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9: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篇:论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

行政复议过程中采用的证据制度,不仅关系到行政复议机关审查案件的质量,而且对于保证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审查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还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证据都是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但在行政复议法中,由于对证据方面的规定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没有统一的证据采信标准,导致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处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对证据使用和

确认随意性大,很难保证行政复议的公平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已经对行政复议的行政救济主渠道作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因此,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又必须符合国情及现阶段实际情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为保证行政复议机关正确使用证据,充分考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笔者试图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对行政复议证据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以供商榷。

一、从行政诉讼证据认识行政复议证据

现《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证据制度,已对原《行政复议条例》作了的重大创新,但是目前我国行政复议证据制度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仅有少数的几个条款散见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相关的法律规定中。特别是行政复议过程中证据如何质证和确认等问题没有规定,如何认定事实,在客观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取决于办案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因此,没有科学而又合理的复议证据制度建构,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复议为民的稳健推进和有序开展。为此,我们需要对行政复议证据制度进行研究和完善,充分发挥复议功能,践行法治。

(一)从证据的来源认识复议证据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证据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行政程序运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收集认定的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由法院审查该证据的真实性,从而最终确认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也就是说,行政诉讼证据具有双重性或中间性的特点。而在行政复议过程中,用来证明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证据也是在行政程序中已经被使用过的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事实上成为行政程序的“上诉审”,行政诉讼证据和行政复议证据具有同一性。不管是在诉讼程序中,还是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无非就是把已经使用过的证据提交给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来判断这个证据能否证明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

(二)从证据的固有属性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证据和行政复议证据都属于证据的种类,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具有法律意义的证据。作为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程序中的证据,两者都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而且由于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事务大多具有技术性,行政执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执法。技术性的行政事务只能用技术性的事实材料来证明。同时行政事务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具有行业性,行政执法都是行业执法,因此行政诉讼证据和行政复议证据都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行业性。

(三)从证据的表现形式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七种法定证据形式。现行诉讼制度中,三大诉讼法都对证据的表现形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比较三大诉讼领域的证据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其差别较大。结合我国行政复议工作的实践,行政复议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表现形式却基本相同,差别甚微。

(四)从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中对举证责任、举证期限作了明确规定。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最为重要的特殊证据规则,并且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举证。《行政复议法》对此也有全面的规定。该法第23条规定了举证责任,即“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第28条第1款第4项规定了不承担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即“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23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综上,行政诉讼证据与行政复议证据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但是作为一种行政程序,行政复议毕竟在程序价值、运作机制等方面与作为司法程序的行政诉讼具有本质区别。因而行政复议证据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证据制度应与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不同。因研究问题角度不同,这里对其区别就不作分析。

二、行政复议证据制度存在的缺陷

《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证据作了相关规定,但是非常原则,而且极不系统。行政复议法提到证据方面的内容的共有五处,一处是第3条第2项规定了复议机构的取证权;二处是第23条第1款、第36条规定了被申请人的举证责任、举证期限及其违反该规定的法律后果;三处是第24条规定的被申请人在复议过程中不得收集证据的规定;四处是第23条第2款规定了当事人查阅证据的阅卷权;最后是第28条对复议机关审查证据的原则规定。

然而作为一种证据体系显然存在明显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证据的种类及证明标准不明确

证明标准是是衡量证据证明程度的标准,在证据规则中具有突出意义。在行政复议审查中,举证、调取证据、质证和认证结束后,案件承办人按照何种标准形成心证,这种标准就是证明标准。它既是衡量当事人举证到何种程度才能满足举证要求的标

准,又是案件承办人据以确信案件事实得到证明的标准。如果在证据规则中缺少证明标准,认定事实也就丧失了依托。对此,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刑事诉讼采取的是确定性原则,即案件证据所要证明的事实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能够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民事诉讼采取的是概然性原则,在没有其他证据情况下,可以运用逻辑或自然法则进行合理推定,双方当事人承认的事实无需其他证据证明也可以认定。行政诉讼采取的标准行政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从2002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情况看,行政诉讼的证据制度与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也有所差异。行政诉讼是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主要举证责任在被告(行政机关),即行政机关有义务证明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包括在实体和程序方面要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而非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行政复议证据制度,行政复议法只在第28条作了“证据确凿”的原则性规定,由于这种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在审查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难以把握,经常因为案件承办人适用不同的证据标准,作出不同的行政复议决定。不利于维护申请人、被申请人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二)举证责任分担不明确

按照理论上的通说,举证责任有证据提出责任(程序责任)和说服责任(实体责任)两层含义。证据提出责任是一种推进程序进展的责任,凡提出事实主张的当事人都有提出证据的责任。说服责任是一种决定败诉后果由谁承担的实体责任,即在不能证明特定的事实或者特定事实真伪不明时,由说服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败诉后果。从行政复议法对此的规定情况看,只是要求行政机关就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负有举证责任。对申请人、第三人是否承担举证责任以及可否因此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没有予以明确,导致行政相对人滥用行政复议的救济权利。

(三)对证据证明力没有程序性保障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的证明效力。无论是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对证据证明力都有严格的程序性规定作保证。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行政复议案件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法制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这种审查程序的原则性规定,证据没有经过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相互质证,完全凭借办案人员主观因素加以认证,难以保证证据的证明力。

(四)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没有统一的责任机制

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负责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方可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这种法律制度体现的是行政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制。这种审查权与决定权相分离制度存在的弊端是,行政复议机关领导审批同意只具有程序性意义,而无实质内容。在行政复议证据制度上的表现是: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没有统一的责任机制,特别是一些疑难、重大、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的证据冲突,如何审查判断证据,合理排除证据之间冲突等对于正确认定案件事实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责任机制来确定。对此,在司法机关的三大诉讼中,都需要经过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层层把关决定。而行政复议机关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由于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只由案件承办人凭借主观认识来决定证据的取舍,难以保证认定事实的正确,出现问题后,又没有类似于司法机关的错案追究制度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难以保证案件质量。

三、行政复议中应当确立的证据规则

从一定意义而言,行政诉讼证据与行政复议证据具有相当程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对于我们理解行政复议证据,积极发挥证据在复议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蕴含了很多对行政复议证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应当充分借鉴行政诉讼证据中的相关规定,规范复议办案人员审查判断证据的规则,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证据制度,从而为复议办案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推动行政复议证据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一)确立法定证据种类

证据法定是证据法一项基本的原则,证据的种类理应法定。所谓证据的种类法定是指根据证据事实的表现形式在法律上对证据所作的分类。证据种类法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定性。只有法律确立的证据形式才有证据能力,不属于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不能作为证据来运用。其次,统一性。三大诉讼法都对证据形式进行了统一规定。它体现了一个国家证据制度的完善和系统性。再次,严格的证据划分有利于当事人更好地运用各类证据去澄清案件事实,防止将不同种类的证据混为一谈。因此《行政复议法》应当增加一条:“证据种类有以下几种:⑴ 书证;⑵ 物证;⑶ 视听资料;⑷ 证人证言;⑸ 当事人陈述;⑹ 鉴定结论;⑺ 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二)明确申请人的举证责任

从行政复议的实践看,单纯规定被申请人的举证责任既不符合行政复议的实际要求,也不能反映行政复议举证责任的全貌。这突出的表现在:一则,容易误导申请人。申请人普遍形成这样的观点,即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中负责举证而申请人不是举证责任的承担者。当复议机关工作人员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初步证据时,申请人则大多认为复议机关是在故意刁难他们,进而产生不信任感,至使复议决定的权威下降,不利于案结事了。二则,违背了“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基本原则。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申请,需要的事实证据至少有以下两项:⑴ 原具体行政行为存在。⑵ 原具体行政行为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因此,行政复议法应当增加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时,应当提交相关材料初步证明其申请符合复议受案条件:⑴ 原具体行政行为存在;⑵ 原具体行政行为与其有利害关系;⑶ 在被申请人不作为案件中证明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过申请的证据材料;⑷ 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的,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对其造成的损害的证明材料。”

(三)确立第三人举证规则

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依法有权提出独立主张,并提交相关证据。这是由第三人的独立地位决定的,其复议主张(即行政救济利益)是独立的。因此复议法应当规定:“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时,应当提交相关材料证明以下事实:⑴ 原具体行政行为与其有利害关系;⑵ 证明其主张的其他相关材料。第三人在复议程序中提供的、被申请人在行政程序中未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这是因为:首先,第三人在行政复议程序中举证的证明对象是其与被申请的原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利害关系的利益主张,而不是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其次,这是由第三人的特殊性决定的。由于申请人一般是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异议者,同申请人相比,第三人可能是异议者,也可能是支持者。就证明结果而言,第三人举证总是会对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一方有利,因此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分析应当对第三人的举证设定一定的限制。具体来说,如果第三人的举证对申请人有利,那么对其所举证据的认定应参照对于申请人举证的认定规则,即证据规则较为宽松;如果第三人举证对被申请人有利,那么对其所举证据的认定应当从严认定,参照被申请人的举证规则进行认定,其提交的有利于被申请人的相关材料而被申请人在复议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

(四)确立质证规则

掌握充分确凿的证据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基础,质证是证据认定中的重要环节。首先,“不辩不明”,质证作为举证和认证的中间环节,它对行政争议的正确处理,保障公正公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的质疑与辩驳,复议机关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其次,质证对当事人而言是一种重要权利。质证具有平等性,双方都有质证的权利。一方当事人提出一项证据,对方当事人如果不提出质对和辩驳,则无法保障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法应当规定:“证据应当公开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五)明确证据裁判规则

我国证据理论较少论及行政复议的证据裁判规则问题,很多人甚至认为其照搬行政诉讼的证据裁判规则就足够了。以至于行政复议证据规则完全受行政诉讼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的个性。笔者认为,借鉴行政诉讼的证据裁判规则本无可厚非,然此种借鉴并非直接采用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而是借鉴其方法论,应当根据行政复议的本质特征运用相近之方法来确定行政复议的证据裁判规则。复议法应当对之进行规范:“复议机关审查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理由:首先,正确区分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界限,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证据裁判原则。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只有通过证据的“重建”,通过复议程序最终认定,才具有科学性,可接受性。其次,有利于统一认识,提高复议证据的可预见性。通过明确的阐述,人们可以知晓复议决定的依据,进而可以预见到其复议申请的结果。再次,有利于提高复议决定的权威。按照法定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决定,比较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认可,从而提升复议决定的权威性。

(六)完善证据效力规则

在行政复议阶段,复议机关确认证据后作出复议决定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三种情形:第一,经查明,复议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或出现法定事由),复议机关作出终止审理决定(或中止审理);第二,原具体行政行为证据比较充分或只存在小的瑕疵时,作出维持决定;第三,原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或存在明显失当时作出撤销决定或改变决定。依据“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要求,复议决定所依据的证据要求能够经得起诉讼的检验,能够得到司法审查的认可。因此复议法应当规定:“对案件的审查可以参照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生效的复议决定可以作为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定案的依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0条也应当修改为:“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仲裁机构裁决文书或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是如果发现裁判文书或者裁决文书或复议决定书认定的事实有重大问题的,应当中止诉讼,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后恢复诉讼。”这有利于行政复议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的衔接。由于行政复议决定最终要进入行政诉讼接受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上完全可以参考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同时两种证据制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应当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篇: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 河 南 农 业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现状二:目前,河南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农民种粮成本投入大,而且直接受天气的影响,风险特别高,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虽然政府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也阻碍不了人口流动的大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及少部分人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就算在家种着几分地,但很多人还是把种粮作为副业,能自给就行了,大量耕地从此荒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日益明显,道路水泥化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同时,我省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由于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这些耕地中污染土壤占了将近20%,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现状三:目前,河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也就是说经营者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中,经营者都获丰收,产品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与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

现状四: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尽管基地面积上看数量较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板块。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部分板块基地建设起点低,技术含量不高,重建设,轻管理而造成效益低,导致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市场潜力不好;经营者同时也忽略了品牌形象的树立,一份好的品牌形象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一个好的保证。然而,目前市场上很少有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产品。还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也只是初级品,没有注重产品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也就是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更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利于市场的开拓及竞争力的提升。很多农业从事者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

现状六:政府对农业的的惠农政策还不完善。虽然今年来粮食的价格不断的上涨,政府的富农政策实施了很多。农民的收入依旧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获得的工资。农工越来越多的进城现象形成了少见的民工潮。关于农民的福利政策更是少的可怜,实行的地区普及率也非常低,致使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就河南农业的现状来看,河南农业发展状况依然落后于其他省市,在农业的监管方面,需要有很大的提高。

河南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必将有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三、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中共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我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指导。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省应将科技农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农业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的特点,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标准化作业水平为导向,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水平,使农业科研、培训、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龙头企业布局,促进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新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也要加大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实现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农作物秸杆产业,探索农业产业化新路。利用农作物秸杆汽化发电,制备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炔等新生物能源技术,对秸秆进行合理化的运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

放在突出的位臵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他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只有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育出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我们才有可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另外,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五、是创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农业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和农垦总局项目支持资金,创建我省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农机园区,如水稻高产创建展示区、优质蔬菜生产展示区、高新农机展示区、城镇建设靓化展示区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休闲项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

总体看来,农业生产中的科技、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也日益完善。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带来或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论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论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又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证据制度。

最早提出在立法中废除法定证据制度的法国的杜波耳。1790年,杜波耳向法国宪法会议提出革新草案,建议废除书面程序及其形式证据,用自由心证据制度取代法定证据制度。宪法会议经过辩论,于1971年提供了杜波耳提出的草案,发布训令明确宣布:法官必须以自己的自由心证作为裁判的唯一根据。1808年制定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率先较详细的规定了自由心制度。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42条规定:“法律对于陪审员通过何种方法而认定事实,并不计较;法律也不为陪审员规定任何规则,使他们判断已否齐备及是否充分;法律仅要求陪审员深思细察,并本诸良心,诚实推求已经提出的对于被告不利和有利的证据在他们的理智上产生何种现象。法律未曾对陪审员说,‘经若干名证人证明的事实即为真实的事实’;法律也未曾说:‘未经某种记录、某种证件、若干证人、若干凭证证明的事实,记不得视为已有充分的证明’;法律仅对陪审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已经形成内心的确认否?’此即陪审员职责之所在。”现行《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53条对自由心证得文字表述坐了简化,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继法国之后,欧洲各国立法也相继规定了自由心证制度。

诉讼的过程中是一个发现、收集、运用证据的客观获得过程,也是一个判断证据、认识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主观活动过程,在这一主观活动过程中,对于法官如何判断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在作出判决时应处于何种认识状态,都是不应回避的问题。自由心证证据则把法官从法定证据制度的束缚夏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智和信念来判断证据的和认定事实,从而为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创造了条件。

需要提出,对于自由心证理解和运用不当,势必造成司法专横和主观擅断。因此,许多国家在赋予法官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的权力的同时,为防止法官利用这一权力主观擅断,对自由心证的形成规定了若干条件和限制,包括:

(1)必须基于一切情况的酌量和判断;

(2)所考察的情况必须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他们的全部总和;(3)必内心确信必须是从本案情况中得出的结论;

(4)须对每一证据“依证据的固有性质和它案件的关联”加以判断结果。法官必须在证据调查和辩论的基础上,按照经验法则和逻辑要求合理德进行判断,否则,可以被列为上诉(上告)的理由被提起上诉。

第四篇:论罗甸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录

一、罗甸地域与城镇化建设现状....................................................3

(一)罗甸城镇化发展的现状........................................................3

(二)罗甸城镇规划和发展趋势..................................................16

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

(一)居住环境质量差....................................................................4

(二)城镇道路混乱........................................................................5

(三)市政公用设施欠缺................................................................5

(四)城镇功能分区划分不清........................................................5

三、罗甸县城建设问题的对策......................................................12

(一)优化环境质量......................................................................12

(二)加强城镇道路建设与规划..................................................13

(三)完善市政公用设施..............................................................14

(四)强化城镇分区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14

文章已阅。存在以下问题:1.字数不足,不得少于6000字。2.结构不合理,还是应该有引言,直接就“一”开始分析,不好;文章还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3.文章标题与内容有差距,似改为“罗甸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更贴切。4.文字较粗糙。5.分析不够到位,(如二:存在的问题及三

(三))等。请尽速修改。

修改部分:

罗甸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下,罗甸县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规划不合理,民房乱修乱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相矛盾,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罗甸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小城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与快慢,直接折射出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罗甸县的小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其它周边的县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现代化小城镇的建设要求相差甚远。.要实现新城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首先要以统筹城乡管理为宗旨,树立倒计时观念,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镇建设,将城镇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资金改善城市设施,力争在近几年内规范城镇主干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牌。与此同时,针对罗甸城镇建设不规范现状为突破口,认真找出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逐步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迈进。

一、罗甸地域与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罗甸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建成和改造了罗斛大道、商业街、斛兴路、政府路、建设路、环城路、跃进路、河滨大道、解放路、信邦大道、兴华路、明珠街等城市道路共计24.6公里;已建成了早菜交易市场、城 3 中、城西等三个市场;修建了河滨路文化长廊,大圆盘、商业街隔离带绿化,斛兴路彩虹灯时光隧道,主干道的路灯、河滨路石拱桥、政府花园等。河滨路、商业街等路段的绿化体现了南亚热带风光,成为罗甸的一道城市风景线;建成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水上娱乐中心、罗甸弘波湾游乐中心;开发了龙兴商城、金斛家园小区、山水华庭、腾龙欣苑、新河苑小区以及教师新村等商住小区,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我县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拉动了建材、商业、饮食业、装饰业、服装业、运输业、城市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和繁荣,2008年底,罗甸县城镇化水平达到了24.31%,县城人口达4.7万人。

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罗甸目前小城镇建设比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告别了过去狭窄的泥土街道和土木结构的茅草房。修建的斛兴、商业街、河宾路、环城路等宽敞大道以及机关办公大楼和漂亮的私人住宅建筑勾勒出小城镇一副美丽的画面。但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现状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住环境质量差

罗甸县城民房修建布局不合理,盲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建筑密度大、混乱、容积率低、缺少相应的绿化土地浪费严重。缺少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居民住房周边环 4 境差基本没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

(二)城镇道路混乱

道路系统不完善,且道路路幅窄小,除新建的几条道路以外,其余道路路面质量较差,由于旧城区无停车场,车辆乱停乱占道路现象严重,使已经狭窄的道路经 常阻塞。

(三)市政公用设施欠缺

市政公用设施不配套,排水设施不完善,无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环卫设备简陋。公共设施不配套,商业金融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除蔬菜批发市场外,再无其它专业市场,摆摊设点都是沿街分布,既影响交通,又影响市容,商业环境很差,此外,镇内现状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均缺项较多

(四)城镇功能分区划分不清

工业用地过小,工业门类单一,制约了县城经济的发展;罗甸工业用地规划较为不合理,工业用地较少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投资的引进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布局零散,功能分区不明确,用地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缺乏强有力的法制规范和规划指导罗甸县城内部分区不明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特征状布局色彩较浓,沿公路而设的市场、沿途乱设摊点,阻碍交通,对罗甸县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别是特别是罗甸县城两个水泥厂的建设穿插于居民区之间,距离县城较 5近噪声和粉尘污染较大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妨碍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六)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从扬州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道 路,乡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偿还和解方面缺乏手段。(七)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缺乏必要的强有力扶持措施。

2000年,罗甸筛选确定了13个重点中心镇,它们是坪镇、沫阳镇、边阳镇、逢亭镇、罗悃镇、茂井镇、红水河镇、大亭乡、懂架乡、木引乡、纳坪乡、罗幕乡、懂王乡。这几年,这些重点中心镇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投入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理应享受上级政府的“特殊照顾”,催生其更大更强。然而,上级政府在这些重点小城镇建设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没有贴息贷款扶持,没有单独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特殊的税费返还比例;它们和它小城镇一样,交的税费一分不少,申批事项一项不漏,享受不到特殊的优惠政策。

(八)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域经济的发展。(九)相关配套改革滞后。

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施。

二、罗甸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乡镇的城镇体系规划,县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乡镇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色。县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对小城镇要进行重新分类、准确定位。

小城镇建设,重点是建设那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关镇和点中心镇。目前罗甸有26个乡镇,13个集镇(即坪镇、沫阳镇、边阳镇、逢亭镇、罗悃镇、茂井镇、红水河镇、大亭乡、懂架乡、木引乡、纳坪乡、罗幕乡、懂王乡)以集镇建设为中心,精心策划集镇市场,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按照区位优势、规模、经济实力和起的作用等要素,重新对26个乡镇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三层次:第一个层次是7个镇 集市场为重点中心镇;第二个层次是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没有集市的乡村,提高建设和理水平高、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等方面的优势,理应成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在对小城镇进行重新分类、明确重点的基础上,依托乡镇特点,明确发展定位,分类定向发展。将基础建设投资向条件好、潜力大的小城镇转移,重点建设城关镇和点中心镇,构建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使各个小城镇的特色风貌充分彰显出来。

(三)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10(四)制定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和会保障制度。

这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建立起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无后顾之忧。

(五)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 持等。

(六)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

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劲。

三、罗甸县城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质量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发展前景,坚持发展方向,促使小城镇建设打开新局面,我民房应建设严格规划和审批。凡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农房,必须使用省、市、县(市、12 区)设计的通用设计图集,民房建设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必须具有经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民房建设要坚持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具有本地民居风格和特色。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目标、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分别在规划管理单元中落实。通过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明确相关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位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要把握全局、预测未来、系统规划,道路设施: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停车面积,路网密度,路网负荷度,要树立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观念和原则是一切工作的指针,对于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是同样重要的。每一名成员都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规划、建设、日常管理和日常交通活动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满足了交通需要,又为人类的永恒发展提供了空间,真正实现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城镇道路建设与规划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城镇功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罗甸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瓶颈”制约相当严重,如果对所有社区、街道建设统一标准,同步建设,有限的资金根本无法填补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对此,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三类不同情况进行重点建设。一是将中心城镇列入城市建设 范围,实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综合开发,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搞建设的方式。二是抓好龙坪镇的建设,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突出人性化与人本化的城镇建设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因地制宜,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城镇,建设适合市民生活休闲的小绿地、小公园和更具亲和力的居住社区,逐步形成“一街一色一景,一路一树一花,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城镇绿化景观,创建优美、舒适、安静、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城镇。每个镇区应建设一处以上体现地方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标志性建筑。

(三)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沿河两岸新建农房必须考虑排水排污设施,建房户必须修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池,严禁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道。

(四)强化城镇分区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引业进城,以业兴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和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办厂、经商,为小城镇积累建设资金。“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开放带动”是罗甸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有效之举、特色之路。因此,发展罗甸城镇必须首先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县城的大发 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各县,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首先,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药业,发挥地域优势,突出抓好“信邦制药、上隆茶、蔬菜、柑橘、挤橙、畜牧”。各重点镇应当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选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名牌优质产品。还有食品佳肴,要把边阳镇乔灰豆腐、罗甸布依族的荷叶粑、罗甸布依族的狗蹦肠、沫阳董当乡的黄豆鸡等,努力加大支柱产业的生产规模,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办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第三,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城镇建设和培育具有较大集散作用的各类农产品专业或批发市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第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通过建立工业小区、商贸小区或组建种植、养殖公司,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民跳出田园搞生产、走出家园搞经营,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摆脱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运输业以及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引导从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要改革小城镇的政策环境,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农民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转化为市民,政府应提供各种方便。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在农民入城户籍管理、就业、购买 住宅、子女入学等方面应一视同仁;积极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制止“三乱”,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建设与经营环境。

在实际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对外招商、公开招标建设制,将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道路设施、绿化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与主片房屋建设搭配,向外统一实行招、拍、挂制度,对旧城改造,新城扩建等进行统筹规划,连片建设。要本着“以人为本”理念,针对龙滩库区移民户和特困职工等弱势群体,辟地划片,拟建移民小区和经济实用住宅区,以重点解决无土安置,自谋职业的龙滩电站淹没区移民和下岗、贫困的特困职工。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商贸集散区、工业集中区的边阳镇和有旅游开发前景的沫阳镇为规划建设重点,结合红水河码头,在小城镇建设上形成“三足鼎立”局势。与此同时,重抓城市街道“卫生与秩序”管理,进一步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清理乱摆摊设点,乱占道行为。科学布局县城街道主干线和居民住宅小区建设规范模式,打造罗甸城镇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别具风格的现代化都市。

(二)罗甸城镇规划和发展趋势

1992年4月由贵州省贵阳市星火设计院,编制商业街详细规划和街景立面图,93年编制罗斛大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街景立面图,并向人大汇报,1994年编制河滨大道和龙港巷控制性 详细规划,以上详细规划基本执行。1998年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为湖滨城市。1999年6月由深圳市龙港规划建筑设计院对政府路和河滨路进行详细规划,政府路靠近教育局、民中宿舍为文化长廊。2001年5月由黔南州规划设计院姚泉等人编制以下规划,2001年5月编制县城近期规划,2005年8月编制移民新村6.5公里县城详细规划,2006年编制城东片区1.28公里详细规划,2004年10月编制莲花小区5.23公里详细规划,2006年6月又编制县城近期规划,2006年8月编制1.69平方公里西南片区详细规划,2006年12月编制县城果园小区详细规划,面积为5.17公顷,2006年12月编制幸福小区详细规划,面积为9.72公里。以上详细规划未执行。随着罗甸县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以及龙滩电站的建成,罗甸县域东南部将形成近百平方公里的大水面,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加的第三产业职工数按占二、三产业职工数的65%考虑,人口规模按带眷比法进行预测。借助移民搬迁这个“东风”,罗甸县城将大量拥入茂#、罗悃、红水河等乡镇移民的迁入。移民的搬迁,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镇化规模。通过组织移民外迁有土安置,不仅盘活了县内剩余、闲置的4000余亩土地,更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发展空间。要盘活土地资产,实现土地使用的市场化。此外,还要坚持“引业进城,以业兴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和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办厂、经商,为小城镇积累建设 资金。放宽小城镇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加之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宽松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在农民入城户籍、就业、购买住宅、子女入学等方面与现有城镇人员同等对待。积极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制止“三乱”,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建设与经营环境。与此同时把罗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龙滩库区建成后形成的高源千岛湖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挖掘旅游潜在的典型亮点:一是紧紧抓住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大小井风景区,那里岩溶坍塌千姿百态,明河暗流优美如画,堪与法国南部的伏克留兹泉媲美,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的伏克留兹泉”、“东方洞穴博物馆”;二是世界地质考察经典圣地——三叠纪大贵州滩(板庚滩),“它是世界上罕见的中生代和古生代碳酸盐沉积典型区,像这样丰富多彩的地层,在当今绝无仅有”,它比位于墨西哥湾号称研究现代碳酸盐岩的巴哈马滩更具研究价值;三是美丽的罗苏河谷风光和神奇的大亭九十九个堡;此外,还有独具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红水河奇石等等。山、水、石、洞、林等 景观充分体现了罗甸山水险、峻、奇、美、幽的特点。这些完全具备世界地质公园的“风水宝地”,就已经得到专家的肯定,并预言“大贵州滩的研究在几年内将与黄果树瀑布一样闻名于世。这些一系列的景点,有着得天独厚自然优势,再加上当地民风、民俗的渲染,以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布局配套设施,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在国家重点工程龙滩电站的映衬下,罗甸这块神奇的土 地,将会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胜地与现代化湖滨城为一体的新型城镇!

第五篇:论中小学体育现状的发展趋势调查

编号:

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论作指文题目 者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刘亚桐 姜健 导教师

指导教师教研室 学生所属系 毕学业专业 号

运动系 散打

070204245

目录 前言„„„„„„„„„„„„„„„„„„„„„„„„„„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 2.1 研究对象„„„„„„„„„„„„„„„„„„„„„„„1 2.2 研究方法„„„„„„„„„„„„„„„„„„„„„„„1 3 结果与分析„„„„„„„„„„„„„„„„„„„„„„„2 3.1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2 3.2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师资情况„„„„„„„„„„„„„2 3.3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课外活动情况„„„„„„„„„„„„„4 3.4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现状„„„„„4 3.5 兰州市王家堡小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5 4 结论与建议„„„„„„„„„„„„„„„„„„„„„„„7 4.1 结论„„„„„„„„„„„„„„„„„„„„„„„„„7 4.2 建议„„„„„„„„„„„„„„„„„„„„„„„„„7 参考文献„„„„„„„„„„„„„„„„„„„„„„„„„8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论中小学体育现状的发展趋势调查

作者:刘亚桐

指导老师:姜健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课开课率和执行大纲情况良好,但使用教材和教案的编写、执行以及教学的组织情况较差;年龄与学历结构趋于合理,但职称结构欠佳,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适中,但社会地位低下;早操、课间操的情况较好,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相对较差;体育场地、器材、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关键词: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兰州市 1 前言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作为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体育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研究我国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小学体育教育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课程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运动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中段,该校始建于1964年。现在有24个教学班,1300名学生,是兰州市首批百所标准化之一。本文通过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力图对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现状做出准确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王家堡小学的120名学生以及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2.2.2 问卷调查

根据该课题研究的需要,对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学生发出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为90.8%,其中有效问卷为102份,有效率为93.6%。2.2.3 访谈法

实地走访了兰州市王家堡小学,直接与3位体育教师、1位教研组长、1位主管学校体育的领导以及教委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学校体育方面的访谈。2.2.4实地考察法

实地前往兰州市王家堡小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场地设施等现状,为本研究提供一定感性材料。2.2.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3 结果与分析

3.1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基本现状 3.1.1 体育课开课现状分析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良好,93%的学生每周的体育课在两学时及以上,但是体育课有不同程度的被其它课程挪用的现象。造成这种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5、6年级的教师因为中考原因经常占用体育课。王家堡小学的每个年级采用评分制,在每次考试之后都有一次总结,教师之间互相攀比,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致使很大一部分文化课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使得学生 2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无法参加体育课,造成体育教师也不重视体育课。经过调查,学生们对体育课也不是非常重视,一些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们也只是因为体育课可以玩,可以自由活动,并不是为了学习体育知识。而且学校领导为了本校的学生可以更多的考入名牌中学,为了学校的生源,所以对文化课的重视也大大的超过了体育课,所以对于占课的这种现在也是司空见惯。置之不理。3.1.2 执行教学大纲、使用教材现状分析

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调查显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为82%,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使用统编教材的情况为72%,整体形式不容乐观。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上级领导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对体育课也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对于自己的课程只是抱着完成任务得心态,没有达到应有的责任,在教学大纲中会有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一些教师由于的个人能力的原因,很多项目的技术动作无法正常教学,所以换做了别的科目。而且,部分学生还存在体育课受伤现象,受伤的学生家长将责任全部推卸给了学校,让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体育教师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出于多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通常都会省略这些难度较大的课程。3.1.3 教案编写与执行情况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的书写率极低,有68%的体育教师不写教案,有些教师除了评定职称、评优需要外从不写教案。在仅有的32%的写教案的体育教师中也只有51%的教师完全依照教案上课。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不重视以及上级领导不按时检查对教案这一环节比较放松所以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在32%教案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3.1.4 教学组织情况

调查显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情况较差,由于场地、器材以及教师本身的原因,有21%的体育课教学组织混乱,有些教师甚至是完全采取放羊式教学。放羊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接受到体育教育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散、没有团队精神的不好习惯,所以这种教学方式一直都不被提倡。在这21%的体育课中,有一部分是因为体育教师的能力不够,不能将学生和好的组织起来,致使体育课无法进行,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体育教师 3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的不重视引起的。在安全第一的规范下,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是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上,这主要是因为多数体育教师是为了照顾工作量而安排上的,大部分教师不知道体育课的上法,不知道体育课应该上些什么内容,怎么上。王家堡小学的体育课依然延续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内容也一成不变。听了几堂体育教学观摩课后发现,虽然有的课内容也有新意,也只不过是把几个活动合并、拼凑了一下而已。教师教授的内容只是本学期期末测试的几个动作,学生学的索然无味,很没兴趣,上课思想僵化、走神,跟不上节拍。而且学校为了安全就把学生活动的范围缩小了,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监视下进行,学生会玩的游戏也仅限于在幼儿园学到的游戏而已,老师教的无精打采,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这与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息息相关的,领导的不重视所以导致体育教师的不重视。

3.2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 3.2.1 体育教师的配置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存在代替上课的现象。在代替上课的教师里面有一部分是体育教师,而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其它课老师兼带体育课。大量兼职体育教师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体育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兼职教师没有专业的教学知识,也给体育教学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表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以及学校师资力量的欠缺,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看出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

3.2.2 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现状分析

表1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情况

小学

类别

n 30岁以下 40-39岁 40-49岁 50岁以上 1 1 0

% 50 25 25 0

本科 专科 中专 中专以下

类别

n 2 2

% 50 50

特级 高级 中级 初级

小学

类别

n 0 1 1 2

% 0 25 25 50 小学

从表1中看以看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历情况很好,体育教师里有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从体育教师学历的总体来看,4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本科学历教师偏少,就职称层次来看,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欠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不过中级职称的比例比较合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文轻体所以学校对体育教师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体育教师反映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在评优、晋级、评定职称时,体育老师受到歧视,排挤的现象严重。这个原因也是导致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3.2.3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适中,有 80.2%的体育教师课时在12-14节。有91.4%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反映,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他科目的教师有着明显差距,经济收入方面由于小学福利少,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其它学科教师相差不大,但体育教师的服装费等福利待遇落实情况较差,工作条件艰苦。

3.3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经费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且不平衡,70.6%的体育经费达不到要求,而且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经费,只是现用现给,没有专门的计划。虽然兰州市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王家堡小学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发展。3.4兰州市王家堡小学场地、器材设施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王家堡小学场地器材简陋,除了上课必须的操场和比较普及的篮球场地、器材外,其它场地、器材的拥有量都处于不足的状况,严重的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3.5 制约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的因素

3.5.1受“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影响,体育课参与意识淡漠

在调查中发现王家堡小学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总体认识是好的,对体育课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尚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而且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好的中学为以后做铺垫,所以部分学生的家长反对学生上体育课,支持文化课老师占用体育课时间。3.5.2 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不重视

领导重视不够,王家堡小学的体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 5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起来不要”的次要地位,学生家长为了学生以后的前程,为了学生可以考到更好的初中,使得学生家长对体育课不重视觉得可有可无,学校领导为了本校的生源,名声,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考入名牌中学,所以对体育课也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文化课老师因为诸多的因素,常常想占用体育课,而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自由活动,上述原因加上体育老师自身的原因导致体育教师对体育可也是不重视。

3.5.3师资力量的欠缺

师资力量还显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虽然近几年来,王家堡小学加大了对体育教师的招录和培训,使体育教师的数量有了较快发展,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缺员依然不少,也有一些体育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精神,抱怨工作环境冬冷夏晒,未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课堂教学敷衍了事,造成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不高。部分体育教师不注重业务理论的学习,不研读新课程标准,不愿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古板,经常有“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体育教学的目标难以完成。3.5.3经费严重不足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兰州市王家堡小学的体育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年用在体育教育上的钱少之又少

3.5.4教学设施不足,场地器材缺乏

教学设施、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有力促进。由于场地器材陈旧、缺乏,学生练习兴趣难以调动,造成课堂练习密度不够,运动量小,尽管许多学校教师费尽心机,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3.5.5体育教学中事故的频繁发生

因为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频发与安全管理的严峻形式使王家堡小学在体育课中不敢大胆开展有难度、有危险的体育教育。甚至拆除了单、双杠、攀爬杆,有些家长,只要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事故,不论何种情况,都要求学校承担全部责任,甚至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从而导致王家堡小学、不敢大胆地开展体育教学,简单地组织课堂教学。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4.1.2 4.1.3 4.1.4 4.1.5 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王家堡小学小大部分教学能按要求完成,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情况下老师经常没有组织教学和个别指导,体育课教学只是一种低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形式,形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不重视。专职体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他们课时多,任务重,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体育课质量得不到保证。是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正常开展,也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质量。4.2建议

4.2.1提高领导、家长、学生、教师的认识

从领导到家长到教师都要重视体育课,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不容忽视。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得到调节,还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早就提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可见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每一位关系到体育教育的人都要重视体育课的教学,体育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学习和活动。学生家长直接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学校领导注重培养学生得得、智、体、美、劳、多面发展,不在单一的重视文化了。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观,树立以育人为目的现代教育观,树立为学生健身、益智、育德的观点,使体育课发挥出它的作用。4.2.2加强宣传力度,狠抓政策落实

大力加强王家堡小学体育重要性的宣传,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层面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检查与监督,确保王家堡学体育的良性运行。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4.2.3加大体育教师师资队伍

必须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制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力争一、二年内,在王家堡小学配齐专职体育教师,选拔并聘用合格的体育教师到学校任教, ,强化校本培训与外出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对现有的专职体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与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进一步稳定现有队伍,逐步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通过宣传表彰提高王家堡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4.2.4逐步提神经费的投入

逐步提高王家堡体育经费投入,加大力度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根据《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逐步配足配齐常规的器材设施,拓展学校体育活动空间。当然,在政府拔款增添场地、器材的同时,王家堡小学仍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动员广大师生自制部分活动类器材,同时多方筹措资金,争取社会力量对王家堡小学体育的投入,快速转变目前学校体育设施状况,保证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4.2.5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受经济的制约,王家堡小学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欠账”太多,需结合学校及当地实际,合理利用与开发体育资源,可以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4.2.6将体育教育的伤害减到最小化

加强对体育课伤害事故的预防,健全制度,消除隐患,为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

[1]于向.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4):65-69 [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EB/O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意见[EB/OL].8

兰州市王家堡小学体育课现状分析

[4]陈勇,王志勤.豫东地区农村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党报,2006,(12):61-62 [5]罗孝军.重庆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39-41 [6]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段富贵.浅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焦作大学学报,2007,(1):123-124 [8]陆玉林.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4):16-18 [9]伍惠清.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研究[J].中华素质教育,2004,6(6)[10]陈勇,王志勤,刘浩.豫东地区农村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11]黄伟.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应做到”五个突破”[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14(4)[12]郑胜利.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3)[13]惠志东.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体育教学,2005,(2)[14]朱玲珍.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及辩证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5)[15]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6]王海涛.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9

下载论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材工业环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材工业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发展展望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0802 20081428 田春 摘要: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

    中国旅游地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地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地产市场现状 1、中国旅游房地产的机会分析 A、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旅游房地产领域 到目前为止,国内涉足旅游房地产领域的公司超过1......

    机器人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人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机器人这个看似高深的类人智能电子产品正在走进课堂,走向大众教育。机器人进入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机器人就像我们平时在电影上看到的机器......

    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教育论文 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姓名:赵程程 班级:服表111 学号:2011313380117 【摘要】海峡两岸关系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

    国内外水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水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叙述了国内水表应用状况。对国内新型水表的发展以及国外水表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影响水表发展方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水表应用......

    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物流是沿着供应链流动的,只要建立起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运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在我国特有的产业化条件下建立供应链,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管理物流,不失为物流发展......

    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商品经济的主导因素已从商品的制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