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分析的方法[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9:3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证据分析的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证据分析的方法》。

第一篇:证据分析的方法

证据分析的方法

一、证据分析的主体有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民事判决书是以法院的名义制作和送达给当事人的,也加盖有法院的印章,因此,在民事判决书中对证据进行分析的主体是法院。但是,由于法院是一组织体,其本身不能审理和裁判案件,而是由办案法官代表法院对民事案件具体行使审判权(含裁判权),故实际上是由办案法官在对证据进行分析,判决书中的证据分析意见也就是办案法官对证据的认识和看法。这表

明,民事判决书中证据分析的主体有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名义主体为法院,实际主体为法官。

二、证据分析的对象是在法庭上出示并质证的各种证据材料,包括他们的证据资格与证明力。由于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不可能成为法官分析的客体,因此,一般说来,当事人质证的对象也就是法官进行证据分析的对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可见,当事人质证和法官进行证据分析的对象有二:一为证据资格,二为证明力。证据资格是指一个证据材料能够成为证据的能力;证明力则是指一个证据能够对案件事实所产生的证明作用,或者说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首先,对证据资格的分析,主要是分析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或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这“三性”是判断一个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资格的标准。在理论上,一个证据材料只有同时具备“三性”时,才具有证据资格。但实践中,不具有合法性的民事非法证据,出于利益衡量的考虑,一些国家的法律也赋予其证据资格。例如,美国在刑事诉讼中对非法证据采强制排除模式,但在民事诉讼中对非法证据却宽容有加,原则上不予排除。日本对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亦大体如此。其次,对证明力的分析,则是按照证据的来源、种类、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等阐述证据有无证明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一是从来源看,以证人证言为例,有的证人是民事案件事实的现场目击者,其记忆力、道德品质较好,如果让其作证,则其证言的可信度较高,证明力较强;而有的证人对案情的了解系传闻所致、道听途说而来,若让其作证,其证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则令人怀疑,证明力也大打折扣。二是从证据的种类看,有的证据材料虽有证据资格,但不一定有证明价值,此种材料便不一定被法官采纳为定案根据,如有些传来证据便是如此;理论上认为,原始证据一般要优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一般要优于间接证据,实践中《证据规定》第77条也规定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三是从关联程度看,一般而言,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度越大,证据对案件事实所发挥的证明作用也越明显;反之,关联度越小,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也越弱。

三、证据分析的依据多种多样。法官在分析证据时,如果法律法规、法律解释等就某个证据问题有明文规定的,可以直接援引条文阐释其意见,例如,《证据规定》第65条、第67条-77条等条文即可直接用于说明证据资格、证据证明力问题;如果没有条文的直接规定,可运用相关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来分析证据。法官在分析证据时,也可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材料有无证据资格、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分析判断。此外,在分析某一证据时,法官还可运用其他证据来检验和印证。

四、证据分析好坏标准。内容上应该符合三个标准:

1、表达清楚;

2、能表明法官聆听了当事人的陈述;

3、说理充分。逻辑性上符合二个标准:

1、说明证据资格(“三性”)可采用的依据;

2、说明证明力分析后可采信的依据。

第二篇:刑事证据分析

三、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自诉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如果是被害人,他们的陈述也是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通常也称为“口供”。内容主要包括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是口头陈述,以笔录的形式加以固定。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请求或办案人员的要求,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亲笔书写供词。严禁刑讯逼供或以欺骗、引诱等方法套取口供。

刑诉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特别提示】共犯相互之间就共同犯罪的情况相互举发与个人的罪责相关,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而单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非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属于证人证言。

五、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人有法定的回避理由,应当回避。

鉴定结论与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在产生的程序上有原则的区别。

【特别提示】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当告知当事人,当事人有权提出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要求。鉴定结论必须当庭宣读,鉴定人应当出庭,对鉴定过程和内容、结论作出说明,接受质证;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六、勘验、检查笔录

(1)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尸体等勘查、检验中所作的记载。勘验笔录可以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证检验笔录、尸体检验笔录、侦查实验笔录等。

(2)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检查笔录以文字记载为主,也可以采取拍照等其他有利于准确、客观记录的方法。

【特别提示】勘验、检查笔录由办案人员制作,鉴定结论则由办案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制作;勘验、检查笔录是对所见情况的客观记载,鉴定结论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的分析判断意见;勘验、检查笔录大多是解决一般性问题,鉴定结论则是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

七、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特别提示】讯问、询问、勘验、检查时所作的录音、录像不是视听资料。

第三个问题刑事证据分类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凡是来自原始出处,即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叫做原始证据,也称第一手材料;凡是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称为传来证据。

【特别提示】原始证据材料的证明价值大于传来证据材料的证明价值。在传来证据材料中,中间环节少的材料的证明价值大于中间环节多的材料的证明价值。

不能忽视传来证据的作用。

二、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凡是可以肯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可以证明犯罪行为轻重情节的证据,是有罪证据。

凡是可以证明犯罪事实不存在,或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是无罪证据。

在立案或侦查阶段,如果犯罪嫌疑人尚不明确,则说明有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就是有罪证据。

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凡是通过人的陈述,即以言词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言词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

凡是以物品的性质或外部形态、存在状况以及其内容表现证据价值的证据,都是实物证据。证据种类中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以及勘验、检查笔录均属此列。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这是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的不同所作的划分。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

凡是可以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属于直接证据。直接证据不必经过推理过程就可以直观地说明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发生和是否是正在被追诉的人实施的。例如,证人某甲目睹某乙持刀杀死某丙的证言,或者某乙供述自己持刀杀人的口供,都属于直接证据。

凡是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属于间接证据。例如,被害人的尸体,只能证明发生杀人或者重伤致死的案件,但不能指明何人是凶犯,所以是间接证据。

【特别提示】孤证不能定案。

完全依靠间接证据认定有罪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必须严格遵守运用证据的一般规则。即:一切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2、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3、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以及间接证据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果存在矛盾,应当继续收集新的证据,使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4、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惟一的。

第四个问题刑事诉讼证明

一、刑事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狭义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运用证据来确定有无犯罪,是谁实施了犯罪,犯罪人的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事实的诉讼活动;广义是指,除了上述人员以外,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活动。

二、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是指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最高法院《解释》第52条规定:“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一)被告人的身份;(二)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三)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四)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五)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六)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七)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八)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特别提示】概括起来,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包括实体法方面的事实和程序法方面的事实两大类。

实体法方面的事实主要有:(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2)作为从重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的事实;(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表现。

第三篇:刑事诉讼证据的认证方法研究研究与分析

刑事诉讼证据的认证方法研究

刘思源 何军

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诉讼实务中最实际的问题,因为证据同诉讼任务的落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刑事诉讼中,要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做到准确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不枉不纵,正确执行刑事法律,关键在证据。只有经过查证属实的证据材料才能作为揭露犯罪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在案件中采信使用。同时,案件的事实需要运用证据来证实,而能够真实再现案件的客观事实的证据,不可能是单一的,它需要由多个证明方向一致的证据形成的证据体系来完成。为此,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为了各自的立场和主张,均积极地收集各类证据,这些证据能否被采用,就需要法官在对单个证据逐一审查的基础上对全部证据加以综合分析和判断。法官怎么从这些证据中提炼出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案件事实的证据,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一、刑事诉讼证据认证的涵义和认证对象

刑事诉讼证据认证的涵义是指在审判阶段,只有经过法庭审理并查证属实的证据材料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任何未经法庭审理的证据,无论是否客观真实均不得作为裁判的根据,包括控辨双方在休庭后补充调查的证据材料以及法院自行收集的证据材料在内。

一般认为,法官所认证的对象,应当具备证据的三大要素,即证据的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者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谓客观性是指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遗留下来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所谓关联性是指由某一证据所决定的与待证事实之间

具有产生某种内心倾向性的感知状态。所谓合法性是指证据只能有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认定。客观性和关联性是证据的内容,合法性是证据的形式。证据的内容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加以审查、检验和鉴定来确定。合法性是实践真实性和相关性的法律保证。

二、刑事诉讼证据的认证方法

(一)综合比较分析法

所谓综合比较分析法, 是指综合案内全部证据和据以认定的案件事实, 在其相互关系中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矛盾、分析矛盾的方法。

综合认证证据,不能将证据脱离与其他证据的关系,脱离它们与案件事实的关系,片面地、孤立地进行,而要通过全面比较分析案内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结论之间的关系,全面地、综合地进行。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查明证据本身、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所认定案件事实的结论之间有无矛盾,有了矛盾,就要分析矛盾,掌握矛盾的症结所在,以便排除矛盾,使全案达到协调一致性。

综合认证证据, 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主要是将全案和所认定的事实, 用下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逐一鉴别法

所谓逐一鉴别法,是指法官对于当事人提供和法定的侦查起诉机关收集到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逐一地进行单个审查,判断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方法。逐一鉴别法是对证据进行认证的常见形式,它通常作为对有关证据加以初步筛选、审查和判断的必要手段。这种方法要求认证主体针对单一证据的特征、性质、表现形式等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否符合人之常理,是否有违自然定律加以识别和判断,从而得出相关认证结论。对单一证据本身进行比较分析,查明证据本身有无矛盾。这主要是要查明证据内容与形式有无矛盾。

2、相互对比法

所谓相互对比法,是指法官在对涉及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证据进行认证时,根据事实的本质特长或内在属性的同一性原理对证据进行相互的比较,查明证据与证据之间有无矛盾,从而确认其具有不同性质结论的方法,如将刑事案件同案被告人口供之间、口供与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之间,物证、书证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之间相互比较,以便查明有无矛盾。

采用这一对比的认证方法的前提:一是基于事物之间的差异现象,这种事物之间的差别性的内在原因,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二是作为对比的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证据之间必须具备可比性,这一可比性是由这些证据均与案件事实具有某种关联性所决定的,即都是能够用来证明案件中某一事实或事物的,否则是无法产生相互比较的必要基础,也就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相互对比法是法官在对案件事实进行认证时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3、综合认定法

所谓综合认定法,是指法官将涉及对案件事实有关的所有证据加以综合性分析、判断,以认定证据之间以及证据与所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之间是否相互照应、协调一致的认证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某一事实的认定,仅凭审查某一个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无法达到确认案件事实的目的,只有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确认其真伪。只有通过综合考察所有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才能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综合认定法就是通过注重对所有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分析出现矛盾的原因,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一印证过程既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证据的真伪被鉴别,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被揭示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认定,一般是与制作阅卷笔录相结合的。一般而言,先将案件的基本事实分解为若干基本项目,如刑事案件的基本事实可分解散为如下几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间、地点、犯罪动机和目的、作案手段和方法、犯罪对象、犯罪情节和后果等等。

综合比较是发现矛盾的基本方法。一般而言,证据与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就说明有关证据中有不确实的成份。证据与案情结论之间存在矛盾,就说明证据有不确实或不充分的因素。要排除矛盾,就必须调查研究,以达到 “去伪存真”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目的,而不能局限于对案卷材料本身的分析思考。更不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先入之见作为取舍证据的根据,以“合理想象”来排除矛盾。

需要提出的是,对于“矛盾”和“一致”不能作机械的和表面的理解,而应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要求排除矛盾,达到全案的协调一致性。但我们不能要求全案绝对不能有任何一点矛盾,全案要绝对协调一致,更不能满足全案表面上的无矛盾性和协调一致。我们要求在基本事实、基本证据上必须排除矛盾,达到协调一致性。

实际上,“矛盾”有“合理矛盾”和“非合理矛盾”之分。所谓“合理矛盾”是指由于人们的感知、记忆、表述的误差或记录不准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提供的证据在某些细枝末节上与事实不符,由此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实质是表面上的矛盾,而它往往说明实质上的一致。例如,某被害人说“那个犯罪分子估计有一米七三”,经辩论指出,某甲即是那个犯罪分子,但某甲实际身高是一米七五。这就应视为“合理矛盾”。相反如果被害人说“那个犯罪分子身高肯定是一米七五”,而结果一丝不差,这有时倒应当引起怀疑了。所谓“非合理矛盾”,是指实质性的矛盾,根本性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证据的虚伪性造成的。例如,有一伤害案,伤害诊断为:“右肘粉碎性骨折”,但证人证明,他在案发当晚用右手吃饭、抽烟、喝茶,活动自如,第二天清晨他又将自己的“28”型自行车从室内搬到室外,并骑车外出,而咨询骨科专家得知“右肘粉碎性骨折”的特征是“疼痛难忍”、“不能持重”。这样的矛盾显然是非合理矛盾,必须排除。后查明是他借用别人的X光片子作的伪证。当然,“合理矛盾”和“非合理矛盾”有时很难分清,而要分清,就必须查明造成矛盾的原因,而不应主观擅断。

此外,“一致”也有“合理一致”和“非合理一致”。所谓“合理一致”是指实质上的一致。“非合理一致”是指表面上的一致而掩盖着实质上的不一致。例如,某一破坏电力设备案,三共同被告为兄弟三人,他们共作案10余起,共偷割光线20万米,老大作为主犯被一审判处死刑。二审中经查阅案卷,全案

口供与证言、物证等均一致。有若干起案件三被告人交待的情节几乎一字不差。后查明,这种一致是三被告统一口供往老大身上推卸罪责、讯问中有诱供现象所致。老大并非主犯,而改判死缓。若为本案中表面上的一致所迷惑,不能通过调查透过表现上的一致看清掩盖着的实质上的不一致,就会对案件作出错误的判断。

(二)调查取证法

调查取证法,是指法官通过有针对性的进一步调查取证而进行验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具体作法通常是:

1、先根据已有的证据或已作出的事实结论,推断应当存在或不存在某种事实;

2、深入实践调查收集有关证据,看存在或不存在该项事实;

3、根据存在、不存在该项事实,对原证或原结论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三)对质法

对质法是指法官为了确认某一事实的真实性,而依法组织了解该事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有关事实情况进行相互质询、询问的活动。

对质通常是在当事人与证人、被害人之间或证人之间、证人与被害人之间进行。

对质的前提是有关人员均声称他们对某一事实的陈述是真实可靠的,而他们的陈述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在对质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对质之前必须个别详细询问有关人员,并做好相应笔录。

2、对质时,先让对质人员对所了解的有关事实分别陈述;然后让他们各自对对方不符合事实的陈述提出质问并说明其不符合事实的根据和理由,由对方回答和辩驳;主持质问的人员也应抓住争执问题,对双方分别进行质问。通过对质,暴露矛盾,掌握矛盾的症结所在,解决矛盾,或掌握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便进一步调查核实,使矛盾得到最终解决。

3、对质的情况,应详细作好笔录。

4、对质应慎重进行,并作好充分准备,尤其要作好对质的计划,严防以对质为名,使有关人员互相串通案情、或相互影响作证内容。

(四)辨认法

辨认法,是指由证人、被害人、被告人观察向他出示的客体,以便使其确定该出示的客体是不是以前观察到的那个客体所进行的活动。

辨认的前提条件是有关人员确信观察到过这个客体,记着其外部特征,并可以认出这个客体。作为辨认的客体,可以是人、物或有关照片、录相,或牲畜、尸体等。但如果辨认人与被辨认人很熟悉,并知道被辨认人的真实姓名,那么,辨认一般就失去了意义。

在实践中,法官组织辨认应注意如下几点:

1、对辨认人应事先进行详细询问,询问他以前观察到某人或某客体物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他能辨认出此人、此物等所根据的标志和特征。并告知辨认人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

2、辨认前应制订辨认计划,确定辨认的目的、步骤、方法与注意事项。

3、除尸体和整容照片外,辨外前不能让辨认者见到辨认对象。

4、除尸体和整容照片外,辨认时应采取混杂辨认原则。混杂的对象要与辨认对象相类似。混杂辨认的对象必须在三个以上。

5、组织三人以上进行辨认时,要分别单独进行。

6、辨认中,主持辨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暗示、诱导。

7、辨认过程与结果要详细记于笔录,并由主持辨认人员和辨认人签名。

辨认的结果可以用断言方式或推测方式来确切表达。对辨认的证据价值不能估计过高,不能机械地理解,原则上只能起辅助性、参考性的证据作用。

(五)鉴定法

鉴定法是指法官对涉及专门知识的有关专门问题,通过指定或聘请鉴定人进行鉴定或要求重新鉴定、补充鉴定予以查明的方法,凡涉及必须查明的专门性问题,必须由鉴定来解决。

(六)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法官为了验证某一现象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能否发生,而依法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现场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的目的可以是为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关人员能否看到、听到、感到有关声音或形象;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否发生某种现象,或有关人员能否完成有关动作;确定用某种工具是否会留下有关痕迹等。

现场实验应当遵循一定原则:

1、重要的实验应有必要的审批手续;

2、应尽量在原条件与或与原条件相似的条件进行;

3、严禁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实验;

4、应尽量进行反复实验并取得稳定性的实验结果;

5、实验应作好笔录,由见证人、参加人、实验人、主持实验人签名;

6、一般而言,如果通过实验否定了受检验情节的客观可能性,应可作出受检情节的不存在的结论。如证实某三轮车装下不是被告所说的那么多数量的货物,就说明被告所使用该三轮车装那么多货物为假。但如果实验结果肯定了有关受检验情况,那一般只能表明客观上的一种可能性。如经实验证实,从证人的房间里可以听到被告人在房间里的谈话,不能由此就绝对肯定证人确实曾听到这种谈话。实验的结果,应结合其他证据加以综合评价。

第四篇:劳动仲裁证据的收集方法

劳动仲裁证据的收集方法

劳动仲裁证据实务 2010-08-21 13:03作者:钟燕军

一、新法关于证据方面的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第三十七条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

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第三十九条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第十九条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第二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调查取证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第二十二条争议处理中涉及证据形式、证据提交、证据交换、证据质证、证据认定等事项,本规则未规定的,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证据的种类 【概念】

《辞海》中对证据的解释为“司法用语,侦查、审判机关在办案中搜集的,能够表明案情真相的事实材料,是分析和确定案情,辨明是非,区分真伪的根据”。一般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证据就是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凭据。【证据种类】(1)书证 【概念】

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各种书面文件或纸面文字材料,如合同文本、各种信函、电报、传真、图纸、图表、文件等。但书证内容的物质载体并不限于纸面材料,非纸类的物质亦可成为载体,如,木、竹、石、金属等等均不限。【特征】

(a)书证以其表达的思想内容证明案件的事实,而不是以其外形、质量等来证明案件的事实;

(b)书证往往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c)书证的真实性较强,不易伪造。【举例说明】 A、劳动合同 B、工作证 C、工资表 …(2)物证 【概念】

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即以其存在、形状、质量等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特征】

(a)较强的客观性、直观性;(b)独立的证明性;(c)不可代替的特定性。【举例说明】

A、不合格的产品; B、赃款赃物

(3)视听资料 【概念】

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反映的声音、图像以及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特征】

(a)科学性和间接性;(b)形象性和直观性;(c)准确性和完整性;(d)复合性和稳定性。【举例说明】 A、电话录音 B、视频监控录像 C、电子邮件(4)证人证言 【概念】

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向法院或当事人提供证词的人。证言是指证人将其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或证词。【特征】

(a)是证人对事物的感知及记忆情况的反应;(b)具有不稳定性及多变性;(c)证人的不可替代性。(5)当事人陈述 【概念】

当事人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的承认与说明。【特征】

(a)较强的主观性;(b)不稳定性;(c)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A、员工的申诉书; B、单位的答辩状。(6)鉴定结论 【概念】

指人民法院指定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民事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所作的结论性意见。【特征】

(a)专门性:是鉴定人用专业知识,就专门问题作出的结论,而不是法律问题提供的意见。

(b)科学性: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鉴别,因此有着特殊的证明力。从而往往成为鉴别其他证据的重要手段。【举例说明】 A、笔迹鉴定; B、印章鉴定。

三、证据搜集的基本技巧及审查标准

1、关于书证 【收集方式】

(1)“谁主张,谁举证” 书证的提供,原则上由主张相关事实的当事人负责。(2)举证倒置 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3)申请调查取证

案件第三方持有的书证,可通过律师进行调查取证;若持有书证的案外第三人不愿将书证提交仲裁或法院的,又或当事人、代理人收集该文书确有困难的,则可由当事人向仲裁或法院提出书面调查取证的申请,要求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进行收集。

【审查判断标准】

(1)是否持有原件?复印件与原件是否相符?

(2)书证的制作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是否为原始签名人、书写人所制作?

(3)书证的内容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联?是否系有关人员的真实意思表示?

(4)书证有无伪造、变造的痕迹? 【特别提醒】

(1)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有效的公证文书无需另行举证说明可直接作为定案依据;(2)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该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予以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予以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是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形成的,应当履行相关的证明手续。

(3)当事人提供外文书证或者外文说明资料,应当附有中文译本。

(4)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5)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问题研讨】

工资清单是否属于书证?如何合法有效的制作及收集工资支付记录?

2、关于物证 【收集方式】(1)勘验、检查(2)搜查(3)扣押(4)提供与调取

★由于物证的收集、调查多数关系到人身权利和物权的问题,其中物权不仅涉及到该物证的所有权,还涉及到物证的使用权,因此物证的收集调查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法律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查判断标准】

(1)是否原物?复制品与原物是否相符?(2)来源是否合法?

(3)物证的外部特征与案件待证事实之间是否有关联?(4)是否有伪造痕迹?

3、关于视听资料 【收集方式】

(1)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制的视听资料;(2)为保护自我权益且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也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录制的视听资料;(3)经过第三方公证情况下录制的视听资料。【审查判断标准】(1)取得方式是否合法?(2)视听资料是否存有疑点?

(3)是否存在被删节、剪接、编纂的痕迹?(4)是否持有原始载体? 【问题研讨】

私自制作的谈话录音能否作为定案依据?

4、关于证人证言 【收集方式】

(1)主动制作谈话笔录;(2)由知情人出具证明(3)由合法组织出具单位证明(4)由律师取证

(5)申请仲裁或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审查判断标准】

(1)出具证言的证人是否到庭接受质询?未能到庭是否存在正当理由?

(2)是否存在利害关系?

(3)所作证言的内容与证人的年龄、智力状况是否相符?(4)证言内容是否系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5)证人是否有作证的资格?所出具的证言有无超出能力范围?

5、关于当事人陈述 【收集方式】

(1)出具书面的情况说明(2)制作谈话笔录

(3)当事人进行的申诉的相关记录 【审查判断标准】(1)是否真实意思表示?陈述的动机与目的如何?(2)陈述内容与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3)陈述的内容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有矛盾? 【特别提醒】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但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除外。

6、关于鉴定结论 【收集方式】(1)自行委托鉴定(2)申请鉴定 【审查判断标准】

(1)鉴定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2)鉴定程序是否合法?

(3)送检材料是否原件?内容是否真实完整?

四、劳动争议案件证据的整理方式 【基本要求】

1、对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制作证据清单,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

2、在清单中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

3、在证据清单中签名盖章,注明提交人及提交日期;

4、依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

5、仲裁部门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特别提醒】

1、如证据中涉及视听资料的证据种类,如录音证据的,除需提交录音光盘外,还需提交录音的书面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须按录音情况进行如实记载,注明录音资料中的当事人情况、录制时间等基本要素。

2、如证据中含证人证言的材料,且已通知证人到庭参加庭审的,还需向仲裁庭提交证人出庭作证的书面申请,申请中应写明出庭证人的基本情况,拟出庭作证的目的,此外还需附上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3、提交仲裁庭的证据均为复印件,复印件须与原件核对无误,如系部分摘录的复印件需明确说明,开庭时必须准备好原件备查。

4、涉及电子类证据,必要时可提交由相关的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法律文书或当庭进行操作演示。

五、劳动争议案件的答辩要求及撰写技巧 【基本概念】

劳动仲裁阶段的被申请人,收到申请人的申诉状副本后,在法定期限内,针对申请人在诉状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及仲裁请求部分,进行回答和辩驳的的一种法律制度。【法条列举】

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二条 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三十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三十四条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逾期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基本要求】

1、必须由案件的被申请人提出的;

2、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3、必须针对申诉状的内容进行说理辩驳。【技巧提示】

答辩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部分的书写技巧:

1、针对事实理由部分进行答辩。

对原告诉状中所写的事实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表达意见。如果所诉事实全部不能成立,就全部予以否定;部分不能成立,就部分予以否定。提出符合客观真实的事实来加以证明。就事实部分进行论证,要着重列举出反面的证据来证明原告诉状中所述事实不能成立,并且要求反证确实、充分,不能凭空否认原告诉状中所叙述的事。这里所说的反面证据,一种是直接与原告所提的证据相对抗的证据,另一种是足以否定原告所述事实的证据。

2、针对法律适用方面进行答辩。

事实如果有出入,当然就会引起适用法律上的改变,论证理由自然可以从简,这叫事实胜于雄辩。假如事实没有出人,而申请人对实体法条文理解错误,以致提出不合法要求的,则可据理反驳。在程序方面,如果申请人起诉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没有具备引起诉讼发生和进行的条件,则可就适用程序法方面进行反驳。

3、明确提出答辩主张。

在提出事实、法律方面的答辩之后,引出自己的答辩主张,即对原告诉状中的请求是完全不接受,还是部分不接受,对本案的处理依法提出自己的主张,请求仲裁庭裁判时予以考虑。

【提醒注意】

切忌在答辩状中主张与本诉请求无关的事项或反请求。【问题研讨】

如何在答辩期内合法有效的主张反诉请求? 【法条提示】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三十五条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

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处理。该反申请如果是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该反申请如果是不属于本规则规定应当受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申请人在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六、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原则的理解与应用 【基本分类】

“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倒置;申请调查取证;公平、合理 【法条列举】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六条 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

第十三条 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八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第十九条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理解与应用】

(一)如何准确理解与把握“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概念】

通常情况下,不管是申请人还是被申请人,只要提出了一定的主张,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除非法律明确规定应当由对方当事人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否则,对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需承担不利后果。【基本原则】

1、申请仲裁的一方当事人提出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需就其所主张的试试提出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法律明确规定举证倒置的情况除外。

2、被告在应诉、答辩过程中提出反驳或者反诉的,需承担举证责任;

3、第三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4、共同申请人在仲裁阶段中无论是居于共同申请人的地位还是居于共同被申请人的地位,他们对自己的主张与反驳均负有举证责任; 【实务操作指引】

(1)在确认劳动关系的争议纠纷中,由主张有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举证;

(2)工资争议纠纷中,超出申请仲裁之日起2年内的工资支付情况由主张存有加班事实的当事人举证;

(3)企业规章制度中已明确规定需履行相关手续后方能享受一定权利的,由主张已办理相关手续的当事人举证;(4)主张存有胁迫、欺诈或乘人之危事实的,由提出积极主张的一方当事人举证;

(5)主张被终止或被解除的一方,应就所主张的被终止或被解除的事实举证。

(二)举证责任倒置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理解与应用 【概念】

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反对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法定的基本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例外。【特点表现】

(1)提出主张的一方或称为积极主张的一方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反对的一方负担举证责任;

(2)反对的一方应当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负担举证责任;

(3)由反对的一方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无法就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4)主动发动诉讼的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适用原则】 法定原则 【实务操作指引】

(1)关于劳动者的入职时间、工作岗位、争议发生之日前2年的工资支付标准、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均由用人单位进行举证。

(2)关于未能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过错原因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

(3)关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理由由用人单位举证。【问题研讨】 提成工资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是否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三)申请取证原则的理解与应用 【法条列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适用原则】 法定原则 【实务操作指引】

(1)申请调查取证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向仲裁庭提交书面申请。

(2)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3)申请调查取证的请求应在答辩期内提出,最迟应在庭审当日提出。

(4)部分调查取证的请求仲裁不一定能执行(如:银行个人账户交易信息的查询一般情况下仲裁无法进行调查取证)。

(四)公平、合理原则的理解与应用 【适用条件】

根据现有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将显失公平,故在法律实务中,针对此类型的举证责任将按照公平、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

七、关于质证的相关法律问题 【概念】

质证是指在法院主持下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双方采用询问、辨认、质疑、辩驳等核实方式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辩的活动。质证有广义或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质证,是指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证据进行质证的活动;狭义上的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对对方当事人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进行的对质、核实活动。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中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质证。【基本要求】

(1)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2)经仲裁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发问。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发问,或者向证人发问时,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联,不得采用引诱、威胁、侮辱等语言或者方式。【技巧提醒】(1)听的技巧

A、边听、边记,做到不遗漏、不误解。B、不被对方情绪性词语所干扰

C、注意对方的语气、语调、语速等。要善于听音辩调,注意对方的言外之意。(2)看的技巧

对庭审时出示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据材料,要仔细辨别。辨认,是对该类证据最主要的调查手段。(3)问的技巧

出庭前准备发问提纲,在法庭调查时依据庭审调查情况变化,再适当调整。如巳经清楚的问题,不必再质问;比较清楚的但还有些不足的问题,要变换角度发问,以免“重复发问” 之嫌;对根本未涉及的或不够清楚的问题应有计划地发问。【实务操作指引】

(一)如何对书证、物证、视听 资料进行质证?

一般情况下,要求并认真审查对方当事人出具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的原件或者原物。认真审查对方当事人出具的证据,判断其: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以及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掌握原件、原物优先规则;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书证的质证要求】 a、书证的来源是否可靠。b、书证的形成是否合法?

c、书证的制作者是谁?制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的? d、书证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内在联系,以及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e、书证的内容有否错误?是否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f、书证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 g、书证有否伪造或者变造的痕迹? h、书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物证的质证要求】 要通过辨认、对比、鉴定等方法,鉴别真伪,作出判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质证: a、物证的来源是否可靠?

b、应查清该物证是否属于涉及本案事实的物品?物证是否与案件事实有联系?以及有哪些方面的联系。c、物证的类型?

d、物证有否伪造或者变造痕迹? e、物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视听资料的质证要求】

在正常情况下制作的视听资料,是可以采信的。但录音、录像以及电子技术资料,存在剪辑、加工、伪造的可能性。在对视听资料进行审查判断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A、视听资料的来源。B、视听资料的版本。

C、视听资料形成的原因和条件。D、视听资料的真实性。

E、与案内其他证据进行对照、比较,如果有矛盾,应进一步查证核实。

F、必要时,应进行科学技术鉴定,以验证是否原版,是否有伪造、涂改或剪接等情。必要时,可提如下质证请求: a、要求将视听资料当庭播放,让有关人员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质证。

b、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

c、对视听资料的制作过程进行查证分析。d、对视听资料进行科学鉴定。

(二)如何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 【基本掌握】 A、证人的出庭义务。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情形:(a)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b)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c)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d)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e)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前款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B、当事人向证人发问,须经法庭许可。

C、询问证人不得使用威胁、侮辱性的言语和方式。D、询问证人不得使用不适当引导证人的言语和方式。【如何对证人进行质询】 a、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b、证人的主观能力。如理解力、记忆力、表达能力、感觉能力等。

c、证人的基本情况。d、证人证言的来源及合法性

e、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环境和条件。证人是否受到欺骗、引诱、指使、贿赂、收买、威协等行为的干预。f、证言的内容及要证明的问题。g、证人前后的证言是否矛盾。

h、证言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及其因果关系。【如何对书面证词进行质证】

即是对法庭上宣读的未到庭的证人证言的质证。a、证词形成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证词的来源。是证人耳闻目睹的事实,还是听别人传说的。

c、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d、证人的基本情况

e、证人的主观能力。如理解力、记忆力、表达能力、感觉能力等。f、证词的内容及要证明的问题。g、证词的真伪。

h、证词与其他证据的相互印证及其因果关系。i、证人未能出庭的原因。

J、必要时,要求当庭质证,或提出不可信的意见。K、证人与事故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

注意证人与案件和当事人或者被侵权人的关系,尤其是与当事人或者被侵权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更要通过查明他作证的思想动机来判断其证言的可靠性,对于与案件或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的证人,主要是审查证人提供证据的准确程度,例如考虑案件发生时证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何,辨别是非的能力,记忆力情况以及再度重述的能力怎样等等。L、证人的觉悟高低、思想品质好坏等也是影响证人证言真实性的重要因素。【重点提示】

A、对宣读的证词有疑问的,一定要亲自辨认。

B、证人未出庭的原因不属于法定情形的,则可向法庭表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否则,不认可该证据。

(三)如何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 【基本掌握】 a、供鉴定的材料是否充分可靠; b、鉴定部门和鉴定人的资格;

c、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 d、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扰; e、鉴定结论与有关证据是否一致。

f、鉴定结论与有关证据有矛盾,或者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应请求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询问。

G、鉴定人同本案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鉴定人有无受到本案关系人的威胁、利诱而作虚假鉴定的可能性。【提醒注意】

(1)鉴定结论被用来证明案情时,同其他证据一样,同样要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由于鉴定在广义上属于人证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鉴定人的质证遵循与证人、勘验人同样的规则和程序。(3)如果对鉴定结论有异议,而鉴定人又未出庭,向法庭申请,请求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询问。

(四)如何对当事人陈述进行质证 【基本掌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六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但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除外。结论: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并不都能起证明作用。【质证技巧】

A、当事人的思想品质如何,有无隐瞒或虚构的可能; B、当事人的行为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如何,当时的环境是否会其如实陈述产生影响;

C、.当事人与证人或其他有关人员之间,有无串供的可能; D、陈述的内容,各个情节之间有无矛盾,各个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E、当事人陈述、辩解有无反复,反复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提醒注意】

A、对当事人陈述该类证据,无相关证据佐证,一律不予支持。

B、在实际效果上,将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类独立的证据,存在着一些概念上的冲突。

C、慎重对待对方当事人的陈述,避免造成对已不利的后果。【问题研讨】 一方当事人陈述得到对方当事人认可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如果一方当事人的陈述得到对方当事人的认可,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就构成一项自认。对于该方当事人而言,其陈述的事实就构成免证事实。

(五)如何对电子邮件进行质证 【基本掌握】

电子邮件证据具有脆弱性,很容易被删除、篡改,这给证据的分析判断带来一定困难。但根据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任何被删除、篡改的电子邮件证据都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找到痕迹并加以分析认定和恢复,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它的证据效力。【质证技巧】

(1)所提交的电子邮件证据有无经过公证?

(2)能否采取法庭现场演示的办法,由证据各方当事人在法庭上直接访问服务器进行确认和核实?(3)电子邮件证据是否存有疑点?(4)有无被删除、篡改的痕迹?(5)有无其他证据对该邮件进行佐证?

【问题研讨】 手机短信可否作为证据使用?应如何举证、质证?

手机短信是一种视听资料,只要符合证据的属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证据是否可以被法院采信,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通信方式,其工作原理是由发信人向收信人发出信息,通过信号网络传输到对方手机,而且该信息的发和收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且从手机短信内容来看,打开收件箱,其信息带有发信人的手机号码、发信时间和具体内容等具体资料,网络操作系统即通信营运商服务器也会有相应记录,而且收集、提取的手机短信过程中没有侵害他人权益。

八、代理词的撰写技巧与注意事项 【概念】

指案件的委托代理人,在庭审的辩论阶段或人民法院依法进行书面审理中,为了维护其所代理一方的合法权益,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之内发表或递交的具有综合性的代理意见。

【代理词的作用】

1、支持被代理人的诉讼,实现被代理人的诉讼权利;

2、为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提高审判质量;

3、宣传法制,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注意事项】

1、代理词只能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发表代理意见,不能超越代理权限,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出反诉或上诉,必须有被代理人的特别授权。

2、制作代理词应当做到以理服人、语言恰当贴切。

3、代理词应以证据、法律法规、案件性质、是非责任和诉讼程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说为主,应当力求避免贬斥、讽刺、奚落对方的偏激言词,宜心平气和、语言稳妥,以法为据,以理服人。【撰写技巧】

(1)要简洁,一般不要超过三页。原因是法官没有时间看。如果案件复杂,则需要将重要的观点概括表述在代理词前面;

(2)关键的字、词、句要用醒目的黑体字;

(3)对于己方的观点要用括号将支持它的证据标注出来。【问题研讨】 代理词与答辩状有何区别?

答辩状,是被告和被上诉人针对起诉的事实和理由或上诉的请求和理由进行回答和辩解的文书。代理词不是对答辩状进行简单地重复,而是对答辩状中的观点进行再次提炼,进行升华,形成更加鲜明并呈递进关系的观点。代理词比答辩状更全面、更完善。

第五篇:法律案件_证据分析报告

证 据 分 析

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依照刑法、刑诉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并结合本案具体案情,认定王某、徐某抢劫罪的证据如下:

一、认定王某、徐某犯罪主体的相关证据。

刑法中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与单位。只有行为主体具备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才能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凡是年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故以下证据可证明本案中王某、徐某的犯罪主体资格:

1、王某、徐某的居民身份证;

2、王某、徐某的户口簿或户口底卡档案;

3、王某、徐某的医院出生证明;

4、入学、入伍等登记中及个人履历表中有关年龄证明;

5、出生地同一区域邻居中同年、月、日出生者的父母或其他亲友证词;

6、王某、徐某的供述及其亲属证词;

在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上述证据过程中,由于实践中经常发生犯罪嫌疑人或其亲友通过涂改犯罪嫌疑人年龄的方法逃避刑罚的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边缘年龄的查证,仅依据身份证和户籍材料是不能完全认定其犯罪主体资格的,故应取得上述证据中的第(三)、(四)、(五)项,以形成一证据链条,互相印证。

通过对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能够证明本案被告人王某今年26岁,被告人徐某今年39岁,在犯罪时均已满14周岁,具备《刑法》规定的抢劫罪所要求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故两被告人均为适格的犯罪主体。

二、抢劫罪主观方面的相关证据。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态度。在主观方面,抢劫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的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关于认定本案两被告王某、徐某抢劫罪主观故意的证据有:

(一)、证明王某、徐某抢劫罪主观故意的直接证据为两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各被告共同实施犯罪进行了计划分工并且各人分别实施了相应的具体犯罪行为。

首先王某提出,寻找一个住人少、能包夜嫖宿的饭店,到深夜时抢劫“小姐”和饭店老板,并商定由先王某一人事先嫖宿在饭店内,到深夜时分另给徐某、李某发短信,并打开屋门让两人进屋,3人共同实施抢劫。选定目标后,王某入住饭店,并给另外两被告发短信,3人到王某嫖宿的房间,由徐某持一把刀看住阿芳,王某、李某两人则来到饭店老板孙某夫妇的房间,由王某把刀架在孙某的脖子上威逼其拿钱。

2、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明被告人实施作案有动机、目的。

即三个觉得打工挣钱太少,手头拮据,于是想找一个省力又挣钱快的门路,由此想到劫取饭店以获取钱财。并且被告均认识到劫取钱财会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并且在压制其反抗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但为了非法获得钱财的目的,仍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这就具有抢劫罪的主观故意。

3、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明各被告人对共同实施抢劫行为事先进行了商量,并且达成了共识。

王某提出,寻找一个住人少、能包夜嫖宿的饭店,到深夜时抢劫“小姐”和饭店老板,徐某和李某均欣然同意,并且共同商量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4、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证明各被告伤害被害人的时间是在抢劫行为当时,其目的是为抢劫排除障碍,而不是为抢劫完成后而实施伤害行为。此证据可证明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实施压制被害人反抗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主观要件。

(二)在以上所述直接证据的基础上,、以下间接证据可进一步印证各被告的主观故意。

1、被害人陈述、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言。

2、事先踩点场所的现场证据即现场勘查笔录、证人证言、辨认笔录,证明被告人已按计划的内容准备工具、踩点,、印证其主观故意的心理态度。

3、提取的物证:西瓜刀、手机,能证明被告人在预谋时主观上就有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准备,以及积极按照事先预谋实施抢劫行为。

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证明:

(一)作为自然人,被告人王某、徐某主观上具有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该结果的发生。

(二)对于共同抢劫犯罪,作为共同犯罪参与者,各被告人在主观上都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在共同犯意支配下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的组成部分。

三、各被告犯罪客观方面的相关证据。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的表现,具体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进行了侵犯,以及这种侵犯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的事实特征。

在客观方面,抢劫犯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最显著特点。

证明本案被告抢劫犯罪客观方面的证据有:

(一)、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证明预谋中及在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使用暴力方法排除被害人反抗进行抢劫,被告人徐某持西瓜刀压制被害人阿芳,王某则使用西瓜刀这一作案工具架在孙某的脖子上威逼其交出财物,并在孙某的右手臂上狠狠地戳了一刀,以此威胁其拿钱,后孙某的妻子刘某在李某的威逼下告诉两人的钱在抽屉里。

(二)、被害人、现场目击证人、旅社其他服务员的证言。证明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威胁的手段压制被害人反抗而强行劫取财物。

(三)案发现场或从各被告人身上或指认处提取的物证:西瓜刀、手机作案工具,以及搜查笔录、辨认笔录。

(四)鉴定结论。物证及其附着物上的血型鉴定、指纹鉴定、DNA鉴定、药物鉴定。

(五)作案工具等物证来源的相关证据:

1、同案犯的言词证据;

2、证人或同案犯与本案各被告人的相互辨认笔录;

3、鉴定结论,从来源处提取的同类物及物证所作的同一鉴定。

(六)抢劫现场勘查笔录及照片。

(七)书证:伤情检验,证明被害人的伤害部位、伤口特征与各被告人的供述、证人证言所证明的被告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行为及所使用的凶器能否对应。

(八)书证:医院病历资料,证明伤情检验结论的科学性。

(九)住宿登记的笔迹鉴定。

通过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可以相互印证证明:

(一)各被告人使用了伤害他人的暴力方法相威胁;

(二)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指向的直接对象是被害人本身,而非直接指向被害人的财物;

(三)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和当场取得财物。

四、关于犯罪客体方面的证据要求。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其行为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往往造成人身伤亡。侵犯复杂客体,是抢劫罪区别于其他侵犯财产罪或者一般的侵犯人身权利罪的主要标志。

证明本案被告人实施抢劫犯罪客体方面的证据主要有:

(一)被害人的人身权利。

1、户籍证明、身份证;

2、物证,提取的被害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及其提取笔录;

3、书证,被害人的伤情鉴定;

(二)被害人的财产权利。

1、目击证人的证言;

2、被害人陈述;

3、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4、书证,勘验笔录;

5、物证,现场照片。

通过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证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侵犯了双重客体,即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下载证据分析的方法[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证据分析的方法[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证据分析材料(精选五篇)

    证据分析材料根据委托人XXX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本代理人的走访调 查以复制的有关证据,现就本案待证事实的有关证据分析如 下: 证据1:住院病历 该书证来源于原告处,由于原告在起诉时......

    分析方法

    2.农业内部结构的现状分析(1)兵团农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通过考查兵团农业内部不同年份、不同部门总产值的比重,可以看出经过多 年的调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发生了较大的......

    证据法学案例分析报告二

    证据法学案例分析报告二 经济法政学院 法学123班 12123349 潘嘉琦 案情:2010年10月2日午夜,A市某区公安人员在辖区内巡逻时,发现路边停靠的一辆轿车内坐着三个年轻人(朱某、尤......

    单位证明材料证据效力分析

    单位证明材料证据效力分析 在审判实践中,单位证明材料经常被当事人作为证据材料提交法庭,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单位证明材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在审判实践中存在争议。笔者......

    瑕疵书证的证据效力分析

    瑕疵书证的证据效力分析在法律上,书证是指记载了能为人所理解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的物品。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是人的一定思想的外在流露,因此,书证的存在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

    【讲话稿】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质证方法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质证方法 各位尊敬的深圳律师同仁: 大家晚上好!本人谢宜峰,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律师,牛律师深圳团队成员,牛律师网络犯罪研究中心总则研究组 之 以计算机为犯罪......

    审计分析方法

    一、某审计单位2006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明细账结存数量、2007年1月1日——18日收要求:运用审计调节计算并完成上表。二、宏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31日产成品——羊毛衫明细......

    财务预算分析方法

    财务预算分析 一、财务预算分析概述 财务预算分析是指在预算正式确定、下达之前进行的对预算指标的分析调整工作,也就是在预算执行前所进行的预算分析工作,这一环节有别于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