)行政组织的部门体系:
1、领导机关:行政的领导机关是指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职能机关:指中央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工作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局等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工作部门——委、厅、局等。
3、辅助机关:是为领导机关或职能机关实现行政目标,完成行政管理任务,在行政管理系统内部承担辅助性工作任务的机关。
4、派出机关: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省级、市辖区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7、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历程与目标
历程:
1、初期基本格局的形成(1979-1957)
2、三次由精简到膨胀的循环(1958-1987): 1、1958年开始,中央向地方大幅度放权,1960年前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和比例失调现象。
2、第二次精简到膨胀的循环是1966-1981年,3第三次精简到膨胀的循环是1982-1987年。
3、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的机构改革(1988年至今)
目标:
1、转变政府职能
2、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3、提高行政组织的法制化水平
4、提高行政组织的管理水平。
18、公共组织的作用是什么:
1、政府是国家各种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2、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3、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及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4、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19、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0、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则:
1、公平、公开竞争原则
2、党管干部原则
3、法制管理原则
4、功绩原则。
21、论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同:
1、法制管理。
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3、功绩制原则。
4、分类管理。
异:
1、不搞政治中立 西坚持中立立场文管任员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中要求公必须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坚决捍卫执行党路线方针政策四项基本原则。
2、坚持党管干部:中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公务员制度是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是独立之外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中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西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所谓政治化和事物官的所谓职业化。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特权。西方文官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是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22、行政领导:指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活动和从事这种领导活动的人。
23、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2、道德品格素质要求
3、文化知识素质要求
4、身体、精神素质要求
24、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中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行政管理的实践表明,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先导,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切行政行为都是围绕着行政决策进行的。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础。
2、科学的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前提。
3、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名族的存亡。
25、、试论述行政执行是检验行政决策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
行政执行的前提是行政决策目标实施前必备的主观条件,包括:
1、行政决策合法合理,这是行政执行的前提,决策的制定必须严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
2、行政执行的物质条件充足,人和行政执行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作为前提没有物质条件所有的行政执行都将无从说起。
3、行政执行组织条件完备,它能保证顺利开展各种组织措施如机构的建立、人员设备权限划分等。
26、行政公共关系: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27、行政公共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权威性2课堂的复杂性
3、目的的特殊性
4、传播条件的优越性。
28、行政公共关系的基本任务:
1、正确把握公共舆论
2、完善传播机制、健全沟通渠道
3、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
29、行政沟通的作用:
1、行政沟通是消除矛盾、改善关系的必要手段。
2、行政沟通是调解矛盾、提高效能的重要途径
3、行政沟通是鼓舞士气、客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