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介绍与感想

时间:2019-05-15 08:3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介绍与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介绍与感想》。

第一篇:读书介绍与感想

读书介绍与感想

在我十几年的生活中,是书让我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在浩如烟海的小说中,《悲惨世界》给我感触深刻,冉阿让,芳汀等人的悲惨遭遇让我心痛,但他们在贫困之中纯洁而朴实的美好品质却让我感动不已;《简·爱》告诉我,一个身份卑微的人也能在尊严与爱中生活;《基督山伯爵》用一个报恩与复仇双线索的故事,让我学会正义与勇敢;《骆驼祥子》向我讲述了一位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让我理解他们的痛苦与不行……

一些名人传记也给我许多启示,《居里夫人传》、《名人传》等让我懂得,面对挫折我们应敢于挑战,在各种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一个人应做贞洁的君子对待祖国要有坚贞的操守和满腔热忱……我们或许不能将人生攀登到那样的高度,但我因读这些传记而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并要像他们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

此外,《傅雷家书》让我了解了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成长历程,也让我懂得父母的殷切期望;莎翁的戏剧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交织变幻演绎着人性的光芒;《吉檀迦利》让我沐浴在诗歌的海洋;一句句哲理渐渐融入我的思想;《文化苦旅》带我从浩瀚的大漠到古朴的江南小镇,让我在呼吸匀停,心律平缓中望着蜿蜒着的时间与空间,理解东方古老民族文化的尊严……

漫游在书的世界,我乐此不疲地寻觅智慧,获得精神的滋养,书为我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梦想,在与智者的对话中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相信今后的我一定继续在这个神秘的世界中徜徉!

第二篇:菊与刀读书感想

矛盾的日本人

——《菊与刀》读书笔记

一、初遇《菊与刀》

大一的时候迷上了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银魂》„„,对这个国人恨之入骨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刚好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介绍日本文化的《菊与刀》一书,因此我开始从书本触及日本,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我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动漫以及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这些都是比较浅显的。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因为看了比较多的抗日战争片,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现在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菊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二、读书随想

(一)序言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二)战争中的日本人

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以战争的角度来分析日本人的性格。日本对战争的原因与其他法西斯国家不同。其他国家是对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方针,而日本呢,则是应该结束各国拥有的绝对主权的无政府状态,从而建立等级秩序。日本是真心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他们认为,各国都应该在世界序列中确定其位臵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即“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等级制的信仰与信赖。这一点与我们一直以来对崇尚和平热爱和谐的民族性格是大有不同的,直到现在我们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和谐社会,是与我们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当我们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并成为衡量我们行为习惯的标准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最使我震惊的便是日本人认为精神将赢得对物质的胜利。日本人一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对物质主义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这也深深的体现在战争中。他们宣扬是战争是物质和精神的较量,物质一定会失败。他们将军舰和大炮只视作不灭的“日本精神”的外部表现。他们鼓励士兵说:“我们的身体越是沉重,我们的意志,我们的精神就越能凌驾于肉体之上。”他们的飞行员驾驶的小型飞机以自杀方式进攻撞击军舰,还有,不管是日本军人还是日本士兵被俘虏或者任务失败的时候总会切腹自尽来表达他们效忠天皇,也是对精神极大崇尚的表现。不仅如此,当医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转移伤病员时,伤病员往往会自杀或者军医枪杀。在绝望的情况下,日本士兵应当用尽最后一颗手榴弹进行自杀或者赤手空拳冲入敌营,进行集体式的进攻,但绝对不会投降。认为投降是可耻的,他们如果丧失了名誉也就丧失了作为日本的生命。“死亡便是精神的胜利”这种崇尚精神蔑视物质的理念对日本本身物质紧缺起到积极的作用。

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他们的军人也一再说,这场战争不是军备与军备的较量,而是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战胜一切,这一点深入到他们对外的战争以及对内的国民管理中。而当日本在战争中失败时,总会说事情的发展早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值得担心。全都策划好了,万无一失。只有从这一信念出发才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精神信仰——所有的发展都是主动预料到的,不是被动的,不是被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他们习惯于建立在万事俱有安排的生活方式。

此外,战争中日本人经常说安全感与士气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当遇到麻烦时,日本人对其国民的照例交待是说这是早已预知的,所以丝毫不必担心。这样似乎告诉国民,我们居住在一个可预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们预先知道的。这样的说法便给了日本国民一种安心感,使他们可以很淡定的面对一切。其实我感觉这一方面也是在说日本人强调精神上战胜一切。他们通过培养精神以鼓励民众和士兵,让他们充满希望无所畏惧。

(三)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明治维新 1.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是一个等级制严格的国家,无论是国内的制度还是对待国际关系的问题都是运用这个原理来看待。他们认为日本处于国际金字塔的顶端,过去到现在他们的观念一直深受其影响。在1940年日本同德国意大利签署三国同盟的协约是为了世界各国的“各得其所”。

日本信仰“各得其所,各守本分”,这是根据其社会经验所培育的生活准则。日本是一个等级深严的社会,他们相信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点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是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也是最容易接受,接受面积最广的。人与人之间是一定要分清身份等级的。日常交往中的细节动作也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如何。一个日本人与另一个日本人交流时会根据社会地位,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词汇。比如,使用“敬语”、鞠躬等,这反映了家庭的等级情况。

同时日本人同我们中国人一样也十分尊崇孝道。早在公元6、7世纪,日本就接受了中国人那套系统的孝道理论,同时也采纳了中国的佛教、儒家伦理以及世俗中国文化,如文字,宗教,建筑文化。但是孝道的表现特点难免有所修改,以适用于不同的日本家族结构。“孝行”在日本是一个只限于家族内部面对面的成员之间的问题同时也是日本等级制在日本家庭中的反映。它意味着在一个几乎只限于自己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及后裔的团体中,根据辈份、性别和年龄占据一个适合于自己身份的地位,应该遵循“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长兄是这个家族中仅次于父亲的地位最高的决定者;一个人在等级制的地位还要取决于性别,同当时封建制度的中国女人一样也是“从父、从夫、从子”“夫为妻纲”,但是她们看起来比中国女人幸运的是不用缠足可以自由出入商店,不用隐藏于深闺里,掌管着家里的生计,“媳妇熬成婆”时,这种权利似乎更大了。每个日本人先在自己的家中适应这种等级制之后逐步适应到全社会范围内。这种等级关系是固定的,内在的,是不可侵犯的。

当德川家康击败所有敌手成为德川氏的第一代将军时,便开始了德川家族对日本长达260多年的统治。德川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极力加强封建体制。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性,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由世袭固定的。身份等级是世袭固定的,士、农、工、商、贱民严格的社会等级。只有武士可以带佩刀,这是阶级以及特权的象征,并且他们有对其余阶级使用佩刀的权利。但他们不能兼做其他身份,因此他们只能是依靠俸禄生活,必须限制家庭规模解决生活问题。农民对农田的所有权受保护,耕作者的利益也受保护,他们也同武士阶层一样,需要限制家族规模,他们要进行纳税,所剩的只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在实行封建制的古代,日本同中国一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商人从事的商业活动会对以农为本的社会基础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统治者们会采取措施限制商人的活动阻碍其发展。贱民是社会最低级的劳动者,是以“不可接触者”,被排斥与正常的社会统治组织之外。但是这种等级制度也具有灵活性,日本习惯于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进行调节,而不破坏大家公认的常规。一种方式是富人可以通过典押和地租变为地主,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与武士阶层联姻,自己也成了“绅士”。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过继和收养的方式实现身份的转变。

2.明治维新

由此看来,日本人是一定要分清等级的,他们各守本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守旧也使日本历史上一度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压迫过。1853年的“黒船事件”后,许多日本人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1868年明治维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在执掌明治政权大刀阔斧改革的统治者们,拒绝废除一切等级制,因此在他们采取的每一项措施中无疑包含了“各安其分”等级制的思想。

明治政治家们在谨慎而细致地划定国家在政治中的权能范围和国家神道在宗教中的职能范围。统治者们在法律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给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设立了议会。而这个宪法是限制人民和舆论干涉侵扰的,而负责起草宪法的局也因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机构上选举产生的议员没有什么发言权,普选产生的众议院代表国民的意愿,仅仅有批评权、质询权,并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和立法创议权。众议院还会受到贵族院的制约,并且对法律的控制权他们两院对等。日本人而言在他们眼里国家是近乎完美的,当国家权限越过自己的范围而干涉地方事务时,其裁决也会受到尊重。而在地方事务上,日本人相信则是地方的事物地方上解决,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行使分配的职权。在宗教领域中,日本有受国家管理的宗教即国家神道,被视为民族象征而赋予特殊尊敬。不仅如此,神官系统的全国性等级制与政府系统并列,从最底层的神官到最高层被尊为“阁下”的神祗官。在工业发展领域内,国家干预经济制定计划,并补助认为重要领域的产业,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兵工厂、造船厂、冶炼业、钢铁业等不仅有优先发展权,国家还予以补。对于重要领域内的领导者,小工商业者和非官僚者都是没有资格的,大企业实力雄厚的财阀才能涉足这个领域。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总之,日本在构筑这个世界时,经常考虑到等级制。这种等级制不仅涉及家庭内部及人际关系中,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时都会有周密而严格的规定。在日本人看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的等级制是十分安全而有秩序的,而当这种“安全”的社会结构输向国外时,是十分不恰当的,事实证明也是失败的。他们认为,这种等级制同样可以运用世界范围内,其实,这种制度仅仅归日本所有,具有特殊性,不能按照他们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其他国家,是不适用的。

(四)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报恩于万一

这两章内容主要讲的是日本的“负恩”与“报恩”,在日本的社会主流思想中,“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语里,“恩”的词有许多种用法,其中共通的,就是承受的负担、债务、负重。他们常说“受某人之恩”,其实也就自然而然的对施恩的人(恩人)负有了义务。从这层意思来讲,“恩”,也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从而就有爱的意思,但其本义就是负债。

日本人对天皇、父母、老师、主人甚至帮助过自己的陌生人都有恩情,不忘恩情是日本人最大的习性,但具体“恩”的含义却又不同。在用于地位和最大的恩情即“皇恩”时,是在无限忠诚的意义上来说的。他们认为,能够生活在安居乐业的这么美好的国家是天皇给予的,是“皇恩”。天皇是神圣的,是日本国民统一的最高象征的国家元首,是远离一切尘世的圣父,“神圣不可侵犯”。在他们概念里,“忠”只能献给等级制的最高者——天皇。对天皇“尽忠”并且是绝对忠诚,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是对“至善之父”的虔诚信仰。因此,日本民众对天皇是至高崇敬的,他们报答皇恩在战争中能做到令行禁止,只要天皇一个命令就可以开始战争,士兵奋力征战,甚至以死报国,但同时一个停战的命令他们照样也可以立即做到,他们用遵守和平的方式是陛下安心。“忠”在臣民与天皇之间构成了双重体系,一方面,臣民向上直接对天皇,用自己的行动使陛下安心;另一方面,天皇的敕令是经过天皇与大臣之间的各种中介之手层层传达。只要是“天皇谕旨”就能唤起人心尽“忠”,其号召力与强制力是非常强大的。在日本的历史上,尤其是在战国时代武士逼迫将军退位、拥立自己的封建领主已是屡见不鲜,但是他们永远精忠于报效天皇。因为天皇身居九重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主君的忠是比对将军的忠更具有强制性。“忠”是日本的最高法律,对日本人的支配力是无可怀疑的。

其次就是来自父母的恩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养育子女,对子女施恩,而子女是对父母有欠恩的,必须努力偿还。所以,父母有权支配子女的一切,作为子女也应该竭力服从父母,即孝道,同时也是前面提到的等级制在家庭中的反映。与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延续恩情,并且对于义务的担负和偿还,年长者责任更大,就要监督年轻人要求他们必须服从长辈的决定必要时会做出牺牲,这样在家庭中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而孝道常常会与其他道德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宽宥父母的恶行或是无德。

对老师、主人同样有类似的报恩。当他们陷于困难时,或者对他们的亲属予以特殊照顾。这是对报恩的伦理原则的运用。他们把自己当成巨大的负恩者,自觉履行义务,并且这种恩情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的严重,形成一种利息。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在日本,对于陌生人主动帮助或者给予的一些东西,会让接受帮助的人有压力甚至是讨厌的。他们认为除了接受特定的职业(如警察)的帮助外,陌生人的插手只会让对方背上恩情甚至会怀疑是否有不良的利益动机。我们视爱,关怀,慷慨仁慈等为无价之宝,难能可贵。而在日本却定义为一种条件,接受便成为负恩者了。

在日本文化里,“恩”与“负恩”是不同的,就好像金钱关系的“借”与“贷”一样。“恩”一经接受就是永远存在的债务;而“报恩”则是刻不容缓的,是积极的义务。只有为报恩而积极行动的才会称之为美德。因此“难于报恩于万一”。

(五)“情义最难接受”&洗涮污名

日本人常说:“情义最难接受”。一个人报答“情义”就像必须报答“义务”一样。日本人在谈及行为的动机、名誉以及他在本国遇到的各种麻烦时,经常说到“情义”。“情义”有两种类型。一类为“社会的情义”即“报答情义”,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类“对名誉的情义”,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情义”的范围很广,包括对姻亲家属应负的责任义务,大多数日本人更重视的则是武士对主君及同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重视名誉之人对其上级及同辈所尽的忠诚。

“情义”的准则是必须报答,生活中,只要有可能人们都记录相互之间的来往,不论是劳务还是物品,无论是出生或死亡,还是插秧、盖房、联欢会,“情义”的交换都要仔细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回报。对于“情义”日后时间越长,压力会越大,因此必须尽可能去报答“以免遭世人非议”。

“情义”是不使名声受玷污的义务。内容包括:“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各种繁琐礼仪的要求,能忍受各种痛苦,在专业及技能上维护自己的名声。对于名分之“情义”,还要消除毁谤或侮辱,因为毁谤会玷污名誉,必须洗血,必要时也许要对毁谤者进行报复,或者自杀。因此在日本历史故事中也包含两个主题:一个是有错误者向正确者进行报复;另一个是受辱必报复。日本人对失败、毁谤或者排斥的反应很敏感,因而极力恼恨自己而不去恼恨别人。而现代日本人施之于自身的最极端的攻击行为就是自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这样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是最体面的办法。而自我攻击又是表现为消沉、沮丧以及日本知识阶层中流行的典型的厌倦情绪。1930年代中期,他们当中许多人用传统办法摆脱这种消极情绪。他们抱着国家主义目标,把攻击矛头自从内心转向对外,从对外发动极权主义目标侵略时,他们重新发现自己,就应该征服另一个民族。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目标是为了名誉。“情义”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使用侵略手段,另一方面是遵守互敬关系。在战败之际,日本人从前者转向后者,是不觉得心理上有任何压力。因此,在战败后,日本人一非常善意的态度接受战败及一切后果。他们认为要维护战败的荣誉,就要采取友好态度达到这一目标。

(六)人情的世界&道德的困境&自我修养

日本人认为肉体的享乐是件好事,是值得培养的。但追求享乐要恰如其分,不能耽误人生大事,不得沉迷其中。他们把享乐当艺术一样培养,却又牺牲享乐献身于义务。他们最喜欢的是洗热水澡,他们也重视历练“冷水浴”;睡眠也是日本人爱好的乐趣,也是最熟练的技能之一。他们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睡眠。他们认为睡眠不是为了精力和休息,而是喜欢,因此他们可以毫不吝惜地舍去睡眠时间做更重要的事;吃饭是享乐式的休息精于做各种美食料理也是严格训练,有时,强行绝食是测试意志坚强的良法。

在“人情”世界里,浪漫式的恋爱日本人已经习惯,只有把“性”的享受放在人生的低微位置上就行,在我们看来他们不大讲伦理道德的。同性恋也是传统“人情”的一部分,只要把他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酗酒也是被允许的,他们享受喝酒是不会被社会所嫌恶的。在日本人的观念里,精神与肉体不是对立的,世界也并非是善与恶的,人是有两种灵魂“善良”与“粗暴”,在不同场合下是善的。据此,日本人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仁,用仁来规范一切恶行,是具有劣根性的。

日本人十分强调精神修炼和自我修养,如他们喜欢寒冷苦行,在黎明前站在或坐在冰冷刺骨的瀑布下,或在冬夜三次用冰水浇身,其目的是训练有意识的自我,直至不再感到痛苦,当他意识不到冷水的冲击和身体的颤抖之时,他便达到了“无我”、“练达”之境界。精神训练也必须同样自悟。因为从自身以外的源泉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没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悟会才能有所成。这也符合我们中国的说法,“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七)儿童学习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日本儿童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对日本的双重性格的影响。日本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谨慎和自制。日本的人生曲线呈现U字型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但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低至最低线。在小世界里就是神,可以纵情恣意,甚至可以攻击别人,似乎一切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谨慎的教育往往使他们行动怯懦,但他们却又能勇敢得近于鲁莽。在等级制下,他们可以表现出极为驯服,但却又是很不轻易接受上级的驾驭。日本儿童教养的不连贯性导致日本性格的双重性格。

在日本,孩子很小时,父母对孩子的无情的训练为长大成人后服从日本文化中最繁琐的强制性做足了准备。母亲常常使用“危险”和“不行”来规劝幼儿,这样,使孩子在威胁中能够听父母的话。还有用讥笑、嘲笑的方法,是孩子跟到羞耻从而让孩子听话,这对以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阴影。还有,父母们会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训育孩子等等。

(八)投降后的日本人

这个章节主要写美国对投降后的日本采取的政策以及日本人投降后的心理。美国对战败的日本是“要求日本人自己整顿自己的国家”而美国方面提供指导。战后仍然保留天皇,在军队复原、官员任用等方面美国都在积极的协调发展。

当然,日本最终的失败让本国的民众汲取了教训,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达不到荣誉之路的,是失败的,错误的,他们转向另一种方式就是实现世界和平,在和平国家发展中取得受尊重的地位。

这就是日本,这个民族重视“情义”,重视团结协作,重视个人的修养,在很早以前他们学习着中国的文化,可现在日本的国民素质整体都高,比我们做的好很多。在不久前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在日本队输的情况下日本民众看完足球赛后场上做到一尘不染,而我们呢,总是会被警告“中国人不得„„”“中国人不该„„”我们现在是不是该学习了呢?但是,日本的侵华罪行我们是不该忘记的,而我们也正在努力着,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学习他们的现进科学技术,学习他们团结协作、谨慎认真的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更加强大。

第三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读书感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读书感想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在正式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于它的了解仅限于高中时期所学习的简单的概率与统计相关的定义、概型以及运算。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于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门课程总共八章。在第一章中,我在复习到的高中时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学习了随机事件与概率相关知识,其中我感觉比较重要的就是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被贝努力公式以及事件的独立性和N重贝努利概型。在第二章中,我理解了随即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了解了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并学会了用泊松分布近似的表示二项分布,还学会了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太分布及其应用。在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其中二位二维离散随机变量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以及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是我感觉比较陌生的。学起来也比较吃力。第四章是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其中数学期望、方差都是高中学过的,学起来比较简单,而协方差、相关系数和矩则是比较新的知识了。第五章是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都是新内容,这期间,我掌握了切比雪夫不等式的条件和结论、切比雪夫大数定律、贝努利大数定律以及辛钦大数定律成立的条件和结论,并能运用切比雪夫不等式进行简单的概率估计,另外还学习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以及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第六章中,主要学习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的概念、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第七章是参数估计的相关知识,重点是点估计、估计量以及估计值得相关概念还有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另外,我还掌握了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在最后的第八章,我们主要学习了假设检验,我掌握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学会了对单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和对双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假设检验。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相信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第四篇:读书感想

阅读《艺术史的视野》中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心得

由于这是高居翰为美国大专艺术学会会议的两个学术讨论会所写的演讲稿,所以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但即便是这样,由于知识缺乏,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将针对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我所做的思考展开论述。

一.文中提到:“我所谓的‘革新的’的方法,不同于我们在许多文章、正式论文中所常见的统一而定的方法;而是要去追溯艺术风格形成的来源和他的影响;去探讨风格发展的前因后果;将风格表现以外的价值写出。”其中“风格”这个词让我很费解,如果说将它用在别的领域,音乐或时装设计等方面,我也许不会这么关注它,因为我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它的含义并且可以坚定地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风格。然而在绘画方面,“风格”远不是那些意思了。它并不能使我具体可感,只是让我这个无知的人觉得有些神秘罢了。我跑去问毕斐老师,毕老师的一个观点似乎让我悟到了些什么。老师说,“风格”这个词可以不严谨地对应到中美史研究中的“品”,对艺术品风格的研究则对应中国古典美术史中的品评。起初它是西方一种研究艺术作品的方式,现在逐渐被应用到中美史的研究的革新中。

二.文中还说:“认为社会环境影响中国艺术作品的创作之研究文章,一直并不缺乏。不过,每一个人都只专注在研究画家的生平传略、时代的背景、道家和佛家思想与宗教艺术的关系等方面,这使研究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然而我们却很少仔细思考,这些客观的因素与作品之间究竟可能存在何种关系。”我在想,既然高居翰先生以上列举的这些因素是客观因素,那么什么才是主观因素呢?是不是对应画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画家在创作初期受到的一些社会影响?在下文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如果我们都能朝着这种方向去研究,而不再只是去推测艺术作品是在表达画家的何种思想、何种感觉的话(如此只会让我们把作品的真正意义局限于画家自己,而不是把它与社会环境作一联系),那将使我们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而我想我们将会更完整地了解我们所研究的艺术品。”其实我又在想,为什么当我在文章中看到“客观因素”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到“主观因素”呢?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并不科学的思维定式呢?就像毕老师说的那样,在人文科学的学习中,学术研究有时像云彩那样变幻无常,有时又像钟表那样精确入微,如果思考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那必然会影响思考的结果。

三.文中还提到:“中国艺术研究的现阶段,就是一方面要重视著录、画史,一方面须以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它们。”其实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书史画史被奉为圭臬,但他们的正确性却很少有人去质疑。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精读顾恺之的《画论》,虞禾的《论书表》…..即使语言晦涩,但还是会生硬的背下来。虽然,我们可以再老师的指导下去理解那些古拙质朴的语言,去理解古人那种思维方式,但我们也很明白,若想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看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让我说一下背这些究竟有什么用,我自己也说不出来。当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他必然有被奉为臬的理由,但我们这些初学者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卑微而忘记擦亮眼睛。这也就是为何要用批判的精神去看待他们的原因。

第五篇:读书感想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读到李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凌飞是一个从不太优秀走向在在非常优秀的典型。他一开始学习就不错,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师也许不会太多地给他约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师看到的却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我与文明同行》读后感

文明是见到师长的主动问好,文明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庄严承诺,文明是上车先投币,见到老人要让坐的礼貌谦让„„

点点滴滴仿佛都是文明。我思考着它,那蠢蠢欲动的心跳动得更加剧烈。我对着太阳许下了心中美好的愿望:我要做一个文明的人,让文明伴随我成长。

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导,教我们做一个文明的文通学子。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过去对于我来说只是春风灌我耳,左耳进右耳出吧!在我的心中,只要做一个读书人,是否需要文明并不重要。直到那次,改变了我的想法。

闹钟“滴滴”的声音在耳边响个不停,我操起闹钟,扔在了地上。房间里又恢复了平静,静得让人害怕。大概过一个小时,我拖着有点昏沉的大脑,拿起地上被摔得支离破碎的闹钟,指针仍在顽强地完成着它的使命。我睁开朦胧的双眼,迷迷糊糊地看到时针指向了“8”,我立即睁大了眼——天哪!八点五十分!天啊,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学科比赛要在九点举行呢!

我以“神七上天”的速度洗漱好,飞奔上楼,车在车库中被另一辆车卡死了,气愤至极的我“咣”一声将那辆车踹在了一边。我的心中略带些自豪,我骑着自行车,使劲地踩踏着。夏天太阳热得灼人,豆大的汗珠一粒又一粒地从脑门渗出,汗水好像已经湿透了衣服,“五、四、三”看着前面的绿灯即将变为红灯,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前面的人却悠哉悠哉地骑着车,任我怎样使劲按下那像鸭子聒噪般的铃声,仍然冲不出前面的车行。

看着绿色逐渐变成刺眼的红色,我带走了我最后一点希望,前面的人仍在谈笑风生,这使我更为气愤,我喋喋不休直叽咕,凭着自己是优秀学生的资本,心中的不快好像都宣泄出来了,心情舒坦了许多,没想到,周围的人并没有破口大骂,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赶时间固然要紧,可是这人生就像红绿灯一样,什么意外都只在一瞬间,况且,你们也都是学生,在街上这样,恐怕不应该吧„„!”听着那位穿着格正的中年男子的话,我不禁低下了头。

是啊!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一个文明人的精神境界或许会更高,不知这是否应了成材先成人这句话„„

如今,我已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文明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牵引着我走过它,寻找下一次的路口。而我要带好行囊让文明伴随着我,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

《经典课堂的营造者》读后感

《经典课堂的营造者》这本书的右上角写着“拿什么吸引学生”?这一行字立刻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师,谁不希望自己能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呢?

这本书中四十二个名师授课经典细节,一个细节一个主题,对课堂教学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具体、深层的透析。每个主题里各有一个“经典案例”、“案例分析”。全书每个细节都相对独立,读一章有一章的思考,读一章可以有一章的停顿。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我就以其中的两个细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幽默、活色生香的课堂。其中的一个细节《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做个美的发现者。这个细节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老师的粗暴批评、讽刺挖苦会挫伤学生的信心,而真诚的肯定则可以让学生享受快乐,同时也获得足够的自信。“数子之过,不如赞子一功。”我们与其批评学生的缺点,不如赏识学生的优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诚恳地给予表扬,学生不仅不会骄傲,反而会良性心理循环。这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班有个孩子叫王宇轩,上学期刚开始听课习惯特别不好,课堂上刚被我批评过,几分钟后又管不住自己了,后来当他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就表扬他,渐渐地,课堂上身体坐得端正了,积极发言了,听课习惯也变好了。

所谓的“经典”细节说不完、道不尽,它是无穷尽的。我们的教学问题本身就不止那四十二方面。因此,我们若是能够通过读这本“经典”之作悟出些更为隐含的理念,那或许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深层次收获。

阅读是美丽的,阅读也是快乐的。虽然我是一名普通老师,但是我在阅读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我的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今后,我将更加认真、用心地走进阅读,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

《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神补”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来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视。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务独揽一身,没有一去强有力的”特种部队。“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关键。

一、培养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工作实行精细化责任制。

1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事务繁忙。怎样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备课,研究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学困生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许多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自己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这需要班主任培养小干部,对班级管理做好指导。比如在我们班,班长统领和协调检查班级里的所有事情,有什么事直接和我沟通;卫生委员负责值日安排,卫生检查;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早读,课外作业的收交;体育委员负责广播操,眼保健操检查;文艺委员负责各种文艺活动的安排检查;把班级的诸项事务,与学生协商,实行自愿承包,责任到人。现在我们班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当我有事出去的时候,班级工作也是进行的有条不紊。

做好小干部的指导。为了更好的指导小班干部们的工作,我每周至少开一次班委会,对每周的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多鼓励,多指导。指导他们应如何负责好各自的工作,以及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等等。现在我慢慢地也感受到了做班主任也可以从琐碎的班级工作中解脱出来,过舒心的日子,而班级的各项工作仍能照常开展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郑老师认为要正确地定位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一个管理者,教育的目教育学生完善的人格,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趋于完美。管理者却不是这样,它重规则的执行而轻习惯的养成,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轻个体人格的养成。我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加强上来落实。因此,在开学之始根据我们班的情况,我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把“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作为我们班的班规。重点培养我们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常抓不懈。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实行班干部分工负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说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等不好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学期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所以,开学来,通过学校的三操、趣味运动会比赛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并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强烈集体荣誉感。

第三,学习重要性教育。开学初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采取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进行物质奖励。尽量克制自己,以免态度粗暴。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经常与他们谈心,讲解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进步很大。

下载读书介绍与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介绍与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感想

    乡土本色 ——读《乡土中国》有感 早在滕尼斯的《公社与社会》一书中就用“公社”和“社会”来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中,社会团结的两种类型......

    读书感想

    1、强化记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

    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 学校送给我们一本《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于是,它成为我枕边常翻的书籍。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教育诗篇......

    读书感想

    有很大一部分“80后”青年,把“读书学习”这种方式看成了多余,他们认为现如今诸多创新的科技、媒体以及普及便利的网络就会使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解了一些粗浅而片面的时......

    读书感想

    读书感言 小学五年级时,同桌带来一本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书,把当时的我迷得神魂颠倒,茶饭不思,里面有魔法、公主、王子、大盗、老巫婆„„好人总会得到神的眷顾,坏蛋最后都会遭到......

    读书感想

    读《案例法材料》心得 我通过阅读这几篇有关《案例研究法》的材料,初步了解案例研究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发展现状和意义作用。细分这几篇文章,可以看出它们分别站在了不同视角对......

    读书感想

    读书心得体会书是人类进的阶梯,这是某位名人所讲,身为大学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理解的特别透彻,只是潜意识感觉这句话挺正确。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感觉自己是不平凡......

    读书感想

    读书感想 07级地理科学与规划经济地理专业 章逸洲07306797首先要指出的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利的这部拙作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里面有多出作者为了文学表现力而添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