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模式探究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模式探究
[上传时间:2011-09-10 18:06:42][信息来源: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信息作者:唐志姣]
一 现在学生评价体系分析
目前我校已形成一套在内容上以“学业成绩+评语+操行等级”,在方法上以“过程+结果”,在途径上以“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学生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偏重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思想品德表现,对过程的考核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往往因难以坚持而流于形式,带有主观色彩;每学期的德育课成绩没有单独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评价中,忽视了德育课与学生评价的之间的关联,这种评价模式与《中职学校德育大纲》的精神还不吻合,学生也不太在意学校对他们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学校急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德育评价模式。
二 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的构想与预期目标
(一)构想:建立“人性化、多元化、发展化”的学生评价模式
(1)构想的缘由:
1、基于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中职教育是培养适应职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学生合格与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评价外,还必须包括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来说,可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社会公德,思想品德、学习品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2、基于落实学校理念的需要:学校已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服从于学校思想,传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部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比如说对学生成绩的界定以及学生品德鉴定中包含了教师、班主任、同学的评定在内,但是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家庭和企业的评价。
3、基于改善心智模式的需要:职业学校师生都缺乏成就感和自信,主要原因就是心智模式的问题,因为缺乏有效地评价,不能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双方都没有体验成功感,因此都需要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4、基于贯彻中职德育大纲的需要:中职德育大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明确指出,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模式的“重形式、重外化”的缺陷,强调“重实效、重内化”,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2)需要坚持的原则:
1、“知行统一”和“多元并举”德育原则。
1.1“知行统一”的原则强调重视德育的过程评价、实践评价。重视学生平时思想行为表现;注重学习表现与活动表现结合;注重校外表现与校内表现结合; 1.2“多元并举”的评价原则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学生的德育作出客观、合理、全面、科学的评价。
1.2.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家长、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包含学生的自我评价。
1.2.2评价手段多元化。除考试测试外,还需要结合校园、家庭生活行为评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评价、尤其是注意个体差异性评价等等;要注意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自我与他人结合。
1.2.3 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参考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也要重视学生行为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掌握时事政治成绩、德育认识小论文成绩、心理健康状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思想表现,以及家庭与社会的信息反馈等,总之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与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
2、发展性评价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评价,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3、适度原则
要结合实际,要恰到好处,同时应对学生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不要言过其实,褒扬过度或激将性贬低,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或者郁闷情绪。
4、互动原则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价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能正确分析自我,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我。(3)学生评价流程:
1、建档:建立规范档案,确定学生评价起点,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为发展、动态、个性化评价奠定基础。
2、跟踪:跟踪学生个人成长,注重发展过程和变化轨迹,这是强化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必须与档案留存相配合,以发展的眼光分析看待学生的成长。(学习、活动、交友、校内外表现、家庭表现等都应包括在内)
3、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小组,分别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学校管理层代表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小组,对学生进行评价。
3.1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档案记录的原始数据为准,按照学校既定的要求进行;定性评价带有主观色彩,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家长评定、社区评定和企业评定(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
3.2全程评价:起点评价---阶段性评价---学年评价---毕业评价。
(二)评价模式改革的预期目标
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所形成的评价结果,能引导学生明确发展什么样的个性以及如何发展个性,确保培养的学生既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获得个人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
三、学生评价模式的内容及实施办法“人性、多元、发展”学生评价模式
体系结构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或手
段
德育课评价
1、法制纪律观念与
1、建立每个学
1、德育课教师
遵守情况
2、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人生观、价值观
4、心理健康状况
生的德育与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成教师 评价主体
长与发展档
3、班主任 案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设计比赛
3、其他
4、家长
学业评价(文化课、专业技能课)
1、学习态度与学习
1、过程与结果
1、任课教师
习惯
记载
2、班干部
2、学习过程考核成2、自我评价与
3、学生本人
绩
学生互评
4、企业
3、学习目标完成情
3、考试成绩
况
4、竞赛成绩
4、学工交替或工学
5、座谈
结合过程中表
6、其他 现:指导教师与企业评价
5、期末考试各科学业成绩
6、参加技能竞赛等
综合素质评
价
1、生活习惯与能力
1、调查
2、劳动习惯与能力
2、座谈
1、学生本人
2、班干部
3、社会实践活动能
3、自评、互评
3、班主任
力
4、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
4、家长会、家
4、家长
访等家校沟
5、社区 通
6、其他
5、个人特长培养与
5、开展走进社个性化发展
6、团队协作精神
7、遵纪守规情况
8、其他
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观察、记录、评析
6、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发展档案
7、其他
四、学生评价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1、组织机构要健全: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实习处—专业—班级多元化参与的组织机构要健全,学校—家长—社会—企业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结构要健全。
2、观念要更新
3、经费要到位
4、要形成长效评价机制
第二篇:中职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研究
中职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主要是“普教+实训”的培养模式;在考核评价上主要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的是终结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社会、企业、几乎未参与学生评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与企业行业和社会脱节,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对评价模式改革的认识:
(1)有利于树立全面的“人才观”。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合格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条条道路通罗马”,以及“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2)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针对目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评价模式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材选取上,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以“应用”为目的,在专业技能教学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正确处理“工学结合”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顶岗实习后续服务管理工作。
(3)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贴近岗位实际,跟进单位发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观;按照“用行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理念,强力推动“校医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改革;学业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建立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科学、客观、公正、全面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模式。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目标
3.1总体目标
(1)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分制管理为主线”的由行业、社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
(2)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3.2具体目标
(1)构建以人文化管理为核心的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体系。
(2)挖掘文化素质课的职业岗位能力,构建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
(3)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4)以检验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学生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以增强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为核心,构建学生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内容
4.1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降低德育工作重心,构建人文准军事化管理为核心的学生德育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培养行为规范,礼仪标准,纪律严明,思想过硬,素质优良,特长突出的企业认可的人才
4.2构建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
4.2.1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原则
(1)文化素质课考核要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科特点,选择考核内容,突出职业能力考核。(2)文化素质考核评价要将文化素质的职业能力与文化成绩考核有机结合。
4.2.2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的操作
(1)学生期终文化素质课评价=文化成绩+文化素质课职业能力成绩。文化素质课职业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创新
(2)教考分离科文化成绩占50%,文化课职业能力占30%,单元测试占20%。
(3)文化课职业能力考核评价采取学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总评。
(4)体育课考核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体能素质和体育课职业能力测试。
4.3构建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专业素质考核评价分两大部分:即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素质课考核评价。
4.3.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评价标准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评价的原则、操作方法和考核项目与文化综合素质课评价基本一致。
(2)专业理论应知考核以职业岗位“必须”和“够用”为度并为专业技能服务。
4.3.2专业技能素质课考核评价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非常注重终结性评价,按普教评价模式,以成败论英雄。专业项目课程的实施,不仅注重学生最终学习的结果,而且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关注知识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1)学生基本技能素质考核包括操作技能和学习态度两部分。操作技能又包括理论、技能两方面。
(2)操作技能考核评价具体办法:
(1)项目课程评价:
1)项目练习: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训操作质量及掌握的技能知识、专业知识情况,按统一的行业评分标准评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2)阶段测试:实行阶段性项目过关考试评价与期末综合性技能评价相结合,对项目课程技能考核实行岗位分层累进制。项目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兴趣。每个实训项目结束或一个阶段课题练习后,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2)期末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按实训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训项目后,学校组织技能操作抽考,专业部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操作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行业统一标准评出成绩,作为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3)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及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操作态度和安全文明操作成绩占10%。学生的劳动态度和遵守安全文明规程情况,无论是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还是在学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都应考虑。
(4)学生期末技能素质考核成绩=(项目训练过程考核成绩×20%)+(阶段性项目过关测试成绩×30%)+(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50%)。
4.4构建“以检验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实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4.4.1校内实验室操作实习考核评价
校内操作实验室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把控学生的操作技能,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各专业学生利用操作实习课、周末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在操作实验室实习。考核包括职业能力、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等四大部分。
4.4.2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
顶岗实习是校内实习的延伸,是学生就业的准备阶段。学生在行业顶岗实习要接受行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考核。要严格按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第三篇: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本位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75-02
会计是研究、管理企事业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人员除了准备财务报表、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还要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税务战略、财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决策活动。会计的应用十分广泛,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运营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因此,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会计专业,但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争得一席之位,是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的初、中级财务工作;二是需要负责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相关的决策事务;三是需要参与公司的投资、资本操作等较高难度的财务工作。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因此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熟悉出纳、会计、审计等初、中级财务岗位工作的财务知识、职责、业务范围与相关制度,且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会计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实际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未能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师资力量不足;四是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依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存在问题,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调查数据统计,6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出入较大,使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会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与学校相关教学人员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社会调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初、中级相关财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财务制度的调整,筛选、编写符合现代会计人才发展的教材,组建教学内容,优化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将课程体系分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文化知识基础模块、专业知识基础模块和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技能与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方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以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职会计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技能性与职业性,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更注重于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对中职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力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学校须具备??良的师资力量。而按照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的,一般都缺乏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欠缺,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其一,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账务人员、会计行业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指导学生的实训和专业技能训练;其二,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培训,了解相关的会计岗位需求,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组建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不仅能全面提升学校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为实现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
2.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因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对本企业的财务资料都会实行保密制度,为学生的校外实践与实习带来难度,而实训是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聘请会计行业专家与相关教学人员模仿现在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设施标准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可实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目的所需的会计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有一个可以熟悉会计岗位设置、财务操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的平台,也为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教师在校内实训场所完善与优化的基础上,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种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训与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训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对应岗位技能的操作与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推进中职会计教育现代化技术。在电子技术与网络广泛运用与普及的今天,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发展会计教学现代化技术应用的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开启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云教育”时代,利用网络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会计精品课程平台、会计实训仿真模拟平台、会计理论教学与考核软件、会计实训操作与考核软件等),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现代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鼓励与帮助学生取得“双证书”。根据会计行业的特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事会计行业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教师应组织与帮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争取让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学历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双证书”是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就业的保障。
5.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能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顺利就业,学校可以邀请企事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和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就业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技巧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综上所述,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和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中职职业教育技能性、职业性、实用性的办学特点,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进一步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蓓蕾.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4)
[2]陈晓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训教学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
[3]巧赵英.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责编 江月阳)
第四篇: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指导中职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特制定本方案。
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成长记录册(试行)》(以下简称《成长记录册》)的日常性记录基础上进行。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评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学年评价。在学生毕业时,以各学年评价为基础,再做出学段评价。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8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的精神,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引导中职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作为学生在该学段学业是否合格、准予毕业的依据,也可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时的参考。
二、基本原则
1.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建立和完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反映中职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按照《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方案》、《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河北省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河北省中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构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评价学生发展水平。
3.以《成长记录册》为基础,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要反映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指标,各指标的具体评价内容与标准在《成长记录册》上要有详细的评价和记录要求,每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本学年《成长记录册》上的记录为基础。
三、评价指标
1.河北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方法逐步细化。一级指标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2.“德”的二级指标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德育学科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思想品德的三级指标包括热爱祖国、勤奋自强、诚信守法、文明礼貌、团结合作五个方面;社会实践的三级指标包括学农学军、实践活动、劳动表现三个方面;德育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3.“智”的二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表现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三级指标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学科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学习能力的三级指标包括阅读交流表达、科学探究两个方面;学习成绩的三级指标主要是各学科(德育、体育、美育学科除外)成绩。
4.“体”的二级指标包括健身锻炼、身体健康、体育学科学习三个方面。其中,健身锻炼的三级指标包括锻炼习惯、健身能力两个方面;身体体健康的三级指标包括体质健康、卫生习惯两个方面;体育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5.“美”的二级指标包括艺术活动和美育学科学习两个方面。其中,艺术活动的三级指标包括活动表现、审美欣赏两个方面;学科学习的三级指标包括艺术学科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6.各三级指标的检测要素主要来自《成长记录册》中的记录,记录登载配套软件后,将自动生成各学年、各学段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各指标的评价结果用“优”、“良”、“合格”、“不合格(或须努力)”记载。
7.中等职业学校各段综合素质评价设置各年级,各专业水平考试成绩记载栏。各专业学生水平考试成绩既反映学生学科学业水平的状况,是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依据,同时也是高一级学校录取各就业的基础性信息依据之一。
8.综合评价另设“突出表现”或“特长”记录栏,概述性表述学生思想品德突出表现和兴趣特长突出表现,总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若无突出表现或特长则不记录。
四、实施要求和办法
1.在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施中,要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坚持发展性评价,检测评价时,要以《成长记录册》为基础,既要重视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状况;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原则,重视体现学生对自己成长发展的自我评价,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坚持多主体评价,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重视调动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吸纳家长、社会的评价意见。
2.重视同学互评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学生互评应采取班级互评、小组(队)互评等形式,小组互评的学生数在10人左右。
3.评价由班级评价小组负责。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本班主要学科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成员组成,人数为5人左右。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本班级学习、授课时间不少于1年。每一个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要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心态、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做到有日常记录积累,有个案分析指导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评价结果的运用
1.每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依据。
2.各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和就业的依据之一。
3.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管理保障
1.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工作的研究、宣传、试点与推广工作。市教委组织力量在“管理通”平台基础上,研制《河北省中等职业学生成长记录册(试行)》配套软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化操作。
2.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订本区县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长、教师、班主任等人员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职责要求,切实做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培训和管理以及《成长记录册(试行)》配套软件的推广、培训工作。
3.试点学校要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本校《成长记录册》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规范程序,组织开展《成长记录册》的文字版本记录和配套软件数据填写,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要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工作的培训和指导。要加强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坚持实事求是和诚信原则,加强民主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4.市、区(县)德研、教研和科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职学生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要对本方案试行、推广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总结经验,提出对评价方案及实施操作要求的修订意见。
5.市、区(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区县和学校实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为对区县和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以保证评价实施过程的客观、公正和公平。
第五篇:中职学校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
中职学校的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
一、问题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在学生中进行“三好学生”的评选,其标准从德、智、体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评定过程中,学习好成为首要条件,“德”被理解为人缘好、踏踏实实不惹事,“体”被曲解成运动技术好,却忽视了最主要的身体素质。最后,还是考试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依据。
这种评价有以下几个弊端:第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无非是成绩更易量化,操作也更简便,但对于以动手能力见长的职校生来讲却不公平。第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但是,活泼或在生活中稍微出点格的学生往往被视为调皮捣蛋。第三,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意识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标准,真正优秀的学生更应具备高尚的品德。
与此同时,企业在中初级人才的选用上,重点考虑的是个人的基本情况,如相貌、语言表达能力、处事行为方式等直观因素。他们还会通过适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能力,学生的性格特点、沟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二、原因
1、管理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作为中职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假如你要问一问校长最担心什么,回答恐怕会异口同声:怕出现校园伤害事件。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守纪律,尤其是班主任希望学生听话、顺从、不逾矩。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老师的表扬对象。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希望员工忠诚,能够创造最大效益。因此,许多企业的“优秀”概念便悄然发生了变化: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校里高分的“好学生”、恃才傲物的“人才”,而是能吃苦耐劳,以企业为家,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
2、学校分数至上,企业能力第一。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是否是“可塑之才”,往往只有一个尺度,就是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学生。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了,人才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了。如果仍然坚持只用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那么,对部分理论素质稍弱而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教学与企业需求背离。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存在“计划”与“需求”的差距,计划赶不上变化和不适应变化的计划失调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上面临全方位的转型,关门办学的弊病已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
三、建议
1、重新树立人才标准,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有一种观点:有用即人才。可以说,这是对人才的一个最精炼的阐释,这句话很好理解,也不无道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都称得上是人才。职教人才,是应用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俗话讲:“一招鲜,吃遍天”,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通过在职业院校的学习、训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练就一身“硬功夫”,照样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人才。
2、要重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学生,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达到专业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3、应把企业要求作为重要参考。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职业院校要以企业对毕业生喜欢不喜欢、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依据,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业绩的标准。
4、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应有别于对普通高中学生的评价。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这种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培养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职教与普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如果只拿文化考试的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考核、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人才类型的差异,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5、要重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拥有某方面的特长也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才,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