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 理想之道
理想之道
中华民族的瑰宝《论语》在2500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它智慧的熠熠之光,于丹教授用其精辟的言语,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诠释了《论语》的精髓,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聆听那么久远的心灵之声。哲学心语,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正如于丹所说,“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的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心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于教授简明的话语解开我多年的困惑,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在我看来是许多杂乱文章的无序记录,现在结合起来阅读才获得的进一步理解与内心的共鸣。
于教授在谈到理想之道时曾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番话的真诚、朴实,正是这份内心的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使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担当的职业角色中得以胜
任,得以认可。孔子在《论语》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学生子贡去问老师:“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士”在当时代表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是种无恒产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阶层,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
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是对士的最高评介。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还有没有低些的标准啊?)
孔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他能够从身边做起,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这种爱的力量得到周边人的认可,不辱祖先,这就是次一等的“士”。)
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还有没有更下等的呢?)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次矣。”(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勉强算作再次一等的“士”了)。
这“士”的三个标准是孔子对一个成熟,能够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的质量描述。“不辱君命”是“士”的最高标准,也许在今天的社会谈 “士”有些不合时宜,但从中可以体会到做一个有教养,有修养,有能力受人尊敬的人的共鸣,工作认真负责,学会自我约束,忠于自己担当的责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说到做到,正是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荣誉观。
虽然比起先圣古贤,当今能仁志士,各种杰出人才,我十分渺
小,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士”的追求。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在岗位上我尽心尽力的地完成每项工作,在社会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对朋友做到真心诚意,我觉得我就做到“士”的标准。或许这大大降低了古圣对“士”的标准,但作为个人,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它也同样适应我的要求,同样为我建立了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观〈于丹《论语》心得〉不仅仅让我重新理解了《论语》博大精深的内涵,更让我找到了生活、工作中的许多支点,我在学习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朴素和从容,“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感受到将这份朴素和温暖传递也给大家的幸福。
第二篇:理想之道
于丹 《论语心得》——理想之道
话外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认为,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那么我们见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孔老夫子的观点与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其实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子句里面全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孔夫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所以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聊天的话题就是说,你们随便说说自己的理想。在论语里面有一个比较长的段落,这在论语中是比较罕见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就是孔子跟学生坐在一起随意地畅谈理想。那么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觉得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大家就很拘束,今天随便聊聊,平时我老听见你们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随便待着的时候也没有人了解我。其实这也很象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经常说别人都不理解我有鸿鹄之志,我心中的想法,谁真正能够了解呢。那老师说了,今天你们都随便说一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的大弟子子路,这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率直的人,所以论语上写的叫:子路率尔而对曰,非常着急地起来就说: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的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这几句话一出,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学生有如此业绩,可以转危为安去拯救这样一个国度会受到什么样的评价,谁也没有想到孔子的反映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叫做夫子哂之。冷笑了一下,然后就开始问第二个学生:求 尔如何。问冉有这个学生,叫着他的名字,说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有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让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我去治理,也给我三年,比及三年我可以让它做到什么呢,可使足民,也就是做到老百姓衣食富足而已,至于礼仪的事情,冉有说我可不敢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想要让大家在整个的民心上变得整齐,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这样一件事情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我好像做不到。那么他的话说完了,老师位置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赤,尔何如。叫着公西华的名字公西赤,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呢?那么这个徒弟就更谦逊了一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在老师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大家会看到,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要谦逊,一个比一个要平和,每一个理想都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端的愿望,所以大家会看到这个幅度是逐渐收回来的。那么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还没说呢,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曾点没有说话,论语写得惟妙惟肖,值此一刻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希落了下来,叫做鼓瑟希。原来刚才曾点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琴,听到老师说,这个声音逐渐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象琵琶行所说的“曲中收拨当心画”,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什么是作呢,过去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在席子上古人都是这样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那么老师发问,要表示恭敬,立起在自己的膝盖上,这叫作。所以把琴放在一边,毕恭毕敬直起身来答对老师说话,这样的几个字描写能够看出来什么呢,就是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是一个成竹在胸的人,他不会率尔而对,他会娓娓道来,所以他一上来呢还要先说一句,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那有什么关系,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皙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曰莫春者,就是到了大概三四月末的时候,就是春深似海的时候;莫春者,春服既成,穿上新做的春装;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个好朋友,再邀请上一批学生弟子,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当你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那么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老师长长的感叹了一声,说,我的理想也就是和曾点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是四个人在谈自己理想过程中老师唯一发表的一句话,然后他们就下去了,走了。三子者出,曾皙后。三个同学都走了,曾皙在最后去问他老师: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老师你觉得他们仨说得怎么样呢?老师也很微妙,他挡了一下先不想做评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无非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曾点不易不饶还要继续问老师,夫子何哂由也?老师,为什么子路说完后你冷笑了一下呢?问到了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老师说,这个秘密就是一个人你真的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吗,那么最核心的部分是用礼仪去治理,而不是说咏一种强硬的措施,你心中真正有一种温良恭简让,这是论语上所提倡的人生之道。有了这样一种内涵,表现出来的所有措施都是可以变通的,这就是一个人的起点,那么他说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就说出一个宏大理想,其言不让,没有一点辞让之心,所以我就哂笑他,因为他从内心缺乏这样一种恭敬啊。
那么接下来评价另外两个学生,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说冉求说的那个就不是个国家吗,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不在于国土的疆域大与小,只要你出言说我去治国,那么请你首先心里面有一面镜子,反躬自省,看一看我的学养,我的为人,我能够做这件事吗,但是他的学生少了这个步骤。所以老师说难道他那不是治国吗。接着又说第三个人,愿意学礼仪的这个人,公西华,这件事情他应该说得很谦虚了吧,但老师说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合,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礼仪的事情还算小啊,他做的要还是小事,那还有谁做的叫大事,那么礼仪应该是最重要的,不仅是贯穿在每个人生活从始至终的,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从孔子对他三个学生隐约的否定和对于曾点的支持中能看出什么呢,其实他给了我们一个,人生脚下的起点,让我们手中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你最终治国祭祀的理想终于有了一个勾连的桥梁。
论语告诉我们,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每个人就在这样一个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真正看见自己心底的愿望呢,往往我们被遮蔽的是心里真正隐秘的心灵的声音。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到有一个人他自己觉得有抑郁症的前兆,每天很不开心,然后去看心理医生。他跟医生讲,他说我们每天就是害怕下班,我在工作的时候没关系,但是我只要回到家里我就会感到惶惑,我不知道我心里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我无所是从,我不知道我在生活里面该选择什么不该选择什么,然后越到晚上心里面越会恐惧越会压抑,所以夜里头会整夜失眠,长此以往我就很害怕,怕我会有抑郁症,我这样的症状只有经过一夜的煎熬,到了第二天早上上班,进入我的工作状态就好了,听说这怎么办呢。这个医生一直听他倾诉,然后想先给他一个建议,说你看我们这个城市里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有表演,他的喜剧演的好极了,所有去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他说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演出,你看上一段时间回来我们再聊一聊,看一看你这种抑郁前兆的状态是不是有所调整,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医生说完以后,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望着医生的时候,医生看见他已经是满面泪水。很久他对医生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就是那个演员。其实这好像是一个寓言,但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每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欢欣的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这是成功的职业,在这个时候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离开职业角色之后反而觉得仓惶。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说在隆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就拼命地去找粮食,把各种谷穗、稻穗一趟一趟地搬进田鼠洞;第二只田鼠就拼命地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的稻草棉絮都拖到他的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悠悠荡荡,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一会儿抬头看看地,一会儿躺一会,弄得它的那两个伙伴一边在忙活,一边在指责它,说你看你这么懒惰,你也不为我们的御寒过冬做准备,那真到了冬天怎么办呢,你看看你这么游手好闲。这只田鼠也不辩解。后来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田鼠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小耗子洞里面在过冬的时候,发现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然后每天在这里无所事事,终于大家就百无聊赖了。当大家开始难受的要命的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那两只田鼠讲故事,他说就在那样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在田埂上遇到了一个孩子,他在做什么;又在那样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我曾经听到人们的对话,我曾经听到鸟儿在唱什么样的一种歌谣,所有的这些我当时都记录下来了。其实到这个时候,那两个伙伴才知道这只田鼠在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也就是说,这种表面看起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所有外在的仪式不过是为了一个内心的安顿,那么这种安顿是需要我们去敏锐地感知世界节序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这一点可能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特别的奢侈了,因为今天这种现代化,反季节的事情太多了,到了盛夏的时候屋子里有空调,凉风习习;到了寒冬的时候屋子里有暖气,温暖如春;到了春节的时候有夏天那种大棚里的蔬菜,摆在桌子上五颜六色。也就是说,当生活一切变得如此简约的时候我们还有遗憾吗,这种遗憾就是四季走过,在我们的心上已经变得模糊,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由于四季分明带来节序如流在我们心中还能激起什么样的反响,也就是说在自然生活中,在认知内心中,你越淡定越从容,越舍弃那样一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也许你就会有了更多的依据,这一切是为了让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可以有担当,能够胜任,能够做到最好。
话外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但是淡定的理念就能够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吗?
其实看到《侍坐》这样一篇小短文,在论语中会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他违背了我们传统对于论语那种立志的叛读,他不同于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宏义,任重而道远这样的话。但是想一想,它是所有那种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内在的一个根本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职业角色中我们只能是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一种内心认同以后对这个职业的提升。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学生子贡去问老师...动画:老师,什么样的人才叫知识分子呢?是不是读了大学就算知识分子了,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一个知识分子一定是知道礼仪廉耻行为有所约束的。
我们知道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应该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天下己任的一个阶层。所以子贡说老师你告诉我,怎么样才叫做一个士呢,老师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篇)。他说的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行为有所制约,有内心坚决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而这个人要有用,就是你要为社会做事,孔子讲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修养就可以每天光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不管你拿到的是什么样的使命,做到不辱君命,这可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拿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令箭,什么样的金牌,让你去做说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吗,所以孔子说最高的标准就是你出去可以做到不辱君命,这就叫做士了。学生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就又问他:敢问其次。您给我说再低一级的标准,比这差一等的,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孝悌之义。在宗族里面大家认为你士一个孝子;而在乡党邻里之间大家以你为兄弟,你能够对所有人都是亲和的,你能够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一种爱的力量去整合周边,不辱祖先,其实论语就是一个以人伦为基本出发点这样的一个道德文章,所以呢它把次一等定为这样的人。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第三等,咱们再下一等说还有什么人勉强够着边,能够叫做士呢?结果孔子说出这个话,说了我们一句非常熟悉的话,大家听了以后会瞠目结舌说这么高的标准才是第三等啊。曰:“言必信,行必果,踁々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那种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一定把这事给你做到,这种他说叫硁硁然小人哉,什么叫硁硁然,就是表现出来剑拔弩张,言语很急切,这样的一种样子,说我不计后果,不计方法,我把事给你做成,他说这种人勉强算第三等,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其实大家今天想想说,这第三等也挺高啊,这个标准,言必信行必果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啊,他学生也是这么想的,子贡也觉得这仨标准太高了,所以又追问一句说:今之从政者何如?老师你觉得现在从政的人能够上这三等吗?结果老师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也就是说,老师把当时诸侯各国的从政者都没有放在眼里,认为他们离这样一个士的标准还太远太远。其实在这里所提出来的详细的不同的标准,这是孔子对一个成熟的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他的质量描述。我们来说说这个最高的标准,不辱君命四个字,我们再想一想那个最低的标准,硁硁然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要做到不辱君命是在变通中没有条件的把一件事情完成好,这需要调动我们多少人生的积累,这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勇气,智慧和仁义之心,其实这样一种不辱君
命往往容易让我们想起来战国时候赵国的一个人,就是蔺相如。大
家看《史记.廉蔺列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故事,蔺相如这个人无
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沔池会都做到了不辱君命,其实这是不容易的,当赵王得到价值连城和氏璧的时候,秦王想要夺这块壁,所以就告
诉他说,哎呀,我给你十五座城池把这块壁给我们拿过来,我们看
一看,赵王当时就知道说虎狼之秦,这块璧一旦进入将没有办法拿
回来。蔺相如说,那这样,我们不去的话是自己理亏,我带着这块
璧去如果不能换回城池,我的命和璧栓在一起,有我在就有这块璧
在,去了,看到秦王很随便地在他的行宫里面设酒宴宴请他,然后
旁边有大臣,有美人,大家嘻嘻哈哈在这儿很高兴,然后说拿过这
块璧来我们看一看,看了以后指给大臣看,指给美人看,大家传着
看,蔺相如一看就明白了,说这块玉在这里不受尊敬,就像赵国不
受尊敬一样,要拿回来也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他就上去跟他说,唉,这个美玉是有瑕疵的,你给我我指给你看,秦王就把这块玉还到
他手里。蔺相如拿到这块璧以后,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上冲
冠,持璧而立跟秦王说,他说你在这样一个地方迎接这块玉,你知
道我们来之前,焚香顶礼、斋戒十五天,以示对秦国的尊重。我奉
玉而来,而你随便把这块玉传于大臣美人,这样的一个懈慢的态度
就让我知道,你们是没有真正想要用城池相换的,那么现在好,如
果你真要这块玉,你也要这样持戒焚香十五天,而且你先把城池划
给我们,我才能够再把这玉给你,如果不然的话,我现在的人头和
这块玉同时撞在金殿的大柱上。然后秦王就害怕了,说那好吧,赶
紧按照他要的这个礼仪,但即使按照他的这个礼仪,蔺相如觉得他
一定不会真正完成他的诺言的,所以蔺相如决定连夜让他自己的家
人带着这块美玉逃回了赵国,他自己留在这儿最后做一个交代,最
后他跟秦王讲说我知道你没有真正给我们城池之心,这个完璧已经
归赵了,已经回去了。其实这是他的不辱君命。沔池会也是一样。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仁人志士中,在古典记载的典籍中,不缺
少这种例子,也就是说,在一个突变的情形下一个人怎么样能够有
所担当,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人在职业角色中所要得到的一种考评
。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一一地列举,回头看一看会发现,人怎么
样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惶,这是需要每个人在心中
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符号不见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宏大
理想,也不见得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说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一
种情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一个人的生命
链条中一定有他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
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话外音:于丹教授认为,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
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
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
么样的影响呢?
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
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
就是说,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
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中国的知
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
奢侈。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
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
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
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陋室铭》悠怎么样形容
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叛读全都呈现出
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寄托,如果大
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
相同,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所以其实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
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其实当我
们回到论语,真正解读了侍坐篇,看到了吾与点也这句喟叹,知道
了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心中对于那种沐乎沂水,风乎舞亐,在
暮春时节咏而归,快乐回来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时候,我们就知
道,这种阐述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也就是
说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 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都
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让我们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从论语里面,也做
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
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在我们
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间隙里面哪怕说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不
至于让自己象那样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实在今天这么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如果能够调整这样一套
坐标系统,我想论语会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
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第三篇:于丹 论语 理想之道
于丹 论语 理想之道
1匹夫不可以已夺志 眼前的起点 缺乏一步一步积累的道路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一生的努力!《侍坐》别人都不了解自己的鸿鹄之志 子路曰,大国家有灾难 三年之国。夫子审之。焉有曰,小国治理 可是足民,以似君子 等更高的人做到。公西华曰,非曰能之 愿学之。(一个一个谦逊)曾点,没说 音乐停。舍瑟而坐 从容不迫 娓娓道来。曰暮春者。夫子喟然叹曰!曾希 觉得三者何如?为国以礼 治理一个国家用礼仪去治理!子路其言不让!缺乏恭敬!公西华 宗庙会同 礼仪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国之重!人生脚下的起点 每天的生活方式 跟治国的桥梁
2.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自己的理想?看到只是一个社会角色!一个人有抑郁症前兆 看心理医生 只有工作才好!我就是那个小丑!习惯于自己的角色 认为是自己的理想 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的人生理想!有三只田鼠 第一支找东西 第二个找御寒的东西 第三个游手好闲 过冬的时候很无聊 第三只讲故事给大家。储备过冬的阳光 表面看来或与意义的冻死会给人心一个起点 内心的安顿。反季节的事情太多了 当生活简约的时候 在四季走过 舍弃外在 淡定
3淡定的理念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吗?立志 子贡曰,什么是知识分子。孔子曰 懂得礼义廉耻行为有所约束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不辱君命 叫做士!敢问其次 曰.孝悌和所有人和蔼可卿!再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实现自己的诺言!三等也挺高!从政者何如?曰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不辱君命 没有条件把事情做好!赵国蔺相如!不辱君命呀!
3.无谓淡定 寄托-朴素的起点 思想的力量 心灵悠游的奢侈!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给我们储备的心灵快乐!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庄子!温柔思想的力量!岁月借来的一段光阴。
第四篇:生活之道读后感
生活之道读后感
生活之道>读后感
What are you doing with your life?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即是这个问句,虽然没有加上问号。中文译名为生活之道。AMAZON对这本书的介绍如下——“在这本书里,克里希那穆提敞开心扉,向青年人解释生命的意义,爱情,性,婚姻,工作,教育及人际关系的真相。教导人们抛开所谓权威人士的观念,用智慧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被喻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氏的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他的演讲讲话的合集。这本当然也不例外。带着对人生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每一篇的内容都很短,围绕一个主题,提出几个问题,对此进行讨论。
在阅读的过程中,克氏像是一个朋友,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和你说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娓娓道来,在他的提问中,你也终于能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这一个个看似很宏大,无解的问题也似乎没有那么难。也许最后他并没有正面的给你答案,但其实,在他一步一步的论述中,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人体验到了一种内观的感受,学会去如何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者说是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在这个物质的,嘈杂的,浮躁的世界,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去察觉自己的心里活动和感受,更无从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究竟是从何而来,如何消逝。我们活在别人眼光中,别人的口中,无处安生。即使和自己相处,也是自己情绪的奴隶,被情绪驾驭。与自己好好对话,去理解自己的情绪,想法。理解世界,应该从理解自己开始。去爱别人,也应该从爱自己开始。
以下是自认为本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也附上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以爱之名
“你拥有非凡的意思,因为我的幸福、我的地位和我的威信都依赖于你。我通过你来实现价值,所以你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我必须守卫你,我必须占有你。通过你,我逃避了我自己;而当我被抛回自身的时候,对我自己的状态感到恐惧,于是我变得愤怒。愤怒有很多种形式:失望、不满、愤恨、嫉妒等等。”
在我们的社会中,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情景是多么的容易发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如此体会吧。因为你对我很重要,以守护的名义,以占有的姿态,去干扰你。也许你这么对待过别人,也许正在这么被别人对待。看清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情绪,归结到自身,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别人,才能解决问题。
二。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问?当你陷入混乱,当你出现困惑和不确定的时候,就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因为不确定,所以你想要一些确定的东西。你想要一个确定的人生目标。因为你是不确定的。”
“因为我们不理解存在每日的活动,所以我们想要目的,或远或近的目的。我们想要一种目的,一边我们能引导我们每日的生活,走向终点。这显然就是我们所谓的目的。但是如果我们理解如何生活,那么生活就是自足的,不是吗?”
呵呵,对。曾经看到过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只有当你觉得空虚寂寞冷,也就是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不高的时候,你就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了。然后就开始觉得生活各种空虚。这里的不确定就约等于多巴胺水平不高吧~知乎告诉你用各种方法可以提升多巴胺水平,比如通过吃,SEX,吸毒„„提升的幅度各有不同。不过这些方法总不能时刻用吧~比如最容易实现的吃,也不能常常用啊,毕竟吃胖了也会不开心的好么,哈哈„„我们还是从精神的层面来看看这个问题,恩,同意,当你感到空虚的时候,首先承认自己的不确定,知道自己正处在这个过程中,冷静一点,找到那个平衡的状态,那么所谓的人生目标,也许就找上门来。
三。个体和外部
“你的内部已经投射到了外部,投射到了世界上;你是什么,你想什么,你感觉到什么,你每天在做什么,都在向外投射,这些构成了世界,因为你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社会是我们的关系的产物——如果我们的关系是混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受到限制的、民族主义的,我们就会将此投射出来,给世界带来混乱。”
恩,EVERYTHING IS CONNECTED„„相由心生„„态度决定一切„„命运真的不由自己控制么?你的内心影响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影响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作用于你,你继续做着你的选择。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内心开始„„
四。自我遗忘和逃避
“人们很快就感到了厌烦,为了自我遗忘,他转而去追求别的东西。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么做。富人们想在夜店中,在一些乐子当中、在车中、在旅行中自我遗忘。聪明人想要自我遗忘,所以他们开始创造,开始他们非凡的信仰。愚蠢的人们想要自我遗忘,所以他们去追随别人,有老师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拥有野心的人也想做一些事情来自我遗忘。所以,我们所有人,但我们走向成熟,当我们变老,想要自我遗忘。所以我们试图去发现一些更伟大的东西,来寻求自我遗忘。”
“集体的逃避是安全的最高形式。面对现实,我们尚能做一些事情;但是逃离现实让我们变得愚蠢而麻木,讲我们奴役在感官和混乱之中。”
所有人都被扇了一巴掌„„但是想想,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反正某种程度上我同意。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找到那个自我。在一些体验中,比如在旅行中,或者摄取了咖啡因后,各种感悟向我涌来,好像突然就明白了什么,然并卵,短暂的遗忘,并没有使你在日后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过的从此就不同。也许这就是因为那只是自我遗忘,但也许,改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五。追求和厌烦
“获取,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一种负担。只要你获得了,你就失去了兴趣。在努力得到的过程中,你保持警觉,而且感兴趣;但是得到了就感到厌烦。你也许想得到更多,但是对更多的追求只是导致厌烦。你尝试各种各样的得到,只要你还努力想得到,你就会有兴趣;但是总会有得到的时候,所以就总会有厌烦。这不就是一直在发生的事情吗?”
这大概就是佛家还是道家所推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咯?
六。麻木和厌倦
“我们能看到为什么我们多数人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我们已经在情感和精神上将自己耗尽;我们已经尝试过很多事物,很多感觉,很多乐趣。如此多的尝试让我们变得麻木、厌倦。我们加入一个团体,做我们想做的一切,然后离开;然后我们又去做别的,尝试别的。这个不断延伸又不断松手的过程让人疲惫不堪,不是吗?就像所有的感觉,很快就会让心灵麻木起来。”
有欲望想尝试是好事,如果陷入了上面的循环当中,确实要警惕自己是不是要把自己”玩“死了。该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放自己一马,LET IT GO,LET IT BE吧~
七。心累
“如果一直铅笔总是被削尖,那么它很快就会被磨得什么也不剩;与其相似,心灵不停地消耗自己也会筋疲力竭。心灵总是害怕结束。但是,生活就是日复一日的结束;是向一切所得、记忆、经历和过去告别。”
“心会伤心,心会叹息”。当你觉得累的时候,看看这句话,允许自己接受,放下,或者告别吧。不用永远正能量。
八。欲望
“如果你摧毁了欲望,你就把生命也摧毁了。如果你破坏、塑造、控制、统治、压抑欲望,你就摧毁了那些极其美好的东西。”
FOLLOW YOUR HEART,正视自己的欲望,欲望不是一个不好的词,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恩„„
九。小小的
“你是否也有很多的欲望,你的内心是否已被欲望占据?世界是美好的,可我们却总是在逃离,因为我们的崇拜、祈祷,因为我们的爱恋,恐惧。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从来不曾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实相”。我们只在肤浅的表层存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满足,为不值一提的小事或悲或喜。我们小小的脑海中装着小小的问题,我们用小小的心智寻找着小小的答案,我们的人生就在这回小小的日复一日中走过。我们不去爱,即便去爱了,也会心存忧虑和困惑,也会有悲伤和渴求相伴。”
不要困在小我,小世界中。回归自身,却又不只专注于自己。好奇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实相”,那会不会什么也没有,又或者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的不开心是因为纠结在小世界中,那么走出这个小世界,去爱,是不是也算一种对欲望的控制和塑造或者是压抑?不过,不要纠结在自身,去帮助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看起来似乎确实是比较开心。小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醍醐灌顶。
十。技术和生命
“技术知识不管多么必要,也无法消除我们内心和心理的压力和冲突;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技术知识,却不理解生命的整体过程,以致让技术成了毁灭我们自身的手段。一个懂得如何把原子分离开来,而心中却没有爱的人会变成一只怪物。”
看到这一段,脑补的是那些电影,想想做电影人也挺容易的。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写各种各样的>剧本,拍各种各样的电影。科幻的,纪事的。围绕着爱这个主题,好莱坞的话最终坏人被感化,或者好人斗过了坏人,拯救了世界。可惜真实的世界呢,一旦发生就是悲剧。化学知识可能被用来制作炸药,学会了使用枪支的人可能会去扫荡一个学校„„结合之前携程宕系统的那些花边新闻,想想其实我们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啊„„恩,心中没有爱的人会变成一只怪物。愿你我都不要变成怪物。
十一。教育
“所以,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你发现你真正热爱的事物,以便你能够投入你的全部身心,因为这会为你带来尊严,扫除平庸,扫除卑微的市侩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些好老师是重要的„„”
回首想想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做过的那些习题,考过的那些考试。对自己至今没能找到那个真正热爱的事物感到遗憾。当然期间也的确遇到过一些喜欢的老师,那些经常在课堂上看似说些和课本或学习无关的话的老师,好像也是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清晰的老师。毕竟,做对一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并不能对你的整个人生留下什么宝贵的财富,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丰盛。曾经差点走上讲坛,也幻想过自己要成为怎样的老师。现在,庆幸自己的学生生涯已经结束。现在的孩子们真辛苦啊~
王晔
系统一部
第五篇:《自然之道》读后感
《自然之道》读后感
《自然之道》读后感1
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教会了我们许许多多知识,《自然之道》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它教会了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一只小海龟从沙面探出脑袋来,做了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是安全的。”这就是海龟的自然之道。可是,人们对海龟的自然之道又知道多少呢?
《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群游客和一个向导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玩,因为救了一只海龟而伤害了许多小海龟的事。
我读这篇文章,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善良的人们为什么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呢?
当我读到“向导出于好心救了一只小海龟们的‘侦察兵’,让巢中的`小海龟们获得一个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里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引来了无数只食肉鸟的袭击”这段话时,我想,为什么他们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呢?思考中,我明白了。因为他们违背了小海龟的自然之道。当我看到了那么多小海龟都在“跑”向大海,但头顶上一大群食肉鸟袭来时,我真是惊恐万分,为小海龟捏了一把汗。当我看到食肉鸟们向小海龟扑来时,我是多么为小海龟担心。啊!我在心里祈祷着,希望它们不被食肉鸟吃掉。当小海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时,我是多么恨那些食肉鸟,更恨那些人的无知。我为小海龟们的无辜和无助感到痛惜!
小海龟的遭遇,读后令人痛惜,这不是一场“天灾”,而是一场“人祸”———这是因为人们不懂自然之道而犯下的一个错。像这样事例我在别的书上也看过。
美国西部有一个森林,叫凯巴伯森林,里面生活着一群鹿和一群狼。狼不断地吃掉鹿,善良的人们看不下去了,他们开始捕杀森林里的狼。狼被杀死过后,鹿增长了许多,把森林里草都吃光了,破坏了生态环境,鹿家族也开始走向衰败。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上的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它们互相制约,互相联系。森林需要狼,也需要鹿,才能维持生态平衡,这就是自然之道。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自然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如果我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甚至会带来恶果。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让我们聆听自然的教诲吧!
《自然之道》读后感2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m·伯罗蒙塞尔和七个同伴及一个向导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行,因为这里有许多太平洋绿色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同时实地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
他们上岛后,天色已晚,他们突然发现了一只大龟巢,有一只幼龟正在巢口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此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啄向幼龟的头,企图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m·伯罗蒙赛尔和同伴们看着眼前的一幕,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而向导却见惯不惊,仍旧若无其事,在他们“不能见死不救”的请求下,向导抱起幼龟,把它送进了大海。可就在此时,令人极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使他们知道他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他们赶紧抓起几只幼龟奔向大海当做一种补救,尽管如此,但是那几十只嘲鹰、海鸥、鲣鸟已经吃得饱饱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悟是: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们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后果是很严重的。
有一次,我的妈妈从外面弄回来一盆很好看的芦荟,把它放在我家的阳台上养着。当时,我并不知道芦荟怎么养护,我隔三差五给它浇一次水,差点儿把它淹死,原来芦荟是耐旱的植物,不能浇过多的水,幸亏它还扛得住。后来,到了冬天,我以为它也一定很冷,于是便接了一盆热水倒在了那盆芦荟的身上,看着被我浇过的芦荟,我还满意地笑了。谁知过了两天后再看它时,我发现它竟然死掉了!我伤心地问妈妈芦荟是怎么死的,妈妈也在纳闷,于是盘问我又给芦荟浇了什么水,等我把我的“杰作”告诉了妈妈时,妈妈才算明白过来,原来是我把芦荟用热水给浇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可见,人类做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假如仅仅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让这些事情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心中警钟长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自然之道》读后感3
周末,我再次阅读了伯罗蒙塞尔《自然之道》这篇文章。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自然之道》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我”和同伴们到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旅游途中,为救一只幼龟而让成千上万的幼龟遭受劫难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非常震惊。因为一只幼龟,而让成千上万的幼龟变成食肉鸟的美餐。这难道是应该的吗?因为一只幼龟,而让成千上万的幼龟付出了弱小的生命,离开了这美丽的世界,这难道不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吗?我们人类,虽然是万物中的的高等动物。但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
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狼和鹿》。也是因人类不遵循生态而导致了悲剧。在美国一个名叫凯巴伯的美丽森林,生活着一群狼和鹿。狼经常捕食鹿,这导致凯巴伯附近的居民非常痛恨狼。终于有一天,居民们组成一只狩猎队,来到森林里捕杀狼。
随着狼的消失,鹿开始大量繁殖。但因为没有狼限制鹿的数量,森林里所有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而病魔也随之在鹿群之中蔓延。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而剩下的8000只鹿,也是奄奄一息,后来居民们才发现,正是因为狼的存在。
鹿的数量就可以被控制。老弱病残,则被狼吃掉,而剩下的鹿,都是最好、最强壮的`鹿,当他们向政府请求放了几只狼后,森林又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可见生态平衡一样非常重要,当人做事的时候,又有没有想过所做的会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呢?
我就差点做这方面的傻事。我家里养的金鱼,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其中有一条叫小黄金的金鱼,它每次都抢不到食。我担心它会饿死,就想把它捞出来单独喂几天。妈妈一见,就拦住我说:“你不能把它捞出来。弱肉强食的原则,在自然界是不能变的。它如果享受惯了,在与其他鱼相处时,还能生存下去吗?”我听了妈妈的话,便把手缩了回来。过了一段时间,它也学会了抢食。我也不用担心它会因抢不到食而饿死了。
在自然界中,生物规律是人类自身无法改变的。如果你去违背了,得先考虑后果。不要像加拉巴哥岛和凯巴伯森林一样,再一次酿造无法挽回的悲剧!
《自然之道》读后感4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M·伯罗蒙塞尔和七个同伴及一个向导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行,因为这里有许多太平洋绿色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同时实地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
他们上岛后,天色已晚,他们忽然发现了一只大龟巢,有一只幼龟正在巢口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此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啄向幼龟的头,企图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M·伯罗蒙赛尔和同伴们看着眼前的一幕,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而向导却见惯不惊,仍旧若无其事,在他们“不能见死不救”的请求下,向导抱起幼龟,把它送进了大海。可就在此时,令人极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使他们知道他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他们赶紧抓起几只幼龟奔向大海当做
一种补救,尽管如此,但那几十只嘲鹰、海鸥、鲣鸟已经吃得饱饱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悟是: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们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后果是很严重的.。
有一次,我的妈妈从外面弄回来一盆很好看的芦荟,把它放在我家的阳台上养着。当时,我并不知道芦荟怎么养护,我隔三差五给它浇一次水,差点儿把它淹死,原来芦荟是耐旱的植物,不能浇过多的水,幸亏它还扛得住。后来,到了冬天,我以为它也一定很冷,于是便接了一盆热水倒在了那盆芦荟的身上,看着被我浇过的芦荟,我还满意地笑了。谁知过了两天后再看它时,我发现它竟然死掉了!我伤心地问妈妈芦荟是怎么死的,妈妈也在纳闷,于是盘问我又给芦荟浇了什么水,等我把我的“杰作”告诉了妈妈时,妈妈才算明白过来,原来是我把芦荟用热水给浇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可见,人类做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仅仅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让这些事情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心中警钟长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自然之道》读后感5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M·伯罗蒙塞尔和七个同伴及一个向导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行,因为这里有许多太平洋绿色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同时实地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他们上岛后,天色已晚,他们忽然发现了一只大龟巢,有一只幼龟正在巢口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此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啄向幼龟的头,企图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M·伯罗蒙赛尔和同伴们看着眼前的一幕,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而向导却见惯不惊,仍旧若无其事,在他们“不能见死不救”的请求下,向导抱起幼龟,把它送进了大海。
可就在此时,令人极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使他们知道他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他们赶紧抓起几只幼龟奔向大海当做一种补救,尽管如此,但那几十只嘲鹰、海鸥、鲣鸟已经吃得饱饱的……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悟是: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们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后果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的妈妈从外面弄回来一盆很好看的芦荟,把它放在我家的阳台上养着。
当时,我并不知道芦荟怎么养护,我隔三差五给它浇一次水,差点儿把它淹死,原来芦荟是耐旱的植物,不能浇过多的'水,幸亏它还扛得住。后来,到了冬天,我以为它也一定很冷,于是便接了一盆热水倒在了那盆芦荟的身上,看着被我浇过的芦荟,我还满意地笑了。谁知过了两天后再看它时,我发现它竟然死掉了!我伤心地问妈妈芦荟是怎么死的,妈妈也在纳闷,于是盘问我又给芦荟浇了什么水,等我把我的“杰作”告诉了妈妈时,妈妈才算明白过来,原来是我把芦荟用热水给浇死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可见,人类做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仅仅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让这些事情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心中警钟长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