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之慈禧
读后感之慈禧
标志着近代史开端的清朝,给予我们所带来不仅是满汉文化的盛装,更是对这个由兴衰走向没落的王朝的见证,而在兴衰走向没落的路途上,我们不得不了解这一时期内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一位女人——慈禧。
首先让我们将视角放在高阳的《慈禧前传》上,原本我以为将会看到的是慈禧少女时候的清纯与善良。可是一开始我就被引入圆明园被毁后,一个即将逝去的王朝,咸丰的无奈、肃顺的跋扈、慈禧的悲哀,在高阳先生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既没有林语堂先生鲜明的个人观点,也没有南宫博先生后宫的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中人物皆有来有去,循序渐进,有史可查,他只是告诉了大家一个历史的过程,书中其他的内容皆由你自己去感悟。
看过不少有关慈禧的电视剧和作品,不能免于俗套的,大都讲诉的是慈禧如何为了把握政权,如何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牺牲整个清王朝的利益。也许在这里,我不是历史中的一员,我没有评价历史的权利,我没有评判慈禧的权利,但是我希望能够讲诉出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
面对赔款,割地„„,一切的都能让每一个国人感到气愤,当我们把过多的责任归罪与慈禧的时候,试想一下,这是不是对慈禧个人太不公平了呢?评价每一个人,我们需要以我们的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当我们以太多的个人的主观意愿来评判一个人的时候,多少会有太多的个人因素。
在此,我并不是为慈禧辩解,她有她的错误,甚至这些错误,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磨面的。但是,仅仅作为一个女人,她不得不这样做,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很多人都把过多的因素归罪于女人,商纣灭亡归罪于妲己,安史之乱归罪于杨玉环,李唐天下归罪于武则天,总是以太多的理由牵强的全部归罪于女人。慈禧也是如此,她作为一个后宫里生活的女人,当她不想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当她对于原本只属于帝王的权力产生迷恋的时候,慈禧开始了她追求权力的道路。1861年,26岁的慈禧太后在24岁的慈安太后和28岁的奕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的三次成功政变
中的第一次。由于此次政变,那拉氏握取了中国最高皇权,成就了第一次“垂帘听政”,这次政变上下呼应之巧妙,舆论准备之完善,军力配合之恰切,行动掩盖之周密,爆发时间之准确,善后处理之明快,无不令观者瞠目结舌,从中也可看出慈禧太后之机敏、狠鸷、巧诈、沉着、决断„„
然而,按照清朝的祖制,皇权的掌控,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成年皇帝直接执政;二是幼帝继位,大臣辅政。但是,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突破了清朝的祖制,大胆地采用了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如何实行这个清朝没有先例的垂帘听政呢?大臣们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聪明的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指明垂帘听政的细节,才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在她执政之初,雷厉风行,任用汉人,降诏求贤,支持洋务运动,还是颇想有所作为的。无奈,同治帝早丧,死时年仅19岁。于是两宫太后颁布懿旨:四岁的载湉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改元光绪,于是慈禧实现了她二次垂帘的目的。
在光绪十三年正月,慈禧为光绪举行亲政和大婚典礼后,便交出了皇权。归政于光绪后,此时的她在隐控朝政的同时,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她的六十大寿,寿辰未到,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可慈禧庆典照开,礼物照收,其个人私欲得到充分的宣泄。可是光绪帝内心深知,他不能一味地被慈禧牵制着,而且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中他深刻体会到只有变法,中国才能自强,于是就向慈禧提出了要变法。而慈禧在允许光绪帝变法的同时,以四项措施束缚了光绪帝变法的手脚。
后来,在光绪帝日益采取措施反抗慈禧时,慈禧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于是便发动了戊戌政变,此次政变后,她更是处心积虑想废黜光绪帝,但在内外压力下,她的阴谋不得逞。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便开始了她悲惨的西逃之旅,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最后,在列强的威逼下,她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之后,列强的军队退出了北京,慈禧才得以回銮了。遭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后,慈禧痛定思痛,决心重新踏上光绪帝的路——变法。但是不久后,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之后,光绪帝病危了,慈禧也患上了重病,但是她却不忘为光绪帝策立嗣子,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
后来,光绪帝病逝了,次日,慈禧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就在光绪死后的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由于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这是否是上天与他们母子之间开的玩笑呢?这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因为她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管理朝中大事和后宫琐事中过去的,她,的确很疲劳。但是,慈禧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不许妇人和太监干政,如出于他人之口,我们不以为怪,却偏偏出自妇人而当政50年且又宠信太监的慈禧之口,简直莫名其妙。
在半个世纪里,她成功的获得了她所想要的一切。但是最后她成功了吗?在这半个世纪的权力面前,其实她是可悲的!
大半生追逐权力,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长达四十八之久,风光背后,权术斗争之险恶、如履薄冰的感觉谁能体会?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怡弄孙的幸福;她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陵墓为军阀孙殿英所掘,尸骨尽遭曝露、羞辱,至于其背负的骂名则天下皆知。慈禧作为清朝最有影响力的女人,有人曾将慈禧与武则天相比,认为慈禧的成就可媲美与武则天,但是细细想来。慈禧虽然进行了她对清朝乃至中国将近五十年之久的绝对统治,但她始终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的黄袍加身,没有将前面的旗装由凤改成龙,在这一点上我们对于慈禧与武则天历史评价永远也不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历史我们永远也无法准确的给出评判,但是一切的历史,我们仍旧可以透过自己来给历史最客观的评价!
第二篇:慈禧传 读后感
《慈禧传》读后感
做女人难,做个有名的女人更难,做个有野心的女人难,做个有野心又有才智的女人更难。
文韬武略无奈女儿身!这是慈禧的悲哀,也是历史的不幸。是非功过的评说并未随着她的死而烟消云散。
历史上不乏有名的女人,可名声这么不好的只怕只有她了。她荣华富贵的一生正是封建中国屈辱的百年。
其实,作为一个女人她并没有错。
谁不想施展抱负,谁愿意委屈求全,谁不想万人之上,谁不想功成名就……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纵使没有她,没有清朝的腐败无能,也有下一个谁,也有下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也有下一个列强……
也许造成她声名狼藉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历史。
第三篇:《正说慈禧》读后感
读书报告
——读《正说慈禧》有感
近日来,应着老师的要求要读一本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史有关的书籍,我想,如果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史,所要了解最好的时期就莫过于是标记着近代史开端的清朝了,而在这一时期内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一位女人——慈禧,更是不得不提了,于是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正说慈禧》一书。半个月的功夫下来,我读完了这本书,心中的那股强烈的感受不得不涌上纸上。
《正说慈禧》一书的作者是徐彻,吉林省长春市人士,著有《徐彻晚清史论》、《慈溪大传》、《光绪帝传》等著作。作者细致描写了慈禧一生中的重要事件:17岁作为兰贵人进宫的风光,成为皇帝宠妃的骄傲与荣誉,辅助小皇帝登基经历的惊涛骇浪,与光绪皇帝的矛盾与摩擦,令她视为终生耻辱的西安逃亡,直到最后结束对中国将近五十年之久的绝对统治。上天赐予了慈禧美丽的外表,却令她和相爱的人永远保持君臣的距离;赐予了她无上的权威,却让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连普通的天伦之乐都成为一种幻想,可悲呀!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北京的一个中上等满足官员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个俊美的小格格,姓叶赫那拉,她便是后来统治中国近达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十七岁的时候,叶赫那拉氏进入了宫廷,当上了贵人,她凭借天赐的自然机缘和独造的人为因素,终于脱颖而出,由贵人,而嫔,而妃,历经五载,一路高升,巩固了在后宫的地位。她,是一个厉害的女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迫北逃热河的咸丰帝在重病期间对后事做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特殊安排。任命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朝政;同时又赐给了皇后钮钴禄氏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载淳一方“同道堂”印,由懿贵妃那拉氏掌管,这两方印具有牵制顾命八大臣的作用。此时的她已经不满足与仅仅是掌管“同道堂”印了,她的内心有了更深的打算。1861年,26岁的慈禧太后在24岁的慈安太后和28岁的奕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的三次成功政变中的第一次。由于此次政变,那拉氏握取了中国最高皇权,成就了第一次“垂帘听政”,这次政变上下呼应之巧妙,舆论准备之完善,军力配合之恰切,行动掩盖之周密,爆发时间之准确,善后处理之明快,无不令观者瞠目结舌,从中也可看出慈禧太后之机敏、狠鸷、巧诈、沉着、决断„„
然而,按照清朝的祖制,皇权的掌控,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成年皇帝直接执政;二是
幼帝继位,大臣辅政。但是,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突破了清朝的祖制,大胆地采用了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如何实行这个清朝没有先例的垂帘听政呢?大臣们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聪明的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指明垂帘听政的细节,才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在她执政之初,雷厉风行,任用汉人,降诏求贤,支持洋务运动,还是颇想有所作为的。无奈,同治帝早丧,死时年仅19岁。于是两宫太后颁布懿旨:四岁的载湉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改元光绪,于是慈禧实现了她二次垂帘的目的。
在光绪十三年正月,慈禧为光绪举行亲政和大婚典礼后,便交出了皇权。归政于光绪后,此时的她在隐控朝政的同时,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她的六十大寿,寿辰未到,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可慈禧庆典照开,礼物照收,其个人私欲得到充分的宣泄。
可是光绪帝内心深知,他不能一味地被慈禧牵制着,而且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中他深刻体会到只有变法,中国才能自强,于是就向慈禧提出了要变法。而慈禧在允许光绪帝变法的同时,以四项措施束缚了光绪帝变法的手脚。
后来,在光绪帝日益采取措施反抗慈禧时,慈禧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于是便发动了戊戌政变,此次政变后,她更是处心积虑想废黜光绪帝,但在内外压力下,她的阴谋不得逞。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便开始了她悲惨的西逃之旅,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最后,在列强的威逼下,她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之后,列强的军队退出了北京,慈禧才得以回銮了。遭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后,慈禧痛定思痛,决心重新踏上光绪帝的路——变法。但是不久后,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之后,光绪帝病危了,慈禧也患上了重病,但是她却不忘为光绪帝策立嗣子,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
后来,光绪帝病逝了,次日,慈禧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就在光绪死后的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由于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这是否是上天与他们母子之间开的玩笑呢?
这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因为她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管理朝中大事和后宫琐事中过去的,她,的确很疲劳。但是,慈禧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不许妇人和太监干政,如出于他人之口,我们不以为怪,却偏偏出自妇人而当政50年且又宠信太监的慈禧之口,简直莫名其妙。
慈禧大半生追逐权力,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长达四十八之久,风光背后,权术斗争之险恶、如履薄冰的感觉谁能体会?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使
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怡弄孙的幸福;她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陵墓为军阀孙殿英所掘,尸骨尽遭曝露、羞辱,至于其背负的骂名则天下皆知。但是,我认为,从某些角度上讲,她依旧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女人!
第四篇:多角度浅谈慈禧
多角度浅谈慈禧
14级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2)班 林芝 学号:1140100062 摘要:慈禧作为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也引起了后人的众说纷纭。她17岁从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脱颖而出被皇帝看中,她曾经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作为历史人物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个女人,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人妻她权倾一时,却青年丧夫;作为人母,她中年丧子、令人扼腕吧息;作为皇太后,她工于心计,在男人的权力世界里纵横捭阖,令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在此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有限的知识,浅谈慈禧不同寻常的一生。关键词 慈禧近代历史 多角度 成功与失败
一、慈禧简介
叶赫那拉·杏贞,满族,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为清代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二、作为女人——深受皇宠 丧父失子
从作为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慈禧无疑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不幸的。她十七岁选秀入宫,从千百名秀女中脱颖而出,深受皇帝的宠爱。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相传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杏贞的爱慕之意。十九岁,晋封懿嫔。两年后,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她幸运得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并且“母以子贵”,成为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她在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步步为营,并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以此看来作为妻子她是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她也有她的不幸。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她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身边至亲至爱的男人一个个离她而去。咸丰帝一直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二十五岁时咸丰帝驾崩,她失去了一辈子最爱的男人成了寡妇,这无疑是上天对她施予的莫大不幸。而年轻的同治皇帝荒唐可笑,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浪漫风流,根本不是治国之才。根据史料,同治皇帝在财政紧缺之时,修复圆明园坚持开工,引起王公大臣反对,同治帝竟做出将他们全部革职的荒唐决定。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天花英年早逝。又一次的上天将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也许做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失败,是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误。对独生子同治,她任母爱泛滥,过分娇纵,使这个孩子成了清朝十二代帝王中最没出息的一个,自制力奇差,整天热衷于微服出游,泡茶馆妓院。而对继子光绪,她又矫枉过正,管束过严,教育出一个过于懦弱的孩子。这样的继承者实在无法承担起拯救破坏帝国的重任。家庭教育的失误,无疑是慈禧这个聪明女人的最大败笔之一。
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慈禧像所有的普通女人一样追求美与安逸。曾近为她画过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在其回忆录《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中写到:她的个性是那么有魅力,那么不同寻常;她的声音非常好听,令人完全想象不到她是这样年纪的人。她优美的手势,以及她的微笑中所蕴涵的魅力,使看的人和听的人都感到莫大的享受。我很难将眼前这位慈眉善目、面貌那么年轻、笑容那么有魅力的贵妇人与1000年以来全世界都在议论的残酷无情的暴君、令人感到棘手的“老”太后联系起来。可见她是相当亮丽的。《宫女谈往录》中的老宫女也回忆说:“太后就是讲精气神儿,一天到晚那么多的大事,全得由太后心里过,每天还是那么悠游自在,腾出闲工夫,又讲究吃,又讲究穿,又讲究修饰,又讲究玩乐,总是精神饱满,不带一点疲倦的劲儿。”无论是外表还是内质,都颇为光彩照人。她不象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子一样,自甘柔弱地依附在男人身上,因为习惯的强大而自我压抑,在不公正的自我牺牲中委委屈屈麻麻木木地消磨掉一生。她无所畏惧地向男在上女在下的传统进行挑战,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来张扬自己的生命热量。她身上具有许多现代女性的品质。她极其自信,敢做敢当,从不压抑自己,也不委屈自己。
与此同时也是因为她的爱好享乐,奢侈,让她在在近现代史上留下昏庸腐败的骂名。她不断向列强妥协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她行事仍然铺张浪费,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这些高昂的花费,给本就经济紧张又急需钱财的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生活极尽奢靡,就连死后的殉葬也是珍宝无数。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于是留下的奢靡亡国千古罪名。
三、作为政治人物——权倾朝野 背负骂名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的统治者,“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这是目前学者们给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评价。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运用她的权力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稳固清朝的统治,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清朝续命数十年。她本应该引领中国度过那段动荡的岁月,遗憾的是,她却因为对于权利的过分偏执,没有看清世界潮流,思想顽固的想要维持封建社会,结果让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路走来,她的身上拥有过赞誉,也背负了不少的骂名。
作为统治者慈禧对近代中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能不承认她有其成功之处。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半个世纪,慈禧能够始终牢牢地掌控政局,能够基本确保国土完整,能够让国家机器一直正常运转。慈禧执政的四十余年中,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列强侵略,朝廷腐败,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欲染指我华夏大地。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是合理的。慈禧重用汉人,开明专制。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慈禧大力支持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政府得以消灭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军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并且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比如:官制改定、派遣留学生、以新式教育代替科举,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亦有成就,比如:1906年下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然而,慈禧作为统治者对近代中国的衰落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权力近乎偏执的追求,对于世界局势的见识有限,导致了她的许多决策是失误的。这些都使她背负了许许多多的骂名。为了追逐至高无上的权力慈禧是自私的。她为夺权残害忠臣,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反对革新,残杀谭嗣同等爱国的仁人志士;她的新政和立宪都要以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统治为目的,包括推行新政,都带着浓厚的个人利益和权力欲。慈禧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思想依旧停留在封建社会,虽然提议立宪但那也只是一种形式,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错再错,结果让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她不谙国际局势,向西方列强屈服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用主动求和、签订令清政府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为手段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的签订,因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以及1900年的义和团之乱。与此同时的慈禧想维持君主专制政体,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查封报刊,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又由于她对中外局势不甚了解,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后而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就这些来说她在政治生涯中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总而言之,慈禧这位传奇的女性,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已不同的角度看待慈禧的一生,认为作为女人也好,作为统治者也罢,慈禧总是以独特的魅力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功也好,过也罢,哪一个也不能完全诠释她的一生。当历史的车轮卷起阵阵尘埃,我们反思历史,铭记历史。同样也尊重的心态仰视前人,不仅仅纠结于功过,而是吸取教训,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向斯.女人慈禧.吉林出版社.67~68
2、凯瑟琳·卡尔《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 中国工人出版社
3、金易《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
4、高阳.慈禧全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05~106页.
第五篇:读《说慈禧》有感
读《说慈禧》有感
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的长河,能有几位女性能统治中华泱泱大国近半个世纪。大家陈丽娟《说慈禧》以史为据,从客观的角度对慈禧的一生做了一个中肯的评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去了解这个统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近五十年的女统治者。
从清朝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大清王朝的兴起和没落似乎都和女人有关,从清朝入关开始,孝庄皇太后历经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顺治朝和康熙朝,而慈禧则影响着后四朝,咸丰朝,同治朝,光绪朝和宣统朝。所不同的是孝庄皇太后是处在大清朝兴起时而且她是在后台参与国政,慈禧太后则是处在大清朝没落时期,且直接到前台干预国政。她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既表现出她所处时代所局限的政治观点又表现出作女人固有的性格特征,因此作出了影响中国近代走向的一些错误决定,故后世对慈禧的微词颇多而对孝庄皇太后的肯定较多。
慈禧以选秀的身份被选入宫中作为贵人,然而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是她为咸丰皇帝生下第一个皇子载淳。因为咸丰帝一生只有两个皇子,然第二个皇子夭逝。从此慈禧的地位一路飙升至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在咸丰皇帝死后便成为西太后,此时她二十七岁。在将先帝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肃顺等处决之后从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然而为何突然之间她一个身处后宫的皇妃能一下子除掉先帝的顾命大臣。早在她作为贵人的时候比其他的人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她略懂汉文学,能画会弹,这无疑在当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下她多了一个筹码。因此她咸丰帝很宠爱她,有时候很多奏折都让她批示,口谕让她代为传达,在这个时候起,她就渐渐对国家政治非常感兴趣,并努力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久而久之她对这个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行和操作便了如指掌。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时,八位顾命大臣就对她这位西太后严加提防。此时她深知紧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斗不过顾命大臣,她便避其锋芒,暗中与在京的恭亲王奕联合,以护送先帝灵柩为名分开八位顾命大臣,自己则先回京处理各种要安排的事,其结果便是肃顺等在回京那一刻便遭其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
除去顾命大臣后慈禧的垂帘听政自然而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凭借她多年的从政经验,她并没有放松对对手的警惕。当初她和恭亲王奕联手成就了她主宰大清帝国的命运时奕亦权倾朝野,她感到了奕的对她地位的威胁,便一句话就革掉了奕所有的权力。她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在大清国里只有她才是至高无上的。她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虽然是大清国的主宰者,慈禧又是不幸的,她是一个母亲。不过做母亲就远逊色于她的政治生涯。她给自己的儿子请来最好的老师,很想将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成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事与愿违。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当初在承德避暑山庄时肃顺等人和她有过交锋,小同治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到东太后的怀里。这是与她的严格要求是不无关系的。然而同治帝的早丧是她始料未及的,但是在后来的决定继位人的时候她又再次牢牢掌握住了大清帝国的走向,继续她的垂帘听政。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今天,当我们回顾与品评她的功过是非的时候,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和情感来评价她复杂的人生,只能以人性化的视角,尽量还原她和她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