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二
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
(二)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8×9=72÷8=500+300=
600-200=12÷6=20÷4= 42÷7=18÷3=1000+6000= 24÷4=
2、计算
6+8÷2
60-24+12
8+5×8
18-12÷31400-300=42-(16+2)12+5×3(4+4)×46÷3×227÷3=6×4÷336÷(6+3)7×(3+5)42÷6+1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其中,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如:一个苹果重约150();而一般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如:一袋大米重25().2、1千克=_______克.3、5个100克是________克4、400克比1千克少_______克.5、1枚2分硬币约重1(),1个鸡蛋大约重55(),一箱苹果大约重5()。
二、填一填。
8000克=()千克
4千克=()克
6000千克=()克
3千克+4千克=()克
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
一袋面粉重25_______
一个鸭蛋约60_______
一辆卡车可以装货4000_____
一个冬瓜约重10_______
一块水果糖约重3_____
一个皮球约重50_______
爸爸的体重约70_______
四个苹果约重500_____
三、连一连。
(克、千克、吨)10克
22千克
2千克
225克
四、在○里填上“>
”、“<”“=”。
9000克○9千克
6870克○7千克
800克○4千克
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X”)。
1、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2、1根跳绳长5千克。
()
3、一棵大树高17dm.()
4、一个小学生体重约35千克。
()
5、一个排球重400千克。
()
6、妈妈身高是162厘米,体重53克。
()
六、把下面的重量按要求排列1、4克
400千克
4004千克
4000克
()>()>()>()
2、3090千克
3900克
9030克
()<()
<()
七、应用题
(1)欧阳抱着两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现知每个玩具重2千克,欧阳体重是多少?
(2)食堂每一天运来3200千克煤,第二天运来2400千克煤,计划这些煤烧7个月,平均每个月煤多少千克?
(3)一台榨油机每小时榨油8千克,这台榨油机已经工作了7小时,还要榨多少千克才能完成100千克的榨油任务?
(4)一枚5分硬币重2克,小方有4角钱5分硬币,共重多少克?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梳理本册书的知识点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页总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3、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教具准备: 主题图。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引入
出示主题图:他们在做什么?
这学期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从现在开始,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新课探究
二、这学期的收获
1、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②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③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理由。(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①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②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③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
如: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表内除法
有余数的除 法
混合运算
计量单位:克、千克
图形:图形的运动
三、交流学习中最有趣的事
2、与同伴说一说
3、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个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总复习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三位数的加减法
图形的运动
有余数的除法
混合运算
推理 表内除法
克、千克 教学反思
第二、三课时
表内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第1题和第118页第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呃逆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复习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明白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引入
今天来复习相关的除法知识。板书:除法
新课探究
二、复习练习
1、口算练习。
32÷4
81÷9
15÷5
24÷3
42÷7
40÷8
先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练习二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
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3、练习二十二第2题 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抽两题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4、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5、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出示图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6、练习二十二第16题 出示图 学生读题
想:第一步要做什么?
知道每一种袜子的单价,价格低的最划算。
三、测评练习(小黑板)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2×4
45÷5
56÷8
9÷7
2、在○里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3、用竖式计算
45÷6=
56÷9=
63÷8= 反馈练习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随堂测试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除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7页第9、10和第118页第11题。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轴对称图形,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现象。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重点: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一起来复习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 板书课题.新课探究
二、复习统计
(1)这学期学习了哪些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用画图形符号或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
整理后的结果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
(2)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1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 ①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的。
②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3)练习二十二第10题出示图。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练习。
(4)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体验一下旋转现象。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反馈练习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随堂测试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画正字 图形的运动
平移
轴对称图形
旋转 教学反思
第五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第3和第117页第8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混合运算
新课探究
一、基础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小黑板)
64÷8+4
48+36-66
55-7×5
(84-36)÷8
48÷(8-2)
5×9+6
(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或只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乘、除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独立完成。
小结:在计算领不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2)对比练习
30÷6-3
00-45-25
6×5+3
30÷(6-3)
100-(45-25)
6×(5+3)
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看清题意,审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4)买东西。
故事书20元/本
钢笔10元/支
笔记本5元/本
书包45元/个
①小东的妈妈用100元买了1个书包,剩下的钱最多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②买1本书和1支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③买1个书包和4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反馈练习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随堂测试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课堂总结 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30÷6-3
100-45-25
6×5+3
30÷(6-3)
100-(45-25)
6×(5+3)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第4题和第117页第5、6题以及第118页第13题和第119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有关知识。
2、经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学难点近似数的理解。教具准备 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新课探究
一、知识回顾
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回忆一下,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答: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知识
1、读数、写数的复习①出示收集的一些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小黑板)长江全长6300千米,实验学校为“希望工程”捐款6405元。一个果园有果树3994棵,一本故事书有305页。小华3分钟踢毽子294个,一台健身器的价格是2950元。你能来读一读吗?
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填空:读数时,从()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中间有一个O或两个O,(),末尾的0()
2、写出下列各数。(小黑板)二千七百四百六十三千零八十九六千零五二千八百零六学生独自写完后同桌校对。说说写数的方法。(从高位开始,哪一位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练习二十二第4题。独立练习,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4、数的组成
①在计数器上把下面各数表示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例:2700由()个千,()个百组成的。1458
3008
4060
8000
10000
②练习二十二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③练习二十二第13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5、复习近平似数练习二十二第6题写出红色数的近似数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比较数的大小复习。
练习二十二第15题同学们举行跳远比赛,每人跳3次,取最远的作为成绩。有三个同学3次的跳远情况如下,你能排出他们三人的名次吗?你是如何排出他们的名次的? 总结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反馈练习
1、猜数游戏: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题卡上,然后一起举起来。(1)一个数千位上和十位上都是6,其余各位是0
(2)比3999大2的数
(3)2个千、3个百、2个一组成的数
(4)比最大的四位数少3的数。写出来后读一读。
2、请你用0、7、3、1这几个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再读出来。还能写出多少个四位数,写出来后再读一读,再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随堂测试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和近似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和近似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口算的复习,提高口算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笔算加减法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
3、估算意识的培养。教学重点 口算,估算。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万以内加减法。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和近似数 新课探究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口算:全班讲评,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错误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订正。让学生说说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讲评,学生说说怎样算的,特别是800-260,当十位不够减时,该怎么办。提问: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3、复习近平似数
出示第5题,让学生认真看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仔细辨别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二、复习估算
1、第8题:500元钱,可以买哪种自行车和哪种电风扇?你是怎样搭配的,把方案写出来。提醒用估算的方法完成。
学生在汇报时,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500元钱购买吗? 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复习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7页第7题和第119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合适单位的填写,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经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教具准备 洗衣粉、盐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克和千克。新课探究
一、复习梳理
1、说一说:你进超市买东西都见到过什么?学生回答。
2、测量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
3、直观感受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重量约是1千克或者1克?出示:1块口香糖重1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2袋盐重1千克。
4、进率关系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1千克的洗衣粉同样重?
1千克=1000克
5、测量测量物体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二、综合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2分硬币重1()
一袋瓜子重200()一支牙膏重150()
一头牛重300()
一小瓶金龙鱼油重1000()
一只鸽子重250()一个西瓜重4()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200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1000克铁()1千克棉花
600克()6克+200克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练习二十二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好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反馈练习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想:2千克里有几个500克? 随堂测试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4、115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提高本学期所学的各部分知识。
2、通过综合练习,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运用,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 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长方形纸、剪刀。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新课探究
二、数与代数的练习
1、出示第114页第1题
2、找出这些算式中的除法式题。同桌之间每人选一题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以及是用什么方法求商的。
3、找出这些算式中的加、减法式题。①先独立计算。
②订正后,交流。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社么?
4、找出这些算式中的混合运算式题学生独立练习。说一说运算顺序
5、在计数器上表示2000+700+8、3000+600 把结果读一读并写一写交流:如何读、写万以内的数。6、2708接近几千?学生回答。你还能说出哪些数也接近3000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7、你能说出生活中用除法或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吗?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体交流。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写下来并解答。
三、图形的练习出示第115页第2题
1、照样子剪一剪。学生动手剪。
2、找出你剪的图案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用彩笔描出他的对称轴。展示学生的作品。
3、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平移、旋转现象吗?学生回答。
4、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旋转现象。独立思考、分组交流。
反馈练习完成相应的练习册。随堂测试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课堂总结 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什么方面还要加强?
教学反思 第十、十一课时
测试
教学内容 测试期末卷 教学目标
1、检测学生对本册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缺不漏。
2、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教学难点 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教具准备 两张期末试卷。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期末模拟考,检测一下你对本册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课探究
一、按期末考的要求模拟考。
二、阅卷。
三、讲解试卷。
四、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交流。
反馈练习根据测试情况,找出错误题,反复练习。随堂测试 学困生个别辅导。
课堂总结 你还有什么没掌握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综合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6÷4=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1800-900= 420+8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43-30= 9÷1= 7÷7= 96-42= 58-36= 5×7= 72÷9= 36÷6= 81÷9= 42+13= 24÷3= 24+8= 27-3= 42+13= 42-6= 7+44= 42÷7= 64-8= 21÷3= 4×8= 54÷9= 49÷7= 42÷7= 35÷7= 19+41=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1800+200= 93-80= 7×8= 73-4= 72÷8= 64-8= 24×0=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420+8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43-30= 9÷1= 7÷7= 96-42= 58-36= 5×7= 72÷9= 36÷6= 81÷9= 42+13= 24÷3= 24+8=
27-3= 42+13= 42-6= 7+44= 42÷7= 64-8= 21÷3= 4×8= 54÷9= 49÷7= 42÷7= 35÷7= 19+41= 7×8= 73-4= 72÷8= 64-8= 24×0= 510+200= 7+1×8=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 4×2=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5=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14÷7= 4×3÷2= 6÷3×7= 8÷4×3= 6×5+37= 12÷4+18= 16÷4×8= 8÷4+48= 25÷5+36=
6×8—42= 2×8÷4= 8×9÷9= 36÷6÷3= 9÷9×6= 42÷7×6= 96-80+7= 64-40-8= 40-4+20= 7×5-8= 14÷7+25= 15÷5+8= 8×9-8= 1×2+20= 54÷6+33= 510+200= 45÷9= 40÷8= 1×8=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4×5+44= 48÷8+7= 1800+200= 93-80= 6×5+37= 8÷1= 7×8= 73-4= 3×8÷4= 7×6+10= 72÷8= 8÷2= 32÷8= 49-18= 20+80= 430+100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43-30= 9÷1= 280+450= 7÷7= 36+58= 8×9+21= 730-190= 370-370= 85+5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 4×2=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7÷9= 53+8= 4×9= 8÷2= 32÷8= 8÷1= 9×9= 84+7=
80-44= 18-900= 27+23= 64+28= 23+49= 24+57= 34+58= 26+8= 37+5= 77+5= 58+8= 26+57= 4+18= 68+13= 32+18= 65+56= 28+16= 6+16= 54+18= 46+7= 46+37= 24+8= 36+48= 25+3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86+7= 52+18= 26+8= 5+39= 72+9= 15+38= 25+16= 53+39= 58+27= 46+27= 25+37= 66+17= 69+21= 28+54= 39+28= 19+62= 58+32= 43+28= 18+23= 43+8= 36+15= 29+35= 25+37= 54+7= 34+9= 24+16= 58+34= 42+9= 29+27= 19+35= 68+12= 27+28= 53+27= 70-3= 81-18= 71-26= 72-25= 40-19= 72-7= 77-22= 91-65= 49-40= 45-30= 62-7= 81-3= 74-21= 90-9= 77-39=
30-12= 50-36= 64-38= 28-19= 35-19= 62-59= 50-42= 54-37= 71-33= 72-28= 34-28= 50-32= 92-47= 41-72= 82-16= 85-57= 21-15= 53-35= 44-44= 32-23= 40-28= 43-26= 37-21= 46-17=
65-47= 74-47= 81-13= 65-32= 72-67= 65-19= 77-19= 55-28= 41-27= 92-68= 62-57= 60-22= 70-21= 88-9= 44-19= 66-38= 71-28= 5+40= 70+1= 54-4= 30-18= 13+60= 36-17= 4+40=
17+48= 60+3= 76-6= 87-19= 60+3= 70+9= 56-28= 49+3= 32-26= 62-29= 42-27= 95-57= 67-7= 8+20= 2+30= 94-4= 6+50= 70+8= 48-19= 37-7= 2+50= 26+58= 65+19= 52-2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35+26= 8+70= 23+719= 32+87= 32-26= 85-58= 24+28= 78-19= 26+28= 52+29= 55+17= 74-15= 54-48= 88-28= 81-34= 35+36= 44-15= 3×6= 18÷3= 18÷6= 15÷3= 6÷3= 25÷5= 20÷5= 5÷5= 30÷6= 9÷3= 4×3= 16÷4= 12÷4= 8÷2= 24÷4= 4×4= 20÷4= 24÷6= 2×5= 6×9= 2×9= 9×4= 8÷2= 10÷5= 9÷3= 5×6= 49÷7= 18÷6= 6÷2= 6÷2= 12÷2=
2×7= 15÷5= 30÷5= 24÷6= 16÷4= 20÷4= 15÷3= 10÷5= 5÷1= 18÷6= 30÷6= 4×5= 6×3= 16÷4= 25÷5= 36÷6= 5+1= 12÷2= 42÷6= 24÷3= 2×6= 6×6= 25÷5= 12÷4=
3×8= 15÷5= 33-9= 18÷3= 8+72= 3×6= 42-5= 20÷5= 50-27= 10÷5= 26+7= 18÷3= 18+6= 30÷5= 20+4= 5+67= 4×9= 18+23= 43+8= 36+15= 29+35= 25+37= 54+7= 34+9=
24+16= 58+34= 42+9= 45+5= 1÷1= 5×5= 72÷8= 9÷9= 24÷8= 14÷7= 6÷1= 15÷3= 3×6÷2= 4÷2= 6×2= 6÷2= 10÷5= 70–52= 49÷7= 10÷2= 54÷6= 20÷4= 4×9÷6= 21÷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3×6= 9÷3= 90-45= 24÷4= 15÷5= 27÷9= 9×9= 72÷9= 3×4÷2= 36÷4= 5÷5= 56+41= 56÷7= 16÷2= 42÷6= 18÷2= 5×1= 45-39= 3×6÷3= 24÷6= 56÷7= 36÷6= 24÷3= 4×5= 27÷3= 8÷4= 56÷8= 36÷9= 3×6÷6= 45÷5= 6÷6= 12÷6= 1×4= 18÷6= 1×8= 24÷8= 36÷6= 48÷6= 4×6÷8= 54÷6= 7÷7= 5÷1= 1×6= 56÷8= 21÷7= 28÷7= 7×3= 35÷7=
2×3÷6= 42÷7= 45÷9= 30÷6= 49÷7= 9×2= 56÷7= 64÷8= 24÷6= 63÷7= 8×5-8= 4×3= 16÷8= 72÷8= 2×7= 9÷9= 27÷9= 5×7= 18÷9= 8×3= 81÷9÷3= 72÷9= 81÷9= 9÷1=
18÷9= 1×1= 42÷6= 24÷8= 36÷4= 63÷7= 19÷2×4= 2×5= 54÷6= 2×8= 20÷4= 4×7= 49÷7= 10÷2= 30÷6= 3×7= 3×8+40= 45÷9= 9×4= 5×6= 6×2= 32÷8= 1×5= 48÷8=
2×7= 4×8= 2×6÷4= 7×6= 12÷2= 4×9= 12÷4= 5×8= 6÷3= 7×9= 63÷7= 32÷8= 40÷8×5= 2÷1= 5×3= 2×6= 64÷8= 3×3= 5×4= 3×2= 16÷8= 23+17= 16÷2÷4= 42÷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1×9= 54÷9= 6×3= 3×1= 9×6= 6×4= 4×4= 6×5= 27÷9×7= 8×1= 54÷6= 7÷1= 8×8= 63÷7= 8×9= 8×5= 40÷8= 9×3= 54÷9×3= 6×9= 30÷6= 7×3= 9×9= 16÷4= 7×7= 28÷7= 40÷8= 6×6= 63÷9×4= 7×4= 9÷1= 7×8= 24÷6= 7×5= 24÷3= 81÷9= 3×6= 25+41= 56÷7×6= 14÷2= 35÷7= 63+24= 9×2= 36÷6= 9×5= 35÷7= 27÷3= 4÷4=
56÷8×9= 36÷9= 42÷7= 12÷3= 5×9= 20÷4= 5×7= 9×8= 18÷3= 8÷1= 1×6×8= 9÷9= 16÷2= 71-68= 6÷1= 15÷3= 9×3= 45+45= 5×9= 66+26= 5×5+52= 72÷8= 9×8= 52+35=
8÷4= 14÷2= 6×2= 6÷2= 49÷7= 10÷2= 54÷6×4= 27÷9= 20÷4= 3×6= 30÷6= 15÷5= 49÷7= 9×4= 9÷3= 9×7= 42÷6×6= 24÷4= 18÷9= 9×9= 72÷9= 2×2= 30÷6= 14÷2=
7×8= 35÷5= 5×6+41= 80-46= 10÷5= 42÷6= 7×2= 18÷2= 65+26= 5×6= 36÷9= 6×4= 54÷6÷3= 8÷8= 4×8= 75-64= 2×1= 8÷8= 32÷4= 85-62= 20÷5= 6×5= 40÷5÷2= 16÷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复习题
50+40= 21÷3= 5×8= 28÷7= 5×4= 24÷8= 6×7= 35÷5= 4×9÷6= 21÷7= 3×8= 8÷2= 4×8= 30÷5= 18÷3= 5×2= 48÷6= 42+36= 8÷1÷4= 25÷5= 63÷9= 28÷4= 5×5= 81÷9= 3×6= 25+41= 14÷7= 4×3= 90-65= 4×5= 41+25= 4×7= 35÷7= 4×9= 36+24= 12÷2= 78-19= 3×8= 12÷4+9= 1÷1= 5×5= 72÷8= 81÷9= 8×2= 18÷9= 27÷9= 27÷3= 3×4=
27÷9×9= 5÷1= 4×3= 15÷3= 18÷2= 8×6= 4÷2= 6×2= 6÷2= 42÷6= 64÷8×8= 9×2= 8÷4= 49÷7= 45-6= 10÷2= 3×6= 9÷3= 8×6= 4÷1= 9×9+12= 72÷9= 4×5= 36÷4=
45÷5= 39+45= 30÷6= 42÷7= 10÷5= 4×2= 18÷2÷3= 9×5= 14÷2= 4×6= 15÷5= 21÷3= 8×4= 24÷4= 8×7= 16÷2= 4×8+52= 24÷6= 3×7= 8÷8= 32÷4= 3×5= 6÷3= 3×9=
63÷9= 4×9= 25÷5×8= 6×5= 30÷5= 6×6= 40÷5= 8×7= 16÷8= 36+42= 21÷3= 4×2= 48÷6×4= 35÷5= 21÷7= 3×8= 8÷2= 4×1= 18÷3= 8×9= 28÷4= 9×1= 8÷1×8= 3×6=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二) 》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二)》教案
平均分
【教学内容】教科书1页例3
做一做
练习三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判断: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情境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4~6题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