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时间:2019-05-12 06:3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第一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措施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

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有: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与生产一线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企业工程师、酒店经理、幼儿园教师分别给机电专业、酒店专业、幼师专业的学生讲课,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技能。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在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外,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也不能松懈。致力于学生“六个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毕业

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2009年3月

第二篇: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目前我国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会展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会展商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校提供;另一类人才是 “与会展行业相关的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则是由开设“展览设计”“会展艺术与设计”“会展旅游”专业的学校来培养。

我系要培养的是“会展专业人才”,故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根本,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以模拟实训为载体,辅以行业证书培训,致力于培养具有直接从业能力的能适应会展业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应变以往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不拘泥于在教室里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地把课堂转移到教室外(校内外实训基地、会展公司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训练中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技巧,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渡。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以会展策划师四级资格证书、会展策划管理师证书、会展业经理助理初级证书、会展业经理中级证书、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证书等诸多证书培训中选一或两个为行业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使会展专业学生既熟悉现代会展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展会设计、广告策划、沟通、组织与协作能力,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实务型的高级技术性专业人员。

内容:

一、按照学校、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原则,优化会展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结构,就要有一支具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提供保障。故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请进来,即聘请外校相关专业教师或会展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来为本专业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即把校内本专业教师派到外面去进行必要的进修培训、顶岗实习,参加全省、全国甚至国际上举办的一系列展会,并到有开设相同

或相关专业的兄弟院校去交流、学习等。

二、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环境和学校文化,故要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建设校内会展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校内会展模拟实训的个性化教学平台。具体来说,就是构建“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建立起从会展展馆设计到会展接待工作流程的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应达到50%以上。

三、建设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建设机制,做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探索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训、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甚至是顶岗实习(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院方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及时满足这些单位对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需要。

四、弹性学制、产学交替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都要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仿真实训,获得初步专业技能;第二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见习、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期间还有假期专业特色实践、课堂教学等多种产学交替教学形式。会展专业可提供产学交替的工作岗位有五类:

第一是各类会展场馆,第二是组织会展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如中外会展专业公司、举办会展的行业协会、学会、政府主管部门等;第三是会展搭建设计企业,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第四是会展服务行业,如旅游行业、餐饮行业、物流行业、艺术设计装饰装修行业、广告、印刷、公关礼仪、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第五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广告策划部、会展部、市场营销部门等专门负责参展组织工作的部门。

五、实训环节的具体实施措施:

1、校内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训课与理论课交叉进行,实训时间视实际需要而定):

A、ERP模拟实验系统实训:通过ERP模拟实验系统实训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ERP的内容、流程和管理基本技巧。

B、广告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广告设计模拟报关实训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展台设计、展馆设计、展品展示的操作技能。

C、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展策划活动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巧。

2、校外实践环节(由于会展专业的特点,不拘泥于校企合作):

A、承担福州地区大型会展节庆活动策划展示评估及学校节庆、赛事活动策划服务(会展专业毕业生须主导、执行自己设计的毕业会展)。

B、以联合办学的模式,安排学生参加省内外重大会展节庆活动(如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台交会、住交会、房车展等)现场实习、考察等。

C、以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如福州日报社广告部、福建汇源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创新、实战为本的业务实习,三年保证各种实习见习的时间达半年以上,获得由实习单位提供的优先录用就业的机会。

D、与知名会展企业协办,每年举办实习征文大赛,并积极参加创业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平面和立体广告设计等)竞赛。

E、以学生来源城市为对象的会展城市考察和策划专案,作为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形式。

F、与省内外有开设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兄弟院校(如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加强院校间同专业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以实务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把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展示与设计、会展接待实务、会展营销、会展英语、会展礼仪、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DMAX)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而把会展策划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内容缩减为某一课程的章节进行讲授。增加美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具体见培养方案: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打破以学校和

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探索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去,把生产车间引进到学校来,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打破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旧格局,实现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改革

改革传统的按自然学期安排教学的模式,改为本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来安排课程,如前两学年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前半个学期进行理论讲课和校内实训交叉进行,后半个学期可把学生分期分批到各类可提供产学交替的工作岗位上见习,并保证每次在不同的见习岗位见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第二学期仍把学生分期分批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实践并撰写相应的实践报告。

第三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必要性: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工厂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假如把学校比作工厂,那么毕业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由用户检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结合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根据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次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工业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为了开展以实训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模块教学,在深化教材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加大教学设施与实验设备的投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用。

三、具体措施:

1.推行项目教学

聘请XX教授为我校进行项目教学指导,对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培训,促使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进行项目教学试验。

2.利用好案例教学

要求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校各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扎实开展场景教学

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与酒店服务专业学生赴景区、酒店的工作场景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运用好模拟教学

利用仿真软件能为数控、电子等专业课程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学习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实施岗位教学

在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工位定岗定员,按照企业上班进行“三班倒”,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学校将根据XX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制定各专业培养计划和培训计划,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双元制”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加强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实训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企业用人情况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从而围绕市场需求办学,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就业有优势的毕业生。

2009年3月

第四篇: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全国

2019

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制度标准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动机不强、网络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在2014

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使得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得以牢固确立。只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形成“崇尚一项技能,不单学历”的社会氛围,才能激励青年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进而开辟从中等职业学校、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崛起渠道。

2014

月,教育改革再一次明确了方向:1200

所全国高校中,600

多所将转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转型占高校总数的50%。

2014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

面部署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到

2020

年,适应需求形成,生产深度整合”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

2014

日,教育部、发改委等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根据规划,到

2015

年,中国应初步

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达到

2250

万。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

教育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弘扬劳动的光荣、技能的宝贵,创造时代的伟大风尚,为每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技能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培养数亿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熟练的人才。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

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潜力巨大,也应该取得巨大成就。要把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结合起来,使“中国制造”更加“优质制造”,“优质制造”,“中国智慧”,使中国的服务创造新的优势,迈出新的一步,使得每个职业教育毕业生都有机会上岗就业。

2020

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国家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提供了诸多惠民政策,诸如免除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设立奖学金等。

综上所述,党和政府现在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国

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

乎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我省,兰州新区就建设了职教园区,张掖市也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占

300

多亩的职教新校。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广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

二、中职学Th的现状

中职学生往往是在初升高考试中成绩较低的,但现行的教育和招生体制造成学生的“被录取”,使得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而现在中职学校中的许多专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前期理论作为基础,甚至有些专业对于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要求较高。而当前入学的新生大多在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欠缺,在专业系统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容易放弃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职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素质、知识、悟性、能力等,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就业时,对技术要求高的职位不能胜任,但因生活条件好,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多数又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进入工人岗位,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三、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近几年中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了办出有特色的中职学校,更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分层教学

在目前的招生情况下,招收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入学基础较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陌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教学上如何能够既照顾到层次稍好的学生,又能不抛弃层次较弱的学生,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一些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将学生根据学习差异分为培优班和提高班,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老师针对不同班级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出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要求。这样无论是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是程度差一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对学生的培养更科学有效。

2.施行过程化管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虽然动手实践能力很

强,可是理论水平因为受到文化课基础差的制约,所以很难取得很高的成绩。为了能够全方面的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成长,在学校施行过程化管理。过程化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再加入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技能操作、特长展示、获奖情况等多方面考核。从而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更有自信的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训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中职学校的共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的办学模式,其重点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上。即“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根据目前企业用工难的实际,积极探索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专业的发展由企业人员与教学专家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学校建立多个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涉及和涵盖了所有的专业,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明确了专业学习的方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技能。

四、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办好学校,这是中职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以前中职学校一直提倡“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职学校普遍提倡“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的学习既可以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深造学习,极大地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那么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何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中职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学结合模式。我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分类,比如,学工交替模

式,学工并进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产学一体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都可以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度和新学徒试点计划的经验,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习。根据社会发展、地方特色、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中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中职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实现中职学生价值最大化。

2.目前中职学校新生报名便选择专业,而实际上学生对选择的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新生一年级可以不分专业,重点进行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弥补学生文化基础的欠缺,通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选择专业,扎实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3.启动

+

X

认证体系的试点工作。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多种证书,即毕业证书、素质教育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工作经历证书等。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协商,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

5.政府、企业、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夯实教学基础。

6.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欢迎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合学校举办优质职业教育。

7.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地培养一批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入,我们还将继续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讨论稿)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教育综合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立起了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级区域前列。顺德相继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与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与时俱进的顺德教育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规划中,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一)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人才培养历来是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关注点。日本曾提出“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观点;2001年1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新任总统C.W.布什提交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1995年的法国小学教学大纲以培养法国社会中的自治、有责任心的公民为主旨。各国纷纷把培养国家人、世界人作为人才战略目标。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处于转型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1 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雄伟目标。就地区而言,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随着我省大部制改革尤其是顺德大部制改革试点的推进,随着我省“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改革越显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顺德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继2009年顺德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以后,2010年顺德又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在全国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用“先行先试”的顺德精神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顺德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顺德教育和全国教育一样存在着与发展着的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的可持继发展。我区学校教育在“功利”的驱动下,各学段的教育定位不清晰。这种定位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评价手段等。因此教育越位情况比较突出,学段教育的阶段性、相融性、互补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没能很好地顺应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规律。

2、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内容的落实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课程设置;二是学校课程实施;三是学校课程的评价。课程设置的改革留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高中选修课程与社会实践留于形式;义务教育中非传统主科 课程留于形式;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留于形式;只有基于考试的课本意识,而没有或者不重视基于内涵的课程意识。实施课程方式与方法存在两个误区:误区一,对传统方式、方法的简单否定;误区二,对多媒体设备与技术的过分依赖。课程评价存在着评价太多、太早,过早给“人才”分类、定型等情况,把原本多功能的评价简单为给学生做“结论”、为上级学校选拔“人才”。

3、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实现人的多样化成长。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度统一(统一学习内容、统一学习标准、统一学习目标、统一学习方法、统一学习评价……),无视学校与人才的多样性,将所有学校按照一个学校去办,将全部人才按照一个模子去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我精神、创新精神。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过度关注考试分数、竞赛成绩、升学人数等外显质量,而忽视了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其结果是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而轻视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如生命的自主成长规律,学校的自主发展等)。

另外,教师的人才意识(人才观、质量观、学习观等)不强,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不完善,教育的地域文化不明显,没有从宏观上引领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等也是顺德人才培养模式的欠缺。

二、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一)有关要素的界定

1、“人才培养”:这在里是指学校人才培养,即通过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它包括:培养者(教师)、培养措施(培养内容、手段、制度、评价等)、培养对象(学生)、培养目标(身心发展)等基本要素。

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思想基础之上,采用一定的培养措施,实施学生成长的过程总和。它具有:

稳定性——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与程序,学校之间可以仿效。多样性——各学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各学段的特点。科学性——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合乎学生成长规律。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对现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改革,建立新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际化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具有顺德特色的,符合各学段教育规律的,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目标:

1、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2、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培养现代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4、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培养现代人才的现代学校制度。

5、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加速人才培养的顺德课程体系。

6、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差异发展、人人成功的公平教育机制。

三、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要点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学段学校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1、制订相互衔接的“三九三”学段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三九三”是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小

六、初三分段)、三年高(职)中教育的简称。学前教育目标要体现一个“前”字,义务教育目标要体现“基础”,高(职)中教育目标要体现“发展”。使学校教育中各学段的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又合乎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

2、探索相互衔接的多种的人才培养学校体制。首先是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体制。分别在公、民办两种学校中开展小学、初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重点解决初、小衔接的问题。其次是在民办学校慎重地尝试高、初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但要避免用高中捆梆初中的情况再现,重点解决高、初有效衔接的问题。

3、尝试相互衔接的高、职中学生双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目前高、职中通过单一的中考一次性选录学生的办法,尝试在高、职中的第一学年后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第二次选择,使高、职中教育进一步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4、建立相互衔接的学段招生制度。各学段是否合理衔接很大程度受招生制度的影响。小学、初中要完全落实就近招生的制度,目 前还在采取电脑派位招生的初中三年内要过渡完毕。制订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制度,杜绝通过转学变相在区域内收取优生、排斥差生的现象。逐步实行高中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从争取上级将中考权下放给区,到逐步实现考教分离,再到高中的部分自主招生,最后到高中完全多样化的自主招生。在规范全区学籍管理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以上的各学段间开发学生素质信息系统,是解决各学段衔接与高学段实现自主招生的一个重要策略。

5、加强对各类特殊学校及教育机构的管理,也是建立各学段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通过启智学校进一步总结我区开发与培养智障儿童的经验,同时研究如何发挥启智学校的引领作用,培养好因各种原因就读于普通学校的各类特殊儿童。规范各类社会办学形式,对分布在社区的各种接送班、补习社等进行规范管理,并制订相关的规定。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学段学校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管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学前教育阶段要将培养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等作为课程重点,淡化或去学科课程意识。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大非传统主科学科课程的执行力,加大非传统的学科课堂课程(即学校综合课程、地方课程等)开发力度。高中阶段要加强选修课程的比例与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职中阶段要加强基本技能学习与实际操做训练。各类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的招生考试内容要弱化文本,强化课程,强化能力。区 要开展课程执行力的检查,并通过试点完善非传统主科课程的检测研究。组织力量建立各学段基于课程(而非基于文本)的题库(学科检测资源库)。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2、强化课程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加强对课堂内涵的研究,将课程意识落实到课堂,树立教师即课程的意识。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做到有什么课程就有什么教师,有多少课程就有相应数量的教师。建立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如开展区内名师、骨干教师评比,建立各类型的教师“工作站”、“工作室”等,引导教师过主题式校本教育生活,引领教师成为有特色的教师(教师首先是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特级教师等。开展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师新使命研究,创新教师成长新策略。

3、顺应时代变化,改革学习方式。开展网络学习与人才培养的研究;全面推广校园阅读促进人才成长;选点开展各学段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开展学习成本分配与学生成长的研究;提倡广泛运用自主探究、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实验操做、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

4、立足科学发展,创新评价制度。对学校的评价应从过去的为了给学校划类、分等、分配奖励等行政式管理手段,改为引领学校发展(分析、诊断)的手段,评价的目标是为学校提出持续发展的建议等。对学校的评价可以采取行政部门主动介于式评价与学校申请式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不公布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对教师 的评价应从过去的评价教师个体为主过渡到评价教师团体为主。区要尽快研究制订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绩效工作资方案。研究制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标准)、教育质量要求(标准)等。对学生的评价,在学前教育阶段,原则上要禁止一切形式的评价与考试,更不得将学前儿童分类。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研究、多样化评价研究、综合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高、职中阶段要重视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效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我、教师、家长、同学等)。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学段教育相衔接的现代学校体制。

1、创新多种办学形式。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区范围内分学段、有步骤地开展改革试点。具体试点内容的: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研究制订学前教育(幼儿园)规范管理意见。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公办中小学开展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及建立多种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改革。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退出直接的学校管理过程,从过去的指挥学校教育到以后的服务学校教育,增强学校活力。尝试通过创立区域的教育研究团体(各类教育协会、学校联盟、教研中心等)引领学校发展。改简单的“校长轮岗”制度为校 长“招聘委任”制和校长“职级制”。学校中层干部改上级竞选委任制为校长组阁制。学校内部管理要引入多方面力量,如开展顾问制、组建学校智囊团、实行多元学校议教制、加强学校的各种交流(学段间交流、学校间交流、地区间交流、国际间交流等)。要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师领袖培养的改革试点。学校运作要从过去单一的“领导指挥”到“领导规划”、“领袖引领”相结合的模式,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提供平台让家长、社会、学生等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学段教育相衔接的区域公平教育。

1、守护天赋,创办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规则”要“顺乎自然,合乎童道”,让学生按儿童的天赋规则学习。尝试建立肯定学生各种学习成果的顺德式“学分银行”或“学分激励”。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展“德育作业”的尝试。全面推进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三好”公平教育工程。在教师中开展做一个公平的教师活动,让学生在公平的教育中发现自己是一只天赋的“白天鹅”。

2、资源共享,实现区域优质教育的增量发展。开展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尝试,倍大优质教师资源的作用。改革现行的为了交流而交流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尝试优质教师在网络上为区域学生开设专题的学习辅导(讲座、学法介绍等)。

3、条件均衡,各类学校享有平等的教育条件。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同类学校(包括公、民办学校)享有平等的教育条件。特别是要解决目前公办小学、初中的办学条件(体育设施、生活设施)不配套的问题。

四、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1、组织领导。成立顺德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制订创新研究工作安排,成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验小组。各实验小组统筹规划,共同协调,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验。

2、研究力量。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并聘请省内外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并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各团队制订了研究的方案,开展有效的研究。

3、规划安排。顺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周期为三年,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验的周期也为三年:第一年主要制定就改革目标、改革方向、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论证提升,并组织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基本框架;第二年确立试点,以点带面,按改革方案全面开展改革探索和研究。并举办汇报会和交流会,进行阶段性总结;第三年主要是组织完善,开展全面总结,召开专题论证会,形成改革成果并在镇、校推广。

4、政策支持。区应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教育投入、教师编制、办学自主权、考试评价、项目经费等。

下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 、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旅游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中职会......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施胜胜 张卫平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7期 作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的中职烹饪专业,构建起“招生即......

    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5篇)

    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金融事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金融行业业务适应面广,就业岗位多。金融业基层业务工作具体,岗位分工较细,且业务相对......

    浅谈中职学校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科目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跟工科专业结合3000 )中职一二年级摘要:现阶段我国针对中职学校提出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新模式,尽力打造中职学生面对就业,步......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doc

    汽修专业新型“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缓解人口就业、资源环境等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资源节......

    0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讨论会会议议程(共5篇)

    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讨论会会议议程 主持人:邓俊芬(护理教研室主任) 会议时间:2013年2月26日 会议地点:7楼会议室 参会人员: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护理......

    历城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专题

    济南市历城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引 言 1.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 《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