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大学行政监察学期末考试重点
行政监察学
1.行政监察的含义:即监察行政,是指各级政府通过所属专门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综合性的监督和检查。
2.行政监察的特点:属于内部监督;具有行使监察职能的专门性;依据行政监察法履职的法制性;对行政行为综合监督的全面性。
3.行政监察与行政监督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指的是行政监察是行政监督的一种。区别是:1.监察主体不同,行政监督的主体广泛既包括国家机关,又包括非国家机关和个人而行政监察主要由行政监察机关执掌;2.监督人任务不同,行政监督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监督,监督的任务是保障监督科学化、合法化、高效化,而进行行政监察的任务是行政监察机关及其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廉洁奉公,目的是保证其依法行事廉洁从政;3.监督的效力不同:行政监督主体并非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力,而行政监察是政府所属机构,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可以对违法违纪者以及纠举和惩戒,因此行政监察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4.行政监察的原则: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5.行政监察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保证政令畅通;反对腐败、促进廉洁;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果;强化事前监督,构筑预防体系。
6.行政监察的历史:
(1)先秦时期:萌芽时期,有了专职兼司和检查的官员被称为御史,但是并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监察制度还未建立起来,但是体现了清吏贵监的思想。
(2)秦汉时期:成立御史府,设最高检察官御史大夫,设御史若干人,分管中央和地方监察。(3)西汉时期:建立御史府、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将全国分为十三部检查区设立刺史对郡国长吏、诸侯王和地方豪强进行监察。(4)隋唐时期:设立了御史台、司隶台和,史称三台。唐朝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并设立了台院、殿院和察院。谏诤制度在唐朝趋于完善,是指谏官职在谏政即对君主言行和违失的直言规谏规劝其改正错误。(5)宋元时期:宋朝“台谏合流”,强调君主专制裁抑宰相,手段之一是提高台谏地位,谏官可以弹劾百官而御史也取得了言争的权力。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设立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负责监察地方。
(6)风闻言事:古时任御史等监察职务的官员将未经证实的情况或传言上奏给皇上作为考察管理的参考进而弹劾官吏。(7)科道合并:除都察院的系统之外,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产生了一个新的监察系统,即六部给事中和在地方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一并成为科道合并。另清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并提高了都察院长的品味以显示其对各级官吏监察当前权威。
7.古代行政监察的启示:
对于行政监察的尊重和重视,形成强有力的职权对于监察职能发挥加以保障,建立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保证监察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地位尊崇,权力显赫。
8.行政监察的理论基础(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行政监察和怎样进行行政监察)
(1)政治学基础:权力。所谓权力是指一个人或机构对另外一个人或机构的驾驭控制能力,由正式权力和个人魅力权威组成,具有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和利益指向性的特点。解决权力的滥用和徇私舞弊: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上述二者存在的问题:司法监督不足受干扰,社会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护,行政系统自身监察不力,监督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解决的方法:强化监督力度和意识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切实保障人大的权力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机构,健全和完善纪检监察工作新体制,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的作用。
(2)伦理学基础: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提出的关于公务员的人性假设(性善论,性恶论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提出了道德人、经济人、公共人的假设)。公务员会出现以权谋私和腐败现象的原因:公务员作为掌握国家行政职权的人员,是为公众谋福祉的,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应该具有比一般公民更高的品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务员存在正直人和经济人的双重品格的冲突知识他们在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上总是困扰于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解决办法:加强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其思想品格修养的培养。
(3)经济学基础—寻租理论: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利润的再分配活动它本身并不创造社会利益,相反却会造成多方面的资源浪费,形象的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寻求利润。影响:造成资源分配扭曲,阻碍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浪费社会的经济资源,有可能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从寻租理论分析行政监察的原因即官员在额外的资源投入过程中享受了特殊利益他们的行为就会被扭曲,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下一轮寻租行为的发生。对策即是要限制政府。
(4)经济学基础—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官员是理性的经济人,把政治过程看做市场过程,市场过程交易的是私人产品而政治过程交易的公共产品,总之政治制度就是一个市场一切活动都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以此角度分析行政监察的原因:角色冲突即官员要追求政治人公共利益最大化,个人作为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又有风险成本核算即公职人员违法行为所付出的成本是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而受益是公共权力受益者对它的回报。从公共选择理论看行政监察的对策一方面借助外部制衡机构对不合格官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另一方面是高薪养廉。
9.行政监察组织:
(1)四大系统构成:决策指挥系统,是行政监察组织的中枢与指挥中心;执行系统,是行政监察机关中具体实施监察业务的工作部门;信息系统,主要负责获取与处理信息;咨询参谋系统,是行政监察组织设立的咨询机构。
(2)现行机构的设置:
国务院监察机关,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请,决定恢复并确立国家行政监察体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是国家最高行政监察机关,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行政监察工作。国家监察部设部长一人,由国务院总理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设副部长若干人,由部长提请国务院总理任命。监察部内部机构设置,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后,按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保留职能不同的部门,加强薄弱部门的原则,设置了23个
厅、室、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察厅(局),设区的市、自治州、盟的监察局和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币、市辖区的监察局三级。
(3)派出监察机构或派出监察人员:
《行政监察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监察工作更好地深人到政府所属的部门,经常、及时、准确地了解情况,并围绕所在部门的中心工作,有效地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设置的原则,主要是根据工作的需要,视政府所属部门监察对象的多少、监察任务的轻重而定。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设置的程序,必须由监察机关提出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拨给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后实施。派出监察机构的职责: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是监察机关的组成部分,代表派出它的监察机关行使监察职能,对派出它的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机构与派出机构的分工:对于案件的查处,原则上实行分级管理,监察机关负责对驻在部门负责人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而派出机构负责驻在部门各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
(4)行政监察的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
《行政监察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这就是说,我国行政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存在的问题:1.监管黑洞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
10.行政监察管辖的概念:是指对某个监察对象确定由哪一级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察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察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制度。行政监察管辖权与行政监察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监察权是指国家赋予行政监察机关对行政监察对象实施监的权力;行政监察管辖权是指对某个监察对象在行政监察机关内部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察。
行政监察管辖的意义:
1、有利于行政监察机关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上下衔接的监察体系,确保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以及行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全面监察。
2、便于人民群众和其他组织检举、控告,确保其效行使检举、控告的权利。3、便于监察对象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有利于保监察对象的合法权利。申诉案件的管辖是依据行政监察级别管辖制度而确立的。申诉案件实行分级管理,归口办理和复审复核终结制度实质上是级别管辖的具体化。
4、便于行政监察机关与其他监督机关的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监督合力。
级别管辖:根据行政监察机关的级别,确定其管辖范围它体现分级管辖的原则。
裁定管辖:指行政监察机关通过裁定的行为而确定的行为
11.行政监察职权含义:行政监察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拥有的权力
行政监察职权的内容:检察权(指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进行检查的权力),调查权(指监察机关依法拥有的对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专门的调查核实的权力),建议
权(指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的基础上就一定事项向被监察机关和人员或者有处理权的有关机关提出处理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的的权力)和决定权(指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的结果就一定事项向被监察部门和人员作出处理和决定的权力)。
行政监察的内部制约制度:审批制度,查案审案分开制度,备案制度,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回避制度。
12.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责,是指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监察机关为实现监察职能所承担的与其性质相适应的份内责任。
13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应具备的条件
(一)实体性条件,包括申诉应当由受到行政处分的当事人提起,如当事人已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死亡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提起;有明确的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有具体的申诉请求和申诉理由。申诉请求是指要求撤销行政处分决定或是变更行政处分决定。申诉理由是指提出申诉请求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属于受理该申诉的监察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程序性条件,包括申诉人应在受到行政处分后的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诉,如果在法定期限内不提出,则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的权利即丧失;申诉人应提交不服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书,申诉书应写明申诉人的基本情况、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机关名称。申诉的请求和理由及提起申诉的日期;申诉人应提供所受到行政处分决定书的复印件。
14.申诉的条件和处理程序: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受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30日之内向同级监察集团提起申诉,同级监察机关应在30日内做出复查决定,对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在60日内做出符合决定。
15.廉政监察: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各种行政行为是否清正廉洁所进行的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并纠举惩处违法违纪人员的活动。效能监察:行政监察机关或委托的的组织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效能情况进行的监察检查。预防监察:监察机关通过采取思想教育、道德规范以及制度完善等措施以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或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法或不合理行为行使职权的一种前置监察制度。
16.国外行政监察制度
(1)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2月15日,设置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会关系处,有身份独立、法律保障、制度完备、权力制衡和各方支持的特点。
(2)新加坡的行政监察制度,特点:行政首脑以身作则坚决反腐,重视舆论在行政监察中的监督,实行高薪养廉和公积金制度,有系统的反腐败法律体系及制度。启示:强化领导自身的廉洁自律,重视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权力。
(3)美国的监察制度,财产申报制度:1978年制定政府道德法,确立了相关制度;独立检察官制度:将司法部长从利益冲突中解脱出来,加大了对外发犯罪的政府高级官员的调查力度;弹劾制度:议会对总统或其他高级官员的非法失职行为进行制裁。程序是法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参议院—无罪或者转至普通法院。
(4)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最早来自瑞典的大法官制度,由社会投票选出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人士。具有特定性、权威性、独立性和职责广泛的特点。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学期末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就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为有效的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综合选择或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等的总体方案。
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
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5、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
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6、多媒体技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7、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9、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
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二、简答题
1、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2、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1)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信息 ;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2)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 即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道德 ;
教育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其核心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多媒体技术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基本特征: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
4、传播的过程及拉斯维尔的“5W”。
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5W:控制分析——研究谁、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何种通道、受众
分析——对谁传播、效果分析——产生了什么效果
5、什么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者终端等方式能再现出来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
6、简述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
A——教学对象(Audience):它是目标表述中应注明的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是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说)什么,即获得怎样的能力。
C——条件(Condition):指学习者学习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制,说明产生行为的情境。如“独立设计程序”、“在3分钟之内输入完这篇英文”等。
D——标准(Degree):是学习者行为完成的质量衡量依据,是行为准确性和质量的水平要求。
7、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小的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8、多媒体素材的类型、分类及应用原则。
类型: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
应用原则:科学性、艺术性、可控性、适度性
9、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策略;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的观点。
策略:知识切入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激动策略、情感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
大整合论的观点: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的观点:将信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10、简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容。
(1)充实课程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学环节的信
息化、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11、什么是探究型学习?简述主要环节和步骤。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最后求的问题的解决。
主要环节和步骤:确定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实施探究、结果展示/交流
12、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1)项目规划、目标分析和选题
(2)教学系统结构设计
(3)编写脚本。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反馈设计
(4)制作与修改
(5)评估和打包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常常会因此而建构不同的意义。
(2)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4)学习的情境观: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14、教学设计的定义、主要内容和作用。
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并试行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主要内容:1)教学设计的目的: 优化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4)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5)以学生为导向
6)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学科性质
7)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教学产品、课程设置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作用:(1)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步骤。
16、常见的视频、音频和动画格式。
视频:AVI格式、MOV格式、MPEG格式、RM/RMVB格式
音频:数字音频包括波形音频、Midi音频、Mp3音频
动画:GIF格式、SWF格式、FLIC 格式
三、分析题
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四、设计题
给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的界面设计”。
第三篇:河北科技大学党课考试重点整理
大题
1.党的建设主要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2.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如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5.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9.中国共产党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三个代表?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方针。大题
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党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党的基本路线或党的总路线。它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主张,是党的行动的基本准则,也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就是该时期的政治任务。党的政治路线是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则受它制约并为之服务。
(2)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党的组织路线:
坚持从严治党,坚决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高度集中,加强组织纪律性,健全党的生活,保持党在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以及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选拔、使用干部,要全面、准确地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等等。坚持这条组织路线,就能够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部署,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战略步骤思想提出的。他大体上分三步走,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实现。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巾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涉及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概括为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2)党的纪律的基本特征:
1.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2.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3.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和自觉纪律的统一;(3)党的纪律的重要作用:
1.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重要保证
2.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3.党纪律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1.党的作风建设:
党风,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和社会活动中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本质和指导思想在党
大题
组织和党员行动中的表现
党的三大作风:这主要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党的三大作风和其他一系列优良的传统作风是以无产阶级世界观为基础和依据的。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党员行动中的客观表现
12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是什么?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3.(1).党员的八项义务及内在要求。
简要:党章明确而系统地规定了共产党员所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①认真学习的义务;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义务;③无私奉献的义务;④遵纪守法的义务;⑤遵守组织制度的义务;⑥发扬党的作风的义务;⑦履行宗旨的义务;⑧履行道德的义务。
详解:
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③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④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⑤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⑥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⑦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⑧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内在要求: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其次,要有纪律意识;最后,要有进去意识。
13.2.党员的八项权力。
共产党员的权利:①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②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③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④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⑤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⑥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大题
他作证和辩护。⑦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⑧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14.党性
所谓党性,就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刘少奇同志对党性说得很透彻: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党性原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
(2)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
(3)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4)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
(5)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6)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四篇:体育保健学期末考试重点体育系(范文)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它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并在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2. 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3. 身体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4. 社会适应健康:指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适应方面的健康
5. 营养: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
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6.营养素:只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7. 宏量营养素:由蛋白质、脂类、碳水化
合物组成的营养素
8. 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
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9.能量: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10 .热效应:指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超过 RMR 的能量消耗,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11 .体格检查:运用眼、受手、耳、鼻等感官或借助简便器械对人体进行身体检查的基本方法.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兴奋剂:将任何形式药物或非正常量的生理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体内已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的物质.过度训练:是运动员训练不当造成的运动性疾病之一.运动应激综合征:致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的或病理现象.晕厥: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贫血: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最低值.肌肉痉挛:俗称抽筋,使肌肉发生发生不自主的的强制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20 .运动损伤: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受伤部位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的损伤.运动损伤的急救:在运动现场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属于损伤救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综合症.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专门的手法或器械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防治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的.运动按摩:是在体育运动中利用专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防治运动性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27 .骨折:是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28 .基础代谢: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动状态
29、阿是穴:在机体中出现压痛点,也成为穴位,因无固定位置,所以称为.30、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 要保持平衡。
31、急救:是指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
二、填空.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与防治、医疗体育. 1928 年,国际医学运动医疗联合会成立; 1978 年,中国运动医学协会成立3 .健康的分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4.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要求:基地的选择击落座方向、采光与照明、通风、采暖与降温5.游泳馆的安排顺序:更衣室、存衣室、厕所、准备活动室、淋浴室、涉水室、游泳池6.蛋白质的功能: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氧化供能.七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质、糖、无机盐、维生素、水、核酸.体格发育一般特点: 9 岁时女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男生处于匀速增长阶段,10 岁时女生身高超过同龄男生,其均值曲线出现第一次交叉。12 岁时女生身高进入缓慢阶段,男生开始快速增长,13 岁时男生身高均值又超过女生,均值曲线出现第二次交叉9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体格检查内容:一般史、运动史、体表检查、一般临床物理检查、形态测量、功能试验、化验检查、身体素质测试、特殊检查11.体格检查的形式:初查、复查、补充检查.体育课健康分组的依据: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功能状况、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健康分组的组别:基本组、准备组、医疗体育组.体育课生理负担的评定方法:指数法、百分法.医务监督常用的指标:脉搏、血压、心功指数、蛋白尿、血红蛋白、心电图、最大吸氧量、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赛前医务监督:赛前体格检查、组织管理、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兴奋剂:(1)刺激剂:如咖啡因、可卡因、(2)麻醉镇痛剂:吗啡、海洛因、(3)合成类固醇:睾酮、甲基睾丸素(4)利尿剂:利尿酸、双氢克尿噻(5)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违禁的药物有:复合维生素、磷酸肌酸、氨基酸混合物、抗凝剂.减轻体重对机体的影响: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肾血液量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害
20.肌肉痉挛原因:寒冷刺激、电解质丢失过多、肌肉连续性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疲劳.运动员贫血的原因:血浆容量增加引起的相对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晕厥的原因: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重力性休克、胸内和肺内压增加、直立性血压过低、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心源性晕厥、运动中暑晕厥.运动性血尿的原因:肾静脉高压、肾脏缺氧、肾损伤、膀胱损伤.中暑的类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25 .冻伤分类:一度冻伤(红斑级)二度冻伤(水泡级)三度冻伤(坏死级).运动性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27 .软组织损伤分为: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心肺复苏最初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脂肪的功能:供给能量、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增加饱腹感.碳水化合物功能:供给能量、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节约蛋白质、抗生酮作用、糖原有保肝解毒的作用
三、简答题.出现运动腹痛应该怎么办?
运动服铜出现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做深呼吸,调整动作与呼吸的节奏;必要时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一般疼痛即可消失。如仍然疼痛,应暂时停止运动,口服阿托品、颠茄等解除痉挛的药物。针刺或点掐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腹部热敷等,如无效请医生处理2 .运动性腹痛的预防?
(1)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负荷
(2)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膳食,在激烈的运动前不要吃的过饱,餐后一小时才能参加运动
(3)调整动作和呼吸节奏的配合3 .运动补糖的意义?
补糖可分为运动前补糖、运动中和运动后补糖。运动前补糖可增加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还可增加血糖的来源。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血糖水平,减少肌糖原消耗,延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补糖促进肌糖原合成,有利于疲劳恢复.补糖的方法?
(1)运动前补糖有两种:一是在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前数日,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增加到 60%~70% ;二是运动前 1~4 小时补糖,运动前一小时最好使用液体糖
(2)运动中补糖,一般采用液体糖,赢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3)运动后补糖:原则是补糖越早越好,最好在运动后即刻,头 2 小时内每隔 1~2 小时连续补糖.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3)技术动作错误(4)运动负荷过大(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6)组织不当(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8)场地设备的缺陷(9)不良气象的影响.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负荷运动(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7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分类?擦伤、撕裂伤、刺伤和切割伤8 .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
(1)早期:该期的原则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及减轻炎症;方法是冷敷,敷新伤药课达到消肿、止痛和减轻炎症的效果;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具有止血之痛减轻肿胀的作用;伤后疼痛较剧烈可服用止痛剂(2)中期:该期原则是主要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再生修复,防止粘连形成。治疗方法是理疗、按摩、针灸、痛点药物注射、外贴或服用活血化瘀的的中草药(3)晚期:该期的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若有瘢痕和粘连应设法软化或分离,以促进功能的恢复。治疗的方法是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配合支持带固定及中草药的熏洗9 .出血的分类?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自创口的远心端呈持续性、缓慢的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介于动脉和静脉之间,血液在创面上呈点状渗出并逐渐融合成片,最后身满整个伤口,常常能自行凝固,一般没有危险性10 .止血的方法?
(1)冷敷法(2)抬高伤肢法(3)加压包扎止血法(4)加垫曲肢止血法(5)直接指压止血法(6)间接指压止血法(7)止血带止血法.急救包扎的方法?
(一)绷带包扎法:(1)环形包扎法(2)螺旋形包扎法(3)转折形包扎法(4)“ 8 ”字形包扎法
(二)三角巾包扎法(1)手部包扎法(2)头部包扎法(3)足部包扎法(4)大悬臂带(5)小悬臂带12 .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2)传达暴力(3)牵拉暴力(4)积累性暴力13 .骨折的急救原则?
(1)防治休克(2)就地固定(3)先止血再包扎伤口.发生休克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剧烈疼痛和大量出血,这些致病因素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增强,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微血管痉挛,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流量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足,导致休克14 .休克的急救?
(1)安静休息(2)保暖和防暑(3)饮水(4)保持呼吸道通畅(5)镇静与止痛(6)包扎和固定(7)止血(8)针刺疗法.运动按摩分为?
运动前按摩、运动中按摩、运动后按摩16 .按摩的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双手应保持清洁、温暖、指甲应修剪,指上不带任何装饰品,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的皮肤(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体位应便于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应充分放松
(3)全身按摩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要顺着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的方向(4)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
(5)按摩的禁忌症: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不能按摩患部;各种急性传染病;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各种溃疡性皮肤病等等17 .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摩擦类手法:推法、擦法、摩法、抹法
(二)按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掐法
(三)揉搓类手法:揉法、揉捏法、滚法、搓法
(四)提拿类手法:拿法、弹筋法、捏脊法
(五)叩击类:叩法、击法、捶法
(六)动摇关节类:抖法、运拉法、拔伸法 18.休克急救?
安静休息、保暖和防暑、饮水、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与止痛、包扎和固定、止血、针刺疗法。
19心肺复苏的初步急救?
(1)判断病人有无呼吸,若无呼吸,呼救;(2)放好体位(手托顶部,另一手抓身体,使整体反转)
(3)打开气道(头后仰,抬下颔);(4)判断有无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5)检查、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若无搏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再判断呼吸。20.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使其头尽量后仰。(2)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将气吹入,造成吸气。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此时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在病人胸壁扩张后,即停止吹气,让病人胸壁自行回缩,呼出空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 14 ~ 16 次。21.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使伤病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急救者以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右手压于左手背上,借操作者的体重向脊柱方向带有冲击性地按压,但绝不能用力过猛过大,以能使胸骨与其相连肋骨下降 3 ~ 4 厘米为宜,接着迅速放松,使胸骨复原,心脏舒张。按压速度不能过快过慢,成人为 80 ~ 100 次 / 分,小儿为 100 ~ 120 次 / 分。按压必须持之以恒,直到有效的心跳恢复为止。
22.软组织挫伤的有关内容?
(1)损伤机制:运动中互相冲撞,被踢打或身体某部位碰撞在器械上。
(2)单纯性挫伤的症状:有明显受伤史;疼痛;肿胀;压痛;出现功能障碍。
(3)单纯性挫伤的处理:在限制活动期,伤后立即制动,然后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在恢复活动期,伤后 24 — 48 小时后,可拆除包扎进行按摩、热敷和理疗,主动锻炼;在功能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抗阻练习和非对抗性的活动。23.肌肉拉伤的有关内容?
(1)损伤机制: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
(2)症状:有明显的受伤史;疼痛、肿胀、压痛、肌肉抗阻力试验。
(3)处理: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或外敷新伤药,24 小时后按摩,理疗等。
(4)预防: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运动负荷要适应;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24、如何判断真假死?
(1)呼吸停止(2)心跳停止(3)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4)角膜反射消失
(5)若只出现上述1-2个现象,并非真死,称假死不要放弃抢救机会(6)如果都没有即为真死。
25、蛋白质的功能?
(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补修(2)参与多种功能的生理活动(3)氧化供能
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室内体育建筑一般坐北朝南、或向东南、西南,使长轴尽量与赤道平行。室外运动场最好是正南北方向,与子午线平行,避免阳光直射。采光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采光系数是窗户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的比例,标准是 1 : 3~1 : 5。田径场的跑道应平整结实,富有弹性,无浮土,防积水;应有 100 米以上的直线跑道。跳跃场地应避免阳光垂直照射;踏跳板与地面平齐。投掷区要有护栏。游泳馆: 1.8 米以上的为深水区,跳水区深度 3 米以上;水质标准为 pH7.2~8.0,含氯不低于 0.3mg/L,细菌总数不超过 100 个 /mL,大肠杆菌不超过 3 个 /L ;水的透明度是一个直径约为 10 厘米中间有 5 厘米直径呈黑色的圆盘放在水底在岸上能看见;水的温度为 18 ℃ ~25 ℃,室温为 24 ℃ ~25 ℃;换水方式有全换水式、流水式、循环式。球场场地平坦结实有弹性,多为塑胶、三合土地面。游泳池水流不超过 0.5m/s, 水深在 1~1.8 米。
第五篇: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
选择题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判与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表人物:黑格尔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亚当斯密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昂利·傅利叶、罗伯特·欧文 4.19世纪40-60年代 马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形成了。(大部分都是可知论;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观点。例如:“人是环境的产物”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7.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9.唯物辩证法体系包括:、质量互变规律。10.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2.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表象。
理性认识。
14.真理的绝对性是无限性;相对性与之相反。15.主要是指: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16.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工具)、劳动资料、劳动者(活跃因素)17.是 18.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心 19.国家是一种具有20.社会形态包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23.资本原始积累包括: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两个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段掠夺货币财富。
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6.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27.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可28.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9.产业资本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0.资本主义的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31.资历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32.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33.金融资本包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
34.国家垄断资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35.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国际性协调组织:WTO、36.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1842年2月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发展生产力3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会主义民主。
工人阶级执政为之奋斗社会主义民主。
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1.解放生产力2.建立公有制3.各尽所能、按劳分配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有哪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简答: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8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4.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客观认识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2.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26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最稳定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形式。P188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
4.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
论述: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8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45
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简答: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结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P202
1.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论述:
马克思的物质观及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1分)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以及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1
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