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昨天,我们集体组织去了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在里面看到的东西让我想了很多。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当我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他的遗物的时候,让我感触很深。看着那一页一页字迹整齐的文件时,不由自主的让我想到钱学森工作时那认真的态度。现在的人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再看到他那大学时的成绩,让我感到一阵愧疚。为我浪费的时间感到后悔。
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心为国的爱国人士。为了建设祖国,放弃了在美国那舒适安逸的生活。他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是科学家。
第二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146061102
陈红艳
为了深入学习钱学森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党组织,更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伴着即将离去的春意感,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于2015年5月10日,跟随着我们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组织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这一中国科学巨匠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中心,通过这样一次的参观,让我们对钱老的伟大人格及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虽然钱老已于2009年10月31号仙逝,但这个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所有人都会自然地脱口而出“两弹一星元勋”,钱老的逝世给世人留下不少缅怀与沉痛,但这位科学界的巨挚留下的更多的是科学思想,辉煌的科学成就以及彪炳世人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情操。钱老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祖国,“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正是钱老伟大的思想与艰辛但卓越的一生的缩影。
在进入钱学森图书馆的那一刻就不由的产生了一种庄严地气氛。在大厅内的墙上是一些手稿公式,我们抬头看到了一个倒置红色金字塔,那是钱老的手稿组成的“升腾的智慧”,虽然不是太懂,但我们知道那肯定是钱老在航天事业的路途中留下的足迹,更是财富,这火红的手稿有如升腾中的蘑菇云,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走到序厅正中,钱老的铜雕豁然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眺望右上方的天空。他在眺望什么、期待什么呢?是铜雕后那枚等待升空的火箭?还是祖国科技的腾飞?在那枚等待升空的火箭身体上刻着这样一句激励人心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激励着人们前进,铸就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前老更是如此,在中国原子弹的研究道路上,面对那么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他始终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国家的使命。
顺着环形坡道慢步而下,我们来到了展厅。从第一展厅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到第二展厅“科学前沿的开拓者”;从第三展厅的“人民科学家风范”到第四展厅的“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大量珍贵的手稿、照片、物件,生动反应了钱学森传奇而辉煌的一生。卓越的学术成就、真挚的爱国情怀、勤俭的生活作风,无不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参观后大家交流观后感,无不为之慨叹。我们现在生活的条件比钱老的好多了,更应该努力工作,为学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玻璃窗上展示的所有笔记、手稿深深的打动着我,尤其是有一篇钱老手写的演讲稿,让我叹服。整篇上下用格子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还加有引用,书写十分公证,让我们顿时油然而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这就足以可见他做事情的认真程度,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这些都源于他对国家有颗负责任的心,对中国人们负责任的心,对中国共产党的忠心。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有着“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称号的伟人。这些荣誉都源于他做事的态度。谈到钱学森,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钱学森依旧经过重重磨难回到祖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钱学森作为科学家,他的生活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枯燥,整天坐在桌子前面对着一堆材料和数据。他从小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经典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还爱好摄影,摄影作品曾获过奖,甚至家里的音响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到晚年,钱学森特别强调哲学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突出作用。从钱学森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法衡量的。
钱学森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无私奉献精神,他的爱国精神,有力地显示了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我们应该向其学习。钱学森在物质匮乏的建国初期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他身上使我体会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最佩服钱老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他对美国一切优越条件的放弃,是何等的革命情怀啊!我想很多人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爱国似乎是一种冲动,是一种热情,是一波汹涌的海浪,面对五年近乎两千个日日夜夜,什么都退却了,但钱老却仍在坚持着。他再次给我们抛出一个命题:五年的坚持值得吗?对于我们现在处于历史回顾者的位置来说,我们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当时的钱老呢?他所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他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不管别人怎么看,他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一直记得:他是中国人。
记得钱老说过,他一生激动过三次。而其中一次就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员。的确,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钱老为此激动,我更是为能有机会争取与钱老同为党员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我觉得钱老身上至少有三种精神值得我去学习与铭记: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我知道我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学习钱老的精神还不够深刻,但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的活动,并努力把它做到最好。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这句话让我有很大的启发!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是钱老对自己事业的评价。钱老是知识的宝库,促使我们不断去发现;他是科学的旗帜,引领我们不断开拓创新。
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他的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虽然经历过人生的失败,但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作为一个研究生,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有这么伟大的人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我感到很荣幸很骄傲,我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王者,他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第三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曹鹏飞1012067
在2012年5月5日,我跟随着我们学校的党组织来到了上海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是上海交大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而办,在2011年12月11日开始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了两万多名观众,在社会上激起较大反响和广泛好评,它是上海交大的图书馆,说是图书馆,与其不如说是博物馆,主要是以介绍钱学森事迹,展现钱学森伟大人格为主要目的的宣传工具。我们这次的参观,主要是因为那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天不仅只有我们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大门口还见到了其他几个学校的多名学生。
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能见到的是其他学校的一些学生在进行入党宣言,在如此的环境下,气氛俞是庄严。在大厅内的墙上是一些草稿公式,虽然看不懂,但是很显然那肯定是钱老在航天事业的路途中中留下的足迹,更是财富,另外就是远看天花板是一个倒置红色的金字塔,走进了才知道那红色的金字塔是钱学森的笔记。走过序厅手稿雕塑,走过铸铜的钱学森塑像,往里走一点,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据说是由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也因此成为镇馆之宝了。此导弹从地下一层直指蓝天,钱馆“石破天惊”的造型和寓意,就由这枚导弹直抵苍穹的设置来体现。在导弹的身体上还刻着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还是在高三的毕业典礼上,我们的校长就是用的这句话来激励我们的,那是校长还将这句话编成了歌唱的形式,很有气势,很是雄心壮志。感想这句话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也是激励着多少人的进步,铸就了多少人的成功啊!钱老更是如此,在中国原子弹的研究道路上,诱多的挫折和多少的失败,但是他不畏惧,不退缩,下定决心,愿意牺牲自己来完成自己的使命。顺着环形坡道漫步而下,就来到导弹发射座近旁,这里用大型壁画再现了往日导弹成功发射的现场:长24米、高5米的巨幅油画,浮现了两弹结合试验时,钱老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寒风刺骨、飞沙走石的戈壁上,冒着极大生命危险亲临现场、鼓舞操作人员的场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了40多年前那具有伟大历史性的瞬间。
在观看着钱老遗物,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笔记、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我,感染我。尤其是有一篇钱老手写的演讲稿,让我叹服。整篇上下用格
子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十分工整,另外还加有引用。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有种肃然起敬之感。可见他做事情的认真程度,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这是因为他对国家有颗负责任的心,对中国人民游客负责任的心,对中国共产党有科负责任的心啦。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我想这些荣誉和他做事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再就是那一屋子的图书,而且很厚,多部分都是外语的。从解说员那得知,这只是钱老生平看过的一小部分书籍而已,我就镇住了。一方面是对钱老的佩服和敬仰,另一方面是自惭形愧。与钱老当时的条件相比,我们现在好几十倍都不止啊,但是我看的书呢?还不及钱老的100分之一吧。钱老在有生之年一直很关注大学生们的教育问题,尤其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不止一次地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实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主张搞科学工作的,应该学点艺术。他认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在参观了之后,我有所想: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很感到很自豪,有这么伟大的人为我们铺平了道路;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很惭愧,没能利用好机会来完善自己;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积极分子,我很有压力,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创。
第四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还记得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一位科学巨匠离我们而去了。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教职,回到生活和科研条件都无法相比的祖国,除了需要理想主义情怀,还要放弃对功利主义的种种念想。他回来了,成为了中国导弹之父。今天,当我们为中国的航天科技欢呼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名字——钱学森。
3月30日,学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下午三十,我们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图书馆,我站在庄严的大厅,对着钱学森同志的塑像深深的鞠一个躬,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民族骄傲!
我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这些都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尤其是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全篇上下用文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我不禁感叹,钱学森的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我想,这也是所有高能级人士的共同特点: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钱学森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套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
跟随者解说员,我了解到,钱学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同志,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出生名门,小时候就聪颖过人,他生于杭州,家境优越。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他熟读经书,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青年时期就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他考取了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公费留美,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他一旦觉得知识不够用了,就跑进图书馆里“充电”。他曾经留下一句话:如果没有图书馆,就没有现在的钱学森。在他20多岁时。在海外他功成名就,但从没忘记报国的理想,当得知新中国
成立的消息时,他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要求回国。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将一封写给陈书通的信夹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投进邮箱,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这封信最终辗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随后经过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通知,终于被允许回国。他30多岁时,在艰苦的环境中 他带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杀伤力很大的导弹。还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晚年的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放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激励下一代人成材。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杨珺2012年4月1日
第五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寒假前夕,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在参观之前,我特意查阅了一些有关钱学森的一些资料。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我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这些都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尤其是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全篇上下用文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我不禁感叹,钱学森的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我想,这也是所有高能级人士的共同特点: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钱学森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套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
钱学森的为人低调,谦和,或许这是他在“两弹一星”功臣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吧。其实,和他同时期回国的科学大师有很多,他们的能力也不相上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钱学森这样得到如此多的美誉,没有一个能有钱学森的美誉和众多领导人的高度关怀。也许这里面的因素多了去了,但我相信这和钱学森的为人一定是密不可分的。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