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3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在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逐渐认识到,当某一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客体永久性是认知活动的基础。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9.认知发展:机体在和环境不断发生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10.支架: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
11.私语:即自言自语,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_A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_C___。
A.关键期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B.初中二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C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_同化__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__文化与发展______、__社会互动与发展____ 和 ___言语与发展_____。
3.发散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___、____。
4.初二是______向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
错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错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错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
错
5.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对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
约。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答: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比感觉运动阶段更加符号化、象征化。即儿童能够使用心理符号去重建或再现以前或当前的经历,但还不具有运算思维的能力。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的问题,即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需要事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第四,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个体开始形成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皮亚杰就这些阶段是如何展开的提出如下假设:首先,这些阶段代表认知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亦即所有儿童将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与下一阶段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儿童在一个阶段中必须学会一套图式以便能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第三,尽管皮亚杰提出成熟速度或生物成长的进程决定了儿童何时进入下一阶段,但他也认为文化与环境可能加速或延缓成长。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答: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自我言语是认知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自言自语时并未考虑其他人的兴趣。而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私语”不是不成熟的表现,他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儿童与自己的交流,并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随着儿童的这种成熟,这种喃喃自语逐渐发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答:青少年思维发展一般呈现一下特点: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在逻辑思维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方面从经验性水平向理论性水平转化;形式逻辑思维方面,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初中一年级时期,各种推理能力还属于初级阶段,到高中时期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初中生已经基本掌握并运用逻辑法则,认识了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辩证逻辑思维在高中阶段迅速发展并开始占优势地位。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识记逐步成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答: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认识青少年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依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维果斯基较为全面的阐述了教育与发展,即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学需要控制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人物元素,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的掌握他们。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认知学徒制等,该理论对于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叛逆与亲子关系
摘要: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以其鲜明的生理和心理剧变为标志,有别于其他生长阶段。随着身体上生理方面的迅速生长乃至第二性征的发育,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心理变化是变得叛逆,这也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表现为对成人权威的挑战,即对家长和老师产生质疑。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如何呢?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心理的急剧变化从而把孩子引导向好的方面呢?我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以及家长如何处理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来阐述。
关键字:青春期叛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和儿童时期相比,由原来的服从、顺从和绝对的信任转变为拒绝服从、顺从和怀疑质疑。每一个理性的成人都应该为这种转变而愉悦,因为正是这种对权威的挑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过遗憾的是,不在少数的成人却为此恼火、伤心,甚至感觉到绝望。
我现在在辅导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学习语文,在与他的相处过程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具有强烈的叛逆特点,尤其是他和他父母接触时,其叛逆的特点表现的更为显著。作为初二基础班的一名学生,他的成绩相对较差,基础不好,所以他的父母想多给他补补课,希望他有提高,可是这一行为却没有提前和他沟通好协商好,这个孩子是在父母的生生逼迫下去参加补习班的。据孩子自己说,他在这些补习班上什么也没学到,无非就是混时间罢了。而且,父母的这种不经过他同意就擅自决定安排他的时间的行为,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每次补习结束后他回家都不愿搭理父母,父母问他学习情况也不吭声,以沉默的方式应付父母。
更让他的家长头疼的还不只是学习问题,现在这个男生因为和他的妈妈发生过几次大的口角冲突,已经出现了离家出走的状况。在他离家出走时,他和一些他认为很仗义的社会青年混迹在一起,参与打架斗殴,并被学校给予留校勘察处分。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一旦这个孩子由于身边的“哥们”的怂恿沾染上坏的社会习气如抽烟、喝酒甚至吸食毒品等,他的一生就基本有了污点。
作为他的家教老师,我总是想从思想上来纠正他对其父母的错误看法。每次上课时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去,主要是想和他多聊聊,用一种很平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来交流,我能感觉到他很喜欢向我倾诉他的内心苦闷。通过和他交流,我知道这个孩子其实明白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是对的,也理解父母的苦心,但他还是选择和父母以对抗的姿态相处。我问过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是因为他父母并不尊重他,跟他交流很少,而且通常是争吵不断,很少能平心静气地探讨一个问题。
和这个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里,我能感受的到他和父母之间那种深深的隔阂感,这种可怕的交流障碍正是阻隔两代人心灵距离的罪魁祸首。我认为他们两代人所要面对的其实并非只有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还有母亲的更年期不安,当孩子的青春期遭遇母亲的更年期,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战火是必然燃起的。如果孩子的父母能真正地坐下来好好和孩子谈谈心,而不是对孩子大吼大叫,也许会收到更良好的教育成果。对于那些因为和青春期的孩子无法相处而烦恼的家长,我给予以下三个建议:
一、认真倾听,认真解答问题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无大事,尤其是辛苦忙碌一天回到家里,对孩子与学习无关的倾诉并无热情和耐心,或者敷衍了事,或者直接打断,以“今天考试没?几分啊?最高分多少?”取而代之。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最重要,时间宝贵当然挑要紧的来问。问完话,吃完饭,孩子就得赶紧写作业去了。所以许多家长除了学习,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几乎都不了解。曾经有个学生向我诉苦,因为胖,她在学校里被同学排斥,她心情很不好也影响到了学习。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父亲对她劈头盖脸一通责骂,她委屈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可
是却被父亲粗暴地打断了,并且说:“考不好,还要为自己开脱,你要不要脸。”我给予她安慰和鼓励,称赞她是勇敢的好孩子,告诉她与同学相处的一些技巧,事后也与家长取得了联系,进行了沟通。当她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的时候,学习上的问题也相应得到了解决。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因为人际交往问题前来求助的占到80%以上,除了被排斥、孤立,还有早恋、暴力、交往恐惧等。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能够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正是认真倾听孩子的语言,认真解答他的问题。
二、尊重隐私,尊重他的朋友
不可否认,还是有家长会固执地认为孩子是他的私有财产,孩子的身体包括他的心灵,全部属于那个赐予他生命的人。青春期会出现的另一个让家长头脑发胀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早恋。尽管很多心理学家早已经大声地声明,青春期对异性发生兴趣,产生好感是可喜可贺的成熟的起步,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把青春期异性交往当成洪水猛兽。孩子不能和父母讲,就背着他们偷偷交往,因为缺少引导,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青春期性行为,因为缺少性知识,相应的少女堕胎事件也在增加。当事件曝光后,家长又将矛头指向自己孩子的朋友,认为他们的错误诱导是孩子变坏的根源。他们用种种方法,将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接送上下学、没收手机、监听或拒接电话等,结果却使孩子愈发叛逆,甚至逃离家庭。
颖是一个品学皆优的高中女生,外型靓丽,很得男生爱慕,但她却和一个外貌平平、劣迹斑斑的男生走得最近。颖的父亲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并且严厉地教训了自己的女儿,说小小年纪不该早恋,而且还是跟这么一个人渣,简直不知羞耻。女儿委屈地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只是想帮助这位男生,并不如父亲所说的那样。父亲固执地认为这是女儿的借口,看到一向优秀的女儿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他早已气得发疯。两人的争执不断升级,最后,颖真的和这个男生走在了一起。事后她说:“既然他不相信我,那我就把它变成真的。”每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应该学习尊重这种特性,必须看到,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颖是善良的,不幸的是,她的美好的愿望被错误地理解了,这无疑严重伤害到她的尊严。父亲在这一事件中的不理智行为最终导致了颖的“恋爱”,也粉碎了颖助人的美好愿望。
三、建立平等、相互信任的新家庭关系
父母绝对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婴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决定了以父母为主要管理者的家庭关系。当青春期悄悄到来的时候,一些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关系,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来适应孩子的成长。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
哲的父亲是一个能干的生意人,平时工作虽然忙,却一直没有疏忽对孩子的管教。他对哲很严厉,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哲都必须严格遵守父亲的规定,做不到就得接受处罚。哲一直很听话,八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哲在学校遭遇到不良学生的敲诈勒索,因为软弱和害怕,他不敢对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哲用学校买学习材料的借口不断向父母要钱,终于引起了父亲的怀疑。在证实这一切是谎言之后,哲的父亲惩罚了哲,而哲的辩解被认为是另一个谎言而受到更重的责罚。学校的压力和父亲的冤枉让哲看不到希望,他选择了自杀。当这个可怕的悲剧发生之后,哲的父亲痛不欲生,他恨自己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但一切已经太迟了。哲的悲剧在于父亲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他的严格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哲自我成长的机会,他无法处理复杂的社会事件,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得到支持,因为他在家庭关系中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哲父亲的武断、粗暴、不信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父母必须明白的是,当孩子步入青春期,这种平等、相互信任的家庭关系就变得尤为重
要。因为孩子要从单纯的家庭关系中走出来,面对更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在家庭的支持中学习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事件,而这一切都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相处、互相信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斯滕伯格在他的著作《青春期》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要举一个又一个的例子,来证明骚动不安并不是大多数青少年会遇到的问题,来证明大多数青少年可以和他们的父母有比较好的关系,以及证明青春期并不必然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期,诸如此类。诚然,只要科学地看待青春期,了解所谓“叛逆” 背后的真相,找到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的正确途径,青春期着实是值得期待的一段美好时光。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 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 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
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 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 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 为。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 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 战胜困难。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 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 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 68.9%的学生 有 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 9.5%的学生轻松地 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 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 的最主要原因。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 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 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 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 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 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 71.7%的大学生认为师
生关系“一般”,甚至有 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 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
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 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 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 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 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 个问题家庭。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 在着暴力行为。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 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 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 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向 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 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 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许多 被抢学生日后想起当时情景仍感到很害怕。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 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 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 性。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青少年充分认识 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 青少年掌握一些虽不能治本,却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 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来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 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 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 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 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
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渴望同伴间的友情,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 伴关系。要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 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 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 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 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 识,如何自我调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谈到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中,他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
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强暴,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谈到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中,他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强暴,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