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制史

时间:2019-05-15 07: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法制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法制史》。

第一篇:行政法制史

行政法制史

1.公务员品位分类:指以职位分类为基础,按照公务员个人的资格、能力、水平等个人素质条件进行的公务员分类。

2.前行政法时代:指从有了真正意义的行政意识到出现实质意义的行政法的这一段时期也就是说,由行政规则的萌芽到行政法的出现,是一个伴随行政法孕育到诞生的过程,这一时期构成了前行政法时期。

3.行政立法动议权:指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组织实体、各种社会力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提出有系统的立法案,而且应将此确定为各市场参与者的一项权利。

4.行政直接强制:是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以达到与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或方法。

5.政府职能的强化:就是要求增强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律体系对企业和市场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给企业和市场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优良的外在经济环境

6.行政许可制度泛化:是指行政许可的范围越来越广,行政许可的要件和基准越来越笼统、抽象,内容越来越不明确,以致限制或者剥夺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7.行政强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和实施行政管理秩序,预防和制止社会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的发生与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行为及财产进行约束与处置,或者在当事人拒不履行业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下,国家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对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采取有关强制手段,迫使其履行特定行政法上的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强制性的行为。

8.初步证明责任: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向法院起诉时,应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证明其符合起诉条件;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9.政党分赃制:西方国家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个人亲信的任用制度。

10.职位分类:是指公务系统是通过形式排列的,其排列的方式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公务员职位。职位分类是以职位、职系、职组、职级、职等为分类的基本元素,是建立在职位分析基础上的人事分类管理制度

1.论述行政处罚形式的发展过程

(1)人身罚为主阶段。我国在近现代意义的行政处罚制度诞生前,行政处罚主要以人身罚为主。(2)财产罚为主阶段。主要处罚形式有罚款、没收、充公。

(3)人身罚与财产罚并重阶段。以奥地利和日本为典型,奥地利:自由罚,罚、没入、警告、补充罚。日本:行政刑罚,如死刑、徒刑、监禁、罚金、拘留等。秩序罚全是罚款。(4)处罚形式多元化阶段(资格罚)。所谓处罚形式的多元化阶段是指在一个国家的行政处罚种类中,既包括人身罚和财产罚,也包括申诫罚和资格罚(行为罚)的阶段。这个阶段以意大利、法国和我国最为典型。

2.简述行政立法产生的原因

(1)国家职能划分的相对性。现代国家是以权力的相对分立为特征的,无论是三权分立制的国家还是议行合一制的国家,都对国家权力作了相对的划分。

(2)立法权的有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立法机关的时间有限性②立法机关的位置受限性③立法机关所定之法的灵活受限性④立法机关立法时机的受限性。

(3)行政管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3.论述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1)行政法规则替代宪法阶段。原因:①从人类对法认知的角度考察。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②从法律制度发展的角度考察。不同阶段对法律规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然性,即法律规则本身的社会作用。③从法发展的社会背景的角度考察,行政法规则能替代宪法关键在于此时还不具备宪法形成的社会背景。

(2)宪法替代行政法阶段。原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复杂性奠定了宪法产生的阶级基础,同时,宪法的出现也是为了一方面巩固当权者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调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3)宪法统摄行政法阶段。原因:宪法之所以能统摄行政法归根结底是由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决定的。①是法制一体化的要求②是专制到民主国的要求③是由政府管理到公民参与的要求。

(4)行政法复活宪法衰微阶段。原因:行政法复活的主要原因在于宪法仅确立了19世纪的权力行使格局,宪法提供的框架已经定型,而新的具体制度要靠技术规则调整,行政法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好像宪法处在了停滞状态。

4.以美国为例说明成文的行政法产生的经济基础

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成文法渊源出现的最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法,或者说法取决于经济基础,这不是抽象的结论,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①一定的法的内容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②一定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③一定的法的变更与发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变更与发展。美国行政法的法发展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个问题。美国为了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复兴经济的新政,因此许多独立管制机构得以建立、一批授权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的法律也被制定出来。随着独立管制机构的大量涌现,对于某些独立管制机构权力的行使,法律没有规定必要的程序限制;对于授权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的部分法律,授权机关也没有规定听证程序,或虽规定了听证程序但行政机关不执行。因此,要求实现行政程序的标准化、法律化和加强司法审查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压力下,国会于1946年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这一时期,美国也放弃了主权豁免原则,承认了国家的赔偿责任,制定了《联邦侵权赔偿法》,推动了美国行政法的现代化。

5.论述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特点

(1)从宏观方面分析,行政法关系和私法关系不同,具有下列几点特征:①国家具有下命权和形成权。②国家意思的公定力。③国家意思的强制力。④争讼手段的不同。在私法关系,如有争执,都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普通法院审判。但在行政法关系,人民如因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处分,致损害其权利或利益时,只能提起诉愿、再诉愿和行政诉讼,而不能提起民事诉讼。

(2)从形式方面看,行政法在形式上,和宪法、民法、刑法等不同的特征,是它没有统一的法典。因为行政法是以行政权为规律对象的法,而行政权作用范围广泛,对象复杂,且每因客观情势的变迁,时时有改变对策的必要,很难把复杂分歧的行政权作用,统而一之,包括于一个法典之中;而系依照个别需要,制定个别独立的行政法规,以便适用

6.论述宪政的基本元素

(1)国家权力由谁来行使,即谁是国家统治权的真正享有者。在未实行宪政的国家或者宪政进程缓慢的国家,国家权力由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行使。而宪政概念之下的国家权力则由全体公众行使

(2)权力行使者在什么限度和范围内行使权力。这涉及到权力行使者手中的权力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在非宪政的国家之下,权力行使者的范围是无限的,而在实行宪政的国家,权力行使者的权力则是有限的。

(3)以何种目的行使国家权力。在非宪政体制之下,行使权力的目的是政府自身的目的,在宪政体制之下,国家权力的目的则是公众的自由与平等

(4)权力以和种手段行使。这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从国家权力体系的总格局出发,指定是否以代议制的方式,还是以其他方式行使权力。第二个含义是权力行使者行使权力的具体方式,是以法制手段行使权力还是以法制手段以外的其他手段行使权力。

(5)权力行使者在何种约束和条件下行使权力。非宪政体制之下,权力行使者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宪政体制下,权力行使者的权力行使受到了较多约束,其中最主要的额约束是行为的立法约束或者司法约束。

7.简述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与现代监察制度的不同

(1)虽然有专门的监察官吏,但监察官员往往还兼有其他职务,负责一些行政事务,有些朝代的监察官在考核官吏的同时,还负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任务。另外,监察官员还具有司法职能。

(2)监察官员还负有向皇帝建议谏诤的职责。

(3)监察的范围广泛,还包括司法机关甚至军队。

(4)我国古代的监察不能真正的独立,监察官员必须向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或者决定。

8.简述公务员职位分类的特点

(1)因人设岗,事在人先

(2)职位划分比较系统规范,有一套严格程序

(3)注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专才”

(4)官与职相重合(5)在民主、平等观念浓厚的国家盛行,实行严格的功绩制度

9.简述政党分赃制的特点

政党分赃制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首选它是对本党干部做出贡献的赏赐,否则党务人员将没有动力为政党服务。其次,政党通过让本党主要领导成员占据主要行政职位,达到了控制行政体系和国家机关的目的。最后,本党干部占据国家机关的重要职位,在政党执政期间,极大地加强了本党的各方面实力,更加巩固了政党的合法统治地位。又称政党分肥制。

弊端:首先,它大大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由于党派纷争、轮流执政,政府官员和其他公务人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无法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流动性很大,官员们无从积累经验,行政能力普遍低下。“政党分赃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弊端就是导致权力腐败。在两党制“轮流坐庄”的政治格局下,执政党一上台便尽力利用掌握的权力攫取资源,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在“政党分赃制”之下,不仅执政党要谋一党之私,各级官员个人的腐败更是变本加厉。

10.简述确定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依据

⑴ 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程度和后果。

⑵ 侵权人的认错态度和受害人的谅解程度。

⑶ 进行诉讼当时和受害人住所地的经济状况。

⑷ 受害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等情况。

⑸ 国家当前的财政状况。

⑹ 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以及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

11.以英国为例说明公务员职位分类的融合化趋势

英国是典型的以品位分类为主的国家,它在早期就把教育程度与职务分类紧密相连。这种品位分类“以人为本”,以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资格为重要依据。其优点有:①可克服职位分类中公务员过于专业化的缺陷 ②有利于吸收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③摆脱了职位分类的复杂繁琐,节约成本。其缺点有:①分类不系统,不

利于严格的管理 ②轻视专业人才的发展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正是由于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都有它们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些缺点,于是很多国家在公务员管理制度中采取了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发挥两者的优势克服两者的劣势。而以品位分类著称的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对传统的品位分类进行了调整:①把文官分成工业类和非工业类,其中工业类文官主要分布在国防和环保事务部门 ②把非工业文官分成十类,即综合类、科学类、专业技术类、培训类、法律类、秘书类、社会保障类、警察类、资料处理类和调查研究类 ③把各类人员具体划分为不同的职系,每个职系下面又设置若干个职等。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正不断融合的趋势。

12.简述行政直接强制泛化的表现

⑴ 行政直接强制进入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

⑵ 行政直接强制的手段繁多。

⑶ 行政直接强制的手段的名称极不规范。

⑷ 法律对行政机关实行行政直接强制授权不明确。

⑸ 行政直接强制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在立法上,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程序政出多门,缺乏

科学性:①行政直接强制程序缺乏统一、系统的法律规定。②现有的行政直接强制的程序规定片面、缺乏科学性。

13.简述公务员品位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⑴由于强调人的能力、水平等个人素质条件,公务员的流动范围拓宽,可以克服职位分类中公务员过于专业化的缺陷⑵强调教育水平,有利于吸收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⑶摆脱了职位分类的复杂繁琐,节约成本。

缺点:分类系统不利于严格的管理,另外,轻视专业人才的发展也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14.简述行政许可制度泛化的表现

⑴ 许可的范围过广,事项过多

⑵ 行政许可的目的异化

⑶ 行政许可的环节过多

⑷ 设定主体不明,导致设定主体混乱

第二篇:法制史读书笔记

论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制度

—读《大衙门》有感

摘要:《大衙门》,2007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叙述了案件经过及判决结果,更进一步通过对历代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探求法律精神和制度的变化,从文本到社会、从静态到动态,理解立法与司法间的差距,在这些变化和差距中,探寻中华法系为代表的法律文化的发展与沿革。起初选这本书的原因是为论文的发表做准备,由于想写的题目和《名公书判清明集》这本案例集有关,所以就想找一些以古代案例为内容的书籍作为参考。而《大衙门》这本书首先就映入眼帘,封面上“千古名案”四个大字尤其引人入胜。详读书中的案例后,让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制度在当时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合法地位。

关键字:大衙门刑讯古代司法

一、《大衙门》简介

翻开《大衙门》的目录,我们可以知道本书分为29个章节,每个章节叙述一个案例,每个案例又是以时间为序,跨越千年。作者选取的材料来源广泛,古代案例多选自正史,间或采自类书、诗歌选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却史书、档案外,还特意选取了当时报刊的相关报道,以使内容充实,富有真实感,增加可读性。作者通过依次选取自夏商至民国的典型案例,并且对每个案例进行评析,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传统法律发展脉络。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如缇萦救父、文字狱、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都是经过各种戏曲,小说反复演义了的。但作者力求独辟蹊径,从法律的角度入手,展示了古代案例的事实原貌。而且,作者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叙述案件经过和判决结果,单纯就案论案,而是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历代案例的研究和分析,理论联系实践,探求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的变化,用我们法制史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进行了法制史的动态研究。这不仅向读者们讲述了法制史的基础知识,通过案例联系古代法律文化,还 1

为读者尤其是像我一样的法学研究生们的论文写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刑讯情况

案例是法律制度和法律精神在实践中的统一,对古代案例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当时法律条文背后的复杂的社会思想,加深我们对中国法律传统制度的理解从而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史鉴今。认真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印象深刻的要属“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发生在浙江余杭县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可以说的上是震动整个朝野,因此此案也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到如今,以此为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仍是层出不穷。对于此案的事实情节在此我已不在重复叙述,此书中已作了详细叙述。此案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历史的真相也已多为前人学者所著述,就像本书作者所言“此案的政治意味极浓,其中有内外之争,言路与枢府之争,地方士绅及京官与本省大吏之争„„甚至还有地

(1)域之争”

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二人都不承认被指控的罪行,于是在审讯中多次被施用重刑,甚至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1874年12月10日,《申报》在一版头条发表的报道中,揭露本案中的刑讯之残酷。报道称对杨乃武的刑一讯情况为“极加五刑,使之七次昏绝”。对于小白菜也是“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刑讯至六昼夜,铁练之陷入膝骨而抽之复出者,至再至三,然仍未得丝毫口供。葛毕氏之投环仰药,经十余次,只以防守严密,均为救活。”在1875年4月10日,《申报》又报道了当时刑讯的情况,称“然闻问官得该妇人口供后,忽又加以重刑,似深恶其翻供。曾经昏绝二次,均以冷水泼醒,而妇人仍供如前。”最终,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受尽酷刑,只得违心作出“系因奸情而谋害葛品连致死”的供述。已」此案可以看出,当时清朝的刑一讯也是非常普遍的,并且刑一讯的规定更加详尽,手段更加残忍。同时,滥用刑一讯,刑讯方法、强度和次数超出法律规定现象也非常普遍。经常发生有的犯人由于熬不住重刑,不惜制造假证,宁可早点冤死而免受酷刑之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法律规定举人的身份不能用刑,这表明特权阶层对于酷刑也是惧怕的,在特权身份的(1)赵晓耕:《大衙门》,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160页。

保护下,可以免于刑讯之苦。由于杨乃武案发时是举人,无法用刑,所以刘锡彤才会上报朝廷要求革去杨乃武的举人身份。

据书中记载,小白菜接受第一次讯问后就矢口否认蓄意谋杀亲夫,县官刘锡同觉得她不老实,于是就动用刑讯。小白菜惨遭拶指的酷刑,实在不勘忍受,违心招供,承认与杨乃武通奸。后来杨乃武也被用刑,以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等逼供,最终他也不勘忍受皮肉之苦,含冤认罪。刑讯逼供成为了冤案造成的直接原因。在此,我仅站在法制史的角度认为,读完此案的内容后,给我留下印象做深刻的就是口供和刑讯逼供制度在我国古代审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刑讯逼供制度概述

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将刑讯逼供解释为“使人遭受精神肉体的痛苦,以套取口供的行为。”以我们现在的法律,刑讯逼供是严厉禁止的。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讯所得来的被告人供述是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而应予以排除适用的。但是,不少史料都表明,在中国古代,审判过程中的刑讯逼供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司法审判过程中的刑讯在中国出现的相当早,它发诸西周,几经变革,终乎清末变法,存续几千年,成为中华法系一大特征;其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历史历史客观性,但其主流的消极性却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司法制度,包括我们当今的司法观念。

据考证,刑讯逼供制度最早出现在西周。所谓“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无肆掠、止狱讼。”根据郑玄的注释:“掠,谓捶治人。”也就是说在仲春这段时间里,司法机关不能对诉讼当事人刑讯拷打。既然西周对春长万物这段特殊时间实行免刑讯制度,那就反过来说明在其他时间司法机关是可以进行刑讯的。秦代厉行法治,推崇严刑峻法,在司法实践中滥用刑罚,刑讯走向了极端,但这一时期刑讯制度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刑讯,并使其制度化了。所谓“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毋笞掠而得人请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也就是说,在诉讼中,能根据记录的口供追踪盘问,不用拷打的方法得到真实的情况,这是上策;用施用刑讯的办法得到的案情,是下策;因为恐吓而搞不清案情的,是审判的失败。汉朝受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影响,儒家所提倡的慎刑思想

开始复燃。这一时期肉刑被废除,中国的刑讯制度得到了发展,各方面都开始规范化。到了唐朝,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大力弘扬,这一时期的刑讯制度已经十分完备。唐初统治者强调执法审慎,要求司法官重视证据,对于证据不足者,不得轻易判决。虽然口供仍然是判决的基础,法律准许为了取得被告人的口供而采用刑讯手段,但无论从程序上或是实体上,法律都作了很完备的规定。宋在沿袭唐律的基础上,刑讯制度有了某些发展,概括起来有:第一,关于刑讯限制方面。地方官对于案件勘察属实时,不能进行刑讯。只有在勘验情况与原告供词不同或者赃证都不招供认罪时,方可进行拷掠。第二,关于刑讯中司法官回避制度的规定。“诸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五服内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受业师,经为本部都督、刺史、县令,及有仇嫌者,皆须听换。推经为府主,亦同。”这一规定使回避在司法实践有了可操作的依据。第三,加重了司法官刑讯责任的规定。宋刑不惜以比唐律重得多的刑罚调整司法官在刑讯中的责任问题,目的就在于有效防止或减少诉讼中滥用刑讯的现象。此举不失法律之公允。第四,明确拷讯囚徒十日内致死要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到元明清时期,此项制度仍是继续发展。还不停地创造出种种法外刑,以折磨囚徒的身心,达到逼供口供的目的。非法刑讯的后果规定也更为详细明确。明承唐律,严格规定法官拷问人犯的责任。嘉靖年间,规定对于杀人、盗窃、抢夺等严重犯罪而故意不招的,用严刑拷讯,其余的犯罪则使用鞭、扑等一般刑讯。明袭唐律,清又袭明,历朝严审刑官滥用刑讯之禁。康熙时禁止大镣、短夹棍、大枷的使用。满清末季,西风东渐,外迫于西方列强之势,内困于积贫积弱之弊,清末变法修律,1908年拟定《大清现行刑律》,1909年奏进,1910年颁布施行,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才第一次明令废止了刑讯的使用。

四、中国古代刑讯制度存在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的是讯问式审判方式,因此刑讯逼供制度使普遍存在且具有合法地位的。刑讯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慎刑思想的产生。早在西周,我国就确定了“慎刑”思想,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明德慎罚”、“德主刑辅”思想一直是法制的主旋律。所谓“慎刑”就是对于刑罚的谨慎使用。这一思想认为被告人本人对犯罪事实的供认一定是可靠的,他总不能自己往自己头上栽赃。从这个逻辑出发,必然要获得被告人的口供。而被告人又天生存在躲避刑罚的思想,存在拒绝口供的天生性,所以必须对被告人给予刑讯,而刑讯又必须在一定限度内。于是又对刑讯予以规范,使之处于可控制状态。很明显,这种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荒唐的,它无异于以被告人的筋骨是否强健、意志是否坚强,作为验证其是否有罪的尺度手段,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做法。

第二,中国古代的有罪推定原则是刑讯得以蔓延的心理基础。

在古代司法中,有罪推定的法传统占据统治地位。所谓“有罪推定”,是指人一旦成为被告,在未经审讯之前,就被推定为是有罪的,并被司法者以罪犯看 待,被告在诉讼过程中对诉讼负有举证责任,这种原则与“无罪推定”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有罪推定”的原则下,被告在实际上被剥夺了辩护的权利,只负有 举证责任,即被告要举证证明自己是有罪的,这显然难以收到获取证据的效果。如果被告有罪,肯定不会招出实情,认罪伏法;如果被告无罪,则难以举出证 据证明自己有罪,何况谁也不愿意接受这种被冤枉的罪名和牢狱之灾。并且由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被告,尤其是无辜的被告往往会为自己辩解。可是由于被告人已被认定为有罪,审问的目的是让其服罪,司法审判官必然会有辩解就是欺骗的思想,必然导致几乎案案都刑讯的结果。

第三,主要原因是由于古代科学水平低下,证据获取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的落后,决定了在法官定罪量刑时口供的作用非常大,口供就是证据之王。在古代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得知案件的事实真相,必须要以当事人的口供来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即使通过其他手段查清了案件事实,但若囚犯否认,则由于主要证据欠缺,仍旧不能定案。为了获得相对真实的口供,则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尽管历代统治者以及学者均了解刑讯逼供的种种弊端,但相比之下,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获得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口供。于是,各朝各代一直没有废除刑讯的规定,仅仅寄希望于通过对刑讯的条件、方法进行严格的规定而把刑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到最低。从秦一直至清,刑讯一直是合法的,并不断在刑讯的条件、刑讯的批准、刑讯的工具、禁止刑讯的对象、刑讯的施行、刑讯致死的责任等反面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刑讯制度是最基本的审讯方式,尤其是在刑事审判中,它是古代司法审判的一大特点,其存在具有普遍性以及合法的地位。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以及重视口供的审判方式,有限度的刑讯逼供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的。

参考资料:

1、罗旭著:《伦理司法—中国古代司法观念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赵晓耕:《大衙门》,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

4、武建敏:《传统司法行为及其合理性》,2006年7月;

第三篇:法制史习题

先秦时期:

名词解释:禹刑吕刑 五刑 汤刑 宗法制五听三不去七出 明德慎罚

六礼傅别质剂铸刑书铸刑鼎

简答题:1,简述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2,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1,试述礼与刑的关系

2,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了解:读鞫(ju,审问)乞鞫西周时期的“刑罚世轻世重”理论圜土之

制嘉石之制赎刑

秦汉时期:

名词解释: 廷行事法律答问九章律左官阿党附益 出界酎(zhou)

金篡囚首匿(这些都是汉代罪名)录囚论心定罪

简答题:1,秦朝的刑罚种类

2,秦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3,秦朝的司法制度(两个方面:1,廷尉;2,“公室告”与“非

公室告”)

4,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及其意义

5,汉朝刑法适用原则(或:简述汉律的儒家化)

6,汉朝的司法制度(两个方面:1,《春秋》决狱;2,秋冬行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登闻鼓官当重罪十条(北齐律)《魏律》

《晋律》《北魏律》八议

简答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典内容的变化

3,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的变化

隋唐宋时期:

名词解释:十恶保辜六杀六赃义绝折杖刑刺配审刑院

编敕活动典卖契约

翻异别勘/推鞫谳(yan,审判定罪)分司

简答题:

1,唐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3,唐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4,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

5,化外人处罚原则(这个原则说明了“疏议”与“律文”是怎样的关系)6,“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的含义、三种情形、程序及评价

7,类推原则的含义、意义及作用

8,唐朝时期的“五刑”制度

9,唐朝时期的主要罪名

10,唐朝时期关于“官司出入人罪”的规定

11,唐朝时期的继承制度

12,唐朝时期的中央司法机关

13,唐朝时期会审制度(三司推事、三司使)

14,《宋刑统》和《唐律疏议相比有哪些特点

15,简述宋代刑罚的改革(宋代创设的新的刑罚制度)

16,简述宋代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要件

17,简述宋代的财产继承制度

18,简述宋朝时期的中央司法机关

元明清时期:

名词解释:大宗正府烧埋银《大明律》《明大诰》

九卿圆审厂卫理藩院参汉酌金

《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则例

三法司朝审热审

简答题;

1,简述元律中的“四等人”制度与司法中的民族不平等特点

2,简述明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3,《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

4,明代的刑法原则(1,实行刑法从重从新原则;2,“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

5,明代的罪名与刑罚(奸党罪、故杀与谋杀、充军、廷杖)

6,明代的中央司法机关

7,明代的会审制度主要有哪几种

8,简述清代的刑部

9,简述清代的秋审制度

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

名词解释:谘议局资政院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

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六法全书天坛宪草

袁记约法贿选宪法

简答题:

1,简述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和影响

2,简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

3,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立法原则(宗旨)及特点(结构与内容)4,简述清末司法组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司法改革的主要措施

8,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9,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10,简述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的主要特点

11,简述“民商合一”的立法体系

12,简述《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四篇:中国法制史

单项

B “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前朝皇帝的后代)。B “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C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C 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竹简)上。

D 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封建法典是(晋律)D 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周公)。D 典卖法律关系制度化,始于(宋朝)。F 《法经》共

(六)篇。作者是(李悝)。

F 法典体例在宋朝发生了变化,采用(刑统)作为法律形式。G 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商鞅)。H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H 皇帝制度的理论化、神秘化,开始于(汉朝)。

H 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主导是(儒家思想)H 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黄老思想)。H 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H 汉朝律典的代表是(九章律)。

H 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决事比)。H 汉朝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叫做(科)。H 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汉文帝)。

H 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见知故纵)。

H 汉律规定,女子犯罪量刑,可以不亲自服徒刑,每个月出钱三百以顾人,此刑罚叫做(女徒顾山)。

H 汉代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叫做(征辟)。H 汉代致仕的年龄是(七十)。

H 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即构成(僭越罪)。H 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H 汉代的起诉叫(告劾)。

H 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鞫狱)。H 汉代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叫(断狱)。

H 汉代经过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

H 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比)H 汉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同秦朝一样,叫做(廷尉)。

H 汉律规定,如果官吏不执行而且阻碍皇帝诏令,侵犯皇权,则定为(废格诏书罪)。J 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魏律)J 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J 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孔子的反对。J 晋国的“常法”是(赵盾)制定的。

J “君权神授”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董仲舒)。J 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减刑始于(《贞观律》)。K 《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五)等。K 《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依据(《北齐律》)。L 《吕刑》的作者是(吕侯)。L 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约法三章)。M “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M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最早规定在(西周)。P 炮烙之刑出现于(商朝)。

Q 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具五刑)Q 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廷行事)

Q 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的法律形式是(式)。Q 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廷行事)。

Q 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定杀。Q 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是(具五刑。Q 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定杀)。

Q 秦朝有一种徒刑,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这种刑罚是(城旦)。Q 秦朝的鬼薪适用于男犯,它的刑期为(三年)。Q 秦朝有一种罪名,即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此罪叫作(以古非今罪)。Q 秦律规定,禁止偷偷地移动田界的的标志,否则构成(盗徙封罪)。Q 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廷尉)。

Q 秦律规定,宣判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秦朝叫做(乞鞫)。S 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嫡长继承)S 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汤誓》)。S 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叫做(九刑)。S 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S 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羑里)。

S 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舍弃啬事)。

S 商汤灭夏之后,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告戒他的诸侯们,禁止(不有功于民)。S 商朝有一种罪名相当于后世的诈伪、内乱、谋反等罪名,这个罪叫做(暂遇奸宄)。S 商鞅入秦国变法改革,携带了李悝的(法经)。S 隋朝以(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S 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三省六部)。

S 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醢)的刑罚。S 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断例)

S 宋朝将中央主管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申明)S 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断例)。

S 宋朝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同类事件具有约束力,与敕、令并行,这种法 律形式叫做(指挥)。

S 宋朝中央官署可依就某项法令作解释,所作的解释叫做(申明)。S 宋朝中央官署根据过去敕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决定,叫做(看祥)。

S 宋朝规定了一种法律,即在开封府诸县加重处罚犯罪,强化京畿地区的治安,这种法律叫做(重法地法)。S 宋代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是(红契)。

S 宋太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缓和阶级矛盾,取得民心,制定了旨在改革“五刑之苛”、减轻刑罚的(折 杖法)。

S 宋太祖统治后以宽恕死罪为借口,为了赦免死罪者的死刑,而用其它刑代替,推行(刺配之法)。T 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典治吏)T 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资政新篇》)

T 唐宣宗时期,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令、格、式,编成《大中刑律统类》。T 唐律关于户籍、赋役、土地、婚姻方面的内容规定在《户婚》 律。T 唐代官吏退休的年龄是(七十)。

T 唐宣宗时期编成的《大中刑律统类》共(121)门。T 唐律中凡是不列入其他“分则”篇的犯罪,都归于(《杂律》)。T 唐朝全国设十个监察区,监察区的名称叫(道)。

T 《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名例律)。T 《唐律疏议》的第十二篇的篇名为(断狱律)。W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春秋郑国的(子产)W 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启)。

W 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法经》)。W 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大明律》)

W “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X 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夏台)”。X 先王发布的誓命,在西周称作(遗训)。

X “刑名从商”是(荀子)总结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X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以(刑)命名。X 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大辟)。X 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圜土)

X 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杀)X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

X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贼)”。X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己恶而掠美为(昏)”。X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贪以败官为(墨)”。X 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赎刑)。X 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甘誓),它也是夏朝的法律。X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X 西周的成文刑书是(九刑)。

X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是(周礼)。X 西周的判例叫(成)。

X 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即(殷彝)。X 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X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X 西周将故意称为(非眚)。X 西周将偶犯称为(非终)。X 西周将惯犯称为(惟终)。X 西周将过失称为(眚)。

X 西周时期,对公族施用的死刑方法为(绞)。X 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

X 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X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质剂)。X 西周的借贷契约叫(傅别)。X 西周的已经出现了买卖契约,其中买卖人民马牛之类的东西用(质)。X 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X 西周的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X 西周将 结婚程序叫做(六礼)。

X 西周法律规定,在几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弃妻子,叫作(三不去)。X 西周自后成王以后,王位继承开始实行(嫡长继承制)。X 西周时期,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叫做(士师)。X 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小司寇)。X 西周的民事诉讼叫做(讼)。X 西周的刑事诉讼叫做(狱)。X 西周的民事诉讼书状叫(剂)。

X 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

X 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束矢)作为诉讼费。X 西周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要缴纳(钧金)作为诉讼费。

X 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它礼物前去求婚,请求女家收下的程序是(纳采)。X 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方纳采之后,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然后卜于祖庙,占其吉凶,卜得吉兆之后,再往下进行的程序是(问名)。X 狭义上的唐律,指(《唐律疏议》)。Y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禅让制)。

Y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最早作为(西周)断案的依据。Y 《永徽律疏》的篇目共(十二篇)。

Z 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清朝)Z 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

Z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劳动人民指定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Z 在天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资政新篇》)Z 在历史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

Z 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宫刑)。

Z 在西周,初了刑作为法律存在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规范作为法律存在,是(礼)。Z 在西周的“六礼”中,男家问名之后,已经卜得吉兆,男家仍以雁作为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的程序,被称做(纳吉)。

Z 在西周的“六礼”中,纳吉之后,男家以玄纁(音勋,玄,黑色;纁,绛色)束帛(五匹为束),两张鹿皮作为聘礼送给女家,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这道程序叫做(纳徵)。

Z 在西周的“六礼”中,纳徵之后,男家择定吉日作为婚期,备礼往告女家,求其同意的程序是(请期)。Z 在西周的“六礼”中,新郎亲至女家迎娶的程序叫做(亲迎)。Z 在汉朝,如为农民起义通风报信、提供饮食,则构成(通行饮食罪)。Z 在秦朝,多用于惩罚轻微犯罪官吏的刑罚是(谇)。Z 在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掌管军事的是(太尉)。

Z 在唐朝遇重大案件,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三司推事)。Z 在“十恶”中,将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称为(大不敬)。Z 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部法典是(法经)。Z 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吴起)任令尹,实行变法。

Z 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 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Z 最早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思想的人是(孔子)。Z 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开皇律》)Z 最早规定“封建五刑”的法典是(《开皇律》)

Z 最早确立封建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北齐律)Z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Z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总统制)

Z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Z 《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Z 曾命吕侯作《吕刑》的是(周穆王)。Z 周朝统治者吸取商场灭亡的教训,要求官吏勤于政务,不要饮酒,规定了一条罪名叫做(群饮罪。

Z 《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多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七出)。Z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Z 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邓析)。多选

C 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是(1井田制被破坏2王权旁落 3宗法制松弛 4法治取代礼治)

F 《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1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2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3它对当时魏国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G 根据宋朝法律规定,典卖与一般卖的区别是(1典卖是活卖,一般卖是绝卖 2典卖可以收赎,一般卖不可以收赎3典价比卖价低得多)H 汉朝的三公分别是(1丞相2太尉3御史大夫)

H 汉律六十篇包括(1九章律2越宫律3朝律4傍章律)

M 明朝统治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法律,如在明律中详列(1钞法2钱法 3盐法4茶法)

M 明朝时期的会审制度包括(1秋审2朝审3热审)

Q 清政府司法权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是确立(1领事裁判权2会审公廨)Q 清朝统治者认为立宪有三大好处(1皇位永固2外患渐轻3内乱可弥)S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表现在(1八议入律 2官当入律3确立重罪十条4准五服以治罪)S 宋朝为加强对盗贼的处刑,所立的专门法规有(1盗贼重法2重法地法)S 商朝的肉刑有(1墨刑2劓刑3剕刑 4宫刑)S 商朝适用的死刑有(1戮 2炮烙3醢4脯)

S 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2奖励告奸3奖励农业生产4奖励军功)

T 唐朝的立法形式有(1律2令3格4式)

T 《唐律疏议》的结构包括(1律文2疏义3问答4注)

T 唐代吏部考试科举生的标准是(1体貌丰伟 2言词辨正3楷书遒美 4文理优秀)W 为晋律作注释的是(1张斐2杜预)

X 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1六礼2七去3三不去)

X 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1客士2军功 3通晓法律)

X 西周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的内容包括(1有所娶无所归,不去2与更三年丧,不去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X 夏朝的法律有(1禹刑2甘誓)X 西周中央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 2小司寇 3士师)Y 以下属于汉朝的罪名是(1通行饮食罪2见知故纵罪)

Y 以下属于秦朝的作刑(徒刑)的是(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如司寇4罚作、复作)

Y 以下是太平天国时期制定的法律内容有(1龙凤和挥2保举制度 3国库制度4保升奏贬制度)

Y “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1杀人者死 2伤人抵罪3盗抵罪)Y 以下属于隋朝颁布的法典有(1开皇律 2大业律)

Z 中国法制史上出现的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有(1《大唐六典》2《大明会典》3《清会典》)

G 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公正、不偏不倚、限制、强制)。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夏台、均台)。

“昏、墨、贼,杀”中的罪名是(昏、墨、贼)。

据东汉郑玄记述,夏刑除墨外,还有(大辟、膑、宫、劓)。夏朝的法律规范包括(禹刑、甘誓)。

夏朝的法律规范的内容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礼、原始社会的战争命令、原始社会的苗族习惯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夏朝全国共分为九个地区、夏朝中央有职事官六卿、圜土和夏台都是夏朝监狱的名称)。

夏朝法律制度包括(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昏、墨、贼,杀、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在我国古代作为法律名称适用的的术语有(刑、命、诏、典)。

夏朝的法律具有以下特点,即(夏朝法律体现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不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夏朝法律非常残酷、夏朝法律维护奴隶主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夏朝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商朝的立法主要有(《汤刑》、《汤誓》、《汤诰》)。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戮、炮格、醢、脯)。

奴隶制五刑包括以下的(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商朝的罪名主要有(不吉不迪、暂遇奸宄、不从誓言)。商朝的监狱称作圜土、牖里、囹圄。

西周的中央除三公外,还有众多官吏,组成(卿事寮、太史寮)。西周的政权机构根据其地位的重要与否,分为(内服、外服)。

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西周的礼不能脱离刑二而发挥职能作用、西周的法要通过礼和刑的相互作用完成阶级统治)。

西周立法指导思想较商朝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殷商单凭“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不可能永保王朝的长治久安、西周统治者将天命和自身的德性融为一体以取得民心)。西周的主要立法有(《吕刑》《九刑》)。

以下属于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誓、礼、遗训、殷彝)。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定罪量刑原则的有(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耄悼之年有最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 悼” 分别指(7岁以下、80、90岁以上)。西周区分眚和非眚,就是区分(过失、故意)。西周区分非终和惟终,就是区分(偶犯、惯犯)。西周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这体现在定罪量刑的原则上就是(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慎侧浅深质量以别之、罪疑从赦)。“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含义是指(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西周处死一般平民的方法有(腰斩、弃市、磔)。

西周对判处拘役刑的,根据罪过轻重,在司空监视下分别服劳役(一年、九个月、七个月、五个月)。

以下是西周的罪名的有(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群饮醉)。西周缔结婚姻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不娶同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西周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的目的是(防止近亲结婚、附远厚别)。西周“三不去”的内容包括(无家可归的、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前贫贱后富贵的)。西周贵族男子可以有各种妻妾,天子有(后、夫人、世妇、嫔)。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包括以下的(纳采、纳吉、亲迎)。西周的“七去”包括以下的(无子、盗窃、妒忌、恶疾)。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傅别、质剂)。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的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西周的地方司法机关有(乡士、遂士)。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除了辞听和色听外,还包括有(气听、耳听、目听)。西周规定的上诉期限根据远近划分,出了一年外,还有(一旬、二旬、三旬、三月)。西周的中央政府设有一大批官吏,组成(卿事寮、太史寮)。西周的监狱叫做(圜土、囹圄)。

以下属于西周罪名的是(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人于货罪、群饮罪)。西周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明德慎罚)。西周礼治的核心是(亲亲、尊尊)。

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仆区法、茆门之法。

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重其轻者”。

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郑国两次公布法律,公布者分别是子产、邓析。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井田制被迫坏、王权旁落、宗法制松弛、法治取代礼治礼不下庶人)。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人是(赵鞅、荀寅),他们把刑书铸在鼎上。

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的理由是(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春秋时期当郑国和晋国分别公布成文法时,坚决反对的人有(孔子、叔向)。

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实行改革的内容包括(“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善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民、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制定了(“初租禾”、“止从死”)。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要制定成文法、要公布成文法)。

《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它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AB CD 商鞅在秦国的第二次变法内容有(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制、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国家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包括(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法网严密、严刑重罚)。《睡虎地秦墓竹简》经后人整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法律答问、廷行事)。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客士、军功、法律)。秦朝分别将故意和过失称为(端、不端)。

以下属于秦朝定罪量刑原则的有(责任年龄、数罪并罚、共犯加重、诬告反坐)。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城旦、鬼薪、司寇、罚作)。

在秦朝的下列徒刑中,适用于女犯的有(舂、白粲、作如司寇)。在秦朝的下列徒刑中,适用于男犯的有(城旦、作如司寇)。

秦朝按照是否在审理时刑讯逼供,将审判结果划分为三等,分别是(上、下、败)。“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杀人者死、伤人抵罪、盗抵罪)。

《九章律》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汉律六十篇包括(《九章律》、《朝律》、《傍律》、《越宫律》)。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汉朝官吏的选拔途径包括以下的(从开国功臣中选拔、通过中央的“太学”培养、征辟、察举。汉代的征辟分为(征召、辟举)。

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亲亲得相首匿、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汉朝定罪量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规定,一定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匿犯罪,但两种罪除外,这两种分别是(谋反、大逆)。

汉代的书面遗嘱叫做(先令书、遗令)。

10.以下关于汉朝财产继承的说法正确的有(出现诸子均分财产的情况、出现遗嘱继承、庶子有财产继承权、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汉武帝时国家运用行政干预市场,调剂物件的两项措施是(均输、平准)。

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有(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商人购买土地、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政府做官、颁布“告缗令”,奖励人们告发不纳税的商人)。

以下关于汉代诉讼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儿子不准告父亲,媳妇不准告公婆,奴婢不准告主人、年未满十岁劾

在押犯告人,司法机关不受理、对普通犯罪,有人告发或被官吏告劾,随时予以逮捕、封建贵族官僚如果犯罪,需要逮捕,要先请)。

“春秋决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罚、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汉代地方监察机关有(司隶校尉、州刺史)。

唐朝从积极方面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形式有令、格、式。唐朝中央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唐律规定承审官如与当事人有亲属、师生、仇隙关系者,须回避。唐朝财政立法主要有两税法、租庸调法。唐朝监察机关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隋朝的主要立法有(新律、开皇律、大业律、开皇令 唐律把盗罪分为(窃盗、强盗)。

唐律除了规定八议特权以外,还规定了(请、减、赎、官当)免官等法律特权。唐律规定物权取得条件有(买卖、继承、埋藏物的发现、孳息物的取得)。唐朝规定告诉的形式有(自诉、越诉、直诉、亲属代诉)。宋朝的法律形式除了赦、令、格、式外,还有(看详、断例、指挥、申明)。宋朝立法的主要特点是(编敕、以敕代律)。

S 宋朝为了加重对“盗贼”的处刑,先后实行了(1“重法地”法2“盗贼重法”)。

G 根据宋朝法律规定,典卖与一般卖的区别有(1典卖是活卖,一般卖是绝卖 2典卖可以收赎,一般卖不可以收赎3典价比卖价低得多)。

S 宋朝初年,意在减轻刑罚而收刑平政盛之功,制定了(1折杖法2刺配之法)。名词解释

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规定了五刑,共三千条。

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规定了“威侮五刑,怠弃三正”。

圜土圜土是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因其在地下挖成圆形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土墙而得名。汤刑是商朝刑法的总称。并非商汤时所作,而是因“乱政”而作,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其内容已不可考,据《竹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此次修订使汤刑更趋完备。

炮烙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碳加热另有罪者行其上。醢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即把犯罪者捣成肉酱。脯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即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劓殄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将犯罪者和其亲属和后代都杀掉,即后世的族诛。

墨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墨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

劓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就是割鼻子的刑罚。甲骨文中有劓刑的象形字。劓刑比墨刑重一等。

剕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剕刑比劓刑重一等。

宫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最初适用于淫乱行为,所以也叫作淫刑。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继承制度,指的是兄长死后,其王位由弟弟继承。父死子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继承制度。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它是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周礼周初,周公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以加强统治奴隶的力量,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而成的法定的典章制度。

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明德慎罚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德治,也就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

期在人们头脑中构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义刑义杀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即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法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刑罚世轻世重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意思是说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

坐嘉石西周的刑罚,指对于有罪过但尚不够判处徒刑的人,要给他们戴上刑具,强迫他们在官府门外左侧的嘉石旁坐一定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罪过,然后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监督他们服一定期限的劳役。田里不鬻西周初期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制度,即诸侯和辰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竹简有两种,长的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短的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品。傅别西周时期出现的借贷契约。在一片简牍上只写一分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牍上的字为半文。

六礼西周缔结婚姻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七去又称“七去”、“七弃”。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包括无;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西周法律规定,如果出现三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弃妻子。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大司寇西周的全国最高司法机关。辅佐周王“掌建邦之三典”。

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物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囹圄西周监狱的名称。囹圄不仅负责关押各类犯罪分子,而且承担者教化的职责。《九刑》《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吕刑》《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命令司寇吕侯所制定的有关刑法和赎刑的规定。遗训遗训是西周的法律形式之一,指由先王发布的誓命,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某些习惯。

殷彝殷彝是西周的法律形式之一,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王朝统治的那些内容。

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是周礼的特点之一。一方面是说作为统治阶级特权的“礼遇”,庶人百姓不得享有或无从享有;另一方面是说作为禁忌用的“礼”,无论是贵族与平民、百姓,一律具有约束力,如违礼则入于刑。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是周礼的特点之一。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受处罚,但重罪除外。小宗五世则迁小宗五世则迁是宗法制的原则,即只允许小宗祭祀四世内的高祖,一旦满五宗,就要将远祖的神位迁入祧庙。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贵族。公元前543年他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它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人。邓析是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他把刑法条文写在竹简上,被当时的执政杀害。铸刑书于鼎,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竹刑,系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邓析所作。李悝,战国时期魏文侯。力主变法改革,提倡法治,在总结各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法经》,系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所作。共六篇,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

商鞅,战国时期任秦国的宰相,主持变法,改“法”为“律”。

仆区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关于严禁和搜捕努力逃亡的法律。

茆门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被庐之法,春秋时期晋国制定有关管理官吏的法律,因在“被庐”这个地方制定,所以取名“被庐之法”。填空

A 按宗法等级实行的奠定了奴隶制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

B “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除犯 进一步完善,此后历代相沿,直至《大清律例》。C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C。

C 春秋时期邓析作

C 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 C 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D 《大清民律草案》的后两编由理学馆制定,名称分别是亲属和 F F 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再到 F。

F 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贼”。F 《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G 公元前216年秦朝颁布了“

G 官当是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刑和刑的刑罚。H H 汉朝有一种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隐匿犯罪,即所谓的。H H 汉初至文景时期,汉朝的统治思想以为主,辅以法家思想。

H 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与秦民约法三章:“”。

H 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的官吏在……向中央举荐的制度叫做H 汉文帝刑制改革的方案包括:当劓者,笞三百。

H 汉朝为了惩罚诸侯在酎祭时所献贡金不合标准,特制定了《。J J 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的法典是开皇律。

K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组织方面具体化的表现是实行“”原则。K 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K 《开皇律》确定了封建制五刑,即。L L 礼制的原则是。

L 两汉时期,公侯及其嗣字和官吏三石但以上者在法律上皆享有有罪“ 的特权。Q 清末修订法律,确定了“,”的修律方针。

Q 秦始皇为了加强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发动了“”事件。Q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基础。

Q 秦朝提出“法令由一统”,意思是说,全国不仅施行统一的法律,而且最高立法权属于。Q 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而网密于” Q 秦王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同时,也首次建立了

Q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了。Q 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Q 秦朝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Q 秦朝对逃避徭役要处给以一定的处罚。秦律规定,如果营服徭役并已得到通知而没有去报告,定罪为 Q 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为

Q 秦朝司法机关审讯后,作出判决,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叫做

Q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外,均可互相…… S S 《说文解字》:“灋,刑也,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S 《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S “商有乱政,而作”

S 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

S 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S 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

S 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相当于后世的族诛。S 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 S 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甲骨文。S 商朝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S 商王掌握商朝的最高司法权,他利用假借天意断案。

S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继承制 S 所谓嫡长继承制概括而言,就是“” S 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

S 隋唐时期官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但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S “十恶”之首是。

S 宋朝把日积月累的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理,删去重复矛盾之处,然后…...,就是所谓的“编敕”。S 宋朝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S 宋仁宗嘉祐中期,加重处罚犯罪,开始实行“

T 太平天国早期的一部革命性纲领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T 太平天国早期纲领性文件是《

T 唐初立法指导思想是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罚。

T 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的社会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 T 唐高宗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注解,并经皇帝批准,颁行天下的封建法典的代表唐律疏议。

T 唐玄宗开元时期由李林甫主持编定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T 唐宣宗时编的一部大中刑律统类,把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律的传统体系。T 唐朝法律的基本形式有四种。

T 唐代的致仕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70岁。T 唐律规定亲属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称

T 唐律规定了原则,发展了汉律关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T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本国法律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T 唐代官吏犯赃罪据《职制律》规定按犯罪情节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T 唐《户婚律》规定,夫妻之间情义断绝为“,必须强制离婚。X 《夏书》曰:” X 夏朝第一个帝王是 X 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X 西周的王位继承也经过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最后确立了 X 夏商的监狱统称为圜土

X 西周的“九刑” 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四刑。X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和 X 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

X 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X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 X 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

X 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道程序,即“”。X 西周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 X 西周的“三不去”指“。X 西周在中央设

X 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把民事诉讼叫做X 西周的国家机构根据其地位的重要与否,分为内服和外服。

X 西周最高统治者是,他掌握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X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是

W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Y 原始社会经历了

Y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Y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 Y 《永徽律疏》云:“德礼为政教之。Z 《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而作。Z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Z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Z 《正韵》:”

Z 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Z 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即所谓的“溥天之下,;率土之滨。” Z 中央政府除了三公外,还有众多官吏,组成“

Z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运用法家选拔官吏的思想,提出“三重选官法”。Z 在三公中,最高监察,监察百官的是。

Z 在中国历史上,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的法规,叫作“刑律统类”或“刑统”。问答

1《甘誓》的发布及其主要内容。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其中规定了:(1)“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罚。”夏启向他的臣民宣告有扈氏的罪行,有扈氏不学习黄帝、尧、舜、禹四世的 德行与政绩,不走正道,逆天而行,引起天怒人怨,因此上天要灭绝他,夏启奉上天的意志对他进行讨伐。(2)“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意思是说,在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左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右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驾驭战车的兵士,如果不好好驾驭战马,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先祖的神位前赏赐那些奉行命令的,在社神面前惩罚那些不奉行命令的。2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了“五刑”,共三千条。(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一条罪名。(3)“昏、墨、贼,杀”。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夏朝已经有了赎刑。当时用青铜来赎罪。3夏朝的监狱。夏朝已建立囚禁罪犯的监狱。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圜者,圆也”,“圜土”,是监狱的形象称呼,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的 土墙。夏朝在都城阳翟“均台”(今河南禹县)这个地方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相传夏桀曾把商汤“囚之夏台”。均台也叫夏台。所以后来“均台”和“夏台”都成为夏朝监狱的代称。

4夏朝法律的特点。第一,法律作为阶级社会的统治工具,与原始社会的习惯不同,法律不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在政权中占统治地位的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第二,作为最高统治者夏王的命令,代表着整个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第三,阶级社会法律的权威,建立在残酷的刑罚基础上。史料记载,夏朝有五刑,共三千条。第四,夏朝的法律确认和维护奴隶主的权利,规定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奴隶主与奴隶和平民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夏王是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命令即是法律。并且因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法律规定他们可以用钱赎罪。第五,夏朝的法律不再像原始社会的习惯那样,靠社会舆论来维持,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用暴力手段强迫人们必须遵守。5商朝的主要立法。(1)《汤刑》《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时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述他的祖先而以汤来命名。汤刑的内容亦不可考。但可知,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规定。(2)《汤誓》《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3)《汤诰》在《汤诰》里,商汤将夏王的罪恶和商朝的政治纲领宣告给老百姓。6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刖、宫和大辟。(1)墨刑。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墨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2)劓刑。劓刑就是割鼻子的刑罚。甲骨文中有劓刑的象形字。劓刑比墨刑重一等。(3)剕刑。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剕刑比劓刑重一等。(4)宫刑。即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最初适用于淫乱行为,所以也叫作淫刑。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5)大辟。即死刑。死刑的适用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斩、戮、炮铬、醢、脯、劓殄。

7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主要有哪些?商朝处决死刑的方法很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戮。就是活着刑辱示众,然后再斩杀。(2)炮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加热,令有罪者行其上,很快就会坠入炭中烧死。(3)醢。也叫“菹醢”。即把犯罪者捣成肉酱。(4)脯。即把犯罪者晒成肉干。(5)劓殄。即刑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8商朝的监狱。商朝的监狱名称分别是:(1)圜土(2)羑里,羑里是一个地名,在今河南汤阴县。“纣囚西伯(即周文王)羑里。”(3)囹圄也是商朝监狱名称。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1)义刑义杀,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2)明德慎罚,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9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这表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考虑用刑问题。(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灵活地运用刑罚手段。(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断狱时,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程序,谨慎测度罪犯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西周统治者将犯罪主观动机与对社会危害性结合起来考虑。(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5)刑罚世轻世重:即所谓的:“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意思是说,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其适用须有节度,不能一味的使用重刑手段。10西周如何规定徒刑的适用的?西周法律规定,处以徒刑的罪犯不带冠饰,以区别正常人。他们要在圜土从事三年、二年或一年不同刑期的生产劳动,能改者期满释放。如果不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企图越狱潜逃的,要从重处以死刑。

西周对贵族和平民施以死刑的方式有何不同?西周死刑条目有二百条之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公族施用的;一是对没有爵位的奴隶主和平民施用的。两者处刑的方法不同。公族是掌握政权的奴隶主阶级的上层,他们如果犯罪处死,只用绞,也叫磬,以全其尸。又规定公族犯死罪,要在远郊隐蔽的地方处决。这样,能够保全奴隶主贵族的脸面。对于无爵位的奴隶主和一般平民犯罪处死,方法很多,有斩(腰斩)、弃市(杀之于市,与众弃之)、轘(音环)(车裂,使头与四肢各部位分裂)、磔(剖断肢体)、膊(去衣磔之)、焚(用火烧死)等。对平民处死的方法非常残酷,而且在人多的市朝执行,以杀一儆百。

西周法律如何处理拾得遗失物?西周法律规定:凡拾得遗失的财物。奴婢、家禽家畜,都要送到外朝交给朝士,公开招领,10日后无人认领者,贵重的大物件以及7岁以上的奴婢,由政府收为公有。小的物件以及7岁以下的奴婢归拾得人所有。

11简述西周的“六礼”。六礼是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亲迎。(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然后去占卜。(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男家仍以大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4)纳徵后来也叫纳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12简述西周“三不去”。这是古代对丈夫休弃妻子的三种限制,即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妻子。“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先贫贱后富贵,不去。”也叫“三不出”。

13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西周的地方司法机关有:(4)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5)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15试述西周的诉讼制度。(1)诉讼,西周时期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了区别。民事诉讼用“讼”表示,“以两造禁民讼”;刑事诉讼用“狱”表示,“以两剂禁民狱”。(2)起诉,可以口头起诉,也可以书面起诉。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起诉是要交纳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被认定败诉。民事诉讼交纳“束矢”;刑事诉讼交纳“钧金”。(3)审理,西周规定两造(当事人)具备才能审理,但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所谓“五听”,是指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尝试,虽然时形而上学的,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判决,要有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办案成例,可以作为断案的参考。(5)上诉,当事人不服,允许上诉。西周法律规定了不同的上诉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个月和一年。

16西周的法律形式包括哪些?(1)誓,即誓词,多位周王或诸侯于战前对臣下发布的军令。在以誓作为形式的王命中,被讨伐之罪,即成为刑法的罪名;被宣布的处罚,便成为刑罚的种类和惩罚的手段。(2)诰,即统治者关于施政的训令。(3)命,是周王针对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4)礼,礼涉及范围广泛,不仅有政治、经济、军事,也同时有法律、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故法律成为周礼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5)遗训,是指由先王发布的誓命,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某些习惯。(6)殷彝,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 西周的立法概况。(1)制定成文刑书——《九刑》《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西周的《九刑》实际上指西周成文刑书共分为9篇。(2)吕侯制《吕刑》 《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吕侯奉王命所制。所谓“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吕刑》是根据夏朝赎刑制度,针对西周时期的“疑罪”而规定的赎刑之法。

17西周的民事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所有权制度。西周奴隶制所有权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和奴隶,所以法律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对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A、土地所有权制度,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田里不鬻”。事实说明,周王对全国土地有最高所有权。西周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荒地的开垦,各封国实力的增长,宗法纽带的松弛,私有土地开始出现。土地国有制和“田里不鬻”的局面已经被冲破。B、其他所有权,西周土地以外,奴隶和牛马也是奴隶主的重要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买卖、赠予,或用以赔偿,抵债和继承。C、关于拾得遗失物处理,西周规定,凡拾得遗失的财物。奴婢、家禽家畜,都要送到外朝交给朝士,公开招领,10日后无人认领者,贵重的大物件以及7岁以上的奴婢,由政府收为公有。小的物件以及7岁以下的奴婢归拾得人所有。(2)契约关系,西周时,契约关系有所发展。常见的有买卖契约、租赁契约和借债契约等。A、买卖契约,西周的买卖契约叫做质剂。所谓质就是长卷,用来买卖奴隶和马牛;所谓剂就是短卷,用来买卖兵器珍异之物。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土地买卖关系。B、债务契约,西周的债务契约叫做傅别,就是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傅,即把债的标的及权利义务等书之于契券;别,即在简札中间书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札上的字为半文。C、租赁契约,在西周晚期已存在以土地作为标的租赁关系,出现了租赁契约。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租金,是租赁关系成立的条件,而这种关系已为西周政府所承认。D、损害赔偿,西周民事法律,严格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所有权,同时也说明土地和奴隶都可以用于损害赔偿。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

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18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19《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 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阶级本质是: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法经》的阶级本质。(1)《法经》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2)维护君主制制度。(3)维护封建等级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1)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2)奖励告奸;(3)奖励农业生产;(4)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1)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2)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3)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统一度量衡制度。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法制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官当” 2.“质剂” 3.“会审公廨”

1.“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罪的一种特权制度,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南朝《陈律》规定: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如官吏犯罪应判四年至五年徒刑,准许当徒两年,其余年限服劳役;若判三年徒刑,准许以官当徒两年,剩余一年可以赎罪。“官当”制度的形成,表明封建特权法的进一步发展。

2.“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形式。其中“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质剂是长短不同的两种

契约券书,凡人口、牲畜之类的大宗交易谓之“大市”,使用“长券”即质;而器具、珍异之类的小宗交

易则称为“小市”,使用“短券”即剂。

3.“会审公廨”又称为会审公堂,是1864年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借小刀会起义之机,要挟清朝政府同意在外国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构。“会审公廨”制度的确立,也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

4.《九章律》 6.“贿选宪法”

4.汉《九章律》为两汉基本法律。《九章律》在原秦律六篇《盗律》、《贼律》、《网律》(又称《囚

律》)、《捕律》、《杂律》、《具律》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形成九篇体例。

6.“贿选宪法”的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宪法》,在袁世凯死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曹锟用金钱

贿赂收买国会议员而顺利地当上了总统,为利用“法统”作工具来达到其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在曹锟的操纵下,这些被收买的国会议员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通过了这部宪法,并于1923年10月1日由曹锟

公布,因此又被称为“贿选宪法”。该宪法共13章141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宪法。

7.西汉时期的“令” 8.“九卿圆审” 9.“充军刑”

7.“令”:是皇帝的诏令,是汉代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它是由皇帝于“律”外发布的命令,具有最

高的法律效力。它由皇帝根据具体形势的发展需要随时颁布,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法律效力

超过“律”,可以取代“律”的相关规定。作为处理各项国家事务和解决具体纠纷的重要依据,汉代的“令”又具有多和广的特点。

8.清朝的会审制度由明朝的“九卿圆审”发展而来,即所谓“会九卿鞠之,谓之圆审”,对特别重

大的案件,在三法司基础上,会同吏、户、礼、工、刑、兵各部尚书及通政史共同审理的制度,但判决

仍要奏请皇帝裁决,主要审理绞、斩监候案件。

9.充军是明代的刑罚之一,是明朝“重典治国”思想的一种体现,即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是在死刑之下、流刑之上的重刑。明代为充实卫所兵制的兵员,将死罪减等的囚犯发遣充军,而后则成为常刑。明代充军分为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五等,统称“五军”,最远的4 000里,最近的1 000里,有终身(即本人终生而止)和永远(即本人死后由子孙亲属接替)两种,既罪罚本人又祸及家属及有关部门。明代施用充军刑日益广泛,以至充军人数成千上万。

10、“八议”

11、亲属相容隐

12、《开皇律》

10、(1)“八议”指作八类人犯罪,依法可以享有免刑或减刑的规定。(2)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3)魏《新律》将《周礼》中的“八辟”,改为“八议”,首次入律。

11、(1)汉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项原则。(2)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12、(1)改革刑罚制度;(2)扩大贵族官吏的法律特权;(3)创设“十恶”之条;(4)强化对经济的法律调整。

13、春秋决狱

14、《晋律》

15、清“例”

16、“治外法权”

13、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反映了儒家伦理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其主要代表是董仲舒,核心内容为“原心定罪”。

14、又称“泰始律”:(1)体例更严谨,结构更合理;(2)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律,“礼律并重”为其突出特色;(3)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15、在明清时期,“条例”是律之外的一种制定法,而非“案例”,更非“判例”。(2)“条例”是经过一定程序而形成的正式法律规范。

16、又称“领事裁判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清政府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规定凡在中国享有该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下载行政法制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法制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史2010

    名词解释 1、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

    法制史读书笔记

    清代到民国初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权利的变化 -读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有感 作者及作品介绍: 黄宗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初学《中国法制史》时,我认为这门课是所有法学课程里面最枯燥、最不实用的一门。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我对中国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中华法史......

    外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外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人们常说,读历史可以明智。学习历史,我们就像是以一个“局外人”或者“外行人”的身份和眼光对某些事物进行了解和认识,虽然难免见......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 绪论 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了解中国法制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华法系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其意义。 重......

    法制史学习心得[大全]

    学习心得 本学期就要结束了,本课程的学习也接近了尾声,请你读读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心得体会。此学习心得范围很广泛,可以总结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技巧,可以是对中国法制历史发展的新......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篇一: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法制史,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精神。西周的法律制度的特点是礼法一元化,礼就是法,法律的精......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 通过本人认真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全部课程,让我懂得中国法制史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说,中国法制史课程讲述的是我国有史以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