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

时间:2019-05-15 08: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

第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模拟试卷(A)

(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A.文字型B.日期型C.数据型D.时间型

18.在Excel中,若在某单元格内输入5除以7的计算结果,可输入__C___。A.0.7B.5/7C.=5/7D.'5/7 19.通常所说的I/O设备指的是___A__。

A.输入输出设备B.通信设备C.网络设备D.控制设备 20.下面的合法IP地址是

A.210;144;180;78B.210.144.380.78 C.210.144.150.78D.210.144.1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平常所说的裸机是指__B__。

A.无显示器的计算机系统B.无软件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C.无输入输出系统的计算机系统D.无硬件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2.存储程序工作原理是由___B_总结提出的。

A.布尔B.冯.诺依曼C.莱布尼兹D.图灵 3.所谓

第二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3、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4、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5、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第三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主要让学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中英文输入方法,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技巧,以及Internet的实用知识和操作。

2、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一些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课时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共3学分。

三、学习资源

1、文字教材

《计算机文化基础》,胡新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用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媒体,是教和学的根本依据。

2、IP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光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

本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课程的IP课件采用以具体实例为线索,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系统讲授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媒体之一。

3、网上教学资源

请登录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校园网sytvu.cn学习,为这门课程按知识点提供了整个学习过程的资源和支持服务。

四、主要教学环节

1、课程辅导

课程辅导有阶段性面授辅导课和实验指导课。

阶段性学习内容面授辅导课安排3次,主要对下阶段学习内容进行导学,对上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网上答疑1次。

面授辅导(包括实验课)是电大远距离教育学生接触老师、获得疑难解答的重要途径之一。

面授辅导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辅导。

2、自主学习

自学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特别在面授辅导时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学会借助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资源开展有支持服务的个别化自主学习。

3、网上作业和实验

(1)网上作业和实验要求

独立完成网上作业和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完成网上作业和指导学生实验,并根据实验完成的情况对实验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并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

(2)网上作业和实验评分标准

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完成实验,网上作业由教学平台自动评分,在截止日之前取最高分,实验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① 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且正确率达到80%以上,得分80~100;

② 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但完成全部实验内容的60%以上正确率达到已做部分的80%以上,得分60~79;

③ 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但完成部分占全部实验内容的60%以下,得分0~59;④ 抄袭作业按0分计算;

⑤ 不按时交完成实验按0分计算。

平时作业和实验最终成绩按平均值确定,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和15%

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指导实验,对于规定实验进行详批详改和指导,公平公正评定成绩,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4、期末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要求教学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和机上考试。

5、成绩评定

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课程实验部分,共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第四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总结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规划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1 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习部分进一步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1.2 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河南高校的主要生源在本省,而河南又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村的学生在河南高校中占据了一半以上,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部分学生还是“零起点”,因此建议在新生入校时,进行一次计算机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建议采用分层教学法,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1.3 构建信息技术的融合化教学

在已初步实现基本课程资源上网的基础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教学资源,探索学生融入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达到立体化教材的作用与要求,并作到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实现提供备课,学生学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自学辅导课件,提高其智能化水平与网络化程度.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简单的自我测试,系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还可以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自动判断问题的原因,给出学习建议,建设辅助教师完善系统的知识库,提高课程辅导的层次与水平.1.4 完善教材及考核模式

融合国内外优秀教材长处与科学研究相关进展,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大纲,编写《计算机文化基础》新教材,使之具有内容先进,重点突出,体系严谨的特色。

完善考试模式,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平时实践性考试相结合,加大了实践课在考核中所占比例,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各自专业领域应用结合起来,促进了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通过科学研究,学历提升两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实修订教学大纲,保持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2.1简化计算机入门知识的学习

对信息技术水平调查结果的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些日常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有很多了解,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例如开机、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呈一定的阶梯分布,因此建

议简化计算机基础操作层面的内容学习,将计算机入门知识的重新学习改为加强学习,即针对以前初级阶段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学习。

2.2 加强办公软件学习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通过学生对Word、Excel和PowerPoint软件的掌握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前期已经不同程度得使用到办公软件,但其学习主要集中在基本操作特别是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对于Excel和PowerPoint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缺乏系统化,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应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

2.3 注重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上网和网络浏览能力。但是,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从而完成各种工作。因此,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应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知识的体系化学习外,建议将网络检索和信息处理等内容列为教学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

2.4 增加数据库知识的学习

数据库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进行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数据库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对于数据库知识掌握较差,缺乏基础的学习,因此建议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着重增加对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应用性”关系,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但是,目前分类分层次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议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基础”的知识为“专业”的应用服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医药学的结合点,从信息化为中医药服务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经验做法

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教学机房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我院在河南省内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程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我院所辖所有教学机房中的所有计算机全部接入了校园网,并投入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实现了学生从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直到参加考试,全程接触计算机,形成了边教学、边实践的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高。

为了配合全程计算机机房教学模式,我院现设计算机教学机房9个,其中新校区6个机房,老校区3个机房。机房内配置方正、长城、联想品牌计算机,可提供近500名学生同时使用。基本能够满足全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要求。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各个层次在内的全校近万名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随着全校专业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机房还在进行着逐年的建设。在增添新设备的前提下,我院还加大了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明确了在机房内的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的职责,规范了机房使用和维护记录的登记工作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吸取以往的经验将机房管理的更好,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做出贡献。

教学软件介绍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全程在计算机机房授课,授课方式为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讲授、辅导和监控,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更加生动,管理更加快捷。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经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成为当今教育技术手段的热点。

1、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1 广播教学

可以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画面和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如:教师所备课程的课件、应用软件的操作过程)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

广播教学功能具有如下的特点:(1)电子教鞭功能,教师可使用电子教鞭对任何应用软件进行注释和讲解,达到辅助教学及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电子教鞭同时提供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存储所有讲解的画面,通过课件制作工具输出独立的多媒体产品,并随时调用该产品独立运行或分发给学生。(2)电子黑板或电子白板功能,利用此功能,教师可实现在普通黑板上的全部功能。

1.2 语音教学

利用该功能,可以将教师机的讲课语音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当教师在口述讲解而无须学生看屏幕时,为了不让学生因看屏幕而影响听讲,在必要时,可强制学生机屏幕黑屏,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

1.3 转播教学

使用转播教学功能,教师可选定一个学生的屏幕及声音转播给其他学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屏幕监视

教师可实时监视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不用离开自己的座位便可在本机上观看到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情况。系统可对单一群组或全体学生进行多画面(最多8个)监视,也可以进行单一的循环监视。

1.5 遥控辅导

教师可远程接管选定的学生机,控制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对学生远程遥控,辅导学生完成学习操作,利用这种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的交互式辅导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随时锁定或允许学生操作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

1.6 分组讨论

教师可对教室内的学生进行任意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文字、语音、电子白板进行交流,教室可随时插入任意小组,并参与讨论,小组内允许多个学生同时交谈。

1.7 电子举手

学生使用电子举手功能可随时呼叫教师。教师可对举手的学生通过语音和文字随时应答和查看。

1.8 网络影院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选定的学生播放VCD等教学文件,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

2、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的特点

2.1 多向互动性

多媒体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可通过网络实现学生、教师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可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还可发挥网络的监控功能实行监控,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进程,并利用网络的辅导功能,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2.2 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和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都将有很大的影响。

2.3 运用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多遍地进行复习,只要身边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到所要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E-mail等方式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给学生答疑。

2.4 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3、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注意视听与思考相结合

教师在利用视听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防新的“注人式”教学,即用电教媒体“满堂灌”代替教师“满堂灌”现象的出现。

3.2 注意形式与内容相匹配

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传递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在教学形式上,多媒体的介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要考虑教学需要,二要考虑媒体特性,三要考虑实际条件是否允许。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3.3 注意信息量适度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使单位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发生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制约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4 及时反馈

多媒体教学应根据及时反馈的信息,做到让学生当堂理解、消化和吸收,在课堂上做好形成性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课后练习也应及时反馈,不要拖得太久。

3.5 课件设计

教学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辅助课件,供学生使用;一种是电子教案,供教师授课使用,即新型的“讲合环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功能,使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及交互功能得以充分发展,实现了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渠道。

网络平台的应用

校园网络的建成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展。目前,我院的教学机房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化。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变为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通过教学站点了解学生动态,展开学习讨论,注重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知识的主动获取者。

目前,由我信息技术学院承担开发的计算机教学网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制作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全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已挂在教学网上供全校师生浏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制作完成的这一多媒体课件。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曾经使用过PowerPoint、方正奥思、Auther Ware、Flash等许多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但经过实践我们认为,以前所采用的课件大部分是触发性质的,也就是说,这些课件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时代的授课工具,对一个初学计算机者来说,不能自主操作这些课件进行自学。因此,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并根据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特点,针对所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新版教材当中提出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利用Camtasia3.02抓屏工具进行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抓取,制作视频文件,然后使用Dubit软件对抓取好的视频文件进行配音,最后利用Videocon软件将前期生成的AVI文件转换为RM格式文件,以方便网络传输。这样,制作好的课件既包括声频、视频,能够对计算机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动态、连续的讲解,在学生点播学习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又能够利用校园网平台方便的发布使用。

课件制作完成之后,我们将之放在计算机教学网上,供学生在课堂实践练习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点播学习;并且由于该课件已经发布在校园网上,接入校园网内的任意一台微机都可以浏览到该课件,方便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生与教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们专门开发了内部教学论坛,即教学BBS。课堂上,学生除了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以外,还可以通过教学论坛来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言论。由于允许匿名发言,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通过教学论坛,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住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 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教育。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针对该门课程学习者的知识起点差异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如何成功开设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成为本课组的工作重点。我们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立体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学生人数较多(每届学生2000—3000人),为加强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讲授:我们制作了一套形式上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安装局域网和黑马软件,便 于老师在实验课上能方便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收集、批改学生作品和对普遍存在问题利用进行黑马软件随堂演示等,且我校实验室均为开放式实验式,便于学生课后自主进行。

网络辅助教学:从2004年至今,我们逐步研制了如课堂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件、教学录象、Flash 辅助演示软件、题库、机考系统等网上教学资源,设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1)通过教学课件栏目,同学们能够在课后随时复习和加强课堂讲授的内容; 2)通过特色教学栏目,使同学们能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内容; 3)通过在线测试栏目,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测训练,随时了解自已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4)“模拟考试”系统,给出了完全与实际考试一样的环境,通过模拟考试,学生能够了解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以及如何使用机考系统等;

5)学生作业展示栏目,则为同学们之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丰富的网上资源,构造起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2、采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起点分层、内容分流”教学模式

采取了对每位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部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开课以中等学生的起点作为课程教学起点,安排进度。低起点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先期上网学习,提升知识点后,进入大班学习(大班开课滞后);高起点学生自行上网学习,在网上教学资源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因为对学生按起点进行了分流,课程教学内容的起点得到了提高,各主讲老师还可再根据班级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3、“案例教学”、“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密切结合设计实例安排教学。教学中能根据所讲授的内容选择有实用性、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分析讲评,通过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作品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往往先通过某些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意义和原理方法后,让学生结合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践,学习起来就有兴趣,相应的对制作Excel表格的操作就有更深入的掌握。精讲多练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知识 介绍本章基本概念、方法,属于“精讲”内容。

2)课堂训练 与基本知识配套的上机练习和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属于“多练”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3)自学内容 是对基本知识的扩充。主要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在学时充裕时,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扩充授课容量。4)习题 这部分习题有别于课堂训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

4、考试机制的改革

为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实行“教考分离”的教学机制,并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考试机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笔试及机试两者均通过才能拿到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几届试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了,每年我校学生“全区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通过率在全区名列前茅。

2.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

(1)课堂讲授与实验上机内容相对“分离”。改变过去将实验环节简单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补充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体系确定的教学内容,将两者在实际教学内容上相对“分离”,在教学组织上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将课堂内容与实验上机分离的目的有很多,既可以扩充课程的实际教学容量,又可以更好地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可以有区别地采取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过去在课堂上讲授的Windows操作内容、Office操作内容以及Access操作内容全部转移到实验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进行学生作品评介。而在课堂授课的内容中增加了多媒体信息的数字编码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对实验上机课的内容产生了新鲜感和内容刺激。

(2)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实验环节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授课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实训采用专门设计的案例,学生操作为主,精讲多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推行“模拟项目教学法”,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例如,报纸刊物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商场销售数据分析处理、企业工资管理、搜索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信息等等。

三、课程资源

四、成效对比

五、课程特色、完备的课程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站的几个模块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服务功能。各类教学指导文件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备的课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课程的自测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等级考试模块又将课程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了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空间和平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合理地引入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科学的成绩评定机制。我们常说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 “ 手段 ”,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将逐步落实的 “343” 成绩评定方法,具体就是平时成绩占 30%,上机技能测试占 40%,理论测试占 30%,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科学的,符合课程的特性,考试系统正式启用后,其中的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将都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存在问题

七、进一步设想和建议

经过任课教师的集中交流,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意见:

1、应该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多做一些讲解

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掌握基础理论更重要,但是考虑到有些学生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有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需求,故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突出重点,并且把计算机基础理论讲得更细一些。

2、加强最新计算机应用内容的讲解

现在的大众化计算机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基本操作,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趋广泛,学生个人也对网络使用和网络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补充计算机的一些最新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3、加强计算机题库建设

应该加强计算机基础试题库的建设,在使用已有的ATA考试题库中的题目外,应该通过实际需求中的一些应用,加强教学试题的设计;对于上边提到的计算机基础理论题,应该增加计算机自测题库的建设,建议下学期把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安装到机房,使学生通过练习和测试不断提高。

4、建议任课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加强机房管理

实验室在课间操时间会有很长时间的真空时间(1、2节课后,3、4节课学生来的早),机房里有30多分钟的时间没有老师,实验员也不能在机房全程职守,所以建议学生按学号就座,加强机位管理,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5、增加实验室监控设备和手段

在实验室管理中建议安装监控设备,对实验室的教学情况和学生上机情况加以监控,可以有效震慑学生违反实验室规则的行为,也可以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安全。

第五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摘 要】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如今进入到深化和提高阶段。笔者对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 键 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体会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今天进入到21世纪的深化,提高阶段。20多年来,经过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就给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教育的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面对与中学相差较大的计算机基础全新的课程,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课堂上老师还是喋喋不休地讲授他们早已掌握的知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马上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随着后面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许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内容也相对枯燥些,学习的难度在加大,虽然教师讲课比较有耐心和细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听课感到吃力,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好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学生能力的提高。

本人认为可以采用入学摸底考试的方式,按照成绩或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班,把基础好的集中在一起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把基础差的集合在一起进行一些基础层次的教学,以便老师在教授知识时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一定的提高。

(2)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设置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的课时比例是1:1,但是国外高校上机实验学时比理论教学学时多,也就是说,国外学校更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环节。众所周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去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不能真正被接受和消化。由于如今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合班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上机课一个教师带百号人的情况出现,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不够,影响上机实验课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合班分成小班进行上机实验的方法,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辅导,或者在班级中选出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学习组长,负责回答学生上机时碰见的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达到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的目的,养成学生们互相讨论问题的学习氛围。

(3)教学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新技术的应用

更是层出不穷,而在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内容单调,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最新知识。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较新知识的教材,在理论课上尽力哪个保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还应该经常做些知识讲座,将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计算机在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并且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交流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列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教学体会

(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教学中寻找对策和办法

首先应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也就是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工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将来不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但也应当懂得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计算机意识”是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前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一个学期中安排学习。作为任课老师,应该了解学校新生的心理状况,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提起学习兴趣,为本门课的学习打好心理基础。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心理上的放松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对于新生而言,最难适应的是学校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学校里的课程知识含量大,节奏快,并且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地研究性学习,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开始很难适应,对老师的要求无所适从,容易对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产生怀疑,特别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有的甚至有放弃该门课学习的念头;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学过相关的知识,对这门课程开始就有厌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积极性。针对新生的心理状况,作为授课教师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办法,来解决给同一个班不同层次学生讲课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就重申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这门课的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和考核要求,让学生们对这门课有个整体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醒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门课程。在讲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个部分。在上机课时,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同学差开排座,一方面增加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学生在进行互助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巩固,整体的学习成绩也容易得到提高。

(2)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中教授的知识与应用脱节,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知识点,然后再引入例子,但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辅导,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所谓案例,就是实际化的例子,由教师根据案例设计任务及思考题,用规定的任务把案例问题化,每个问题包含了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有前面讲过的知识又有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学生普遍觉得难学的Word排版部分,采用案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把难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展现给大家,在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与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对于同一个任务,提出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既把以前学的知识点复习了一下,又

把新的知识点引入,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3)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片面的,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的考核成绩由两个大部分组成:总评成绩=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其中期末考试分值分布情况为理论题占20分(20道单选题),操作题占80分,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 xp,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及多媒体等内容。采用的是网上考试系统,老师将考试的题目录入题库,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组卷方案,考试时随即抽题组卷,提交试卷后,大部分题目是系统自动评分,每个考生的题目不同,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作弊的可能,也缩短了教师阅卷的时间。平时成绩是由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word大作业,网页制作,powerpoint大作业,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几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评学生懂得素质水平。其中老师通过批改平时作业,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针对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阶段性测试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起了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们学习掌握的情况。大作业则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当中。通过以上考核办法,已经满足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面考核。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是计算机实用应用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交流教学经验,并且要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下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A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试题A卷含答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在Word的编辑状态,当前文档中有一个表格,选定列后,单击表格菜单中"删除列"命令后( )。 A.表格中的内容全部被删......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必修基础课程,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年 ?A .1950年 B.1951年C. 1945年 D.1946年 微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 )。A. 内存储器 B. 输入输出设备C. CPU D. 硬盘......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1.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简称ENIAC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 科学计算用于卫星轨迹计算,气象预报等 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CAI(辅助教学)也应用其中 4. 能表示最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实施方案(2009)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0-9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学生:10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计划课时:46课时(理论课时:20课时机时:26课时)。 执行时间:第一学期。 教材:统一指定。 修订日期: 2011年3月一、课程的性质......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

    计算机基础A卷答案

    《计算机基础》课程试卷(A)答案 一,填空题 1,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2, 一二 3, 运算器 控制器(或控制器 运算器) 4, 工作站 5, 巨型化 6,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 7, Pc 8, 总线型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