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目前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较差,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应从更新探究教学理念,优化探究知识结构,加强探究实验技能,改革探究教学示范,强化探究实践环节几方面加以培养,为小学科学师资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小学科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10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4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以探究为导向的课程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农村地区,探究教学一直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短板所在,农村教师虽然对新课程科学探究教学有所了解,但对探究教学的认识理解、实施技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理应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加强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推动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一、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教学设计能力弱
一是缺乏原创性。当被要求进行探究教学设计时,大部分农村定向师范生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百度”参考网上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资料,或者参考指导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后做小部分的修改甚至是全部照搬。农村定向师范生“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缺乏对小学科学问题的系统分析,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难重点,而且缺乏对教学方案的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机械、生硬,这样的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二是混淆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很多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认为做实验了就是探究了。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设计了大量的振动实验,如:钢尺的振动,皮筋的振动,鼓的振动,音叉的振动等,然后叫小学生们观察老师的演示,一次又一次地问“振动了吗?”,小学生机械地回答说“振动了”。实际上,学生们只是在下意识附和老师而不是真的观察到物体在振动。因为混淆了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按这样的教学设计开展的教学活动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不是真正的探究课。
(二)探究教?W实施能力弱
农村定向师范生因为缺少教学经验及对科学探究方式不熟悉,探究教学实施能力弱,探究教学还不能完全落在行动上。
一是教学内容泛化。由于农村定向师范生对课程理解不深,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是农村定向师范生们往往忽略了小学生思维独立性、独创性的培养,只力求将每个科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但也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我讲你收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也逐渐流失,更别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独立运用和实践,久而久之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思想被局限,教师的教学手段止步不前。
二是教学模式凝固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创造,强化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农村定向师范生对探究教学理解的偏差,以及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进而也造成了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探究教学模式上的一体化,凝固化。
(三)探究教学反思能力弱
反思能力是指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教学反思是其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然而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村定向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薄弱,特别是探究教学反思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反思意识淡薄。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常常将教学重心放在“教什么”“怎么教”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教学上,课后对于课堂效果的评价往往以自我感觉而概之,缺乏深入的教学反思,几乎不思索为什么这么教,这样教的优劣之处在哪儿。久而久之,探究教学的反思意识难以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弱化。
二是反思习惯缺乏。农村定向师范生因科学探究教学理论修养不足,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质、主体、科学探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与选择、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深,故而,反思视角狭窄,存在反思技能欠缺,反思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反思方法和途径单一等问题,继而导致反思习惯缺乏。
二、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更新探究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是受其所接受和掌握的教育观念支配的。探究教学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愿意并保证按照探究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实施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也教师,败也教师。要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首先要更新探究教学理念。
一是认识探究本质。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强调实证性,首先是细致的观察,然后是大胆的求证,最后要有实践的检验。在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离开的、学校后的环境。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探究过程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提高科学素养。
二是培养探究意识。要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的能力,农村定向师范生首先要做“探究型教师”,探究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环境、探究学生学情;其次要学习探究式教学理论,抓住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学会评价、反思教学过程。这不仅能锻炼农村定向师范生们自身的探究式教学能力,增强科学素养,而且还能丰富探究式教学理论,提升整体素质。
三是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知道“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的含义,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探究式教学。农村定向师范生应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优化探究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高等师范院校要进行课程改革,优化探究知识结构,建立厚基础、重能力的课程体系。
厚基础:构建农村定向师范生广博的基础知识,精通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知识新课程体系。首先,在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课程,促使学生扩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专业教育类课程除传统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等相关课程外,还要加强综合性科学课程的开设。使农村定向师范生不仅精通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更具备关于科学的多层次的、复合的、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具备综合科学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开展课外活动。再次,要具有必要的教育学知识,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在全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科学教师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要懂得科学,掌握怎么教科学,把科学知识“教育学化”“心理学化”,开设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等一系列课程。最后,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掌握国情及国家有关法令、法律和教育法规知识。
重能力:以能力为导向建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一是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小学实用美术(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增强农村定向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二是加大实验类课程,着重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实验探究和实验探究教学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主式、综合类实验;新开设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制作、等一系列课程;设立开放性的学生综合实验室。三是增强实践性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新增小学科学微型课与说课、教育专题调研等课程,一方面延长教育实习见习时间。每一学期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大五的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四周延长为六周,最后一学期则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反复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加强探究实验技能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探究实验技能在整个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形成“自主性、个性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加??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实验技能。
自主性:实验过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由传统的被动式、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成参与式、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教学过程更应注重方法论、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一思考一创新”,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潜质。
个性化:实验课程的个性化,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习的进度和速度,及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基础实验在1-4学期开设,要求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综合实验在5-6学期开设,要求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创新实验在7-9学期开设,要求其它教育方向学生选修,科学方向班学生必修。通过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野外课程实习,增强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开放实验室,增加动手多、课题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的实验;结合小学科学教材里的实验内容,设计探究实验,并在每门实验课程中引入几个综合性、创新性强的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改革探究教学示范
农村定向师范生在过去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接受的是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验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构建探究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做好探究教学示范,让农村定向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上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心底愿意去接受探究性教学这种方式,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小学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有所领悟。
鼓励农村定向师范生加入高校教师的教研课题组,高校教师以己为示范,带领农村定向师范生进行探究教学研究。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进行课题研究时,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带着任务开展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做课题时,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小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科学素养,加强了探究教育能力,对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
(五)强化探究实践环节
.在对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自己上课的过程中,农村定向师范生才能深化对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才能在实践的检验下反思自己。
一是校内强化。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一大批一线的教学科研名师,建立一支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请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将探究思维、科学精神和探究教学方法带入农村定向师范生中;组建校内社团包括书法协会、演讲协会、三下乡支教社团、文体与各类社团等,并派老师对专人进行指导,做强化训练,以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学校定期举行师范生各项技能比赛,教学比赛等,并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级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
二是校外实践。除了观摩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精品课展示,科技创新活动外,每一学期安排一次见习,农村定向师范生深入班级听课、特别是听一些优秀老师上的公开课,参与评课,并兼任做小学生们的课外科技辅导员。做好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探究教学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探究教学能力。首先安排传统的为期一个月教育实习,然后回学校进行总结,反思,再强化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实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采取一对一的“师徒制”管理,通过优秀的老师手把手的传授探究教学经验,及自己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第一手探究教学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们的探究教学能力。
总之,对高校对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为农村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科学教师。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
绥德二小 高艳妮
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课堂上,可以先讲解科学书上的知识,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真实的自然事物,让学生把学到的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在学习“花的构成”这一节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校园里,认真观察桃花、梨花等花朵。让学生仔细观察,既了解了花朵的构成,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花进行比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对小学科学兴趣的培养,从而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科学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观察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尽力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和学校现有的科学实验设备进行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细胞的构成”这一节中,就可以运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细胞的构成结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科学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9.13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
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课堂上,可以先讲解科学书上的知识,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真实的自然事物,让学生把学到的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在学习“花的构成”这一节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校园里,认真观察桃花、梨花等花朵。让学生仔细观察,既了解了花朵的构成,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花进行比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对小学科学兴趣的培养,从而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科学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观察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尽力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和学校现有的科学实验设备进行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细胞的构成”这一节中,就可以运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细胞的构成结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科学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
普宁市占陇镇龙秋小学
黄秋苹 2018年3月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开设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甚至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融入探究的氛围中,也没有探究的兴趣。基于此,本文将专就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强制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无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倡导学生主体到位发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成为了主体,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其主动进行思考,并努力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升。比如说,教师在上到《沉与浮》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同一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程度,这样学生就会内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再如,当讲到《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养蚕的短视频,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养蚕的过程中去,通过亲身探究了解蚕生长状态。从而让学生具备不断认识并且不断实践的素养,因此,只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二、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
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科学来讲,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并对生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在独立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并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比如说,在学习四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图片或视频,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尽管很多学生都知道图片中所代表的季节,但是却不知道正确观察的方式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可以选择一张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片,针对图片的特征向学生进行提问,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为了检测学生观察的效果,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选择某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季节,针对这个季节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而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开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时间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且可供探究的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比如说,在讲到磁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众多花朵图片,并且用曲别针将蝴蝶夹住,对学生进行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起来?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都显得兴趣十足,都跃跃欲试,但是很多同学都尝试失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吧磁铁放在图片的另一面,并将蝴蝶放上去,随着磁铁的不断移动,蝴蝶真的在花丛中飞舞了。学生在看到这种情境后兴趣就会感到非常惊奇,迫切想知道教师是怎样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从而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当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主动对磁铁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预留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增强沟通与交流,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探究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了解探究过程中的需要使用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说,教师在上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在科学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对凸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其中的规律,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最终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在凸透镜焦点之内,物体所成的像是虚像,而到了凸透镜焦点之外,物体又成实像;在凸透镜2倍焦距内,物体成放大的像,而到了2倍焦距点外,物体又成缩小的像。紧接着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促进学生交流,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会相互协作,并在合作中找出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还需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加强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论文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