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近二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评价,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
【关键词】
选择探究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评 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可以这么说,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起始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先奏
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英国的柯南道尔在爱丁堡大学医科系就学时,医科教师贝尔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将一只装满琥珀色液体的杯子放在前排的课桌上,说:“这是一种特效药水,让我们大家尝尝它的味道,我先做个样子,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说完,贝尔先用一个手指在杯中药水里蘸了一下,然后放进嘴里吮了一口。学生们依次走到杯前学着老师的样子尝药水,尝过之后,全都皱起了眉头。贝尔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什么没有?”学生听了,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柯南道尔也不明白,站起来问:“老师,您不是让我们学您的样子尝药水的味道吗?”贝尔笑了笑,说:“对。”他让柯南道尔坐下,伸出右手的两个指头对学生说:“我是要你们学着我的样子尝。刚才我蘸药水的是食指,而放在嘴里的却是中指,因此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尝到。而药水的味道很不怎么样,我已经从你们皱着的眉头上观察出来了。你们不观察,所以吃苦头,要记住,观察是科学成功的先奏。”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
什么是科学观察?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科学的观察至少主要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丰富细致的信息。就是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当然“观察”得越仔细,“观察点”越多,“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
(2)准确细致的描述。观察不仅是“观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内容是被观察到的东西是什么样,也就是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描述,除用语言文字外,还可以用图画、图片,但更多的科学观察,特别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强调的是数据的搜集,通过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定量的描述。
(3)客观真实的记录。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能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锻炼观察能力,要培养每个学生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同时,还要有中心兴趣。有了中心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星空,特别是对银河、火星、月亮等观察兴趣很浓,能长期坚持并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可以增长知识,打开思路。有的学生对植物很有兴趣,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发芽到发育、成熟,并做了大量观察日记。教师也经常给以指导,辅助以必要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表达能力。观察兴趣,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少年儿童对自然界的岩石、流水、风、雨、霜、雪、露、电、雷、动植物等都很有兴趣。时间久了,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就养成了。
(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1.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
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花的构造》,学生只是按平常的方法去观察花的话,往往只是注意到漂亮的花瓣。相反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的话,除了色彩艳丽的花瓣,他们还会观察到花的萼片、雄蕊、雌蕊等。例如《养蚕》只是泛泛地看,就不能发现蚕在一生中每个细微的变化,不会对蚕这一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确立一些观察的目标:蚕的一生经历哪些变化?蚕宝宝它是怎么样长大的,是怎么蜕皮的?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茧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实践时观察就会非常的仔细,同时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每天从蚕的颜色、形态、身长以及身体变化等方面进行记录,收获会更大。当他们想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再去观察一定带着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进行观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顺序系统进行。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像《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没有布置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之前,汇报交流时他们往往只能宽泛的说说在学校里看到哪些小动物,而具体地“小动物是什么样,有多大,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它们对外界刺激有什么反应”等这些问题能不能详细描述。因此,在观察之前应让学生首先制订观察计划:观察哪一种动物,观察这种动物的哪些方面,到什么地方去观察,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再如《太阳和影子》,在行动之前首先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内容以及怎么样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且事先进行预测。制定好这些计划后,再按照计划去进行观察。这样观察到的效果与没有计划、随心所欲的看的效果截然不同。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大多数同学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观察任何一样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有可能不一样。例如《花的构造》,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观察?“随意用手去撕开看,行不行?”“怎么样观察,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从里面到外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观察方法:从外到里,一层一层地进行解剖,解剖后按顺序排列好。《骨骼》一课,学生观察人体骨骼模型时,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到某一块或某几块骨头上,不能比较系统和全面地进行观察。教师在学生进行观察前,就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和顺序,启发学生思考:人体的骨头有很多块,我们怎么样去观察?我们可以将人体的骨头分成几个部分去观察?每个部分的观察,是不是杂乱无序的看?怎么样观察才有利于我们对骨骼有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思考,让学生发现采用先面后点、自上而下、从前面到后面的顺序观察最为有效。
4.进行观察。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即可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按计划完成所确定的内容,在观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观察计划。观察时要耐心和细致并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客观的记录。例如学生观察蜗牛,发出的声音使蜗牛受到了惊吓,它缩到壳里不出来,这时,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而应告诉学生要尽量避免发出很大的声音,静静地等待蜗牛出壳后再进行观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蜗牛的反应,并且及时记录下来。再如《冷热与温度》观察热水变凉的过程,学生事先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观察温度变化时就不能等温度计液柱停止时再读,同时要注意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有利于纠正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5.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在进行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实验时,会观察到在不同的斜面坡度拉动同一重物,拉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据按类别不同分别进行填入表格中不同的栏内。最后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在观察中应注意的事项
观察应注意些什么呢?一要忌漫无目的。许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东张西望,漫无目标,他们观察过的事物如过眼烟云,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因而总形不成观点。二忌片面观察。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观察表面,不观察内部;只注意现在,不注意过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这种片面观察,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例如《热空气和冷空气》,学生在观察热空气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了纸蛇的变化、杯子的变化,没有注意观察引起它们发生变化的条件,从而得出错误的观点。
(四)科学观察要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
观察和观察能力是在感知过程中提高的。因此,要培养观察力,就必须遵循感知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感知的一些规律也成为观察的基本规律。如协同律,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提高观察的效率。例如《一杯水的观察》,学生用眼睛看,发现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会流动的物体;用鼻子闻时,了解到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时,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再用手去摸时,感受到水的温度;这样比较全面的观察了水,综合的了解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通过长期不懈地实践和培养,教师可以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也使科学实验更加准确,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观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细心的培养。作为一名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知道,实验是引导小学生探究发现的要素之一,而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和整合性实验三个层次,那么,在不同的实验层次中,皆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并有不同侧重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敬请同行斧正。“做好”验证性实验,在被动模仿中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潜力
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在一致结论的基础上,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模仿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过程所进行的验证结论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特点是寻规蹈矩,按部就班,这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或丢弃这种实验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小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能使初学者体会和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而且这是快速步入通过实验探索自然奥秘大门的捷径,同时我们通过变换方式亦能达到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目的。
1.1在验证中求新,在求新中探究。在做验证性实验时,要多鼓励小学生思考本实验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更直接的方法,在求新中探究好方法,如小学生在被动模仿老师的演示《冷和热》的实验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这时老师可鼓励小学生换一换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教者可问:你能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和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或冷变热)的过程。通过反复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使小学生在仍然做这种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达到了求新而探究的目的。
1.2在验证中发散,在发散中探究。针对验证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探究。如某些对照性实验,就可以让小学生自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组进行探究,像《植物与环境》的对比实验,就可以启发小学生用不同植物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环境等进行对照实验。当用这一组植物(或某一类环境)做实验时,可启发学生能否用其它的植物(或其他环境)代替,来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分析植物的长势为何有所不同?让小学生在实验中去找答案。
1.3在验证中求疑,在求疑中探究。在实验中鼓励小学生要经常问: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能否那样做?如在鼓励小学生做验证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小学生质疑: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被水淹的原因吗?在得知了是因为缺少空气的原因后,又问:能否用给鱼用的加氧泵充气使种子萌发?接着教师鼓励小学生自行实验探索释疑。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学生探究实验的潜力就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2 “做活”启发性实验,在主动探求中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智力
启发性实验(国外称发现式实验),是在给出课题、提出要求、准备多种仪器用品等材料的基础上,由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式集增长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于一体,使小学生重在参与,在探究实验结论过程中发展小学生智力,而这种实验方法的掌握,将使小学生获益终身。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创造情境(或从录像、报刊、网上
查询),启发小学生思维——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有针对性的假设——正确设计科学性、可行性方案(常有对照组)——按要求操作实验(常多次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实验得出与假设相关的结论—进一步引申到实践中应用,同时检验整个实验的正确性。
2.1启发思路,唤醒探究意识。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现在小学生的思维又呈多极化状态,因此小学生自身并非是没有探究意识,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启发,这里需要教师做一些工作,如科学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向小学生提供一些有探究价值的报刊和网站;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放一些无土无公害蔬菜栽培等内容的录像;带领小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等等。实践证明,只要启发思路对头,就会唤醒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2.2创设情境,激发探究行为。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因此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如实验室全天开放,学校在可能的前提下应为小学生提供适当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等,为小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创造一定的条件;还应通过多种途径筹措一些资金让高年级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外出考察和调查,让小学生在大自然和新环境视野中迸发出新的探究火花;还可在放一段污水处理方面的录像的基础上,让小学生在思考启示中探究低耗、简捷处理污水的措施。还比如《热对流》的教学,就可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教者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用品和材料,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让小学生进行探究。
2.3评价导引,养成探究习惯。“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把探究的过程、创新的“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课都依据实验探究的情况,实施定性与定量评价,引导小学生树立长期探究的习惯。还可定期留探究性作业(像设计一种检验种子化学成分的设计方案等);让小学生撰写与探究实验相关的小论文,用以考察小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同时把评价作为一种创造性实践,也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植物嫁接、采集与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小动物饲养条件的实验与分析等,都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3 “做全”整合性实验,在多维探索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整合性实验就是把各类有依从和制约关系的实验内容,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多因子探究实验,完成一组或若干组实验任务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通过多角度拟题、设计方案、分析矫正(相关实验间交叉、重合等因素影响)、思考结论、撰写综合报告等程序进行,相对单因子因素实验要复杂得多,故属较高层次的探究实验。在要求高年级小学生做此类实验时,应尽量将各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3.1整合设计,树立整合意识。做实验,有时往往不是就单个因素进行探究,而是可对多个因素进行整合,在做一个整合实验中,探索多个方面的结论,从而使小学生树立整合意识。同时小学生无论何时做实验,都应在考虑得到可能的实验结果时,也要捕捉那些在做整合实验前并非设想但却在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从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科学中与真理擦肩而过的遗憾中汲取教训,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
3.2整合实验,培养多维思想。把实验过程整合到一起,在实验中进行多维思想训练。如在做昆虫饲养的实验时,就有探究影响昆虫生活习性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土壤、食性等)、探究昆虫的全部生活史(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生长状态等)、探究该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若有害则探究防治方法,尤其是生物防治方法;若有利则探究保护与利用途径和方式)等。通过这种较为复杂的整合性实验,小学生自行思考、设计、操作、整合,由此培养了小学生的多维思想。
3.3整合结论,提高综合能力。实验结论的整合至关重要,它能把分散的、零散的因素,通过整合得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规律性的结论。就象达尔文把自己多年的考察所观察到的生物现象进行整合,最终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那样,综合自己在实验中的各种参数,得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结论。如象昆虫饲养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整合出一篇这种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调查报告》来,使小学生在分析归纳中提高综合实验的能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评论文:科学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丁营小学:刘凯
2012年3月3日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丁营小学:刘凯
【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
【关键词】选择探究主题合作学习
探究能力科学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
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老师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应该看成为世界的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
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
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小学科学教育》
第三篇:《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开题报告
扬州市仙女镇双沟小学翟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自主学习”方兴未艾,但如何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何使创意意识的培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本课题试图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创新教育的体系,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究,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探寻与探究能力的生成相关联的因素,建立探究学习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形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科学课程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理论层面上讲,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的指导思想。如今,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正逐步提高。但是各地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实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本课题把实验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一种新的课题研究思路,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向前的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层面上讲,当今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而一切创新源于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其次,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第三,科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生龙活虎,蒸蒸日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步骤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3.4~2013.8)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信息,进行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9~2014.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14.1~2014.12)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
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本课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科学小制作、小发明、论文集、教学录像等。
第四篇: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陈世荣 邮编404701手机*** 说
明
:
本
文
是
重
庆
市
教
育
学
会
0 9年
批
准
立
项的 第 六
届
基
础
教
育
科
研
课
题
——《
农
村
小
学
语
文
探
究
性
阅
读
教
学
策
略
实
践
研
究
》(课
题
文
号:X H K
T 0 9 X 3 6)的 阶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再如:《“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从画线部分可以体会到()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②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再如第十二册实践活动《搞一次环境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群,对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撰写调查报告。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
(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
(3)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第五篇: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大足邮亭中学杨永书
[内容提要]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本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结合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从而总结出一些方法。
[关键词]探究教学培养猜想能力
目录
一、的猜想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1
(一)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1
(二)猜想具有创造性-----------------------1
(三)猜想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1
二、鼓励学生敢于猜想--------------------1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1
(二)适时启迪,培养学生的猜想信心-2
三、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2
(一)利用已有物理知识进行迁移猜想--2
(二)抓住物理规律进行有效猜想------2
(三)运用直觉进行快速猜想------------3
注释---------------3
参考文献----------4
物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根据经验或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或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初中物理教学,除了要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终极目标是造就人的创造才能,猜测和想象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进行猜想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现结合自己的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科学的猜想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一)科学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 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猜想具有创造性
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猜想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猜想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罗杰斯①认为,“心理自由”或“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构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就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来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敢于发表意见、敢于猜想。假如我们教师给学生的是一种“无法亲近、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么,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猜想与假设,他也不敢告诉我们,当然无法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猜想,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表扬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哪怕是较为荒唐的猜想也要积极对待,而不能讽刺挖苦。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适时启迪,培养学生的猜想信心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猜想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科学史中科学家由大胆猜想而导致重大科学发现与科研成果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比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时,教师普遍认为学生会非常容易地提出合理的猜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同学猜想串联电路中越靠近电源正极的位置电流越大,越靠近电源负极的位置电流越小,对这些同学老师没有简单批评或直接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首先肯定他们能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将这些猜想与其他猜想排列在一起,通过后面的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验证该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真正理解电路中电流的形成。在这一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进行猜想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其创意加以表扬,培养其猜想的积极性自信心。有了猜想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不管正确与否都要亲自动手与证明的良好习惯,一旦猜想被证实,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猜想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一旦学生的猜想不正确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启迪与引导,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猜想积极性,并且教师也可以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去积极参与学生的猜想与反驳,有时甚至可以有意提出错误的猜想与假设,被学生所反驳。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才能使学生走出学习只是为了用正确结论去解题的应试教育的误区。
三、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一)利用已有物理知识进行迁移猜想
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
例如: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学生可能会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50匝增加到1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学生可能会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这样推测:100匝线圈是由两组5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知识的迁移和猜想,学生提出猜想: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二)抓住物理规律进行有效猜想
物理概念是人类在大量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是物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单元和基本思维方式,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猜想的主要依据之一。而物理规律是联系物理概念的桥梁,更是物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因此抓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进行猜想,可以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例如: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
我们从复习电流的概念引入教学过程:“什么是电流?”“怎样才能产生电流?”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才会有电流。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它的电流会不会改变?怎样改变?由此可以猜想:所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另一方面,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会不会改变?怎样改变?由此可以猜想:电阻越大,电流会越小。
(三)运用直觉进行快速猜想
直觉猜测、直觉假设都是直觉思维的形式,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定式中,对新知识、新事物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好奇心,敢于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凭直觉立即回答,这时学生的猜想可能有: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与通电时间有关等等。至于与电阻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或体验一些相关的生活情景。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总之,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②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注释
①罗杰斯 卡尔 兰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
②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名誉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