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梳理和反思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论争。教材:唐弢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册)
一、“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 1.“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2.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钱玄同和周作人从形式与内容等不同角度倡导新文学。创作实绩: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副刊上显示的创作实绩。文学革命带来观念的变化。3.与守旧复古思想的论争。与林纾等人复古思想的论争。与《学衡》、《甲寅》派论争。4.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刊物的兴盛。
文学研究会与有着相近倾向的社团如语丝社、末名社等社团述略。创造社及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等简介。新月社与春雷社等。5.“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二、鲁迅的小说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2.《呐喊》、《彷徨》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3.《狂人日记》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狂人形象。4.《阿Q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5.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祝福》、《故乡》、《离婚》等。6.鲁迅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小说《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孔乙己》、《白光》等。7.《故事新编》。《故事新编》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8.鲁迅小说与现代化文学转型。
三、郭沫若的诗歌
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女神》。创作过程与版本修改。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基本思想与泛神论影响。革命浪漫主义特色与外来影响。诗体形式。《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和贡献。3.郭沫若的其它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评介。
四、初期新诗与20年代诗体流变 1.《尝试集》和初期白话诗。胡适与《尝试集》及其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瓦低釜集》、《扬鞭集》的思想内容与民歌风韵。诗人康白情、沈尹默、俞平伯、周作人与诗歌。《诗》月刊与诗集《雪朝》。早期白话诗的艺术特点。2.小诗派与湖畔诗社。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3.象征派诗与新月派诗简介。
4.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蒋光赤的《新梦》、《哀中国》评介。苏俄文学的影响。
五、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和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 1.李金发的生平与创作。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穆木天的《旅心》。冯乃超的《红纱灯》等。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
2.闻一多的生平与创作。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和实践。诗集《死水》。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代表作《再别康桥》等赏评。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成就。朱湘与饶孟侃、刘梦苇、陈梦家等后期新月派诗人。
六、叶绍钧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 1.《新潮》和《晨报•副刊》上的小说,目的几乎都在于提出问题,进行思想启蒙。它们都是问题小说。2.问题小说重要作家冰心与她的小说。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的小说。
3.叶绍钧的小说创作。生平与创作。小说作品分析及创作风格。总结:他的小说代表着文学研究会作家从“问题 小说”起步而走向乡土写实的共同创作历程。
4.鲁迅、叶绍钧之后,文学研究会以及语丝社、未名社还涌现了一批写乡土文学的青年作者。成就比较突出的有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台湾乡土小说与赖和。5.20年代乡土小说的贡献及后来的流变。
七、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1.“自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2.郁达夫生平与创作概况。《沉沦》与“零余者”形象。郁达夫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辨析。郁达夫中后期小说的变化。3.冯沅君的《卷
》集、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及创造社其它作家的小说。4.创造社作家“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5.与此相似的其它社团的小说创作。
八、周作人、朱自清和“五四”时期的散文 1.“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概览。
2.周作人及其散文评介。周作人散文理论与其开创的“言志派”散文及影响。俞平伯等的散文。3.朱自清散文。名篇赏析。艺术特色。
4.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冰心散文及思想艺术特色。许地山、叶圣陶的散文简介。瞿秋白的文艺性通讯。5.创造社作家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及特点。郭沫若散文简介。
6.徐志摩散文的华丽风格。梁遇春与他的散文。陈西滢及“现代评论”派的“闲话”散文。
九、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1.《野草》简介及创作背景。《野草》的内容及艺术成就。《野草》对散文诗创作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和意义。2.《朝花夕拾》介绍。《朝花夕拾》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十、田汉等剧作家与初期话剧
1.春柳社和文明戏。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易卜生的影响和社会写实剧。
2.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代表作分析。田汉话剧的艺术特点。
3.创作社作家郭沫若、郑伯奇等的剧作。
4.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的“趣味性”“国剧运动”。
5.欧阳予倩等的历史翻案剧与“价值重估”的“五四”精神。《潘金莲》等剧介绍。
6.丁西林及其现代喜剧。“优雅的喜剧”特色。
十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30年代文**流
1.无产阶级文学论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趣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基本理论主张。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2.“左联”的成立及主要文学活动:成立之后的主要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绩。“两个口号”的论争与“左联”的自动解散。缺点与错误。
3.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腐蚀论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关于“大众评议语文论争”。
4.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十二、丁玲、张天翼等作家的小说
1.蒋光慈和“革命小说”。蒋光慈作品介绍分析。其它“革命小说”派作家作品介绍。“革命小说”的特点与不足。
2.柔石和胡也频。
柔石作品简析。胡也频作品简析。
3.丁玲前期创作。丁玲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等作品分析。前期创作的不同走向。
4.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张天翼及社会讽刺小说。内容与艺术特点。
十三、艾芜、吴组缃等作家的小说
1.艾芜的早期小说
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简析。人物形象与创作特点。
2.吴组缃的小说创作 《西柳集》、《饭余集》中部分短篇小说简析。精致的艺术手法和较高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
3.叶紫等作家的创作。叶紫的小说《丰收》简介。除此,魏金枝、蒋牧良、沙汀、丘东平、草明、欧阳山、荒煤等左联小说家的创作,共同构成了“左联”小说主潮。
4.萧红、萧军和“东北作家群”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小说作品简析。艺术特点。“东北作家群”介绍。
十四、茅盾的小说
1.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蚀》、《虹》思想内涵、形象、艺术简析。
3.《子夜》。吴荪甫等形象分析。艺术特点。现实主义方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4.《林家铺子》、《春蚕》等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简析。
5.《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
十五、老舍的小说
1.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代表作简介。幽默笔调与喜剧性手法。
3.《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
4.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点及文体风格。
5.《四世同堂》分析。
十六、巴金的小说
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
巴金前期小说的题材特点: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简析。《爱情三部曲》简析。与早期“普罗小说”之比较。
3.《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分析《家》。
《激流三部曲》把现代小说自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开始的“三部曲”形式推向成熟,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憩园》与《寒夜》。《憩园》内容与艺术简介。《寒夜》人物形象与艺术风格分析。5.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
十七、沈从文的小说
1.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
沈从文的审美选择:生命哲学与自然人性。小说题材:湘西社会与都市人生。
3.《边城》与《长河》。
《边城》分析:人物形象和自然的人生形式。《长河》简析。
4.意境与文体。
十八、“京派”小说与“现代派”小说
1.“京派”小说。
主要作家除沈从文外,有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废名、凌叔华、萧乾小说作品简析。“京派”小说的特点。
2.“现代派”小说。
与“京派”对立并曾论争过的在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现代派”小说的特色和倾向。
十九、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代表作“大河小说”三部曲简析。艺术特点。
2.靳以等作家的创作。
3.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成名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分析。40年代小说。
4.杨逵的小说。
二十、臧克家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构成30年代诗坛两大潮流对峙的局面。
1.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殷夫的创作及特点。中国诗歌会(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穆木天等)的创作,特点与缺点。
2.臧克家前期的诗歌创作。
前期诗歌贯穿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内容广泛。艺术特点。抗战后诗歌内容的艺术风格有较大变化。
二
十一、戴望舒、卞之琳和现代派诗
1.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即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散文化的自由体形式。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的内容和抒情形象。向现代派过渡的标志:《雨港》的象征主义手法。成熟期的现代派诗《我底记记》、《断指》等。抗战后的变化。
3、汉园三诗人等。
从新月派走向现代诗风的卞之琳。卞之琳对诗的技巧与形式的探索。何其芳前期的诗美追求与40年代诗美的变化。李广田、废名、林庚的诗歌简介。
二
十二、30年代的小品散文
1.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等多种。30年代和40年代散文的特点。何其芳的《画梦录》简析。
2.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
3.夏丐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
4.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它。
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等。30年代“语录体”散文。侨居海外后的散文如《生活的艺术》等。老舍的幽默小品和写景散文。相似的作家还有马国亮、钱歌川等。30年代的游记散文。
二
十三、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1.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前期从《坟》至《华盖集续编》;后期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杂文的内容、形式特点与审美特质。
2.瞿秋白和“鲁迅风”杂文。
30年代,瞿秋白的“鲁迅风”杂文多为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鲁迅风”杂文作者群。
3.报告文学简介。
二十四、30年代的剧运和剧作
1.30年代剧运和剧作概况。
大革命失败后活跃在上海的五大戏剧团体: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国防戏剧”运动。
3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2.洪深的剧作。
洪深的生平与剧作概况。20年代剧作《赵阎王》等简析。30年代《农村三部曲》简析。抗战胜利后闹剧《鸡鸣早看天》简析。洪深现实主义剧作的特点:理性色彩,社会问题剧与宣传剧的综合。
3.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
剧作概况与代表作简析。特点与贡献。
二
十五、曹遇的剧作
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雷雨》、《日出》、《原野》。
《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周朴园、蘩漪、鲁贵、周萍形象的分析。《雷雨》的艺术特征。《日出》的内容,重要人物形象分析和结构特点。《原野》的思想内含、人物形象及艺术特点。
3.《北京人》和《家》剧情、人物和艺术分析。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
4.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二十六、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40年代文学思潮
1.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抗战初期(37.7-38.10)。抗战中期(38.10-44.9)。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44.9-49.9)。
2.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讲话》的基本内容。《讲话》发表后的文学情势。
3.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
二
十七、田间、冯至及其他诗人的诗作
1.民族的战歌――田间、光未然等的诗作。田间诗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田间与街头诗。光未然、高兰等与朗诵诗。
2.沉思的诗――冯至、力扬、冯雪峰及其它。
冯至诗歌概况。早期抒情诗和抗战时期的十四行诗。力扬、冯雪峰等诗人的诗作简析。
3.讽刺的诗――袁水折与臧克家。
袁水拍的讽刺诗及艺术特点。臧克家四十年代的讽刺诗。
4.叙事长诗介绍。
二
十八、艾青的诗
1.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艾青诗歌的主导语象和基本主题。
3.忧郁的情调和崇高的风度――艾青诗歌的美感特征。
4.现代的现实主义――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二
十九、“七月派”与“九叶派”的诗
1.“七月派”诗。
“七月派”主要诗人和理论家。“七月派”主要诗人作品简介。“七月派”诗的主要特征。
2.“九叶派”。
“九叶派”诗人简介。“九叶派”诗学主张及诗学理想。诗人的诗歌实践。
三
十、沙汀、姚雪垠等作家的小说
1.丘东平、姚雪垠与初期抗战小说。
初期抗战小说以短篇为主。带有较强的新闻报导性和宣传鼓动性。丘东平小说简析。姚雪垠小说简析。
2.张天翼与讽刺暴露小说。张天翼是讽刺暴露文学思潮的先锋。《华威先生》等讽刺小说分析。其他作家讽刺小说
3.沙汀、艾芜和社会分析小说的新收获。
沙汀是本时期社会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著名的长篇“三记”即《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分析。艾芜《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等小说简析。
三
十一、师陀、钱钟书、路瓴等作家的小说
1.师陀等作家与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分析倾向。
抗战进入中期之后,作家自觉地在小说中对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分析。“京派”小说家废名、沈从文与萧红、老舍、巴金等作家的小说简析。师陀小说分析。师陀小说主要风格。
2.路翎、钱钟书与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小说。
路翎:社会政治范畴内的探索者。路翎主要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等分析。路翎小说的主要特征。钱钟书:朝向人本的形而上层面的探索者。代表作《围城》等分析。艺术特征。其它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长篇小说。
3.现代罗曼司的兴盛及其它。
徐讦、无名氏与现代罗曼司。徐讦的代表作《鬼恋》、《风萧萧》等,无名氏的代表作《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等小说分析。现代罗曼司的意义。
4.其它新人新作。
三十二
夏衍、于伶的剧作及其他
1.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2.夏衍和为知识分子写心的“正剧”。
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的《万世师表》等“正剧”简介。夏衍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剧内容、形象分析。独特的艺术风格。
3.于伶和为市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写真的悲喜剧。
于伶:市民悲喜剧的代表作家。《夜上海》、《长夜行》等剧作分析。其它剧作家的作品。
三
十三、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
1.历史剧创作潮和郭沫若的《屈原》等剧作。
30年代历史剧的主要特征。郭沫若《屈原》等历史剧分析。其它作家如阳翰笙、欧阳予倩等的历史剧以及“孤鸟”历史剧创作。
2.陈白尘和讽刺喜剧创作潮。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升官图》等内容、艺术分析。宋之的、吴祖光等讽刺喜剧创作。
3.风俗喜剧的新发展及其他。
三
十四、散文的拓展与提高
1.报告文学的繁荣。
这期间,纪实性的战地通讯、战地报告文学相当繁荣。职业记者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突出的有萧乾、范长江等。进入40年代,解放区的报告文学也渐趋活跃。
2.杂文的复兴。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发展。
三
十五、吴浊流、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
1.吴浊流与台湾沦陷区文学。
台湾新文学的里程碑: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简析。其他作品。
2.张爱玲与上海沦陷文学。
张爱玲、苏青是“孤岛”沦陷时期出现的有个性风格的作家。张爱玲《金锁记》等代表作分析。苏青的《结婚十年》及其续编等代表作分析。
3.东北与华北沦陷区文学。
东北沦陷区文学概况。华北沦陷区文学概况。
三
十六、赵树理、孙犁和解放区短篇小说
1.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道路。从《小二黑结婚》到《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小说的主要成就:农村问题小说,新 一代农民形象,民族化、群众化的现代小说艺术。
2.孙犁的短篇小说。
《芦花荡》、《荷花淀》等小说集简介。孙犁小说的美学追求与艺术风格。
3.其它短篇小说家,如康濯、孔厥、刘白羽等。
三
十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解放区长篇小说
1.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医院中》等小说简介。“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分析。
2.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周立波的生活经历与早期文学活动。《暴风骤雨》人物、情节等分析。
3.《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
4.《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
三
十八、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
1.新秧歌剧和传统戏曲改革。
2.《白毛女》内容与形象简析。艺术特点。其它新歌剧。
3.话剧创作介绍。
4.解放区群众诗歌创作活动与晋察冀诗人群。
5.《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分析。
民歌体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分析。《漳河水》分析。其它诗作。
参考书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孔范今主编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著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黄修已著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研究当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的继承、发展以及对外国文学的移植和借鉴,探讨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教材:郭志刚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搞》
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承续,又是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起点。
当代文学的分期:
一、开拓期的社会主义文学(1949-1956);
二、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学(1957-196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1976);
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
当代文学的成就:
一、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发展;
三、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有所突破;
四、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
五、形成了一支经受严酷考验,能够勇敢战斗的文艺队伍。
经验教训: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三、正确地理解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
四、正确地对待中外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第一编
当代小说
第一章
概述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战争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工业题材的作品,干预生活的小说,“文学”十年的小说创作。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现代派小说、对根小说、新写实小说。
第二章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梁斌及其《红旗谱》。杨沫和《青春之歌》。柳青及其《创业史》。杜鹏程及其《保卫延安》。赵树理及其《三里湾》。
第三章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李淮.王汶石.马烽、康濯等的短小说。
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等的小说。
第四章
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班主任》等问题小说。《如意》和《立体交叉桥》等人生小说。《钟鼓楼》社会剖析小说。《5•19长镜头》等纪实小说。
第五章
王蒙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人物形象章永,情节结构、心理剖析。
第六章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人物形象章永,情节结构、心理剖析。
第七章
张洁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中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对爱情婚姻、道德与人生的探索。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第八章
贾平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清新明丽的田无牧歌《满月儿》。商州现实的真实写照《腊月•正月等。时代情绪的概括《浮躁》。走向神秘《太白山记》等。
第九章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悲凉追求的古歌《黑骏马》。青春与拼搏的颂歌《北方的河》。青春的回忆和人生的寓言《金牧场》。创作特点。
第十章
阿城的小说创作
“知青”小说创作概述。生平与创作。《棋王》等中篇小说。作品中人生态度的评价。美学意蕴。
第十一章
莫言的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等中篇小说创作。莫言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第十二章
台湾当代小说
台湾新文学的发展。白先勇及其现代派小说。陈映真及其乡土文学。於梨华及留学生文学。
第二编
当代诗歌
第一章
建国初期诗作
颂歌的时代。年轻的歌者。闻捷的《天山牧歌》。石方禹、未央等人的和平战斗呼唤。
第二章
战歌旋律的高扬
从颂歌到战歌的转变。李瑛、雁翼、严阵、沙白等人的诗。
第三章
贺敬之与郭小川
时代的歌物贺敬之。政治主题的个性化、心灵化、诗化。战士诗人郭小川。抒情诗的探索与叙事诗的探索。
第四章
新时期诗歌概述
新时期诗歌三阶段。新时期诗歌主要流派。新时期诗歌总体特征。
第五章
归来诗人群
归来诗人的三支队伍。归来诗人的创作特色。艾青新时期诗作的成就与风格。邵燕祥、流沙河、越恺等人的诗作。
第六章
新现实主义与新边塞诗
新现实主义诗。张学梦、雷抒雁、刘祖慈等人的诗。新边塞诗。周涛、章德益、杨牧。
第七章
朦胧诗人群
朦胧诗的出现与论争。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艺术特征。舒婷、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
第八章
新生代诗
新生代诗的社团和流派。新生代诗的艺术特征。新生代诗的诗人及作品。
第九章
台湾诗歌简况
台湾诗歌发展简况。重要诗社及诗歌刊物。余光中、洛夫等代表性诗人。
第三编
当代戏剧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话剧
新中国话剧的三部奠基之作。《红旗歌》、《战斗里成长》、《龙须沟》。
第二章
历史剧
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孟超的《李慧娘》。吴晗的《海瑞罢官》。
第三章
曹禺老舍的剧作
曹禺解放后的剧作,老舍的《茶馆》及其对话剧艺术的新突破。曹禺、老舍剧作得失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期话剧(上)
领袖人物剧热潮。苏叔阳的《丹心谱》。丁一三的《陈毅出山》、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社会总是剧的兴起。崔德志的《报春花》
第五章 新时期话剧(下)
探索剧的出现及特点。《屋外有热流》、《魔方》、《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高行健和《野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戏剧手法的交融。《桑树坪记事》、《狗儿爷涅槃》。
第四编
当代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一章
建国初期散文
建国初期散文的两大题材。巴金建国初期散文。魏巍的散文。
第二章
诗化散文
现实生活的诗意化。杨朔散文的风格及流弊。刘白羽、袁鹰等人的散文。
第三章
散文的多样化
散文繁荣的多种风格。秦牧的知识小品。吴伯萧的生活小赋。曹靖华的学者散文。杂文的复苏和《燕山夜话》。
第四章
六十年代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的历史回顾。六十年代的报告文学高潮。
第五章
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散文的两个阶段。新时期散文的主要特色。巴金的《随想录》。贾平的散文。
第六章
新时期报告文学(上)
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大雁情》。改革题材报告文学。《船长》、《共产党人》。
第七章
新时期报告文学(下)
报告文学热兴起的原因。全景式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集合式报告文学。小说式报告文学。
当代文学参考教材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孔范今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三卷)
化中师大编写组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中国当代文学史纲
张钟、洪子诚等
鲁原、刘敏言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第二篇:现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点:
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价值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讲,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伤痕文学表明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伤痕文学”源此而得名)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谁?》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紧随在伤痕文学之后。特点: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刘真
《黑旗》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便是改革文学。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点:
1、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物形象塑造。代表人物和作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锲
《改革者》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时间:1985年前后。特点:
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韩少功 《归来去》 贾平凹 《古堡》
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点:
不仅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点:
1、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
2、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单位》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张贤亮代表作,作品内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找到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汪曾祺作品内容,特点 作品内容:
80年代的小说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行纪》;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特点 :
1、在汪曾祺小说中,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儿是哪儿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2、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敛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3、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说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说,以对西北乡土人生的表现著称,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强烈关注的同时,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莫言《红高粱》内容,叙事策略特点 内容:
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叙事策略特点:
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小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有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和肢解,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之能事。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气勃勃。
马原代表作
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中短篇小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师》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平坦》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观念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归来者”诗群
因为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后来在拨乱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笔“归来”的诗歌创作群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创作群体成员庞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与作品:
艾青 《归来的诗》 《在浪尖上》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以莫明这样一些特征。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1、诗人抒情主题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2、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代表人物与作品:
北岛 《回答》 《一切》
顾城 《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徐迟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新生代作家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点:
1、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与作品:
陈柒 《时光与牢笼》 《无处告别》 朱文 《我爱美元》
鲁羊 《银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忆《长恨歌》的内容
小说成功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王安忆以一种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法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与历史的某种象征。
余华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
苏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则天》、《米》等。《米》的内容:
讲述了一个人物流浪和家族颓败的故事。首先,小说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历程。五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故事的衍生剂。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开的核心。五龙的流浪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都市,占领都市,逃离都市。他最终以个体生命的抛掷完成了由乡村到都市再返回乡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说特点
《空中小姐》、《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说特点集中在调侃上,美学特点是以俗戏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
一、童稚视野里折射出的绮丽梦幻
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着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萧红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号象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三、心灵伤痛营造出回忆的凄凉
萧红在与萧军分手之后,“于是萧红又走上了距离死亡仅仅四年的孤苦而寂寞的征途。”(19)萧红在她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浓浓的“思乡”情结使《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以庞大的气势,俯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画卷,萧红悲凉的情绪把现实与记忆时空所发生的一切贯穿起来,心灵的伤痛诗化了她笔下的景物与风情。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繁漪认为自己没病,不愿吃药,他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强制性地命令繁漪把药喝下去,他冷峻地对繁漪说:“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直到繁漪含泪喝下才肯罢休。应该说,此时此刻,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繁漪的病,他注重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他的话语就是法律,要繁漪吃药的目的是要她给两个儿子做出服从的榜样,他竭力要维持自己家庭的表面平静,让家庭成为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朴园,这是一个封建顽固的伪善家长,一个专制蛮横的丈夫,也是一个虚伪的资本家,更是一个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周朴园坏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专横、粗暴,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结婚,他把遭受他侮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驱逐出去。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周朴园是爱当年的梅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梅侍萍爱得刻骨铭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梅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梅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为大儿子取名为“萍”,向人介绍时,把侍萍美化为很贤惠很规矩的小姐等等。剧中有几回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过不叫开”,为什么?老爷说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啊。可以想象,周朴园把梅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由此可见,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因为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和家庭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他无法选择,使他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决定,使得侍萍雪夜出走。而且剧目的四幕,都透露出他不断地对侍萍进行忏悔。所以他仍是有人性的,是痛苦的,无可奈何的,他跟侍萍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有许多真实的成分,当然,这种怀念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那就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以侍萍不再对他的名誉地位妨碍为条件。30年后的一天,当侍萍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周朴园也是复杂的。我认为周朴园的人性是被那个时代所异化的结果,他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他的专横、狡猾冷酷、虚伪不是他自己所想的,都是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造成的,他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把他自己的人性压抑起来。那个时代让其成为了牺牲者,他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让人不自觉地感到深深的同情。
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敢于反抗周朴园,面对周朴园的训斥,繁漪敢当面顶撞说:“不,我不愿意。”可以说,繁漪是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可是在她看来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乱伦关系时,繁漪却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
曹禺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的社会,但也深知专制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样在吞噬着自由和人性的幼苗。《雷雨》震撼观众的艺术力量就在于它形象再现了专制主义对一朵自由之花的摧残,描述了专制社会使人变成鬼、道貌岸然的邪恶扭曲人性的历程,使你深深厌恶这个罪恶的社会。难怪说打开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像繁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深厚丰满,她的特异的性格光彩。她的形象像雕塑家手下的塑像,最明晰最细致的纹理,都显示着鲜明的性格。而最重要的,是她的复杂心理,交织着错杂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天才地刻画得惟妙惟肖。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如果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乱伦的角度来看,繁漪会被认为是个坏女人。笔者认为可能有些偏颇,应该把繁漪这个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环境中理解这个可怜的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如再红杏出墙,乱伦等,简直是大逆不道,会被千刀万剐。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来临时,女性们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为自己的个性自由而摇旗呐喊。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比起处在那个时代许多把自己的一生归于命运安排的女性来说,她的确勇敢得多,她不屈服于命运,她敢于大胆追求,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试想,在一个根本不被当女人看,不被当人看的家庭里,四周都是窒息的空气,没有一点新鲜空气,繁漪为了抓住一根活命稻草,追求自己的爱情,难道没有她的合理性吗?
然而,她同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又有本质的区别,在她身上还残留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首先,作为一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她应该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她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为普通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一样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她心目中的理想至高也就是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是一种畸形的爱情。笔者不赞成繁漪对周萍寄予的感情,因为认为周萍没有真爱过蘩漪,或许女人的心天生是软的,很怕每一份自以为是的感情从身边滑过,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周萍的爱中,似乎
只有周萍才能使这个桀骜的女人改变桀骜的个性。这从周朴园让周萍劝蘩漪吃药的细节上可以一眼看出。虽然繁漪和周萍在年龄上属于同一辈人,但他们谁也无法改变他们既定的社会坐标,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而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而且在追求爱情中,她施尽手段破坏周萍和四凤的爱情,一次次哀求周萍把她带走,甚至许诺即使把四凤一起带走也可以,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她竟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这难道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吗?另外,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而繁漪是自私的。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一、芦笛: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
艾青一生写过土地遭受蹂躏的痛苦呻吟,也写过那游弋于地心的沸腾热气;他描摹寒冷干涸土地上农民悲苦不堪的日子,也热切欢呼带给大地光明温暖的黎明与太阳。作为诗人,他总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当中”,与他们“共呼吸、共悲欢、共生死……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2] 可以说,诗人浸润流溢于诗篇中的忧郁是为着贫苦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土地的苏醒,欢欣来自民族的解放。正因为这样,时代题材和诗人个性心理气质的糅和,构成了艾青前后期诗歌不同的诗美风格。
二、土地:一支深沉的爱之恋曲
1937年至1940年,当诗人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的三、四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让诗人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艺术上趋于成熟,先后出版了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及长诗《火把》和《向太阳》等,形成了艾青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三、太阳:一支圣洁的光之赞歌
当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伟大历史转折时,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化,发掘出“民族潜藏着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伟力”[8]。在《向太阳》组诗群中,与众多苦难意象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开始出现。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艾青诗美风格开始朝向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四、乡村: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人饱满的情怀去感受生活,表达自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行里,他又独特地运用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文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他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种随诗情而产生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大贡献。
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主要体现在不同于所有的中国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是真正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在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和行动中,戴光中的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把赵树理方向的内涵重新界定:问题小说和民间文学正统论;强烈农民意识和艺术上的民族保守性;在中国农民较低审美层次上力图维护发扬农民的审美方式。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对其未竟事业的一种补充和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赵树理还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的理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不趋时、不媚俗。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1928年1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太阳社和创造社(P147)
真正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基,开一代诗风的是郭沫若《女神》。
闻一多提出的白话新诗的理论主张可概括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左联”成立的时间:1930年3月2日(P150)
社会剖析派小说——这是由茅盾的《子夜》所开创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他们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社会,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揭示中国社会的性质,属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该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社会剖析派的作家作品:矛盾《春蚕》、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沙汀《兽道》《在其香居的茶馆里》、艾芜《山峡中》《石青嫂子》(写于40年代)
京派作家:周作人、废名、俞平伯、梁秋实、林徽因、凌叔华、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李长之、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师陀等
京派小说——30年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在北平的作家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京派”。京派小说指以废名、沈从文、凌淑华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大都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他们有共同的美学理想,冲淡恬静含蓄脱俗的艺术风格,大都有自己独立创造的平民化的文学世界。
《边城》是如何营造其美学氛围的?(P212—222)
1、边城的审美特征:单纯自然、优美和谐。这种审美特征体现在小说的方方面面;
2、环境描写则突出了茶峒自然风景的优美,人文环境的单纯自然和谐;
3、人物描写方面的特征:注重单纯人物性格和单纯心里的描写,避开了复杂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顺顺、天保、傩送、老船夫、翠翠等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
4、叙事单纯: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单纯优美又略带感伤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悲伤,但是一个自然的悲剧,沈从文有意识地排除了悲剧中复杂的成分,使这个悲剧故事单纯而优美。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主要代表作家及后续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黑婴、禾金(P250—254)
张恨水其实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金粉世家》是他最早走出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的起始。(P262)高水平通俗文学。
中国诗歌会成立时间:1932年9月(P271)
后期新月派主要代表人物:陈梦家、方玮德。主要集中在徐志摩的麾下。1931年9月陈梦 家有《新月诗选》集中了后期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代表作。(P276)
汉园三诗人:《汉园集》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P28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P291—298)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和刻毒 3.杂文思维中的“个”和“类 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作家是林语堂
曹禺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当代文学
1985年1月“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中提出的口号“创作自由”
建国后27年文学创作的主力作家是解放区作家和50年代新起作家
“两结合”创作方法指: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十七年文学的小说创作,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小说形态是戏剧化小说
“三红” 《红旗谱》 《红岩》 《红日》 “三王” 《树王》 《棋王》 《孩子王》(阿城)“三恋” 《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王安忆)
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后最先出现的文学浪潮,以卢新华小说《伤痕》命名。我们把凡是反映文革时期生活为题材范畴,以揭批林彪“四人帮”和文革罪恶为目的,以写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性为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称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等。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主浪过后,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受这种主张的影响,创造了一批作品,反映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这股文学思潮史称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鹏《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高晓声《李大顺造屋》、路遥《人生》
改革文学——新时期与“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相伴产生的一股创作思潮。凡是反映我国各个领域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均属改革文学的范畴。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和何士光《乡场上》等 建国初期形成的极端主义文学观念的要点(1)文学从属于政治并为其服务的文学属性观念
(2)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随后又代之以“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观念(3)以塑造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人物观念
(4)以表现公与私对立冲突为基本内容的主题观念
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1)政治为文学松绑,文学日趋独立
(2)文学主题呈多向性发展,表现范围不断扩大(3)创作方法的多元化
(4)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逐渐增强(5)通俗文学开始受到重视
为什么陈忠实在《白鹿原》创作手记中写道,《白鹿原》是“为她们(贞妇烈女)行一个注目礼,或者说挽歌”?(1)《白鹿原》刻画了生活在白鹿原那片土地上所有女性被忽略、被压抑的苦难史和不平等史
(2)遵从封建社会礼教却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追求个性解放的先行者却不得善终,比如田小娥、白灵和小翠
(4)男权社会下的极个别善始善终者,如白碧玉和高玉凤,但被认可的是她们知书达理、温柔敦厚背后的“母亲”
(5)对“妈”的呼唤,对“母亲”的肯定和褒扬恰恰是建立在忽略了女性本来的“女人性”的基础上,作为“女性”的个体在封建社会依然是被压抑和遮蔽的。
相关题型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社团:特征: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之后转到上海。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叶绍军)、蒋百里 刊物:《小说月报》主编:沈雁冰
文学主张: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反对为艺术的艺术,和以娱乐为目的的艺术,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又分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2.创造社:特征:1921年在日本,之后转至上海,以1925年五卅运动分为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善变。
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 刊物:诗,小说《创造》
文学主张:早期:“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要表现自我,包括自我情感,自我生活,自叙状小说,重视创作的灵魂,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后期: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方法:浪漫主义
3.新月社:特征1923年成立于北平,该社无明确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现代评论》,《新月》杂志而形成的具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由新月杂 志得名,“新月”内部存在“新月诗派”。代表作家:梁实秋,徐志摩 刊物:《新月》 主张:¹.唯美主义,自由主义文艺思想,强调文学独立性,否认文学功利性
².提倡现代格律诗(■他们认为新诗应该技巧周密,格律谨言■他们诗的抒情不宜直露,应该有所节制内敛,含蓄而优美)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白话诗理论——诗应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创作方法:浪漫主义
4.新文学:于五四时期提出,其目的在于区别古典文学(五四之前的文学)划清古典文学与五四之后的文学的概念,五四之后的文学可称为新文学,且从内容上: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
现代性质:在题材,主题,文学观念,语言,形式方面相对于古典文学而言,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
5.学衡派和甲寅派
学衡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复古派,得名于1922年9月创刊于南京的《学衡》杂志。该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与新文学以及维护传统文化工作。
甲寅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复古派。得名于1914创刊于东京《甲寅》周刊,主编是诗人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带有官方性质。《甲寅》是北洋军阀时期复古势力的代表,主要攻击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是“穿西装”的复古派。6.孤岛文学
是指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在上海英法租界内开展的抗战文学运动。7.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最先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反映文革时期的生活为题材范围,以揭露,批判林彪、四人帮的罪恶为目的,以写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行为艺术特征的作品。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主浪过后,作家提出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并在此主张的影响下创作出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作家的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改革文学:是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伴而生的又一股创作潮流,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命运的变化的文学作品。8.社会剖析派、京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由矛盾的《子夜》所开创,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流派,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剖社会,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解剖是社会的性质,属于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代表有,矛盾的《子夜》,吴祖缃《一千八百担》《黄昏》《箓竹山房》,沙汀《在其香居的茶馆里》,艾芜《山峡中》、《南行记》。
京派小说:京派,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在三十年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家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他的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成员主要由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人员,如周作人,废名等,新月社留下的人员及与新月社密切相关的作家,如林徽因,凌叔华,沈从文,师陀等,还有北大清华的师生,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朱光潜等。它主张个人的,充分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具有以下特征:@大家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由于他们反对文学为★★服务,他们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与宣传广告无联系。@他们大都拥有一个自己创造的一个平民化的艺术世界。@他们拥有共同的美学理想,大都追求一种冲淡,恬静,含蓄,超脱的艺术风格。
二.相关大题
1.有人认为文学革命的真正倡导者是胡适,你认为呢,为什么?理由 态度
文学革命的真正的倡导者:胡适和陈独秀。主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作文之“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之流弊,初步触及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既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他又认识到了“文学之为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
2.新月社为什么提出现代格律诗主张?郭沫若的贡献与局限 新诗发展的前两个阶段
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除此之外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众化,希望诗歌能够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新月诗社提出若只是诗人能够写诗、品诗、论诗的话,那么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将显得太过狭隘,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包容的。新月诗社遵循“和谐、共进、新月求新”的交流宗旨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
郭沫若的贡献:
A 彻底把新诗从旧体诗中解放出来,真正为中国新诗开了第一新风,并把新诗推向机制 B:强调诗的抒情和想象。
缺点:A 诗体解放虽然冲击了旧诗的束缚却也使新诗缺少了应有的规范 B 自由的直抒胸臆虽强化了新诗的抒情本质却也导致了新诗的抒情失范
新诗发展的前两个阶段 回顾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有人一言以蔽之:“从意义的诗到意象的诗到生命的诗”,这话简明概括了头十年里诗歌探索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归来的诗”到“新诗潮”到“新生代”。第一阶段,从1976年“十月的颂歌”到1979年“归来的歌”的出现,诗歌创作主潮表现为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恢复和发展,而后两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中国新时期诗坛20年历程中令人注目的两个重要阶段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那两个社团提出,他们的中心观点是?
社团:太阳社(蒋光慈)和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时间:1928年1月 原因:A(直接)受国际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 中心观点:在阶级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也是有阶级性的 积极意义:推广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引领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消极意义:他们认识上的偏颇有造成30年代革命文学先天不足----审美功能缺失限制了30年代革命文学的深入和正常发展。4.左联的贡献和局限
左联(1930.3.2成立)性质:是一个在中共领导下从事无产阶级革命和文艺的组织。贡献(4方面):A 在政治上:高举革命文学红色旗帜同国民党统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取得文化领域中阶级斗争的胜利 B在理论上: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展开了激烈的文艺思想论争,通过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C 在联系上:自觉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系 D 在创作上:左联建立和培养了一支革命作家队伍,并创作了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对革命文学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作品 《早春二月》 《南行记》 《子夜》 《丰收》
局限:A 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导致了机械论 绝对化的理论错误,制约了革命文学的发展 B 在左联内部,宗派主义 小集团主义始终存在 鲁迅VS周洋 5.文协成立时间 地点 性质 主要活动 文协38年3月27号在武汉成立 全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性质: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任务:领导抗战文艺运动让文学为抗战服务 活动:组织建立各级组织开展抗战文学,提出“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口号加强抗战文艺与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也推动了抗战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 刊物《抗战文艺》 意义:在为抗战服务总目标下,团结了不同阶级不同党派和不同主张的文艺工作者,培养了大批新人,领导推动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6.解释孤岛文学
是自37.10.12上海沦陷后到1941.12.8号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在上海英法租借内的抗战文学运动
7.简述解放区文学特征
特征(三新)A 新的主题和题材 革命政治主题,想要获得解放就得参加到革命中去。工农兵在战争中的生活 B 新的人物 革命工农兵形象 C 新的形式 民族化 大众化 通俗化 小说:赵树理为代表的评书体小说 诗歌:民歌体 戏剧: 新歌剧 秧歌 8.社会剖析派小说 京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时间30年代到40年代初期 定义:由茅盾的《子夜》开创的上个世纪活跃于30-40年代的重要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矛盾 沙丁 吴组缃 艾芜 他们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剖析社会性质,并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符合革命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茅盾《子夜》《春蚕》《秋收》《残冬》 沙丁《在其香居的茶馆里》《兽道》 吴组缃 《菉竹山房》《一千八百担》 艾芜《山峡中》《石青嫂子》
京派小说:简介:是指当时的北平地区的小说 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化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在北平的作家形成的文学流派A语丝社 周作人 废名 B新月社 梁实秋 沈从文C 北大清华师生 朱光潜 何其芳 内容上:京派小说有意识的于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文学独立性,风格上大都追求恬静 含蓄 超脱 京派小说大都拥有一个平民化的艺术世界(林淑华 :高门炬族的灵魂 高墙深院的哀叹 废名:黄梅故乡 沈从文:湘西世界 师陀:果园城 萧乾 篱下世界)9.矛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A 选择社会意义重大的题材 B 大规模再现某一时代社会生活全貌,全景式描写,《子夜》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夫妻社会生活全貌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还涉及了城市生活中的工人运动,农村中的农民革命,并且刻画了三教九流 C 宏伟的艺术结构 10.沈从文独特的创作
独特的创作视角---用乡下人的眼光看世界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际上他不是原生态的乡下人,而是一个早年生活在乡村,成年后步入都市并经受了都市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他的独特性在于他坚守乡村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执着于他的保守的文化选择。而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巨变时期,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二元文化冲突,现代--传统,都市--乡村,中心--边缘。在复杂的文化冲突中中国大多数作家选择以现代都市中心文化眼光去审视反思他们各自的对立面,呈现出激进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沈从文却做出了反方向的文化选择,选择以传统,乡村边缘文化眼光去审视批判反思这一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以边缘而补中心的倾向。这种文化选择使沈从文小说呈现出保守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这就是沈从文创作的独特视角。 沈从文小说主要内容
湘西小说:现实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丈夫》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理想的人生形式:A 通过回忆构筑牧歌式的边城世界《边城》《长河》B通过民间故事敷衍而成的民间故事体小说《神巫之案》《月下小景》通过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表达了对纯正人性的追求,对健康爱情的赞美和对理想人生的礼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人生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变形的遗憾 都市生活小说:《八骏图》《绅士的太太》 表达了作者对都市世界的否定,表现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阉割,对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做出了独特的反思 边城的审美特色
作者在谈到《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时间这个创作意图,构筑一个理想的符合人性的边城世界,在作品的美学处理上,作家极力突出简单,自然优美和谐的美学意味,并把他贯穿于小说的方方面面。
人物刻画:追求人物性格描写单纯优美,这是边城描写热人物的突出特点,只写人物性格的真善美的一面,不言人物假恶丑的一面,完全回避了复杂人物和复杂心理的描写。顺顺是上层世界的人物,他是船总,还是掌水码头,他善到极致,边城之美在于人之美,人之美在于上层社会的美。情节处理:同样追求单纯优美自然的和谐的美学原则,边城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即单纯优美又略带伤感的故事,故事虽然是悲剧但是悲而不伤,因为这个悲剧很美,并不包含政治经济种族宗族等内容,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的悲剧,显然作者追求悲剧的自然属性。
环境描写:边城有着极美的自然风光,边城的人文环境优美和谐单纯自然,在作者笔下,茶峒的生活单纯而不单调,庄严和谐自然,他们珍惜生命却又从不苟且偷生,他们热爱金钱却不忘意,遭遇不幸坦然对之,民风极其淳朴,小说有大量民风描写,也增加了边城的人文意 11.建国初期形成极端功利主义文学观念的要点是
A政治体制改革 B 毛泽东文艺思想统一当代文坛(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A 服从政治路线 服务政治需求的文学观念 B 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随后又是两个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C 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原则去塑造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人物观念 D 以表现公与私对立冲突为基本内容的主题观念 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 人物性格的单纯化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以及小说流派的消失 12.建国后27年文学有什么特点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演化为题材决定论.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三突出”.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13.创作方法统一带给本时期小说创作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形态和风格。形态上:戏剧化小说形态,写英雄典范,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善于涉及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形态,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 风格上:热烈,奔放,恢宏,刚健,14.新时期文学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A 政治为文学松绑,文学日趋独立 B 文学主题多样性发展,表现范围扩大 C文学主题的发掘从单项到丰富 浅陋到深刻 获得主题方式变成发现主题方式主要体现军事题材 D多元的创 作方法 现实浪漫社会 E文学与市场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F通俗文学开始受到重视 15.伤痕 反思 改革文学的解释
伤痕文学:凡是以反映文革时期生活为题材范围 以揭露批判文革时期四人帮罪恶为目的,以写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性为艺术特征的作品。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反思文学:是紧接着伤痕文学出现的,伤痕文学主浪过后,作家提出社会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在这种文学主张领导下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去反映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高晓生《李顺大造屋》张洁《爱是不能忘记》 改革文学:是与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相伴而生的又一股创作潮流,凡是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里变化,人的命运变化的作品,都属于改革文学范畴 何士光《乡场上》蒋子龙《厂长上任记》 16.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性质 现代文学:(1917.1--1949.10)它是表现现代人思想感情的文学,他是用现代文学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里的文学 当代文学:(1949--至今)它是表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学,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17.文学革命的实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峰起呈现出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⑷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8.简述郭沫若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⑴彻底把新诗从旧体诗中解放出来,并把诗体解放推向极致 ⑵强调新诗的抒情与想象
局限⑴诗体失范。⑵抒情失范。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1928年后,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3、“左联”成立于1930年。“左联”五烈士指的是殷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等人。
4、写出下面的书名的作者。《腐蚀》茅盾《围城》钱钟书《升官图》陈白尘《寒夜》巴金《家》巴金《狂人日记》鲁迅《四世同堂》老舍《死水微澜》李人《雷雨》曹禺《沉沦》郁达夫
5、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分别指
①(1917-1927)“五四”时期的文学
②(1928-1937)“左联”时期的文学
③(1937-1949)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1、?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这个笔名。
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3、鲁迅的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是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国民性格。
4、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是《呐喊》,收集了作者1918-1922年间创作的15篇小说。第二本小说集是《彷徨》,收集了他1924-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
5、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
6、《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阿Q的性格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其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是《补天》。
8、《故事新编》包含有《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铸剑》等8篇。
1、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零余者“自叙传”抒情小说
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是郁达夫的《沉沦》。
3、叶圣陶的代表作是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作品是《潘先生在难中》。
4、《这也是一个人?》提出了妇女的人格和社会地位问题。它的作者是叶圣陶。
5、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6、冰心的处女作是《两个家庭》。
7、王统照1933年出版了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
8、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是叶圣陶。
“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是郁达夫,作品是《沉沦》等。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2、《蚀》三部曲包括-《幻曲》 《动摇》 《追求》。
3、《农村三部曲》通过-《春蚕》--,-《秋收》-,-《残冬》--三个短篇,刻画了农民老通宝和他的儿子多多头的悲剧人生。
4、《林家铺子》中的主人公是---林老板-。
5、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塑造得最成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6、茅盾于1941年写的长篇日记体小说是--《腐蚀》--。
7、茅盾的文学艺术主张为“表现人生”和--“指导人生”--。表现人生是指-描写生活的真实性,主张作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进行细致观察和客观描写。指导人生就是指要以理想的光泽和人道主义精神来揭示社会和人生的病者,通过展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
1、巴金,原名-李尧棠--。1928年发表处女作--《灭亡》-首用此笔名。
2、巴金早期深受--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的影响。
3、巴金小说创作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追求理想和信仰道路---,一是--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与专制。
4、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 《雨》 《电》-三部小说。
5、杜大心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小说---《灭亡》。
6、《火》三部曲又叫做--《抗战三部曲》-。
7、巴金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是-《寒夜》--。
1、老舍在英国期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开始了他通过市民世界的描绘来对中国国民性进行反省的文学创作之路。
2、老舍的寓言体文化讽刺小说是--《猫城记》---。
3、标志着老舍在长篇小说艺术上成熟的作品是--《离婚》---。
4、《月牙儿》以母女两代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先后以卖身为生的悲惨经历为题材,写出了--城市底层妇女--的痛苦命运。
5、老舍的“京味儿”小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取材充分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描写---,二是-----强烈的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6、《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以---以祥子和虎妞的感情纠葛-----为中心,完整地展示了祥子悲剧的全过程。
7、《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叙述了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祁家---为中心的几十户人家的不同的遭遇。
1、30年代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三大创作阵营:①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②远离党派与商业的京派文学③现代出版社以及读者市场接近的海派。
2、名词解释: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体
1、名词解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
2、赵树理的作品有--《小二黑结婚》--,----《赖大嫂》--,---《打卦歌》--等。
3、《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小说写了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遭到各种阻挠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4、孙犁的小说由于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被称作-“诗化小说”-。代表作《荷花淀》通过--“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几个情节,以战争为背景,用诗化的语言表现了风光景物美。
1、名词解释
孤岛文学七月派小说
2、填空
《财主底儿女们》作者是--路翎--。是继巴金的《家》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子女所走曲折道路的宏大作品----,以此表现---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是一部展示---展示中国知识分子悲剧性历史命运--的史诗性作品。、张爱玲小说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细节的热爱和崇拜。
3、《围城》的主题丰富而立体。怎么去理解?
4、分析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
1、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讲真话---,--写真情,--描写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2、《绿》中,作者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方法,塑造了一个令人满怀动容的“绿”的世界。
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氛围。
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散文篇幅不长,构思匠心独具。
?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1、《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是-对人生哲理的玄思-。
2、郁达夫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带有-自叙传色彩-的性质。
3、成功地运用“私语”的诉说模式讲述自己的心声的作家是--张爱玲---。
4、“汉园三诗人”指的是何其芳、卡之琳、李广田。
5、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空山灵雨》------许地山、《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写在人生的边上》------钱钟书、《剪拂集》-----林语堂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流言》------张爱玲、《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寄小读者》---冰心
《画梦录》-----何其芳、《雅舍小品》-----梁实秋、《缘缘堂随笔》------韦子恺、《银狐集》-----李广田
1、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诗集是-《女神》--。
2、第一本白话新诗集是-《尝试集》-。
3、专心致志做情诗的诗人是-湖畔诗人--。
4、初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
5、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冯至--。
6、《女神》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主题:
诅咒毁灭与颂扬新生
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之情
歌颂“偶像破坏者”
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
对大自然的礼赞
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
艺术特点
①个性化②抒情性③自由精神④浪漫情怀⑤创造性
名词解释:
精神胜利法
就是指人们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用自我安慰、自我嘲讽、自我欺骗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以掩盖实质的失败,或仅仅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世界,作出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文学研究会
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他们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
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等人,他们力主艺术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艺术应除却一切功利,力求本身的完美,同时,也极力反对社会黑暗。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叫“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代表作家:冯文炳等人。
零余者:
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诗
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三五行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受,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代表作家: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成员为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人组成,他们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诗人。
京派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多是北大等几所知名大学的师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林徽因等人为代表。
海派
指的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其第二代,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
人物分析:
阿Q形象的理解
①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作品对阿Q在未庄的地位 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
?②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③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吴荪甫形象分析: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①吴荪甫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
②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的一面,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③长期的封建文化沉积,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困扰,这是《子夜》极为深刻、极为发人深省的艺术发现。
④性格复杂,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觉慧形象及其意义
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觉慧的意义在于:
①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是唯一出路。
②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
“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的斗争中,始终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家长专制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相爱。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
祥子: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性格变化(起初)憨厚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后)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甘堕落。
曹七巧性格及其意义:
阴暗、刻薄、粗鄙、狠毒、乖戾,是一个封建文化与殖民文化结姻的怪胎,腐朽的文化的产儿,畸变人性的象征物。她身上表现的是走向腐朽的文化与黄金的枷锁对人性的异化。陈腐的封建家族、都市畸形的现代文化如何窒息了一个活泼的生命;女性在衰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无以自立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作者面对文化的衰颓,人性的愚妄的无奈与困惑。小说在人物悲剧表现中呈现出悲观、苦涩、苍凉的悲剧意味。
周朴园
中心主人公,一个兼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特征的人物。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特征的民族资本家典型,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专横、自私、狡诈、贪婪、残忍、虚伪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剧本以三条线索对他的性格进行刻画:第一条线索是从周家内部,主要是在与蘩漪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是一个专横的封建家长。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这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自私、虚伪及性格的复杂性。第三条线索是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劳资关系、血缘关系,揭示了他作为官僚资本家的本性。
萧涧秋
小说主人公萧涧秋是一个游离于大革命洪流之外的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厌倦了漂泊和都市生活,来到芙蓉镇,想在宁静而淳朴的乡镇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新生,然而芙蓉镇并非他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严酷的现实很快就击碎了最初的美梦。他对寡妇文嫂一家无私的帮助,不仅不能改变她们不幸的命运,生活的窘迫和环境的逼仄,反而很快将她们逼上了绝境。陶岚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未曾有过的激动和暖意,但却遭到了流言与诘难,在痛苦、徘徊、迷茫、困惑中,他无奈离开芙蓉镇,重新走上漂泊的旅途。
翠翠
是一个天真乖巧纯洁美丽的山村少女,终日与清澈的溪水、青翠的竹林,还有豁达仁厚的外祖父为伴,生成了“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养成了温良乖顺、恬静平和的性情,俨如一头山中小鹿,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天性。
简答题:
1、野草的思想内容
①对社会弊端的针砭
②人性战斗的精神的讴歌
③对自我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深切思考
2、《女神》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内容: ①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
②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
③歌颂叛逆精神,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个性力量
④对劳动和工农的景仰和颂扬
⑤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咏大自然
艺术特色:
①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
②叛逆追求的化身——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的创造
③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理想,表现时代精神
④丰富的想象、奇丽的色彩
⑤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
3、闻一多《死水》的“三美”理论分析:
①音乐美:全诗5节,每节4行,每行9字,分别由三个“两字音尺”和一个“三字音尺”构成,虽然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但其总数是一致的;同时,又都以双音节收尾。韵脚也做了精心安排,基本上是2、4句押韵。这样,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富有极强的音乐美感。诗人犹如“戴着脚镣跳舞”,跳得轻松自如,优美和谐,不能不叫人击节赞叹。
②
2、绘画美:这首诗2—4节中,诗人通过联想,展现了众多的华美物象,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辞藻丰富、色彩(浓)丽、物象鲜明,构成了绘画美的线条和色彩,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
3、建筑美:全诗5节,每节4行,每行9字,从整体上看,诗歌是由5个整齐的方块儿组成的,犹如5层楼的建筑物;从局部上看,也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因此说,诗的这种建筑美实际是整齐、对称、平衡的美。
4、艾青的诗歌意象与主题
①土地意象。这是传统诗歌中陆地文明关注的对象,艾青把它融入了现代内容。将诗歌的生命与生养的土地进行了血肉联系,注入诗歌生命的厚重和活力。对土地的关注是艾青爱国主义的外现,是艾青作品中歌唱不尽的主题,艾青是土地忧郁的歌者,是把农民定格在诗歌中的诗人。
②太阳意象:太阳(光、火把、黎明等)表达着诗人对光明的赞美,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是时代的意象,这是时代的赞歌和理想的色彩。
5、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①灵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②独抒性灵、自然天成的新颖意象
③诗歌外在形式、韵律与内在情绪节奏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