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议论文“五段三论式”写作模式初探
高考议论文“五段三论式” 写作模式初探
殷喜来
【摘 要】写高考议论文,应当熟悉几种议论文模式,供考场写作时借鉴参照。“‘五段三论’,主论‘三分’”是写作规范议论文的一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高考议论文 写作模式 写作要诀
眼中有样,写作不慌;心中有型,写作就赢。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借鉴和模仿比较成熟的作文范型,是重要的写作方法,也是创新作文的基础。因此,写高考议论文,应当熟悉几种议论文模式,供考场写作时借鉴参照。“‘五段三论’,主论‘三分’”是写作规范议论文的一种基本模式。
[范例展示]
熟悉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人对未知具有天生的恐惧,随着对未知事物熟悉程度的加深,恐惧会逐渐下降。熟悉,让人感到安全。
[概述生活常识或生活现象,以引出论题或论点。]但是,熟悉往往也预示着危险。
[反向立意,确立中心论点。]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失去警惕。小时候喜欢游泳,自恃水性还不错。但是家人从来不准我私自下河游泳,说“淹死的都是
会水的”。我不以为然。有一次去虹口,来到河边玩水,我自恃水性好,熟悉,便想下河一试。没想到刚一下水,就发现河中看似平静的水面下竟湍急异常,一不留神就被冲倒了,转眼就被冲走十多米。所幸在河道拐弯处被一位游客拉上来才没葬身江底。上岸后,惊魂甫定的我想起家人的话,一阵彻骨的寒意袭上心头。熟悉,让人失去警惕,陷于危险的境地。
[从“为什么”的角度,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按照完全段的要求展开论述:分论点+自身经历+结论。]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失去冷静。前秦国主苻坚在建国之时,与前凉、前燕等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一生可谓戎马倥偬,并最终取得胜利。当全国只剩下偏安一隅的东晋未统一时,他以为自己久娴战阵,对征战之事无比熟悉,便不顾东晋君臣团结的事实,不听自己群臣的谏诤,执意发动对晋作战。在战争中,又自以为勇猛过人,恃勇轻进,不等后方几十万军队集结就率领先锋八万余人进逼淝水,结果大败而还。熟悉,让人失去冷静,最终导致失败。
[确立分论点二,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历史故事展开论述。]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陷入思维定式。物理学家泊松主要研究光的本质,支持“粒子说”。他做了各种各样的光学实验无数次,自以为已熟悉所有的试验结果。当青年科学家菲涅耳提出验证光的波动性的一种方法时,泊松通过计算表明光在通过圆形障碍物时会在阴影中心出现亮斑,他立刻想到自己曾做过的实验没有亮斑出现,于是撰文对菲涅耳大加嘲笑,认为其理论荒谬。但是菲涅耳在竞赛的关
键时刻,通过最新的观察手段观察到了那个亮斑,证实泊松错误!最终竞赛以“波动说”胜利而告终,而那个亮斑被人们称为“泊松亮斑”,以此嘲笑泊松的自负。熟悉,让人陷入思维定式,不能发现真理。
[确立分论点三,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科学研究故事展开论述。]当我们在感受着熟悉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和方便时,同时也要想想,这些“熟悉”有没有让我们失去警惕,有没有让我们失去冷静,有没有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结论段总结上文论述,向人们提出告诫,照应开头部分的中心论点。]
[评点剖析]这篇作文有三个亮点。一是观点新。“熟悉是一种危险”,立意角度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二是思路明。三个分论点紧扣中心,思路清楚,主旨突出。三是材料新。三个材料分别取自生活、历史、科学,具有典型性。我们把这样的议论文归结为“‘五段三论’,主论‘三分’”或者叫“五段三论+1式”。“五段”就是文章写足五段(也可超过五段,但仍为五部分);“三论”既指全文分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又指本论部分主要论述段分立三个分论点,每一个分论点展开论述分起始、展开和终结三部分。本论部分的这一特点又称为“主论三分法”。“+1”指主体三论之后还可以加一个“当然”段。“五段三论式”要点如下:
首段:引论,针对生活现象、作文材料,引出论题或论点;或者针对论题,在介绍论题含义的基础上引出论点。这里,生活现象与作文材料概述要简练,突出要点。同时,概述生活现象、材料,要有过渡句,然后再引
出论点。过渡一般有三个方向:对概述材料的分析肯定,正面引出论点;对概述材料的分析否定,从反面引出论点;对材料分析后换一个角度引出新的观点。
中间三段:本论,全文的论述主体。首先围绕中心论点确立几个分论点,一般是三个分论点。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分解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构成总分关系;二是多层次、多侧面设计问题,使中心论点具体化、立体化,一般从概念内涵、条件、原因的角度设问,或通过假设设问;三是逐层深入设计问题,或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来确定分论点,或从时间先后或依人的认识过程来确定分论点。
确立了分论点,以分论点引领主论的每一段。每一段应包括三个论述层次:起始部分,摆出本段分论点(也可以是某一角度的论题),称为“段首中心句”;展开部分,围绕中心句提供事例论据或道理论据;终结部分,对论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三部分的论述段,我们称之为“完全段”。
“当然”段:以“当然”领起,或者论述论点的另一方面,或者辨析表面相似概念内涵的区别,使全文论述显得辩证。这一段可有可无,看中心论点和论述而定;文字要简短,两三句话即可。
结尾段:结论,或总结上文,突出中心论点;或提出希望,给人启发、鼓励;或发出号召,抒发感叹,感染读者。
这一模式的本论三段可灵活运用,一是三段内容上可以并列,可以递进,也可以正反对照;二是三段的前两段尽量运用完全段,按“起始、展开、终结”来写,后一段可以议论分析或概括举例,写成不完全段。“五段三论”模式结构:
引论段:或开门见山解释概念,提出论点;或概述现象、事实,引出论题;或引述前人观点、别人看法、材料观点要点,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论述段1:分论点1+论述(因果或事例)+结论(完全段,正面)论述段2:分论点2+论述(名言加列举)+结论(完全段,正面)
论述段3:分论点3+论述(事例加分析)(可以不完全段,可以反面)(“当然”段:针对论点,从另一方面说,简要进行辩证论述。)结论段:或总结上文,突出中心论点;或指出希望,给人启发、鼓励;或发出号召,抒发感叹,感染读者。引论段要精彩,结尾段要有力。如果引论段及论点包含两方面观点,论述段1与论述段2是相对照的两部分,可以省略论述段3。
“五段三论”议论文写作中要特别重视三点:
①论点包括分论点正确鲜明:具有针对性,表明自己对现象与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论题的判断或推断。分论点指向中心论点。②论据典型:观点与材料一致,有说服力。
③议论突出:在论点表述、论据叙述和论据分析表达三个方面都要体现出议论的意味。
第二篇: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三)对照式结构
议论文写作
(三)对照式结构
一、规范的对照式议论文模式
对照式,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一种结构模式。1、引论(提出论点)2、正面提出论点正面叙例和议例3、正面小结、4、反面提出论点反面叙例和议例5、反面小结
6、结论(总结全文)
★★优秀范文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从反面分析、论证)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点评: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来,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大肆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惨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行文中,作者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充分利用教材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另外,文章标题将话题反弹琵琶,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照现实,说明严肃又不乏诗意叙述,用比喻、引用、排比、反问,使文章文采斐然。
勿为情所障目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数百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辜所铸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的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为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点评:材料丰富,用材有方,信息密集:周幽王为情戏诸侯,李隆基因情危社稷,楚怀王信亲疏屈平,宋高宗听谗害岳飞等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认情弃理的危害;林觉民别妻赴难为正义,毛泽东送子参军抗美帝,彭德怀为公不徇私等论据,昭示了伟大人物正确的情理观。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勿为情障目的中心论点。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
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的反思,不停的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点评: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论据鲜活,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正反对比,论证充分;灵活引用,恰到好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从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论述,虽然口子开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颖、恰当、充实,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颇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分析中肯,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全文展现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较厚的语文功底,虽然文章中有个别句子在表达上还不是很恰当,但瑕不掩瑜。
第三篇:议论文写作模式
议论文写作模式
破帽遮颜
第一部分:
(一)提出论点:(观点宜鲜明简洁)
第二部分:
(二)证明论点:
(1)理论论证:
正面理论论证:用“如果„„那么„„”句式。
反面理论论证:用“如果不„„那么„„”句式。
引用名人名言论证:(与上文用“正如”联结)
(2)事实论证:
正面事实论证:
反面事实论证:
第三部分:
(三)结论:(重申论点)
说明:(1)关于题目。议论文命题有两种,一种是就用简洁的论点做题目,一种是用议论文的议论范围做题目,格式如:《谈xxxx.》《《论xxx》》《说xxxx》。
(2)关于论点。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首先要提炼一个论点,论点的提出宜醒目,简洁,鲜明。论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是大忌。阅卷老师不能快速找到论点更是吃亏。
(3)关于理论论证。理论论证宜用“如果„„那么„„”句式,即:如果按论点所说去做,会产生怎样的好处、结果。反之,如果不按论点所说去做,会产生怎样的坏处、恶果。然后用名人名言加以佐证,中间用“正如”联结。这样既有正面的理论论证,又有反面的理论论证;既有自己的说理,又有名人的论述。这样的论述谁能说不充分呢?
(4)关于事实论证。正面的事实论证和反面的事实论证宜各选两个事例,最好是兼顾古今,兼顾中外。这样给阅卷老师一个积累厚实、涉猎广泛的印象,何愁不给一个好成绩呢?
(5)关于结论。结论最好是把论点重写一遍,这样叫“首尾照应”。也可提出怎样按论点去做,发出号召,只是弄不好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6)温馨提示:这个议论文写作模式就像一个人的骨架。骨架有了,文章就成型了,即所谓“鞋大鞋小不走样”。所以考生一定要了然于心。也许有学生会说:文章应该像一个骨架支撑下有血有肉的人才成。甭急,支撑好“骨架”填充上“血肉”文章就活灵活现、神采飞扬了。议论文的“血肉”是什么?就是古今中外的各种事例和名人名言。这些事例和名言靠平时积累,也可速成,买一本“议论文论据大全”和“名人名言”之类的书,然后集中时间记忆或背诵即可。待到考试时,选择适合论点的事例和名言填在文章框架中,保你得到百分之九十的作文分数。
专题二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训练目的】
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六步式
1、点:点明中心论点
2、正:正面举例论述
3、反:反面举例论述
4、深:深入开掘
5、联:联系现实
6、总:总收全文
具体解释如下:
点:是引论部分,要求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说应是正面的,一个简而明的判断句。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意义重大,有经验的阅卷人往往一看开头就能判定你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是否过关,在语言上的工夫如何。
正:正反深联四步是本论部分。正反举例最好各举一例,从正反两方面直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但决不要堆砌例子以充字数。选例要典型,叙例要简明,议例要深刻,一两句就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深: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是就议论的对象进行深入的开掘,可以揭实质,挖根源,讲意义,论危害,进行辨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章分析质量的高低。
联:这是深的进一步具体的深化,特别强调,如果能联系的话,首先应紧密联系时代这个最大的现实,即使是联系个人的生活、思想、学习的实际,也不能脱离时代这样一个根本现实的制约和影响。一般说,这样联系写出的文章立足点高,时代感强,才更有意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有关的大政方针,敏锐地感知社会潮流、时代气息、人际关系等等具体的社会生活内容,否则就无法准确地联系现实。
总:是总收全文,这是结论部分。是针对中心论点回答怎么办的,可简单概括,注意与开头的呼应,不要变成中心论点的重复。
注意:我们说的六步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正反举例论述,不一定先正反,也不一定以正为主,先反后正可以,以反为主也可以,或只反不正,只正不反都是可以的。深联也如是,先联后深或深联合一,都未尝不可。字数的限制在开始训练时不妨严一些,熟练了,掌握了写议论文的要领以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议论文其它的谋篇布局方式将在后续练习训练进一步指导、落实。
【例文】
“逆境”与成才
正如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点)
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代就被流放;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予他们的是
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正)
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忍受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反)
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本身。对于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阻力,我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该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应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深)
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与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联)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几乎还没什么机会经受一些大风大浪,往往缺乏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在一些小的困难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总)
……
第四篇:“五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五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何谓递进式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提高科学素养、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即通过提倡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步骤,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并无高深玄妙之意。”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2.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 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四、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差异是教学中一个永存的话题,没有差异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没有差异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中既能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又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因人施教,但我们可以尝试因层施教,因此我们提出了“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
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所区别,不断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冲刺。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凸显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科学主体分层
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坚持以“生”定教,在课堂上兼顾每一位学生。学生分层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意志和态度。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看起始或终结,更要看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但要看眼前,还要看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但要看显性的进步,更要注重隐性的发展。对照以上分层依据把学生分为:A层(优),学生学习能力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一般占30%;B层(中),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成绩有偏差,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具有可发掘潜力;一般占60%;C层(差),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能力较弱,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一般占10%。以上的分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
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并经常加以调整。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隐性操作,可以减轻某些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标签效应”,同时也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二、课前充分预设形成分层教学预案
在课中实施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就必须在课前对本节课进行充分预设,并形成完整教学预案,这一节分层递进式教学课才能相对地定型。
1、教学目标分层: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更需要教师确立明晰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分层递进式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量身制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譬如:知识和技能,要求C层和B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了解,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而要求A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能识别它,而且能掌握它的规律。以一年级上册《长短》为例:C层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学会最简单的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观察,并能简单的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B层学习目标:1)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A层学习目标:1)充分感知物体的长短,掌握多种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及与同伴进行有序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分层不是指教师任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选、改编。而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在相同的情况下,针对A层学生教师为其提供一些与本节课配套但又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而B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对C层学生以基础过关,查缺补漏,着重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
3、形成完整的分层教学预案
在学生分层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致力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预案,这样才能做到课前心中有底,课中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生成进行及时把握和调整。
三、课中分层引领满足个性化学习
“分层递进式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共同需求,又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又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应该分层分步递进进行。
1、分层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活动中。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成为探索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师要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相应的引导他们投入到各层次的数学知识活动中,捕捉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譬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游戏: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A层学生与C层学生搭配,B层学生与B层学生搭配,活动时请C层学生手拿物体,由A层学生闭上眼睛先摸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C层学生裁判对还是错。这样设计对与C层学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对于A层学生来说,摸物猜形状是比较有挑战的,学生兴趣极高,又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中时,不管在哪个环节,都应考虑学生的层次性,把他们放到相应的位置,他们才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
2、课堂问题分层设计、分层解决。在分层递进式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解决。①问题设计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它需要解决什么?由谁来解决?在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譬如在新知引入时,一般以C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问题由易到难。而在实践探究中或拓展练习中的一些较难的问题则由B层学生或A层学生解决,有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帮助C层学生互相讨论,进行一帮一的或二帮一的学习。②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的学习点和知识的联系点。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处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接近学生的学习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课堂练习分层设计。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内容,可从要求上分层也可从数量上分层,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课堂练习也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的练习并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之,练习的设计应在不同层次学生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四、实施差异评价创设和谐学习氛围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评价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评价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的。
分层评价的特性在于:1)差异性:分层评价对于各层次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更多地考察各层次学生是否达到本层预设目标及发展情况。这种有差异的分层评价更科学、更合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打下基础。2)及时性: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在探究、讨论、练习等个方面都要及时评价。教师要热情的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向前推进的学生加以鼓励。3)激励性: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因此评价应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A、B层学生多使用竞争性评价,并结合指正性评价,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前提,但有个“度”。评价时既给学生成功的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继续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对于C层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不向困难低头。
分层评价的方式有:1)课堂观察语言评价。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探究交流和练习时,教师对于他们的表现都要恰当的给予言语评价,从而给予鼓励和强化,或给予引导和指正。2)加分制周期评价。每天对组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加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一星期按累计得分情况分层奖五角星,并在各层选出本周表现最好、进步最大的学生成为数学星星,以示激励。3)阶段成长记录评价。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能只看到一个点,而应该将点连线,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历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阶段成长记录也是评价的一种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评价方式,但更多的是把上述的几种评价方式结合穿插使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既着眼于学生的当前发展,又关注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希望“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在课改的路上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
一、“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联系回顾(5分钟)
每节课前的5分钟,通过布置练习(以测试卷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由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通过了解情况,当场评价指正,帮助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学讨论(10分钟)
课前教师先列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导学方案的指引下,先独立自学,同时记下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继而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个别问题在组内互学之间解决,普遍的问题全组共同研讨解决。
(三)交流展示(15分钟)
在自学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展示方式多种多样:有板书讲解、口头阐述、头脑风暴、成果发布会、诗歌朗诵,现场辩论、艺术演唱、知识答辩等。
(四)质疑点拨(5分钟)
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和交流展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并引导学生自解疑难。点拨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关键,抓大放小,教师的点拨一定要 “适时”、“适量”、“适度”,要点的“精”、点的“透”、点的“活”。
(五)达标检测(5分钟)在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后,要求教师当场出示检测题,检测学习效果。这一环节包括练习与反思两个部分。练习,又包括课内和课外练习,学生将作业做在统一的“习题册或作业体”上,等自批(或互批)后,再在习题册的左或右边的空白处标记做错的题,然后将习题册上交老师,对做错的题进行“问题跟踪”即学生利用纠错本进行个人跟踪,组员间利用错题卷进行相互跟踪,老师利用问题跟踪册进行特定学生跟踪。反思,即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要将新学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联结成册,这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
以上环节的完成情况均通过“信息沟通牌”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
二、实施“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
学期初,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按成绩优差结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四个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按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依次编号,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信息资料员,纪律管理员,时间控制员等设立A、B、C、D编号,A、B为优等生,C为中等生,D为待优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对A、B生的目标要求,问题的难度要加大,对D层生的要求要降低难度,梯度培养,分类施教,进而使优等生吃好吃饱,待优生得到提高,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小组内协作互助,荣辱与共,相邻两个组间水平相当,相互竞争,彼此监督。小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各小组间同层次的学生要经常开展竞争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进步快。
(二)主要辅助策略
指导教学书(导学案):每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典型例题、中考考点、学习策略等为学生提供,学生在指导书的引领下进行课前与课内自学。
互批纠错本: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已错题、易错题进行摘录、剪贴,使学生对一些时间以来的学习作出必要的总结归纳,可以更好地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而智慧起来。实行“两用分离”(即习题本与纠错本分离),让学生利用纠错本盯住自己的问题成为可能,但错误因人而异,以小组与互帮对象为单位,学生之间互批纠错本,互相辅导,对再错的题目应相互督促,继续纠错,教师应每月抽查,对互批落实,负责的学生予以表扬。
师徒合作制:为激励优生,并以优生为资源带动弱生,在教学中,倡导“导生制”,即激励优生做教师的助手,在较大范围内对弱生进行个别指导,促使优生带动弱生发展,这些优生叫导生。
信息沟通牌:统一制作“三色牌”,发放给学生。学生学习进行中翻黄牌,完成学习任务翻绿牌,学习遇到困难时翻红牌。将“信息沟通牌” 翻绿牌后,则可进入“知者提速”环节。互帮展示板:为每小组配发一块100厘米×80厘米的小黑板,挂于小组的就近位置,重难点讨论时小组就在小黑板上进行,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利用小黑板将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与讲评。
问题跟踪卷:即请程度差异不大的两位学生互相交换纠错本,针对方一个阶段纠错本上已经完成的错题,互相出题考对方。老师监控错题卷的出题质量,并根据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纠错后对知识掌握的延时性。
(三)学生学习规范
1.工具准备:准备活页夹,对老师发放的“指导教学书”(或导学案)按日期排序进行装类,每位学生为每科准备一个文件袋,将每科的教材、练习本、纠错本及相关工具分类装好。
2.信息沟通牌(即“三色牌”)的使用:上课前将三色牌放于桌面的指定位置,统一用封面对着讲台,上课后按老师的要求翻颜色,训练翻牌的速度,对翻牌速度、三色牌保管等都应有明确的要求。
3.独立自学:按老师的要求与自己的能力做好堂前与堂内自学,自学要沉静,要独立思考,后续同学问的、互帮、聆听老师的点拨都应建立沉静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4.组内互帮: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切忌讨论与课堂无关的东西,组长除了要做好学习质量的评价,还要做好学习行为的评价。
班内展示与教师点拨:讲解与展示的同学要利用好“互帮展示板”,要起立规范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讲解要清晰大方,板演要快速美观。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静心倾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解,实在听不懂的问题进行标记,课后或自习课向同学或老师询问。
5.课堂练习:因人作业,功课把握不是很好的同学,应坚决放弃难题,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如果做得顺利,则会,做不了,标记。
6.知识联网:压缩,用简短的词概括当天的内容,做到第二天不看书也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7.两册分离:两册指的是习题册和纠错本,互批作业后,记录好错题的页码、题号,自习课或晚上在纠错本上重写,再不会的要做好标记。次日将纠错本交给组长批阅,有问题的留到小组互帮或问老师。当晚再重做一遍纠错题,很有代表性的最好做记录,这样盯住错题才能做到错过不再错,做过有把握。
8.知者先行:学得快的学生,课堂上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绝对不要坐着发呆,要充分利用好时间,往前学,只有见识更多,才会表现更好。9.自习课: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解决课堂中标记的当天遗留问题,不懂的可以问组内“导生”,也可以问老师,做好问题跟踪,一定要尽可能地不留当天疑问,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切忌老师讲课。
(四)检查促进
1.实行“抽查清”。“抽查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随机抽查不同小组同一个层次的学生。被抽组员过关,则代表全组所有组员过关;被抽组员不过关,则代表全组所有成员不过关。不过关的小组所有组员都要接受一定的“惩戒”。“抽查”对学生而言是随机,对教师而言是学情分层与管理的结合。
2.实现教学精细化
每个班级都有4名课代表,教师直接管理,4位课代表各有分工,课代表1负责收发作业,课代表2负责“执法”(与家长联系),课代表3负责记录竞争表现,课代表4负责计算评定竞争结果,每位课代表承包4个小组,管理4个小组长;组长管理小组内的组员,组员之间实行一对一的承包。
这就是“教师——课代表——小组长——小组——组员/组员”的树状管理网络,从教师到每个学生都是整个管理链条上的一环。
3.管理不仅要有“链条”,还要有制度。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是综合素质评定。表现好的或在竞争中胜出的,综合素质评定为A;表现不好的,或在竞争中负于对方的,综合素质评定为D。
4.还有竞争和抽查。就学生而言,存在三重竞争。一是小组内部同组不同号同学之间的竞争;二是不同小组同号学生之间的竞争;三是相邻小组之间的竞争。
(五)如何解决展示难
在新课堂模式中,学生展示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高下。因此,如何解决学生展示难,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须课。现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展示前。展示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按《课堂展示歌》中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擦拳,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为前提,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第一步,明确预习目标与方法。教师口头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对学习小组的预习任务进行分配,规定预习时间。第二步,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第三步,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作为教师,需要重点准备,展示形式,力求新颖多样,预设困难,追问的方式与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展示中。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课堂上,先对展示内容进行恰当分工,要求学生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代表性的问题,出错率高的问题,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重点进行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问题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为防止学生出现展示价值不高的问题,需要及时明确。学生提问时,要有自己的初步看法。集体讨论,组长把关,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组内解决不了的。
学生展示时,教师的指导可以以手势的形式呈现,可以以微笑的方式肯定,可以让其他学生随时小声提醒,也可以事先把展示时的注意点让学生详细地写在学习指南或小纸条上,让他随时进行自我调整。
学生展示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听众,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继续对学生进行指导。追问: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被指出时,或学生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点评:点评要及时、准确,就像点穴一样,话越少越淡精越好;拓展:当学生展示完毕时,教师可以故意改变题目条件等,追问学生:提出规律:归类形式专题,总结提出规律;评价、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表扬进步变化大的学生。
3.展示后。学生展示后,教师可以先让每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哪些环节很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提高,然后让小组内所有同学互评,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并让展示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在小组内重新展示一次,同时给他制定下一次展示的目标,并要求他要比这一次有进步。
师生要及时反思展示中的得与失,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课堂展示真正达到高效。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是因为自学不得法,不到位,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在预习环节指导到位,评价激励及时恰当同,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学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组搞各组的,教师只需要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新学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展赤。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学习时解决了,当然不再讲了。
小展示设有暴露问题怎么办?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把握困难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侯教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设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知识的生成。
浅谈“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
中的运用
目前,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好成绩,而对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以致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提出递进式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汽车维修专业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汽车维修人才。
一、“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预期目标
《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国内外不同品牌汽车维修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特点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递进式教学法是在充分考虑《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自身特点和目前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基础上提出的,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以使学生明确汽车维修“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为目的,培养理论够用、业务精熟的汽车维修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有实力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资格考试。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培养操作能力强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一教多证”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
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汽车维修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授理论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一些主要内容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关于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询资料、课余讨论,课后再总结;对于部分理论知识,采用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掌握,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分析能力。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方便后面的案例教学。
2、案例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一个企业的汽车维修过程为实例,贯穿接车到送走顾客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重点内容的消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汽车故障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如在讲授“故障分析”这部分内容时,相当多的学生对故障的查找方法不能全面把握,对书本上的做法有点不理解,认为书本知识是神圣的或是不正确的,其实,在现实的汽车维修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多向汽车驾驶员了解情况,多向同行求助,多看相关的汽车维修书籍。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又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在里面,那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因此,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能取得相当的效果。
3、模拟实训
利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设定仿真的汽车维修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顾客方、维修企业方、汽车维修工等各种角色,进行维修业务各环节的模拟操作。通过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熟悉汽车维修的过程和规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评价考核
鉴于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由此肯定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考证的合格率。
5、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
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第一,新学期开始后,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同时阐述本课程在学期的重点及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第二,课程教学结束后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三、“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对本课程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但在使用时需注意一些细节:理论讲授时,如果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案例分析时,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分析时注意关键知识点的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模拟实训,需要制定详细的实训考核办法,严格控制实训过程,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评定考核,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五段递进式”教学法。
第五篇:材料作文“邮差与鲜花”写作指导及“五段三论”式的变式
材料作文“邮差与鲜花”写作指导及“五段三论”式的变式范文
【材料】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审读材料】 这是一段叙述性材料,注意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邮差长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心情低落到极点,为改变这种境遇,他买野花种子播洒于路,结果收获了季季繁花(隐含结果:心情转变,快乐,幸福,充满了希望)。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荒凉——心情低落——播种——繁花——心情快乐。从中可以发现前后的对照变化:荒凉与繁花、心情低落与心情快乐,这种变化存在因果关系,心情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邮差播种了野花种子而收获了繁花,这种变化趋向于积极向上,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材料反映出的是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立意分析】
对材料深意的把握,必须从整体上感知,不能只截取片段或词句忽视前因后果。
1.从事件因果关系角度分析:
(1)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好的心态,创造美好(幸福、快乐)人生。
(2)播种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收获美(快乐、希望、幸福等)。
“播种”这一行为是心情(境)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正因为邮差的播种才能收获繁花。注意这里的播种与收获的事物必须是正面的能对人生起积极导向作用的.2.从因素的对照关系角度分析:
人生境遇不顺时(荒凉——心情低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改造生活、美化生活(播种野花——心情快乐)。
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生活没有情调,抱怨工作枯燥无味,与单位里的同事很难相处,容易被别人排挤、孤立;在家里有时被老人训斥,连个笑脸都不给,总觉得生活和自己过不去;抱怨没有好的身世背景,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好的运气;遇到困难挫折时,抱怨命运的不公等等。听到他们的抱怨时,同情之余,总觉得他(她)的人生光抱怨不行,消极等待不行,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设法改变这种种窘况。邮差孤独寂寞的走在荒路上近二十年,虽曾经心情低落,但他没有一味消沉,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当前境况的途径,播种野花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结果收获的是惬意的人生,工作、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3.从因素的比喻意义角度分析:
荒凉的路可比喻为:人生路上的逆境,包括挫折、困难、迷惑、苦闷、孤独等一切不顺。
野花(种子)可比喻为:希望(梦想)、快乐、理想(信念)、乐观等一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立意为:携着希望(快乐、理想等)走好人生之路,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人生的困境。
【辩证思考】 主旨的深层把握要力求从辩证角度分析,注意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二元关系:
1.环境(逆境与顺境、好的环境与坏的环境)与人生,侧重点在对待逆境的态度(邮差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时的态度)以及顺境的积极影响上(季季繁花对邮差心境及其今后工作生活的积极影响)。如果从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上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应强调人的主观积极作用。
2.心态与人生(心境与人生),侧重点在好的心态对人生(生活)的积极作用上。
3.改造生活于改变人生,侧重点在积极主动改造生活,对人生(生活)的积极意义上。
4.心动与行动,侧重点在心动(有改变境遇的欲望,机遇到来之时)要马上行动,采取措施上。
【立意误区】
1.断章取义,片面理解。
只看到“不断地撒下种子••••••开出了许多美的小花”的结果,没有分析其原因,揭示其深意,立意角度从“积累”、“量变到质变”、“注重点滴”、“坚持”等入手不当。
2.只看表层,不求深入。
有的认为,邮差走了二十多年的辛苦路,心情是越来越差,直到后来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去做,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于是,立意为凡事必须亲身实践,不能空想。材料并没有反映空想的问题,邮差只是起初没有找到改变境况的方法和途径,其实一直在寻求如何去做,偶然的机会经过花店时,有了灵感,问题也解决了。
3.不能驾驭材料内涵,抓不住中心词,理解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得与失、正确看待事物价值、奉献的人生最美、换个角度想问题、平凡的道路不凡的人生、认识自己、感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心去做、要善于发现美等等。以上立意中加点的词语都脱离了中心,或架空材料无中生有,或理解不到位表述不准确。
4.对关键因素“野花(种子)”的比喻意义理解模糊、不到位。
不少作文没有分析出“野花(种子)”的比喻意义,没有把握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不能从其比喻意义中揭示出中心,立意点没有突破要对人生境遇的一种积极改变,健康、昂扬的人生态度的指向体现不够明确。
例文欣赏:
点化荒凉成花海
一把野花种子,一点想要快乐的心情,竟然让飞扬着尘土的乡村道路成了花的海洋。生活中有多少荒凉的道路,稍稍用一点心去改造,我们将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概述材料)要善于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鲜明提出中心观点)
“改变你能改变的。”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许多时候困苦在你不设防的时候会不期而至,困难的克服需要假以时日,痛苦烦恼可以因我们的积极“点化”而成“花海”。记住你就是幸福的理由。我们要善于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论述一,为什么点化荒凉。阐释中心,深化观点)
善于寻找快乐,只需乐观豁达的心境,只有乐观积极才能给我们改造“荒凉”境遇的动力。(本段中心,观点鲜明,领起下文)因癌症去世的陆舆青在《死亡日记》里写到:不用隐讳我的病情,只是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这是何等乐观豁达,有了这份豁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必怨天尤人;有了这份乐观,他给自己找到了笑到最后的理由。(举例说明,例后阐释准确、充分)困苦不是永恒的,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寻找快乐,我们会将痛苦和不幸点化为快乐。(进论述二,怎样“点化荒凉”,应该如何做)
善于寻找快乐,只需从小处着眼。一把花种便可让土路有鲜花护航,可见寻找快乐并不困难,从日常点滴我们便可以收获快乐的种子。(本段中心,贴近材料,比喻生动)独居陋室的刘禹锡是快乐的,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这足以让他忘却了居室之陋,隔绝了尘世繁杂,苦中作乐。(举例论证)惬意的事情随处可寻,快乐的源泉就在于你用心去挖掘。(道理分析)毛泽东好冬泳,陈毅喜养花,邓小平爱打桥牌,这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为他们暂时放下负担、缓解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举例论证)枯燥的心田会因你用乐观之水灌溉而开满鲜花。找到一切可以快乐的机缘,播下自己喜欢的花种,幸福就在你的手边。(论述三,再论述怎么样去做。)
生活本身有许多不如意,种种烦恼与不幸困扰着我们的心,抱怨、等待于事无补。幸福和快乐的天堂,要由自己积极的心态去打造。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顺心如意,做啥啥不行,干嘛嘛不成,都不要紧,总有一条自己的路可走,换一种阳光的心态,为自己播撒快乐的种子,生活之路、人生之路,需要你一边走,一边为自己寻找幸福的理由,在你前行的路上,意外的美丽会因你的面向阳光而鲜花满路。
(联系实际,引申论述。)
朋友,你是否正走在一条荒凉的乡村道路上?快播下快乐的花种,你也可以点化荒凉成花海,得到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回扣材料,再点题目,突出中心)
点评:这是一篇“五段三论”的变式文章,写成“六段四论”之所以多出一段一论,就是在地五段结合实际做了论述,增加了文章容量和价值。
用双手改造人生
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无花无草的乡村道路上,心情低落。当他用双手播撒花种,使小路季季繁花时,他的心情为之愉悦。是的,人生的轨迹,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记住,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简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当乌云漫天时,不必忧郁,用双手拨开阴霾,头顶便是阳光明媚的朗朗晴空;
当荆棘遍地时,不要退缩,用镰刀劈开荆棘,前方便是鲜花遍地的辽阔原野;
当恶虎挡道时,不能畏惧,用匕首击杀凶恶,去路便是一马平川的坦途顺境。
(一组排比,采用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阐释中心论点。论述一,怎样改造人生。)
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公共汽车售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无花无树”的日子里,她没有怨天尤人,她将微笑洒向每一位乘客,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凡中的精彩;她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平凡中动人的乐章。世上本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事件成全英雄人物,好多时候我们难以拒绝平淡单调枯燥,既然如此,与其牢骚满腹,不如主动创造机会,改变环境,化荒凉为繁华,化腐朽为神奇的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李素丽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凡的精彩。论述二,平凡的人物创造了人生。)
少年黄舸,面对命运的不幸没有消沉。他像一截被抛弃的蜡烛,当善良的人点亮他时,就立刻欢快的燃烧起来,用双手给善良的人们献上一束鲜花,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给人生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论是大不幸还是小不幸,都需要的面对,人生的最终是悲剧还是喜剧,决定权就在于你,你就是自己人生这场戏的主角。无论怎样的不幸都不要尽早卸妆,而是要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赢得广大观众热烈的掌声!(黄舸不幸的命运创造了亮丽的风景线。论述三,不幸的人物创造了人生。)
面对人生平凡平淡单调枯燥的生活,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幸遭遇,自怨自艾不行,悲观失望不行,畏惧退缩不行,后退一步便是绝境,迈步前行就是洞天,因此要勇于向前取进,试着用自己的双手在困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用心去浇水、施肥和除草,那么“季季繁花”的幸福明天将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扣住“平凡”和“不幸”,联系实际,拓展内容,增加文章内涵。)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请不要介意,请让我们做一个智慧的“邮差”!(总结全文,再点材料,突出要旨,发人深省。)点评:这也是一篇把“五段三论”式文章变通为“八段四论”式文章了。如果把那一组排比三个自然段归纳为一段,就是“六段三论”了。因此,只要领会了“五段三论”的基本要义,就能面对不同的内容灵活机动地布局文章了,在考场就节省了构思的时间。这种模式好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