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7章 行政诉讼证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27章 行政诉讼证据
第二十七章行政诉讼证据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略)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和构成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范围
(一)被告的举证范围不仅限于事实根据,还包括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及行政规范依据。
(二)被告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并不意味着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一切事实都负举证责任,而只是在确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必须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三)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明材料。
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1)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2)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而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做出合理说明的。
3.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4.在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中,被告以政府信息与申请人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为由不予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原告对特殊需要事由作出说明;原告起诉被告拒绝更正政府信息记录的,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过更正申请以及政府信息与其自身相关且记录不准确的事实根据。
5.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四、举证时限
(一)被告的举证时限
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 性文件。
1.可以延期提供的情况: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上述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证据。
2.怠于举证的后果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即该具体行政行为是违法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责令履行、撤销、确认违法或无效等判决。
(二)原告或者第三人的举证时限
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 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
《行政诉讼法》第34条: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
第35条: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
(一)法院的取证规则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权调取证据:
(1)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
(2)当事人应当提供而无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27章 行政诉讼证据
《行政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第22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
(1)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的;
(2)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
(二)当事人的取证规则
1.被告的取证规则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2.原告或第三人的取证问题
《行政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第23条: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够提供确切线索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下列证据材料:
(1)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
(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
(3)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人民法院不得为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
三、作证规则
1.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2.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出庭作证。
3.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4.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当出示证明其身份的证件。
5.证人应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
四、质证规则
(一)被告到庭参与质证的义务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就必须审查核实被告提交的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明材料,被告不到庭会影响质证过程及其效果。
《行诉证据规定》第36条:经合法传唤,因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二)质证范围
行政诉讼以质证为原则,以不质证为例外。
1.以质证为原则,是指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以不质证为例外,是指在特殊情形下,不需要经过质证。这些特殊情形主要是指: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案的证据。
另外:《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37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略)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保全
一、概念
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诉讼参加人的请求或依职权采取措施加以确定和保护的一项诉讼制度。
二、证据保全的条件
1.必须存在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证据的情况。
2.采取保全措施的证据必须是与案件有一定的关联性。
3.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的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
三、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
1.由诉讼参加人向人民法院申请。
2.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
练习题:
1、关于行政诉讼中的证据保全申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题)
(A)应当在第一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B)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C)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口头形式提出
(D)应当在第一次开庭前以口头形式提出
第二篇:试论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
[内容摘要]:我国在借鉴英美证据展示制度的基础上,在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中较好的规定了证据交换制度,其建立可以说是对行政诉讼法的一
大进步。然而由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断扩大,审判方式的不断改革,以及对公正和效率的进一步追求,现有的证据交换制度又显得过于原则,简单。因此本文在首先分析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原则、价值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所面临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最后论述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 键 词]:证据交换 证据展示制度 证据袭击 质证
随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断扩大,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也明显增加。目前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正在进行审判方式的改革,以努力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个世纪主题,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就是在我国司法改革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各地法院也正在摸索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从司法实践看,效果明显。
一、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
证据交换是指在人民法院的组织下,当事人之间将各自持有的证据与对方进行交换。它是审前程序的重心,其目的在于通过证据交换使当事人在庭审前即将全部证据提出,整理案件要点,固定争点和证据,以保障开庭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证据开示、交换,被告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补充或收集反驳证据,从而保证程序公平和诉讼效率。同时,规定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该制度是在借鉴英美证据展示制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英美法认为,证据展示制度一是发现证据的程序展现了案件全部事实,对自己和对方的事实和法律论据能作出确切的估计,从而能同意缩小争执点的范围,争辩的争点,缩短了审判的过程;二是使讼案事实真相明了促使双方和解,不须进行审判;三是当事人在审理时往往会指出证据不可靠,但通过发现程序就能揭露虚假,使用发现程序可以避免一方当事人受到突然袭击。四是发现程序能使当事人及时得到审理。因此,证据交换制度是诉讼常用的手段,使诉讼当事人双方能够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竞争,目的在于确保在审判前揭露全部事实,防止对立辩论制的流弊,杜绝审理时一方当事人的突然袭击,从而大大提高了正义最终获胜的可能性,提高诉讼的效益。该诉讼目标的实现,需要观念的转变,一般认为应采取如下步骤:第一,实现证据的集中;第二,寻找案件的争执点,为证据集中走向诉讼集中准备条件;第三,实现诉讼的集中;最后,由当事人双方进行公平的诉讼论战。
二、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原则
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作为行政诉讼的一项具体制度,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因此我们在实行证据交换中必须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一)当事人自愿和职权适当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诉讼中,庭前交换证据并不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因此,应当采用当事人自愿原则。但在对案情比较复杂或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据职权主动提出,也可以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行诉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起主持、主导作用,行使指挥程序进行的权能,如指定庭前证据交换日期、地点等。人民法院尊重当事人对庭前证据交换的选择权,不过多地干预,只有在当事人行使选择权侵害了对方当事人权利或发生在诉讼中的不正当行为时,人民法院才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在庭前证据交换阶段,人民法院应充分保护双方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平等处分权,使双方在庭前证据交换阶段,充分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避免诉讼技巧和能力的差异成为案件审判结果的决定因素,在庭前证据交换阶段,保障诉讼公正。
(二)公正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司法公正兼顾效率,公平正义是优先考虑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尽量去追求效率。没有效率的公正缺乏公正实现的基石,只能导致当事人活动的普遍低效率,是与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的。而没有公正的效率,只能是短暂的、非理性的快捷迅速,最终导致长远的不效率。因此,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程序必须统一公正和效率两大价值目标,并突出公正的优先地位。具体程序的设计应以行政诉讼当事人权利之平等保护为核心,确立当事人作为诉讼的主体,而不是仅供法院支配的客体。
(三)维持原有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适当突破的原则
司法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和瞬息万变,必然使法律滞后于现实生活,但是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早令夕改,这是保障法制建设稳定、有序进行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也应当根据现行法律的基本精神,对原有制度作适当突破,从中合法地、符合逻辑地推导出制度创新的依据,以便适应审判实践的需求。
(四)程序安定与程序公开原则
程序安定,是指行政诉讼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它包括程序的有序性、程序的不可逆性,程序的时限性,程序的终结性、程序的法定性基本要素。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程序设计,应充分考虑程序的安定性。规定证据交换应体现有序、不可逆、终局性的特点,按法定程序动作,为防止当事人持有证据当庭“突然袭击”,限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程序公开,是指程序制度、程序机制和程序活动的公开。贯穿程序公开原则,要求庭前证据交换规则在交换的范围、交换的时间、证据接收与交换方式、日期、法院调查取证与当事人庭前证据交换的关系等方面都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使诉讼双方当事人了解庭前证据交换的全过程,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程序解决方案及不交换证据的法律后果,充分调动当事人庭前证据交换证据的积极参与性,使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1]
三、证据交换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的价值
在《布莱克法律辞典》中,证据交换指“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展示原先隐藏起来的诉讼资料。” [2]一般来说,证据交换制度在行政诉讼中具有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行政诉讼公正的强化
当事人双方在行政诉讼庭审前交换证据,相互对对方的证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有效地避免“证据袭击”所带来的恶果,从而强化诉讼公正的实现。“证据袭击”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在庭审阶段提出新的证据。“证据袭击”曾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诉讼制度下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乐于运用的一项“诉讼技巧”,甚至美其名曰“杀手锏”,但这样的“诉讼技巧”或曰“杀手锏”是有害的,因它无助于案件审理朝最大限度接近案件本来面目方向发展,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威廉?布伦南(William Brennan)所指出的,审判必须强调对事实的探求,而不应是竞技[2]。实际上,如果当事人不允许在庭审阶段提出新的证据而只能在庭审前交换证据让双方对对方证据都有充分了解,则当事人双方都有相同的、公平的机会去准备质证意见,以便在庭审时对对方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进行质证,这样双方的诉讼地位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基本上不会出现一方处于劣势而另一方处于强势的情况,只会出现一方理由充足而另一方理由不充足或双方理由相当的情况,这样也有助于法院认证,法院依此作出的裁判也才可能是公正的。
(二)有利于行政诉讼民主的实现
行政证据交换制度确立后,当事人为尽量避免因不交换证据而带来的不利后果,通常都会充分发挥其各自积极性而去收集并交换证据,当事人的这种努力其实就是诉讼民主的体现。由于行政诉讼举证规则的特殊性(被告举证责任制),使得行政主体在庭审前必须提交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能让行政相对人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从而也更有利于对行政相对人的保护。因此,行政诉讼当事人双方都不用担心因“证据袭击”而带来的被动、尴尬,因“证据袭击”而自动产生的“证据袭击”方的“诉讼霸权”[3]也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了,“诉讼霸权”的消失意味着诉讼民主的产生。另一方面,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可杜绝法官泛职权调查取证现象的发生,那种因法官泛职权调查取证而带来的“一言堂”现象也就会消失,当事人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诉讼民主的实现。
(三)有利于行政诉讼效率的提高
证据的分散是指允许在不同的程序中分别提出不同的证据。证据的分散必然导致诉讼的分散。分散的诉讼必定是迟延的和不经济的诉讼。因为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极易被当事人滥用而导致诉讼混乱的弊病。其一,在开庭审理中无法使质证工作顺利进行。其二,使庭审难以顺利进行。然而当事人双方通过在庭审前交换证据,可以基本上明确哪些是双方共有的证据,哪些是只有一方才有的证据,哪些是双方有争议的事项,哪些是无争议的事项,这样就可以将无争议的事项确定下来并明确争议焦点。庭审时只要集中精力对争议焦点进行审理即可,质证和认证都会因双方都已有充分准备而变得比较顺利,可以大大节省庭审时间,提高诉讼效率。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确立后,不允许因声称有新的证人到庭或需要调取新的证据而申请延期审理,也不允许故意在一审中隐瞒证据而在二审中将之作为“新的证据”向法院提交,二审或再审中当事人声称的“新的证据”将受到严格控制,如此很显然诉讼效率的提高就会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了。
(四)有利于行政诉讼成本的降低
正如上述,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可以提高行政诉讼效率,使案件审理过程变得相对集中,从而也减少当事人和法院人力物力的耗费,即降低诉讼成本。这在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诉讼制度下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诉讼制度下,当事人可以多次因声称有新的证人到庭或需要调取新的证据而申请延期审理,而每一次延期审理都会造成当事人和法院人力物力的耗费,另外当事人还可拖延审级,所有这些都使得诉讼成本增加。
(五)有利于行政诉讼体系的完善
很明显,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绝不会单独存在并发挥作用。就行政诉讼法制度体系内部来说,如果确立证据交换制度,则势必会确立举证时效制度、审前准备程序等,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色彩会逐步增强而职权主义色彩会逐步减弱。同时,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还会使辩论原则、证明责任制度等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譬如如果一方当事人在庭审前就已得知对方当事人的证据,则该方当事人在庭审前就会进行充分的准备,以保证庭审时的质证更有针对性,也可以保证其辩论理由更有说服力。就与行政诉讼法制度体系相关的其他诉讼体系来说,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至少可以促进证据法学和律师制度的完善。
总而言之,现代法治的基本观念是平等、自由、开放、透明、公正、效率、依法行政、司法独立和司法审查制度等。程序正当,在美国法中,是指行政、司法行为必须满足对个人的最低公平标准。它强调的是法律适用中的操作规程的公平、审判过程的严格和平等以及规则所体现的形式合理性。《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规定》借鉴国外证据立法和审判实践,吸收证据理论研究成果,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证据交换制度作出了合理的规定,充分体现并融合了现代法治和程序正当的观念。因此,可以说庭前证据交换有利于法院裁判的公开透明,增强了当事人对法院判案的信任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实现诉讼民主和公开的一种有益探索。
四、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理论难题
(一)行政诉讼证据交换规则的合法性问题值得推敲
2002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案情比较复杂或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由此可见,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并未作出“必须”交换的强制性规定,法院只有“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的权利,庭前交换并非审判的必经程序。如果当事人不服从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约束,不参加庭前证据交换,而开庭后才向法院递交证据,这些证据是否采用又是决定诉讼胜败的关键,根据行政诉讼规则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证据不予认可。“逾期证据排除规则”是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基本保障。庭前证据交换的逾期证据排除规则,可保障制度在程序上的公平性,然而,却是与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法立法精神相冲突的,我国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事实为根据,追求客观真实为目的,其实际上是与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所确立的“逾期证据排除”原则是相冲突的。[4]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的一大悖论。
(二)行政诉讼证据交换程序的价值取向应受到责疑
当前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即扩大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限制法院的职权。而我们的证据展示却是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对其权利保护不足,举证的期限、交换的时间、交换程序的发动及运作等都是由法院决定的,甚至追求的价值目标的立足点也在法院。法院在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当事人只是消极受制,因此它与司法改革的精神实质是相违背的。理想的诉讼模式兼职公平正义和效率效益,其中公平正义是需优先考虑的目标。而庭前证据交换程序要求当事人在限期内完成举证显然优先考虑的是效率,牺牲的是公平,举证时间一般都较短,实践中确实造成了各类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不平等,行使诉讼权利的机会的不公平。
(三)没有相应的制度相配合,与国情和公民(甚至部分法官)的心理接受程度有差异。
我们实行的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可以说是从国外的证据开示(当时,我们在试点时就有证据展示、开示、交换三种提法)制度中移植过来的,但该制度产生、运行的社会历史、人文背景和制度环境与我国现有的本土资源有很大不同,孤立地一味追求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自身的科学性是不现实的。理论认为,庭前证据交换仅仅是庭前准备程序的一个环节,该制度的良好运作需要众多的配套制度和社会环境来辅助,一是举证期限和证据失权制度,二是诉讼请求固定原则,三是强制诉答制度,四是强制律师代理制度。庭前证据交换程序对当事人的证据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很高,没有律师的协助很难完成举证活动,限制了诉讼权利的行使,导致实体权利保障不力。我国目前当事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又实行自愿委托代理制度,一律实行证据失权和证据交换程序,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将产生新的不公正。
五、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实践难题
第一、立法滞后。
2002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案情比较复杂或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然而,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作为新出现的法律制度,在审判实践中,如何应用、操作,例如需要交换证据的范围,证据交换的主持机构,方式、时间、次数等等均无无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也是函待我国立法机关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二、法官执行“两难”。
因庭前证据交换规则的制定,突破了现行法律的规定,法官在执行时只能是在摸索,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和效率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使法官处于“两难”境地。执行与立法不一致,不执行又与目前的司法改革相违背。因此,法官在执行该制度时,表现不一。
第三、当事人不配合。
当事人在接到庭前证据交换通知后,态度不同,有的消极,有的积极,有的甚至不到庭,认为法律没有规定,可以拒不到庭,不要承担法律后果,造成庭前证据交换无法进行,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受阻。当然这也是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中法律后果缺失所带来的弊病之一。
第四、运用刻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证据交换并非必经程序,仅在两种情形下使用,即当事人申请和证据较多、复杂疑难的案件。也就是说,对证据不多或者非复杂疑难案件,当事人没有申请的,可以不组织证据交换。然而,目前许多法院在运用证据交换时,显得过于刻板。所有案件,无论争议标的大小、证据多少、案情是否复杂疑难,一律安排证据交换。事实上,对于证据不多、案情简单的案件,证据可以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供,在开庭时出示并质证。这对于减轻当事人的讼累,缩短案件审理期限,节约诉讼成本,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简单案件,当庭出示证据并质证就足以查清并认定事实,保障公正的判决。
六、完善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建议
根据行政诉讼证据交换的程序功能以及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一)完善立法。根据《证据规定》,原则上,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或者与对方当事人交换证据,否则视为放弃举证的权利。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法院不组织质证,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例外:一是在第一次证据交换之后提出反驳证据,即收到对方的证据之后,对其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提出异议而提出的证据。二是在法庭上提出新证据,在一审程序中指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或者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在二审程序中指一审程序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或者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应该说,上述规定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然而,由于有些人机械地、错误地理解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认为《证据规定》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并对其效力提出异议,导致了证据规定在实践中没有得到严格地执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澄清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从根本上应当修改《行政诉讼法》或者制定《证据法》,在更高的法律层次上确立当事人举证责任、举证期限等原则,明确证据交换的功能,并修正《证据规定》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还原证据交换作为事实发现手段和庭前准备程序的功能,删除关于质证、证人作证的规定,以维护庭审功能的完整性。同时,应当发展其他事实发现手段,如借鉴普通法系国家事实发现程序中的调查发现、询问发现、请求承认和物理发现方法,改变证据交换一个程序包揽所有事实发现任务的状况。
(二)实践中灵活运用证据交换程序。证据交换作为事实发现和庭前准备程序,应当根据案件的需要而决定是否采用,这在前面已经阐述。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证据不多的案件,与其交换证据后紧接着开庭,不如直接开庭,在庭上出示证据并质证,除非以后行政诉讼法将证据交换作为必经程序规定。但是证据交换制度的滥用同样也肯定会导致诉讼迟延,增加诉讼成本,因此我国行政诉讼法应注意加强对滥用证据交换制度的防范。防范的措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法律规定证据交换的禁止事项。如在美国,为防止当事人滥用证据交换制度,联邦民诉规则第26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不得利用证据交换制度对当事人及其他人产生迷惘、威胁、压迫和不必要的负担及费用。商业秘密不能成为当事人拒绝证据交换的理由,但当事人可以商业秘密为由请求法院签发保护令(protective order)。另一类是法院加强对证据交换的管理。如英国民诉规则规定,法院应就需证据佐证的争点,决定争点所需证据种类、性质及提交文该证据的方式加以指导,并可依职权排除本可被采用的证据,还可限制反讯问(cross-examination)。[5]美国联邦民诉规则规定法院可以通过举行审前会议、安排日程来强化对发现程序的管理。法国民诉法规定法院具有监督当事人准时交换诉讼请求和通知证件、监督事实调查等权力。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序上制止当事人无意义的诉讼活动。这些都是我国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所应该借鉴的。
(三)合理安排证据交换的时间。证据交换之后,应当给予当事人一段适当的时间,以便当事人核实证据,准备质证和辩论意见,因此,不宜在证据交换之后立即开庭。对本无证据交换必要的简单案件,证据交换的环节可以省略;对有证据交换必要的复杂案件,则应在证据交换和开庭之间设置一个时间间隔。具体时间可根据情况而定,法院可以征询当事人各方的意见。
三、实践、运用
由于《证据规定》对证据交换规定的较为原则,审判实践中对一些具体问题还缺乏操作性,主要是证据交换时间的确定,证据交换程序的内容等。其中对证据交换程序中可否质证及如何与庭审活动的衔接,各地法院作法不一,分歧很大。有的法院在证据交换程序中仅组织当事人将证据交接,核对与原件是否一致,对证据的质证在庭审的进行;有的在证据交换程序中由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质证,庭审中将举证、质证程序再进行一次;有的在证据交换程序中对证据进行质证,庭审中法庭调查阶段就不再进行;有的则在证据交换程序中主要归纳无争议的证据,对有争议的证据留待法庭调查中进行,当事人在证据交换程序中不发表异议的理由。此问题的处理是否适当,却直接关系到庭审质量及庭审程序的合法性,所以有必要予以澄清。
质证一般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就法庭上出示的所有证据材料提出质疑、说明与辩驳,以对其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作出判断的诉讼行为。(《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黄松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证据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可见,质证应当在开庭审理阶段进行,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对证据交换程序中当事人认可的证据可以不经质证。《证据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交换证据应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既然质证应在庭审过程中进行,那么证据交换程序中当事人对证据表示认可或陈述异议理由的行为是不是质证行为呢?
笔者以为,质证实质上就是对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材料提出质疑、说明与辩驳,以对其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作出判断的行为,只不过是依照我国法律之规定,该行为应在法庭庭审中进行。证据交换程序过程中当事人对证据表示认可或陈述异议理由的行为,究其实质也是对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材料提出质疑、说明、辩驳,并对证据效力作出判断的行为,在本质上也应当是一种质证行为。所以,第三十九条与第四十七条,对于质证的规定尚有不明确之处。但审判实践中,既然第三十九条,允许当事人在证据交换程序中陈述异议的理由,发表一定的质证意见,那么法院就不应因为所处的阶段是证据交换程序而禁止当事人发表质证意见,而将质证过程全部留待正式庭审中进行。同时,证据交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固定争点,在证据交换程序中当事人并不宣读起诉状(上诉状)和答辩状,如果不允许当事人在证据交换程序中简单发表质证意见,则在一定程序上会影响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但在证据交换和法庭调查中质证应有所不同,在证据交换中当事人有权对证据发表质证意见,但法庭并不主持双方当事人质证;法庭调查中法庭则有义务主持当事人质证。基于此种认识,笔者以为在证据交换程序中法院应主要是组织当事人交接证据,明确当事人对对方证据的形式要件和证明目的是否认可,对形式要件异议的理由。当事人对形式要件无异议但对证明目的有异议的,可以留待庭审中发表质证意见,也可以在证据交换程序中对异议的理由简单发表意见。法官一般不组织当事人对证据的证明目的进行质证,但当事人对对方证据的证明目的发表意见的,法官也不应机械地一概予以制止。该程序由诉辩双方通过出示证据和表明是否认可的意见的活动来推进,法官则主要是进行程序上的控制和程序法律方面的释明,并不就证据实质性判断或案件事实对当事人发问。在双方证据及意见的基础上,法官整理争议焦点,征求当事人的调解意愿,并向当事人释明:(1)当事人不得随意更改或撤销其对证据发表的意见;(2)对对方提交的证据,当事人可以在指定期间提交反驳证据。
另外,从提高证据交换质量,尽量促进庭前和解,更好地与庭审活动衔接的角度,笔者认为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1)从证据交换程序的具体内容看,实质是一种庭审活动,是部分庭审内容的提前,牵扯到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而证据交换程序进行的如何直接影响庭审的质量,所以证据交换程序应尽量由案件主审法官主持,避免由其他审判人员(包括书记员)主持。(2)庭前合议庭应进行合议,由主审法官将证据交换和争点确定情况向合议庭汇报,合议庭根据证据交换情况确定庭审提纲及合议庭成员在庭审活动中的分工。这样可以避免开庭时合议庭其他成员因对案件情况了解不足,而导致的要么庭审调查一概由主审法官进行,其他合议庭成员仅起列席作用;要么合议庭的庭审活动步调不一致,缺乏协调统一,对一些已经明确的问题进行不必要的重复调查,或对与案件处理没有关联的事实进行重点调查。同时,也可以简化庭审程序,大大提高庭审效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庭前合议的内容应有一个度,即了解证据交换程序进行的情况,确定庭审提纲及庭审活动分工,切不可对案件的事实认定进行合议,或预先确定案件的处理结果,否则就会导致未审先判。(3)在该程序中,应要求未作书面答辩的当事人明确陈述答辩意见,以免当庭答辩,造成事实上的突然袭击
(四)证据交换的异议
证据交换的主导权在当事人,因而当事人可以对证据交换提出异议。根据美国联邦民诉规则有关规定,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如果对所交换的证据材料和诉讼材料特别是庭外录证和证据的可采性有异议,应就此列出一个异议清单,并且在开庭前至少30日内进行异议清单的交换。异议清单必须及时提出来,否则就视为放弃,上述交换的证据等即使有瑕疵也视为已得到弥补。
(五)对滥用证据交换制度的防范
证据交换制度的滥用会导致诉讼迟延,增加诉讼成本,因此各国民诉法都注意加强对滥用证据交换制度的防范。防范的措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法律规定证据交换的禁止事项。如在美国,为防止当事人滥用证据交换制度,联邦民诉规则第26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不得利用证据交换制度对当事人及其他人产生迷惘、威胁、压迫和不必要的负担及费用。商业秘密不能成为当事人拒绝证据交换的理由,但当事人可以商业秘密为由请求法院签发保护令(protective order)。另一类是法院加强对证据交换的管理。如英国民诉规则规定,法院应就需证据佐证的争点,决定争点所需证据种类、性质及提交文该证据的方式加以指导,并可依职权排除本可被采用的证据,还可限制反讯问(cross-examination)。[7]美国联邦民诉规则规定法院可以通过举行审前会议、安排日程来强化对发现程序的管理。法国民诉法规定法院具有监督当事人准时交换诉讼请求和通知证件、监督事实调查等权力。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序上制止当事人无意义的诉讼活动。
(六)违反证据交换要求的制裁
当事人如果无充分理由不进行证据的交换,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交换的证据或证据信息不允许在开庭审理、听审或申请中当作证据使用。这样,在法律的约束下,当事人都会及时交换于自己有利的证据(英国民诉规则第31.21条、美国联邦民诉规则第37条第3款前段、德国民诉法[8]第327条)。
2、作为上述处罚的补充或替代,法律亦规定可以实施其他适当的制裁,如令其支付诉讼费用,包括律师费用;免除他方当事人证明责任,即认定他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已被证实,并禁止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驳和抗辩;驳回诉讼或缺席判决;判处藐视法庭罪等。在此,当事人对是否交换于自己不利的证据,显然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但这种选择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当事人如果交换于自己不利的证据――尽管法律要求当事人交换所有的证据,但如果认为不交换利大于弊则当然会选择不交换――则在诉讼中要承担于自己不利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当事人如果不交换这种证据,则该证据失权显然有利于不交换的一方当事人,但如果当事人通过证据调查调查出这种证据,则该证据依法是有效的,但不交换的一方当事人需对此承担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责任(美国联邦民诉规则第37条第3款后段)。
3、当事人如不交换书证,法官可以责令交换,必要时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科处逾期罚款(法国民诉法第134条)。
(七)证据交换制度的排除适用
证据交换制度并不是绝对地一律予以适用的,这反映了这种制度的灵活性。按照美国联邦民诉规则第26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证据交换制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排除适用:第一,双方当事人约定;第二,法院命令;第三,地方法规另有规定。
综上来看,西方国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体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属于审前准备程序的范畴。西方国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一般都安排在审前准备程序;(2)证据交换主要由当事人进行并主宰。法官只起一个中立主持者的作用,只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时才介入裁断;(3)法官的管理活动有加强的趋势。证据交换制度尽管有诸多好处,但也并不是无任何坏处,其一个典型的不好之处在于时间有时会拖得很长,因此证据交换制度发挥最大效用,审前准备法官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证据交换的管理;(4)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法律规范规制。西方国家基本上都在其民诉法中确立了证据交换制度,为这一制度在实践中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西方国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对于诉讼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原有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流弊
证据的分散是指允许在不同的程序中分别提出不同的证据。证据的分散必然导致诉讼的分散。分散的诉讼必定是迟延的和不经济的诉讼。因为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极易被当事人滥用而导致诉讼混乱的弊病。其一,在开庭审理中无法使质证工作顺利进行。其二,使庭审难以顺利进行。在日本,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证据交换问题争议很大,但对“允许当事人在以证据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审前准备程序终结后可以提出新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必然会使庭前证据交换中争点和证据的整理失去实际意义”之事实是无异议的。在德国,有人形容该国的诉讼程序就像火车从一个站徐徐地开向另一个站,直到抵达终点站为止。在德国自由放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时期(1924年改革以前),诉讼程序进行的速度快慢,而且实行当事人主义。
在我国,庭前交换证据的概念通说是指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受理的第一审案件,在开庭前由法院主持各当事人将能够证明各自主张的所有证据进行交换,从而固定证据,明晰争议焦点的诉讼活动。
参考文献:
[1] 黄水林 李序根 论行政诉讼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中国法院网
[2] 邓和军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 2003年2月26日
[3] 布伦南法官的话转参见李凯、杜建国:《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利弊谈》,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4期,第27页。
[4] 邓和军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 2003年2月26日
[5] 参见韩珺:《试论建立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1期,第53页。
第三篇: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和要求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和要求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
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主要来源于《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及《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司法解释中,其中《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具有突破性,它指导在行政行为中如何运用证据,在行政诉讼中如何适用证据,要求的质量标准比以前更高、更严。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证据来源具有特定性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原则上来源于行政执法过程,行政案件发生中产生。没有法庭的特许,一般不允许再行取证。这是由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所决定,行政案件是在行政证据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证明对象具有特定性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法性是讼争的焦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争议是行政诉讼的实质。
3、证明主体的特定性
行政诉讼是围绕争议的焦点来确定行政机关,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来承担举证责任,证明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证明要求的特定性
证明要求又称证明标准程度。行政诉讼中证明标准要求被告提供的证据能证明其已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二、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中独到、特有的内容,它指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且在举证不能时承担败诉风险的责任。
1、举证责任首先是提供证据的规则,指明某证据应当由诉讼中的哪一方当事人提供,不可能是双方当事人都有举证责任,只能是一方。从这方面看,它是程序法意义上的。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2、举证责任同时还是一个裁判规则
当案件的主要事实到法庭即将裁判时,依然真伪不明,举证责任的裁判功能就发挥出来。法庭则按举证责任来裁判。裁判规则一般和主要事实相联系,在不可能用实体法时,则按举证责任来裁判。诉讼不是万能的,它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列宁说过:“人能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有条件的”。
3、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及其原理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法》第32条、《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1条进行了规定:由被告承担,举出其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和事实根据”。
其基本根源是向行政相对人进行救济倾斜。其一是在行政诉讼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相比,行政相对人是弱势一方。让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才显得公平。其二是由被告承担的理论根据就是行政法的“依法行政”原则:。
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原理: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一是行政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推定。它首先假定行政权即公权力干涉侵犯了私权利,那么行使行政权的一方就要证明其没有侵犯私权利,即行使公权力是合法的。
二是从诉的种类来说,这是确认之诉。原告只须证明行政行为存在,合法与否由行政机关承担。
三是从证据规则的“最密切联系原则”来说,证据由谁掌握,由谁提供。
四是“违法推定”原则,原告起诉时假定行政行为违法,由被告承担免责举证。
4、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
1)被告。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2条、《若干问题解释》第26条、《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1条规定,被告要对以下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构成包括五方面的要件:一是事实清楚,相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对人违法事实认定准确,确实;二是证据充分,证据能够充分证明行政行为成立;三是法律适用,行政机关适用法律法规准确;四是程序合法,行政执法程序合法;五是有权管辖,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应当属权限范围内。
证明被诉具体行为的合理性
合理性一般不是司法审查的对象,但显失公正的除外,《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四)项有规定。它涉及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证明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
原告起诉超过诉讼时效,法院一般不受理,但由被告证明。这涉及送达问题,告知问题,以有效送达为起点,以明白告知为要求。
2)原告
根据《若干问题解释》第27条和《证据规定》第4、5条的规定,原告对以下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符合起诉的条件的证据,有四个。《行政诉讼法》第41条对原告的起诉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即:一是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是有明确的被告;三是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是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被告不作为时应证明自己提出了申请的事实。《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4条第2款规定有两种情形除外:一是行政机关应主动介入,无需申请,一般属法定职责类;二是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
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自己受损害的事实。
3)对程序事项,谁提出程序主张,谁举证。如,回避。
5、举证期限
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10日内举证,除有正当理由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外。
三、证据的提供、补充、调取
法院获取证据的三种途径: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1、提供。主要由被告按《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证据规定》的规定10日内提供。《证据规定》第10-20条,规定了提供证据的具体要求,按这个要求提供的证据才具有证明力。因此,在行政执法中应按此要求,建立在有充分证据的基础上,不能等到诉讼后再来。
2、补充。当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主要事实时,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非经法院许可,不得自行调取、补充证据。如果原告和第三人在诉前未提供的证据,行政机关可以补充、调取证据,则不受此限。
3、调取。原则上在诉讼中不允许行政机关再行调取证据。
有关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中调取证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23条设置了可以申请法院调取证据,但法院应基于正确判断和中立立场,公正裁判。
四、证据的审核、认定
它是主审法官对于诉讼中的各种证据按一定的标准去伪存真,保证对案件事实正确认定的一种活动。这是证据运用的核心和关键。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判断:
1、证据审核认定的基本原则,《证据规定》第53条规定,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确立了法律真实的标准,证据证明的事实与客观事实可能是吻合的,可能是部分吻合的。
2、证据审核认定,要求用法官的自由心证,即遵循法官的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结合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认定案件事实。《证据规定》第54条对此作了规定,只能以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在这里,举证责任的裁判功能便体现出来。
判断证据的几个具体规则
1、法庭可以直接认定的事实,《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68条列举了5种情况。
2、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事实,不排除但需其他证据辅助后依然有证明力,《证据规定》第71条列举了7种情况。
3、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事实,《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57、58、59条进行了列举,其中59条是针对原告。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4、被告提供的不能用于证明其合法性的证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60条列举了3种情况,还有第61条涉及行政复议中的,这些法院都不采纳。
来源:(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和要求http://s.yingle.com/ss/491300.html)诉讼知识.相关法律知识
投放危险物质罪判决书
http://s.yingle.com/ss/662849.html 监外执行最多可以几年
http://s.yingle.com/ss/662848.html 在什么情况下批捕后可以不起诉 http://s.yingle.com/ss/662847.html 羁押与拘留的区别是什么
http://s.yingle.com/ss/662846.html 证据收集的方法 http://s.yingle.com/ss/662845.html 旅游合同纠纷判决书范本
http://s.yingle.com/ss/662844.html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区别的比较 http://s.yingle.com/ss/66284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团伙敲诈勒索能保释吗
http://s.yingle.com/ss/662842.html 检察院公诉科职能是什么有哪些权利 http://s.yingle.com/ss/662841.html 先行羁押日期是否能折抵刑期 http://s.yingle.com/ss/662840.html 宣判后多久才能收到判决书
http://s.yingle.com/ss/662839.html 取保候审的批准 http://s.yingle.com/ss/662838.html 什么是公诉案件,公诉案件的范围有哪些 http://s.yingle.com/ss/662837.html 刑事拘留后会被判刑吗
http://s.yingle.com/ss/662836.html 许霆案二审公诉意见书
http://s.yingle.com/ss/662835.html 诬告陷害罪的立案标准(2018年)与量刑 http://s.yingle.com/ss/662834.html 什么病可以免于刑事拘留
http://s.yingle.com/ss/662833.html 二审后我还能上诉吗 http://s.yingle.com/ss/662832.html 刑事判决和裁定的区别是什么 http://s.yingle.com/ss/66283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哪些地点可以作为监视居住的地点 http://s.yingle.com/ss/662830.html 协助组织卖淫罪辩护词范文
http://s.yingle.com/ss/662829.html 杀人奸尸案刑事判决书
http://s.yingle.com/ss/662828.html 取保出来检察院传唤需不需要去 http://s.yingle.com/ss/662827.html 审查起诉阶段取保候审申请书(2018最新)http://s.yingle.com/ss/662826.html 公诉人与诉讼代理人区别
http://s.yingle.com/ss/662825.html 过了追诉时效是否还要立案
http://s.yingle.com/ss/662824.html 案件受理后多久立案,超过期限怎么办 http://s.yingle.com/ss/662823.html 交警强制措施记录什么意思
http://s.yingle.com/ss/662822.html 简单交通事故处理有什么程序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ss/662821.html 精神病人犯罪,可以要求其监护人赔偿吗 http://s.yingle.com/ss/66282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二审法院驳回上诉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ss/662819.html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有什么不同 http://s.yingle.com/ss/662818.html 给收回死刑复核权后的欢呼降降温 http://s.yingle.com/ss/662817.html 什么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http://s.yingle.com/ss/662816.html 刑事自诉撤诉的法律后果
http://s.yingle.com/ss/662815.html 不起诉决定书算刑事处罚吗,不起诉条件 http://s.yingle.com/ss/662814.html 未成年人犯罪什么时候可以不起诉 http://s.yingle.com/ss/662813.html 关于侦查终结的相关规定(2018)http://s.yingle.com/ss/662812.html 哪些人、什么时候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http://s.yingle.com/ss/662811.html 死刑复核,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http://s.yingle.com/ss/662810.html 反诉答辩状书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ss/66280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取保候审的期限是多久
http://s.yingle.com/ss/662808.html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http://s.yingle.com/ss/662807.html 取保候审保证人的责任及追究 http://s.yingle.com/ss/662806.html 关于取保候审规定(2018)http://s.yingle.com/ss/662805.html 抗诉代理词 http://s.yingle.com/ss/662804.html 被驳回申请再审的抗诉期限是多长时间 http://s.yingle.com/ss/662803.html 取保候审要交多少钱 取保候审保证金可以退还吗 http://s.yingle.com/ss/662802.html 制造毒品刑事裁定书 http://s.yingle.com/ss/662801.html 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时可以提出上诉吗 http://s.yingle.com/ss/662800.html 拘留后和解还有案底吗
http://s.yingle.com/ss/662799.html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管辖移送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ss/662798.html 民间借贷拘留能保释吗
http://s.yingle.com/ss/66279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公诉案件退回补充侦查建议书 http://s.yingle.com/ss/662796.html 什么是监视居住 http://s.yingle.com/ss/662795.html 终审判决书下来后怎么执行
http://s.yingle.com/ss/662794.html 辩护人的概念 http://s.yingle.com/ss/662793.html 辩护词范本 http://s.yingle.com/ss/662792.html 如何认定余罪漏罪 http://s.yingle.com/ss/662791.html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侦察羁押期限 http://s.yingle.com/ss/662790.html 2018法官判错案怎么办,如何追责 http://s.yingle.com/ss/662789.html 什么是刑事判决生效日
http://s.yingle.com/ss/662788.html 不起诉的种类及适用条件规定(2018)http://s.yingle.com/ss/662787.html 刑事拘留期限有规定(2018)多久吗 http://s.yingle.com/ss/662786.html 刑事诉讼申诉时效是多久呢
http://s.yingle.com/ss/662785.html 判决书生效被执行人失踪怎么办 http://s.yingle.com/ss/66278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山西省常见犯罪的量刑最新标准(2018年)2018 http://s.yingle.com/ss/662783.html 刑事诉讼起诉书书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ss/662782.html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有哪些,有哪些罪名 http://s.yingle.com/ss/662781.html 传唤自首可以认定为自首吗
http://s.yingle.com/ss/662780.html 怎么取消判决书被执行人
http://s.yingle.com/ss/662779.html 取保候审不起诉的机率有多大 http://s.yingle.com/ss/662778.html 什么是犯罪嫌疑人不在案
http://s.yingle.com/ss/662777.html 什么叫搜查,对搜查有什么法律规定2018(2018)http://s.yingle.com/ss/662776.html 寻衅滋事保释多少钱 http://s.yingle.com/ss/662775.html 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呢 http://s.yingle.com/ss/662774.html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的含义是什么 http://s.yingle.com/ss/66277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外国人犯罪如何批准逮捕
http://s.yingle.com/ss/662772.html 案子到刑警队能保释吗
http://s.yingle.com/ss/662771.html 刑事案件辩护词 http://s.yingle.com/ss/662770.html 刑事辩护委托书范本 http://s.yingle.com/ss/662769.html 银行卡被盗刷多少钱才可以立案 http://s.yingle.com/ss/662768.html 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需要多久的时间 http://s.yingle.com/ss/662767.html 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解释)最新解读 http://s.yingle.com/ss/662766.html 什么是证据不足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ss/662765.html 刑事案件承担法律责任还赔偿费用吗 http://s.yingle.com/ss/662764.html 遗弃罪的立案标准(2018年)http://s.yingle.com/ss/662763.html 刑事案件讯问查证时间
http://s.yingle.com/ss/662762.html 刑事申诉驳回后怎么办
http://s.yingle.com/ss/66276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醉酒驾车是否可以直接逮捕
http://s.yingle.com/ss/662760.html 二审发回重审的期限是多久
http://s.yingle.com/ss/662759.html 什么是立案监督,对立案监督是如何规定(2018)的 http://s.yingle.com/ss/662758.html 取保候审申请书(2018最新)规定(2018)时间 http://s.yingle.com/ss/662757.html 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应注意哪些问题 http://s.yingle.com/ss/662756.html 民诉法申请回避的时间
http://s.yingle.com/ss/662755.html 立案后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 http://s.yingle.com/ss/662754.html 网上多少钱可以立案 http://s.yingle.com/ss/662753.html 一审刑事案件审理期限需要多少时间 http://s.yingle.com/ss/662752.html 对适用取保候审的调查与思考 http://s.yingle.com/ss/662751.html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不服怎么办 http://s.yingle.com/ss/66275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四篇: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发生纠纷后,依法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
司法裁判的活动。
行政诉讼的性质
1、一种司法审查制度
2、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无救济即无权利”
3、国家诉讼制度的一部分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指由行政诉讼法调整的,以行政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指行政诉讼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1、人民法院。
在行政诉讼中拥有指挥权、审理权、裁判权。
2、行政诉讼参加人
①原告
②被告
③共同诉讼人
④第三人
⑤代理人
3、其他参与人
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等。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1、法院与诉讼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2、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义务。
⑴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①权利:受理权、调查取证权、审理权、裁判权、排除诉讼障碍权、执行权。
②义务:依法保护诉讼当事人的诉权,对行政案件依法受理、公正审理和公正做出裁判。
⑵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①权利:起诉权、辩论权、上诉权、委托代理权、申请回避权、申请执行权、原告、第三人请求赔偿权等。
②义务:依法提供证据,不得实施妨碍行政诉讼活动的行为,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等、⑶其他行政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参加行政诉讼活动享有的权利:依法作证,依法鉴定、勘验
和如实提供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义务则更多的是基于公民的义务,协助法院查明事实。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一、三大诉讼共有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原则
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4、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
6、辩论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
1、行政诉讼客体限于具体行政行为。
2、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般情况下不审查其合理性。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一、概念
指法律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或者说是人民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范围和权限。
二、功能
1、确定司法权(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权监督和制约的程度;
2、决定行政相对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救济的权利范围;
3、决定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一)对受案范围的总体划定
《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若干问题解释》第1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对受案范围的正面列举
《行政诉讼法》第11条
1、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措施
3、认为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
4、行政许可
5、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的行为
6、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行为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检查、行政合同)
9、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案件。
三)对不可诉行为的排除
《行政诉讼法》第12条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3、内部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的行政终局裁决行为
《若干问题解释》第1条第二款(六类)
1、刑事司法行为
2、行政调解
3、行政仲裁
4、行政指导(不具有强制力)
5、重复处理行为
6、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行政诉讼管辖
概念: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职权分工。
法律功能:
1、法院管辖权的内部分工,防止管辖权的冲突;
2、确定当事人到哪个法院起诉或应诉,增强诉讼管辖的可预见性。
行政管辖的种类:
1、法定管辖①级别管辖②地域管辖
2、裁定管辖①移送管辖②指定管辖③管辖权的转移
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1、原告就被告原则
2、被告住所地(此时被告与法院共属一地区)
3、不动产所在地(便于法院行使审判权,利于判决执行)
4、行为发生地
行政行为发生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违法行为发生地
5、被告就原告原则:保护原告利益
原告住所地、居住地
行政诉讼参加人
概念:依法参加行政诉讼活动,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并且与诉讼争议或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类型: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第三人、代理人
行政诉讼当事人
概念:以自己名义参加行政诉讼,与案件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害关系,并直接受法院裁判拘束的行政诉讼参加人。
特征:
1、以自己名义参加行政诉讼,区分诉讼代理人
2、与案件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害关系,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区分: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3、直接受法院裁判拘束
行政诉讼原告
概念:一切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
核心:行政诉权
即“起诉权”或“诉讼请求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保护其合法权益并提供法律救济的权利。
具有行政诉权,即具有原告资格。
第五篇:行政诉讼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摘 要]抽象行政行为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性文件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和发布决定、命令。随着行政管理的需要,抽象行政行为的日益增多,伴随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又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围之外。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越小,司法审查的空白就越大,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将抽象行政行为可诉的范围划定在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并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部分进行论述,强调抽象行政行为的现实必要性和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探讨
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抽象行政行为并非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概念。对抽象行政行为在学术界的不同的表述,有的人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制定和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有的人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面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即制定行政规则的行为。有的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笔者认为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性文件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和发布决定、命令。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的受理之外,但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抽象行政行为比具体行政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深、更广,更为严重的是它杜绝了行政相对人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极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对抽象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中,以保证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2、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依据
笔者认为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司法审查范围应从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现实必要性与司法审查的可行性这几个方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1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2.11宪政基础。从表面上看,现行宪法没有直接规定以诉讼的方式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也没有将此审查权赋予人民法院,但是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只能规定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上看它实际上蕴涵了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依据。首先,从民主的角度上看,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者检举的权利。”这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显然包括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这里的“违法失职行为”也应包括行政机关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这一法条的宪法精神在于它没有否定公民对行政机关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其次,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显然,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果违反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加以追究。这一宪法原则的意义就在于排除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受法律控制的可能性,为以后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提供了依据。最后,宪法的内容并非都是抽象的原则,许多内容如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都具有较强的司法适用性
2.12、抽象行政行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可诉性。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权行使的必然结果,从这种公权力本身的属性上看,它是一种凭借物质力量在一个有序结构中运行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强制力,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这种扩张性就决定了,如果不给这种权力在法律上设定边际,它将很容易发生膨胀。从而导致权力无法控制的滥用,必然将成为社会秩序的最大障碍。“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行政权正确地实现自身的目标是的有条件的,而非无条件的,这就让我们在对待公权力和其控制之下的行为的时候,与其假定它们是正确的,不如假定它们是错误的,基于此种假定,我们就不得不
寻求一个与之独立的权力去制约这一权力的发展。
2.2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
从“有权力就有救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平等的权利受平等的保护,这种平等既包括实体权利享有的平等,也包括实体权利受保护的平等。这是宪法与其它法律所确立的一项原则。作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来讲,法律给它们设定了相同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就没有理由为这种权利在受到同样侵害时实施不同的保护手段。
2.21、实现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相衔接的法制的统一。《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也就是说,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害是由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行政行为造成的,则不得提起行政侵权赔偿之诉。《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则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2.22、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来说,任何实质上或事实上非法权益,都应当由国家有关机关通过民事的、行政的或刑事的手段加以否定。抽象行政行为制定公布后即具有约束力,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法与之对抗。该抽象行政行为即使违法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法院也无权对其效力加以否定,由此容易助长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现象,相对人的权益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护。而且为逃避法院的监督,行政机关有可能采取以抽象行政行为代替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侵害相对人的权益,法院却无法介入。
2.3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针对不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的弊端产生的不利于法治建设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即对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后政府、社会将面对的行政执法问题。
2.31、关于原告主体资格的问题。有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因此,这个“特定的对象”如果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提起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同,它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作出的,那么究竟谁有权起诉则难以确立。○6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必须对原告的主体资格加以确认。首先,原告必须是与抽象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人,即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行政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不应把原告主体资格仅限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中,否则就会歪曲立法本意,不利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也无法解释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诉讼。随着行政审判的发展,在原告资格界定问题上,“管理相对人说”已逐渐被“直接利害关系说”所代替,即行政诉讼的原告与行政行为有直接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原告主体资格作适当扩大,行政行为受司法审查的机率相应提高,已成为当今各国的通行标准。其次,必须是原告认为其权利“可能”受到损害。
2.32、行政机关的适应问题。对于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有人提出,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使得行政机关的行为几乎全部置于司法监督下,有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将会使行政机关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片面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当然要追求效率,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的,如果抽象行政行为偏离了这一前提,难以想像其所追赶求的效率还有何意义。行政管理的实现与抽象行政行为接受人民法院司法审查,使得行政机关的行为几乎全部置于司法监督下,有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将会使行政机关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片面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当然要追求效率,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的,如果抽象行政行为偏离了这一前提,难以想像其所追赶求的效率还有何意义。行政管理的实现与抽象行政行为接受人民法院司法审查并不矛盾,相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的范围,能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对于合法、合理的行政行为,能很好地运用司法权力予以维护。
2.33、人民法院的承受能力。有司法实践中,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顾虑:行政诉讼的开展使人民法院遇到了前所未有考验,而且几年来的司法实践也反映了人民法院所遇到的阻力重重;如果再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不仅加重了人民法院的负担,而且有可能破坏现已取得的成绩和开创的局面。笔者认为,多年的行政诉讼司法实践让人民法院积累了丰富的审判经验,行政审判人员的专业水平较行政诉讼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几年大量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为人民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合法与否提供了立法依据上的有利条件。引起行政纠纷的抽象行政行为,往往与被管理者的相对人的权益有直接利害关系,在规范性文件中往往设定、变更或消灭相对人的权益,其合法性有待探讨。我国的国家机关授予了审判机关具有独立审判权,必然要秉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审理诉讼案件,不能因为有可能会加重负担而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之外。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人民法院必然要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总不能因为惧怕适应而使国家的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四、构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制度的思路及设想。
参考文献 :
[1]姬亚平。论人民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J],载行政法学研究,1993,3:35-40。
[2]宋功德。行政立法的均衡之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信春鹰。WTO与中国行政法制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王传丽。WTO协议与司法审查[J],载中国行政法学精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2-27。
[5]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M],湖南出版社1997。
[6]王振清。行政诉讼前沿实务问题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7]胡肖华。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行政诉讼法修改纵横谈[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8]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法律出版社1985。
学院:文法学院班级:
姓名:赵健
学号:行 政 法 案 例 评 析 作 业08级法学2班 08701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