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

时间:2019-05-15 08:5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

第一篇: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业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且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等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1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4、模式训练: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6、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7、循环训练法(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

18、体能(训练学角度):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9、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20、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21、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能力。

22、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指人体或者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动作反应的能力。

23、速度障碍: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止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24、耐力素质: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运动素质之一。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

26、运动技术原理:不同项目的运动技术,须全部或者部分服从的科学原理。

27、协调能力: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28、特长技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获得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者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概率较高的技术。【绝招】

29、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以战胜对手或者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0、运动员战术能力:运动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快速力量训练法: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能力。32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33、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4、克拉克现象:整场或一系列比赛发挥失常的现象。

35、崩盘现象:决胜局或决胜期失常发挥的现象。

36黑马现象:整场或一系列比赛超常发挥的现象

37、翻盘现象:决胜局或决胜期超常发挥的现象

二·填空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的选才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力性

3、运动成绩的构成:竞技水平、比赛名次。

4、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

5、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6、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针对性训练、辅助性训练、周期安排、综合训练法。

7、运动训练手段基本结构:动力特征、动作要素(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动作过程。

8、体能的构成: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

9、力量的分类: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

耐力。

10、速度素质的分类: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人体完成单个或者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移动速度(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内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11、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12、运动技术评价的基本标准:时效性、合理性、经济性。

13、竞技战术的构成:展示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

14、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象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服、实践法。

15、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实践、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

16、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全程性多年训练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17、多年训练过程的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18、高原现象的发生概率69.3%,通常在从训练后6~8年出现;出现高原现象时年龄为20岁左右,高原现象持续2.0加减0.5。

19、比赛训练法的类型:教学型比赛方法、检查型、模拟型、适应型。

20、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动因: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

21、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目标设置、想象技能、放松技能、注意集中技能、意志品质训练。

22、竞技运动项目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包括: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

23、运动训练原则(人体版):竞技需要、动机激励、有效控制、系统训练、周期安排、适宜负荷、区别对待、直观教练、适时恢复。

24、运动训练得主体:教练员、运动员

25、运动训练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三·简答题

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以及学科特征?

答:研究任务:提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学科特征: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经济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

3、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立训练的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4、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素:(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5、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素:(1)运动负荷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和运动性疲劳的评定方法

(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6、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7、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手段的联系: 相同点:都用于完成训练任务,按照各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和要求,都可以分别设计许许多多不同的训练任务。不同点:(1)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

(2)运动训练手段: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方法,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8、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以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体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法、战术能力训练法)

以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

以训练负荷与间隙(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以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特点(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

以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发、加难训练法)

9、体能的影响因素:

(1)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而获得;

(2)后天的体能则主要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得到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促进体能发展。

10、体能训练的意义:

(1)良好的体能是运动训练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4)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11、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

(2)体能训练应与战术、技术、心理和智能有机结合;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

(4)在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的教育。

12、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1)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质训练;(2)专项训练方法手段;(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4)舞蹈训练法。

13、身体形态训练的的基本要求:

(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14、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练习法、阶梯式极限用力法、静力练习法、发展不同肌肉最大力量的收缩方式与负荷特征。

15、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1)力量耐力的决定因素;(2)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途径;(3)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

16、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训练的兴趣;(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

17、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以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运动强度、持续的时间与间歇、重复次数;(5)有效的转换能力。

18、耐力素质的分类:(1)根据运动中氧化代谢的特征: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2)根据肌肉的工作的力学特征: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分析。

(3)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

(4)根据耐力素质对竞技能力: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5)根据器官系统机能: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6)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局部耐力、全身耐力。

19、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意志品质的培养;(2)针对专项的特点;

(3)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4)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需注意协调的发展有氧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多年系统安排;(6)在训练中处理好有氧和无氧耐力的关系。

20、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一、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语分解法(3)想像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

二、基本要求:

⑴、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⑵、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⑶、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⑷、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⑸、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⑹、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⑺、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⑻、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⑼、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21、战术能力的表现:(1)战术观念的先进性;

(2)个人战术意识与集体配合意识的强弱;(3)战术理论知识的多少;

(4)所掌握的战术行动的质量和数量;(5)运用战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1)军事学与策略学因素;(2)心理学与思维科学因素;(3)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

2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24、集体项目运动员的结构调整与集团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计配合训练年限;(3)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4)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25、速度障碍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

(1)概念:是指运动员的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2)产生的原因 : 客观原因:

① 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②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主观原因:

① 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 ② 基础寻来年不够; ③ 技术动作不合理;

④ 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 ⑤ 负荷过度、恢复不好。(3)克服办法 : ①改进技术;

②变化训练内容与负荷;

③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如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 ④变化训练环境。

26、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避免与克服方法。(1)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2)、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b、对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适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c、适应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d、运动员主观努力的下降。(3)、避免以及克服高原现象:

a、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运动训练负荷;

b、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c、对青少年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节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训练负荷的安排及要求;

d、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恢复;

e、应加强运动员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渴望。

27、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1)决定因素: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感知觉能力。c、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d、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e、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2)运动技术评价:

①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a目的任务: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b基本标准:时效性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②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a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b质量与数量指标

③常用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④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具有不同特点。

28、简述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原理。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结合29、速度素质训练方法及训练学要点?(1)反应速度:信号刺激法。

要点:a、重视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于

信号出现的能力

b、依照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在训练中有放失的重点给予不同类型的刺激信号,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对信号的反应能力。

c、在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主要信号

为主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应适当配合给予多样化的信号刺激,有助于提高联系的兴趣及效果。

d、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信号刺激训

练的负荷。

(2)动作速度:大强度的重复训练法。要点:a、必须快速的完成练习。

b、应选择专项动作或与专项动作

结构、用力形式相似的练习。

c、应选择能熟练完成的、最好是

已可自动化完成的练习。

d、采用助力法进行练习。

e、采用预先加难法进行练习。f、练习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应以

能保持最大动作速度为标准。

g、重复练习时,应以消耗的ATP

得到补充同时以神经系统保持必要的兴奋性为标准。

h、练习前肌肉必须做好准备活动。(3)移动速度:分周期性竞速项目和非周期

性竞技项目

第二篇:体育保健学期末考试重点体育系(范文)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它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并在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2. 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3. 身体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4. 社会适应健康:指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适应方面的健康

5. 营养: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

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6.营养素:只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7. 宏量营养素:由蛋白质、脂类、碳水化

合物组成的营养素

8. 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

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9.能量: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10 .热效应:指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超过 RMR 的能量消耗,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11 .体格检查:运用眼、受手、耳、鼻等感官或借助简便器械对人体进行身体检查的基本方法.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兴奋剂:将任何形式药物或非正常量的生理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体内已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的物质.过度训练:是运动员训练不当造成的运动性疾病之一.运动应激综合征:致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的或病理现象.晕厥: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贫血: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最低值.肌肉痉挛:俗称抽筋,使肌肉发生发生不自主的的强制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20 .运动损伤: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受伤部位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的损伤.运动损伤的急救:在运动现场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属于损伤救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综合症.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专门的手法或器械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防治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的.运动按摩:是在体育运动中利用专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防治运动性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27 .骨折:是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28 .基础代谢: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动状态

29、阿是穴:在机体中出现压痛点,也成为穴位,因无固定位置,所以称为.30、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 要保持平衡。

31、急救:是指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

二、填空.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与防治、医疗体育. 1928 年,国际医学运动医疗联合会成立; 1978 年,中国运动医学协会成立3 .健康的分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4.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要求:基地的选择击落座方向、采光与照明、通风、采暖与降温5.游泳馆的安排顺序:更衣室、存衣室、厕所、准备活动室、淋浴室、涉水室、游泳池6.蛋白质的功能: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氧化供能.七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质、糖、无机盐、维生素、水、核酸.体格发育一般特点: 9 岁时女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男生处于匀速增长阶段,10 岁时女生身高超过同龄男生,其均值曲线出现第一次交叉。12 岁时女生身高进入缓慢阶段,男生开始快速增长,13 岁时男生身高均值又超过女生,均值曲线出现第二次交叉9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体格检查内容:一般史、运动史、体表检查、一般临床物理检查、形态测量、功能试验、化验检查、身体素质测试、特殊检查11.体格检查的形式:初查、复查、补充检查.体育课健康分组的依据: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功能状况、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健康分组的组别:基本组、准备组、医疗体育组.体育课生理负担的评定方法:指数法、百分法.医务监督常用的指标:脉搏、血压、心功指数、蛋白尿、血红蛋白、心电图、最大吸氧量、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赛前医务监督:赛前体格检查、组织管理、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兴奋剂:(1)刺激剂:如咖啡因、可卡因、(2)麻醉镇痛剂:吗啡、海洛因、(3)合成类固醇:睾酮、甲基睾丸素(4)利尿剂:利尿酸、双氢克尿噻(5)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违禁的药物有:复合维生素、磷酸肌酸、氨基酸混合物、抗凝剂.减轻体重对机体的影响: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肾血液量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害

20.肌肉痉挛原因:寒冷刺激、电解质丢失过多、肌肉连续性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疲劳.运动员贫血的原因:血浆容量增加引起的相对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晕厥的原因: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重力性休克、胸内和肺内压增加、直立性血压过低、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心源性晕厥、运动中暑晕厥.运动性血尿的原因:肾静脉高压、肾脏缺氧、肾损伤、膀胱损伤.中暑的类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25 .冻伤分类:一度冻伤(红斑级)二度冻伤(水泡级)三度冻伤(坏死级).运动性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27 .软组织损伤分为: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心肺复苏最初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脂肪的功能:供给能量、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增加饱腹感.碳水化合物功能:供给能量、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节约蛋白质、抗生酮作用、糖原有保肝解毒的作用

三、简答题.出现运动腹痛应该怎么办?

运动服铜出现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做深呼吸,调整动作与呼吸的节奏;必要时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一般疼痛即可消失。如仍然疼痛,应暂时停止运动,口服阿托品、颠茄等解除痉挛的药物。针刺或点掐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腹部热敷等,如无效请医生处理2 .运动性腹痛的预防?

(1)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负荷

(2)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膳食,在激烈的运动前不要吃的过饱,餐后一小时才能参加运动

(3)调整动作和呼吸节奏的配合3 .运动补糖的意义?

补糖可分为运动前补糖、运动中和运动后补糖。运动前补糖可增加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还可增加血糖的来源。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血糖水平,减少肌糖原消耗,延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补糖促进肌糖原合成,有利于疲劳恢复.补糖的方法?

(1)运动前补糖有两种:一是在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前数日,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增加到 60%~70% ;二是运动前 1~4 小时补糖,运动前一小时最好使用液体糖

(2)运动中补糖,一般采用液体糖,赢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3)运动后补糖:原则是补糖越早越好,最好在运动后即刻,头 2 小时内每隔 1~2 小时连续补糖.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3)技术动作错误(4)运动负荷过大(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6)组织不当(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8)场地设备的缺陷(9)不良气象的影响.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负荷运动(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7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分类?擦伤、撕裂伤、刺伤和切割伤8 .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

(1)早期:该期的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及减轻炎症;方法是冷敷,敷新伤药课达到消肿、止痛和减轻炎症的效果;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具有止血之痛减轻肿胀的作用;伤后疼痛较剧烈可服用止痛剂(2)中期:该期原则是主要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再生修复,防止粘连形成。治疗方法是理疗、按摩、针灸、痛点药物注射、外贴或服用活血化瘀的的中草药(3)晚期:该期的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若有瘢痕和粘连应设法软化或分离,以促进功能的恢复。治疗的方法是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配合支持带固定及中草药的熏洗9 .出血的分类?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自创口的远心端呈持续性、缓慢的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介于动脉和静脉之间,血液在创面上呈点状渗出并逐渐融合成片,最后身满整个伤口,常常能自行凝固,一般没有危险性10 .止血的方法?

(1)冷敷法(2)抬高伤肢法(3)加压包扎止血法(4)加垫曲肢止血法(5)直接指压止血法(6)间接指压止血法(7)止血带止血法.急救包扎的方法?

(一)绷带包扎法:(1)环形包扎法(2)螺旋形包扎法(3)转折形包扎法(4)“ 8 ”字形包扎法

(二)三角巾包扎法(1)手部包扎法(2)头部包扎法(3)足部包扎法(4)大悬臂带(5)小悬臂带12 .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2)传达暴力(3)牵拉暴力(4)积累性暴力13 .骨折的急救原则?

(1)防治休克(2)就地固定(3)先止血再包扎伤口.发生休克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剧烈疼痛和大量出血,这些致病因素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增强,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微血管痉挛,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流量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足,导致休克14 .休克的急救?

(1)安静休息(2)保暖和防暑(3)饮水(4)保持呼吸道通畅(5)镇静与止痛(6)包扎和固定(7)止血(8)针刺疗法.运动按摩分为?

运动前按摩、运动中按摩、运动后按摩16 .按摩的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双手应保持清洁、温暖、指甲应修剪,指上不带任何装饰品,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的皮肤(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体位应便于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应充分放松

(3)全身按摩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要顺着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的方向(4)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

(5)按摩的禁忌症: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不能按摩患部;各种急性传染病;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各种溃疡性皮肤病等等17 .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摩擦类手法:推法、擦法、摩法、抹法

(二)按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掐法

(三)揉搓类手法:揉法、揉捏法、滚法、搓法

(四)提拿类手法:拿法、弹筋法、捏脊法

(五)叩击类:叩法、击法、捶法

(六)动摇关节类:抖法、运拉法、拔伸法 18.休克急救?

安静休息、保暖和防暑、饮水、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与止痛、包扎和固定、止血、针刺疗法。

19心肺复苏的初步急救?

(1)判断病人有无呼吸,若无呼吸,呼救;(2)放好体位(手托顶部,另一手抓身体,使整体反转)

(3)打开气道(头后仰,抬下颔);(4)判断有无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5)检查、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若无搏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再判断呼吸。20.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使其头尽量后仰。(2)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将气吹入,造成吸气。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此时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在病人胸壁扩张后,即停止吹气,让病人胸壁自行回缩,呼出空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 14 ~ 16 次。21.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使伤病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急救者以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右手压于左手背上,借操作者的体重向脊柱方向带有冲击性地按压,但绝不能用力过猛过大,以能使胸骨与其相连肋骨下降 3 ~ 4 厘米为宜,接着迅速放松,使胸骨复原,心脏舒张。按压速度不能过快过慢,成人为 80 ~ 100 次 / 分,小儿为 100 ~ 120 次 / 分。按压必须持之以恒,直到有效的心跳恢复为止。

22.软组织挫伤的有关内容?

(1)损伤机制:运动中互相冲撞,被踢打或身体某部位碰撞在器械上。

(2)单纯性挫伤的症状:有明显受伤史;疼痛;肿胀;压痛;出现功能障碍。

(3)单纯性挫伤的处理:在限制活动期,伤后立即制动,然后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在恢复活动期,伤后 24 — 48 小时后,可拆除包扎进行按摩、热敷和理疗,主动锻炼;在功能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抗阻练习和非对抗性的活动。23.肌肉拉伤的有关内容?

(1)损伤机制: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

(2)症状:有明显的受伤史;疼痛、肿胀、压痛、肌肉抗阻力试验。

(3)处理: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或外敷新伤药,24 小时后按摩,理疗等。

(4)预防: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运动负荷要适应;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24、如何判断真假死?

(1)呼吸停止(2)心跳停止(3)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4)角膜反射消失

(5)若只出现上述1-2个现象,并非真死,称假死不要放弃抢救机会(6)如果都没有即为真死。

25、蛋白质的功能?

(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补修(2)参与多种功能的生理活动(3)氧化供能

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室内体育建筑一般坐北朝南、或向东南、西南,使长轴尽量与赤道平行。室外运动场最好是正南北方向,与子午线平行,避免阳光直射。采光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采光系数是窗户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的比例,标准是 1 : 3~1 : 5。田径场的跑道应平整结实,富有弹性,无浮土,防积水;应有 100 米以上的直线跑道。跳跃场地应避免阳光垂直照射;踏跳板与地面平齐。投掷区要有护栏。游泳馆: 1.8 米以上的为深水区,跳水区深度 3 米以上;水质标准为 pH7.2~8.0,含氯不低于 0.3mg/L,细菌总数不超过 100 个 /mL,大肠杆菌不超过 3 个 /L ;水的透明度是一个直径约为 10 厘米中间有 5 厘米直径呈黑色的圆盘放在水底在岸上能看见;水的温度为 18 ℃ ~25 ℃,室温为 24 ℃ ~25 ℃;换水方式有全换水式、流水式、循环式。球场场地平坦结实有弹性,多为塑胶、三合土地面。游泳池水流不超过 0.5m/s, 水深在 1~1.8 米。

第三篇:运动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2新陈代谢: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着的化学变化 3酶: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催化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

4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

5激活剂:凡是能提酶活性的物质 6抑制剂:凡是能降低酶活性或使酶活性丧失的物质 7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8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氧化结构,称为呼吸链

10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11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12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13糖酵解:糖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14三羧酸循环: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反复的脱氢、脱羧再形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15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6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一个人拐点称乳酸阈

17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8必要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19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

20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21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俺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结果是脱下氨基

22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水平下降或运动能力下降,从而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但经过适当休息后可以恢复的现象

23酮体:肝脏细胞内,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辅酶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B-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

24中枢疲劳:由运动训练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25外周疲劳: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半时反应现象

26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27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 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半时反应

28酶促反应:酶催化的反应

29脂肪酸的B-氧化:之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B-碳原子之间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结羧基,成成两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30转氨基作用:又称氨基转移作用,是指某一氨基酸与@-酮戊二酸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相应的@-酸酮和谷氨酸二填空题

1从生化的视角看,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分子

2组成人体物质的分类:能源物质、非能源物质

3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4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全酶)5酶催化反应特点: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不稳定性

6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底物浓度与酶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

7在血液中直接发挥作用的酶(功能性血清酶):脂蛋白脂肪酶、凝血酶 8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乳酸,有氧氧化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的终产物是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9高能化合物分为: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硫酯化合物

10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其他生物氧化过程都需要在线粒体进行

11呼吸链类型:NADH+氧化呼吸链、虎珀酸氧化呼吸链

12呼吸链组成成分:递氢体、递电子体 13ATP合成方式: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14血糖浓度在空腹时较恒定,大约为4.4~6.6mmol/L

15运动后乳酸的代谢去路:乳酸的氧化、乳酸的糖异生、在肝脏合成其他物质

16糖分为结合糖和自由糖,糖原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17合成糖原的器官:肝脏和饥肉 18糖异生原料: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20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mmol/L时出现糖尿现象

21肌糖原特点:含量大,能直接被利用,只能由葡萄糖合成,不能分解成葡萄糖

22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组成23联合脱氨基作用包括: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

24疲劳链假说是用来解释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机制的25三大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

26提高磷酸原供能的训练方法:最大强度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27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方法:最高乳酸训练法、乳酸耐受力训练法 28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29糖原合成的原材料:血液中的葡萄糖,重要器官:肝脏、肌肉,场所:细胞液,能量消耗:ATP

30升高血糖的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降低血糖的是胰岛素

31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

32脂肪酸B-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33糖酵解过程中的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4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35ATP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简答题

1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有何异同? 相同:合成ATP.不同:

氧化磷酸化:是最主要的方式,需要消耗氧,生成能量多;

底物水平磷酸化:不直接消耗氧,生成的能量少,主要为无氧代谢运动中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2生物氧化一般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

(1)糖、脂肪、蛋白质经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2)乙酰辅酶进入三羧酸循环四次脱氢使

NAD+和FA还原成NADHH+和FADH2,两次脱羧生成二氧化碳

(3)NADHH+和FADH2中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放出的能量用于合成ATP 特点:

(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

(2)在细胞内37'C及近中性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

(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效率高(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3糖异生的意义?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4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来源、去路,血糖如何保持动太平衡?

血糖来源:食物中的肌糖原,去路:供应能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器官中。

血乳酸来源: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或葡萄糖,去路:乳酸的氧化,乳酸的糖异生,在肝脏合成其他物质。

血糖的调节:组织器官的调节、激素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

5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与无氧运动:剧烈的短时间运动中,肌肉中由于缺氧,糖原可经糖酵解转变为乳酸放出能量供运动之需,但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糖原耗竭反应或者发生低血糖症

(2)与有氧气运动: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

6脂肪酸的B-氧化过程?

(1)脂肪酸的活化:在酯酰辅酶A合成酶的作用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辅酶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辅酶A和ATP参与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的B-氧化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而在细胞液中形成的脂酰辅酶A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3)脂酰辅酶A的B-氧化: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B-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辅酶A。每次B-氧化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过程 7酮体代谢的意义?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

(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储备状况 8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有何影响?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摄取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数量有限,血浆游离脂肪酸的供能意义不大,超过20~30min长时间中等运动中,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持续而缓慢升高,肌细胞吸收血浆游离脂肪酸供能的比例增大,运动结束后,脂肪酸的利用率减少,而脂肪水解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运动结束后15min时血浆游离脂肪酸达到最高水平时,然后再逐渐下降到静息状态水平

9简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 乳糜微粒(CM):外源性脂肪的主要运输形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内源性脂肪的主要运输形式,低密度脂蛋白(LDL):将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至外周组织,并调节胆固醇的合成,高密度脂蛋白(HDL):完成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把外周组织的游离胆固醇转运至肝得到清除10氨基酸分解代谢的过程?

(1)转氨基作用:某一氨基酸与@-酮戊二酸进行氨基转移反应,生成相应的@-酮酸和谷氨酸。

(2)氧化脱氨基作用:通过氧化脱氢酶的作用,氨基酸变成亚氨基酸,后者水解产生@-酮酸和氨气

11简述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物之间的关系?

能量供应都以糖、脂肪为主,尽量节约蛋白质的消耗;任何一种能源物质代谢占优势,就可能抑制和节约其他能源物质的分解;三大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2简述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磷酸原供能系统:

(1)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2)能量输出功率最大(3)持续时间最短(4)供能总量少

(5)速度素质的物质基础 糖酵解供能系统:

(1)不需要氧,但有副产品乳酸产生(2)能量输出功率仅次于磷酸原系统(3)持续时间长于磷酸原系统(4)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5)速归耐力的物质基础,有氧氧化供能系统:(1)需要氧

(2)能量输出功率最小(3)持续时间最长(4)供能总量最大

(5)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

12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之间的关系?

(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不存在一种能源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例随运动状况而异(2)各供能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差异较大,顺序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氧化

(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不同

(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消除,必须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所以有氧代谢是机能恢复的主要代谢方式 13中枢疲劳的特点?

(1)脑内代谢的变化:脑内糖大量消耗;ATP/ADP的比值下降(2)神经递质的变化

14评定运动员生化指标选择的原则是什么?(1)用代谢产物作指标,如乳酸

(2)用功能性物质作指标,如血红蛋白(3)用代谢调节物质作指标,如激素、酶 15试述不同强度运动时血乳酸值的变化? 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可达

15mmol/L;短时间间歇运动可达32mmol/L:周期性项目低强度训练后浓度为4mmol/L;大强度度负荷运动可达12mmol/L

16发展三大供能系统采用的训练方法?特点?

(1)发展磷酸原系统方法:a最大强度间歇训练b最大强度重复训练。

特点:a要求最大强度训练b时间在十秒内c最宜休息时间为三十秒(2)发展糖酵解系统方法:a最高乳酸训练法b乳酸耐受力训练法。

特点:a最大强度间歇训练b时间为1~2分钟c间歇休息为3~5分钟。

(3)发展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方法:a有氧代谢间歇训练法b乳酸阈训练法c持续性耐力训练法d高原训法。

特点:a运动强度80%~85%b最大摄氧量强度跑3~5分钟c间歇休息3~5分钟

17影响三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磷酸原:ATP、CP储量,ATP分解、再合成速率,Na+-K+ATP酶,Ca2+-Mg2+-ATP酶

(2)影响糖酵解供能因素:a糖酵解过程中的限速酶b乳酸生成(3)影响有氧代谢供能因素:a供能底物b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c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18运动强度: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生化指标:血乳酸、血尿素、血红蛋白、尿素蛋白、血睾酮、血清肌酸激酶、尿肌肝 19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

人体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中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加强,生成大量中间代谢产物丙酮酸,丙酮酸浓度逐渐增高,其中大部分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进一步氧化,部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丙酮算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生成的丙氨酸会随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成葡萄糖再输入到血液维持血糖浓稳定。意义:

(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

(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

(3)将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和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学期末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就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为有效的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综合选择或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等的总体方案。

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

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5、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

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6、多媒体技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7、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9、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

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二、简答题

1、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2、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1)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信息 ;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2)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 即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道德 ;

教育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其核心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多媒体技术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基本特征: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

4、传播的过程及拉斯维尔的“5W”。

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5W:控制分析——研究谁、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何种通道、受众

分析——对谁传播、效果分析——产生了什么效果

5、什么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者终端等方式能再现出来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

6、简述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

A——教学对象(Audience):它是目标表述中应注明的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是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说)什么,即获得怎样的能力。

C——条件(Condition):指学习者学习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制,说明产生行为的情境。如“独立设计程序”、“在3分钟之内输入完这篇英文”等。

D——标准(Degree):是学习者行为完成的质量衡量依据,是行为准确性和质量的水平要求。

7、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小的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8、多媒体素材的类型、分类及应用原则。

类型: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

应用原则:科学性、艺术性、可控性、适度性

9、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策略;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的观点。

策略:知识切入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激动策略、情感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

大整合论的观点: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的观点:将信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10、简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容。

(1)充实课程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学环节的信

息化、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11、什么是探究型学习?简述主要环节和步骤。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最后求的问题的解决。

主要环节和步骤:确定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实施探究、结果展示/交流

12、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1)项目规划、目标分析和选题

(2)教学系统结构设计

(3)编写脚本。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反馈设计

(4)制作与修改

(5)评估和打包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常常会因此而建构不同的意义。

(2)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4)学习的情境观: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14、教学设计的定义、主要内容和作用。

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并试行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主要内容:1)教学设计的目的: 优化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4)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5)以学生为导向

6)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学科性质

7)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教学产品、课程设置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作用:(1)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步骤。

16、常见的视频、音频和动画格式。

视频:AVI格式、MOV格式、MPEG格式、RM/RMVB格式

音频:数字音频包括波形音频、Midi音频、Mp3音频

动画:GIF格式、SWF格式、FLIC 格式

三、分析题

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四、设计题

给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的界面设计”。

第五篇: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

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运动。

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再去爱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竞技胜负会名次。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对运动员个体特异性的尊重,认真地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我们的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个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完整训练法——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变换训练法——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根基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比赛训练法——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矩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其力值只有在抵抗超过肌肉最大能力的阻力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侧到。

快速力量——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是运动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

力量耐力——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

下载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大学行政监察学期末考试重点

    行政监察学1.行政监察的含义:即监察行政,是指各级政府通过所属专门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综合性的监督和检查。 2.行政......

    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起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

    运动训练

    1 试述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的优势及不足。 答:“举国体制”是指我国政府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实力,实现奥运战略目标,采取行政手段整合全国体育资源而形成的......

    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 1、运动员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3、协调能力:指运动......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复习思考重点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不同的......

    大一管理学期末重点

    管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一、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引导、控制。以便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 二、......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 题型: 一、选择题(10题,4分/题)(人格、沟通、冲突) 二、名词解释(2题,5分/题)(一句) 三、简答(3题,10分/题)(要有针对性) 四、论述(1题,20分)(先定义再论述) 知识......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 微观 第一章 导论 1、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必须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1) 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