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探究1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探究”
课题开题报告
新兴镇岳楼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伟大人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与之媲美的。我国哲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农村小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阅读能力差的现象。首先,受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90%以上的农村家庭家无藏书,其父母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做小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读书。其次,大多数学生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只认为读好教科书就行了。其三,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多数小学缺少图书室和阅览室及专业管理组织人员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局面。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以为提出和研究该课题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2012年12月—2013年2月这一时间段的探索、论证,实施该课题也是完全可行的。
二、我镇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
1、学生阅读量少。阅读仅限于课本。
2、学生阅读兴趣淡。有近60%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兴趣,意志薄弱,不能坚持阅读。可以说是谈“书”色变。
3、学生的课外阅读书时间短。网络游戏越来越多,占据并不断吞噬孩子们的时间。
4、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收效甚微。近年读书风气越来越淡薄。人们迷恋娱乐场所和网吧,身边少了许多捧读的身影。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盲从、低效、零乱的状态。小学生喜欢读的书籍比例是:童话35%,卡通画册45%,故事类18%,名家小说2%。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卡通片所占比例偏高。我们知道,虽然卡通片故事新颖有趣,画面生动活泼,比较适合少儿欣赏。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大多数的卡通片都带有虚构的童话色彩,都有远离现实、脱离生活的特征,而且随着电子网络和音像媒体,大量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学生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这样的内容看久了,看多了,便很难养成潜心品读经典、静心修炼素养的心性,对学生的读书能力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意义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
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目标
1、改变教师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补充的认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3、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5、探索出一套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模式。
五、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大语文观不仅仅把语文视为工具,而是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我们应该打破课内与课
外的界线,打破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的老观念,坚持课内外并举,协调好两者关系以求互相促进。
2、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主要要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学会信息处理能力,学会精读、泛读,知识吸取和积累的技巧,做到读有收获,读有成效。
3、课外阅读的序列。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识结构与心理特点,制订比较科学的课外阅读序列,使低、中、高年级自然衔接,避免重复劳动。
4、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研究。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师——生——书三大要素的最优化组合。
5、课外阅读的考核办法。我们旨在将考核作为培养和激励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六、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和现状调查阶段(2012、12—2013、2)
首先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学生阅读状况,形成调查报告。
其次,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使课题具有广阔的视野,不断更新思想理念,深化拓展课题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阶段(2013、3—2014、3)
此阶段是实验重点阶段,主要
1、解决好课外读物的来源。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安排
首先,教师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作好统一安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即课本。课外阅读,则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量,一至六年级依次是不应少于5万字、10万字、20万字、30万字、40万字、50万字(合计约150万字)。我想这应该是个保底数字,我们要力争让学生读300万字以上(1-2年级读20万字,3-4年级读100万字,5-6年级读180万字),对阅读特别喜爱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多读书,力争达600万字以上(1—2年级读40万字,3—4年级读200万字,5—6年级读360万字)。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要作好统一安排。
除了学好教材之外,每个学期要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好时间等,都要订出周密计划。
(二)选好读物
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学生课外阅读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统一的读物,教师进行指导就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建议班级统一订购
一、两份适
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报刊、杂志;或者一段时间从图书馆(室)统一借阅同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
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予以宏观上的指导,主要是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1-6年级课外阅读书目。如:第一学段(1-2年级),以阅读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同时要认真读好配套读物。第二学段(3-4年级),在阅读配套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科普书刊(如小学生版《十万个为什么》等)、文学作品(有关中外名著节选、儿童文学作品、《少年文艺》、《儿童时代》等)。还有《经典古诗一百首》、《经典古词一百首》等。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配套读物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如学生版《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如冰心、茅盾、巴金等作家的有关名篇,还有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学生版《世界通史》等)、《经典古曲一百首》、《经典古文一百篇》等。这些书目又可以分必读和选读书目两种,必读书最好选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作品,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全校每个学生。
另外,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可推荐《》;学了《》,推荐《》等等。教师除了自己向学生推介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改革教学
课外阅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务必花气力、下功夫抓实、抓好。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多读几篇文章,它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
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就错位了课外阅读的意义;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于提高效率。
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内阅读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阅读这条腿与之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要通过课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四)狠抓落实
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我校每周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且将此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教师要减少书写作业量,腾出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自由阅读。低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40分钟,高年级学生每天阅读不少于1小时。节假日更要明确地安排好。
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优秀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指导落实。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的素质不高,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就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还要安排其他时间具体指导学生阅读。如:对经典性作品,应让学生养成精读习惯;对一般性作品,可让学生略读,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作为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这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如:故事性强的作品《宝葫芦的秘密》等,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匆匆》等,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海底历险三十天》、《宇宙纵横谈》,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
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语文教师要收集好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资料(统计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检查阅读笔记,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评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将阅读成绩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单。学校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价工作,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纳入考核,对做的好语文教师给予奖励,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在此阶段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成员要及时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14、4—2014、5)
1、收集资料
2、撰写报告
3、反思提高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八、成果显示
1、负责人撰写《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案例集。
3、论文。
4、学生作品(学生阅读量统计表;学生读书体会文章;学生读书笔记及手抄报)。
九、课题研究经费
资料费、调查问卷印制、论文案例打印等费用,学校予以支持
十、结语
本课题的全体参研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能实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
十一、参考文献
(1)沈英主编《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G)北京出版社2005
(2)徐巧英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学科部分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解读及教材研究(小学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探究(语文1)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探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能力,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课内阅读从质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如今社会发展繁荣,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影视、网络、各种球类活动充斥了学生的课外时间。随着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很多中学生也不愿把精力放在阅读上,而是迷恋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或是迷恋于卡通漫画,这让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荒废了学业。再者,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上不注重方法,学生出错就布置“死作业”即机械的重复照抄,这也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另外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经济差异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学生的阅读。故语文的学习,不可避免地将影响所有学科的理解和学习:没有良好的母语理解能力,就无法进行良好的社会交际、无法深入地研究其他学科,更别谈有创造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当然非一日之功,这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但能静心读几本名著、几篇精粹文章的又有几人?因此,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对初2008级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量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如今的学生阅读量有限:若以一本教科书为20万字计算,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仅为150万以下,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为150万—200万,仅有12%的学生超过了200万。而其中语文书的阅读量就约占了200万(不包括其他教科书)。所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语文界对语文阅读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阅读方法、阅读史、阅读模式、阅读行为、阅读教学、阅读类别等研究较多,很多已形成了理论,这都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这方面也已有一些研究,对培养学生自觉制定阅读目标的能力进行了分析。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自己能制定阅读目标的能力,还需要完全的课外自能阅读能力。因此,提出此课题。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人们藉阅读探索未知,创造自我,完成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因此,阅读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质乃至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的阅读,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是眼前改善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最佳方法;而自觉课外阅读的培养,更能突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这好习惯将受益终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将在学生的将来充实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学生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这又是目前教育的终级目标。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
2、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语文教学论等为理论基础。
3、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概述
1.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阅读(诵经)传统
中国是一个典籍大国,从孔子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经过历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一直沿袭、演化到近代,直到清末民初效法日、美的分科现代教育逐渐形成,这种通过阅读以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方式才日见式微,而当前继承和发扬中国本土教育的优良读书传统,是我们母语教学发展创新的有益借鉴。
2.我国现代教育家一再倡导阅读
我国现代仍不乏倡导“阅读”教学的教育家。如叶圣陶、朱自清等人一再撰文呼吁“教中学生生读成本的书”,并由他们亲自编著出版了《略读指导举隅》,选择七本书逐一进行书目、书名、作者、序目、序言和跋、重点章节、版本版期等相关内容的阅读指导。
3.当代教育改革家的实践
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辽宁鞍山市十五中欧阳黛娜等语文教育界名师长期坚持教中学生读成本的书,取得了国内公认的教育业绩,被人们称为当代教育家或教育改革家。1990年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每学期阅读的数量乃至具体推荐的书目;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阅读名著当作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明文规定中学生必读的30多部文学名著。近年来,各省许多中学相继开起了名著导读的选修课,并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如吉林松花江中学的“名著阅读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4.国外类似教育的有益借鉴
阅读教学的研究在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也比较深入。例如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规定学生必读的书籍一共达119本,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探讨并实际领导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吕叔湘先生曾经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介绍,“外国那些大学里头,特别是当研究生的,老师给你讲那么一次以后,开一个很长的书单子给你,三十本、五十本要你看。一门课是这样,两门课加倍,三门课三倍,你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头,把大量的需要读的书都读了。这就得有一个本事,这个本事要训练。”《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的作者高钢介绍:在美国,一个10岁的孩子,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常去图书馆,不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而完成的作业是一本20多页,分出了章节,列出了参考书目的小册子。可见,阅读教学在国外不乏有益的经验借鉴。
四、对完成本项目现有条件的分析
该课题是一个区域性研究课题。目前,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研究条件:
1、本项目由邻水中学实验学校承担,参加研究人中员有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学校团委书记、语文教研组长、语文备课组长等,他们全都是中高教师,也有全国优秀教师,具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有多年管理研究基础,有稳定的组织保证和经费保证。
2、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教育局的直接指导下,本课题由邻水中学实验学校承担,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人员的调配、经费的筹措、有关政策的调控、有关具体问题的处理等。
3、研究人员水平高、分工明确。本课题由中学一级教师何飞同志任课题组长。他过去长期从事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改革意识教强。他负责课题的宏观设计、管理、经费的筹集、人员的整体分配。其他几位主研人员有甘彩霞、胡云兰、冯琼莲、任丽芳都是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年青且精力足,改革意识教强,科研究水平较高,参与课题的整体设计、组织实施和具体控制课题组人员安排、选点、布点、部分成果的总结、撰写。课题组其它参研人员中有中学一级教师5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有刚参加工作、拥有新思想、新理念及熟练电脑操作技术的年轻教师3名,都承担了具体的研究任务。
5、研究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科学化。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了微机1,供课题组检索和储存资料、数据统计、打印材料和课题管理。本课题的研究拟采用文献检索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提
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使我们的研究课题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取得圆满成功。
五、研究对象:姚伏中学全体学生
六、探究方法 a、个案研究法b、调查法c、问卷法d、实践反思法
e、竞赛法f、交流法
七、探究内容:
1、调查了解学生阅读现状:阅读动机、阅读类型、阅读对学习成绩的作用、最喜爱的书籍类型、最喜爱的阅读形式、阅读笔记、阅读速度、阅读习惯、阅读交流等;
2、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调查造成学生阅读现状的各因素;
3、分析调查结果,进行思考;
4、根据上述数据结果,研究相应的有效措施(立足于学校、家庭、语文教师角度分析)。其中学校与家庭提供阅读硬件(书),教师提供软件(阅读方法、阅读评价),调动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开发、利用阅读园地。
5、根据所研究的措施指导学生实践并检测学生实验成绩,对实验成绩作出分析。
6、根据分析结果寻找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律,并上升为理论
八、探究的步骤
1、初步研究过程(2008年10月—2006年7月)
a课题思考
b课题确立
c设计问卷、调查、统计
e分析数据,撰文
f研究有效的措施(形成理论)
2、实验与实践过程(2006年8月—2007年7月)
a将措施付诸实践,指导学生自能阅读和交流阅读心得;
b整理学生优秀的阅读心得,进行归类与分析;
c检测实验进展,保留并记录数据。
3、成果阶段(2007年7月—2008年6月)
a;
b实验成绩质量分析;
c结题,撰写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十、最终成果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成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每年阅读中外名著100万字,时文40篇,完成读书笔记1万字以上,每位教师撰写相关论文1篇;2、探索出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搞好语文阅读和其他学科阅读的迁移和衔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分析思维;、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性,认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提高其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8、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9、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10、初步形成具有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文本中的问题或文本的某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自主感悟和主动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的爱国爱家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初中生正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埤城中心小学 张国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制作可以弹奏乐曲呢,并于第二节课上演奏动听的乐曲。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在情境中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建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由原本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熊大熊二在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颗好吃的果子,由于他们两个都不想将果子让给对方,所以导致其非常苦恼,而此时光头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那么光头强到底给他们出的什么主意呢?由于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陷入到思考中,所以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假如一个果子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话,那么半个果子怎么表示呢?利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将学生带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同时对于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问题中感知数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充分借助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分析,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采取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数学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在实际应用中练习自主探究
人类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数学教学不仅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为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距离的缩短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探究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深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掌握先加还是先减、先括号内还是先括号外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接近的情境问题:比如,小红与小丽是一对双胞胎,周末的时候妈妈带她们去买文具,小红买了15元钱的本子,小丽买了24元钱的笔,妈妈一共付给了售货员100元?X,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呢?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列式的方法。而学生则通过积极讨论很快就得出了两种列式的方法:(1)100-15-24,(2)100-(15+24)。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样列式有什么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第一个列式表示100元减去买本子的15元,再减去买笔的24元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而另一个同学则说:将买本子的15元和买笔的24元加在一起,然后用100元减去就是应该找回的钱。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混合运算时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