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知识探析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相关规定的
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相关规定的探析
姚丕常 贺 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做了具体规定,它包括两种:一是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二是人民法院被动的需经当事人申请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其中第一种情形中人民法院虽能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但调查收集的证据不涉及双方当事人的实体利益。第二种情形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虽涉及当事人的具体利益,但人民法院在当中是被动的,这就是需要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而且申请请求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受限,它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之一的才行:(一)申请调查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的申请请求调查范围在此规定之列的才予以准许,否则不予准许即人民法院就不能参与调查收集证据。
《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关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规定非常清楚,意思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很好把握,这给我们的办案法官和当事人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难予处理。如一些当事人对因客观原因收集不到的证据自己既不委托律师或代理人收集,又不向人民法院申请
调查取证,最终因证据原因导致败诉,从而出现当事人缠诉、上访、抗拒执行等不和谐的现象屡屡发生,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现象加以探讨。
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的司法解释过于狭隘,人民法院对于涉及双方当事人实体争议的一些证据的收集在没有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调查的情况下不能依照职权主动调查取证,不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事实上,那种无需人民法院法官主动依职权介入调查收集证据只能是以社会经济极为发达、人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很高和法律意识很强、律师制度极为完善且律师业极为发达作为前提和条件。恰恰相反,我国目前的国情是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当事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律师制度不完善,传统观念影响证人作证及出庭率非常低。法官如果在调查收集证据这方面再没有一点主动权,那么常常就只能是在“坐堂办案式”的庭审中偏听偏信,容易造成裁判失误。
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地域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状况使然,是多年对当地人民群众的了解使然。如果一味地让当事人举证,限制法官依照职权取证,既不利于法官查清事实,也不利于案结事了。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让当事人自己举证,往往只会举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文化,又举不出相反证据,那么审判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接下来一方当事人就可能上诉、上访等,以期改判。另外,一些二审法院在承办上诉案件时,对一审法院未经当事人书面申请而依职权主动去调查案件事实的,认为一审法院违背了“人民法院关于调查收集证据”的有关规定即人民法院无权主动去调查收集证据,按程序不合法而裁定发回重审。更有甚者有些当事人在认为判得不对的情况下既不上诉、也不申诉,而是对抗执行,将矛头指向法院。证据问题当事人自己不能解决,法院不能解决,那么能指望律师解决吗?显然不能。在许多律师业极不发达的地区,且不说屈指可数的几个律师的职业道德如何,单就律师收费的标准就会令当事人望而却步的。在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下,如果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人民
法院不能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办案法官仍坚持“谁主张,谁举证”、调查收集证据是当事人自己的事,那么结果就可能是审结的案件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准的后果,从而造成当事人缠诉、上访、抗拒执行等。在司法实务中,办案法官图省事,简单按证据规则办案,一旦发生错案,启动再审程序,这既浪费了司法资源,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加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和社会成本。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汪世荣在人民法院报上发表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价值》一文中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当代司法事实观的启示这样写道:“明知事实被歪曲的情况下,法官应当持何态度?以不打破当事人的平等与平衡为原则,还是以事实真相的发现为原则?法官对纠纷的裁决,前提是事实清楚。如果法官的裁决,颠倒了黑白,歪曲了事实,结果是真假不辨,是非不分,善恶混同。法律和规则形同虚设。”“司法活动应当追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司法工作的指导必然是追求客观真实。因为,当事人举证的局限,以及对当事人举证能力的补充,只能强调法官主动调查,才能实现。”这些思想和见解非常独到、精辟,值得当代法学者和司法工作者深思。这也实际上是对现阶段关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规定中“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两种情形具有不足之处的一种认同。
人民司法为人民,人民利益至高无上。当前人民法院在调查收集证据这一环节,我们相当一部分人民法院还得发挥人民法院的主观能动性,宜更多的去主动依职权深入调查案件事实,收集相关证据,决不能局限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更不能将原本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请求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时法官对“客观原因”做狭隘性、限制性理解,以此推诿。2009年8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法院大法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研讨班强调要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这里讲的人民性是指人民法院的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的属性。事实上我们根据自身法院情况、当事人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普遍低下的情况,在办案过程中深入群众调
查案件事实真相,向群众宣传法律,向群众了解疾苦,树立平民意识,甘当“平民法官”,提倡法官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努力追求司法公正,这些都是人民性的具体体现。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十五条予以补充一条:
(三)涉及与案件实体争议有关的事实,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应当调查收集。
附: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十五条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的“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一)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
第十六条 除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第二篇: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用)
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用)
发布时间:2016-09-28
申请书
申请人:×××,男/女,××××年××月××日出生,×族,……(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者职业),住……。联系方式:……。
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
(以上写明申请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信息)请求事项:
申请你院调查收集……(写明证据名称)。事实和理由:
你院(××××)……号……(写明当事人和案由)一案,……(写明申请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或者公章)××××年××月××日
【说明】
1.本样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四条制定,供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用。
2.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写明名称住所。另起一行写明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其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3.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包括:(一)证据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无权查阅调取的;(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三)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4.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三篇:证据调查
一、证据调查的概念
1、字面意义
证据调查就是证据的调查,即与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有关的各种调查活动的总称。书上讲是司法人员、执法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为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而进行的调查活动。然后说主体、目的和属性。这种说法是否令人满意?
2、进一步理解的方法:
(1)界定:对象 目的 方法 背景
(2)描述:用合适的语言描述出所界定的东西(3)分析:归纳出一般属性,确定其特殊性
二、证据调查的对象
证据调查是一种活动,其主要过程是通过证据方法来认知过去发生的事实。
1、对象:“总是发生在过去” 例1:自杀与他杀的识别 例
2、法医学上的青肿与窒息 例
3、物理学证据
三、证据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证据调查是一种活动,其主要过程是通过证据方法来认知过去发生的事实。
2、目的:“真假判断与识别”
例
1、伪造笔迹的识别
例
2、谎言的识别:RIT CQT GKT
3、方法:“具有技术特征” 例
1、前面所讲的所有调查方法 例
2、证据调查所涉及的技术领域
四、证据调查的背景
证据调查是一种活动,其主要过程是通过证据方法来认知过去发生的事实。
4、背景:“所谓庭审的背景”
(1)对象要有法律意义
(2)方法要有合法属性
(3)时空要受法律限制
(4)结果具有法律要求
五、证据调查的描述与分析
证据调查的界定都是”纯粹知识性的“,需要加上特定的法律制度环境,这就是描述的任务。
1、竞争式的事实认定方式
2、职权式的事实认定方式
分析的任务是找出一国特定制度语境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法律解决方案。
“那纽结正义理念的工作”
3:证据调查的多种理解
(1)狭义:庭审中的证据调查
(2)中义:诉讼活动中的证据调查
(3)广义:诉讼与非诉讼活动中的证据调查
(4)最广义:所有关涉法律活动的证据调查
六、证据调查的分类
1、按调查主体分:
(1)侦查人员的证据调查:
强制性、秘密性和阶段性
(2)公诉人员的证据调查:
特定性、审查性和法定性
(3)审判人员的证据调查
终极性、中立性和确定性
(4)律师的证据调查:当事人性
七、证据调查原则
1、事实性原则
2、法制性原则
3、效率性原则
八、证据调查的沿革
1、神判法时期
2、法定证据时期
3、自由心证时期
4、现代科技证据时期
①法定证据时期
证据的类型:
完全证据 半证据与不完全证据 证据的意义:
完全:定罪;半证据:刑讯;不完全:调查 运用的基本规则
加法规则:半+半=完 不+不=半 权衡规则:存疑的证据证明力折半 禁止规则:不+不+不+不=?完 评述:呆板,导致刑讯
②自由心证时期
证明力的评价规则:与法定证据相反 完整表述:
1808年《法兰西刑事诉讼法典》
“通常,法律并不要求法官通过某种方式形成内心确信,法律也不规定法官必须特别依据某些规则来确定一项证据的完备性和充分性,法律只要求法官集中思想、静心自问、缜密思考,以自己的真诚和良知,凭借理性,对控诉证据和辩护理由形成独自的印像,法律只向法官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涵盖了法官履行全部职责的准则,您是否已经形成了内心确信?”
主要内容:
(1)注重庭审阶段(2)法律对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不预先作出规定,其具体证据价值的高低由审判主体进行能力的自由判断。(3)有罪的法定要件被撤销,有罪无罪的评判也交由审判主体自由判断。
理性决疑与良知决疑技术
③现代证据法:科技证据时代
证据调查主要是一种“科学决疑技术”,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例1:人相复原 例
2、红外光源的使用
例
3、证据的发现与固定技术
九、证据调查的构成(分析)
1、对象的分解:人、事、情、故、物、时、地 注:不同的案件对象有不同的侧重
2、过程的分解:“重建”-“推论”-“检验”-一“校正” 推论与推证
3、方法的分解:对“人”、对“物”、对“人-物” 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
十、证据调查思维
一、证据调查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证据调查思维是指证据调查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分析、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
(二)重要性
.案情分析的基础就是思维,它依靠证据调查思维。
.如何开展证据调查活动,包括证据调查活动的安排,依靠证据调查思维。.对调查所收集来的证据材料,也需要证据调查思维的分析、整理、加工。.对案件中所有的证据进行评断,也往往以思维为基础。
二、证据调查思维的特点
(一)对抗性
(二)逆向性
(三)时效性
(四)复杂性
(一)对抗性(博弈性)
博弈性即思维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你自己,还取决于对手的思维。
具有对抗性指主体的思维活动表现为两方的对抗形式,其中一方的思维正确与否往往要取决于另一方思维。
包括同时间的对抗与不同时间的对抗(有时间差的对抗)
(二)逆向性
逆向性指主体的思维方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反,不是从事物的原因去探索结果及结果的结果,而是从结果去探索原因及原因的原因。
(三)时效性
1.主体的思维活动受案件时间条件的限制; 2.思维的效果也要受案件时间条件的限制。
(四)复杂性
1.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2.既要考虑符合法律的规定,又不得不“打擦边球”
十一、证据调查路径与步骤
一、证据调查的路径
1、案件事实的构成要素
何事,何地,何时,何情,何故, 何物,何人
注意:在不同案件,需要查证的事实构成要素重点有所不同。刑、民事案件中的事实构成
一、刑事案件中的事实构成
主要集中在“谁是凶手”的问题上,即何人做了何事。
二、民事案件中的事实构成 主要集中在“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上。
三、刑、民事案件尤其要注重“争点事实”的调查。举例:刑事责任能力和网络侵权案件
二、证据调查的途径
基本途径:从已知事实出发去查明未知事实;路径应沿关键要素查明
1.“从事到人”的案件调查
2.“从人到事”的案件调查
三、证据调查的步骤
(一)明确调查任务
1、事件法:按事件(时间)顺序列出已知、未知的案情
2、要素法:按案件事实基本要素排列 证据内容的分析
(1)要明确证据的分类
三种重要形式:本证与反证;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2)根据证据的内容找到矛盾之处和关键之处,并作出合理假设。证据证明力的分析(1)单个证据的分析
从必然真实性前提为依据的证据证明力大于以或然真实性前提为依据,不同证据方法所获得的证据,其证明力不同。举例:
证人证言和书证
(2)对多个证据组合的分析 证据可信度的分析
(1)内容:客观的、合理的①可能性(凭常识、经验断定)
②合理性(常理、法理、情理)
③详细性(细节、适度、若过度则不可信,若对细节过分渲染,可能会影响证据的采纳)
④一致性(证据内部、证据之间无矛盾)(2)来源:可靠的
制作过程、制作者、所有者,证据的性质等。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与来源的可靠性是两个问题。
美国的鉴证问题与传闻问题
举例:数码照片可信度分析
证据调查的步骤
(一)明确调查任务
(二)分析已知证据
(三)提出证据调查假设并验证
(四)收集证据
(五)审查运用证据
问询方法
重点问题 ① 讯问的判断标准 ②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权利及保障机制 ③ 讯问的策略与方法 ④ 测谎技术 ⑤ 对抗讯问的方法及相关对策
一、讯问的界定
讯问是指司法调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面对面审查的一项专门活动。分为侦查讯问(含检察讯问)、审判讯问(庭审讯问)、治安讯问
案例一
布鲁尔诉威廉姆斯案(Brewer v.Williams, 1977)
1986年12月24日,10岁小女孩被害。警察接报后立即调查,发现一名叫威廉姆斯的人可能是劫持者(其从精神病医院逃走不久,有人看见他从体育馆外将一捆东西装进汽车)。12月26日,德茂恩市警察接到邻近达芬堡市警察局的电话,说威廉姆斯已自首。雷明侦探等两名警察去押回威廉姆斯,辩护律师同押解警察商定在押解途中不得对威廉姆斯作任何讯问。雷明对威廉姆斯发表了一篇被后人称之为“基督徒丧礼的演说”,他将威廉姆斯称为“牧师大人”,说:“我希望你观察一下天气,天在下雨、下雪花、在结冰,不久将下雪。等雪一下来,连你也就找不到孩子埋在什么地方了。你何不现在就领我们到埋孩子的地方把她挖出来,她的父母也好用基督教的丧礼把她埋了。可怜的孩子,就这样在圣诞之夜被人杀害了。”雷明故意说(显然是为了避开米兰达警告): “我并不要你回答我,我也不想再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你只是好好想想就行了。”听演说之后,威廉姆斯带领侦探找到了孩子的尸体。
案例二 罗德岛州诉任尼斯案(Rhode Island v.Innis, 1980)
任尼斯涉嫌抢劫出租汽车并开枪打死司机。巡警拘捕任尼斯后,宣读了米兰达警告,任尼斯表示要同律师谈话。在押往警察局的途中,两位警察开始了一场对话,谈话的焦点是那支没有找到的杀人手枪。一名警察说:“杀人现场是个残疾儿童学校,孩子们常在那里活动,如果他们有人找到那支枪,真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另一警察附和说:“我们应该继续找枪,以免伤着孩子。”任尼斯打断了他们的谈话,说可以告诉他们枪在什么地方。于是重回现场,再次宣读米兰达规则,任尼斯表示他知道他的权利,并使他只是不想让孩子们受到伤害。后来找出了枪。任尼斯被以谋杀罪起诉,审判中他在车上所说的话和引导警察找枪的过程被允许用作证据进入司法程序。上诉至最高法院,唯一的法律问题是:任尼斯是否是在违反米兰达规则的情况下受到了审讯。
评价:
——对于第一个案件,美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雷明侦探的那一番话无疑是在故意引出威廉姆斯的供认,并且是精心策划的,这比直接的审讯更为有效。
——对于第二个案件,最高法院认为:审讯是指“如果警察知道或‘应该知道’他的言语将可能引导出被捕者的供认,那么这种言语就是审讯”;法院分析说,本案中谈话是在两个警察之间进行的,任尼斯并不是谈话的对象,他并没有被邀请加入谈话。因此,警察在车上的谈话不是讯问,任尼斯的供认是自愿的。
中国学者的看法:表面上看,最高法院将两个案件区分开来了,避免了前后判案的不一致。实际上不难看出,这两个案件中的对话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区别,警察发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引出被捕者的供认。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讯问中的权利与保障机制
(一)权利
自我辩护权 知道涉嫌罪名权
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权
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的权利 控告权 要求回避权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
知道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和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权利 被羁押者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 核对讯问笔录的权利
下列讯问方式是否合法? ①单人讯问;
②对同案犯罪嫌疑人进行集体式讯问;
③传唤(拘传)讯问超过时限或连续传唤(拘传)式讯问。非法讯问的原因:
法制原因+机关环境+个人因素 对策:
完善立法、转变观念体制、强化监督机制。
一、讯问方法与策略
(一)讯问的准备工作
(二)讯问的常规方法
(三)讯问的辅助方法
(四)讯问策略
(一)讯问的准备工作 熟悉案情与讯问对象
①了解讯问对象被捕原因及依据; ②熟悉已掌握的证据方面材料; ③熟悉讯问对象的情况及特点; ④制定讯问方略及计划。(二)讯问的常规方法 1.选择适宜的问话方式 开门见山法 迂回为直法 刨根究底法
2.加强讯问中的思想教育 政策教育 法制教育 形势教育 前途教育
3.做好讯问笔录 三)讯问的辅助方法 1.计算机的应用
主要有计算机多媒体监控系统、与测谎仪相结合、制作法律文书等 2.实话血清
一种麻醉剂,学名东茛菪碱,属于草本植物 3.催眠术
4.测谎仪或测谎器(polygraph
(四)讯问策略 1.巧用证据 2.利用矛盾 3.设计谋略
四、对抗讯问的手段与对策
(一)常见的反讯问表现 1.拒供 2.谎供 3.串供 4.少供 5.避供 6.诡供 7.扰供 8.翻供(二)对策
1.消除、利用畏罪心理 2.消除侥幸心理 3.消除对立心理
4.消除、利用义气心理
1、如何判断讯问的构成条件?
2、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权利有哪些?
4、测谎技术的原理及难点是什么?
5、讯问中可资利用的矛盾有哪些?
6、何为讯问策略?
7、何为讯问方法?它与讯问策略的关系如何?
询问方法
重点问题
询问的概念和特点 询问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询问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询问问题设计及提问规则 说服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询问的界定
(一)询问的含义
询问是指法律赋予证据调查权的人员适时地与案件的有关人员进行谈话,依法了解案件情况的专门活动。
询问者、被询问者和案件事实情况构成询问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询问环境是询问活动的外部条件,询问技术属于询问人员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询问工具是询问者完成询问活动的必要手段和信息媒介或载体。
(二)询问的特点
询问的主体是法律赋予证据调查权的人员 询问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身份
询问是询问者与被询问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双向传导过程 询问的基本依据是相关的法律法规
询问的目的是了解案件情况,教育被询问者 询问是一种具有高度时机性的证据调查活动
二、询问的种类
(一)按询问者身份的表现情况,可将询问分为公开询问和秘密询问
(二)按询问地点的选择情况,可将询问分为登门询问和传唤询问
(三)按调查程序的完备情况,可将询问分为正式询问和非正式询问
三、询问准备阶段及其基本方法
(一)明确总体方向,把握具体目标
一是总体目标,它反映具体的询问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二是实施询问活动的具体行为目标,它更多地表现为由总体目标具体化所产生的子目标体系
(二)汇集背景材料,熟悉相关知识
汇集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询问活动的基本依据 收集并熟悉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理论 收集并熟悉相关的案情材料,掌握询问活动的客观基础
(三)发现询问对象,明确工作指向 发现、确定询问对象的基本依据 发现、确定询问对象的一般方法
四)了解对象的基本情况,掌握角色的心理特质 全面了解并熟悉询问对象的基本情况
科学分析并准确把握询问对象参与询问的角色特性
(五)挑选合适的调查人员,组建询问活动小组 询问小组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 询问小组设计及评价标准
(六)制定询问计划,装备工作器材 制定询问计划 装备工作器材
四、询问实施阶段及其基本方法
(一)约见询问对象,初步确认询问主体与对象间的角色关系 1.约见的一般含义 2.约见的基本内容 3.约见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面约、函约、电约、托约和广约等五种
(二)塑造良好形象,创造良好开局 注重第一印象,引起询问对象的初步好感
告知权利与义务,唤起并强化询问对象的作证意识 倾听自由陈述,给询问对象以充分的表达空间
(三)合理提问,科学质询,有效控制询问活动进程 1.提问的一般含义 2.询问问题的基本内容 3.询问问题的基本类型
根据问题指向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功能性问题和实质性问题两种。
根据问题所蕴涵的心理效用,可将其分为冲突性问题和平和性问题两种。根据问题回答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两种。4.提问的基本规则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适合于“访问场”(即时间、地点、陈设物、色彩、文化氛围等询问环境要素和条件所构成的询问情境)特点的提问方式。
在询问调查实践中,询问人应当根据三个基本依据选择提问的方式。在每一次实质性询问之前,准备好详细的提问提纲。
问题框架的设计及其实际应用应当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可续性和可逆性,以保证提问计划的灵活性和广泛适应性。
(四)科学处理异议,促使询问对象的态度行为与预期一致 1.说服的基本含义 2.说服的基本要求 3.说服的基本方法
(五)审核询问笔录,做好善后工作 1.形式审查 2.实质审查 复习题
如何理解询问的概念?
询问调查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询问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如何寻找、发现询问对象? 怎样约见询问对象?
怎样设计询问问题和提问? 怎样说服询问对象?
测谎与催眠
1、测谎的定义:通过一定的仪器(即测谎仪),对被讯问人提出一定的问题,其生理反应在仪器上的表现,从而判断回答的真实性。
2、测谎仪的种类:
通过测谎仪反映的图谱来判断:
② 极性测谎仪
②声形测谎仪
作用:测谎技术主要运用在刑事侦查中
①在侦查排查中,可以排除无辜,认定犯罪嫌疑人或知情人
②提高破案率,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
③识别伪供或伪证
④可以给被测试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 为破案创造条件
供侦查的方面,提高办案人员的信心 ⑥ 加定案的信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测谎的过程和科学原理
①过程
A准备阶段,由测试者了解案情和现场情况,从而确认要问的问题,一般有三种:无关性问题、相关性问题、控制性问题
B测前谈话,消除被测试者的紧张与顾虑,告知其测试的问题与过程。
C编题(三种类型)
D测试阶段,一般会问三组问题,每组7—8个,将三种类型问题综合排列,每个问题间隔10—15秒钟。
E分析图谱,出具报告
②方法:
A紧张峰测试的方法:不编制无关性问题,直接询问多个问题,对多个问题回答的图谱进行比对。
B准绳问题法:多采用。
③外在条件要求:测试室、监控、环境安静。④科学原理:
A综合运用生理学、医学、机械、电子etc专业、感觉器官受刺激、诱发情绪活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躯体功能的变化,即生理、心理的变化
B植物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互交感神经,这两种神经变化的共同作用造成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不受大脑控制,通过问题对其进行强烈的刺激,由于畏罪心理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如说谎时,呼有为会加深加快、心跳会加快、汗液分泌加快、皮肤电变化(电阻)、血管张缩。
C这些生理变化可由仪器测试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参数:脉搏、呼吸(频率、量)、皮肤电阻。
D语言分析:亚声频颤动(该测试较简单),人的肌肉的微颤产生的一种次声波,可通过电子学将其提取,与年龄、性别、语种无关,这种方法准确率较高。
6、测谎技术疑问:
a说谎与清晰的情绪反应是否直接而牢固联系
b是否一定会引起生理变化。
7、测谎证据的可采性与审查判断问题
①测谎证据:通过测谎检查所获得的证据材料,即专门技术人员按一定的规则,应用测谎设备记录被测试者在回答其设置的问题过程中,某些身体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测谎设备作出的图谱,对被测试对象在测试时是否说谎作出判断后获得的一系列真实的材料。
②可采性的争论焦点
A测试证据是否具相关性
相关性:即一种事实判断,运用一种经验、逻辑法则进行一种判断,相关性=实质性+证明性。
B测谎证据若作为一种证据,应是何种形式的证据是鉴定结构或证人证言,应使用何种形式的证据规则。
③审查判断:
A对测试主体的审查
B对测试方法的审查
C对测试结论及与春他证据是否矛盾的审查
二、催眠技术简介
1、定义:特殊的言辞证据的调查方式,运用心理(激发潜能)暗示,助其回忆能力,从而了解案情。
2、美国运用催眠技术的现状。
诱惑调查
一、概述
1、构成要素:
①诱:欺骗、诱使的一种手段
②惑:又给被引用对象一定利益(金钱、权力、美色)使其陷入某种状态,即一种目的。
2、诱惑性桢查(刑事)——诱惑性调查
3、定义:具特定资格的主体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被调查对象暴露其违法犯罪意图,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待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后或结果发生后,采取相应措施、拘捕被诱惑者,即以假试真。
问题
英美法系中entrapment.陷井、圈套
Encouragement.激励犯罪
1、能够采取诱惑性调查手段的对象
刑事领域称诱惑性侦查,而在民事、行政领域中是否可以采用诱惑性调查手段是有争议的。
2、诱惑性调查的法律后果
诱惑性侦划的合法性界限(刑):
A.主观说.subjective approach.以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倾向为依据,即
所使用的手段不能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非暴露。
B.客观说.objective approach.以诱导行为本身的性质为判断标注
一般来说应采用确定犯罪意图手段是否产生的主观说,并兼采诱惑者是否采取了诱发他人犯意行为的客观说。
3、原则:
(刑)确定诱惑侦查是否合法
①目标明确性原则:对于无充分的犯罪侦查中有无明确犯罪嫌疑人和充分的怀疑理由; ②犯罪倾向性原则:诱惑侦查中,被诱惑对象是否具明显的犯罪意图;
参考因素:是否有前科,只能作为参考因素不能作为证据。
③行为适度性原则:对侦查行为的强度是否超过合理限度。
诱惑性调查(民、行)还应加上一个原则,即必要性原则:通过其它手段不能获取证据,有实施诱惑性调查的必要。
4、刑事领域中违法诱惑性调查的法律后果
①被诱惑侦查的人是否应定罪(不应定罪“陷井之法理”)
②经过诱惑侦查收集的证据是否能采用有争论
③实施诱惑侦查的人是否应承担相应责任
“陷井之法理”:侦查机关在本无犯罪心理的人内心植入犯罪
“陷开抗辩”:意图、诱使其为之,使之受到追诉,这是一种非法的侦查手段。根据非法侦查手段获得的口供是肯定要排除的,依据其获得的物证是否应排除有争议,而由于排除其追诉,于是追究其犯罪物证是意义不大的。
特殊情况下:教唆是应负责任的。英国规定,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认定不具教唆罪:
A.犯罪行为的实行者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显著损害。
B.警察并未实际参与犯罪活动
C.此活动事先得到警察局长同意
另一些国家规定,对违法的侦查行为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第四篇:对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权的探析
调研文章
对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权的探析
现行刑诉法对我国的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将传统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改为强调控、辩对抗式庭审模式,强化法院的中立地位。但却肯定了人民法院在新的审判方式下享有调查核实证据权。这一规定是公检法在刑事诉讼中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具体体现,也是法官审理案件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的重要依据。对法院的证据调查核实权进行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准确及时查明事实,客观公正的处理案件。
一、关于调查核实证据权的法律规定
刑诉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依法调查、核实证据时,发现对认定案件事实有重要作用的新的证据材料,应当告知检察人员和辩护人。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提取,复制后移送检察人员和辩护人。” 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合议庭对于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该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第一百五十四条:“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时,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必要时,可以通知检察人员、辩护人到场。”上述法律对法院的调查核实证据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理论上,我们一般认为调查核实证据,是指合议庭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案件证据有疑问,且当庭难以查清,休庭后在法庭外进行的调查活动。法律作出这一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官庭外调查的补充形式,解除法官在当庭产生的疑问,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确保案件质量,及时有效地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
二、法院调查核实证据的几个特点
法院依职权进行庭外调查,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侦查活动及辩护律师的调查活动具有本质区别,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中立性。在诉讼中,无论是控方当事人、还是检察机关依职权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都须提供证明发生某种事实的证据,他们在收集证据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或多或少的倾向性。同样,辩方(包括被告人、辩护律师等)为了自身利益,也只是收集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法院依职权对庭审中有疑问的证据进行核实时,必须保持中立性,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法律原则。
2、补充性。法院的调查核实证据是对控辩对抗式庭审模式的一种补充,不得以此来代替侦查机关与辩护律师收集的活动。法院的审理活动应主要通过主持法庭调查、法庭辩 论,来查明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从而作出正确的判决。
3、确定性。法院通过庭外调查核实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确定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收集证据是为了在法庭上揭露、证实犯罪,辩护律师在庭审前收集证据是为了在法庭上证实被告人无罪或罪轻,上述两类证据均需通过法庭认证来确定,不是最终的定案证据。我国刑诉法规定,只有经过庭审核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这种认定是法律意义上的最终认定,而法官调查核实证据的目的亦是运用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通过法庭调查来最终定案。
三、法院行使调查核实证据权的几种情形
在刑事审判实践中,法院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形下行使调查核实证据权:
1、控、辩双方对证明犯罪事实的某一重要证据有明确不同的意见,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证据,法庭采取任何一方的证据都有疑问,且通过庭审又无法排除疑问。在此种情形下,合议庭就应行使调查核实证据权,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
2、辩方对控方提供的用于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有疑问,申请法庭调查核实时,合议庭认为辩方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且该问题又难以当庭查清,这需要休庭对有问题的证据进行庭外调查核实。
3、控、辩双方对证据无分岐,但合议庭对案件中的证据存有疑问,而当庭又无法查清,为防止控、辩双方进行交易以规避法律的情况发生,这时法院完全可以行证据的调查核实权。
四、对法院调查核实得来证据的处理
对法院庭外调查核实得来证据如何处理,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对此认识不一,处理方法也是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方法:
一是法官对调查核实得来的证据不公开出示,直接作为依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二是法官在法庭上对调查核实得来的证据进行公开出示,并据此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三是法官在法庭上对调查核实得来的证据进行公开出示,出示后进行质证;四是法官对调查核实得来的证据按照有利于控方或辩方分成控方证据、辩方证据,并分别交给各自的主体,由控方或辩方在法庭上出示,然后进行质证。
上述四种处理方法或基于法官在审判中主导地位,或基于调查核实证据的法庭调查性质,每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科学。这是因为,保留法院的调查核实证据权,旨在帮助合议庭及时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它在本质上是审判权的一种延伸。如果把法官调查核实证据等同于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举证、质证,就是混淆了和放弃了法官在审判中的职能和认证权,成为控 方或辩方职能的延续。且如果控方或辩方对证据提出质疑,容易倒置为法官的举证责任,不利于法庭认证和审判。故对法院调查核实得来的证据,只需在法庭上质证,而无需进行举证、认证。
五、法院行使调查核实证据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法院调查核实应保持公开、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五十四条:“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时,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必要时,可以通知检察人员、辩护人到场。”这一规定强调了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应保持公开、公正。只有在控、辩双方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避免庭外调查成为法官单独、秘密活动,增强法院由此得来证据的公信力,使法院的庭外调查核实得到控、辩双方的认可。
2、法院调查核实应保持庭审性质。由于调查核实证据是法庭调查核实证据的延伸和补充形式,因此法官在审判中的主导、中立和裁判者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庭外的调查核实中保持庭审性质,切不可把这种调查核实变成“庭外侦查”。
3、法院要从严掌握调查核实证据权的行使。法院的调查核实证据权只是对现代对抗式庭审模式的一种补充,法官要力求通过庭审来定罪量刑,不能动辄就行使调查核实证据 权。否则,就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
调研文章
试论探望权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这是关于探望权的法律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人们对子女亲情的追求愈来愈高,在离婚案件中有近七成的当事人要求对子女行使探望权,对切实保障当事人实现探望权的问题进行研讨,已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需要了。
一、探望权的含义及特征
探望权,一般是指父母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或母一方享有的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探望子女的权利。它在多数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被称为探视权。它是亲权的一种,关于亲权我国目前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所谓的亲权,在理论上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亲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探望权、知情权、决定权、变更权等。我国婚姻法仅就探望权作出了规定。探望权有以下三个法律特征:
1、探望权的主体。探望权的主体包括探视人与被探视人,探视人与被探视人必须是法律规定具有探望权利的人和受 探视人。
在审判实务中,对探视人是未成年人的父或母是没有争议的,但对探望权主体除未成年父母外是否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问题还存在分岐。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探望权主体不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为法律明文规定,只有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才享有探望权,法律没有赋予其他人探望权。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探望权还应该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理由是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大部分离婚当事人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亲情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这与我国婚姻法、继承法关于隔代抚养、赡养、代位继承的法律规定是一致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因为设立探望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赋予父母以外其他与子女有密切关系的人享有探望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探望权的产生时间。行使探望权是在离婚以后,通过离婚程序,夫妻双方解除了婚姻关系,此时才产生探望权。否则也就不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探望权问题了。
3、行使探望权的不可替代性。因探望权属于人身权利范畴,只能由权利人本人行使,不能委托他人行使。
4、探望权内容的非物质性。探望权的实现是离异父母与子女有情感交流的机会,只是满足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而 不具有财产权益。
二、探望权的行使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作为一项立法权利已经深入人心。探望权的行使是指享有探望权利的主体执行法院已生效的离婚法律文书,或离婚双方生效协议的所确定的内容。这种权利是基于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子血缘关系,只要不明确放弃就自然享有,不需要确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只需主张探望方式、时间、地点等即可。关于探望方式,在实践中一般有两种:一是短暂性探视,这种方式时间短、方式灵活;二是逗留性探视,这种方式时间长,可在约定或判令的时间内,由探视人将被探视人带走并按时送回。由于探望权的行使涉及到直接抚养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我国婚姻法确立了当事人协议与法院判决两种方式,且当事人协议优先的原则。在审判中,法院要充分注意子女的探望问题,尽可能地在法律文书中作出明确的探望时间、地点与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以免出现执行不能,造成案件事不了的现象。
三、探望权行使的限制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据此可见,探 望权的行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出现法定事由时,探望权可中止,同样,法定事由消失时,中止的探望权亦可恢复行使。
1、探望权的中止。探望权的中止是指当父或母行使探望权,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另一方可以请求法院判决探望权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中止行使探望权力的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25条、第26条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在审判实践中,行使探望权的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院可暂时中止探望权的行使:①本身存在吸毒、赌博、酗酒、卖淫、嫖娼等严重道德品质问题;②对未成年子女有虐待、劫持、胁迫等明显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行为的情形;③患有严重的未治愈的传染疾病或精神疾病的;④法院认为有其它不适宜行使探望权的情形。上述情形一般应由对方当事人提出并进行举证上,经法院查证属实后作出判决。
2、恢复行使探望权。它是指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使探望权利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行使的法律制度。在实践中,一般是由权利人以中止探望的情形已消失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审查中止事由是否消失,以作出是否恢复行使探望权的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25条规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四、探望权的执行。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当事人就探望权起诉的情况愈来愈多,人民法院依据事实作出判决,由此引出了法院对探望权的强制执行问题。
1、实践中探望权执行中存在的几个难点
①行使探望权当事人举证难。行使探望权,双方当事人往往是一对一,没有第三者在场,一方称对方不让行使探望权,而另一方坚决否认的,谁都没有力证据,法院很难确定。
②协助义务确定难。具有协助探望义务人阻挠另一方行 使探望权利的,认定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自无异议,但被执行人的亲属进行阻挠或子女本身不愿意与探望权利人相处的,如何确定?法律没有相应规定,在实践中很难确定。
③审查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难。离婚案件的当事人行使探望权可能发生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法院作出的判决书或调解书不可能全部包括,对符合哪些条件的申请可受理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很难把握。
④探望权实现难。在实践中,法院对经常阻挠、刁难对方行使探望权的人,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但在实践中对直接抚养子女的人采取强制措施,往往不利于子女的最大利益,这使得法院进入两难境地。此外,每次探望法院不可能都派人前往,探望权不可能通过法院的持续强制执行得到实现。
2、对解决探望权执行难的探讨
在探望权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争执探望的动机,真正把握案件焦点,积极化解矛盾,强化促进执行和解,以求得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最大化。其次进一步推动相关制度的建立,诸如确立将不协助探望作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法定条件,以及赔偿权利人的精神损失等制度,从而有效地推动探望权的实现。第三要把法制宣传与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执行工作始终,消除双方当事人疑惑,告知其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第四充分发挥学校、村(居)委会等社会组 织的协助作用,对于当事人矛盾尖锐的执行探望权案件中,为避免给未成年子女造成伤害,法院可通过学校、村(居)委会等社会组织的协助实现探望权。最后,对穷尽手段仍不能实现探望权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具有探望协助义务的一方当事人采取罚款、司法拘留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等措施,以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内邱县人民法院
王喜辰 杨峰岭)
第五篇:人民法院书记员法律知识试题
法律基础知识
1.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的(C)。
A.个人所有财产
B.依法规定享有的财产 C.个人合法财产
D.公民收入和储蓄
2、共同历史传统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的总称,在法学上,称为(C)。
A.法律体系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系
D.法律制度 3.委任状、逮捕证、营业执照都属于(B)。
A.规范性法律文件
B.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C.司法机关公文
D.证据 4.法系的分类标准是(B)。
A.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历史传统 C.法律体系
D.法律部门 5. 以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的有(D)。
A.罗马法系
B.社会主义法系 C.罗马法系和普通法系
D.普通法系
6.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D)。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
D.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7.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D)。
A.自然法
B.习惯性 C.不成文法
D.习惯 8.大陆法系在法的形式主要采用(C)。
A.判例法
B.习惯法 C.法典
D.不成文法 9.在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B)。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纪律检查委员会
1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B)。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1.司法解释是指(B)。
A.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法所作的解释
B.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C.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对法律的解释
D.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12.划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标准为(B)。A.法律效力范围的不同 B.法律关系的主体的不同 C.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
D.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
13.违法客体是指法律所保护的而为违法行为所侵害的(C)。
A.人和物
B.违法对象 C.社会关系
D.社会秩序 14.法律事实包括:一法律事件,二(C)。
A.法律后果
B.法律制裁 C.法律行为
D.法律责任 15.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是(A)。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最初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16.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D)。
A.调整范围相同
B.规范内容相同 C.要求相同
D.历史使命相同
17.法典编纂是指(C)。A.是对原有全部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是在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
C.是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加工,编制成新的系统化的法律文件因而是一种立法活动
D.不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根据法律效力的强弱程度,可将法律规范分为(C)。A.确定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B.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C.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D.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19.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B)。
A.法律解释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法律部门 20.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之一的国际条约是指(D)。A.国际宣言 B.国际公约 C.国际协定
D.我国同外国缔结或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A)。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审判解释 D.行政解释
22.社会主义法同一切剥削阶级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法体现了(B)。
A.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C.阶级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D.阶级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23.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B)。
A.权利能力 B.行为能力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24.在我国,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视为(C)。
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完全行为能力人 D.部分限制行为能力人
25.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C)。
A.是否适用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26.最高人民法院对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A)。
A.对下级法院具有普遍约束力 B.没有普遍约束力
C.对下级法院没有约束力 D.有普遍的约束力
27.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D)。
A.客观标准 B.唯一标准
C.唯一的客观标准 D。首要标准
28.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B)。
A.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B.应该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C.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29.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时,其生效时间应是(B)。
A.法律通过之日 B.法律公布之日
C.法律批准之日 D.法律签署之日
30.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具体内容的规范,属于(A)。
A.任意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31.监察机关有权对下列哪种对象实施监察活动?(D)
A.国家司法机关。
B.国家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C.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D.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32.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这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原则中的哪一项?(B)
A.处罚法定原则。B.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保障相对人权利。
33.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几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前几日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对此,依次两个日期都正确的选项是哪项?(C)
A.5日,10日。B.7 日,15 日。
C.3日,7 日。D.5日,7 日。
34.部委规章可以创设行政处罚的范围是下列哪个选项?(B)
A.警告与罚金。
B.警告与一定数额的罚款。
C.警告、罚款与没收财产。
D.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5.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A)。
A.只能由法律设定
B.只能由行政法规设定
C.可以由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设定
D.可以由地方性法规设定
36.下列关于行政裁决特征的表述,(A)是不正确的。
A.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刑事纠纷
B.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
C.行政裁决在形式上具有准司法性
D.行政裁决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
37.下列有关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D)。
A.国家公务员就是我国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人员
B.国家公务员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报中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C.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
D.国家公务员分为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
38.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依其行政责任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行政制裁不包括(B)。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理
C.行政处分 D。劳动教养
39.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案审议的结果不可能是(A)。
A.签署公布 B.终止审议
C.进一步审议 D.提请表决
40.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一般是(A)。
A.原告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
B.原告是国家机关,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原被告均是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
D.原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被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
A.1954年宪法 „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1957年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2.欧洲大陆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B)。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91年法国宪法
C.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D.1919年法国《魏玛宪法》
43.新中国成立后,从(A)起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1954年 B.1975年 C.1978年 D.1982年
44.将宪法划分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这种分类的科学性,是因为它(C)。
A.指出了宪法的内容 B.总结了宪法形式上的特点
C.揭示了宪法的本质属性 D.指出了国家的不同类型
45.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是(D)。
A.政治协商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本国经验和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D.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
46.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C)。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 D.1791年法国宪法
47.我国现行的宪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C)部宪法。
A.2 B.3 C.4 D.5
48.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宪法实施的保障,其根本原因是(B)。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确认、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9.《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当时的(D)。
A.最高国家政务机关 B.最高国家管理机关
C.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0.《宪法》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D)。
A.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1.《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大法工委
52.把宪法划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A)。
A.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B.是否有最高法律效力
C.是否容易修改 D.是否是书面形式
5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B)。
A.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B.爱国统一战线
C.民族统一战线 D.广泛的统一战线
5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C.平等原则 D.集体行使职权
5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C)原则。
A.首长负责制 B.少数服从多数
C.民主集中制 D.议行合一
56.全国人大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是(C)。
A.组成代表团视察工作 B.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C.召开全国人大会议 D.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
57.全国人大代表按照(B)组成代表团。
A.民族 B.选举单位
C.地域 D.职业
5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由(C)处理。
A.专门委员会 B.委员会
C.委员长会议 D.秘书长
59.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A)。
A.少数民族代表 B.妇女代表
C.华侨代表 D.军队代表
60.(B)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A.设区的市 B.县级
C.自治州 D.省级
6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C)负责。
A.上级人民法院
B.本级人民法院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62.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选区划分的原则(D)。
A.可以按地区人口划分
B.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
C.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或工作单位划分
D.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或工作单位划分
63.选举权的普遍性是指(B)。
A.一切公民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选举
B.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
C.所有公民都享有选举权
D.全国人民都有选举权
6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D)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A.有病 B.年老
C.丧失劳动能力
D.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
65.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A)召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委员长 D.委员长会议
66.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D)
A.收容审查。B.劳动教养。
C.行政拘留。D.逮捕犯罪嫌疑人。
67.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下列哪个人民法院管辖?(C)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B.复议机关所在地。
C.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所在地。
D.c选项中人民法院共同的上一级法院指定的。
68.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攻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由下列哪个法院受理执行?(A)A.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B.被执行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C.一审人民法院。D.终审人民法院。
69.《行政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下列哪项内容属该条规定的例外情况?(C)
A.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为由判决撤销的。
B.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为由判决撤销的。
C.人民法院以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的。
D.人民法院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由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的。
70.土管局批准了陈某建房申请,陈某房子建好后,某县水利局因其为违章建筑责令拆除。陈某以县水利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应按下列哪种方式办理?(C)
A.应追加县土管局为被告,并通知其参加诉讼。
B.应通知县土管局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C.应通知县土管局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D.应通知县土管局以证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71.在行政诉讼的执行措施中,不可以对行政机关采取(B)。
A.划拨 B.查封
C.扣押 D.司法建议
72.行政诉讼法规定,因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引起的行政诉讼,由原告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原告所在地不包括(A)。
A.临时居住地 B.经常居住地
C.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 D.户籍所在地
73.行政诉讼强制的主体是(D)。
A.行政主体 B.有权国家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74.在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下列哪类案件,不可以根据原告申请,依法书面裁定先予执行?(D)
A.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B.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社会保险金的。
C.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最低生活保障费的。
D.起诉行政机关没有就其违法行政行为给予赔偿的。
75.行政机关对于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时,在证据可能灭失的情况下,下列选项哪个是正确的?(C)
A.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选行封存证据。
B.经行政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可以先行扣押证据。
C.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证据。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76.下列哪个选项所列人员可以成为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主体?(A)
A.乡政府办公室秘书。B.大学校长。
C.电视台主持人。D.国有公司经理。
77.某机场的机械师陆某对机场领导人员心怀不满,在某次为等待执行任务的一架波音747客机进行机械检修时,故意对飞机的发动机装置进行了破坏。但恰好这架飞机此次没有投入运营。在第二天运营前机械师陈某在对飞机进行检修时发现了故障及时进行了排除。对陆某的行为如何认定?(D)
A.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未遂。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C.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既遂。D.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78.以下犯罪行为的主体哪一种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D)
A.玩忽职守罪。B.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C.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79.行为人以谋利为目的,意欲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但由于交通工具简陋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导致被运送人多人重伤、死亡的后果,对该行为应如何认定?(A)A.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严重情节。
B.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界与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罪并罚。
C.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择一重罪处罚。
D.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并罚。
80.行为人高某在盗掘古墓葬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珍贵文物严重毁损,对高某的行为如何认定?(A)
A.盗掘古墓葬罪的严重情节。
B.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
C.盗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并罚。
D.资掘古墓葬罪与故意损毁珍贵文物罪择一重罪处罚。
81.行为人在实施抢劫行为后,出于灭口的目的而将被害人杀害,对行为人的行为如何认定?(C)
A.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B.抢劫罪。C.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D.故意杀人罪。
82.某市黄某开办的个体小煤窑只开了采煤通道即开始采煤,主管部门检查后发现该煤窑只有送风口,没有排风口,即书面通知其停业整顿,黄某拖延不改继续采矿,终于因瓦斯浓度太高,发生爆炸致9名矿工死亡。黄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C)
A.重大责任事故罪。
B.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C.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D.过失爆炸罪。83.因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不成而将被干涉者杀害的行为构成下列哪种罪?(B)A.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B.故意杀人罪。
C.属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加重罪状。
D.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与故意杀人罪。84.某国家机关的机要人员林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其所知悉、掌握的大量国家机密,绝
密提供给境外的反动组织,对该行为如何认定?(B)A.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D.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与为境外非法提拱国家秘密、情报罪。
85.季某的父母对其与村民小张之间恋爱极为不满,极力进行破坏,以致发生下列哪种行为公安机关不可以主动立案侦查?(D)A.当众殴打季某后将其禁闭,季某自杀的。B.将季某捆绑过紧致其身亡的。
C.殴打季某,将季某打成重伤,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D.先将季某吊起来毒打,后又私自将季某许配他人的。
86.公司犯下下列哪些罪时,实行双罚,即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B)
A.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B.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C.挪用公款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87.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业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不服管理,违章作业,造成下列哪些损失,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C)A.1人死亡的。B.3人重伤的。
C.直接经济损失达4.5万元。
D.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元,车间停产10天的。88.下列各种行为哪项实行数罪并罚?(D)
A.实施了非法制造枪支、非法运输弹药、非法储存爆炸物及非法邮寄弹药行为的。B.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致人重伤、死亡的。
C.为追索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并使用暴力使他人重伤、死亡的。D.强奸妇女后,又实行杀人行为以图灭口的。
89.公安局预审员王某在审理卷烟厂女工陈某盗窃案时,对陈某犯盗窃甲级香烟209条(价值1600余元)的罪行,不追查,不取证,还将罪证材料销毁,掩护陈某逃避惩罚。陈某在王某的掩护下获得释放后,王某以此要挟,将陈某多次奸污。对王某的行为下列哪项表述正确?(B)
A.包庇罪和强奸罪。
B.徇私枉法罪和强奸罪。C.伪证罪和强奸罪。
D.玩忽职守罪与强奸罪。90.行为人王某生产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后,又销售这种商品的,对王某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哪项是正确的?(A)A.假冒注册商标罪。
B.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C.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并罚。
D.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择一重罪处罚。
91.某纳税单位足额缴纳税款后,又采取假报出口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全部所缴纳的税款,数额巨大,对本案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A.构成偷税罪。
B.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C.按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D.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择一重罪处罚。
92.被告人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构成重伤害行为的有哪些?(C)
A.伤者当场因失血过多而休克,但及时抢救恢复正常。
B.伤者当时表面伤情较轻,但实际伤在脑内,后来因脑组织破裂压迫脑神经死亡。c.伤者当时伤情较轻,及时送往医院,但由于医生治疗错误而导致其死亡。D.伤者当时伤情较重,但事后没有后遗症,身体恢复正常。
93.姜某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票据,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并骗得其财物,数额较大。下述关于对姜某的行为认定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B)A.金融票据诈骗罪。B.合同诈骗罪。
C.金融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D.金融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择一重罪处罚。
94.一货轮在海上航行,突起大风,并收到强台风警报,当时靠岸避风已不可能。而气象台预报,台风中正要经过货轮航行的海域,为使货轮和船员的生命免遭损害,船长下令抛去部分货物(价值3万元),以减轻货轮的负载。但当台风刚刚接近该轮航线海域时,突改方向,并未殃及货轮安全,对船长的行为应如何认定?(D)
A.紧急避险。
B.假想避险。_ C.事中避险。
D.事前避险。95.刁某花5000元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一名受骗的四川姑娘作妻子,姑娘知道真相后欲逃跑,刁某将其手脚捆住,强行与其同房,发生性关系,事后为防止其逃跑将其锁在屋内,一个月后女方哥哥领公安人员前来解救,刁某持械堵住屋门不许公安人员进入,相持一个多小时,致使全村的许多人前来围观,后公安人员制服刁某使该四川姑娘得救,两名公安人员在与刁某搏斗时受轻伤。本案刁某的行为构不成下列哪些犯罪?(A)A.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
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非法拘禁罪、妨害公务罪。96.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人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C)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97.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A)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乙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98.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A)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C.某甲借给某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99.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A)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失踪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死亡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100.下列哪项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C)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
参考答案 1.C
2.C
8.C
11.B 12.B
18.C
19.B 21.A 22.B
28.B
29.B 31.D 32.B
38.B
39.A 41.A 42.B
48.B
49.D 51.B 52.A
58.C
59.A 61.C 62.D
68.A
69.C 71.B 72.A
78.D
79.A 81.C 82.C
88.D
89.B 91.A 92.C
98.A
99.A 3.B
4.B
.B
10.B
.C 14.C
20.D
.B 24.C
30.A
.C 34.B
40.A
.A 44.C
50.D
.B 54.A
60.B
.B 64.D
70.C
.D 74.D
80.A
.B 84.B
90.A
.B 94.D
100.C
5.D .A .C .A .D .C .A .C .D .A
6.D .D .A .A .C .C .D .A .B .C
7.D .C
.D
.D
.C
.B
.C
.D
.C
.A
16 17 23 25 26 27 33 35 36 37 43 45 46 47 53 55 56 57 63 65 66 67 73 75 76 77 83 85 86 87 93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