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伦常之教读后感
伦常之教读后感
若书的世界是一片海洋,那我便是这片海洋中的一条小鱼,任凭我在书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有一天,我发现了一颗闪着璀璨琳琅般光泽的珍珠,这颗珍珠便是《伦常之教》!
我上上下下“打量”完这颗“珍珠”时,又发现了这“珍珠”的一大特点——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还包含着种种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忠”。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
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孝”。在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也要对老师尊敬。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和谐相处指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互惠互利、彼此促进的共同生存。因为只有这样大
家才会和睦。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也是人们的道德规范,它是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所以说里“礼”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诚信”。人无诚信必无本。在中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
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爱”。“爱”有许多种,如:母亲和儿女之间的爱称为伟大的“母爱”、父亲和儿女之间的爱称为“父爱”、老师和学生的爱称为“师生爱”、同学之间的爱称为“友爱”……人世间到处充满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爱的搀扶下生活,在爱的拥护下成长。在众多的爱当中,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因为有爱,所以世间才那么美好,因为有爱所以人们心底永远存着份良知。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它像一个巨大的百宝袋,装着许许多多含义深刻的道理,让人去领悟、让人去思考,让人们明白这些道
理相信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读这本书后,能汲取更多真理,真正感悟它不凡的“生命力”。
第二篇:新 教 育 之 梦读后感
《新 教 育 之 梦》读 后 感
陈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新教育之梦》,一下子被书中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所吸引,被作者对教育的热情所感染,被作者对教育现象的透彻分析所征服。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具体讲,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课上积极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乐地学习、课后耐心地辅导差生。家长信任我,学生们喜爱我。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感到舒心、满足。读了《新教育之梦》,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就象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句话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引着我今后行动的方向。如果满足于现状,怕找“麻烦”,又怎会是个理想的教师?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做一个有梦的教师。
一直认为,教学首要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提高每位学生的成绩摆在首位。记得有一次课间,许多学生聚集在教室里玩弹胶带纸的游戏,欢笑声此起彼伏。小亮站在行间正和同学们玩得起劲,小翔打着经过误以为小亮故意挡住他的去路,不分青红皂白冲上去和小亮争吵起来。一上课同学们向我汇报了此事,纷纷指责小翔。可小翔就是不服气,情绪异常激动,以至于我请他坐下,课后处理此事,他也不坐下,并气愤地嚷道:老师偏心,我再也不愿意上
学了„„„„„„任凭我如何安慰小翔,小翔就是不听,眼看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当时的我生气极了。不再安慰他并继续讲课。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不平静。读了《新教育之梦》,我知道了该如何去处理?朱永新教授在书指出: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如果当时的我少讲一些题,耐心地与小翔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定能消除小翔对小亮的误会,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学习,多好!确实,作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不但要教好书,更要会育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加以改正。对学生偶然的错误,不要过分责备,要善于用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推动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主题和内涵都不同,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够自找“麻烦”,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第三篇:关爱空巢老人 延续孝道伦常
关爱空巢老人 延续孝道伦常
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此言不虚,古往今来,“孝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重要一篇。古训之内,《二十四孝》人尽皆知;古人之中,黄香扇枕行为世范;自然界里,羔羊跪乳感人肺腑……可见孝亲尊老的文化源远流长。然,时至今日,伴随经济社会转型期深入,“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已成过去,“游必有方”的责任也日渐衰微,“老吾老”的社会氛围几近消亡……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延续孝道伦常必须自关爱空巢老人而始,而着手关爱空巢老人则必须剖析其病因。
追根溯源,其病根在于农村经济落后。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境况让农村老人“劳动致终”;“靠天吃饭,只能温饱”的经济处境让农村青壮年劳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正因如此,才有了留守农村的老人,也就有了骨肉分离、两地分隔的怪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缺乏关爱的群体。俗话说:“穷则思变”,对于当前的现状很多农村人放弃坚守、选择离开、选择城市务工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至此,本就不发达的农村经济陷入了缺乏劳力、土地抛荒、产业空心的困境。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堵城,一边却是人烟罕至的鬼村,而空巢老人成了鬼村的主要成员。
切脉听诊,其病理在于城镇化不平衡。
放眼当下社会潮流,进城造楼成为了时代“新宠”,伴随着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工程的重复建设,房地产经济的迅猛增长,必然出现不合理的城镇化,而长短腿的城镇化必然出现一些以牺牲农村来促进城市的发展的决策。因此资源的地区间、城乡之间分配的不均衡、不合理使得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公共服务成为了民生服务之中那块不愿提及的“开裆裤”。自然而然,农村的医疗、养老、社保等等问题就成为那块“遮羞布”无法遮盖的部分。
询因问果,其病症在于养老需求隐蔽化。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不断深入,功利主义心态主导社会价值取向,拜金主义思潮流毒至深,“有钱没文化”成了外国人眼中的国人印象。而中国老人对于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抚慰而言,很多时候无奈选择了前者,为的就是让“出外谋生、寻求发展”成为了子女逃避义务的借口。其实这是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天下父母的怜爱之心双重作用的结果。子女背井离乡、在高房价的重压下迫切希望成为“城市人”,老人望穿秋水、在照料孙儿的透支下无奈选择报喜不报忧。因此,空巢独处、精神孤寂、内心矛盾成了老人最无奈、最担当、也最凄美的“夕阳景色”。
古语云:“上医医德,下医医病”,面对空巢老人的重症,不仅需要“医病”更需要“医德”,为了不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空叹,外出的青年请停下你忙碌的脚步,常回家看看;为了不让“百善孝为先”成为历史,高速的城镇化请放慢你的城市“长腿”,等一等被你遗忘的农村“短脚”;为了不让“及人之老”成为过去,享受优惠、优先发展的地区请你做好资源统筹,关怀下为你牺牲的偏远农村经济。
第四篇:《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读后感
《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读后感
这个寒假里,我认真细读了郭教授的《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一书,从心里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创造,而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下面我把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生本教育相信生命,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而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这就是“天纵其才”。《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是郭教授立足“生本”,对教育的深思的随笔集。《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汇集了作者近一年多写的关于生本教育的随笔,揭示了生本教育和天纵之教的价值内核。全书共分为八辑,从自然教育的实践中阐释了生本教育的成功,《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是我们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好书。
郭思乐教授在第一辑《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生本教育的本质》一文中明确的提出,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之骄子,只要我们施以“天纵之教”。郭老师大胆的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向大自然寻求“天纵之教”的力量,让学生享受天纵,成为“天纵之才”。文章由浅入深,先从悟想到机能,然后再引向意识,通过对有意识与无意识机能的讨论,从无序中需找有序,窥视教育的真谛,向生命自然寻求发展的力量,依托生命,激扬生命,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那样的完美无瑕,生本教育遵循生命自身发展的规律,让教育回归天性。
在书中,郭教授指出每个孩子都是天造之才,如果他不幸沦为方仲永,那是教育者的失败,只有教师们笃信学生是“天生我人必有才”的,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去诱发他们的天赋,才可能令学生有一天达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境界。“生本教育其实就是让教育实现天纵其才”,郭教授生动地阐释了天纵的含义。他认为“天纵可以理解为天与之,天放之,天助之,天任之,天成之”。这段充满逻辑美感的小排比,深刻揭示了天纵的含义,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尽可能的给他们学习的自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学生的活动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教育教学时只考虑教的因素,只有教的主动性,没有学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学习能量的发挥受到极大的影响。
生本教育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学生不再疲惫,老师不再疲惫,家长不再疲惫。生本教育是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的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语中,他们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发展,他们的收获像鲜花怒放。例如我看到的一堂观摩课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小组间成员相互讨论、思考并解决问题,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地尊重,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学生本身的提升,成为“天纵其才”。
那么,作为一名生本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准备什么呢?
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
2、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
3、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4、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
5、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对我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多一些放手,多一些自主。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生本教育相信生命,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请给予他们“天纵之教”,让他们成为天纵之才吧!
第五篇:《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
翻开书本——李镇西《教有所思》教育随笔,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给寒冬里带来丝丝暖意。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李老师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老师就应具有童心、爱心。童心:赤子之心;爱心:对学生包容的爱。
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宣扬的教育内涵,要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