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战争思维侵入文学思维
1、两极化思维
集团对立性取消人与世界存在的复杂性;阶级性取代人性在文学中的存在;《第四十一》
2、重结果 轻过程
个体的牺牲被合理化;文学反战的人类立足点被扭曲;文学与政治的差异被模糊;毛泽东《长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3、乐观主义
悲剧精神与批判精神消失
二、文学新规范总结:政治一元化(可能会出简答题)主题:政治化 题材:工农化 形式:民族民间化
风格:乐观化、英雄化 生产方式:组织化
三、胡风事件后遗症(可能会出简答题)
1、制造了流行性批判话语
2、制造了表演性人格面具
3、制造了思想定罪模式,全民运动批判模式
四、反右运动及其影响(可能会出简答题)
1、文学精神萎缩
周扬:从此文学只能赞美,不能批评
2、庸俗社会学统治文坛
本质化、同构化
3、作家队伍的严重损失 五、十七年诗歌的基本特征
1、诗人的陨失
2、颂歌是主调
3、生活抒情诗与政治抒情诗的发达(抒情叙事化,代表诗人:李季、闻捷;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六、十七年散文基本特征
1、前期:通讯特写是主体
2、纪实散文的小说化倾向
3、抒情散文的两次勃兴
4、乐观的情调、进取的精神及其异化
5、诗化散文的勃兴
七、陷入的误区
1、追求诗的强化抒情方式
2、追求诗的概括与象征模式
3、形式错位带来的情感虚假
八、老舍与《茶馆》(论述题)
1、老舍的话剧之路
2、新旧对比结构
3、主题话剧
4、《茶馆》
A 《茶馆》的演出遭遇
文革前只演出一轮与文革后的火爆 周恩来的意见 葬歌与挽歌 B 五十年历史
一个茶馆:裕泰茶馆
三个时代:百日维新失败、北洋军阀混战、抗战胜利 C 七十多个人物
王利发 -- 男。最初与我们见面,他才二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 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
唐铁嘴 -- 男。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松二爷 -- 男。三十来岁。胆小而爱说话。常四爷 -- 男。三十来岁。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主顾。正直,体格好。二德子 -- 男。二十多岁。善扑营当差。马五爷 -- 男。三十多岁。吃洋教的小恶霸。
刘麻子 -- 男。三十来岁。说媒拉纤,心狠意毒。康 六 -- 男。四十岁。京郊贫农。黄胖子 -- 男。四十多岁。流氓头子。
秦仲义 -- 男。王掌柜的房东。在第一幕里二十多岁。阔少,后来成了维新的资本家。乡 妇 -- 女。三十多岁。穷得出卖小女儿。庞太监 -- 男。四十岁。发财之后,想娶老婆。宋恩子 -- 男。二十多岁。老式特务。
吴祥子 -- 男。二十多岁。宋恩子的同事。a、人物及其出场
b、身份职业不变与子承父业 c、人物类型化
d、社会类型的命运铺排与社会环境性质的揭示 D 小说、散文化戏剧
a、性格冲突的线性打断与场景的日常化呈现 b、情节线的平行发展与中心冲突的消失 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其他人无关 c、细节穿插的大量使用 增加社会类型 刻画其他社会类型
九、《创业史》(论述题)
1、评价的历史困惑
2、从理念出发的创作理念 柳青:《创业史》“只有一个主题——农民是如何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这个主题写完了,小说就写完了。” 理念的政治制约与历史、现实的现实主义背离
3、梁生宝
思想的高地与艺术的洼地——新英雄塑造的艺术困境 严家炎:三多三不足: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 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 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的真实性与代表性——新与旧之间 作家的情感共鸣——诗一般的同情 土地情结 发家情结
十、诗化散文的勃兴(论述题)•杨朔:“把每一篇散文都当成诗来写” •刘白羽:追求“有充分诗意的散文”
1、诗意的理解
A、崇高的思想感情 •片面追求崇高、伟大
•忽视散文的平凡、现实特征 •忽视真实、细节的体验与品味 •代表:刘白羽
B、诗的传情达意方式
•诗的意趣、含蓄、寄托、象征 •代表:杨朔 2 存在的问题
A 想象机制定向化
•意识形态背景而来的诗意价值 •意义指向的定向化:美好、赞颂 B 形式规范的定位错位 •美”的形式之维 “•以诗的形式规范指导散文的形式规范 •散文的自我特征模糊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美女实验与《拉奥孔》
•外来艺术方式必须在自身规范内成为有机整体 C 作家与文体的个性缺乏
3、陷入的误区
A 追求诗的强化抒情方式
•诗:情感与想象对对象的突破与超越-强化 •散文:常态情感的追求 •汪曾祺:“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几乎没有美文,只有政论。偶有散文,大都剑拔弩张,盛气凌人,或过度抒情,顾影自怜。” •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不过一瞬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板正而且醇厚。只有极早的几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 •厨川白村:“用这种文体是最便当的,既不像戏曲和小说那样要操心于结构和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之类,也无须像做诗似的劳精疲神于艺术的技巧。为表象不伪不饰的真的自己计,选用了这样一种既是费话也是闲话的eassy体的小说家、诗人和批评家历来很多的原因,即在此。” •散文的格调:“如果在冬天,便坐在暖炉边的安乐椅,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香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仁心闲谈。将这些照样的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assy”
•散文:以平静的常态情绪写平凡生活的动人之处,情感节制,少渲染,少形容。
•孙犁:对盲目强化效果不以为然,追求神韵于平淡中表现,甚至追求情感的弱化效果。•五六十年代散文:
•①追求感觉的感觉的强化与膨化: •杨朔《荔枝蜜》蜜——生活——甜 •②追求情感的强度与浓度 •刘白羽:澎湃激烈的情感抒发 B 追求诗的概括与象征模式
•诗:以类概括方式把握对象,抓总体特征
•散文:客体特征的精确性与独特性把握上的抒情 •高尔基:“在我看来,散文比诗还难,它需要特别敏锐的眼力,需要有洞察力,要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
•唐敏《心中的大自然》精细独特的把握、富有层次的精确造型、突兀奇崛的感受 •五六十年代:个性的排斥——感觉能力的退化,独特性消失——借助于诗的类概括 表现
•①追求构思、形象的集中:以象征性形象笼括全文 •②对象由实到虚、由描写到象征:意蕴与形象高度统一 •③急于追求诗性升华而失去感觉、情感的丰富性。C 形式错位带来的情感虚假 •艺术假定与形式规范
•情感历程与对象特征的非真实性 •为文造情
第二篇:现当代文学(上)重点
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对男性的方式反映了什么?
对于苇弟,莎菲只有同情和可怜,而对凌吉士,莎菲只有肉欲的冲突和内心的鄙视。当莎菲发现自己陷入对凌吉士的身体的迷恋,竟至于差点失去自我的理性时,终于一脚踢开了他。作品写出了莎菲内心深处那无人理解的苦闷,带着深刻的女性感受和体验。小说发表后,茅盾内心深处那无人理解的苦闷,带着深刻的女性感受和体验。茅盾称赞这部作品“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笔下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床上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莎菲女士这一形象,是“五四”以来的独立女性继争得“人”的权利之后,经过痛苦的反省,首次喊出女性自身的性别意识。这时丁玲塑造莎菲这一形象的意义。
2、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中国诗歌会成立。该会的前身为“左联“领导下的诗歌组。后来诗歌组扩大为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对当时诗坛上的“新月派”、“现代派”、“象征派”等脱离现实、追求唯美、沉醉在风花雪月里的倾向展开斗争。代表人物有蒲风、任钧、杨骚。其纲领为: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范穗封建统治;批判那些以“不谈政治“为幌子的脱离现实的诗歌、不关心人民命运的诗歌,主张诗歌应当成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在形式上主张提倡大众化,即诗歌要让读者读得懂、听得懂、容易上口;工作方法上则主张在群众中吸取力量。
3、新感觉派小说的共同倾向
他们接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与传统 的写实主义相对立,他们反对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入到客体中去。他们提倡新的文学要以快速的节奏的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去创造新的现实。
(一)首先,从题材上看,表现力机械文明中快节奏的现代大都市生活i,展示了人物的灵
魂和病态,从而开拓了一种独特类型的都市文学
(二)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讲人道主观感觉、主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从而创造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三)在小说结构上,完全打破时空顺序
4、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任选一位人物形象
5、曹禺对于中国话剧的意义
曹禺即使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有时20世纪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她的剧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四大名剧,一起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形成了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在中国乃至世界话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6、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为活跃,包括有“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海剧艺社”在内的各种专业和业余的剧团,最多时达120之多。这些剧团组织联合演出,出来配合抗日的剧目,也上演较有艺术水准的翻译剧和历史剧。这时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变得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7、京派小说的特点
(一)文学首先是远离政治与商业操作的一种文人趣味。
(二)由“常”观“变”,城乡对立的乡村叙述架构
(三)审美感情;城市、从容、宽厚
自由主义基础上的情绪内敛与理智自制
(四)小说文体:抒情与讽刺
如废名,短篇《竹林的故事》、长篇《桥》。以田园牧歌风格著称。
8、戴望舒“《雨巷》时期”诗歌
《雨巷》时期,风格感伤幽婉,讲究音乐美,受法国象征派魏尔伦、英国颓废派道生的影响,与中国唐五代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9、艾青诗歌的贡献
①艾青对中国新诗的第一个历史贡献,是继承“五四”以来的新诗的爱国主义传统,应和着时代和历史的需要,以土地意象为核心,建立起一个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
10、小剧场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戏剧改革运动。针对戏剧的商业化倾向,提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小型业余演出,以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并增强其社会作用。中国的爱美剧运动曾受其影响。
11、《上海屋檐下》的结构特点
剧作结构别开生面,采取“同步表演”的形式,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现五户家庭的生活悲喜剧,主、副线交织,同时写出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形象,反映出1930年代都市人生穷愁惨淡的社会生活画面。
12、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点
首先,在结构上,赵树理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常用的具有历时态性质的线型结构,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连贯性。
其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以叙述为主,将描写融化到叙述中去。他的小说注意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对立的动态环境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而少有对景物和人物心理的静态描写。
最后,在创造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方面,赵树理的作品从叙述语言到人物对话都做到了彻底口语化。
13、举出张爱玲的创作的两个特点
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手法之间的巧妙融合。
① 在小说结构上,张爱玲小说既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也有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西方
小说结构形式,但更多剑手“情节小说”和“性格心理小说”
② 在人物心理刻画上,收到了弗洛伊德等现代心理学家和现代西方心理小说的影响,而且
善于通过含义深远的意象,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
③ 在小说时间的处理上,具有现代小说的跳跃性。
④ 语言既有中国式的华美、典雅,也有西方式的幽默、通脱。
14、七月派诗歌的共同特征
七月派诗人继承了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强调诗歌美学的战斗精神与诗人社会职责之间的有机统一,深入突进生活,发掘既包含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又具有深厚社会历史内涵的艺术世界,在抗战时期的诗坛上产生量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现实主义新诗艺术的进步。
15、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个地区文学的雅俗融合,各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沦陷区因新文学的地盘一度空出,通俗文学的市场需求突然增大,而显得分外繁盛。上海地区的言情文学的这种繁盛情景,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以后。华北沦陷区以北以武侠小说为代表,达到了现代武侠的一个高峰。
国统区的新文学力量是最强大的,本时期显示了多样的雅俗联手过程。在解放区,由于文学更大范围地转入了战时状态,读者对象转向偏僻农村的文化偏低的农民,通俗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加强了,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写作包含新思想的农民读物便成了当务之急。
解放区通俗文学基本不受文化市场机制的支配,面对的也不是城市市民,而是由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权力量加以自觉推行,对象变为农民。各根据地之间有统一的文化政策做指导,在战争环境下,也有不平衡性。原有的文化基础也不相同。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30年重点篇目
第一个十年
1、鲁迅:《彷徨》 《野草》
3、叶圣陶:《倪焕之》
4、冰心: 《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
5、王统照小说:《沉思》《微笑》《湖畔儿语》
6、郁达夫小说:《银灰色的死》《茑萝行》《迟桂花》
7、郭沫若诗歌: 《女神》
8、徐志摩:《志摩的诗》
9、朱湘:《草莽集》
10、周作人:《苦雨斋集》
第二个十年
11、茅盾:《蚀》
12、茅盾:《腐蚀》
13、老舍:《老张的哲学》
14、老舍:《猫城记》
15、巴金:《憩园》
16、沈从文短篇:《龙朱》《虎雏》《八骏图》
17、沈从文:《长河》
18、蒋光慈:《丽莎的哀怨》
19、柔石:《二月》
20、张天翼小说:《三天半的梦》《包氏父子》
21、萧军:《八月的乡村》
22、萧红:《生死场》
23、艾芜:《南行记》
24、张恨水:《啼笑因缘》
25、鲁迅:《故事新编》
26、曹禺:《原野》
27、夏衍:《上海屋檐下》
28、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29、钱钟书:《围城》
第三个十年
30、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31、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
32、张爱玲:《半生缘》
33、徐訏:《风萧萧》
34、丁玲:《在医院中》
35、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6、无名氏:《塔里的女人》 《北极风情画》
37、周立波:《暴风骤雨》
38、艾青:《艾青诗选》
39、冯至《诗选》
40、穆旦《诗选》
41、贺敬之等:《白毛女》
42、陈白尘《升官图》
第一个十年:
第二章:鲁迅
第三章:小说与通俗小说
问题小说家:
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王统照:《沉思》、《春雨之夜》、《湖畔儿语》、《生与死的一行列》
乡土小说家: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怂恿》、《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莫校长》、《皮克的情书》
庐隐的《海滨故人》
淦女士《隔绝》
许地山《缀网劳蛛》
废名《竹林的故事》
第五六章:郭沫若和现代诗歌
新诗: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诗社:“湖畔诗社”应修人和 中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第七八章:散文、戏剧
周散文代表作:《喝茶》、《谈酒》、《北京的茶食》《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冰心散文创作:《往事》、《山中杂记》
郁达夫:《还乡记》和《还乡后记》
徐志摩的散文集:《落叶集》、《自剖集》、《巴黎的鳞爪》、《秋》
第九章:三十年代思潮、第十章:矛盾
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 《虹》 《霜叶红似二月花》 《腐蚀》。
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林家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第十一二章:老舍巴金
老舍代表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8)
《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
《猫城记》《离婚》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正红旗下》;
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月牙儿》;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巴金:
《灭亡》、《家》、《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秋》、《火》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第十三章:沈从文
讽刺:《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
第十四五章:小说与通俗小说
左翼小说: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咆哮的土地》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母亲》
张天翼《包氏父子》
沙汀《代理县长》
艾芜《南行记》、《山峡中》
叶紫《星火》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
鲁迅的奴隶丛书:萧红《生死场》与 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长篇《科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
京派小说:
废名
萧乾《篱下》《矮檐》
芦焚,师陀。
李劼人 “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海派小说:
张资平代表作《最后的幸福》《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风《菊子姑娘》
刘呐鸥短篇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热情之骨》《礼仪和卫生》。
穆时英小说集有《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施蛰存作品集有《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
通俗小说:张恨水 代表作《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投名状》
顾明道的《荒江女侠》。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第十六七八章:新诗、鲁迅散文
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是因《汉园集》而得名。
林语堂散文:《大荒集》《我的话》
第十九、二十章:曹禺和戏剧
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田汉、白薇、洪深
大剧场三大剧目:《赛金花》(夏衍)、《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日出》(曹禺)
第二十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小说与通俗小说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
钱钟书的《围城》
路翎中篇《饥饿的郭素娥》,长篇《财主底儿女们》。
东北作家群:
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科尔沁草原》,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
师陀《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
汪曾祺《鸡鸭名家》《大淖纪事》
苏青自传性小说《结婚十年》
梅娘 “南玲北梅”《鱼》(1943)《蟹》(1944)《蚌》。
徐訏主要代表作:中篇小说《鬼恋》,长篇小说《风萧萧》
无名氏主要作品:《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章:艾青诗歌散文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点:
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价值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讲,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伤痕文学表明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伤痕文学”源此而得名)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谁?》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紧随在伤痕文学之后。特点: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刘真
《黑旗》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便是改革文学。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点:
1、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物形象塑造。代表人物和作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锲
《改革者》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时间:1985年前后。特点:
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韩少功 《归来去》 贾平凹 《古堡》
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点:
不仅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点:
1、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
2、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单位》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张贤亮代表作,作品内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找到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汪曾祺作品内容,特点 作品内容:
80年代的小说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行纪》;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特点 :
1、在汪曾祺小说中,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儿是哪儿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2、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敛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3、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说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说,以对西北乡土人生的表现著称,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强烈关注的同时,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莫言《红高粱》内容,叙事策略特点 内容:
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叙事策略特点:
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小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有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和肢解,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之能事。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气勃勃。
马原代表作
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中短篇小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师》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平坦》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观念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归来者”诗群
因为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后来在拨乱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笔“归来”的诗歌创作群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创作群体成员庞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与作品:
艾青 《归来的诗》 《在浪尖上》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以莫明这样一些特征。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1、诗人抒情主题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2、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代表人物与作品:
北岛 《回答》 《一切》
顾城 《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徐迟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新生代作家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点:
1、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与作品:
陈柒 《时光与牢笼》 《无处告别》 朱文 《我爱美元》
鲁羊 《银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忆《长恨歌》的内容
小说成功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王安忆以一种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法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与历史的某种象征。
余华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
苏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则天》、《米》等。《米》的内容:
讲述了一个人物流浪和家族颓败的故事。首先,小说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历程。五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故事的衍生剂。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开的核心。五龙的流浪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都市,占领都市,逃离都市。他最终以个体生命的抛掷完成了由乡村到都市再返回乡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说特点
《空中小姐》、《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说特点集中在调侃上,美学特点是以俗戏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
一、童稚视野里折射出的绮丽梦幻
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着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萧红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号象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三、心灵伤痛营造出回忆的凄凉
萧红在与萧军分手之后,“于是萧红又走上了距离死亡仅仅四年的孤苦而寂寞的征途。”(19)萧红在她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浓浓的“思乡”情结使《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以庞大的气势,俯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画卷,萧红悲凉的情绪把现实与记忆时空所发生的一切贯穿起来,心灵的伤痛诗化了她笔下的景物与风情。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繁漪认为自己没病,不愿吃药,他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强制性地命令繁漪把药喝下去,他冷峻地对繁漪说:“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直到繁漪含泪喝下才肯罢休。应该说,此时此刻,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繁漪的病,他注重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他的话语就是法律,要繁漪吃药的目的是要她给两个儿子做出服从的榜样,他竭力要维持自己家庭的表面平静,让家庭成为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朴园,这是一个封建顽固的伪善家长,一个专制蛮横的丈夫,也是一个虚伪的资本家,更是一个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周朴园坏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专横、粗暴,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结婚,他把遭受他侮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驱逐出去。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周朴园是爱当年的梅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梅侍萍爱得刻骨铭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梅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梅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为大儿子取名为“萍”,向人介绍时,把侍萍美化为很贤惠很规矩的小姐等等。剧中有几回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过不叫开”,为什么?老爷说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啊。可以想象,周朴园把梅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由此可见,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因为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和家庭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他无法选择,使他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决定,使得侍萍雪夜出走。而且剧目的四幕,都透露出他不断地对侍萍进行忏悔。所以他仍是有人性的,是痛苦的,无可奈何的,他跟侍萍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有许多真实的成分,当然,这种怀念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那就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以侍萍不再对他的名誉地位妨碍为条件。30年后的一天,当侍萍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周朴园也是复杂的。我认为周朴园的人性是被那个时代所异化的结果,他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他的专横、狡猾冷酷、虚伪不是他自己所想的,都是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造成的,他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把他自己的人性压抑起来。那个时代让其成为了牺牲者,他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让人不自觉地感到深深的同情。
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敢于反抗周朴园,面对周朴园的训斥,繁漪敢当面顶撞说:“不,我不愿意。”可以说,繁漪是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可是在她看来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乱伦关系时,繁漪却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
曹禺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的社会,但也深知专制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样在吞噬着自由和人性的幼苗。《雷雨》震撼观众的艺术力量就在于它形象再现了专制主义对一朵自由之花的摧残,描述了专制社会使人变成鬼、道貌岸然的邪恶扭曲人性的历程,使你深深厌恶这个罪恶的社会。难怪说打开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像繁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深厚丰满,她的特异的性格光彩。她的形象像雕塑家手下的塑像,最明晰最细致的纹理,都显示着鲜明的性格。而最重要的,是她的复杂心理,交织着错杂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天才地刻画得惟妙惟肖。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如果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乱伦的角度来看,繁漪会被认为是个坏女人。笔者认为可能有些偏颇,应该把繁漪这个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环境中理解这个可怜的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如再红杏出墙,乱伦等,简直是大逆不道,会被千刀万剐。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来临时,女性们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为自己的个性自由而摇旗呐喊。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比起处在那个时代许多把自己的一生归于命运安排的女性来说,她的确勇敢得多,她不屈服于命运,她敢于大胆追求,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试想,在一个根本不被当女人看,不被当人看的家庭里,四周都是窒息的空气,没有一点新鲜空气,繁漪为了抓住一根活命稻草,追求自己的爱情,难道没有她的合理性吗?
然而,她同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又有本质的区别,在她身上还残留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首先,作为一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她应该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她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为普通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一样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她心目中的理想至高也就是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是一种畸形的爱情。笔者不赞成繁漪对周萍寄予的感情,因为认为周萍没有真爱过蘩漪,或许女人的心天生是软的,很怕每一份自以为是的感情从身边滑过,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周萍的爱中,似乎
只有周萍才能使这个桀骜的女人改变桀骜的个性。这从周朴园让周萍劝蘩漪吃药的细节上可以一眼看出。虽然繁漪和周萍在年龄上属于同一辈人,但他们谁也无法改变他们既定的社会坐标,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而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而且在追求爱情中,她施尽手段破坏周萍和四凤的爱情,一次次哀求周萍把她带走,甚至许诺即使把四凤一起带走也可以,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她竟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这难道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吗?另外,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而繁漪是自私的。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一、芦笛: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
艾青一生写过土地遭受蹂躏的痛苦呻吟,也写过那游弋于地心的沸腾热气;他描摹寒冷干涸土地上农民悲苦不堪的日子,也热切欢呼带给大地光明温暖的黎明与太阳。作为诗人,他总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当中”,与他们“共呼吸、共悲欢、共生死……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2] 可以说,诗人浸润流溢于诗篇中的忧郁是为着贫苦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土地的苏醒,欢欣来自民族的解放。正因为这样,时代题材和诗人个性心理气质的糅和,构成了艾青前后期诗歌不同的诗美风格。
二、土地:一支深沉的爱之恋曲
1937年至1940年,当诗人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的三、四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让诗人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艺术上趋于成熟,先后出版了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及长诗《火把》和《向太阳》等,形成了艾青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三、太阳:一支圣洁的光之赞歌
当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伟大历史转折时,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化,发掘出“民族潜藏着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伟力”[8]。在《向太阳》组诗群中,与众多苦难意象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开始出现。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艾青诗美风格开始朝向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四、乡村: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人饱满的情怀去感受生活,表达自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行里,他又独特地运用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文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他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种随诗情而产生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大贡献。
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主要体现在不同于所有的中国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是真正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在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和行动中,戴光中的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把赵树理方向的内涵重新界定:问题小说和民间文学正统论;强烈农民意识和艺术上的民族保守性;在中国农民较低审美层次上力图维护发扬农民的审美方式。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对其未竟事业的一种补充和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赵树理还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的理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不趋时、不媚俗。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