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选择填空题四
山西教师考试网,为考生整理的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选择填空题四,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1.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2.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3.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4.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5.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6.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7.用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所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为一般教学目标,二为具体教学目标。
8.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领域原则安排课堂空间,二是按功能原则安排课堂空间。
9.阿尔波特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10.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11.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1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形成性评中公大同分校:datong.offcn.com中公网校:edu.offcn.com价通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
1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总结性评价。
1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6.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7.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8.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教育机智。
第二篇: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选择填空题八
为考生整理的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选择填空题八,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3.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可信度。
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课程标准。
5.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6.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8.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学记》。
9.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10.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
11.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12.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3.学中公大同分校:datong.offcn.com中公网校:edu.offcn.com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14.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6.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
17.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称为《壬寅学制》。
18.以发现问题、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为目的的测验是诊断性测验。
第三篇:2014陕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选择填空题二
1.人的学习主要通过视觉。
2.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经验类化说。
3.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6.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7.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
9.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10.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11.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3.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14.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知识结构简化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15.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器械型操作技能。
16.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种成分。
18.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第四篇:2014陕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选择填空题十
1.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2.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乌申斯基。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茨基。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场独立型。
5.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6.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8.程序教学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10.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12.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1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50%。
14.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6.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1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8.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迁移说。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论述题
教师招聘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论述题
1.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要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国家把实施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使得素质教育以立法形式予以保障。
2.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3)防止两种偏向,正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3.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答案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联系实际论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答案要点]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学生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般分为三种: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建立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带动全班同学。秩序一旦建立,就不要轻易改变。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有日常性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类,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班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5.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6.论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试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答案要点](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是同一种现象,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以上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8.试述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
[答案要点]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用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③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④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然后再逐渐缩减。
③应注意变换动作对象。
④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转化。
9.论述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答案要点](1)学习时间管理:首先,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其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再次,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首先,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0.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答案要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法训练。
11.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答案要点]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12.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案要点](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学生不敢和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学会能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如有人曾用此方法让一个沉默无话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5)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可用两种形式:①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厌恶刺激;②不良行为出现后,撤消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13.论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答案要点](1)引起学生注意。具体可采用三种方式:①激发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③配合学生经验。
(2)提示教学目标。要注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
(3)唤起先前经验。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辅导。
(4)呈现教学内容。注意要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①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②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展现学习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眼神和表情、说答案、检查课堂作业的方式判断学生是否产生学习。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14.论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案要点](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的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15.联系实际,谈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其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1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案要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教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