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心得
关于历史的学习心得书上说带“★”的是自渎课文,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小看对于自渎课文的学习,因为自渎课共有两大作用。其一,辅助对于某个时期的一段历史的学习。其二,可以增加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认真读。
四.对于阅读历史书的时间安排
历史的学习,我的感觉告诉我一定要看书,要一整天一整天的看,这可能有点夸张,但至少是说要拿一个长时间段来阅读,可以是一个星期天,一个下午。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轻松的建立一个清晰的“历史模型”即是知识体系。
五.如何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知识体系?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建立一个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建立体系来说,关于时间的记忆又是重中之重。打我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我就一直十分看重时间的学习、记忆,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要把时间记忆下来,就会有一种心里特别塌实的感觉,而也因为这样,在历史学习中也就有了一条线索,有了这条线索,历史学习当然也会轻松许多。但记忆时间,不是只把时间记忆下来,在记忆时间时一定要把事件记清楚,这样就可以就此作为一个轴,把什么背景呀,影响呀什么的一并记下来。知识体系也就这样完善了。
六.多看书,达到对书十分熟悉
什么叫作“多看书”?并不是要整天抱着书看,而是要在该多看的时后去多看。而这个时候就是指每个段落学习的结束,和考试前,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前面两个是必须的)。而熟悉就是指一说到什么,马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这个东西在书上的哪个位置,是讲了些什么。当然这就要求在看书的时候要集中精力,要充分用好自己的大脑。
七.考试前的读书方法
对于书这玩意儿,我想每个人在考试前都应该十分熟悉了,至少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既然书都熟悉了,那就表明线索是搞清楚了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看的过程中将东西记下来。这个问题也是历史学习的核心问题,但十分简单。历史嘛,无非就是“记”嘛,学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记东西确实是分长期和短期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历史也是需要分长、短期记忆的,就是说在小考试前短期记忆,在大考试前形成长期记忆,而这种长期记忆当然是由短期记忆组成的。所以不必担心长期记忆记不住,要是短期记忆做的好的话。而小考试前,要做的就是“先全面,再重点”,全面的要记住,重点的要一字不落。到了大考试前两个星期再全面记忆一遍,最后一个星期再把重点记一遍,相信考试一定不成问题。(当然,如果做的好的话)
以上的问题就是我学习的精要,最后,还要强调一下,对于文史类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有兴趣,要肯下工夫,要舍得花费时间去记忆,刻意的去记,一页一页地、仔细记.
第二篇:历史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
—摄影2班 施涛
青春之风吹拂着轻柔的沙,触摸着海水中最深的蓝。在这无尽的天际,时光渐渐老去,生命也在慢慢地流逝。不像旋转的木马一刻不停,亦不是叶子,飞舞之后,转身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朝着梦想的前进,每一步都是如此的坚定,每一步又是那么的偶然。眸然回首,却不见了曾经的懵懂与天真。
历史的画卷,延绵不绝,亘古的的流传,谱写生命的浩河。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近代史,这一金玉良言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近代史这一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足以让国人深刻反思并总结。
而对于我来说,我们的新的篇章,新的历史,从大学之路,展开新的一页。大学不仅象征着中学时代的结束,更是意味着青春最绚丽的绽放。大学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让我们进一步的去领略过去的故事,让我们的感受先人的智慧,让我们自己的梦想于更高的基点起航,让梦想之路流淌的更加的顺畅!
还记得,初入大学的我,怀着一颗青春悸动的心,准备迎接崭新的未来。但面对大学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处处充溢着新鲜,刺激和挑战。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自由的也让我兴奋到不知所措,刚开始的昂扬斗志日渐消磨殆尽,归于平淡,沉溺于享受。看着橱窗里学长们的成就,说不羡慕是假的,注视身边努力的身影,说不触动是违心的。沉沦之易,清醒之难,走马观花般的游走于课堂之间。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感受夏商周人民的坚韧、淳朴。承受清政府腐朽统治下的,腐朽、糜烂,以及普罗大众的坚持不懈的反侵略斗争。触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不屈,艰苦、执著。聆听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爷爷的真知灼见,感悟其中的敢拼、敢想,大胆、创新。让我触动,感染,慢慢的从迷惘中醒来。曾经历迷茫过,失落过,蹉跎过的我,没理由在洗净铅华,退去浮躁之后,不回归最初的那份纯真,其实问问自己,梦想一直都潜藏在心底,未曾离去。既然梦想依然,就更没理由选择停留,而应扬帆起航。因为,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并不是滋生诟病的沃土,我所拥抱的这所大学,更不是埋葬梦想的坟墓,历史更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毕淑敏曾说过:我可以不伟大,但我庄严;我可以不永恒,但我真诚;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努力。这,不正是身为梦想者的我们,所应具备的素养,不也是历史见证者的我们,所应具有的品格,也更应该是一个大学生所应坚持的信条。我们不是早已走出,曾经备战高考时的那段昏暗生活,所以更应去触拥眼前这黎明的曙光,然后走向璀璨的明日。
历史扬起的风帆,飘扬的梦将从这里起航。我想我会爱上身边这大海的辽阔,爱上它独特的蓝色,爱上海风的气息。闲暇之余,我会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之上,聆听海水澎湃的声音,然后低头往往波澜起伏的大海,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给及自己鼓舞,坚实前进额步伐。
历史扬起的风帆,飘扬的梦将在这里起航。我想在我最年轻的时候,畅游我所力所能及的地方,品味各种独具韵味的风土人情,让一切的,一切的,地方留下我的痕迹,将所有的,所有的,收容进我的相册,我的记忆,我的人生里。充溢我大学四年,让我在大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流光溢彩的年华,谁又会没有心中五彩的梦想?有了梦想,就应有了追求;有了追求,也应有不懈努力的动力和力量。梦想,是一座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但拥有过梦想,并为之追寻梦想,我想这也不失是一种成功。而历史的积淀,是你的后盾,是你的臂膀,是你梦想路上不竭的动。
闭目,沉思,想想父母那日益佝偻的身躯,鬓角的银丝,被风吹皱的面庞,我想在他们日渐苍老的岁月中,我是他们唯一的期望,最大的牵挂。他们用自己的一切换取我今日的美好生活,那我又怎忍心让他们的期盼在我浑浑噩噩中沦丧。
年轻的我们,除了短暂的青春和梦想,其实,真的一无所有,但我们总是渴望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哪怕,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最后依旧归于平凡,起码我们努力过,尝试过,而不是,挥霍过,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骄傲不是吗?岁月会印刻下你的足迹,挥洒在你身后的历史涓涓细流之中。
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在风趣中疏导历史的洪流。在激昂中滋润生命的涓流。历史见证风雨,历史伴随成长,梦想之路因历史而铭记。
第三篇:心得历史
中国近代史心得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这门课。也许对于很多原来学习文科的同学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内容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一直学理科的人,真正的是受益匪浅。正是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于以前的匮乏的历史知识有了新的填充。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一方面我对中国的近代的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自己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心得体会。尤其是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每次课的最后一段时间,老师都会组织同学自己上台演讲说课,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更加的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在丰富的幻灯片的展示当中,还插入了一些和近代史有关的音乐,视频等来扩充课文的内容,这使得原本枯燥看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近代史是现实的近亲,现实中许多食物还依然残留着他的影子和踪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于近代史的历史阶段,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夜的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这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第二个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灾
难深重的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中国人为了祖国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康而和西方烈强所做的一系列的斗争,是所有中华民族的不屈的华夏子孙所不能忘记的。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在伴随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时,一些中国人进行了先进的探索,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虽然成效甚微,但却也无法阻止后继的大批中国的文人志士效仿学习的热情。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虽然西方侵略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不屈的华夏子孙并没有就此放弃。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
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有时候我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不仅仅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华取得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了政治军事力量,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但我的想法只是一己之私,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是不公平且不正确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辩证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不能因为自己的理解而偏执于某一点上。中国的近代化开始得很艰难,过程中又遭到内外的种种阻挠,进程缓慢,十分不易,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法国历史学家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为什么历史上曾经
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的时候会任人宰割,欺凌?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以史为镜,知古鉴今”的意义。我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正在蚕食着当时的中国。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现在的我们,应该吸取前一辈的教训,沿着正确的方向勇敢前行。为祖国以后的美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重蹈覆辙,使祖国再陷入以前的泥湾之中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功课,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历史研修心得
历史研修心得
几个月的研修活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当一名现代的好老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没有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论没法教;没有扎实深厚的德才学识没法教;没有勤钻研、善反思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绝对教不好。因此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勤学理论,不断地敢于否定自我,推陈出新,进行再创造再探索。伴随课改的进程,我感到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一不留神在课堂上就会捉襟见肘,越是开放式的教学就越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就越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智。学校的各项研修活动,让我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进步。我在学习各种教育改革的理论、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这样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
学校还组织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活动。就历史学科而言,如何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目前历史教师特别需要探讨的问题。我觉得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认为历史教师要在四备上下功夫:一备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新老教材适当增补内容以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二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心理特点等,便于师生交流;特别考虑一些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三备问题——从一些历史现象及事物关联上,发现问题,并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归纳、小结;设置疑问的时候,要切合实际,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提高。四备教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平时我也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响,寓教学目标和知识点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之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让他们在感知生动的历史时,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听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我校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反思中去,把反思作为自己成长的阶梯。因此我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想一想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能否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反思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这些是我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我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在创新,不断地发展。广阔的课改之园,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智慧和热情去探索、去耕耘、去努力!
第五篇:历史教学心得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当教师也有几年了,回顾短短的教学生涯,感慨良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应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再次,教师应学识渊博。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把课上得丰富、生动、有趣。要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还要注意多种教法的运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对提高认识水平大有裨益。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由于条件的不同,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劳动。在今天世界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每一位教师,都应不停的钻研、学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一己之力。
光阴荏苒,转眼一年的教学生涯又过去了。在这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这里,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记录下来,与广大历史教师共飨。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因此,要搞好教学,首先就必须协调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成为调节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可以促使教师把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关心爱护革命后代的真挚感情糅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以春风化雨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该如何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 1.融洽师生关系
1.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具有一种“向师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摆脱儿童的幼稚心理,喜欢以成年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见解,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宰学生的一切,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承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思考才能掌握,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把握“要我学”,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1.2要善待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正因为学生是有情感的人而非容器。因此,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文中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会学会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会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会学会自爱。”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一味批评挖苦,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只会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会对教师甚至对这门学科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教师能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一种赏识教育。则会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我的教学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带初一(7)(8)(9)三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在刚接班时,每次上课八班课堂气氛都毕比较沉闷,每次“周周考”的平均分都是三个平行班中最低的。后来我有意识做了一个实验,在七、九二班仍如以前一样地上课,而在八班,每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我都给予“很聪明”“反应很敏捷”“回答得很好”“再进步”等诸如此类的肯定评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上课时八班的气氛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班,学生很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而其历史考试平均分也由原来倒数的班级变为每次都是第一,基本上消灭了低分率,而且,学生对老师态度由原来的冷漠转为热情,乐于亲近教师。花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效果,和以前都有天壤之别。这就充分说明了善待学生与激励的作用,同样也证明了良好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力。赞可夫说得好:“就教师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搞好历史教学,仅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还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特别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全面。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算合理全面呢? 2.教师的知识必须博而专
2.1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俗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上课时才能使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够上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如果自己对历史知识掌握的都不全面,却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经常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于在大学时代所学的那点知识,不能一味地吃老本,认为有“一桶水”,就能源源不断地使学生有“一杯水”,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更替这桶水,使其成为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朱熹曾日:“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也象方塘,如果没有源头流入,也会很快干涸。
2.2教师的知识还应该博。历史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有的学生所见所闻远远超过老师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必须对各种知识都要了解。比如说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课,里面涉及到医学、农学、数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了解这些方面的趣闻野史,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有趣。
要搞好历史教学,还要注意一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同教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避免因单调刺激带来的厌烦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认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法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哪种教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不足的一面,因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尝试运用不同的教法。在实践中,我注意到运用谈话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讲《两汉和匈奴的和战》时,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下列谈话:
师:同学们关于匈奴这个少数民族是不是头一次接触到? 生:不是。
师:那么,在讲哪朝历史时讲过? 生:秦朝。师:匈奴的首领叫什么? 生:单于。
师:与匈奴的关系是和还是战? 生:战
师:秦派大将谁与之作战? 生:蒙恬。
师:为阻止其进攻还采取什么措施? 生:修长城。
师:万里长城的修筑,扼制秦的发展,但到了秦末秦边防松弛,匈奴又重新崛起,今天我们就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看看匈奴发展情况及两汉的战争与和平关系。通过这样的谈话,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而且采用谈话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与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如在讲“《布尔什维克对武装起义的准备》”: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5篇历史教学心得体会5篇
师:布尔什维克六大和中共中央通过的决议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讲武装起义方针,一个决定最近期间起义。师:很正确,为什么“六大”不决定起义? 生:时机未成熟。
师:很对,时机成熟是起义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人民力量的发动是否形成人民革命高潮,那么,10月份中共中央会议为什么决定在“最近期间”举行起义? 生:时机成熟。
师:什么时候时机成熟,标志是什么? “生:
9、10月份,标志是人民掀起强大的革命浪潮,各种革命力量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
通过这样的谈话,把“最近期间”作为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的窗口,经过层层诱导,使学生的认识加深,同时也训练了其思维能力。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效果。
2.3还必须注意巩固复习的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但是历史知识又比较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这些知识,有效地记忆呢?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分散记忆优于集中记忆。”这种观点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运用的很少,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有的老师怕讲不完,一上课就一直讲,把内容讲完了才能吁一口气,如果还有时间剩下,就让学生死命地背,以前我也这样做过,但效果很差,背的时间长了,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来不及检查,有的学生偷懒。因此,我在上课时尽量地少讲,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基础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出来,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去花大量时间长篇累片牍地叙述,这样就节省大量时间。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分散在一节课当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然后检查,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该记住的东西也都记住了,课后再用少量的时间巩固一下就可以了。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考试前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因为该记的东西在平时全都记住了,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节省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使老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搞好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在今天世界各种课改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观点不断出现,我们也要在课改浪潮中撷取属于自己的浪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