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
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讨论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一线的数学老师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代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也就更主动、积极。教师也转变了角色,在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雪深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导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当前的学习方式很多,也各有特色,而讨论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运用最广。它的特点是能使学生融入学习,通过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现在的课堂教学,“讨论”已经成了衡量有无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标准。这就难免出现片面强调讨论而忽视课堂教学的现象,认为一节课只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觉得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提纲的拟定考虑不够充分。(2)讨论的效果和质量尚待提高。(3)过多的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忽视了讨论的时机。(4)讨论式无法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的参与度不高,无法让大家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观摩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课,听取专家、优秀教师的观点、经验,认真思考、反思,就讨论式学习的形式、内容、作用、意义等方面说说学习的新的和体会。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模式教学,通过讨论能使课堂显得有活力、充满生机。但我们不能一味只注重讨论,而是要适时地引入讨论,适当、科学有效地利用讨论,面向全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讨论式教学,它的课堂气氛是宽松、民主、和谐、开放、张扬有度的。讨论,就是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求知、表现的欲望,让学生想学、乐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学习智慧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碰撞,锻炼了学习的思维,使之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学上的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的成功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就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讨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找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式学生的表现欲望、竞争意识、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创新思维过程。教师应善于设计讨论提纲,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那么教学中的讨论就会是一朵浪花,一轮彩虹。教师要
明确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解决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全面关注学习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讨论。
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如何教学讨论?什么样的讨论才是科学有效的?这是当前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一节课上讨论的设计要受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的氛围等许多因素的制约。数学问题的讨论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加以指挥,充分体现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讨论的组织方式一般以两人、三人或四人一组,当然也有根据需要安排更多的人。但无论怎么安排,讨论小组人员的结构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情况掌握的熟悉程度。讨论人员的安排通常可根据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讨论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1)讨论人员的结构要体现层次性。教师应根据需要安排讨论小组成员,难度不大的问题安排两人一组商量;稍难的问题可设计成四人一组讨论;对于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解答的还可以组织全班讨论。
(2)讨论小组成员的安排体现科学性。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避免形式主义的保证,无论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都应该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让每一位组员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长还应该安排人员把每个同学的意见收集起来,在讨论完后进行汇总,形成小组的讨论结果。(3)适时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有无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讨论完后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报,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成效给予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应提倡生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评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当学生获得同学的欣赏时他们的自信才可能真正建立。(4)注意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于否定别人、也敢于否定自己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批判性地吸取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地随从或适从,教师还应竭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不能因学生的答案不对就一棍子打死,应先肯定他的思考,再引导他走出思维的误区,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讨论的目的是解决进行重难点,所以讨论的有效性对整堂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提纲,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检验课前准备。课案设计中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是备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教师在设计讨论提纲是英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提纲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当教师教学的新知识与学生已
有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时,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旧的知识基础解决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2、讨论提纲的设计应关注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以及易于混淆的知识。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把握知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半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教学重点或关键,达到教学目标。易于混淆的知识也是讨论的重点,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重难点、关键,也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思考题时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讨论,这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讨论提纲的设计还应关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问题。即当学生提出教师未考虑到得,偶然冒出来的问题时,也可安排机动地讨论。
上面所说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讨论都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必须”,同时也是学生认知需求的“必须”。
一堂课中讨论环节的安排应遵循教学过程学生的认知规律,讨论提纲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性、目的性、针对性。讨论的组织要科学、合理、深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使教学借助于“讨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有效讨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者叶澜教授说过:“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凸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地位。而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小组讨论,以其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尤其为教师和学生所喜爱。如皋现在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也是倡导学生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讨论,我进行过一个微型课题研究,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影响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其他语文教师的研讨,我发现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虚假讨论
1.教师有一系列的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例如:我在听同事的一堂《散文家谈散文》,教师课前将活动单发给学生,活动单上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课前就从手边的参考书上找到答案了。然后课堂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在这样“讨论”:“这一题你找到答案了吗?是什么?”于是组内成员将答案读一遍,算完成了!小组展示时,学生就将答案说一遍,甚至是念一遍!这样的讨论有效吗?
2.教师的预设问题太过简单或具体化。太过简单使得学生不必通过讨论就可以得到答案。于是,讨论就变成一种形式,大家只要把头聚在一起,对一下答案即可。太过具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没有发挥的空间。
(二)精英讨论
在这种讨论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在表演着思维艺术体操,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或听客,冷眼旁观。
这也是现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这种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更好,收获很多,能力提高;差的也更差,并可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无法实现讨论的初衷——共同进步。
(三)肤浅讨论 所谓“肤浅讨论”,就是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莫衷一是。这是我们听课时遇到最常见的问题。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二、关于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初步探讨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有效的前提 1.班上的小组分配。
为了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方便,我觉得首先得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将位置安排成面对面坐。(在07年时我就这样安排位置了)那么这个小组该怎么分呢?我在对学生、老师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方面的问题,统计分析后发现,100%的老师认为应该优生、后进生搭配着坐,71.7%的学生希望和成绩好的学生一起讨论。于是我决定兼顾男女生比例和成绩帮扶来分配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每组八人,形成四组帮扶对子,并以小组来定学号,比如:XX组的4号。
2.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
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反馈(检查讨论的有效性),给每组打分,并评定每日之星、每月之星和学期之星。这个措施的制定,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与其他小组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班上学生的开导和训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了很多年的学生,要一下子让他们从认真听转化到开口讲,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平时要联合所有任课老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时胆子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很可能成为每一小组每一次发言的代表,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享有锻炼胆量、能力的机会,减轻胆小学生怕说错让人笑话的心理,并做到公平、公正,我这次请每组的1号同学发言,下次请每组的2号发言,依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整体水平都会提高。这样做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几个喜欢出头露面的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使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成功。
4.教师自身的充分准备。
一是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老教师是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年轻教师自身受到的是传统模式的教育,学到的经验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去学习,要知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以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
二是要认真备课,设计讨论问题。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关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而且,为了避免学生直接从参考书上搬答案,我在设计“活动单”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原创题,或是换了一种问法。学生从参考书上找不到答案,就只好自己去思考。
5.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
“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一个原则就是“先学后教”,也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作为语文学科来说,我认为“活动单”确实应该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下一课的学习目标,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个预先了解,对活动单上的问题预先思考,甚至课前跟同学提前讨论,这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讨论有效的核心
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引导启发要适时、适度,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太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不能过度,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学生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切不可利用巡视机会给学生不必要的暗示,以免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1.科学掌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使小组讨论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应将“小组讨论”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讨论最好?
(1)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
(3)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4)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主动探究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在小组活动之前老师应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小组成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大,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望而生畏,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张口答出,这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老师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让他们摘到“成功的果子”,让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
3.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
有很多时候我会发现,个别小组或个别同学在讨论时,碰到有些小问题,在那儿辩论、钻牛角尖,而这些已经偏离了讨论重点。这时候,老师就要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拉”他们回正题。
4.小组讨论的时间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要求讨论,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我认为,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讨论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有限的45分钟,在小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在放手让学生讨论前,先要对所提问题的难度有个揣摩,估计学生需要多长时间能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给的时间多一些,让学生尽可能考虑充分一些,阐述充分一些。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则尽可能缩短时间,形成抢答情景。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整活动时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及时反馈是讨论有效的保障
我们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不管哪种教学模式,能取得好成绩就是最有效的。所以如果学生发现讨论结束没有什么检测的方式,那么他在课堂上势必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从问卷调查来看,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衡量讨论是否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个别提问、200字的小练笔、小测试„„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及在“活动单导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当然还有很多的疑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去探讨,使讨论更有效,促进课堂的高效。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讨论的组织引导不够到位,讨论的结论肤浅、无意义,讨论的评价空洞无物。学生在讨论中几乎不及题旨地说说笑笑,哄哄闹闹,看起来热热烈烈,实际上毫无收获。所以,要想使课堂讨论真正具有教学价值,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实践中我所做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精选问题,营造讨论的氛围
一般而言,讨论都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讨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讨论都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那些能够激起多向思维,贴近学生生活,蕴涵创新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要使讨论达到效果,教师必须营造讨论的氛围,首先要精选具有一定的思考争辩性的讨论主题。事不辩不明,理不辩不清,倘若教师设计的题目留给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就能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对于数学讨论来说,一般是选择一些容易混淆的教学概念,似是而非的教学问题,答案不惟一,解法多样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要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努力营造宽松、民主、激发矛盾的途径,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和探究欲望,创设“愤”和“悱”的氛围,从而激发“讨论欲望”,让学生不吐不快。比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提出:“你认识哪些图形?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不认识的图形你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积极动脑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他们谈不懂的问题、谈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梯形横放时,两个底能不能叫左底和右底”;有的学生问:“计算梯形面积可不可以用割补法”;有的还说:“连一根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面积计算公式很快就可以得出来了”;还有的说:“这个公式也可适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讨论:“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种自学讨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质疑问难,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所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驰骋于知识海洋。
二、适时启发,明确讨论要求,深化讨论结果
讨论是有目的的,因此要有明确的要求。在每一次讨论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提出时间要求,分组要求和纪律要求。分组要充分考虑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一般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间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如设立组长、信息员、小组发言人等,以便在具体讨论时,各司其责,从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分工还可采取轮岗制,定期交换,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才能。讨论中教师要求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和责任感,认真对待讨论,避免凑热闹,走过场的现象发生。组织讨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展开讨论后,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把握火候,选择时机,进行启发、点拔、便讨论向纵深发展。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例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为3:2,大豆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接着,老师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求异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适时参与讨论,多向延伸,发挥主导作用
讨论不是放羊,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讨论组,听取他们的讨论,必要时可以介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巡视中要注意捕捉有用的信息,向其它小组传输,发挥各讨论小组之间的“对话中转站”的作用,激发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它小组的同学立即起来质疑:“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即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思考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讨论的热情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度的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的课堂评价犹如催化剂,会使讨论渐趋热列。在实际的操作中,评价的时机固然要掌握得当,评价的性质尤为关键。这就是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善待答错的学生,是教师的课堂艺术,更是教师的美德,面对一个回答与答案大相径庭的学生,如果教师冷脸相对,批评讥讽,势必给学生泼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不仅他会丧失继续发言的勇气,连其他同学也会噤若寒蝉,如果教师循循善诱,加以鼓励,则一方面保护了这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勇气,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发言“后继有人”讨论才会“轰轰烈烈”还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归纳评价,在归纳评价中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高创新思辩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等诸方面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追求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的准确性。例如:“列方程解文字题”中,学生对例题“10减一个数的5倍,差是4.2求这个数。”分别列出了这样几种方程(10-5X=4.2;4.2+5X=10;10-4.2=5X)。接着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你对这三种列法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三种方法。这里,教师设计的目的重在让学生关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评价,而把对结果的评价淡化,以追求达到解法的最优化。总之,教师应让学生具备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在不断评价中,体会自我价值,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一是要让学生有备而来,做到先思考、后讨论,还要注意一节课中的讨论次数不宜过多。有效组织数学课堂讨论是一个数学教师的课堂艺术,何况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才能把好讨论的脉,让数学课堂讨论活动开展有效,数学课堂讨论的创新,将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大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才能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课堂讨论有效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
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要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而不流于形式,应从精心选择讨论内容、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合理优化讨论的过程三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先给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共同讨论,使他们的讨论“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主题”是对话的“媒介”,好的“主题”是引发师生头脑风暴、观点交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课堂讨论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善问、巧问,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因此我们在选择讨论的内容时,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认知易混淆点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化点和拓展点。讨论的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学生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这种问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例1: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学生列出算式:24×12=?生1:24×10=240 24×2=48 240+48=288;生2用笔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知识点,如果单凭老师讲解,学生只能记住笔算的算法,对于为什么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和为什么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的算理就不太明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针对这一知识的特点,紧紧抓住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他们根据情景、旧方法、新算法三者之间各部分关系展开讨论,在经过思维的碰撞、交流后,讨论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和根据,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因为教师选择的这个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有意见分歧有争议的问题,都是容易使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
二、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和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一)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时进行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各抒己见的情况,这是安排课堂讨论,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0没有倒数”这一知识点,教师通过假设0有倒数,并让学生找0的倒数,结果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0的倒数是0; 0的倒数是任何数; 0没有倒数。这时学生目光统统望着老师,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而老师故作无奈状,摇摇头说:还是你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吧。
师:先请你们各自说说理由,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有意见,请在他说完后进行反驳。生1:0乘0得0,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0=0,所以0与0不能互为倒数; 生3: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1:0倒一下还是0。
生4:课本上告诉我们“0除外”,所以0没有倒数;
生5:“0除外”就是告诉我们,0不能像其他数一样只有一个倒数,应该是无数个,所以“0除外”;
生6:不对,课本上在倒数的意义中,为什么加“零除外“呢?“0除外”就是0没有倒数。
生2:那你能说说0没有倒数的理由。生6:(一时语塞)
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三方僵持之际,有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说:我想到了,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这两个数才互为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学生的争论更加热烈,教师没有让他们停下来,因为这时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需要交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还能说理由,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不能作为除数,以0也不能作为分母,0如果有倒数,就是1/0,这是不成立的,所以0没有倒数。
当学生对“0到底有没有倒数”出现三种不同的意见时,教师心里十分清楚谁是谁非,但却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以鼓励的语气激励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因为学生需要这样的一次讨论的机会,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交流、讨论、碰撞,最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进行讨论
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但学生往往考虑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可采用课堂讨论。如在教学《分类》中有这样一道题, 题中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数个, 让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中, 学生很快想到按颜色、形状分类,这时教师适时引导“ 你们还能找到其它的分类方法吗”然后组织讨论交流, 组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相互补充, 全班交流, 这样每个同学都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答案, 能综合别的同学的意见说出按大小、会滚动和不会滚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多种分类方法。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三、合理优化讨论的过程
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调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高效的讨论机制。
(一)有序讨论的组织
有序是确保课堂讨论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明确讨论的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要合理安排活动,让学生的讨论有序地进行。如根据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形式可以是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但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小组讨论应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讨论应以4-6人为宜,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促使全体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任务。另外,平时也要经常进行讨论活动,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注意讨论的纪律,培养良好的讨论技巧。
(二)讨论方法的指导
首先,根据讨论的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在合作活动时,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干,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还有必要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他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其次,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那么小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在学生讨论中,要注意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每个参与者能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让优等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依赖盲从”;还要提醒每个参与成员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最好对新的问题进行辩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讨论方式。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教师或小组长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使学生的发言在男生与女生、优生与劣生的比例达到均衡。不要让课堂讨论为少数学生所把持,应让每个成员都有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另外,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无意或无形中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时需要教师或小组长巧妙的引导,保证讨论始终围绕着主题;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词时,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当讨论陷入沉闷时,要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一个适时的启迪语(引导语)能够开动参与者的思想阀门,促进其思考,激励其表述,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把课堂讨论引向高潮。
(三)讨论结果的分析总结
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既要得出明确结论,又要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方法上得到启迪和提高。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合作技巧。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从教学实践来看,要使课堂讨论这一日益普及的学习方式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努力做好精心选择讨论内容、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和合理优化讨论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学习有三个考量指标,即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和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必须同时考虑,只注重单一的维度,很难实现高效学习。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有效的“学”必须以有效的“教”为前提,只有改变教的策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多、学得有趣,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教学的时效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兼顾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和学习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原来的教案变成学案。备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是适量的、有效的?创设怎样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提出哪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设计哪些课堂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各个环节之间的时间分配是多少?课堂上可能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增强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处理好速度与效果之间的关系。速度过快,学生消化不了;速度过慢,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都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和目标。老师的解疑释难要做到精当简要、形象生动,并及时通过问题探究、课堂学习活动的安排来调整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尤其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背离主旨,让学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样的争论看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其实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再次,要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不断调整预定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学习效果是有效学习的显性体现,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哪些技能,陶冶了哪些方面的情操。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及时的提问、课堂训练等途径来实现,以便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即时信息,重新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从而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
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学习体验是有效学习的三个考量指标,而时效观念、课堂调控、评价反馈是实现课堂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充分运用这些策略,有效学习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十大策略
基于现在课时少,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下滑等原因,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目的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提高成绩”。
1、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2、正确理解“备课、教学、学习”的含义。
备课:是指“准备课”。教案设计只是一部分,还需要准备仪器、挂图、录音机、小黑板、练习题等等。
教学: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得教,还得学”。是双主体的地位,老师靠学生来完成目标任务,学生靠老师来引导辅导完成学习任务。余文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总而言之,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一个目的就是学会。
学习:是指“学而时习之”,学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练结合,“练”是指读、忆、思、问、议、评、练等,方法灵活多样。
3、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4、理解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教师作用”四要素:
引导——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要学会循循善诱,巧妙设计问题,要把一个大问题,难问题,破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最后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到达目标。
诱导——有效保护。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后,要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学生的兴奋点在上课后的15分钟,那么如何调动保护,就得需要技巧,如加强纪律要求,表扬与批评等。教育的最大技巧就是“爱”,当你拥有一颗爱心的时候,你也就拥有了一切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如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评价的技巧,都源于爱。指导——有效调控。要做导演,做指挥家,就像带领学生去打仗,让学生“忙而不乱”,让课堂“活而不乱”,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要学会做“钉子汤”。
辅导——有效评论。善于做评论员,及时表扬和指出错误,善于发现优点,善于发现问题,让激励产生激励,让勇气产生勇气。
5、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方面四要素:(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教有目标:教有方法:教出美感:教的有效:
6、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面四要素:(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兴趣,学有效果
7、有效课堂教学四反思:
有效吗?怎样才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怎样才是最有效的?
8、有效课堂教学六环节:
目标提示,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9、有效课堂的显性标志:
一是“有目标”,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
二是“高成绩”,必须当堂达标,让学生该学会的学会,这是硬性指标;
三是“师生对话”,就是说,是“双主体”“互动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出,学生能提出问题,有“问题”敢问,而不是“我讲你听”,而不是“问答式”;
四是“小组落实”,把小组作为一个“小班”,有组织,有纪律,有布置,有检查,把老师的任务,学生的问题,在小组交流,在小组展示,在小组落实;
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快节奏不是大踏步,而是小快步,步步为营,大容量不是内容多,而是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
六是“学练结合”,先学后教,对于某个知识模块,采取“明确目标—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跟踪训练—快速反馈”的模式,学生先学,不会的再教,接着练一练,小组里快速检查,学一点,练一点,踏踏实实的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会。而不是“课上不足课下补,白天不足晚上补。”
10、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有效误区”:
应该说,从2003年新课改之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对于课改理念,有的教师还是“有形无神”,没有掌握精髓,细分析,当前有的课堂存在“有温度没深度”“有热度没效度”。我们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就要按照市教研室宿文传主任提出的“剔除无效、减少低效、增加有效、倡导高效”的思想,去观察课堂,剖析课堂,反思课堂。通过一轮听课,我感觉,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许多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
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
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
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