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总结消除复视的方法
储备量(最少做到的量):正向1000加年龄系数加屈光度(年龄系数8岁400 9岁300 11-12岁200 13岁100)
负向1000加年龄系数减屈光度
有复视大致以下几种方法:调整瞳距 有时候瞳距不对 会引起复视 大部分孩子的瞳距应该在56左右
2晃笔 有时候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 会出现左右眼各自成像的现象 晃几下笔可调整过来 3 做消除复视的训练 从出现复视的量开始下调,调到消除复视的度数开始,每个档位看3-5分钟,然后每25一档往上加档 让孩子逐渐提高量在上升过程中双眼的合像能力通过看训练镜来消除 正向训练出现复视 一般是发散能力不足 表现为左眼看到的图在右边 右眼看到的像在左边 那我们就需要将行程加长 因为双眼的合像点在眼前 因此要将眼前的汇聚点逐步拉开 恢复正常 最佳的办法是采用静态训练镜 慢慢将集合点拉远 一般选择Z18或者Z17的训练镜按照训练镜的要求进行训练
5通过移动机箱来消除 负向训练产生复视 是集合能力不足 表现为右眼看到的像在右边 左眼看到像在左边 这时候双眼的汇聚点在远处 因此 可以将机箱拉远 逐步靠近来消除 6 重新找准起始量 或者降低训练量改成单眼轮流训练 单眼各10分钟 双眼10分钟实在还是不行 就告诉孩子 训练本来就是这样的 照着训练 慢慢她的调节能力增强了之后 复视就会消失了
9闭眼休息20秒,再看视标可尝试
第二篇: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读书}个人读书方法总结(看Jun Yang兄的读书文章后有感而写)
看了Jun Yang的文章,我也想写我自己的读书总结了,呵呵。
不过看这个的前提是:每个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不同的,不要随便“全盘”拿别人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全盘”二字重点,不要全盘接受别人的习惯。我下面所说的也不一定是读到我文章的人所需要的。
我的读书方法,一些是我爸爸培养的,一些是我以后总结的。
1、挑选合适的时间连续阅读。
我也一样不推荐计划阅读。看了Jun Yang的文章,在这一点有些共鸣。
C专家编程的作者Peter Van Der Linden曾经玩笑的解释“什么时候数组与指针相同”这个标题的时候说: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二版(K&R)99页的底部是:
作为函数定义的形式参数,然后翻到第100页,紧接前一句,char s[]和char* s是一样的。
呜呼,真是不幸,这么重要的一句话竟然在K&R第二版种被分别印在两页上。
嗯,如果按计划看这样的书,恰巧看到99页,而不看100页,那么100页的关键部位岂不是看不到?呵呵,玩笑。
毕竟连续阅读头脑才有印象。看书不是锻炼,看书不是锻炼记忆力,获取书本知识不能“量化”。
2、快速浏览,然后多看几遍。
这个是我爸爸在我小时候就给我提的,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到现在。他给我说:书你一遍看完就掌握其中重要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掌握之前要有个大概的印象,掌握这个印象的方法就是快速浏览,不要知道某些条目是为什么,需要研究的重点就记下来,第二次看的时候再去仔细看,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第一次要以看完为目的。而真正掌握,是随后的通读,有了第一遍的基础,随着看这本书的次数增加,看书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头脑里早已经知道那些是没有掌握的,已经掌握的就会快速略过,但是会加深印象。此后可以带着实际问题从新来翻阅该书,会有更深的理解。《C++Primer第三版》潘爱民老师翻译的版本,我在2002年购买到现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从最初的花了近3个月的浏览第一遍,到现在的可以花一天就可以通读一遍。期间给我带来了不少好处。
曾经非常非常不待见这种方法,自从亲身使用过好感到确实是好方法。特别是一些技术书籍,尽管你第一遍看的很仔细,你仍然不能记住对你来说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读多了(可能跟艾宾浩斯曲线有关吧),记住的概念多了,也就更好理解了。
3、学会记忆也要学会忘记。
记住重点,尽量忘记细节。甚至记住哪本书可以找到这个概念就够了,然后忘记它。每个人对待书的态度不同的,或许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我的习惯是,记住重点,想了解细节再去查。学会记住很难,其实学会忘记也很难。有时候记忆是一种负担,日积月累会很沉重,不用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而且书承载的是作者他的想法,看书在吸收知识的时候,无形中也在被作者所“干涉”思想。但模仿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但脱离不了模仿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学会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还是《C++Primer》,前几天我还就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细节,特别对多继承的析构函数作为重点仔细看了一下,有时候一些类似常用的概念,有很多种形式,平时也就用最常用的,那些不常用换言之特殊的概念,能查就可以了。嗯,看了Jun Yang的第二点,他说“知识存储机器”,呵呵有些夸张了。不过也可以理解他这么说,上面我已经提到书本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看书”而不是“读书”,读书也是中国常用词语。英语就是read book。很多人都喜欢用嘴去“读”书,或者边看书边自言自语。这是不太好的一个习惯,读是一种干扰人思维的方式。语言虽然能加深记忆,但会影响思考。
4、不要“太”强迫自己。
不喜欢就不要看,看不进去可以极端的选择干脆不看,或者隔一段时间再看,或者静下心来的时候再看,或者换一本同类的书,按照自己需要的知识点来寻找书籍。曾经和朋友交流过,他说《编译原理》也就是那本经典的“龙书”,虽然他也知道很好,可怎么也看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看《编译原理与实践》,他很容易的就看进去了,之后,他根据掌握的编译原理写了一个汇编语言的代码着色器,可以生成UBB代码和HTML代码。
我为什么要突出不要“太”强迫自己这个“太”呢?有时候也需要强迫一下自己,不能太随性,也得掌握一个度。有时候很重要的概念书籍,看起来是很枯燥的,朋友建议看的书,可能有他受益过的地方。比如我看《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SICP)》,就是那位只能看《编译原理与实践》的朋友推荐我看的,北大裘宗燕老师已经翻译为中文版。经典的SICP是用Lisp描述的,一本古老的介绍functional编程的书。看一点就感觉很乏味,但稍微强迫一下自己,就知道这本书的优异之处。我就是看了求解费波那契数列的使用递归,以及递归优化那一章,对我以后写任何语言递归的分析,受益那是一辈子的。比如C++之父写的书,就被公认的哲学味太浓,不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但我就很喜欢看,书本就是这样,因人而宜,就像配偶一样,自然有适合自己的一位。
5、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一下,有时候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书。
下面是来自:Bejarne Stroustrup在《C++语言的设计与演化》里面有关“引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时候的细节,更多的描述见该书裘宗燕老师翻译的版本第56页和第57页:
引入引用机制主要也是为了支持运算符的重载。Doug McIlroy还记的,有一次我向他解释某个预示了目前运算符重载模式的问题。他用的术语引用挑起了我的思绪,我嘟囔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当我第二天再出现时就带着已经基本完成的目前模式。Doug使我想起了Algol 68。
现在引用机制得到了大家认可,一些崇尚C语言高效,但有些抵制C++的牛人们也称赞了它,这是C++优于C的地方。这里不是讨论语言的,关于这些我就不再多说了。自从我看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头脑中所记忆的引用的概念就是“为了支持重载运算符而添加的机制”。嗯,现在可以在很多书或者文章里找到解释这个引用字眼,引用也不仅仅只用在“重载运算符”上。不过追根溯源看了重载运算符这里,什么时候该用指针,什么时候该用引用,我自认为写的代码里用的还算合适。中国人非常喜欢对某个知识追根溯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是好事,从源头找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6、做笔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总结为自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看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思想。我个人不喜欢做笔记,我也不喜欢批注,我就喜欢一遍遍的看书。但记住,这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我父亲40岁之前看书就喜欢做读书笔记,而且很喜欢用没有条格的速写本做笔记,但是现在年龄大了看书多反而不去做笔记,喜欢小批注。喜欢做笔记的人,一般是喜欢把自己想要知道的重点记录下来,可以省却再次阅读书本的时间。或者用纸张记录自己的观点,给自己做自我总结。这是好习惯,但是我自己就是不喜欢,哈哈:)。我喜欢用我头脑需要的概念在头脑中总结,哪怕挑重点的再把这本书看两遍。以前研究COM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笔记,后来逐渐就放弃了。
7、看到好书后不能读死书,更不能信奉为“天书”。看书后不能白看,多多的反思自己,然后有批评的眼光看待这本书,看待自己甚至别人的观点或者代码。很早就感悟到“适度”的重要性,尽量不走极端,包括批评本身。但不知不觉就会慢慢走向极端,这时需要适度的修正自己,应用书本的知识。我听到过许多别人的话,比如C/C++已经过时,JAVA才是最先进的,或者C#有多么多么先进,或者UNIX哲学一派,面向对象就是些花哨的东西C语言就足够用了。这类极端的话有些是自己想的,但绝大多数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和受书本的影响。说JAVA先进的,我会问他,你能用JAVA写操作系统嘛?说面向对象花哨的,我会拿出一些C语言很不容易编写的方面给他看,比如3D游戏。听到我的话这些人会闭嘴的,总有长处和短处存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8、书面知识是死的,实际应用才是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活用参考书。
有些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如参考书,通读真的很难。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寻找一些实际的问题看书,会更好的理解。为了工作,我曾经就快速排序做过研究,也和许多朋友交流过。我带着这个问题翻看了许多算法书籍,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C算法》《编程珠玑》之类的经典著作,也参考了许多代码。《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很厚,我只取其中一章而已,这本书我没有看完,不过里面单独的几章,我看的很仔细。当然,我没看完也没资格给盖茨发简历:)
9、给自己定位,你是否适合从书本获取知识。我有个朋友,他几乎不看技术书,但是他的思维很开阔,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和方法,我只需要和他说一说他随便上网看看资料就够了。他做的系统很耐用,我也不容易挑出毛病。看书反而限制他的思维方式,这点我拍马赶不上,我只能看看书,呵呵。所以说获取知识并不一定只有看书,朋友们的交流,网络上的论文和资料都是很好的资源。只给自己一个定位,是不是真的适合看书才能增长你的知识。记得以前和tinyfool有过一些交流,此人就是不需要看太多书籍的人。
10、最好能和作者交流一下。现在互联网丰富,我们也可以通过邮件和作者交流了。我研究快速排序的时候,曾经和Julian Bucknall,《Delphi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作者用电子邮件交流过,他给我指出了我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受益匪浅。高山仰止,外加猜测理解,还不如直接去问作者。
最后,就用《论语》里的那句话来总结一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赞,其中的几个建议也是我的习惯:)此外,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这样一来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整理知识的结构,并且往深处想。我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在楼主的基础上,补充几个我自己的读书习惯
1、在看新书的时候,就会拿几本一起联合着来看(而不管那其中的某一本书有多经典)。理解->总结->求交集->挑毛病->求证->结论或疑问(算是critical thinking的一种表现吧)
2、经常重复阅读。就是说,在这次开始读的时候,不是接着上次停掉的地方读,而是多向前覆盖一些,比如:一大段,几页,甚至前面的一整章。有时候还随机地翻开一本书来读,如果一旦发现找不到感觉,跟不上作者思路,就努力补充知识直到满意。
3、先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得“强大”一些,然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度膨胀,就必须要努力加倍地读书了……百试不爽的办法,呵呵,从小学时就这样干了
我的想法是,有时候换个角度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组织结构,作者是怎么说明某个问题的,这样思考的话,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楼主说的很对,最近在看《算法导论》,症状基本和你说的差不多,刚开始时雄心勃勃,但过了一阵,效率降低很多,感觉楼主好像在说我,呵呵,开玩笑了。
前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我只读书或者说只在意今天读了多少页,对于习题,做得不多或者做得不好。因为读书的时间相对于做题来说少的多,对于《算法导论》,你一个小时能看不少页,但当中的习题,有的一个小时根本做不完,因为你得思考。所以读书时的成就感大受打击,久而久之,就只看书,不思考了。当然,但我很兴奋的读完一章之后,发现自己的收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所以现在,自己把读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一章,我会不看习题,一口气把它快速读完,这可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之后,我会一节一节的细读、思考和做题,这期间自己的成就感很高(我一看完这一章了,呵呵),不过第二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自己的成就感会降的很低,所以关键还得靠努力。这样用的时间或许很多,但收获也会很多。以上两个阶段,有点像预习、读书和复习。当然,这只针对于好书。一般的书,以增长见识为主。
第三篇:复考研习方法小结
复习时就要抓住考试这个根本,从分析考试大纲和真题入手,确定复习重点,将重要的知识点和题型搞透,不要妄图面面俱到,否则你的时间肯定不够。还要注意把握记忆规律,平时不会做或做错的题要特别注意,最好隔段时间就要重做一遍,直到它真的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否则考试时你就会觉得许多题都似曾相识,却就是做不出。
复习要注意几点:方法技巧是很重要的,但要重在理解;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做题要有一定的量,不要只看例题,不动笔练习,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归纳总结,适当记忆;还有要重基础,明主次,把握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舍本逐末,花时间做无用功;还有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考试结束。
数学:打牢基础,善于总结,数学参考书每本要读2~3遍,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有哪些,什么条件下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总结出来并烂熟于心,考场上才不会出现似曾相识的题做不对的情况,如果你真的经历过考研考场那紧张气氛的话,你就会充分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一点。
英语:才考了61分,不敢在这误导大家,就少说2句。千万千万不要做《阅读XX篇》,绝对是浪费时间,只做真题,只背真题里出现的单词,真题是王道!真题做10遍都不为过!单词是每天都要背的,但注意每天都要复习以前那些没记住的。推荐用张剑编的《真题解析》(黄皮书),做阅读要注意出题者的陷阱,把真题研究透了,做起阅读来你会发现每个题都那么相似。
政治:考研政治=马哲+马经+毛概+邓论+世经+时事,马哲马经重点是理解,毛概邓论重点是记忆,剩下2个占的分比较少。其实马哲马经是绝对的经典著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理解了之后,你会发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多么的让人热血沸腾,记得考研的那段日子里,每天熄灯之后,总是要跟寝室的哥们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尝试用马哲马经里的理论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效果就不用我说了吧;毛概邓论是修改过的,我就不多说了,一个字:背。1.那本又大又厚的数学复习全书(一定要注意)
解决办法:最好9月份之前要把它啃掉,最晚千万别超过10月份,不然后面很被动很被动,切记切记。2.背了又忘的英语单词
解决办法:最好是每天抽出一点零碎时间背单词,本人推荐睡前记单词,然后早晨起来之后马上复习一遍,很灵的喔。
3.老是有意外情况出现,经常完不成制订的计划(一定要注意)
解决办法:先具体看是些什么情况,是计划订多了还是自己的闲事散事太多了——终极办法:校外租房关掉手机大隐隐于市。4.喜欢给自己找不去自习的借口(这点很危险)
解决办法:在心里狠狠的骂自己一顿——怎么这么多借口啊!还想不想考研了?多上一次自习,到时候又可以多考几分,成功又多了一份把握啊!5.自习室里静不下心来,缺乏效率(这点很危险)
解决办法:这个主要还是一个要钻进去的问题,“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必须的。6.盲目跟风缺乏主见(一定要注意)
解决办法:制订一个好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再不行的话,放弃研伴,找一个没人的教室一个人自习。
7.对考研期间将会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心态调整好)
解决办法:有句话说:考研的人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虽然我不那么认为,甚至还有点怀念那段很单纯的生活,但是这句话至少说明了作为一个考研的人,压力是很大的,困难是很多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总的来说是很吃力的。8.不舍得放弃一些看似有用其实没用的东西(这点很危险)
解决办法:想一下你为什么要考研,考研需要哪些东西?其实考研只需要2样东西:1.认认真真的复习2.大学毕业证(据说学位证都可以没有)。怎么样?很简单吧。
9.缺乏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次自习
解决办法:要学会自我安慰:我又一次战胜了自己,来自习了!多上一次自习,到时候又可以多考几分,成功又多了一份把握啊!
10.不善于合理的预判,导致做无用功(这点极其极其的重要)
解决办法:有些题目虽然出现在了参考书上,但是是根本不会考的,比如说很简单的知识点却出了很难的例题、去年刚刚考过的偏僻考点……记得08年数一考过一道傅里叶级数的大题,而此前15年只出过一次选择、一次填空,于是我就断定:09年绝对不考傅里叶级数,而大题肯定会考每年的热门——幂级数的展开或者幂级数的求和,因为已经3年没考过了而以前几乎年年考,基本上是今年求和明年就展开。于是我傅里叶级数那节根本就没看,重点看的幂级数的展开或者幂级数的求和。结果我就不多说了,有09真题为证。这就是合理的预判之威力所在啊!!
11.忽视真题狂做模拟题(这点很危险)
真题永远是最值得我们下苦功研究的,不管是数学真题、英语真题、政治真题还是专业课真题,因为模拟题的命题思路永远跟真题是有很大差别的,你做了就知道。
12.缺乏一定要考上的决心与斗志
解决办法:多想想考上之后是如何衣锦还乡的,多想想考不上是如何吃苦受累的 ^_^ 哈哈,自己要学会安慰自己啊!
1. 三心二意:不要做这做那做着做着就不想做下去,一定要坚持住,遇到困难想各种办法克服,既然选择,就要坚持到底!
2. 考研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事业都做不好,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么?我要考研,只为自己!
3. 信心满满:以前的都是过去的事,那些不重要的平时成绩又算什么,努力,什么都会扭转!
4. 找个盆友,同舟共济!
5. 多和考研的兄弟沟通,弄点有用的消息 6. 正确的方法!
7. 贪:读十遍胜于一读十遍
8. 计划!!!!9. 每天时间都复习!!!上午四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加三个小时=9小时
10.为考研是可以放弃大部分的!11.静下心来,慢慢理解!
第四篇:消除职业怠倦的十种方法
经营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企业家容易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由此造成的种种后果累积起来会形成职业倦怠,非常危险。
多数企业家不太愿意去考虑职业倦怠对企业和创业者的双重影响。他们在采取相应措施方面投入极少,仅当灾难降临时才解决问题。但是有更好的办法。下面就是十条诀窍,能够在避免职业倦怠的前提下确保企业获得成功。而且这十件事不难,从今天就可以做起。
1.摆正心态
创业过程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长远的成功要靠个人维持精力的能力--百米冲刺之后是跑不了多远的。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尊重个人极限,同时牢记自己所处的“比赛阶段”。
从今天做起:选出下个月里需要保证100%充沛精力的三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那几天到来之前好好调适自己,这样就能精神焕发、精力集中、胸有成竹。
2.制定合理的目标
没有一夜之间功成名就这样的好事。做成一件事需要时间、大量的研究和心血。因此在做预测、策划项目和设定目标时大方一点,也不要太过于挥霍。记住:好事多磨。
从今天做起:选择一个你在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比这个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可行性,制定成功的步骤,同时相应调整你的时间表。
3.积小步以致千里
前景让人既振奋又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当达成目标的途径还不清晰的时候。但是要始终记住,成就来自于向前小而坚定的每一步。向前进就是好的,就算每次只挪动那么一点点。从今天做起:选择一个你感到在原地踏步的项目。把你的任务分解成各个小块,这样执行起来更容易一些。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把每个小任务分配到日程表上,确保有时间来逐个完成。
4.牢记你的目标
创业过程中很容易偏离正轨和分散注意力,结果把企业带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在创业的过程中,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当企业家,一定要确定这些动机的先后顺序。只有这样,从当前以致长远,你的付出才能不断地获得回报。
从今天做起:比较你现在的目标与你创业的动机。这些目标与你希望得到的不一致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放弃这些目标。
5.罗列各种能力
高低创业之初,每个人事无巨细均一手操办。但是为了找到自己热衷的职务,你需要从一开始就要专注于你的才干。不要揽下做不好的任务或者你不喜欢做的职务,而是要让其他人来做,有意识地安排自己想做的工作。我敢保证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得到心仪的职务。
从今天做起:看一下你下周的待办事项,找到你最不想做的任务。想办法推给别人、流水作业或者把这项任务的工作量降低到最小。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你喜欢做的任务。
6.组建支援团队
你与你有工作关系的人都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他们不仅帮助你,还能提供无价的信息、智慧、阅历和资源。他们还能帮你减轻工作负担,避免多此一举。记住,没必要样样从头学起。从今天做起:选择你最紧迫的经营问题。看看在你的工作团队中谁能就此提供有价值的创见。跟他或者她见面谈一谈,打电话也行。
7.设定明确的界限
不少企业家的报怨集中在他们“一直很忙”。创业之初就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办法是设定(并遵守)清晰的界限--没人会为你做这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从今天做起:今天确定某项工作必须完成的时间。遵守这个时间,过了这个时间点就不得查看与这项工作相关邮件和社交媒体动态。
8.改变你的日常工作
没有什么比单调乏味做事更令人筋疲力尽的了。如果每天的工作看上去都差不多,人很快就会感到疲劳。调整你的日常工作,加入一些与工作相关又愉悦身心的任务,例如阅读、出去转一圈、跟同事聊聊天等等。工作日程和笔记本电脑可以暂时放到一边。
从今天做起:在本周工作时间里,给自己安排60分钟的活动来使自己精神焕发。选择一项你比较热衷的活动安排在日程表上。
9.每天沉浸于“心虚的快乐(Guilty Pleasures)”
有时很容易陷入“接下来必须要做什么?”状态。高效又多产当然好,但是只工作不娱乐也维持不了多久。创建可持续的日程安排,安排一些休养身心的时间见缝插针。
从今天做起:在两个任务中间看一些搞笑的东西,让大脑放松一下。如果你没有地方去,那就四处找找!
10.抽出一些时间
除了日常的休息间隔之外,还应抽出一些合理的时间。离开办公桌可以让你从浩如烟海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产生对业务的新想法--即使你没有刻意去想工作上的事情。抽出一些时间也迫使你的属下各司其职,确保在你离开的时候企业能运转如常--这是企业成功和持续运作的一大要素。
从今天做起:在下次休日假前想好三件能做完的事情,好让休假那天更放松没有压力。把这三件事安排到日程表里。
从长远来看,积极主动地预防职业倦怠对你的健康和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打算做哪几样--从今天开始?
本文作者阿德莱德·兰开斯特是一名企业家、演说人,与人合著《公司够大:创立适合你自己的企业》(The Big Enough Company: Creating a business that works for you)。她还与人合办了“好公司职场”,是纽约第一家专门面向女企业家的既是社区、学习中心又是协合场所的机构。他是《赫芬顿邮报》、《每日缪斯》(Daily Muse)和《工作女性》(Hired Guns)的特约撰稿人。
第五篇:视导总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高中地理视导总结
为全面落实区教研室3月份视导工作安排,从3月7日起,利用2个周的时间,先后到一中、三中、四中、三分、十四中五所高中,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共听课11节,评课11节。
本次听课对象主要是针对高三的地理教师,也听了部分高
一、高二教师的课。从本次听课的总体感觉来看,较以往听课情况相比,听课的形式更加规范化,不在是来无影,去无踪,将听课、评课落到实处。各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转变了对教研员听课调研的认识,变原来的回避听课,变为积极、主动;认真准备,在评课时,我们共同研究教法,学法,探索切合实际的地理教学之路。
由于各校对高三文综教学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更由于我区高三地理教师为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已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无论是课时安排、教学进度还是试题的选择,从总体看是正常的,应当能适应新高三地理教学之实际需要,突出的优点有:
(一)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课件制作精美,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知识学习密度,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大多数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把握准确到位,重、难点讲解到位,尤其是高三复习课中,讲练结合,相得益彰。
(三)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放弃后进生。
(四)有些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顺序调整,有的教师拓展了教学内容。
因此,此次的听课总结集中探讨我区高三地理复习中存在着的若干主要问题。
(一)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没有深刻理解其涵义
听课情况表明,虽然老师们普遍赞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处理中,对这两者的研究与把握仍不理想。尤其是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教师,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如“全球的大气运动”,老师们虽然知道本课内容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但在实际处理中,只是让学生们记住结论,然后通过练习题进行应用,并且这一切都是在老师的讲解下完成的,并没有按照《考试说明》提到的“能够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应让学生先通过审题自主获取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然后在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对气候的影响,并注重知识间的整合,如初中和高中知识的整合,必修一二三的整合,而非孤立知识点,导致学生能“听的懂,但不会解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基于对原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研究不够,二是对知识的把握不够全面,做不到融会贯通,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也不到位。这种状况必须要尽快改变。解决之道是认真研究课标与考试说明,反复研究教材,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做到真正的整合。
(二)高三地理教学尚停留于“知识立意”阶段,“能力立意”未能成为课堂自觉。
高考命题专家“能力立意”的方向坚定不移,通过这几年的山东高考题也不难看出,选择题的考查形式都是“一拖二,一拖三”,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考到了学生的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文综考试说明强调的考查方向。但通过听课观察,我区的高三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能够自觉地以能力立意来整合教材、组织教学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老师实际上依然是按“知识立意”的思路组织高三地理教学,四中相对严重一些。尽管知识立意在高考中还是很有效的,因为基础知识永远是最重要的,但能力立意是高考中夺取高分的法宝,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只能顺应形势,顺势而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改“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为了能使我区高三地理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我区的高三二轮复习提出一点点建议
(一)周密安排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一轮已经结束,二轮专题复习从3月中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整合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主要是“练”,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然后是“看”,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二)研“两题”和“两纲”。“两题”即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找”,找出试题的共性知识;找出试题的趋势;找出相同考点的考试变化;“两纲”就是研究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重组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三)作为教研员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我区的高中地理教学共同成长。
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