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

时间:2019-05-15 09: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

第一篇: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

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

为提升司法透明度和便民度,增强矛盾化解力度,日前,西湖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等向公众宣布正式成立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旨在建立对外一站式综合服务群众、对内事务性工作集约处理的新模式,加强诉前矛盾有效分流。

诉讼服务中心的职能包括:一是诉讼服务信息化。建立案件运转流程的大厅网络查询系统;研发送达、通知的短信平台。二是诉讼服务专岗化。新设总导诉台,重设大厅窗口,明确分工,一目了然。对外,承担导诉到访、诉讼指导、材料收转、案件查询、约见法官、判后答疑、信访接待、公示催告、支付令、诉前保全、执行催告、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及便民服务、缴费退费,及立案审查共12项职能。三是事务性工作集约化。对内,中心统一负责材料送达、财产保全,评估、拍卖、鉴定,审限监督管理、档案管理及运用、技术保障5项职能。现有人员20名,有1个大堂(设总导诉台)、1个大厅(设9个窗口),7个办公室。

诉调对接中心的职能包括:一是依托陈辽敏法官网上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询、网络调解;二是将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商事调解组织、社区等引入诉前调解;三是建立轮训制度,法官对诉前调解人员进行培训。现有法官3名、人民调解员3名(常驻)、特邀调解员56名、心理咨询师8名(轮值),有6个办公室。

第二篇:西湖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基本情况介绍

西湖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基本情况介绍

诉调对接中心是西湖法院承担矛盾纠纷分流和督办重要职能的全新机构,旨在通过内合自身资源、外联多方力量,主动参与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建立健全。

诉调对接中心(陈辽敏法官网上工作室)下设两个工作室,即诉前调解工作室、诉调对接工作室,通过构建“一中心两工作室”运转模式,完成“诉”与“调”网上网下无缝对接,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向前推移、向下延伸,以立体、多元、高效的运行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多层次、多渠道化解。

一、诉前调解工作室

诉前调解工作室由西湖区司法局驻法院的人民调解员以及特邀调解员组成,主要承担引调案件的调解工作。

对适合立案前调解或其他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处理的矛盾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引导至至区司法局驻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先行调解或者指定给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我们还将心理咨询师引入诉前调解,与古荡街道合作,邀请其下属社团杭州心聆护航心理协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入驻法院,每周一、周四下午固定坐诊。4月11日,心理咨询师第一天上岗,就与法官、人民调解员一同参与了一起离婚案件的诉前调解。该案中夫妻双方均系80后,结婚不到两年,孩子也才三个半月大,在倾听完夫妻双方的陈述后,三方合力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将当事人的情绪化冲动降到最低,并积极引导当事人修复或重建婚姻家庭关系,终于打开了双方与婆婆、丈母娘的心结,各方均表示回去反省在婚姻中的心态。

二、诉调对接工作室 诉调对接工作室主要承担纠纷分流的工作职能,对不同纠纷类型加以甄别,实现纠纷的对外分流,从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纠纷。

1、分流至行政机关

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发的诉讼,涉及企业转制、征地拆迁等群体性纠纷,涉及政治性、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性调整、公益性诉讼等法院无力单独化解或者由政府统筹处臵更为妥当的案件,由诉调对接中心商区委办、区政府办、区政府法制办后分流到相应的机关,并协同就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化解方式、处臵时机进行沟通、协调和研究,为引导化解寻找出路。

2、分流至区大调解中心

法院不予受理的纠纷、部分在基层组织化解更便民的纠纷以及部分适合街道司法所等组织调解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与区大调解中心进行对接分流。

3、分流至行业协会

对于专业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根据纠纷类型相应分流至中国互联网协会、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杭州市房产中介协会、杭州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等行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4、分流至商事调解组织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商事纠纷,以及可以由商会、贸易促进委员会等商事机构调解的商事纠纷,诉调对接中心本着妥善化解的原则,将该类案件分流至相关商事调解组织。

5、分流至社区等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

除分流到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外,由社区等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更适合处理的纠纷,法院本着自愿、合法的原则,予以妥善分流。例如相邻关系和物业服务合同等纠纷可以分流至当地社区进行调处。

6、分流至合适的企业

对于批量的、涉众的以及重大、疑难、复杂的涉及大型企业的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将该类案件分流至合适的企业进行调处。

三、诉调对接中心(陈辽敏网上工作室)

陈辽敏法官网上调解工作室于2011年9月正式开通,是集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网上预约开庭或调解、网上咨询、网络在线调解等职能为一体的网站式便民诉讼工作室。目前网上职能主要是以下六项:留言咨询、网络调解和指导、法律建议、培训指导、滚动轮训、经验推广。2012年,陈辽敏法官网上调解工作室融入西湖区“六网一平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起诉与非诉化解矛盾工作平台,致力于实现司法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陈辽敏法官服务网的调解功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案件通过网上调解,当事人不需要进法院就能将矛盾消化在源头。例如,有一天,我们网上工作室收到江西鄱阳严某的求助,他的父亲是一位在杭务工人员,受雇于西湖区的邵某从事铝合金门窗安装。在帮助房东安装车库上的阳光工棚时,不慎从两米多高的棚子摔落下来,成了植物人。严某家属跑到雇主家里闹,到房东家里闹,甚至跑到房东家属机关单位闹。严某刚大学毕业的儿子抱着一线希望在“网上工作室”发出求助:人命关天呀,我家该借的钱都借了,请陈法官帮我们呀!凌晨发出的求助,早上9点我们立即做了回复,“我们会关注这件事,……我们会尽力处理。”网上工作室马上安排人民调解员王大姐、特邀调解员曹律师齐上阵。人民调解员从人情世故的角度,特邀调解员从心理疏导的角度,法官从法律规范的角度,从三方面对面沟通,到三方背靠背调解,从三方责任分担,到最终医疗费用总额确定,十几个来回,受害人家属急得哭呀,闹呀,还躺在地上打滚儿。这样的调解持续了二十几天,终于出现曙光。那天的调解到了晚上七点多,最终促成调解方案,三方分担赔偿额125万元。就这样一起重大、疑难的损害赔偿纠纷在立案前就调解解决了,就这样三方当事人的怒气消了,怨气化了,网上的求助变成网下感激、感动的泪水。

诉调对接中心是我院服务大局、深化综治工作的“新抓手”,是保障民生、维护民利的“新路径”,是提高审判质量、提升司法效能的“新举措”。诉调对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调解主体和调解方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促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更加便捷、灵活、高效,最终实现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第三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稳步推进法院司法改革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稳步推进法院司法改革

光山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李辉

今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是人民法院建院6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在这个特殊时期,回顾历史,深化认识,进一步强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稳步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把握人民法院的人民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它的确立、建设和发展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动员了全国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开幕,历时10天的大会最后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3年下半年起,中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对长期饱受封建专制压迫、从未真正行使过选举权的老百姓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经过一年多的普选,在21万多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逐级召开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共选出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9月20日,出席大会的代表经投票表决,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新中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此后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大代表选举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到2012年,全国县乡两级人大进行了选举法修改后的首次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翻开崭新一页,这种在普选基础上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 家机关,建立起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国家体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力归属于人民。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从本质上说,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只是一种受托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人民法院根据人民的委托行使司法权,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倾听人民声音,接受人民监督,维护人民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在法院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走出一条“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和谐司法新路子。法院干警更要从思想上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靠谁执法”的问题,在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等各个环节上真正体现人民法院人民性的本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和变化,人民法院也在积极推进自身司法体制改革,但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人民法院的人民性不会改变,人民法院的各项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不动摇,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不转变,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人民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推进法院司法改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推进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切实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意愿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政权体系,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为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确立规范的政权架构,保证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代表则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共同追求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价值目标。

人民法院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把实现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众所周知,人民法院司法服务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说,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与日俱增,人民法院也应当随时而动,与时俱进,切实深化司法改革,并始终以维护 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为重点,将司法改革的落脚点放在让人民群众满意之上,不断将人民法院司法服务工作推向新高潮。因此,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过程,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展现人民意愿的基础。人民法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二者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立法者与执法者、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承继人民群众让渡的当家作主的权力,对立法与司法的统一性实施评判,确保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司法工作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忠于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和归宿而制定的法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对法院改革的监督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民司法的核心价值,可以说司法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关键也在于公正司法的水平和效果。但司法所维护的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主观性、政治性、历史性和阶级性,这一点不可忽视。如何让我们维护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民满意的“公平正义”?笔者认 为,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觉主动接受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争取人大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把司法活动置于人大合法规范有效的监督之下,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认同,才能促进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提升司法公信。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同政府、法院、检察院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和改进,它既可以使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以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依靠,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又可以把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避免重大失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推动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是人民法院履行宪法法律职责、搞好审判工作、深化司法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工作、旁听个案审判、听取法院工作汇报,既是人大监督形式的创新,更是法院与人大代表联络感情的桥梁,对促进法院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光山法院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工作总目标,牢固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帮助”的理念,建立代表联络制度,设立了人大代表之家,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指导案件审理、见证执行,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对代表的建议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落实。这些工作实践强有力地证明了在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保证了法院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改革措施始终沿着人民群众满意的正确方向,也让代表们更加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各项工作,为法院的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开创法院司法改革新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石,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惟一途径。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人民法院承担着把法治的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结合起来的艰难使命。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不仅要求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保护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权利;不仅要求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还期待对司法活动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不仅要求司法程序严谨公正,还期待高效便捷;不仅要求司法恪守中立,还期待司法贴近群众生活;不仅要求依法裁判,还期待“案结事了”。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法院的司法能力与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严格公正文明司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司法体制、保障机制与日益繁重复杂的司法任务还不相适应。司法者每天面对的是理想的法律与现实的生活,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体察、对人情的洞明、对不公平的矫正、对社会乱麻的清理,无不折射着公正司法的艰辛与困顿。

虽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司法制度逐步完善,但是,法律文化和理念以巨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社会的法律心理、公众的法律信仰和国家的法治进程。近年来,人大坚持“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帮助人民法院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人民法院事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人民法院的改革发展描绘了绚丽的蓝图,人民法院更是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依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实现法院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一过程必然会充满艰难险阻,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期待改进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队伍结构不优、工作作风不佳、司法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从严治院、管理兴院、科技强院、公信立院”的良好格局,着力解决制约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 的新局面。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能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法院具有永恒的人民性,她的一切审判执行活动都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法院才能顺利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注入强大的司法正能量。

第四篇:打造司法“软实力” 推进基层法院建设

打造司法“软实力” 推进基层法院建设

余剑锋

--------------------

履行审判和执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着人民法院的“硬功夫”,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司法“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事关全局和长远,必须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抓实抓牢,才能打造出一支真正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队伍。目前,人民法院要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人民法官为人民”及“群众观点大讨论”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平台,领会其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把“七一”讲话精神落实到法院各项具体工作中,有力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重在贯彻落实。只有将讲话精神融入司法实践中,化为行动的指南,才能推动司法进入高水平建设阶段。法院文化对法院建设的推动作用是现实的,不仅可以提升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法院、法庭、法官的良好形象,让法官懂得尊重当事人和怎样尊重当事人,也使当事人理解法院,有利于案件的判决、调解,提升司法公信力。打造司法“软实力”,推进基层法院建设,必须做好以下五方面的文章: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法院正确政治方向和长远发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六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才有逐步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才有人民法院工作的全面发展。应该清醒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灵魂,有真切实在的内容和要求。要组织全院干警认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使全体干警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保证党的政策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司法机关得到贯彻落实,保障国家法律得到正确统一实施,保证对执法办案等业务工作实行有效领导。要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及时主动向党委报告工作中的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审判工作中得到正确执行。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法院党建工作,以党建促审判。按照“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做到“一个支部一杆旗”、“一个党员一盏灯”,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荥阳法院要求全院党员时刻牢记入党誓词,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持最高法院提出的“五个严禁”及河南省高院提出的“十条禁令”和“五除”要求,进一步加强法院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建工作促进和保障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三是要坚持服务大局,维护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职责,始终以保障和服务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审

判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大格局,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和规范绩效管理工作,是推动法院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工作服务大局水平的重要举措。荥阳法院注重借鉴并运用新理念指导和规范法院各项工作。坚持外在管理和内在管理并重、外在强制与内在引导结合,加强法院规范化管理,强化法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绩效管理工作激发干部活力、推进工作落实、提升服务水平。

2007年荥阳法院就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干警个人业绩档案,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排队,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评先评优、记功表彰、晋职晋级挂钩,激发每名干警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实施以来,先后有23名干警因绩效考核成绩突出被提拔。以审判流程管理为平台,落实审限跟踪警示、超审限案件通报、案件质量评查等制度、法官谈话诫勉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审理制度、人民陪审团制度,将法官业绩考评、审判执行质量监控、违法违纪督查有机衔接,积极构建法官业绩考评与岗位目标考核相联系的工作体系。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队伍素质。要定期对法官进行专业业务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业务技能竞赛,使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年轻法官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激发法院队伍活力,提高法院各项工作质效。

坚持以人为本,联系实际,遵循贴近审判、贴近法官、贴近基层的要求,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先进文化熏陶人、高尚精神鼓舞人,在荥阳市法院有着生动的实践。近年来,荥阳法院确立了“尚法致公、慎权惟民”法院精神和“博学、善思、慎行”院风,按照“廉政净院、制度治院、文化建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的辐射和约束功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风正、精进、团结、和谐”的法院团队,有力地推动了法院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连续14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等荣誉。

荥阳法院结合实际和职业特点,汇聚全院干警智慧,围绕荥阳的“荥”字,创意、设计出了荥阳法院院标,院标体现出了法平如水及公开、公平、公正司法精神,时刻激励全体干警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通过精心组织“学习日”、“读书月”、推广普通话活动,不定期开展优秀案例评比、优秀裁判文书评选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各种专题讲座等,推动学习型法院建设。积极开展大调研、大培训,塑造学习型、专家型法官。

五是要坚持司法为民,实现社会和谐。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性是法院的根本属性。要持续深入地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人民法官为人民”,“群众观点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全院法官始终牢记“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及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需要放在第一位,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自觉把维护好、实现好、保护好群众利益贯穿于法院工作全过程。

荥阳法院通过建立案件流程管理和同步跟踪监督系统、发改案件的讲评和案件评查制度,对案件实行精细化监督管理,使干警的精力和心思都凝聚到提高案件审判执行质量上,在全

院形成案件质量和效率至上的氛围。近年来审限内结案率都达到98%以上,发改案件在1%。以下,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通过开展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案件的旁听庭审和监督执行,选取群众广泛关注且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案件进行同步庭审直播,积极实施司法救助,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工作等活动,让老百姓切身感到“司法为民”的温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人民法院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更应当有所作为。如今,法院文化已深入到荥阳法院每名干警的内心,化为他们埋头苦干、奋发向上的原动力,通过法院文化的熏陶,每名法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都逐年增强。近三年来,全国各地市法院领导陆续到荥阳法院参观文化建设400余人次,都对该院的廉政文化及法律环境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法院在打造司法“软实力”的过程中,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也获得较大的提升。

(作者系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院长)

第五篇:上海法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的30条意见

上海法院着力推进司法公开的实施意见

(经高院党组2011年第1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认真贯彻落实审判公开的法律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的要求,更好地贯彻“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立公信,以公信树权威,根据上海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1、加强司法公开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迫切需要。要完善司法公开工作制度,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新要求、新期待。

2、坚持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基本原则,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职责,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公开范围、时限、事项和形式,向社会公开一切依法应当公开、能够公开、可以公开的内容,努力提高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司法公信力。

3、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法院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司法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司法公开各项工作,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落实、牵头协调司法公开具体事务,建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长效工作机制。

4、通过公告牌、电子触摸屏、多媒体视频和法院网站等载体和发放《诉讼须知》等形式,依法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1立案流程、诉讼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的程序和条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案件审判、诉讼风险提示,以及可供选择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等内容。

5、完善立案接待窗口导诉、立案、查询、调解、司法救助、接访、判后答疑、司法辅助工作管理、诉讼事务办理、法律咨询等功能。

6、发挥“在线诉讼服务平台”材料收转、网上立案、文书送达、联系法官、办案进度查询等功能,进一步加强面对社会公众的“一站式”在线诉讼服务系统的建设。

7、财务审计、工程审价、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拍卖等司法委托工作,按照统一管理、集中委托的原则,建立机构名册、电脑配对随机确定机构,公开机构工作过程,机构考核等信息。通过规范的程序、公开的操作,确保公平公正。

8、依法充分保护当事人诉权,及时将案件受理审查情况告知当事人,并将相关法律文书依法送达当事人。

9、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审理,并通过公告牌、法院网站等载体及时公告庭审案件的案号、案由、合议庭成员等信息。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依法公开宣告判决。

10、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允许当事人的亲属、媒体记者和公众旁听。因审判场所等客观因素所限,可以发放旁听证安排旁听,有条件的法院可以通过庭审视频等方式满足媒体和公众了解庭审实况的需要。

11、所有证据依法在法庭上公开质证,能当庭认证的,应当庭认证,未经公开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裁判认定事实的依据;除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外,均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

12、对庭审活动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以记录和固定庭审活动,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推行庭审直播、录播,实现庭审活动公开透明。推进远程审判、巡回审判,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

13、公开独任审判员、合议庭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姓名、职务的基本情况,依法保障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

14、案件由简易程序审理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将审理程序转换的情况及时告知当事人;案件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审结,需要延长审限的,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当事人;依法中止诉讼的,将有关法律文书及时送达当事人。

15、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监督审判活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加强和规范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和合议工作。

16、通过法院网站等载体依法向社会公开执行案件的立案标准、执行依据、执行风险、执行规范、执行程序等有关执行的信息。

17、完善执行案件信息查询系统,依法向当事人公开案件当事人情况、被执行财产信息、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书、执行中止情况和理由、结案信息、以及需进行执行听证的信息等。

18、及时将执行中的重大进展通知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重大执行措施后,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双方当事人。及时告知当事人执行款项的收取发放、执行标的物的保管、评估、拍卖、变卖中的重点环节和重要事项。

19、对执行程序中的案外人异议、不予执行的申请,和其他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多个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中止或终结执行的申请,以及法院认为有必要听证的重大事项,均公开听证。

20、对开庭审理程序之外的涉及当事人或者案外人重大权益的案件,或涉及人数较多、群众反映较强烈、争议较大的申请再审等案件实行听证的,除依法不公开的外均公开进行,并参照庭审公开的有关规定,公告听证事由、时间地点、听证人员及听证参加人的权利义务等,旁听听证的程序参照旁听庭审的程序。

21、对侵权损害后果争议较大、赔偿方式或赔偿数额分歧较大、社会各界关注的,以及当事人要求、法院认为有必要举行听证的司法赔偿案件,均公开听证。

22、对职务犯罪案件和危害国家安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人民法院认为有较大社会影响等案件的被告人,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领导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主犯进行减刑、假释时,均公开听证。

23、裁判文书要充分表述当事人的诉辩意见、证据的采信理由、事实的认定、适用法律的推理与解释过程。实行裁判文书附录法律条文,方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更加直观地理解判决的理由和依据。

24、在法院网站设立专门的裁判文书公开栏目,除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不予上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外,按照有关规定将审理各类案件公开宣告的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上网公布的文书数量、质量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25、实行诉讼档案公开查询制度,方便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按照有关规定查阅和复印相关卷宗档案。推进诉讼档案电子化,完善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远程异地查阅电子诉讼档案的服务平台。

26、在法院网站或其他信息公开平台公布法院基本情况、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审判业务部门审判职能等基本情况。公开非涉密的审判工作情况、规范性文件、审判指导意见、重要研究成果等。

27、在调研制定重要的审判指导性文件、规范性意见时,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法律专家的意见,必要时还要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加大与民意沟通的力度。

28、选编可资参考借鉴的各类案例,充实法院网站的案例信息库,供公众参阅;编撰并公开出版《法官智库丛书》、《法院案例精选》等著作,进一步提升法院与民意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29、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与媒体及其主管部门固定的沟通联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座谈会或研讨会,及时发布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30、设立有组织、有引导、有宣讲的法院“公众开放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法院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向

青少年开放;办好“法院微博”,增强法院与社会公众的“网上互动”。

31、充分听取、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特邀监督员、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对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工作。

32、建立司法公开考核评价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定期组织专项检查,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通报检查结果。

33、建立责任追究和举报投诉机制。对违反司法公开相关规定,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后果的,进行查处。设立投诉电话、举报投诉信箱,由各级法院监察室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核查并反馈结果。

34、根据本意见需公开的信息应及时、全面、完整地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法律禁止公开的除外。

35、本意见由市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湖法院成立两中心推进司法便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