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使我成长
读书使我成长
QDSSCL
现在上初中了,我喜欢看外国小说,心情烦躁时,我就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那疯老头的一举一动使我把烦恼忘的一干二净,闲来无聊时,看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小汤姆一起感受当海盗的滋味,高尔基的《童年》让我觉得我童年的一幕幕景象都重演了。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妈妈是教语文的,爸爸喜欢读书,所以我们的书架上摆满了一排排整齐的书。书的种类有许多种,有散文的,写景的,小说的。那时,我最爱看的是连环画,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战争,都是我手不释卷。这些书,看得我眼花缭乱,欲罢不能。
我上小学了,爸爸妈妈帮我订阅了《小学生作文选》,他们让我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全部记在本子上,我点点头,便去看了,谁知,由于书中的内容太精彩了,看着看着,早把爸妈的话抛至九霄云外,晚上,爸妈一看我的本子白白的,便大怒起来,一场双人竹笋炒肉丝,就这样问世了。小荷作文网
当然,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记好词好句,所以,我的好词好句本已经数不胜数了,每每我写作文,我总是会那儿翻翻,这儿翻翻,一篇作文就这样诞生了。小 荷 作文网
现在上初中了,我喜欢看外国小说,心情烦躁时,我就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那疯老头的一举一动使我把烦恼忘的一干二净,闲来无聊时,看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小汤姆一起感受当海盗的滋味,高尔基的《童年》让我觉得我童年的一幕幕景象都重演了。记忆最深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看完此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书中主人公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所折服,让我明白一个人深处绝境时,能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在困难面前必须清醒,只要肯去做,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要行动,只要肯吃苦,成功就是属于自己的。
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读书,让我的精神得到陶冶;读书,让我感受到祖国大地的辽阔;读书让我体会生活是多么美好。
第二篇:读书使我成长
观《狼图腾》有感
《狼图腾》向我们展示了曾经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艰难、丰富而又让我们觉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几年的知青生活,使得这些故事读来娓娓动人,跃然纸上。
撇开一些极具争议的观点不谈,仅谈一谈我从狼身上感悟的一些东西:
1、认识自己的周围环境
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获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的攻击。狼能利用大雪窝围捕黄羊群,能借白毛风的势全歼军马群,能利用地形给小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穴,这些无不是建立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而做事情也必须先沉下心来好好熟悉自己的 周围 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对工作环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强,也只能“龙游浅滩遭虾戏”了。
2、讲究策略
《狼图腾》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役,波澜壮阔,纵横捭阖,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的智慧、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动静之间,却将
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人不是狼,狼的种种策略也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但学习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策略的能力。
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
3、危机意识
狼的本领狼的智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危机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正如张瑞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势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正是这个道理。
4、勇气和血性
当狼逃生时,它甚至可以咬断伤腿,刮骨疗毒是治伤,而狼是自伤,颇有壮士断腕的壮烈。当狼袭击马群时,它甚至可以选择最***的自杀式打法。当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让人感慨训老虎易,训小狼难。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生存下来。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动物,之所以只有狼独存,原
因就在于此吧!
社会如战场,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的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成长。5、团队精神
读《狼图腾》,看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鲜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比如围捕黄羊的时候,有狼去寻找大雪坑,有狼去骚扰,有狼去伏击,在总攻的时候也是井井有条,狂而不乱。更让人称绝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时候也井然有序,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欣赏完这部作品联想到现实,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们得像狼一样有团队意识,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第三篇:读书使我成长
读书使我成长
(三)我的读书情结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在小学期间,争着抢着看《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一些小人书,因为书少孩子多,甚至在玩耍的时候,还看高年级的语文书,想想幼时的读书生活是那么甜美,回味无穷。
一晃二十多年已流水般逝去,我也成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人民教师,但我的读书情结始终如影相随。茶余饭后,最佳的食粮是读书;工作劳顿,读书则是消除疲劳的最佳良方;每当心有块垒,读书使我心定气闲,豁然开朗。
人们常说读书使人明理,这话的确不假。读《红楼梦》能让人深深体会泰极否来,金钱似过眼云烟,浮华背后是消沉的质朴道理;读《三国演义》《水浒》又让人觉察出一种虽荡气回肠却难以摆脱的宿命感;而读《威尼斯商人》则让人眼前一亮,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有真情和爱情。赏读《老人与海》,让我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什么叫坚强,再次会晤了海明威这位大师的人格魅力。
从教以来,感悟最深的恐怕还是《陶行知文集》这本书字里行间仿佛都跳动着陶行知先生那颗火热的心,他的教学合一思想,他的生活即教育原则,他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教育理论,在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旗帜鲜明,震撼人心·······。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眼井。身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自己。只有自己充实了,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我们的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也许不用你的严厉批评,而是一个眼神就能让他有悔意,因为在无数个日子里你都无微不至的关爱着他。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活动,找回他们的同情心、感恩心,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冰心有一段话曾激励过无数的人为这个世界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也许,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撒种便能开花的人,但我们可以做一颗流星,在孩子们孤单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偶尔还会想起:在他们的夜空中,曾有一抹这样的光亮陪伴他们走过一段路程。我甘愿做一颗流星,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路程。
其实简单来讲,书不过是语言文学的有机堆积。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并不为过,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行。书本身不存在对错,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书,又以什么样的方法从中汲取营养,指导行动。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大概就讲的是这个道理吧。书之于我,则好比穷人找到金矿,瞎子看见亮光。可以
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以一日无书读,书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书,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人在旅途,无论你是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权欲熏天,还是卑微的草芥,其实都很孤独。只有与书为伴,与书为伍,并能从中找到人生的真谛,才明白什么叫实在,什么叫从容。
读书使我成长,书伴我终生!
第四篇:读书使我成长
我在读书中成长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是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来到xx小学刚刚三个多月,尽管时间很短,但我被学校浓厚的读书氛围深深地感染着,我在读书中得到了成长,所以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我在读书中成长”。
读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不论是书香飘溢的大学校园,还是繁忙的工作岗位,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书都以同样的执著陪伴着我,教我谦逊,催我奋进,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在我走进xx小学时,校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师要想成长,只能靠读书。” 加入这个集体后,我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一、我学生时期的读书历程
我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将书从读懂读到“懂读”,养成了做眉批、批注的读书习惯,于是我便在不断的买书、动笔、翻阅中度过,开始我只关注那些故事性、情节性强的书,看过后还眉飞色舞地讲给同学,读高中时,学习很紧张,大部头的书读得少了,喜爱上了各种文学期刊,《读者》《文摘》《十月》《收获》《杂文选刊》《小说月刊》成了我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很感谢当时的校园环境,我经常与同学在一起交流最近有哪些好文章,将自己喜爱的介绍给别人,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氛围下,我选择了中文专业,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和文艺理论书籍。
二、我工作中的读书历程
工作后我对书的执著一如既往,但很快我就遇到了困难,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和文学积淀好像全都用不上,感觉内在一下子空了,这时学校的读书活动使我眼前一下开阔起来,通过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等以儿童教育为视角的著作,我开始了新的读书历程,一种不同于从前的阅读。《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等通过常见的案例来传授方法的书让我如获至宝;《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学生和家长焦点、难点解决方案》等沟通技巧类的书籍让我这个新手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深度解析》等关于课堂的书籍让我对实效课堂有了更深的把握,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有了深入的思考;《爱与愤怒》使我懂得理解孩子并不只是理解他努力学习、勤奋做功课的一面,更要理解他为什么出现问题,为什么吵架,为什么犯错误,从书中我读到了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我将书中的事例按对应的类型和解决办法进行提炼,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问题时就去翻一翻,这样既缓解了烦闷的情绪,又找到了办法,读书笔记成了我工作中的好帮手。而同事的读书笔记经常被我借来翻阅,这对我既是一种启发,有开阔了自己的思路,这也是一种偷艺吧!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越读书,上起课来越容易,读书面越广,上起课来心中越有底,在讲《自信第一课》时,我介绍毕淑敏先从医后写作的经历,有个女同学问:“那老师,毕淑敏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呢?”毕淑敏的小说很多,我在大学时曾写过伤痕文学的论文,那个时期把当代小说都从图书馆捧了回来,其中就有毕淑敏的小说,在课堂上不能介绍得太多,那没有最简单的解释呢?我想到了一个词“新体验小说”,这是毕淑敏小说的概括,体验——孩子们都能理解这个词,我再介绍“毕淑敏擅长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个疑问就解释过去了。而且这对理解课文中“我”和老先生的心理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堂中“意外”会很多,生成的东西也会很多,读书的妙处就在于使平静的课堂变得活跃,并在不经意间点燃学生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在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稍异于从前,一种新奇的感受,使我为之雀跃。
在讲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我想到了以前看过的《快乐王子集》中的《夜莺与蔷薇》,在下午的自习时,我读给同学听,同学们听得很入神,联想到了课本中的人物,听后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本中的人物理解得更加透彻。这使我发现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扩展阅读的好处。
三、我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同样读书对于学生也很重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整天“启而不发”。这个症结就在于,学生思维与教师教学脱节,学生无从入手。如果学生多读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自己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就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教师也与学生一同读书,加大对学生的了解。
5月份在全班对《鲁宾逊漂流记》阅读时,我对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要求:先对你读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使听众明白你讲述的是哪些内容,再对这部分内容发表你的看法,几句话就可以。在进行这部分阅读时,同学们锻炼了复述文章的能力,在发表观点后,听众可与之交流、讨论,使发言的同学对自己的发言有一个审视、思考的过程,听的同学可借鉴、反驳,反驳就需要听者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由于《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小说,所以在阅读展示中,只要是同学读过的部分即可,没有更多的限制,同学们的展示积极性很高,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自由、宽松的交流讨论也使他们听的更加认真。孩子们在读书中有读书反馈卡、读后感,积累了好词好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每天早上都有学生拿起书签向我展示他读到哪了,他们有什么看法,有时他们也会对我进行突击检查,这时,我是非常欢迎的,认真地回答他们,于是,师生在共同阅读中进步。
读书,使我成长;读书,使我的学生成长;读书,使我的课堂得到了成长。我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相信将来也一定会成为我学生的习惯,让我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健康成长,这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最大的追求。
第五篇:读书使我成长[范文模版]
读书使我成长
——读《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值此之际,我有幸品读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是一本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学生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杨景芝老师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她对学生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学生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
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中,杨景芝著作给我的印象是,不管是她的理论还是她的时间,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爱,对学生作品的爱、对学生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灿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杨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对话行动改变了“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的传统看法。在她的理论和实践中,教师仍然是蜡烛,但它既照亮了别人,也提升和扩展了自己。爱心成为相互的东西。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看完书后,我也把她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表现出真正的认可与赞美,“你的作品比上次有进步了,”“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真挚的表达使学生的创作热情更为高涨。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学生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景芝的学生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她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所以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的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就杨景芝来说,通过与学生亲自交流,感悟到学生可爱的童心,深入学生心理的内部,仔细观察他们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的发展,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到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突破口,而没有因循于国内外权威制定的固定教育模式。杨景芝不仅与学生本人交流,而且与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与成百上千的学生作品对话,她找到了打开学生心灵深层的钥匙,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绘画教学内容、方法和规律。在课堂中,我也学习杨景芝教授,在课前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上通过不同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
望。使他们畅游在美术的海洋中。从大处说,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爱来自于她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心。众所周知,当前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个精神危机。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商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在教学中,我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入其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书洋洋洒洒20余万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儿童审美心理活动的描述,到对“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界定;从构筑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到美术教学方法的探讨;从对儿童艺术创造的研究,到对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观察。许多的见解和看法,理论和规律都值得我们一线的美术教
育工作者好好学习和借鉴。
好书需要研读,好书需要品味,杨景芝老师的作品更让我回味。我会将学得的理论和好的做法运用于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向杨景芝老师那样,将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用爱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艺术成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