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
读书笔记
其一鲁迅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许多作品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早在小学时就读过他的《故乡》、《社戏》、曾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自己心中的故乡和儿时的生活并不清晰,可是再当我重读这两部作品,又加上高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使我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做文时的心情了。假使我冒昧的以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我是没有回忆中的故乡的,但是我却有无数个理想中的故乡:它该是清新的,该是活泼充满生机的,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理想,在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之后便破灭了,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嬉戏追逐的少年,它的确非常五彩,可是深蓝的天空中没有翱翔的鸟灵,圆月下没有饭后聚坐的热闹,碧绿西瓜地外牢牢树立起了栅栏,而嬉戏的少年背上压着重重的书包„„故乡,是我给了你太多的期盼吗?还是我的期盼过于理想。
现实,在我回到了故乡之后便体味到鲁迅形容他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而我的故乡又何曾不是呢?年轻人纷纷出外闯荡,留下孤弱的一家老小,哪怕在外风吹雨打,也不肯回到面朝黄土的故乡。在家的人整日守着土地,除了这些嬉戏的孩童们,还有谁会发出油然的笑声呢。少年不知愁滋味,鲁迅的少年也应当不知晓愁为何物„„在这点上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个美好的世界,而我心中所想的故乡也是个美好的世界,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美好的故乡并不存在了,这当不是故乡变了。故乡依然是如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不是异类,异类的是我们这些美化故乡的人,鲁迅以故乡为美,是因为童年美好的记忆,我以故乡为美,是久未见故乡而生的神秘期待之美。这可能都是一种自恋式的希冀,太过于主观了吧。
鲁迅先生众多的作品中,读过最多的当属《呐喊》小说集中,其中的多数文章都曾用心品读,如《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头发的故事》《**》《故乡》《端午节》《兔和猫》《社戏》。而其中的《故乡》、《社戏》则可谓我最喜欢的两篇鲁迅文章。虽然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但是由于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在老师们的推荐下也曾读过《彷徨》中《伤逝》、《祝福》、《孤独者》,还有《故事新编》中的《采薇》、《铸剑》,还有不得不说的《朝花夕拾》,因为这是一本鲁迅先生唯一的回忆散文集,我比较喜欢里面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然还有鲁迅其他的杂文、诗歌,细细一数发现,原来不经意间,也曾不少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见鲁迅先生对后世的影响该有多深呐!
其二散文篇
我读过的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新”,郁达夫先生的作品则给我的感觉是“真”,冰心的散文让人觉得“美”„„当然都是个人之言,尚待斟酌。
读过的第一篇朱自清散文就是课文《背影》,当时也深深的感动了每一个学习这篇课文的同学,也曾作为公开课教师必讲的一堂课,所以文中描写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不停叮嘱的话语都让人历历难忘。第二篇则当是《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第二篇: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
读书笔记
其一
鲁迅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许多作品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早在小学时就读过他的《故乡》、《社戏》、曾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自己心中的故乡和儿时的生活并不清晰,可是再当我重读这两部作品,又加上高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使我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做文时的心情了。假使我冒昧的以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我是没有回忆中的故乡的,但是我却有无数个理想中的故乡:它该是清新的,该是活泼充满生机的,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理想,在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之后便破灭了,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嬉戏追逐的少年,它的确非常五彩,可是深蓝的天空中没有翱翔的鸟灵,圆月下没有饭后聚坐的热闹,碧绿西瓜地外牢牢树立起了栅栏,而嬉戏的少年背上压着重重的书包„„故乡,是我给了你太多的期盼吗?还是我的期盼过于理想。
现实,在我回到了故乡之后便体味到鲁迅形容他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而我的故乡又何曾不是呢?年轻人纷纷出外闯荡,留下孤弱的一家老小,哪怕在外风吹雨打,也不肯回到面朝黄土的故乡。在家的人整日守着土地,除了这些嬉戏的孩童们,还有谁会发出油然的笑声呢。少年不知愁滋味,鲁迅的少年也应当不知晓愁为何物„„在这点上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个美好的世界,而我心中所想的故乡也是个美好的世界,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美好的故乡并不存在了,这当不是故乡变了。故乡依然是如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不是异类,异类的是我们这些美化故乡的人,鲁迅以故乡为美,是因为童年美好的记忆,我以故乡为美,是久未见故乡而生的神秘期待之美。这可能都是一种自恋式的希冀,太过于主观了吧。
鲁迅先生众多的作品中,读过最多的当属《呐喊》小说集中,其中的多数文章都曾用心品读,如《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头发的故事》《**》《故乡》《端午节》《兔和猫》《社戏》。而其中的《故乡》、《社戏》则可谓我最喜欢的两篇鲁迅文章。虽然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但是由于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在老师们的推荐下也曾读过《彷徨》中《伤逝》、《祝福》、《孤独者》,还有《故事新编》中的《采薇》、《铸剑》,还有不得不说的《朝花夕拾》,因为这是一本鲁迅先生唯一的回忆散文集,我比较喜欢里面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然还有鲁迅其他的杂文、诗歌,细细一数发现,原来不经意间,也曾不少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见鲁迅先生对后世的影响该有多深呐!
其二
散文篇
我读过的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新”,郁达夫先生的作品则给我的感觉是“真”,冰心的散文让人觉得“美”„„当然都是个人之言,尚待斟酌。
读过的第一篇朱自清散文就是课文《背影》,当时也深深的感动了每一个学习这篇课文的同学,也曾作为公开课教师必讲的一堂课,所以文中描写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不停叮嘱的话语都让人历历难忘。第二篇则当是《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多美的语句啊,现在重新读来,都觉得身心为之清爽,怪不得当年我们要熟背这篇名作,它的确是写春景描摹的范本。朱自清的散文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漂亮”、“缜密”,的确读朱自
清先生的散文,不像是在读文,而像是品画,一幅美丽、形象逼真、妙景横生的写意画。朱自清先生其他的散文,大多数都是在高中之后读过的了,如《荷塘月色》。
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却是我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品读的,可能在以前一味的听从师教,私自把郁达夫先生从自己的视野中剔除了,这该是多么的不明智的做法。据说郁达夫先生在早期创作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可是我却仅仅读过其中两篇《故国的秋》、《北平的四季》,更多的还是读过郁达夫先生的短篇小说:《沉沦》、《出奔》、《迟桂花》《她是一个弱女子》、《春风沉醉的晚上》。读郁达夫先生的散文,莫过于感受到颓废之美,散文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情调,比如《故都的秋》,光从名字来看,故都给人一种旧地重游的眷恋、惆怅的思绪之情,而更与“秋”放在了一起,无不从伊始就开始陷入感伤的阴影之中,再往下读的时候,才开始领略到这篇文章的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而郁达夫先生的小说,读过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这样的作品在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无怪乎初中课本难以寻觅郁先生的作品。《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郑秀岳的境遇描写;《迟桂花》中“老郁”内心思想的斗争,这些胆直率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的描写,是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纳的。所以这些作品即使在当今也是难以向青少年推荐的,可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透过郁达夫先生直白的描述背后所透出的对人性真挚的表露,他所写的完全是正常人的心理,只是没有一个正统作家敢于如此赤裸的表述出来,这大概是因为郁达夫先生崇尚“写作的自我表现”,是追求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他并不掩饰的表露自己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并且将自己的精神苦闷融入文章中,所以在我认为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真”。
世纪老人冰心的作品曾出现在小学课本上,如《小桔灯》、《寄小读者》,而真正长大后读过的则寥寥无几,于是赶紧借来一本《冰心文集》,以补充自己对冰心作品的欠缺,其中有一篇《离家的一年》,虽然不是冰心很出名的一篇小说,但是内容很平凡,细节也比较感人,让人读后多少有点深切的体会,毕竟大家都在离家的状态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就要离开家人,独自在外学习。孤独、无助让他想念自己的小姐姐,想念那一起打闹的日子。当他要离开的日子到来,小姐姐为他织了双绒袜子,还带他出去玩,反倒更引起他的伤心。此时他倒是希望小姐姐能跟他打上一架,或是家里人都不理他,他也不至于落到这么伤心,看了这句话,每个有过离家经历的人都会被这点所打动吧!
其三 小说篇
小说自来就是我最爱的文学体裁之一,我喜欢小说是因为它的可读性高,故事性强,但是真正的长篇小说,我却是经常望而却步,读小说,还是短篇来的上口啊。
这个阶段的小说,我主要读过沈从文、老舍等人的作品。沈从文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边城》,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整部小说读完心内有中怅然难疏的感觉,自己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也为翠翠与大佬、二佬之间的爱情纠葛而烦心,总是想能等待着奇迹的出现能够使有情人得成眷属,有爱人能得善终,但是到最后沈从文先生给了众人一个大大的问号:善良的爷爷在雷雨中死去,大佬溺水而死,傩送下桃源再未回来,而可怜的翠翠只好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心爱的傩送归来,也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
这无疑是一部爱情悲剧,作品看似轻松酣畅,却暗含了幽幽的凝重,沈从文先生通过《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湘西世界和谐、纯净的自然形态,展现出一个诗意的社会,当然也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所在。
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家的猫》、《我这一辈子》、《柳家大院》,老舍的作品文字在我认为稍微有点痞性,可能是老舍写作京味十足所造成的。《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个人生的大悲剧。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当然我也曾从老舍的其他创作,如剧本《茶馆》、《龙须沟》中领略过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
其四 其他篇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都曾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原因无他,唯电视是尔矣,当初因为没有空闲看电视,只好慕名借来原著小说来充饥,张恨水的小说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平易通畅、同时也注意读者对美的心理和欣赏习惯,作品以章回体来表现现代生活.看完《金粉世家》曾为金燕西爱上灰姑娘感动的一塌糊涂,为才子佳人的结合感到非常高兴,但如果张恨水此时收笔,估计这又是一部难以让人落泪的庸俗之作,到最后金燕西背叛了冷清秋之后,想要重拾真爱,却哪里寻得到?这时,读者才能明白爱情是没有回程票的。
至于解放区的文学作品看的比较少,而且看过的多数都是以诗歌歌剧的形式出现的,如《白毛女》、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小说中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荷花淀》等。
其他文学作品如张爱玲、如钱钟书。都看过他们的名篇之作,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基本看过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还看过《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钱钟书的文章则只看过《围城》、《人•鬼•兽》。
张爱玲擅于书写细腻的情感,擅于将生活艺术化,而她笔下的主人公往往以一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芸芸众生,看着他们可笑的背后的可怜,但自己却经常冷漠寡清。白流苏如此,张爱玲自身恐怕也是如此。
《围城》整个是一场炫目而又复杂的争斗剧,主人公在归国不久就接连卷入一场场争斗,虽然看不见硝烟,却又真实的存在着勾心斗角的角力,在旧社会的堡垒圈围着的人们,为了情场、名利场的利益互相争斗,小说的现实性用了一句话能概括出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完>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点:
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价值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讲,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伤痕文学表明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伤痕文学”源此而得名)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谁?》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紧随在伤痕文学之后。特点: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刘真
《黑旗》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便是改革文学。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点:
1、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物形象塑造。代表人物和作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锲
《改革者》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时间:1985年前后。特点:
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韩少功 《归来去》 贾平凹 《古堡》
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点:
不仅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点:
1、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
2、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单位》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张贤亮代表作,作品内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找到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汪曾祺作品内容,特点 作品内容:
80年代的小说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行纪》;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特点 :
1、在汪曾祺小说中,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儿是哪儿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2、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敛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3、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说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说,以对西北乡土人生的表现著称,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强烈关注的同时,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莫言《红高粱》内容,叙事策略特点 内容:
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叙事策略特点:
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小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有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和肢解,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之能事。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气勃勃。
马原代表作
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中短篇小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师》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平坦》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观念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归来者”诗群
因为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后来在拨乱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笔“归来”的诗歌创作群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创作群体成员庞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与作品:
艾青 《归来的诗》 《在浪尖上》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以莫明这样一些特征。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1、诗人抒情主题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2、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代表人物与作品:
北岛 《回答》 《一切》
顾城 《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徐迟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新生代作家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点:
1、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与作品:
陈柒 《时光与牢笼》 《无处告别》 朱文 《我爱美元》
鲁羊 《银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忆《长恨歌》的内容
小说成功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王安忆以一种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法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与历史的某种象征。
余华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
苏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则天》、《米》等。《米》的内容:
讲述了一个人物流浪和家族颓败的故事。首先,小说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历程。五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故事的衍生剂。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开的核心。五龙的流浪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都市,占领都市,逃离都市。他最终以个体生命的抛掷完成了由乡村到都市再返回乡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说特点
《空中小姐》、《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说特点集中在调侃上,美学特点是以俗戏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
一、童稚视野里折射出的绮丽梦幻
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着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萧红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号象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三、心灵伤痛营造出回忆的凄凉
萧红在与萧军分手之后,“于是萧红又走上了距离死亡仅仅四年的孤苦而寂寞的征途。”(19)萧红在她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浓浓的“思乡”情结使《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以庞大的气势,俯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画卷,萧红悲凉的情绪把现实与记忆时空所发生的一切贯穿起来,心灵的伤痛诗化了她笔下的景物与风情。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繁漪认为自己没病,不愿吃药,他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强制性地命令繁漪把药喝下去,他冷峻地对繁漪说:“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直到繁漪含泪喝下才肯罢休。应该说,此时此刻,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繁漪的病,他注重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他的话语就是法律,要繁漪吃药的目的是要她给两个儿子做出服从的榜样,他竭力要维持自己家庭的表面平静,让家庭成为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朴园,这是一个封建顽固的伪善家长,一个专制蛮横的丈夫,也是一个虚伪的资本家,更是一个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周朴园坏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专横、粗暴,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结婚,他把遭受他侮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驱逐出去。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周朴园是爱当年的梅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梅侍萍爱得刻骨铭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梅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梅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为大儿子取名为“萍”,向人介绍时,把侍萍美化为很贤惠很规矩的小姐等等。剧中有几回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过不叫开”,为什么?老爷说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啊。可以想象,周朴园把梅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由此可见,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因为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和家庭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他无法选择,使他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决定,使得侍萍雪夜出走。而且剧目的四幕,都透露出他不断地对侍萍进行忏悔。所以他仍是有人性的,是痛苦的,无可奈何的,他跟侍萍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有许多真实的成分,当然,这种怀念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那就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以侍萍不再对他的名誉地位妨碍为条件。30年后的一天,当侍萍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周朴园也是复杂的。我认为周朴园的人性是被那个时代所异化的结果,他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他的专横、狡猾冷酷、虚伪不是他自己所想的,都是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造成的,他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把他自己的人性压抑起来。那个时代让其成为了牺牲者,他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让人不自觉地感到深深的同情。
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敢于反抗周朴园,面对周朴园的训斥,繁漪敢当面顶撞说:“不,我不愿意。”可以说,繁漪是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可是在她看来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乱伦关系时,繁漪却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
曹禺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的社会,但也深知专制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样在吞噬着自由和人性的幼苗。《雷雨》震撼观众的艺术力量就在于它形象再现了专制主义对一朵自由之花的摧残,描述了专制社会使人变成鬼、道貌岸然的邪恶扭曲人性的历程,使你深深厌恶这个罪恶的社会。难怪说打开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像繁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深厚丰满,她的特异的性格光彩。她的形象像雕塑家手下的塑像,最明晰最细致的纹理,都显示着鲜明的性格。而最重要的,是她的复杂心理,交织着错杂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天才地刻画得惟妙惟肖。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如果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乱伦的角度来看,繁漪会被认为是个坏女人。笔者认为可能有些偏颇,应该把繁漪这个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环境中理解这个可怜的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如再红杏出墙,乱伦等,简直是大逆不道,会被千刀万剐。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来临时,女性们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为自己的个性自由而摇旗呐喊。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比起处在那个时代许多把自己的一生归于命运安排的女性来说,她的确勇敢得多,她不屈服于命运,她敢于大胆追求,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试想,在一个根本不被当女人看,不被当人看的家庭里,四周都是窒息的空气,没有一点新鲜空气,繁漪为了抓住一根活命稻草,追求自己的爱情,难道没有她的合理性吗?
然而,她同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又有本质的区别,在她身上还残留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首先,作为一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她应该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她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为普通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一样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她心目中的理想至高也就是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是一种畸形的爱情。笔者不赞成繁漪对周萍寄予的感情,因为认为周萍没有真爱过蘩漪,或许女人的心天生是软的,很怕每一份自以为是的感情从身边滑过,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周萍的爱中,似乎
只有周萍才能使这个桀骜的女人改变桀骜的个性。这从周朴园让周萍劝蘩漪吃药的细节上可以一眼看出。虽然繁漪和周萍在年龄上属于同一辈人,但他们谁也无法改变他们既定的社会坐标,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而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而且在追求爱情中,她施尽手段破坏周萍和四凤的爱情,一次次哀求周萍把她带走,甚至许诺即使把四凤一起带走也可以,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她竟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这难道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吗?另外,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而繁漪是自私的。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一、芦笛: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
艾青一生写过土地遭受蹂躏的痛苦呻吟,也写过那游弋于地心的沸腾热气;他描摹寒冷干涸土地上农民悲苦不堪的日子,也热切欢呼带给大地光明温暖的黎明与太阳。作为诗人,他总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当中”,与他们“共呼吸、共悲欢、共生死……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2] 可以说,诗人浸润流溢于诗篇中的忧郁是为着贫苦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土地的苏醒,欢欣来自民族的解放。正因为这样,时代题材和诗人个性心理气质的糅和,构成了艾青前后期诗歌不同的诗美风格。
二、土地:一支深沉的爱之恋曲
1937年至1940年,当诗人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的三、四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让诗人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艺术上趋于成熟,先后出版了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及长诗《火把》和《向太阳》等,形成了艾青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三、太阳:一支圣洁的光之赞歌
当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伟大历史转折时,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化,发掘出“民族潜藏着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伟力”[8]。在《向太阳》组诗群中,与众多苦难意象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开始出现。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艾青诗美风格开始朝向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四、乡村: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人饱满的情怀去感受生活,表达自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行里,他又独特地运用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文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他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种随诗情而产生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大贡献。
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主要体现在不同于所有的中国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是真正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在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和行动中,戴光中的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把赵树理方向的内涵重新界定:问题小说和民间文学正统论;强烈农民意识和艺术上的民族保守性;在中国农民较低审美层次上力图维护发扬农民的审美方式。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对其未竟事业的一种补充和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赵树理还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的理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不趋时、不媚俗。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1928年1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太阳社和创造社(P147)
真正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基,开一代诗风的是郭沫若《女神》。
闻一多提出的白话新诗的理论主张可概括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左联”成立的时间:1930年3月2日(P150)
社会剖析派小说——这是由茅盾的《子夜》所开创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他们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社会,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揭示中国社会的性质,属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该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社会剖析派的作家作品:矛盾《春蚕》、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沙汀《兽道》《在其香居的茶馆里》、艾芜《山峡中》《石青嫂子》(写于40年代)
京派作家:周作人、废名、俞平伯、梁秋实、林徽因、凌叔华、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李长之、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师陀等
京派小说——30年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在北平的作家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京派”。京派小说指以废名、沈从文、凌淑华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大都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他们有共同的美学理想,冲淡恬静含蓄脱俗的艺术风格,大都有自己独立创造的平民化的文学世界。
《边城》是如何营造其美学氛围的?(P212—222)
1、边城的审美特征:单纯自然、优美和谐。这种审美特征体现在小说的方方面面;
2、环境描写则突出了茶峒自然风景的优美,人文环境的单纯自然和谐;
3、人物描写方面的特征:注重单纯人物性格和单纯心里的描写,避开了复杂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顺顺、天保、傩送、老船夫、翠翠等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
4、叙事单纯: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单纯优美又略带感伤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悲伤,但是一个自然的悲剧,沈从文有意识地排除了悲剧中复杂的成分,使这个悲剧故事单纯而优美。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主要代表作家及后续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黑婴、禾金(P250—254)
张恨水其实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金粉世家》是他最早走出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的起始。(P262)高水平通俗文学。
中国诗歌会成立时间:1932年9月(P271)
后期新月派主要代表人物:陈梦家、方玮德。主要集中在徐志摩的麾下。1931年9月陈梦 家有《新月诗选》集中了后期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代表作。(P276)
汉园三诗人:《汉园集》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P28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P291—298)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和刻毒 3.杂文思维中的“个”和“类 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作家是林语堂
曹禺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当代文学
1985年1月“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中提出的口号“创作自由”
建国后27年文学创作的主力作家是解放区作家和50年代新起作家
“两结合”创作方法指: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十七年文学的小说创作,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小说形态是戏剧化小说
“三红” 《红旗谱》 《红岩》 《红日》 “三王” 《树王》 《棋王》 《孩子王》(阿城)“三恋” 《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王安忆)
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后最先出现的文学浪潮,以卢新华小说《伤痕》命名。我们把凡是反映文革时期生活为题材范畴,以揭批林彪“四人帮”和文革罪恶为目的,以写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性为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称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等。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主浪过后,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受这种主张的影响,创造了一批作品,反映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这股文学思潮史称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鹏《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高晓声《李大顺造屋》、路遥《人生》
改革文学——新时期与“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相伴产生的一股创作思潮。凡是反映我国各个领域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均属改革文学的范畴。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和何士光《乡场上》等 建国初期形成的极端主义文学观念的要点(1)文学从属于政治并为其服务的文学属性观念
(2)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随后又代之以“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观念(3)以塑造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人物观念
(4)以表现公与私对立冲突为基本内容的主题观念
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1)政治为文学松绑,文学日趋独立
(2)文学主题呈多向性发展,表现范围不断扩大(3)创作方法的多元化
(4)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逐渐增强(5)通俗文学开始受到重视
为什么陈忠实在《白鹿原》创作手记中写道,《白鹿原》是“为她们(贞妇烈女)行一个注目礼,或者说挽歌”?(1)《白鹿原》刻画了生活在白鹿原那片土地上所有女性被忽略、被压抑的苦难史和不平等史
(2)遵从封建社会礼教却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追求个性解放的先行者却不得善终,比如田小娥、白灵和小翠
(4)男权社会下的极个别善始善终者,如白碧玉和高玉凤,但被认可的是她们知书达理、温柔敦厚背后的“母亲”
(5)对“妈”的呼唤,对“母亲”的肯定和褒扬恰恰是建立在忽略了女性本来的“女人性”的基础上,作为“女性”的个体在封建社会依然是被压抑和遮蔽的。
相关题型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社团:特征: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之后转到上海。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叶绍军)、蒋百里 刊物:《小说月报》主编:沈雁冰
文学主张: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反对为艺术的艺术,和以娱乐为目的的艺术,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又分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2.创造社:特征:1921年在日本,之后转至上海,以1925年五卅运动分为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善变。
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 刊物:诗,小说《创造》
文学主张:早期:“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要表现自我,包括自我情感,自我生活,自叙状小说,重视创作的灵魂,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后期: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方法:浪漫主义
3.新月社:特征1923年成立于北平,该社无明确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现代评论》,《新月》杂志而形成的具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由新月杂 志得名,“新月”内部存在“新月诗派”。代表作家:梁实秋,徐志摩 刊物:《新月》 主张:¹.唯美主义,自由主义文艺思想,强调文学独立性,否认文学功利性
².提倡现代格律诗(■他们认为新诗应该技巧周密,格律谨言■他们诗的抒情不宜直露,应该有所节制内敛,含蓄而优美)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白话诗理论——诗应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创作方法:浪漫主义
4.新文学:于五四时期提出,其目的在于区别古典文学(五四之前的文学)划清古典文学与五四之后的文学的概念,五四之后的文学可称为新文学,且从内容上: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
现代性质:在题材,主题,文学观念,语言,形式方面相对于古典文学而言,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
5.学衡派和甲寅派
学衡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复古派,得名于1922年9月创刊于南京的《学衡》杂志。该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与新文学以及维护传统文化工作。
甲寅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复古派。得名于1914创刊于东京《甲寅》周刊,主编是诗人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带有官方性质。《甲寅》是北洋军阀时期复古势力的代表,主要攻击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是“穿西装”的复古派。6.孤岛文学
是指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在上海英法租界内开展的抗战文学运动。7.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最先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反映文革时期的生活为题材范围,以揭露,批判林彪、四人帮的罪恶为目的,以写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行为艺术特征的作品。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主浪过后,作家提出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并在此主张的影响下创作出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作家的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改革文学:是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伴而生的又一股创作潮流,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命运的变化的文学作品。8.社会剖析派、京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由矛盾的《子夜》所开创,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流派,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剖社会,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解剖是社会的性质,属于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代表有,矛盾的《子夜》,吴祖缃《一千八百担》《黄昏》《箓竹山房》,沙汀《在其香居的茶馆里》,艾芜《山峡中》、《南行记》。
京派小说:京派,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在三十年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家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他的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成员主要由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人员,如周作人,废名等,新月社留下的人员及与新月社密切相关的作家,如林徽因,凌叔华,沈从文,师陀等,还有北大清华的师生,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朱光潜等。它主张个人的,充分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具有以下特征:@大家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由于他们反对文学为★★服务,他们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与宣传广告无联系。@他们大都拥有一个自己创造的一个平民化的艺术世界。@他们拥有共同的美学理想,大都追求一种冲淡,恬静,含蓄,超脱的艺术风格。
二.相关大题
1.有人认为文学革命的真正倡导者是胡适,你认为呢,为什么?理由 态度
文学革命的真正的倡导者:胡适和陈独秀。主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作文之“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之流弊,初步触及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既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他又认识到了“文学之为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
2.新月社为什么提出现代格律诗主张?郭沫若的贡献与局限 新诗发展的前两个阶段
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除此之外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众化,希望诗歌能够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新月诗社提出若只是诗人能够写诗、品诗、论诗的话,那么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将显得太过狭隘,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包容的。新月诗社遵循“和谐、共进、新月求新”的交流宗旨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
郭沫若的贡献:
A 彻底把新诗从旧体诗中解放出来,真正为中国新诗开了第一新风,并把新诗推向机制 B:强调诗的抒情和想象。
缺点:A 诗体解放虽然冲击了旧诗的束缚却也使新诗缺少了应有的规范 B 自由的直抒胸臆虽强化了新诗的抒情本质却也导致了新诗的抒情失范
新诗发展的前两个阶段 回顾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有人一言以蔽之:“从意义的诗到意象的诗到生命的诗”,这话简明概括了头十年里诗歌探索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归来的诗”到“新诗潮”到“新生代”。第一阶段,从1976年“十月的颂歌”到1979年“归来的歌”的出现,诗歌创作主潮表现为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的恢复和发展,而后两个阶段,是1976年至1995年中国新时期诗坛20年历程中令人注目的两个重要阶段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那两个社团提出,他们的中心观点是?
社团:太阳社(蒋光慈)和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时间:1928年1月 原因:A(直接)受国际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 中心观点:在阶级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也是有阶级性的 积极意义:推广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引领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消极意义:他们认识上的偏颇有造成30年代革命文学先天不足----审美功能缺失限制了30年代革命文学的深入和正常发展。4.左联的贡献和局限
左联(1930.3.2成立)性质:是一个在中共领导下从事无产阶级革命和文艺的组织。贡献(4方面):A 在政治上:高举革命文学红色旗帜同国民党统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取得文化领域中阶级斗争的胜利 B在理论上: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展开了激烈的文艺思想论争,通过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C 在联系上:自觉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系 D 在创作上:左联建立和培养了一支革命作家队伍,并创作了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对革命文学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作品 《早春二月》 《南行记》 《子夜》 《丰收》
局限:A 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导致了机械论 绝对化的理论错误,制约了革命文学的发展 B 在左联内部,宗派主义 小集团主义始终存在 鲁迅VS周洋 5.文协成立时间 地点 性质 主要活动 文协38年3月27号在武汉成立 全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性质: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任务:领导抗战文艺运动让文学为抗战服务 活动:组织建立各级组织开展抗战文学,提出“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口号加强抗战文艺与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也推动了抗战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 刊物《抗战文艺》 意义:在为抗战服务总目标下,团结了不同阶级不同党派和不同主张的文艺工作者,培养了大批新人,领导推动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6.解释孤岛文学
是自37.10.12上海沦陷后到1941.12.8号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在上海英法租借内的抗战文学运动
7.简述解放区文学特征
特征(三新)A 新的主题和题材 革命政治主题,想要获得解放就得参加到革命中去。工农兵在战争中的生活 B 新的人物 革命工农兵形象 C 新的形式 民族化 大众化 通俗化 小说:赵树理为代表的评书体小说 诗歌:民歌体 戏剧: 新歌剧 秧歌 8.社会剖析派小说 京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时间30年代到40年代初期 定义:由茅盾的《子夜》开创的上个世纪活跃于30-40年代的重要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矛盾 沙丁 吴组缃 艾芜 他们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剖析社会性质,并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符合革命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茅盾《子夜》《春蚕》《秋收》《残冬》 沙丁《在其香居的茶馆里》《兽道》 吴组缃 《菉竹山房》《一千八百担》 艾芜《山峡中》《石青嫂子》
京派小说:简介:是指当时的北平地区的小说 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化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在北平的作家形成的文学流派A语丝社 周作人 废名 B新月社 梁实秋 沈从文C 北大清华师生 朱光潜 何其芳 内容上:京派小说有意识的于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文学独立性,风格上大都追求恬静 含蓄 超脱 京派小说大都拥有一个平民化的艺术世界(林淑华 :高门炬族的灵魂 高墙深院的哀叹 废名:黄梅故乡 沈从文:湘西世界 师陀:果园城 萧乾 篱下世界)9.矛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A 选择社会意义重大的题材 B 大规模再现某一时代社会生活全貌,全景式描写,《子夜》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夫妻社会生活全貌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还涉及了城市生活中的工人运动,农村中的农民革命,并且刻画了三教九流 C 宏伟的艺术结构 10.沈从文独特的创作
独特的创作视角---用乡下人的眼光看世界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际上他不是原生态的乡下人,而是一个早年生活在乡村,成年后步入都市并经受了都市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他的独特性在于他坚守乡村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执着于他的保守的文化选择。而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巨变时期,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二元文化冲突,现代--传统,都市--乡村,中心--边缘。在复杂的文化冲突中中国大多数作家选择以现代都市中心文化眼光去审视反思他们各自的对立面,呈现出激进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沈从文却做出了反方向的文化选择,选择以传统,乡村边缘文化眼光去审视批判反思这一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以边缘而补中心的倾向。这种文化选择使沈从文小说呈现出保守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这就是沈从文创作的独特视角。 沈从文小说主要内容
湘西小说:现实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丈夫》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理想的人生形式:A 通过回忆构筑牧歌式的边城世界《边城》《长河》B通过民间故事敷衍而成的民间故事体小说《神巫之案》《月下小景》通过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表达了对纯正人性的追求,对健康爱情的赞美和对理想人生的礼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人生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变形的遗憾 都市生活小说:《八骏图》《绅士的太太》 表达了作者对都市世界的否定,表现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阉割,对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做出了独特的反思 边城的审美特色
作者在谈到《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时间这个创作意图,构筑一个理想的符合人性的边城世界,在作品的美学处理上,作家极力突出简单,自然优美和谐的美学意味,并把他贯穿于小说的方方面面。
人物刻画:追求人物性格描写单纯优美,这是边城描写热人物的突出特点,只写人物性格的真善美的一面,不言人物假恶丑的一面,完全回避了复杂人物和复杂心理的描写。顺顺是上层世界的人物,他是船总,还是掌水码头,他善到极致,边城之美在于人之美,人之美在于上层社会的美。情节处理:同样追求单纯优美自然的和谐的美学原则,边城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即单纯优美又略带伤感的故事,故事虽然是悲剧但是悲而不伤,因为这个悲剧很美,并不包含政治经济种族宗族等内容,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的悲剧,显然作者追求悲剧的自然属性。
环境描写:边城有着极美的自然风光,边城的人文环境优美和谐单纯自然,在作者笔下,茶峒的生活单纯而不单调,庄严和谐自然,他们珍惜生命却又从不苟且偷生,他们热爱金钱却不忘意,遭遇不幸坦然对之,民风极其淳朴,小说有大量民风描写,也增加了边城的人文意 11.建国初期形成极端功利主义文学观念的要点是
A政治体制改革 B 毛泽东文艺思想统一当代文坛(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A 服从政治路线 服务政治需求的文学观念 B 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随后又是两个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C 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原则去塑造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人物观念 D 以表现公与私对立冲突为基本内容的主题观念 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 人物性格的单纯化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以及小说流派的消失 12.建国后27年文学有什么特点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演化为题材决定论.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三突出”.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13.创作方法统一带给本时期小说创作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形态和风格。形态上:戏剧化小说形态,写英雄典范,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善于涉及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形态,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 风格上:热烈,奔放,恢宏,刚健,14.新时期文学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A 政治为文学松绑,文学日趋独立 B 文学主题多样性发展,表现范围扩大 C文学主题的发掘从单项到丰富 浅陋到深刻 获得主题方式变成发现主题方式主要体现军事题材 D多元的创 作方法 现实浪漫社会 E文学与市场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F通俗文学开始受到重视 15.伤痕 反思 改革文学的解释
伤痕文学:凡是以反映文革时期生活为题材范围 以揭露批判文革时期四人帮罪恶为目的,以写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和悲剧性为艺术特征的作品。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反思文学:是紧接着伤痕文学出现的,伤痕文学主浪过后,作家提出社会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在这种文学主张领导下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去反映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高晓生《李顺大造屋》张洁《爱是不能忘记》 改革文学:是与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相伴而生的又一股创作潮流,凡是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里变化,人的命运变化的作品,都属于改革文学范畴 何士光《乡场上》蒋子龙《厂长上任记》 16.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性质 现代文学:(1917.1--1949.10)它是表现现代人思想感情的文学,他是用现代文学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里的文学 当代文学:(1949--至今)它是表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学,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17.文学革命的实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峰起呈现出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⑷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8.简述郭沫若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⑴彻底把新诗从旧体诗中解放出来,并把诗体解放推向极致 ⑵强调新诗的抒情与想象
局限⑴诗体失范。⑵抒情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