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08:2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一篇: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计生协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目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相吻合。计划生育协会是协助党和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团体。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计划生育协会发动会员在控制人

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计划生育好范文版权所有中起带头积极作用。向群众宣传科学理论、计生政策,传播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协调社会力量为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的优质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发挥计生协会在村民(居)自治的建设作用。履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队伍自身的建设,适应新的形势。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协会的服务对象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各级协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育龄群众。计生协会基层网络有乡、村(居)会长、理事、小组长、会员,通过这样网络联系广大的育龄群众,联系千家万户。计生协会会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与育龄群众朝夕相融,接触最近、联系更广、感情更深、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方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计生协会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管理”活动。自我教育——通过协会组织学习计生政策和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科学知识交给群众,通过节假日、世界人口日、计生协会会员活动日、母亲节等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营造新的生育文化氛围。加强思想沟通,润物无声,在会员和育龄群众中间谈心交流。通过开展有声有色文艺宣传,使育龄群众受到教育和启迪,接受新的婚育观好范文版权所有念。自我管理——按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各种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村规民约。实行国家计生政策、落实优惠政策和奖励扶持政策,对计划生育情况进行公开、张榜公布并实施监督管理,时时反馈计生信息落实计划生育任务,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自我服务——组织广大会员发展经济,帮助群众的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园“三结合”活动,为广大育龄群众。实施帮扶工程,幸福工程,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上的优质服务。

因此,充分认识计生协会与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浅析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就业和再就业较为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关系有些紧张,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工会应该协助党政,妥善解决企业和困难职工中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稳定求和谐。在政治上要保证各阶层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要保证各阶层应得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工会组织要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坚持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二是要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要把贫富差距的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让广大职工群众,特别是那些改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的困难职工来公平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意义。所以,工会在这方面应当发挥作用,尤其是企业改制中,职工为改革已经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他们理应享受改革的成果。工会组织应该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为职工说话办事。三是维护职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就业比较充分的社会。工会组织要协助党政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安置率和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帮扶率。要选树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典型。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办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要积极引导职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坚持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促进职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二次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发展求和谐。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群众。只有社会和经济发展了,职工群众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社会才能和谐。工会组织要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经济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是调整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工会组织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群众性的立功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等形式多样的职工经济技术活动,不断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工会组织要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切实做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要拓宽服务发展的视野,选准服务发展的点位,探索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提升服务发展的效能,建立健全服务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创造成果和享受成果相统一的贡献价值,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充分展示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积蓄社会和谐物质能量中的贡献价值。要大力弘扬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用劳模的精神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激发广大职工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汇聚力量。

3、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凝聚求和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人阶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有企业改制、大批“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工会组织应当敏锐的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这些人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来巩固党的阶段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路数,一手继续推进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不放松,一手着力强化基层工会的活力建设,在巩固发展建会成果,不断壮大会员队伍的同时,下力量抓好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努力把基层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建立健全工会基层组织为基础,以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为重点,以提高依法履行基本职责的能力为关键,深入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工会活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开创基层工会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为社会和谐壮大凝聚团结统一的整体力量。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4、提高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以融洽求和谐。劳动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建设者的和谐、生产者与经营管理者关系的和谐,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群体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组织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工作切入点。工会组织要把握好这个切入点,充分发挥维权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与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使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劳动关系两个主体之间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进而锲而不舍地依法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协商为重点的工资分配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以专项集体合同为重点的特殊权益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在扩大覆盖率、提高协商率、签约率、履约率、续签率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督促社会改变“农民工”称谓。坚决纠正就业歧视,使他们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制,帮助农民工追回拖欠的工资,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特别要督促非公有制企业和改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努力扩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工资协商机制。积极推行签订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补充保险福利、劳动合同管理、女职工特殊保护等专项集体合同,并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不断增强集体合同的实效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保持职工队伍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整体局面。

第三篇: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吉林省总工会主席: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包秦

2005年11月11日10:0

1闭】【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

■构建和谐社会已

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和理想追求。在构建和

谐社会过程中,工会使

命光荣,任务艰巨,责

任重大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会团体、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职责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会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会不作为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近一个时期以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都作过重要讲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准、目标、原则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理想追求。 

要充分认识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个字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原则”和“十项任务”。而这十项任务中无论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社会保持稳定的工作,都与工会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工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

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落实的问题。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工会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是按照以发展增和谐的要求,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小平同志曾讲过“发展是硬道理”,理解发展应该是一个放大的概念,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部内涵。由此可以说“主力军”这个概念,也必须不断放大,正如曾庆红同志所强调的,工人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还可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这就是对工人阶级作用的新定位。

二是按照以改革促和谐的要求,全力关注和支持国企改革。各级工会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旗帜鲜明地在改革中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积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改革,切实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工会在各级改革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部参与到位。 

三是按照以组织保和谐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工共建工程的实施。加强工人

阶级内部团结、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工会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非公企业员工、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

四是按照以温暖求和谐的要求,大力加强帮扶体系建设。我们要始终把送温暖工程作为工会的一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上,同时要在帮扶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并采取地区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三方联动措施,重点在帮扶创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特困职工救助等方面下气力。 

围绕总体布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问题,工会的责任太重大了。那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如何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企业中反映相当明显。劳动争议由隐形化转为公开化、外在化、趋于紧张化。具体表现在:企业或雇主长期拖欠和千方百计压低员工的工资;欠缴员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职业病得不到妥善治疗;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生产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职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凌辱、虐待甚至殴打员工,任意侵害员工的人身权利;基本无福利劳保待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不兑现等等。这些问题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劳资矛盾处于高发和多发期,劳资纠纷日渐增多;二是某些群体事件已逐渐呈现出对抗性苗头;三是矛盾调处渠道不畅;四是劳资双方的制衡和合作的体制不能有效运转,劳资双方组织的代表性和公信力都严重欠缺。 

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从宏观层面上,需要国家在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种制度以加强调控机制建设。努力打造民营经济为基础、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有制,创造有利于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是探索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方式,使得绝大多数劳动者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脱节、劳动者没有财产的状况,转变为

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并成为有产者。而他们的生产资料占有又不是孤立的,而是联合占有、共同支配的。每个劳动者不是孤立地劳动,而是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联合劳动。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联合劳动制度”的要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旨,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公有制。但现实情况与我们的理想要求相距甚远。 

其次,面对当前劳资矛盾的现状,我们必须以劳资合作、互惠双赢的新思维,科学调处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为此,需坚持如下几条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让劳方和资方获得最大的共同发展,使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二,坚持合作与参与的原则,劳资双方都应认识到他们是共同繁荣的伙伴,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企业应该实现公开管理,最大限度地让工人参与决策过程;第三,自治和劳资责任制的原则,新型劳动关系,应以“劳资自治”为对话和协商的特点,不应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第四,继续教育和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企业应努力投资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让工人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达到劳资共同发展;第五,法律和制度全球化原则。

另外,必须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的协商约束机制。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肯定资本地位和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和保障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当前,就劳资关系而言,其主要矛盾是解决劳动者权利缺失和地位相对弱势的问题。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一要加大落实《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力度。《劳动法》是以劳动者权益本位为出发点构筑的,也是目前工会维权的一部重要法律依据,工会组织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武器,推进职工劳动权益的落实;二是加强“三方协商机制”的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条件;三是继续推进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的建设;四是继续发展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基层工会维权的一项基本的法律法规制度,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也要不断加大推动力度。要把职工持股会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实现途径,加以推动,使之持续发展,这是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的深层基因,对构建新型公有制具有战略意义;五是要高度重视劳动争议调处和仲裁工作。这是调处劳资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解决特殊矛盾的有效手段。 

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全面加强工会能力建设 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会团体、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职责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会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会不作为的问题。 

在现阶段,加强工会能力建设,要求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王兆国同志

在全总十四届五次主席团会议上已经明确提了五个方面的能力。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局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 

一是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有新作为。从传统意义上说,做群众工作,工会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甚至在职工群众中反映出来的大量矛盾和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传统优势渐行渐远,使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明显的失落。从工会自身讲表现是不作为的问题,实质还是能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逐渐呈现多维性,所以,工会要通过多方有效参与,使职工群众意愿和要求得到实现,进而不断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

二是在贯彻工会工作方针,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有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能否把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是对工会能力的考验。当前因多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劳资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其根本症结就是政策分配失衡,公平缺失。这种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内部矛盾也会激化。因此,工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面大旗,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维权思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方面有新作为。工人阶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其主力军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讲既取决于他们的劳动权利、劳动成果、创造愿望能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同时也取决于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会能否在维护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两个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样是个重大考验。因此,工会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措施减少资本对职工的打压,有效维护他们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加强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搞好文化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从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

四是在深入贯彻全总《决议》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方面有新作为。全总《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工会发展的政治宣言。工会的一个重大政治责任,就是把工人阶级队伍组织好、团结好、发展好。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和谐一致,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把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第四篇:关于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愿望。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青妇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要求各级群团组织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省各级工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目标任务,积极探索工会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的有效方式和载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我们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同时,深入各地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对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总结了经验,查找了不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对策。

一、对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一)工会是职工群众参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

工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职工群众的组织者。马克思认为:不管工会的最初目的如何,现在他们必须学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组织中心进行活动,把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伟大任务。恩格斯指出:通过工会使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组织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是无产阶级真正的阶级组织。列宁强调:工会是无产阶级在阶级范围内的最广泛的组织。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工会就是工人阶级的组织依托和组织力量。我们党历来重视工会的组织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把全国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中明确指出:‚工会是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要求工会,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来,并依靠工会教育工人,启发其阶级觉悟,发挥其生产积极性。他还深刻指出:‚忽视工会工作,就谈不上依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在阶级范围内最广泛的组织,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一方面,它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肩负着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必须反映并代表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必须‚把广大职工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日益提高,先进性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由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机关事业单位的全体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统一整体。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工人阶级是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工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密切地联系各方面群众,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工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职工群众的作用。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广大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踊跃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工会是职工群众实现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引导者 ‚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在工人运动的历史长河中,工会始终作为引导工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载体,是职工群众接受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科学、先进技术的引导者。

工会几乎包括了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先进的、中间的和落后的,工会把工人阶级的所有成员连结在一起,成为党团结本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一个重要纽带。可是,工会并不迁就‚落后‛,它必须逐步地把落后群众提高到先进的水平。我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要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没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没有企业文化,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不可能的。为此,工会要引导广大职工发挥工人阶级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倡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当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显现,信息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引导职工群众的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自己的长期战略任务和不可推脱的责任。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职工,帮助广大职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全社会。要组织职工群众进行业务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以增强竞争岗位和自身择业的能力,使广大职工由过去的体力型转向智力型或体力智力兼有型。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才会 更加强大,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先进性才会进一步增强。

(三)工会是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服务者 工会同工人群众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殊关联。真正成功的工会组织,应该是工人群众的‚家‛,是工人群众诉说利益愿望要求、渲泄内心喜怨情感的场所,也是妥善解决职工内部各种矛盾的协调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工会应该发挥这种特殊的优势,努力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费心人,既要做好职工群众的释疑解惑工作,又要及时向各级党政部门反映他们的诉求,以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邓小平同志说,‚无论做好哪一项工作,工会组织都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使广大工人都感到工会确实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和办事的组织,是不会对工人说瞎话、拿工人的会费当官做老爷、替少数人谋私利的组织。‛

工会组织要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为广大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监督人,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创造条件。

(四)工会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回顾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工会什么时候能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利益,什么时候就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就能起到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政府支柱作用,否则就会脱离群众,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一些地方和企业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问题比较突出。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在当前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职工最迫切需要工会去为他们服务的就是‚维权‛,这是职工对工会的第一需要,也是工会在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如果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工会组织的切实维护,他们就会寻求其他的社会组织力量甚至涉黑性质的社会团伙等去维护他们的权益,这就必然影响、破坏党领导下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与统一。工会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敢于、善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才能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职工感到工会是他们自己的组织。

工会要自觉承担起职工利益代表者、维护者的职责。只有让职工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广大职工真正感受到和谐社会建设是自己的事业,与自身利益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二、我省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工作成效

目前,我省有基层工会6.45万个,涵盖单位10.16万家,工会会员489万人,建会单位职工入会率93%。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工会4.33万个,涵盖单位7.16万家,工会会员301万人,入会率为91.4%。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省各级工会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抓住建立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条工作主线,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 的工作要求,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在工作筹划中突出重点任务、工作思路上实施项目带动、工作手段上创新活动载体、工作重心上强化基层组织,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发挥了组织作用、引导作用、服务作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一)广泛组织广大职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功立业

以‚当好主力军,海西立新功‛为主题,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一是开展‚五小‛百万职工大创新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和小建议;二是组织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开展‚功臣杯‛立功竞赛,发动参加单位和职工群众比项目进度、比工程质量、比科技创新、比科学管理、比投资效益、比安全生产;三是组织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和技术练兵活动,2006年共组织81.3万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有37.7万名职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8万人获得高级以上证书;四是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在电子、机械、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和纺织、制鞋、建材等传统产业开展技术练兵比武活动,2006年举办电子、机械、纺织等系统省级大赛300多场次,涉及33个工种(行业)、参与职工100多万人;全省职工合理化建议21万件,实施9.5万件;技术革新1.3万件,技术发明1302项,申请专利524项,推广先进操作法2659项。近两年,推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2000多项,其中236项获全国发明奖,108项获国际发明奖。

‚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职工群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2006年‚6〃18‛期间,我们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共推出两岸职工创新项目700多项,其中台湾职工发明成果45项,对接29项,合同金额3.5亿元。今年我们借助全总作为‚6〃18‛主办单位的契机,精心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共征集项目733项并在6〃18网站发布,展出144项,其中台湾30 项、香港11项,兄弟省市49项,本省54项。目前已有58个职工发明项目达成对接合作协议,总合同金额6.7亿元人民币、1200万美元。通过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呼应海西建设,加强两岸职工交流,凸显了福建工会工作的特色;成果展期间启动全省职工技能运动会暨首届职工‚扬帆海西‛网络技能运动会,拓展了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召开全国著明职工发明家报告会和座谈会,对于带动职工提高技能素质、激发创新热情、释放创新能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当好主力军,海西立新功‛劳动竞赛中,各地工会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声有色地开展工作。泉州市以‚创争活动‛为载体,以实施百万职工献计策、百万职工大练兵、百万职工搞革新‚三个百‛活动为抓手,促进熟练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三明市通过选树表彰‚金牌工人‛‚银牌工人‛‚工人先锋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厦门市健全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五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发展模式,帮助职工充实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深入引导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在各行各业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坚定拥护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时代感、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通过职业道德‚双十佳‛‚职业生涯计划‛‚岗位成才自我达标‛等竞赛,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等,促进职工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

重视宣传工人阶级,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全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谐、推动和谐的局面。特别是大力宣扬广大 职工在海西建设中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为主题,努力唱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强音。去年以来,在省级各主要媒体开辟‚工人之歌‛‚劳动之歌‛‚创造之歌‛‚海西劳动者‛等专题节目(专栏),集中宣传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获得者等百位职工明星的平凡故事;开辟五一特别节目——‚技术成就未来‛,展示职工技术能手的绝技、绝招与绝活;举办‚外来工之星评选‛活动,介绍农民工与海西共发展的人生经历。每年‚五一‛前后,我们组织‚五一‛纪念活动、慰问一线生产工人、‚走进农民工‛慰问演出、企业家与员工电视论坛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宣传工人阶级的新热潮。这些活动用先模人物的先进思想带动广大职工、影响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在教育宣传职工群众中,各地探索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形式。如福州市开展‚名师带高徒‛‚首席工人‛活动,组织‚我是农民工,我在福州成长‛事迹报告团,用农民工自己的故事,讴歌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起到很好效果。举办农民工素质学习及各类培训班,着力提升职工素质。厦门市着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职工职业道德竞赛‛、争创‚优质服务示范单位(岗)‛、职业道德‚双十佳‛、‚优质服务先进职工‛等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诚信工程,努力在职工群众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三)大力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切身利益问题

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职工遇到的实际困难,各级工会把竭诚为职工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积极配合党和政府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广大职工群众。以建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依托,以‚春风行动‛‚春雨行动‛‚连心帮扶行动‛‚金秋助学‛为载体,对困难职工重点实施就业帮扶、医疗救助、生活救助以及各种扶贫活动。重点推进工会促进再就业‚863行动计划‛,积极稳妥地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深入实施‚金秋助学‛行动,组织实施‚两节‛送温暖慰问。据统计,2006年为24.8万名职工实施各种帮助,其中生活救助2.4万人,医疗救助2285人;为12万多下岗失业人员和部分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实现再就业5万人;资助困难职工子女7986人就学,共筹集资金710万元;‚两节‛共筹集慰问款4637.81万元,走访慰问困难企业1614家、困难职工3万多户。

特别是把农民工作为帮扶和送温暖的重要对象,开展了‚心系农民工,真情解忧难‛系列活动,重点实施了五大帮扶行动:一是深情问薪金行动。积极开展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社会承诺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专项整治,并通过职工维权12351热线电话等,及时处理农民工来信、来电、来访,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2006年共为2.29万名农民工讨回欠薪2893.87万元。二是关爱农民工生命安全与健康行动。加大生产安全卫生的群众监督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对农民工集中且事故与职业危害高发企业进行专项整治,重点解决‚三合一‛厂房、苯污染等问题。三是温馨在八闽行动。‚两节‛期间与农民工召开座谈会、联谊会、共进年夜饭,联系有关部门开放公园、景区、娱乐场所和开通免费拜年专线电话等。四是农民工平安返乡行动。‚两节‛期间联合省交通厅、南昌铁路局在交通系统开展优质服务劳动竞赛,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开通了农民工返乡专列,许多地方还为农民工返乡提供包车、包船、包机,并由工会进行车票补贴。2006年共包专列20列、包专车651辆、包专机4架、包专船4艘,运送农民工26万人次。五是向农民工送文化、送技术行动。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职工艺术团、电影放映队深入工矿企业,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评选表彰‚十佳优秀外来工‛‚外来工之星‛,展示农民工在海西建设中的时代风采。

(四)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各级工会认真履行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职责,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特殊作用,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在宏观层面,加大工会立法参与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权的良好法制环境。2006年共参与《福建省失业保险条例》等20个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工作,参与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贯彻国务院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意见、推进劳动定员定额工作意见等43个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取得新成效。在微观层面,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工作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和职工流动性较大的建筑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基础;全面推行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平台;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工作,落实职工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支撑;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及时处理劳动关系矛盾,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营造环境。目前,全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77093家,其中私营企业51763家、台港澳及外资企业5365家;建立职代会制度企业15247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6809家;实行厂务公开的企业13137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5467家;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 业12862家,并成立了369个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较好地维护了职工利益、促进了企业发展。

同时,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在各工矿企业全面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建设,重点加强建筑、矿山、制鞋等高危行业和职业危害严重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大力推广劳动安全‚一法三卡‛工作,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安全检查提示卡、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危险源警示卡,努力保护职工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006年,全省2万多家企业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1.4万多家企业推广运用‚一法三卡‛;工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12万次,其中基层以上工会开展检查8062次,提出整改意见7327条,参加‚三同时‛审查验收项目3529项。去年我省工矿企业工伤和死亡事故明显减少,没有出现特大伤亡事故,企业劳动安全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

各级工会努力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重视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信息专报、‚12351‛职工维权热线等手段,通过工会代表参加人大、政协会议等机会,主动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投身海西建设、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意愿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和建议。同时,依靠工会宣传阵地和社会主流媒体的力量,让社会了解职工的想法,理解职工的诉求、支持工会的政策建议。南平市总结推广‚工会特派员‛‚主席维权流动岗‛‚职工维权绿色通道‛和向基层工会选派公职律师等经验和做法,倾听职工呼声,获取职工诉求的第一手资料。漳州市设立农民工接待服务窗口,接受咨询和投诉,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福州市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时,当好职工‚传声筒‛,主动积极表达职工和工会的意见,保证了市属200多家企业改制的平稳进行。

以上四个方面工作,较好体现了我省各级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 用。实践给予我们很多体会,其中较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第一,省委的正确领导是工会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省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重视发挥工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始终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和把握工会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我省工会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第二,自觉服从和服务全局工作是工会组织有所作为的基本前提。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工会一定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大局中找准位置,科学站位,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第三,突出和履行维护职工合法利益职责是工会服务全局工作的基本手段。必须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忠实地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神圣职责,坚持维护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统一,维护职工经济利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权益的统一,把维护工作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第四,坚持不断创新是工会工作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要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思考现实问题,善于总结群众的劳动创造,善于运用新举措解决老问题,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不断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使工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五,加强工会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提升工会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看待工会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加强实践,刻苦磨练,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需要。

三、问题与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基础。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工会要着力加大协调劳动关系 的工作力度,抓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维护工作,特别是要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出积极努力。‛当前,我省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工会工作的整个环境是比较好的,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干,努力把智慧和力量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伟大事业上,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

但是,由于一些法规在有的地方落实得不到位或者根本难以落实,造成劳动关系运行中出现一些局部性的矛盾,从而也给工会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工队伍技术素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一支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职工提高技术素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我省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我省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技能人才缺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工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均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比较短缺。工会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感到差距还很大、任务还很重。另一方面,劳动就业环境问题。当前,劳动就业环境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劳动报酬方面,我省一线工人工资偏低问题比较突出,据我们调查,2005年企业一线工人平均工资为12801元,其中农民工工资为12417元,两项均低于全省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146元),当年工资增速也低于在岗职工工资增速,并与同期GDP增长相比低4个百分点;劳动时间方面,加班加点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以计件工资的形式取代加班工资,一线工人工资中20%是加班所得;劳动保护方面,作业场所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粉尘、噪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其它物理因素等 职业危害仍然严重,各种事故隐患和危害源点依然存在;社会保障方面,一些县市国有、集体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没有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险接续难、工伤事故理赔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工会维权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共建共享”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利益原则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是包括工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是在共建主体与共享主体上形成社会共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上说,包括职工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当然也是享受和谐社会成果的主体。历史经验证明,片面强调‚共同建设‛而忽视‚共同享有‛,势必严重挫伤职工和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在调查中,职工群众普遍反映,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省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现在到了‚实现共享‛的时候了。我们感到,群众的这一呼声不无道理。目前,我省GDP已越居全国第11位,我们可以在解决民生、民享方面做出更好的业绩,包括在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工资收入、改善劳动条件、加强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让劳动者享有更多的实惠。

二是在共同享有与同步享有上采取切实措施。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的前提下,强调按贡献分配,激发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平。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劳动者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使社会消费与投资和外贸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当然,在实现共享中,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后劲、解决历史欠账、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方面的投入,更要重视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官员腐败、资源浪费问题。只有这样,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共享中出现的一些不同步现象和问题,才能予以理解和谅解。

三是把建立共享机制与深化体制改革统一起来。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社会成果的共享机制,重视解决社会三元结构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长问题。建立共享机制,涉及到各个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是一个破解难题的改革过程。只有通过深化改革,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消除制度性障碍,共享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能逐步解决和谐社会建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调动职工群众和广大劳动者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进一步解决好当前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进一步改善劳动就业环境。重点是:(1)进一步逐步完善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重点要加强与《劳动法》《工会法》和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建议省人大抓紧《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福建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福建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等地方法规修订工作,加快《福建省就业促进条例》《福建省职业培训条例》《福建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福建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福建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立法工作。(2)重视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制度,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参与的工资决定机制、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督促企业切实根据经济效益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职工工资,不得故 意压低一线生产岗位职工的工资,并依法落实加班工资。(3)妥善解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适时分解和省内转移问题,改制、困难和破产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遗留问题,高风险行业的工伤保险扩面工作问题等,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4)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和体制建设,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和工作机制创新,切实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设立的企业管理调控部门和机构作用,加强对劳动定额的管理,规范企业工资标准的确定。

二是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建议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引导、督促企业加强自主培训,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落实培训经费,保证国家规定的教育培训经费能落到实处;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起职工技能升级的‚快车道‛,建议以政府的名义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张旗鼓的表彰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高技能人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统筹社会培训资源,满足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和各类培训实体开展实训的需要;推动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技师和高级技师一经聘用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高级工与大专毕业生同等对待;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加大工人阶级宣传力度。这几年在省委和各媒体的重视支持下,各级工会在宣传工人阶级方面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宣传氛围。但是,我们感到宣传工作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生产标兵和职工发明家的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把对工人阶级的宣传舆论工作纳入宣传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各新闻单 位要在节目计划、人员组织、工作策划和责任目标上予以落实,不仅在‚五一‛期间,而且要长年有计划地开展‚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主题宣传活动,使宣传工人阶级由党委宣传部门或工会一家的事,变为党政各部门和各主流媒体的共同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发挥工会特殊作用。

一是认真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维护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相统一的维权原则,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维权方法,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的维权格局。努力做到:以职工为本,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维权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主动维权,积极主动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法维权,用好用足现有的法规政策,积极拓宽源头参与渠道,有理有据地提出工会的主张,切实把维权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科学维权,用科学理论、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维权工作,使工会维权工作声音更响一些,力度更大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二是紧紧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一主线。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尤其要加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载体建设,坚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切实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使劳动关系矛盾能及时通过民主与法制的渠道协调和处理。既要牢牢把握职工群众的整体利益,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充分体现在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又要着眼于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不同利益需求,针对不同阶层职工的实际状况,实行有针对性的维 护。当前,重点要在维护职工的就业权、收入分配权、社会保险权、劳动保护权和发展权‚五权‛上下功夫。同时,要重视对职工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维护工作,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触角延伸到全体职工之中,在协商、协调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和差异,使各群体增加互信、增进和谐,促成劳动关系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工作。一方面,继续推动工会组建工作。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认真总结我省创建联合基层工会和工会组织‚小三级‛网络的经验,推广沃尔玛、戴尔、柯达、华映光电等跨国公司的工会组建的做法,进一步提高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率、职工入会率。要着力推动建立‚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机制,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联系,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加强政策研究和实践力度;进一步发展联合基层工会这一组织新形式,大力组织商场工会、商业街工会、写字楼工会、楼宇工会等,努力把零星就业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加强建筑、矿山企业的工会组建力度,积极探索劳务工建立工会的形式;继续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和外资企业建会工作,争取到今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会组建率要达到100%、职工入会率要达到90%;简化职工入会手续,按照‚先建会、后规范‛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组织起来。另一方面,要在增强工会吸引力、凝聚力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把建会、建制、建家和维权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开展员工爱企业、企业爱员工‚双爱双评‛活动,促进企业形成既能激励经营者尊重职工体面劳动,又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机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情操,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切实使职工感受到工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增强企业和工会的内在活力。积极探索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的路子,拓宽工会干部来源渠道,减轻工会干部对企业的依附性,独立自主地开展维权工作。建立完善工会干部激励 和保护机制,通过激励约束,增强工会干部自觉维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任务,也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主题。工会作为党领导的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社会团体,作为社会机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可以发挥也应当发挥自身的特殊的作用,组织职工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挥、引导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好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第五篇: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炳才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 “十五”期间六盘水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的贡献,结合实际,对下一步如何全面快速地提升财政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更好地支持服务于构建六盘水和谐社会,提出了良好建议。

〔关 键 词〕 财政 构建 和谐社会 作用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财政局一、六盘水“十五”发展状况

素有中国“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十五”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市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九五”时期快5.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4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7.6%,2005年达到27.4亿元,较“九五”末增长2.4倍;固定资产投入大量增加,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3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5倍;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实现了市区到省城通高等级公路、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盘南电厂、野马寨电厂、发耳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改善;钟山大道、玉舍供水工程、岔河垃圾填埋场、市区防洪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打造“凉都”品牌,圆满举办了两届“凉都”消夏文化节;红果、平寨及其他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6.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人口计生率为95.8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两基”攻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组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省内外招生和招收本科生的历史性突破,正式启动了六盘水矿业学院筹建工作;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3元;五年间累计解决了2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二、六盘水财政在“十五”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可以说,“十五”期间六盘水在构建和谐“凉都”的进程中,财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以下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六盘水财政“十五”期特别是“十五”期最后两年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1995年到2005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划中央和省的增值税、消费税收入)按现行口径计算从5.53亿元发展到27.39亿元,增长3.96倍,年均递增17.36%,年均增量2.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2.25亿元发展到13.23亿元,增长4.88倍,年均递增19.39%,年均增量1.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5亿元发展到10亿元用了八年时间,从10亿元发展到2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六盘水的建设及其全面发展的时期正是六盘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高速期。

六盘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政策效应,是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的体现,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速加快、效益提高的特征。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城市经济膨胀、资源税计征额调高等因素有一定的助长作用。经济增长与税收效率形成了双推动的格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建设跨上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企业积累增多、规模扩充,主要经济体产出率提高,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增加,对政府收入和社会事业的贡献增大;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小、效益低、能耗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小企业逐步淘汰,在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主要产业,形成了水城钢铁、盘江煤电、水城矿业、黔桂发电、盘南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电厂、水城水泥、山城啤酒等企业集团,产业集约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财政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核心和保证,只有财政强大了,才能保证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项必须的支出需要。

三、六盘水“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六盘水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增长1.8倍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基本建成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同时要努力做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十一五” 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做好的重点工作

一要做大煤电产业,推进结构调整。首先立足煤、电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煤-焦-煤化工、煤-电-高载能”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能源原材料产业优势,走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立足于建成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协调发展。

二要巩固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六盘水有大企业聚集的优势,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非公经济成分不到30%,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财源建设要着眼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切实帮助大中型企业作好电力、煤炭、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服务,推进企业改制,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质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共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联合、参股,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贷款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要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六盘水属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六盘水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突出,而与之相应的城市化却跟不上工业化进程。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壮大城市经济。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房地产、金融等相关

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充分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尽快完成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着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把六盘水打造成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中心,促进商业贸易、货运仓储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要充分发挥六盘水气候资源优势,做好前景规划和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凉都”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使特色旅游成为全市的特色产业。重点开发玉舍森林公园等近郊旅游,推进盘县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等远郊旅游,加快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申报工作。四要加强财政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细致、全面的调研分析,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判断,把握动态、预测趋势,使各项收入任务指标更切合实际地落实到基层及征收单位,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财政经济运行情况调研调度,根据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正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正确性。加强任务执行的追踪管理,认真分析原因和查找收入缺口,尽快研究和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弥补。加强财政、税务、金融部门间及与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和协调配合,加快信息流通,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促进经济财政增长的强大合力。

五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充分激励地方发展。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十多年,国家应针对改革中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甚至阻碍经济推进的不利因素,对现行体制作必要的调整,以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应增加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比重,改进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财政分配职能,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转移支付补助机制,在公平分配的同时,充分考虑象六盘水这样资源型城市在生态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置、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经济和财政的积极性。

下载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发挥人大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人大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州委四届八次全会审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汇聚一堂,接受党和政府......

    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战......

    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摘要]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之......

    构建和谐社会中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社会和谐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进行了艰辛......

    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我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 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在......

    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老干部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

    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省工商联崔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有体现,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社会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