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
现当代文学
一、选择(单项/不定项)(1×20)重点:左联文学刊物
1、胡适——文坛领袖—《文学改良刍议》(五四文学革命的标致,纲领性文献)陈独秀——政坛领袖——《文学革命论》(两人都是安徽人)
2、学衡派:鲁迅、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3、五四时期,章士钊(毛泽东的老乡)领导了一个社团甲寅派。
4、五四时期中国新闻界出现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学灯》(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觉悟》(民国时报副刊)5、1927—1937年间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作品:胡也频(左联五烈士之一)、叶紫(受鲁迅推荐)——《丰收》、蒲风——《茫茫夜》(诗歌)、沈从文——《边城》。
6、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三部曲:文学层面上先后有序的三部曲,具有关联性,反应社会问题。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阳翰笙)“地母三部曲”:(赵本夫)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1904——2005)“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巴金)“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郭沫若)“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青龙潭》、《香稻米》;(洪深)
7、华汉/阳翰笙《地泉》;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左翼小说)。
蒲风:《咆哮》,《六月流火》,参加左联后与杨骚等组织“中国诗歌会”。
8、“好一计鞭子”:《三江好》舒强、《最后一计》向培良、《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
9、“七月诗派”是因胡风创办的《七月周刊》(1937年9月)而得名。
10、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作曲,光未然作词。
11、五四时期,跟冰心其名的问题小说作家:庐隐
12、章士钊(毛泽东老乡),领导了一个社团“甲寅派”。
13、五四运动是在启蒙运动的思潮影响下形成的。
14、鲁迅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
15、战争时期的文学体裁主要是短剧。
16、四大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博导):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1890-1969山西,活字典)、赵元任。
17、五四时期四大才女:
石评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
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人
张乃莹(1916-1942):山东
谢婉莹(1900-1999):冰心,生于福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参与者,一生作品三个主题:母爱、童真、大自然。
18、左联刊物:《前哨》(后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
19、战国(策)代表人物:陈铨、吴宓、沈从文、林同济、雷海字。陈铨的话剧:《野玫瑰》(表示国民党托物的生活)《金指环》。20、左联五烈士,指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
二、解释名词(4×5/5×4)(界定、内容、小结)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刊物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茅盾、叶圣陶、周作人、许地山、孙伏园、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代用会刊为茅盾接编改造的《小说月报》。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观念上主张“文学为人生”。
2、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李初犁。口号/主张“文学为艺术”。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代表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思想上提倡“新格律诗派”(倡导者:闻一多)。闻一多评价新格律诗派: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新月派1923年成立,以梁实秋为代表,早期有很大的贡献。
4、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西湖边上,创办了《支那二月》诗刊,湖畔诗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5、未明社:1925.8,由鲁迅发起成立于北平,以翻译为主,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济野,台静龙,创办了《莽原半月刊》《未明半月刊》。
6、新潮社:发起人:北大的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成立于北平。刊物《新潮》,是五四时传播新文学的重要刊物。
7、南国社:1929成立于上海,成员田汉,以戏剧活动为主要。
8、民众戏剧社:1921.5成立于上海,代表茅盾(沈雁冰),陈大悲,五四革命期间最早的一个话剧团体。
9、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4月,创办了《支那二月》诗刊,主要成员有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
10、东北作家群:萧红(张乃莹、黑龙江、1911—1942)、萧军(三郎、夫妻作家)、端木蕻良(辽宁)、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都以小说见长)萧红:《生死场》、以东北沦陷区为背景。与萧军的一些作品合为“跋涉”。
11、太阳社:1928年元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钱杏邨(阿英)、蒋光慈。重要成员:孟超,洪灵菲。代表刊物:《太阳月刊》
《太阳月刊》1928.1创刊于上海,撰稿人以太阳社的成员为主,刊载他们的译作和理论性创作,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宣传有积极作用。7月份停刊,共7期。
12、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自小出入剧院,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读南开中学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广泛接触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西方戏剧。解放前完成了《雷雨》(1933处女座)、《日出》(写于1935年)、《原野》(仇虎复仇自杀的悲剧)、《北京人》(以方瑞为原形)、《家》。解放后的作品没有多大成就:1956《明朗的天》1962《胆剑篇》1979《王绍军》。霍普特曼的《职工》启发曹禺塑造了鲁大海这个形象。雷雨先是引起了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注意。
1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的地主家庭,寄养在农夫“大叶荷”家里。父亲蒋忠樽,母亲娄仙筹。是郭沫若之后中国诗坛上的第二座高峰,中国当代诗坛的泰斗。创办了“春地化会”。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高扬“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1922年停刊,1923.6重新复刊,由月刊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5.4改为月刊,1926.7停刊。
15、“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作家联盟指定了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为左联的酝酿和筹备工作。1930年2月26日,鲁迅、郑伯奇、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等12人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聚会,组成“组委会”,委托冯乃超起草左联的纲领。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其常务委员有: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1936年,解散。
16、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浙江人,出生于北平,小品文作家,《文学与革命》。他在《中央》时报的平民副刊上写了他的发刊词,体现了梁实秋的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却造人误解。
三大鼎立的小品作家:周作人(鲁迅的弟弟)
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
梁实秋
17、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口号/理论主张: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作用:
⑴在组织上形成了全国通讯网,为抗战作出努力;
⑵《抗战文艺》最大限度的宣传抗战事迹;
⑶在理论上强调文章下乡,号召全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
18、西战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最早服务于第十八集团解放军,丁玲、吴奚如担任正、副团长,成立于1937年8月12日,1945年5月完成使命,结束运动。
19、王实味(1906-1947)原名诗微,笔名实味、叔翰。出生河南。曾就读北京大学,后因文惹祸,1942年写下《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两篇文章之后的第二年,被康生下令逮捕,1947年,“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地处决”。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起冤假错案。
三、简答(30)(简练,答到要点)
1、解放区文学现象——《讲话》的内容: 答:①文艺要为工农民服务;
②文艺工作者要改变思想; ③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④阐明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⑤阐述了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政治;
⑥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讲话》的意义: 科学的对马克思主义中根本性原则的问题进行解说,发挥和丰富了这一理论,说明文艺是一种艺术形态;列宁强调了文艺的党性原则,毛泽东进一步强化和绝对化。
2、冰心温柔情调形成的原因:
⑴取材上:从儿童视角写对母爱的感受,对故乡的怀念,对大海的热爱; ⑵生活上,父亲是海军军官,家庭物质条件充裕,作者由上海到北平后出外留学生活上没有什么大的波澜; ⑶问题小说多单线结构; ⑷家庭教养上以爱来感化; ⑸文章富有抒情色彩;
⑹作者本身是女性,文章展现了其温柔亲切的一面。
3、左联对文学的贡献:
⑴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到了新阶段; ⑵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从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⑶推进文艺大众化;
⑷借鉴和探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⑸吸引和培养左翼文学青年。
4、左联的不足:
5、无产阶级倡导者的主张、意义: 答:主张:
⑴文学是上层建筑,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无产阶级文学成为历史的必然不是个人的主张。
⑵从马克思的渐进性观点出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
⑶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提,必须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即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
⑷主张无产阶级的农工大众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歌咏对象,希望作家多去接触社会,反映农工大众生活,“生活是创造的唯一源泉”。意义:
⑴标志着新文学力图摆脱小资产阶级思想以适应无产阶级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需求,直接把文学运动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⑵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过程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⑶克服了当时革命队伍中许多作家的苦闷情绪,给他们指出前进方向,鼓舞了一大批小资产阶级作家的革命斗志。
6、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产生较量、文艺上的论争,是左联时期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场文艺论战,主要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文艺观,提高了左翼作家的文艺标准。1931-1933年。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杜衡)。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冯雪峰发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清算。
7、戏剧的发展过程:
(1)孕育:源于先秦的歌舞;
(2)萌芽:西汉百戏——唐(踏摇娘、参军戏)——宋(滑稽、歌舞)
(3)形成:宋金(杂剧、讲唱文学——诸宫调)
(4)成熟:元(杂剧——第一次浪潮,元末杂戏)
(5)发展:明清(杂剧,传奇——第二次浪潮,雅部——昆曲,花部(地方戏,京戏——第三次浪潮))
8、中国现代文学(1919——1949)——三十年文学(1)五四时期文学(1917/9——1927)1919.5——1923.5:建党文学;
1923.5——1927.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左联文学(左翼联盟)(1927.8——1937.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抗战及解放时期文学(1937——1949)1937——1945:抗战文学;
1945——1949:解放战线文学(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9
(一)冰心早期的作品:小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超人》
解放后:散文《樱花之后》儿童文学集《小橘灯》
五四时期——三十年代:创作最多
(二)思想或创作阶段:
(1)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1919——1922)
五四时期出现的以妇女、家庭、婚姻、恋爱为主题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以及社会上的人关心的问题,揭示社会的内幕,敦促世人警示起来。冰心的第一部问题小说《两个家庭》。
(2)宣扬爱的哲学时期(1923——1928)《月光》《超人》《烦闷》《悟》(3)新的开端(1929——1932)
思想变化,情感价值扭转。《分》《冬儿姑娘》
(三)冰心作品的艺术特色(1)温柔亲切的情调(2)微带忧虑的色彩(3)含而不露的手法(4)清新隽永的语言
(四)对《繁星》《春水》的分析
(1)思想上:①苦闷的忧伤、宣扬母爱、博爱的思想
②歌颂自然
③耐人寻味的哲理性(2)艺术层面上:①以写景为主,短小 ②感情抒发细腻,想象奇特(3)不足之处:很难表现一个时代的**,因为短小。
10、陈独秀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八不主意):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城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难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证的原因:
论证双方:一方:创造社、太阳社 一方:鲁迅
原因:(1)由于无产阶级的主张开初提出,缺乏经验,难以避免小资产阶级的偏激、感情用事、宗派,影响了无产阶级的主张的正确提出;
(2)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
(3)当时中国社会归于“左倾主义”的影响,许多人对中国的性质认识不到位。
12、汤道耕:《南行记》共分8节:①《人生哲学的一课》②《山峡中》③《松岭中》④《在茅草地》⑤《洋官与鸡》⑥《我诅咒你那么一笑》⑦《我们的友人》⑧《我的爱人》
四、论述题(15×2)(攻其一点分析)
1、如何理解冰心作品中渗透的母爱:
2、分析曹禺的艺术经历、艺术教养: 答:
(一)戏剧教养: ⑴广泛的艺术借鉴和文学修养
受到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霍普特曼的影响。⑵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其间获得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出演易卜生《国民公敌》中重要角色(17岁);出演《罗拉》中的女性主角罗拉;懂得了戏剧的重要,观众的感受。⑶深厚的生活基础
没落的官僚家庭,精神生活不济,母亲早逝,父亲苛刻,导致他反抗郁闷的情绪。
(二)曹禺的创作:
⑴以封建官僚家庭背景为主;
⑵以资本主义城市的腐朽生活为创作背景; ⑶以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为题材;
体现了他反封建的精神,揭露了旧制度的黑暗,表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反抗的勇气。
(三)《雷雨》的分析:
⑴“人”的主题有力的冲击了黑暗的社会; ⑵悲剧艺术之长;
⑶高度的艺术成就对我国的新兴话剧艺术走向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成就:⑴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封建家长形象,资本家的典型代表,顽固、虚伪、自私自利、残酷;
繁漪:果敢阴鸷,桀骜不屈;
⑵情节结构:①错综复杂的情节特色
②高度集中的结构安排
⑶戏剧语言:①强烈而鲜明的动作性
②人物对话充满了潜台词
③作品语言紧致紧凑,富有戏剧性
3、“革命文学论争”双方的主要观点及其得失: 一个是“国防文学”
一个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论争影响: ⑴扩大全国文艺间抗日战事盛事的影响
⑵提高了作家对党建立全国统一战线的清楚认识
⑶批判了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现象为文艺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⑷这场论争正逢民族危机紧要关头,本具共同方向,两方只为了“国防文学” 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开展长时间论争,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
4、艾青的创作:
⑴左联时期 1932——1936(黎明前的黑暗)①揭露诅咒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罪恶;
②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艰苦;《大咽河,我的保姆》
③用象征意义手法描写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太阳》《春天》《黎明》 ⑵抗战时期 1937——1940 ①进一步描写战火笼罩下的中国大地和劳动人民的疾苦;
②正面去描写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歌颂人民大众的前仆后继的精神。⑶延安时期 1941——1945 ①对解放区新时期的天地予以歌颂,对革命领袖予以歌颂;
②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德国法西斯强盗的罪行的控诉,对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国家的歌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⑴浪漫主义想象,象征性的手法相结合;
⑵生动深刻鲜明的形象;
⑶散文化的自由体;
⑷朴素而新奇的诗歌语言。
第二篇:现当代文学复习
填空或选择
80年代其它小说
汪曾祺《受戒》:小和尚明海与村姑英子的恋爱故事。
【
1、朴实自然的题材;
2、独特的语言风格;
3、平淡的叙述方式、平和的意境;
4、小说散文化的特征
5、传神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知青文学,eg: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张承志《黑骏马》(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寻根文学,eg:阿城《棋王》(王一生)韩少功《爸爸爸》(丙崽,象征、寓言的方式)陆文夫《美食家》(“小巷文学”“苏州文学”)
邓友梅《那五》(清代落魄贵族子弟的生活际遇)
《烟壶》(没落的清王朝各阶层的众生相)
意识流小说,eg:王蒙《春之声》《蝴蝶》《活动变人形》(倪吾诚)
工业题材改革小说,eg: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农村题材改革小说,eg: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
先锋小说,eg:莫言《红高粱》(以当时不存在的“我”通过“我爸爸”的视角,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马原《拉萨河女神》(先锋小说滥觞之作)《冈底斯的诱惑》(“叙述圈套”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苏童《1934年逃亡》《妻妾成群》(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格非《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冷漠叙述;对现成文体的颠覆)
80年代新诗(朦胧诗)
新时期诗歌(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
“归来的诗人”(“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艾青、雷抒雁)和“青年诗人”。朦胧诗运动: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
北岛《回答》;舒婷《神女峰》《惠安女子》《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80年代戏剧
1977—1979年,恢复期;1980—1985年,探索期;1986—1989年,总结期。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
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方凌轩、庄济生),宗福先《于无声处》 从“神化”走向“人化:沙叶新《陈毅市长》(平民意识)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社会责任感)
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苏叔阳《左邻右舍》,李龙云《小井胡同》
(二)探索戏剧时期(1980-1985)
80年代较有影响的探索剧: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复调)刘锦云《狗儿爷涅槃》;宗福先《血总是热的》;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沙叶新《寻找男子汉》(喜剧风格)
(三)探索戏剧的总结,小剧场运动时期(1986-1989)
《狗儿爷涅槃》(狗儿爷陈贺祥,地主祁永年)
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以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为标志。
(高行健: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强调戏剧艺术的“剧场性”特征,也就是“承认舞台的假定性”,重视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
80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
革”发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
90年代文学思潮(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道统派(西学派;传统派)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
90年代小说(新写实小说)
1989年第2期《钟山》杂志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代表作家: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90年代新诗(新生代诗)
Eg:韩东:《山民》李瑛、张新泉
90年代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一、名词解释
文化散文:是兴起于90年代的文坛,以工作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为创作主体的散文创作。(1.5分)他们的作品以智慧之光透视社会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形式,辨析民族的人格和历史精神,对社会生存和生命意义作终极思悟,呈现出创作主体的人格和艺术智慧。(2.5分)代表作家有余秋雨、张中行、季羡林等。(1分)
新生代诗: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这些诗人的作品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这些诗歌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它们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朦胧诗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他们的诗开拓了新的疆域,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先锋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二、简答题
1、马原小说的先锋性质
(1)小说在叙述中呈现出非写实非虚构的模糊状态,叙述视角呈现出随意性,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接受者纠缠在一起;
(2)叙述强制性对逻辑的干预,叙述的事件不是通过本身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人为的叙述联系在一起的;
(3)小说成为形式的叙述和叙述的形式,叙述成为小说的手段和目的,小说成为一种作者叙述的游戏方式。
2、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
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意象含义: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分析舒婷的《致橡树》(林惠答案)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藉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橡树代表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诗人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诗人正是通过这种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3、《陈毅市长》结构特色
(1)《陈毅市长》在结构上独具特色。(2)它突破了以一个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戏剧结构方式,而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3)全剧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十场戏写十件不同的事,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4)为了使结构紧凑,在每场的结尾用几句台词或一个细节为下一场的情节开展作简单的铺垫。
(1)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祠》)、苏东坡(《苏东坡突围》)等等。
(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如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
(3)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等。
三、论述题
1、王蒙的反思小说《春之声》特点
王蒙是新时期文坛上较早尝试与运用意识流技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春之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1)自由联想。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为目的,就必然遵循意识活动的规律----不间断地流动着,自由随意,跳跃多变。
(2)放射型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端点,依着联想的发生,打破传统小说的正常时空秩序,作多线条的辐射,状如“漫天开花”。
(3)内心独白。它是心理分析式的,是人物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展示。它粗糙,未经梳理,却又因此而真实。
(4)象征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象征备受亲睐。意识流小说结构松散,思想的定向性属于隐性状况,象征的运用有助于防止这些可能性。
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
(1)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
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生活的真实性,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
生活的凡俗、琐碎、平庸、毫无诗意才是原生样态,生存的艰难、折磨、无奈、顺应才是生活的真实本相。
(2)描写凡俗小人物
背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将纯态社会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没有丝毫充溢英雄光彩和不食人间烟火成分,只是普通平凡、甘于庸常、顺应承受着生活愚弄的小人物
Eg: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小林
(3)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
叙事主体冷漠淡然,不作直接的情感介入,更不作明显的客观评判。
叙述者似乎是一位实地录音者,仅仅做不动声色的旁观。
作家的主体观念与情感态度都不直接呈现在文本中,从而完全淡化主体价值立场。
3、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
第三,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第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
第五,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下面的不是考题 仅是个人整理)
“人文精神派”:
1、道统派(西学派;传统派)
2、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90年代小说述评
1、“新写实小说”
2、“新生代小说”
3、“女性小说” 方方的《风景》
巴金的《随想录》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80年代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7—1979年,恢复期
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从“神化”走向“人化”沙叶新《陈毅市长》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 苏叔阳《左邻右舍》,李龙云《小井胡同》
1980—1985年,探索期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1986—1989年,总结期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材料
期末考试题型
一、填空,文学常识(10分)
二、作品片段辨析(说出作者和篇名)(30分)
三、作品赏析题(20分)
四、论述题(40分)——(6题任选4题)
——作品分析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主旨立意分析 ——作品艺术构思分析
现代文学
时间跨度 1919——1949 20年代(第一个十年)30年代(第二个十年)40年代(第三个十年)
什么是现代文学?
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
现代小说
重点作家: 鲁迅 郁达夫 施蛰存 沈从文 张爱玲 老舍 萧红 钱锺书
现代诗歌
郭沫若 冯至 李金发 闻一多 徐志摩 戴望舒 穆旦
现代诗歌流派
新月派 九叶诗派
现代散文
俞平伯 叶圣陶 周作人 鲁迅 林语堂 梁遇春 冰心 丰子恺
现代戏剧
曹禺
当代小说
王蒙 宗璞 高晓声 汪曾祺 金庸 白先勇
当代诗歌
朦胧诗 食指 北岛 顾城 舒婷 海子 郑愁予 余光中
当代散文
巴金 董桥
当代戏剧
老舍
鲁迅的思想
社会批判 文化批判
《狂人日记》
吃人
救救孩子 2 《灯下漫笔》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中国历史不过是两个时代的循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的文学风格
深刻锐利 沉郁冷峻 反抗绝望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主要有哪些? 农民 知识分子
鲁迅小说的意义
现代白话小说 何谓现代
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 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
铁屋子比喻
《狂人日记》
思想深度 情感特征 象征手法
思想深度
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儒家文化
家族制度与儒家文化
家族制度是儒家文化的根基 儒家文化是家族制度的文化结晶
儒家文化是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
儒家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的文化。
林语堂《中国人》
它从我们手中夺去了缔结婚姻的权利,把这种权利给了我们的父母;它让我们与媳妇结婚而不是与妻子结婚,它使我们的老婆生‘孙子’而不是生儿子;它百倍地增加了新娘的义务; 3 它使年轻人感到如果大白天将自己的房们关起来是非礼行为,使英文中的‘privacy’(独处、私事、秘密、隐私)这个词失去存在的可能性。它象收音机那样迫使我们习惯于喧闹的婚姻、喧闹的葬礼、喧闹的晚饭、喧闹的睡眠。”
情感特征
日记体式 抒情小说
凄厉、压抑而愤怒 摇滚式
象征手法
象征
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其他形象来暗示其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
象征着新一代对旧文化旧传统的质疑与反抗 对旧文化的否定难免偏激 中医 京剧
《阿Q正传》 赵延年木刻
丰子恺画
阿Q的精神胜利法
民族的劣根性 人性的普遍弱点
新月派——新格律诗
闻一多 徐志摩 朱湘 林徽音
三美
新感觉派
对小说叙述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运用意识流等现代派技法,在作品的结构、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人物刻画上,自觉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潜意识,表达了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 代表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活跃于20年代末期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小说流派。心理分析 都市文化 海派文学 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
哲学和心理学的突破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作家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而不再是传统文学中的讲解员。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作家,翻译家,学者,《梅雨之夕》
细致的心理描写
精神分析学说的自觉运用 怦然心动 跃跃欲试 想入非非 恋恋不舍 怅然若失
解放区代表作家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
《小二黑结婚》 《登记》
《锻炼锻炼》
山药蛋派
1943年创作《小二黑结婚》
被视为解放区文学创作实绩的代表 “赵树理方向” 自认是“文摊”作家 民族化、大众化 民间文化的隐行结构
戴望舒诗歌艺术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2、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
3、追求意象之美 前后期的变化 以抗战爆发为界限
前期——述说个人的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
后期——内涵扩大,抒发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九叶诗派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学生
命名的由来 1981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九叶集》 九叶诗派的创作追求
追求“诗”与“思”的融合 抒情的客观化
“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之后的社会现象”。(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中国话剧艺术的特点
匡时济世的艺术 诗意的戏剧精神 浓郁的民族特色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万的繁体字是“萬 ”。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3年,23岁的曹禺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日出》(1936)《原野》(1937)《北京人》(1941)《雷雨》 四幕话剧 周家的客厅 鲁家的住房 一天之内
(从上午到午夜)
三一律
西方古典戏剧理论 时间 地点 情节
《雷雨》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一、命运问题
二、周冲——乌托邦问题
三、周朴园——有没有爱?
四、蘩漪的独特性——恶魔性因素 《雷雨》中的8个人物
《雷雨》的思想内容: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人性中爱与恨的深刻交织 曹禺的自述: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
在“仁义道德”的观念下施行着残酷的封建专制手段 曹禺在透析周朴园灵魂时,始终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写
繁漪:
悲剧灵魂
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 女性的抗议与追求 双重的悲剧冲突
1、追求自由——周朴园的专制折磨与压迫
2、追求爱情——周萍的背弃
作者要肯定的,不是乱伦,而是她反叛封建道德的勇气。她的“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当代文学的“转折”
新中国成立
中国社会急剧的变革
解放区文学、左翼文学成为标杆 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的工具性地位——服务于政治 现代文学的多种风格尝试被停止
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样板戏
新时期文学(1976—1986)朦胧诗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 先锋小说 新写实
十七年文学——小说的主要类型
1、农村题材小说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文学的功能——颂歌
宣传功能的强调
迅速及时地配合现实斗争 阐释党的具体政策 抗美援朝 合作社 人民公社
老舍《茶馆》(1957)
旧北平生活 戊戌变法 北洋军阀 国民党
茶馆——小社会
历史重大事件对民间日常生活的影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生平,幼年家贫,早年曾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1924年赴英国教中文,1930年回国。抗战爆发后,到重庆主持“文协”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建国初期回国。1950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初期,1966年8月自沉北京太平湖 思考题
《茶馆》的场景选择有什么特点? 《茶馆》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茶馆》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茶馆》 三幕话剧
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 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国社会 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统区
演出历程 1958年 首演
1963年 第二次演出 1979年 恢复演出 1982年 改编成电影
2009年改编成39集电视剧
为什么选择茶馆作为场景?
1、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各色人物都可自由出入之地
3、象征意义——社会的缩影
《茶馆》的思想内涵 悲剧
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
《茶馆》的艺术特色 结构:三个横断面连缀
人物塑造:人物众多,性格鲜明(70多人)带着鲜明的爱憎来塑造人物 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茶馆》中的主要人物 王利发 秦仲义 常四爷 刘麻子 ……
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针对“文化大革命”;
表达了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 得名于卢新华《伤痕》(1978,《文汇报》)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1977)小流氓
团支书《牛虻》
文革十年** 给人带来的伤痕
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 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巴金《随想录》(6集)——《怀念萧珊》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什么是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1、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
2、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的要求:
“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
“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3、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取代;(贺敬之《放声歌唱》)
4、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忽略、消灭。(郭小川《自己的志愿》)
二、朦胧诗的出现
“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北岛、舒婷
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 潜在写作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1979年,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1981年,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
“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
“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三个崛起
1《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2《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
3《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徐敬亚)
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四、朦胧诗的特点:
1、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2、在艺术上,注意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3、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北岛、舒婷、顾城)
舒婷诗作的特点:
1、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
2、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
3、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4、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
5、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1、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2、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3、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 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
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
先锋文学(马原、格非、余华)《冈底斯的诱惑》《鲜血梅花》 叙事艺术的探索
新写实主义(池莉、方方、刘震云)《烦恼人生》 《风景》 《一地鸡毛》 民间日常生活
新写实小说
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卑琐人生,关注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零度叙述
先锋小说
特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 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
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的别名:“新潮小说”“实验小说” 小说实验 追求叙事艺术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余华《现实一种》 《鲜血梅花》
以往的文学
力图塑造真实的世界 强调思想内涵
先锋小说
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和消解。
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传统的真实观念,重视对叙事艺术的追求。
90年代
王朔作品 嘲讽 消解
精英意识的消褪 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复习纲要
现代文学复习纲要
题型:
一、填空题(20分)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三、简答题(30分)
四、论述题(20分)
五、阅读分析题(20分)
复习内容:
一、十七年文学1、50年代开展的全国性的三次批判运动
2、双百方针
3、十七年建立一体化、规范化的文学秩序
4、闻捷《天山牧歌》
5、郭小川《望星空》
6、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创作特征
7、杂文邓拓的《燕山夜话》和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
8、《茶馆》主题、王利发的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艺术构思特色
9、《青春之歌》林道静
10、《创业史》梁三老汉
11、《百合花》内涵、叙事特色
12、赵树理《“锻炼锻炼”》
13、非主流文学:《我们夫妇之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红豆》《陶渊明写<挽歌>》
二、文革文学
1、食指《相信未来》
2、样板戏代表作
三、新时期文学
1、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创作特色
2、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3、北岛《回答》、顾城《远和近.》、舒婷《致橡树》、《双桅船》、海子《面朝大 1
海,春暖花开》、《新娘》
4、巴金《随想录》创作内涵及其创作特色
5、杨绛《干校六记》
6、史铁生《我与地坛》
7、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8、贾平凹“商州系列”
9、余秋雨《文化苦旅》
10、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11、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陈奂生的性格特征
12、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13、反思小说的思想内涵张贤亮《绿化树》章永璘
14、谌容《人到中年》
15、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16、《棋王》王一生
17、韩少功《爸爸爸》
18、汪曾祺《受戒》
19、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蝴蝶》
20、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
21、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意义及不足
22、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
23、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单位》,池莉《烦恼人生》《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
四、九十年代文学
1、余华的《活着》福贵
2、王小波《黄金时代》王二
3、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
4、陈忠实《白鹿原》白嘉轩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复习提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篇〃戏剧影视文学篇复习提要
1、现代中国散文创作发展演变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5-1934),为诞生发育期,以杂文为代表,以思想与社会批评为其主线。
第二个时期(1935-1984),为曲折成长期,以抒情性散文为主,以政治社会批评为其主要特征。
第三个时期(1985-至今),为新变探索期,以“文化散文”影响最大,以文体和文化研究最具特色。
2、现代评论派:以陈西滢、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因刊物《现代评论》而得名,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文章多系政论。
3、《野草》与《朝花夕拾》比较:
在艺术上,《野草》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了散文的脱俗与舒展;《野草》通过生活的哲理启迪人们思索,《朝花夕拾》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韵味,鼓励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
从思想内容上说,《朝花夕拾》更多的是面向过去的外向型的社会批判,蓄足了发人深省的社会感和历史感;《野草》更注重面对现在的内向型的自我剖析。
从艺术特色上看,《朝花夕拾》是鲁迅运用传统艺术记载心史的成功尝试,《野草》则是他借鉴外来艺术形式状写心魂的拓荒之作。
4、瞿秋白的代表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等。
5、“三家村”代表作家:邓拓、吴晗、廖沫沙。
6、“马铁丁”是指:陈笑生(司马龙)、郭小川(丁云)和张铁夫三名作家。
7、周作人闲适清远的写作风格:①力求超脱的审美态度;②充满智者的人生体验;③主观情感的理性节制;④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
8、论语派:提倡“幽默”与“性灵”,倡导创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小品文的本色乃是以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笔调,达到“个人性灵之表现”的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主要作家有:林语堂、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邵洵美等。
9、朱自清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①描写社会人生,如《生命的价格——七分钱》、《白种人——上帝的娇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②描写个人家庭生活,如《背影》、《儿女》《给亡妇》等。③描写自然景物,如《荷塘月色》、《春》、《绿》等。
10、梁实秋散文理念:“美在适当”,实践运用于《雅舍小品》。11、60年代初散文三大家:刘白羽、杨朔、秦牧。
12、杨朔的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其散文特征为:努力营造诗的意境,讲究艺术结构,注重字词句的锤炼,属意篇末升华。
13、秦牧又名林觉夫,代表作品有《花城》、《潮汐和船》、《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深情注视壁上人》等,其散文以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结合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综合”,对材料的“点化”,对文体的讲究,对谈话的偏爱。
14、刘白羽的代表作品有《日出》、《红玛瑙集》、《长江三日》、《冬日草》等,其散文的哲理化抒情的四大特征:情感空间的广阔,生活哲理的思索,整体形象的象征,语言风格的豪迈。
15、狭义的文化散文特指:80年代后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即指八九十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出现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16、余秋雨散文的构成:①描绘了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祠》)苏东坡(《苏东坡突围》)等,②承载着历史人物足迹与印记的山水名城,如都江堰、柳州、黄州、三峡、西湖等,③物化为某种文化象征的历史遗迹,如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废墟等。
17、“冰冻新闻”是指:历史上发生过一些重大事件,以前因为某些原因不太提及或不敢反映,但它们有值得报道的内容,因此我们把这类材料叫做“冰冻新闻”。
18、《雷雨》的艺术成就:
《雷雨》将欧洲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艺术融会贯通,从本土生活出发,从本民族传统文化入手,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中国的民族生活,写出了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同时,在情节冲突、结构、言语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较为成功地运用了话剧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的艺术特色:
①鲜明的人物性格,典型丰满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有着一副虚伪丑恶的嘴脸。一方面对侍萍有着深深的怀念,另一方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侍萍时心里有埋下了一条底线,在往事对他的利益、声誉、地位没有构成威胁时,他可以顾念旧情,一旦构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无情的嘴脸。从他对待自己的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丑恶嘴脸。
侍萍是一个很有骨气、正直、善良的人物,面对周朴园的背叛与无耻,她冷静、清醒得给予了嘲笑与讽刺;当面对周朴园的侮辱时,有很刚强,很有自尊。她身上有着顽强、刚毅的性格,但同时又受封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以及宿命的束缚,使这个人物更加体现了真实的一面。
蘩漪是个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人,她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她的身上有具有着对封建主义的反抗精神,也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最有性格的人物。
周萍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不敢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小人物,面对蘩漪炽热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却是退缩。在与四凤的爱情中,虽然表现出了责任感,但由于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爱情,从而导致了命运的悲剧,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牺牲品。
鲁大海却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工人阶级顽强的反抗精神与斗争精神。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经验不足与鲁莽、幼稚的性格,但这无法掩盖他的时代色彩。四凤与周冲同是一个单纯、清澈的孩子,他们对爱情的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却被现实的悲剧打破了,成为了封建伦理的最无辜的牺牲品。
②多重的戏剧冲突
A、情感的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周萍;周萍与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三者之间;周冲与周萍
B、阶级的冲突: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性质的周朴园与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之间的冲突。
C、人物关系上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雇佣关系,又是阶级对立的关系,同时又是父子关系;侍萍与周萍是家庭地位悬殊的阶级对立关系,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关系,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母亲,同时又是母子关系;蘩漪与周萍既是后母与儿子的关系,也是乱伦的情人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主仆关系、爱人关系,同时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这种种的在人物关系上的冲突构成了《雷雨》的特色,同时也因为这些关系和冲突无法调和,最终使剧发展到了高潮。
③环境氛围的烘托
剧中环境的描写形成了《雷雨》的特殊的色彩氛围与情感基调,通过这种“郁热”、低沉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场以及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与升级作好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悲剧的结局,照应的“雷雨”的主题。
④深刻的主题思想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展现了有典型意义的剥削家庭的罪恶史,揭露了中国旧社会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从而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
⑤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构成强烈的人物性格冲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重场戏中,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是多么熟悉。他仅以三言二语就使人物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同时,也表现了曹禺特别注重于描绘人物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善于以最准确,最形象的言语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 ⑥人物对话中潜台词含义丰富
剧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且又十分深沉、含蓄,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重场戏中,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去体味那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一步去想象,去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台词所包含的实质性的内容。
19、《茶馆》的艺术特色:
①“大茶馆、小社会”的结构。《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②《茶馆》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比如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关系也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③“人像展览式”人物设计: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小茶馆影射大社会。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④“寓庄于谐”、带有“京味”的语言风格。语言通俗但不低俗,幽默但不肤浅。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20、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于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于1935年。21、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市郊开始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
22、电视剧是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影、光、声、色为一体,用现代化的录像手段制作而成的、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
23、电视剧的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30-50年代诞生成长期,上世纪50-60年代发展期,上世纪60年代后成熟期。
24、影视作品的功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娱乐片,或曰通俗片;这类影视片主要功能是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二是教化片,或曰严肃片;这类影视片主要功能是对观众发生教育作用。三是实验片,或曰探索片;这类影视片主要功能是进行思想探索和艺术建设。
25、影视艺术的共同特性:蒙太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高度综合性,具体逼真性,动态可见性,雅俗共赏的大众性。26、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为配合当时进行的阶级教育而推出的二十分钟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便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1980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由王扶林执导的9集《敌营十八年》具有一种标志性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第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桥》是新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
27、“第五代”是指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人,还包括1983年入学的导演进修班和1984年的导演干部专修班的毕业生,但主体仍然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这些人中包括导演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吴子牛、周晓文、黄建新、张建亚、李少红等以及摄影师赵菲、侯咏和顾长卫等人。第五代电影的发轫之作是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随后更以影片《黄土地》撼动了整个影坛,影片涌动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28、纪实散文是指内容真实的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等。
29、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有3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30、魏巍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特点:
①明快流丽,豪迈而不失其隽永,壮美与秀美交织,把浓郁的诗情同抒情的政论、深刻的哲理融入叙事抒情当中,并且十分注意选材,结构安排和语言锤炼。
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③语气秀美而不柔媚,朴实而不板结,善于运用对偶、排比、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因此句式错落富于变化,读之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31、钱钢于1986年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率先打破了过去报告文学作品主题集中、单一的惯例,首开大而全和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事件的先例,将资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复合性融为一体。
32、社会的进步,市场化的运作,文学的边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媒体的多样化,互联网的进入,以及报告文学自身的缺陷:一方面,报告文学在高潮时期的过于泛滥所出现的“仿真”、“失真”和“伪真”现象,使它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过分依赖事实,缺乏穿透力的眼光和独立而深刻的思想烛照,削弱了报告文学的影响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报告文学随着社会的坎坷而沉寂。
33、“失事求似”是指:历史剧的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求似”就是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历史的精神:“失事”,就是在“求似”的前提下以想像、虚构等手段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
34、贾平凹五种类型的作品: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
自传类:忆写家庭和个人生活及其解说创作情况的散文,《纺车声声》、《初中毕业后》、《童年家事》
风情类:描摹民俗风情、感悟山水人生,(散文创作中最具特色的一类):陕北风情类的《走三边》、《黄土高原》;关中风情类的《五味巷》、《关中论》;陕南风情类的“商州三录”表现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钟情,《商州初录》、《商州由录》、《商州再录》标志着“商州意识”的形成或者“商州情结”的聚现;《秦腔》体现了八百里秦川劳苦大众的喜怒哀乐。
世相类:对现代文明的独特理解,对城市民众生活相的任职与描摹,带有浓厚的现代人生悲剧哲学的意味,80年代《笑口常开》、《人病》、《闲人》;90年代《名人》、《说孩子》、《说家庭》、《说打扮》、《说奉承》、《说死》、《说话》。
禅思类:和谐、宁静、幽远,主客体感应交融的境界,表现出作者在心灵静虚是的感悟,《静虚村记》、《三目石》、《树佛》、《坐佛》、《佛事》。
文化类:对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历史影响所做的描述与思考,《太白山记》、《公公》、《丈夫》、《寡妇》、《猎手》、《人草稿》、《饮者》,“禅宗体小说”。
贾平凹散文特色:(P309)中西融合的审美品格
A、饱含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和鲜明地域特色,从贾平凹许多写山水风物和小城人文地理景观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诗话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受中国现代美文的影响。散文写的空灵飘逸,文笔平和素淡,表现一中虚静的人心与大自然的静穆美融合,表达作者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B、在散文创作上,贾平凹执着而又创造性地以我国30年代散文那种“中西融合”的审美格局为参照,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地域文化特点,不断地开拓境界、变换笔墨。所以在他的散文创作上表现出某种“五四”散文传统的“回归”现象,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再现,而且还是文化心理的继承和创新。
C、带有朱自清、冰心、俞平伯等人抒情散文的韵味,兼具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幽默”之形,富有哲理意蕴(或者说是禅意)。他的散文风格达到了轻灵与厚重、清纯与蕴藉、优美与深沉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贾平凹散文为人赞颂的别具一格之处。
35、余秋雨主要散文作品:《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笛声何处》、《借我一生》、《千年文脉》。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内容:①以文化遗址为依托;②以文化反思为旨归;③以情感喟叹为动力。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①语言典雅,取材广泛,写法洒脱: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②情理合一,文情并茂;③描述过程中,特别注意细节的凸显,重点画面予以特写。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①文与史的巧妙结合;②理与情的有机统一;③形与神的互相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