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丹阳市马相伯学校 丰双喜 212300 内容摘要:探究式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我从事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探究欲望 交流空间 体验成功 探究能力
一、学生探究欲望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恰当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
案例1: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所谓教育失败从深层次而言,是教师的自我封闭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
二、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案例2: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三、反馈调整,形成技能。
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是贯穿了技能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智能发展的中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智力技能首先要培养一般智力技能,在培养一般智力技能的同时培养专门的智力技能。如运算技能、验算技能、审题与解题的一般程序与基本规律等等。其中运算技能的形成包括观察、选定、调整、计算四个程序。如教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还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以保障计算的准确、合理。由此可见,数学运算能力一是指对于具体数字进行运算的能力;二是指对于数式进行变换的能力。以其实质而言,就是运用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运算规律进行推理的过程。按照题目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运算,不仅可以使运算迅速,而且能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五、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我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我则给以呵护。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并且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还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五.要让学生在反思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在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体会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的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学习园地公布,探究完毕,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经验与得失。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出发,把训练智力活动放在首位,以训练智力动作为起点,在培养一般智力技能的同时培养专门智力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中学数学教育》
《初中数学教与学》
第二篇: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阜宁县陈良中学 曹汉奎(江苏 阜宁 224432)
摘要: 文章是作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践中,对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使科学实验探究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
实验
改进
试题
探究
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养成科学探究习惯,是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此,文章就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论述如下: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直觉获取知识的,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演示实验效果最佳?我认为应考虑以下方面:
1.多研究 如:做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演示实验时,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镁粉和稀盐酸反应的装置由试管改成塑料袋,将少量镁粉和稀盐酸分开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在上课时由前边的学生传递给后边的学生,后边的学生解开中间的绳子再传递回来,使每个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2.多改进,对有污染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里燃烧,事先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用水吸收了二氧化硫,减少了污染。
3..多交流,对每一个实验的改进要多同别人研究,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集大家的智慧,才能不断地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
5.多总结,把自己成功的、失败的实验,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总结,使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变分组实验为讲课时的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了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规范而设置的。一般都放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起着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作用。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放在上新课时变讲边做,如: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们在四个同类班级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上新课时,让每组学生亲自做碳酸钙和浓盐酸、碳酸钙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四个实验,对比反应现象、生成物纯度,分析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情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所选择的最佳药品。课堂检测时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单元新课学习后,走进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兴趣明显减弱,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靠死记硬背,课堂检测时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激活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
实验简单化、微型化、生活化,是新课标的目标,是绿色化学发的追求。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和学习兴趣。而教改前只是让学生课后去完成,那样只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自制净水器”、“自制汽水”、“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探究能力。
四.熟悉探究性试题特点
1.命题素材丰富
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素材可以是化学概念类的探究,如:催化剂、溶解度影响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物质性质、制法的探究;还可以是物质鉴定的探究;各类探究性试题常常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
2.要素可多可少 新课程标准提及到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但在试题中,这八个要素不一定都涉及到,有的即使涉及,也是以题给信息呈现的。
3.信息可新可旧 探究性试题给出的信息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部分探究性试题,呈现的信息是全新的,面对全新的信息,要凝神静气地阅读试题,直到读懂题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信息,从题给信息中删去次要信息、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用有用信息作具体问题的解答。
4.方法有规可循 虽然探究性试题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但只要留心总结,就会发现解题的思想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别须控制温度、催化剂的纯度、反应物的质量分数等影响因素一致;化隐为显法:如,用软塑料瓶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将无明显现象转化为塑料瓶往里瘪的现象;对比探究法,教材上做铁生锈的实验;追踪探究法:如盐酸滴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褪为无色,能否说明恰好中和,还有后继探究,如,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则盐酸过量,无现象,则恰好反应。
五.探究性试题的解法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传统腌制松花蛋的料泥产生了兴趣,这料泥是有哪些物质配制成的?
(网上收集资料)腌制松花蛋的料泥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食盐。
小组同学取料泥样品于烧杯,注入适量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2CO3、Ca(OH)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Na2CO3。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Ca(OH)2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大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猜想不合理,理由是是、。
(实验与探究)(1)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稀盐酸 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到该滤液溶质是 NaCl、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取原滤液,注入CaCl2溶液观察到,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3)丁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结论,也取原溶液于试管滴加少量稀盐酸恰发现无气泡产生。
(实验解释)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相同,恰没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经过上述四位同学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解析
Na2CO3 和Ca(OH)2反应生成Ca CO3和NaOH,生成物中有NaOH;丙同学向原滤液注入了CaCl2溶液,CaCl2 和原溶液中Na2CO3反应,生成物中有Ca CO3;丁同学加盐酸量不够,只跟氢氧化钠反应,没跟碳酸钠反应。
答案
甲,N a2CO3 和Ca(OH)2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N a2CO3 和Ca(OH)2反应后有NaOH生成;有白色沉淀物;加的盐酸量不足。
点评
实验与探究融为一体,这类试题是中考的热点,希望同学们加强这类试题的演练,演练过程中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思想方法的感悟,不断提升自己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催华
《中考化学零距离》,原子能出版社(CIP)2008.1 [ 2 ]《考试》光明日报报业集团CN11-2939/G4,2007,6
作者简介:
曹汉奎,男,195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九年级化学。工作单位:阜宁县陈良中学。联系电话:chk7511485@163.com
0515—87511485;手机3
***邮箱: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能力的策略有哪些?(1)建立“问题树”策略 “问题树”让我想到了我们科学课中的“网状图”,可以让我们把某种联系看得更加清晰。“网状图”中的大泡泡相当于“问题树”中的树干,那些延伸出去的小泡泡,就相当于是树枝。在“问题树”中,已知问题相当于是树干,由此联想到的相关问题和子任务相当于是下面的树枝。通过将想到的问题都整理成“问题树”的形式,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时候。理清楚那些问题直接的关系,利于理清思路。(2)“问题银行”策略 ①引导学生将问题分放袋中; ②及时支出“问题银行”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我们希望孩子们,在科学课上能发散思维,能够对老师的话进行思考和质疑,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但是,有时候我们又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跑得太远了,有时候孩子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但是我们老师又没有针对这个做好准备,又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要知道如果一次两次三次置孩子们的问题不理的话,孩子们的好奇心尤其是求知欲会大大挫伤。但是,如果一个个解决的话,我们又不能晚上本节课所预备好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将问题分放袋,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至于是教学任务之外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将这些问题装在另一个“袋子”中,等课后再探究,课后时间毕竟比较充裕,可以慢慢解决,而且课后,我们还可以查查资料等。等到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我们再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很积极地去探究,都希望下节课课堂上能一展身手,也解决了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必须要先完成教学任务,而又要兼顾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任务。(3)“问题链”策略 ①能够根据教学的核心概念设计学生探究的主问题,并根据探究的进程选择最佳的时机提出主问题。②能够对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并提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问题解决的分问题。自从听了“高效课堂”的讲座和课堂之后,以及经过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之后,我开始明白,以前辅导老师说的主问题必须要精要炼,其他的问题也是不能随便提的这些话的真正涵义。我开始关注,我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是否在启发孩子思维的同时,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呢?如何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呢?一定要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然后,我都会想象孩子们在学这个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来有什么认识,怎样引导他们,怎样教,能够接住他们原有的认知,在他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继续构建知识呢?通过网络学习之后,也让我再一次深刻地、真正地意识到提问题的重要性,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学生学能多点所得,落实好课堂。学了网上这个内容之后,我就想着怎样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课中,我都试着用了这些策略,很受用。在我任教的四年级,没有涉及到热现象的教学内容,所以,我还没对热现象尝试过,不过,如果,让我去上热现象。比如说,就《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我想我会用上问题数策略,在自己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可能会有的认知以及这节课的知识,设计好问题,让问题在自己心中“胸有成竹”,然后,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的反应和学生一起,一步步把问题分解开,就像剥洋葱一样,一步步将外面的皮剥开,最后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如: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拿着一只放有热水的烧杯,杯子中放有一只铁勺,我会请学生上台来摸这个铁勺的柄,学生会发现,铁勺很烫。让学生想是为什么,学生会想到是因为水是烫的,为什么水是烫的,勺柄就会变烫呢?学生会得出因为勺的另一端是烫的。这样一步步引导,最后,知道了热的传递。由此可见,通过“问题树”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够理清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漳州市龙师附小 施婧 发表时间:2011-10-11 9:37:54 访问次数:1287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上一条:打开阅读的一扇窗
下一条:加深阅读理解 享受阅读乐趣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主办:漳州市教育局
CopyRights © 2010 漳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03321号
地址:漳州胜利西路118号
电话:0596-2028923 网站维护电话:0596-2959839 网管邮箱:webmaster@fjzzjy.gov.cn 技术支持:浙大网络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
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燃起求知的欲望;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引导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讨论机会,引导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教给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具备探究的能力,同时进行合理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主学习学习方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巧创情景激发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知识的诱惑或问题情景。因此,我们教师可根据教学因素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导参与问题解决的探究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不等关系》时,我就这样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师:我们学过等式,等式的定义是什么?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的就等式。
师:我们知道相等关系的量可以利用等式来描述。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
活中还存在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量。
师:比如,研究表明同学们每天睡觉的时间要不少9小时;体育考试中合格的分数要不低于60分,请同学们也举一些不等关系的例子。学生们一听,劲就来了,探究的热情十分紧张。
生1:每天我都比他早起5分钟
生2:我的年龄不少于13岁。
生3:我的体重不低于30公斤。(同学们各抒已见)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学生举出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例子,这样,就把鲜活的数学情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交给自然事半功倍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的探究欲望往往就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只要我们教师巧创问题情景,就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究欲望。
二、生活资源,引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1、巧用故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故事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景,进行探究和思考,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比如我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就巧用了一个故事-----《狡猾的地主》在明朝有一位奸诈狡猾的地主,他把一块边长为x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一位穷人耕种。有一年春天,天遇干旱。连续三个月没下雨,所以地价上涨。有一天,地主对这位穷人说:“我把我这块地的一边减少4米,另一边增加4米,在租给你,你也一样美吃亏!你觉得怎样。”穷人听后,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因为他听到增加4米。增加红了,应该多了,所以他便高兴答应,晚上回到家后,他和老婆说起了这件事,结果配老婆臭骂了一顿:“你这个死鬼,你被人家骗了,你吃亏了”然后让学生去探究穷人为什么吃亏了。
通过挖掘这样生活中的故事,把它们巧妙的利用到我们的数学探究引导中,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二期还能更深刻的让学生领悟知识。
2、善用生活实例
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提高学生探究额能力。
如在学《频率与概率》时,就设计一个摸牌的生活情境,将全班60个同学分为15组进行摸牌游戏,每组牌分别为1、2和1、2两组,摸牌两次,求两次摸到数字和为几的大?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班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教学《黄金分割》时我通过举生活实例节目主持人报幕时,为什么不好站在舞台的中央;跳芭蕾舞的舞蹈演员,他们的腿和身材的比例为什么会那么标准,还有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纸张,如8开、16开、32开等,都能让人看起来舒服,顺眼,有一种美的感觉呢、、、、、、、通过这些例子,就能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他们在探究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在教学中让生活实例走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机会促合作
我们在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有充分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的进行探究,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生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
如在教学“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一小组,画出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倍垂直平分线,然后根据自己所画的图形反馈交流,通过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而归纳出结论。
这样的构成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四、合理评价观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探究的快乐。
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就会用一些简短的语言适时评价他们,如用“你
真棒”、“讲得真好”“请同学们鼓掌鼓励“”你真聪明“等语句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我还会多发动学生对他进行评价,说说他哪些地方说的好。这样的评价方式,似乎比老师单一的评价效果更好。
新课标实施后,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数字、想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老师与学生的合理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不同方面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综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习轻松,学习愉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